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猪养殖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1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4-0041-02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靠生猪养殖来进行支撑,可以说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整个畜牧业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推动整个生猪规模养殖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管理不规范、防疫规划不合理,在养殖过程中消毒不到位等,这都是阻碍乡镇生猪规模化经营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猪质量进而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同时整个生猪行业的安全养殖是关乎国家的猪肉食品安全的,因此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1 乡镇生猪规模养殖的现状
1.1 生产总量不断增加
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在畜牧业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可以说生猪规模养殖的不断扩大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近几年来对畜牧业的重视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畜牧业的生产总量不断地增加,已经成为乡镇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为例,2015年生猪的养殖头数是4.5万头、29户专重户和规模养殖户,与2013年的3.9万头、17户专重户和规模养殖户相比就有了一定数量的增长,与2000年相比则增长了160%,可见乡镇生猪产量是在不断增加的。
1.2 标准化养殖逐渐形成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标准化养殖体系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逐渐形成,农村的散户养殖基本消失,代替的是以乡镇生猪规模养殖为基础的养殖体系的出现,这种养殖模式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特别是以兽医服务为基础的生猪规模养殖模式,因为兽医是畜牧专业人员,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性,制定合理的免疫、消毒程序,并针对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标准化养殖体系,进行适度的规模调整,能够更好地扩大生猪的产量,提高生猪的质量,形成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1.3 养殖品种不断优化
随着乡镇生猪规模养殖体系的不断形成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都要求生猪养殖品种的不断优化,目前在本地生猪养殖主要采取的是“杜长约”外三元杂交生产模式,这是适应市场需要而优化出来的品种。
2 乡镇生猪规模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猪疫病暴发的趋势
生猪疫病的暴发趋势是比较多样的,在一些小型的乡镇养殖场较容易出现疫病的流行,比较常见就是流行病多发,如猪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腹泻以及伪狂犬病等,而且这些疫病一旦暴发很难抑制,也不受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疫情。一旦疫病得不到及时控制,很容易出现病情加重或病毒出现变异,引起新一轮疫病的暴发[1]。虽然在有乡镇兽医驻场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比一些小型养殖场抵抗疫病的能力要强,但是如果缺少科学的管理措施依然会出现这种状况,特别是会出现各种疾病的交叉感染,这不仅影响整个生猪养殖的规模和质量,还会对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2.2 生猪疫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生猪疫病的防治首先是彻底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另外要做好防止疫病扩散的措施,但是考虑到整个乡镇的人力和财力,很少有养殖户会使用投药方式提前预防疫病,大部分都是在疫病出现后才进行防治,这样就显得非常被动,而且在疫病防治上也都是照抄照搬一些理论,缺少自身的实践经验。且养殖场为了节省资金,都是根据以往经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而没有及时吸收其他养殖场的先进管理经验,无法做到资源共享。虽然乡镇养殖场对于动物疫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在动物防疫后如何减少应激和对抗体进行监测等方面缺乏经验和指导,容易出现免疫效果不佳的现象。
3 加强乡镇生猪规模养殖疫病防治的措施
3.1 加强对疫苗的监管
在进行生猪规模养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关疫苗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因为疫苗是预防生猪疫病的主要手段。其次要针对各个规模养殖场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养殖场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只有保证疫苗的质量才能保证疫苗的效果。另外要对疫苗的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督,保证做到头头注射、只只免疫,且要做好相关的记录。
对于一些多发的生猪疫病,要及时对症下药,而且要对生猪建立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在发生疫情时要及时诊断,从疾病的根源进行治理,在疾病消退后要保证疾病不会出现反复的状态,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并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3.2 加强规模化养殖的消毒及日常维护
建议兽医进驻生猪规模养殖场,这样能够建立相对规范的日常化管理模式。建立这种模式首先是能够加强对生猪疫病的预防,做到提早预防而不是被动治疗,从而减少日常疫病的发生,建立健康的生猪生长环境。另外,加强日常的消毒和维护都有利于改变目前生猪养殖卫生差的现状。许多疫病的发生都是由于卫生条件不佳引起的。要真正减少疫病的发生,要按季节变化添加中草药做好生猪保健,并且要建立生猪养殖的日常管理模式,从源头上减少疫病的发生,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2
关键词 养猪业;环境污染;原因;防治对策;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13-01
江西省养猪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越来越多的污染问题,如饮用水源污染、鱼类非正常死亡、良田被毁等,养猪业环境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
1 江西省养猪业环境污染的原因
1.1 生产规模小,设施简陋,粪水随意排放
据调查,江西省目前生猪规模养殖户有5万户,但出栏量在3 000头以上的只有近1 600户,出栏量小于500头的小养猪场养殖小区及散养户成为养殖主体,这些养猪场的粪水排放很多是放任自流。如樟树市洲上乡某自然村,就被10多家养猪场团团包围,大部分养猪场的粪水都是直接往外排放,走进村庄,最多的感受是臭气熏天和蚊蝇飞舞。许多鱼塘受养猪场污染,出现鱼非正常死亡。
1.2 行业准入门槛低,外省养殖企业大量迁入
近些年,由于浙江、上海等发达省市对养猪企业的管理力度加大,而江西省养猪行业准入门槛低,导致许多养猪场纷纷转移到江西省,不少养猪场既不经过政府机构的审批,又没有进行环境评估,就选址建厂。一些地方政府缺少对养猪业的产业区域布局、发展规模、地方承养能力等总体规划,导致不少地区的养猪业正处于失控、无序的发展状态[1-3]。
1.3 缺乏科学引导和技术服务
对养猪进行科学引导和技术服务,应该是政府某职能部门履行的职责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工作职责并未被很好地履行,工作人员对养猪场粪乱堆、水乱排的状况不以为然。有的将政府用于改善治理环境污染的沼气池建设项目补贴资金分配下拨后,对排污设备的工艺设计、建设进度等不进行跟踪、督导和验收,导致经费的使用未能产生积极效果。
1.4 养殖业与种植业未能很好结合
畜禽粪便原本是种植业有机肥的很好来源,但在生产实践中,这种原本互利互惠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也是造成畜禽粪便污染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养猪以分散为主,粪水可以被土地自然消化,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猪业与种植业脱节,无足够土地及时消纳粪便,于是猪的粪便被随意堆放或丢弃,对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2 江西省养猪业污染防治对策
2.1 合理进行养殖场的选址与布局
养猪场在选址、布局时,应做好详细规划,根据其周边所能消纳的粪便数量确定适宜的养殖规模,并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既可保证养猪生产的需要,又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2.2 严把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政府职能部门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时,需要求养猪场的污染防治设施实行“三同时”制度,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在养猪场投入使用前,环保、农业、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共同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现场审查,通过验收方可进行养殖。同时,养殖户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放污染物的申请,通过审核批准,取得《排污许可证》后,并能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核定的排放总量排放污染物。
2.3 酌情征收排污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养猪场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分类处理。粪水排放符合标准,可以被周边农作物消纳的,可免收排污费。在一定范围超过排放标准的,可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征收排污费。如果排污情节很严重的,责定停产整改,否则予以关闭[4-5]。
2.4 推广循环养殖模式,开拓适合当地特色的治理途径
“种—养—渔”一体是目前很多发达省市普遍采用且效果较好的一种循环养殖模式。据报道,“猪—沼—果”模式是在赣南应用比较普遍的循环养殖模式。667 m2果园和1 m3沼气可消化3头猪的排泄物,因此养殖户应根据当地的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使之既能产生养殖效益,又能兼顾生态效益。同时,全省各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责成职能部门多宣传先进典型,树立开展较好的示范场,使广大养殖户能借鉴各种成功的污染治理经验,开拓出适合当地特色的治理途径[6]。
3 结语
总之,养猪业的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养殖户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同时,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使江西省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4 参考文献
[1] 曹利荣.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势在必行[J].河北环境科学,2003,11(1):20-22.
[2] 李贤辉.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及治理措施[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5):58-59.
[3] 贾玉霞.规模化畜禽养殖环境影响及主要防治问题[J].环境保护科学,2002,28(3):25-26.
[4] 汪清平.畜禽养殖污染及其控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96-101.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3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 职业核心竞争力 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45-02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持续低迷,我省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面临低端与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挤压。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能否实现就业并有高质量的就业,对学生自身与学校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毕业生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取决于社会是否能够提供公平宽松的就业环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依赖其在职场上有无职业核心竞争力。在不考虑社会与家庭因素下,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是影响其高质量就业的先决条件。所以,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既能有助于毕业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提高其软实力,做到有质量的就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基础;又能突显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构建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
1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优于他人,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他人无法超越的竞争条件。当一个人面对其他的职业竞争对手时,别人难以取代或模仿的能力。职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人的核心素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积极向上的心态、自主学习的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创新素质和优秀的身心素质五个方面。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的共同教育培养中形成的、有别于基本的学习与工作能力、别人不易模仿和复制的,对学生职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稳定的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目前我省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从用人单位调查来看,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与人合作精神和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2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
五年制高职职业核心竞争力体系包括学生的道德及心理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职业与社会适应能力等。
2.1 道德及心理素质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看重是否具体较高的专业素养,更看重的是否具体优良的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于是相继出现了假学历、无故毁约、缺乏必要职业道德等问题,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留下了较差的评价,给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困难。毕业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和教育,已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在校期间与工作岗位上不断地完善自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坚韧的意志,对待事务一丝不苟的精神,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在工作中崇尚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样的毕业生才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2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他们在校学习时,就要不断地调动学习的能动性,主题教学模式是我校研究并在教学中实施的一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新模式,主题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自助生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是我校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主创立的,其理念是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围绕主题组织和展开教学,通过“主题”这一条主线,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开展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就业、转岗、升学、留学等提供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习惯自己学习,习惯于老师“灌”,应该是学生做的,老师帮着做了,学生不领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结果老师争着当主人;课堂上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走,而不是老师跟着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教。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主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比较繁杂,而主题教学模式又较好的普适性,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在课余时间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自觉性,逐渐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结构,充分利用教师的答疑解惑作用,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练习,并生成专业技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的建构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技能逐渐提升,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为学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打下理论与技能上的基础。
2.3 实践与创新能力
目前,随着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与不断提高用人成本,社会对人才的规格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重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看中的是在工作中能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往往舍不得花钱。这就逼着我们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前,具备必要的实践能力,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必要的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毕业生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才智,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学会利用各种机会,尝试着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在各种活动中多发现问题,多角度多维度思考问题,努力丰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4 求职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优等的求职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是五年制高职毕业生必备的,它关乎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是否适应岗位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所以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及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丰富并提高自己的求职技巧与求职技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求职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毕业生自己能否顺利的实现社会化,转变成职业人,五年制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打磨,有了很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很快的高效的进入工作角色,自己才能具备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3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要提升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校要面向社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合理整合学校办学资源,相应的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第二是社会要提供给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更加公开透明的就业信息;第三是在校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培养自身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上述三个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
3.1 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学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设置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群,探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五年制高职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被社会所接纳,关系到学校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首先,学校要研究用人市场的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次,学校要根据各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专业的发展取向,适时的调整专业设置以及控制招生规模。最后,学校要研究更新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学校还要主动地加强和社会的沟通与联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重视学生就业所需的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主题教学模式,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对主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职业学校的专业科目比较繁杂,而主题教学模式又拥有较广的宽泛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的绝大多数课程的主体化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
(2)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有意义的综合素质教育,打造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就要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类教育资源,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用美的教育陶冶情操,用爱的教育使其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和人文素质,为社会培育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3.2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培养五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社会对五年制高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认可,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是否顺利的有质量的就业。所以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如何,需要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若能够将这些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学校,学校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的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将起到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降低人才的使用成本,用人单位可以走进学校,和五年制高职学校进行合作,形成“订向培养、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在校的学生提供更详实的信息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使学生充满信心,充实自己,提高他们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3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角度分析培养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之外,关键的因素还是靠学生本人不断的学习,在长期的修炼中,不断地丰富专业知识与经验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充分利用各方面所提供的有利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自身所特有的职业竞争优势。
(1)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五年制高职学生能否成为被社会所接受有用之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最起码的要求,它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支配着个人思想与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工作节奏加快,只有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从容的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适应生活中各种挫折。这两种素质是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有家庭的影响,也有社会的作用,还有学校的教育因素,是三者长期共同的作用的结果,学生只有主动的接受教育,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才能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具体这两种素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与过硬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激烈的职业竞争的压力。
(2)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专业技能,努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最重要的任务是系统把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努力在各项专业技能比赛中检验自己,挑战自我的同时,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意识的服务社会,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五年制高职学生为了实现顺利就业,必须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的参加实践课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将专业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3)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知识更新非常快,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得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主题教学模式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要给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学生要在不断的总结中学习,以获得所需的知识,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不断地对这种方式进行丰富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在遇到新生事物时要有独到的见解,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岗位。
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在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与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构建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位一体的体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实现充分的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志峰.金融危机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117-120.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4
[关键词] 生猪产业 现状 发展对策
生猪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产业,国家非常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生猪发展政策和扶持措施。墨江县县委、县政府也始终把生猪生产做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和“菜蓝子”工程常抓不懈,基本上实现了全县生猪生产的平稳发展,保证了全县消费市场的猪肉供应。虽然墨江县的生猪生产保持了平衡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束缚,目前墨江县生猪生产仍以家庭式、小规模饲养为主,良种化水平较低,所产猪肉脂肪多、瘦肉率低,不适应外销市场的需要,较小的生产规模并没有为饲养户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快生猪产业发展,生产优质瘦肉型猪肉,适应市场需求,让农民真正做到养猪增收,是目前墨江县生猪产业的紧迫课题。笔者试图通过对墨江县生猪产业化发展现实分析,找出加快全县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墨江县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
墨江县是养猪大县。出拦数和产量均为普洱市前列,生猪生产占据畜牧业产值的50%以上,据统计2012年全县生猪存栏33.4万头,比上年增 14.6% ,生猪出拦 30万头,比上年增66.67%。目前,我县生猪养殖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并在2012年墨江县第十-届党代会上明确提出“高度重视畜牧业,采取大户加农户带动千家万户的方法,启动实施全县户均出拦十头猪计划”;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可以简要的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1.生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提高生猪养殖的科技含量,实现养殖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免疫程序化、产品安全化、设施规范化。墨江县通过积极引导广大养殖户走生猪生产标准化道路,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养殖生产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2.生产经营模式有所创新
墨江县生猪生产经营模式创新始于2007年,当年国家出台的一些扶持生猪产业发展政策,并强调政府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入贯彻这一政策,墨江县的生猪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并由分散型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变,生猪生产也转型为产业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涌现了-大批专业养殖户。
3.生猪品种改良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墨江县农业部门积极研究和推广生猪品种改良技术,采用三元杂交商品猪繁育、二元母猪等育种技术,提高了全县的生猪良种化水平,生猪改良工程已经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规模养殖户都能基本实现自繁自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能起到市场引领和调节作用的生猪加工龙头企业
无论从生产规模上还是市场竞争力上,当前墨江县还缺乏生猪养殖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因而本县养猪场户生产的生猪就只能为周边县、市的加工场提供原料,本县的生猪产业化链条难于形成,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波动后,就会增加养殖户的市场风险,使养猪场户的经济利益受损。
2.生猪养殖中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
从墨江县的生猪养殖现状来看,多数养殖户还在沿用着传统的养殖方法,饲养管理水平落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效率低,经营效益差。
3.资金投入量少,发展速度慢。
墨江县的生猪产业化生产主要是靠养猪户自筹解决生产和发展资金,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影响了生猪产业化发展的速度。
4.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服务滞后
从总体上看,目前墨江县生猪养殖的技术服务还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服务技术和功能单一,配套服务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不高。
三、加快墨江县生猪发展的对策
1.注重生猪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墨江县应当注重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加大投资力度,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强县域内养殖户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应当出台奖励政策对这些建设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各级政府要将标准化养殖户示范、种质资源保护、生猪良种推广和优质饲草基地等建设作为政府重点工程;在产业发展基金等资金安排上要重点支持生猪产业。对养殖场地猪栏建设所需的资金给予政策优惠,减免有关费用。
2.制定扶持生猪养殖的财税政策
各级政府应当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2万个养殖大户;制定具体的补贴标准,如引进一头良种母猪补贴1000元;引进一头良种公猪补贴600元等等。另外,还应当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补助资金,重点是省里规定的“年出栏肉猪1万头的养殖场建设“的奖励补助资金;减免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的税费,减轻养殖和加工企业的负担,制定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优惠税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
3.利用金融手段扶持生猪养殖
生猪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这一产业增加贷款,要结合生猪养殖业的特点,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改善服务;运用贴息等方法鼓励养殖户去金融机构融资;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生猪业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扶持养殖户的主力,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和完善小额信用贷款等手段,积极向养殖户贷款,满足他们的资金需要;加大鼓励保险公司开展生猪保险、母猪保险等业务,提高养殖户抵御生猪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4.优先保障供应生猪生产用地
各级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优先安排生猪养殖用地,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划定专门的养殖小区、生猪养殖场用地区域,既保护耕地,又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引导养殖户将养猪场建设到专门划定的养殖用地区域,并为他们办理用地手续;除了在养殖用地范围内涉及农用地转用的,需要兴建永久性建筑物,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外,其他一律办理临时土地使用证,并减免土地使用费用。
5.为养殖户做好信息服务
由县政府牵头,建立涵盖全县各乡镇的生猪市场和科技服务信息网络,构建具有信息收集、分析、功能等的生猪信息管理制度,及时为养殖户提供完备的市场供需状况信息和生产预测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规避生猪价格低谷,确保养殖的生猪能适时上市,提高经济效益,激发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健康消费生猪产品的举措,拓宽消费者利用生猪产品的范围,扩大产品需求。
6.引导养殖户依法开展生猪养殖
县政府各组成部门和各乡镇应当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法规,制定贯彻落实这些法规的各项举措,加大普法力度,向养殖户宣传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树立合法养殖和经营的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严格执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
7.加强养猪技术培训
我县有63000多户农户,按户均出拦+头计算,年计划出拦60多万头生猪,要完成县委. 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就要加大养殖技术培训,加强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兽医队伍建设,加强养殖人员培训,推广科学养猪技术,积极探索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途径. 方法,实时掌控养殖市场规律,科学调整养殖计划,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以良种. 良法. 良料. 良管. 良防综合配套为原则,重点推广标准化规摸养猪技术,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通过示范. 指导. 培训,帮扶标准化规模养殖户,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好,市场信息灵,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场和技术能人。
参考文献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5
关键词:生猪价格;周期波动;CPI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7-0036-05
猪肉作为我国城乡居民最重要的肉类来源,其价格是构成CPI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价格波动幅度也在增大,先后经历了2007年的暴涨、2009年的暴跌、2010年下半年的再度高涨和2013年春节后的持续下跌。生猪价格频繁的暴涨暴跌给我国物价的整体平稳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我们需要分析生猪价格波动的规律,寻找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以期跳出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循环,实现生猪市场平稳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现状研究
国内有关生猪价格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部分学者才开始关注生猪价格问题。这主要是因为1985年以前,我国生猪市场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定价制度,生猪及猪肉价格一直相对稳定。从1985年开始,国家逐步取消了生猪派购政策,我国生猪价格也开始出现反复波动的现象,尤其是2007年以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生猪价格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纷纷对该领域展开系统的研究。
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学者针对生猪价格波动规律、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做出了研究。如吕杰、綦颖(2007)对1984—2005年我国生猪市场价格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呈现年度间规律和年度内规律。毛学峰、曾寅初(2008)采用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对1995—2008年生猪月度价格数据进行分析。赵瑞莹(2008)、贾会玲(2010)、高嵘(2010)、杨瑢(2011)、刘全(2011)分别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向量自回归(VAR)和结构方程建立了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陈蓉(2009)对我国生猪供给调整的时滞期进行了测定,得出我国生猪供给时滞期在19—21个月左右,其中包含近6个月的观望期和13—15个月的滞后期。殷传麟、周兵兵(1997)认为,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低科技含量的饲养技术以及小生产者的盲目行为是生猪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谭莹(2010)认为,价格预期对猪肉供给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滞后,国家宜采用逆周期补贴政策对生猪的生产进行宏观调控。辛翔飞(2011)从实施价格干预政策以稳定农民收入、实施收入补贴以提高生猪养殖积极性、实施稳定能繁母猪数量政策以调控供需均衡三方面,对我国生猪补贴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总体来看,国内有关生猪价格波动的研究,包括生猪价格波动表现和特征、生猪价格波动原因及缓解生猪价格波动对策等,已初步形成体系。有关生猪价格波动周期方面,由于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分析指标以及选取的研究时限不同,对价格波动经历的周期次数、周期长度等问题尚未形成一致结论。在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从生猪生产成本、生产方式、生猪疫情和供给调整的时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稳定生猪价格对策研究包括生产者价格预期、生猪价格补贴等方面,但鲜有从金融角度进行论述。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采用HP滤波法对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进行研究,并通过调查问卷和现场调研等方式,从生猪生产方式、金融信贷等多角度,对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成因及对CPI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稳定生猪价格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更好地指导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HP滤波法的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周期
(一)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经历了3轮完整的涨跌期,生猪价格波动的一个周期约为3年半
HP滤波方法是霍德里克和普雷斯科特(Hodrick和Prescott)提出的一种滤波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分析经济变量的长期趋势,它是时间序列消除趋势的一个基准方法。HP滤波法将时间序列视为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两部分,长期趋势反映了生产系统内生性的特征,较为稳定且可用于预测方面;波动成分则体现周期性的变动成分,可用于波动分析,表达式为[Pt=PTt+PCt],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筛选出长期趋势部分。一般地,时间序列[Pt]中可观测部分趋势[PTt]常被定义为下面最小化问题的解:
[PT=PTt+PCtmint=1T(Pt-PTt)2+λt=1T[(PTt-PTt-1)(PTt-PTt-2)]]
通过Eviews软件求得时间序列的趋势部分,然后由公式RV=[PCt]/[PTt]计算出变异率作为波动周期划分的依据,可反映我国生猪变量的波动情况(见图1)。
按照“峰—峰”法划分波动周期,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2000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变动经历了3轮完整的涨落周期。综观这3个周期,上涨期平均为24个月,下跌期平均为19个月,一个完整的涨落周期(简称大周期)为43个月,约为3年半。当前猪肉价格正处于第4轮的下跌阶段,从2011年10月份开始,我国生猪价格一路下滑,由2011年9月份的19.68元/公斤的高点下滑至2013年4月份的13.8元/公斤,累计下滑幅度达29.9%,下跌时间达19个月。
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价格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价格上涨。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生猪价格波动周期除了受猪存栏量高的影响外,又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如黄浦江死猪事件等),导致猪肉需求锐减,散养户退出,生猪出栏短期加快,从而供求失衡加剧,猪肉价格猛跌。
(二)年内价格变化一般呈先高后低再高的“U”型走势
以一年为一个时间段,气温变化和我国传统节日决定了年内猪肉价格呈先高后低再高的“U”型走势(简称小周期)。一般1、2 月份,天气寒冷加上春节效应,猪肉价格多处于当年高位;从春季开始,随着气温升高,猪肉消费需求减少,猪肉价格开始下降,5、6月份降到当年最低点;中秋节、国庆节两节来临使猪肉价格进入一年中的另一个高峰;到第4季度,随着气温走低,居民对猪肉需求逐渐增加,猪肉价格稳步上涨。从两个周期关系看,小周期服从大周期,当两个周期重叠时,就会加速猪肉价格的上涨或下跌,达到峰值或谷底。如:近3个周期生猪价格低点分别出现在2003年5月、2006年5月和2010年4月,价格分别为5.78元/公斤、5.96元/公斤和9.53元/公斤,高点分别出现在2004年9月、2008年3月和2011年9月,价格分别为9.66元/公斤、16.83元/公斤和19.68元/公斤,均符合大周期叠加小周期的规律。
三、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
(一)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月度同比走势看,2001年以来生猪价格和CPI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见图2)。在猪肉价格同比上涨的时间段内(如2006年6月—2007年7月),带动CPI一路走高;在猪肉价格同比下跌的时间段内(如2008年2月—2009年2月),促使CPI一路下行。运用相关性分析,2001年以来两者相关系数达0.8,处于高度相关的临界范畴,表明猪肉价格对当月CPI有较大影响。
从过去十年经验看,若猪肉价格累计涨幅不大甚至下跌,当年CPI涨幅就不高;一旦猪肉价格涨幅过高,就会撬动CPI上涨,形成一轮新的通胀。猪肉价格之所以对CPI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权重高。在构成CPI的所有规格品中,猪肉所占权重最高,约为3%;同时,猪肉价格的涨跌对相关肉禽及其制成品带动作用较强。二是波动幅度比其他商品都大。因此,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给我国物价的平稳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宏观经济频频受到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也恶化了央行货币调控的环境。
(二)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当猪肉价格飞涨时,会明显加剧居民的生活成本,尤其对社会弱势群体影响较大;当猪肉价格快速下滑时,则会加大养猪业的风险。以本轮猪肉价格下跌为例,按照传统的猪粮比6:1计算,当前玉米价格为2.32元/公斤,生猪出栏价至少要在14元/公斤才能保本。截至2013年5月15日,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为12.79元/公斤,猪粮比价为5.33∶1,自繁自养出栏生猪头均亏损192元。根据对全省86家散养户和74家养殖场调查显示,目前散养户基本处于亏损或保本的边缘状态。74家养殖场中有48家出现亏损、占比64.9%,5家养殖场处于保本的边缘,仅有21家养殖场实现微小利润。
四、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的关键成因分析
养殖成本是生猪价格的主要部分,但其并非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的关键成因。从生猪生产的核心成本——饲料、人工工资和运输价格近十年来的情况看,均呈上升态势,造成的最直接影响是生猪养殖成本的上升,出栏价格逐步上涨,并没有出现与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相近的波动起伏。因此,我们认为生猪价格波动周期形成的关键成因,在于生猪养殖的散户占比较高而规模养殖占比较低。
(一)散养户盲目进出是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的关键
数据显示,我国70%以上的生猪由散养户供应。山东省生猪养殖规模程度较高,70%以上的生猪来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但养殖场户规模多数较小,50%的生猪来自年出栏50—300头的小养殖场户。小养殖场户在收益好的时候进入养猪行业,收益不好的时候就选择退出,盲目扩大或压缩生产规模极易加剧供求矛盾,造成生猪价格的周期性剧烈波动。如在本轮猪肉价格下跌过程中,散户生猪出栏以及淘汰母猪速度明显快于规模养殖户。调查显示,2013年4月末,86家散养户生猪存栏数较年初下降15.9%,同比下降12.2%。其中,能繁母猪数较年初下降11.7%,同比下降4.5%;与之相反,74家规模养猪户生猪存栏数较年初仅下降0.71%,同比则增长4.1%,能繁母猪不降反增,较年初增长4.4%,同比增长4.3%。可见,规模养殖户预期下半年猪肉价格将进入上升通道,并没有大量压缩生猪存栏及淘汰能繁母猪。
(二)散养户处于产业链低端易加剧波动
养猪产业链由种猪养殖、生猪养殖、屠宰、销售、猪肉深加工、饲料加工以及养猪科研等多个环节组成,一头生猪从出场到猪肉零售要经过中间商、屠宰检疫、批发商、零售商等诸多中间环节,而产业链内的风险收益分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调查显示,目前生猪养猪户平均每头猪亏损220元,而1头活猪流通屠宰检疫的费用大概为200元,经屠宰分割,可产生80公斤左右猪肉,收入1496元,猪副产品400元左右,总共1896元,减掉生猪收购费用1320元和200元检疫流通费用,剩余376元全部为活猪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利润。面对亏损,规模养殖场靠卖种猪、仔猪获利以弥补出栏生猪的损失;散养户由于产业链条短、缺少风险分担机制,遭遇市场风险就会大幅缩减市场供给,从而加剧价格波动。
(三)散养户易受疫病冲击而加速价格波动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还很脆弱。小规模养殖户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下游,缺乏统一的防疫指导和防治措施,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疫病防治,疾病防控能力非常薄弱,因此疫病对其冲击最大。相比而言,规模养殖场具有规范化的病毒预防技术和防治措施,对生猪疫病的防控能力明显强于散养户。疫病一旦爆发,最大问题是造成养猪户的心理恐慌,以致部分小规模户出栏不补栏,散户则干脆退出,由此造成市场供给快速下降,拉动价格攀升。如:2007年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爆发高致命性猪蓝耳病,导致生猪的出栏量和猪肉产量锐减,生猪出栏量下降了7.7%、猪肉产量下降了7.8%,生猪价格由当年5月份的10.2元/公斤快速飙升至年末的15.46元/公斤,累计涨幅达51.6%。
(四)做强做大规模化养殖面临诸多障碍
业界认为,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份额的80%以上时,猪肉价格才会趋于稳定。因此,提高养猪业规模化水平是熨平价格波动的根本所在。但当前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融资难。根据对74家规模化养殖场调查显示,融资难是所有生猪养殖场近年来面临比较集中的问题。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76.5%的资金为自有资金,仅有17.4%的资金来源于贷款。规模化养殖场的贷款需求主要是搭建猪舍和购买饲料。目前,由于养殖场土地大都系租用性质,抵、质押不合格,难以获得足额的信贷支持。二是畜禽养殖用地矛盾突出。畜禽养殖用地本身是一种农业生产活动,但国家政策一直未明确其“农业用地”性质。自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后,部分地方加大了对畜禽养殖用地的控制,新建和扩建用地批复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养猪业的做大做强。
五、猪肉价格未来走势预测及对CPI的影响
(一)本轮猪肉价格探底已近尾声,恢复性上涨已成定局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影响因素分析,当前猪肉价格企稳回升的条件已经具备。一是从价格涨落的大周期看,本轮猪肉价格下跌已持续19个月,达到了近十年来生猪价格下跌周期的平均值,这表明猪肉价格筑底基本完成,将进入价格爬升期。二是目前国家已经启动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主要内容包括预警信息和开展冻猪肉收储。近期全国出栏肉猪平均价格已止跌回升,也证明猪肉价格的探底已近尾声。三是伴随着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拉动作用的显现,周期性上行通道或将于下半年开启。
(二)业界对年内猪肉市场前景相对乐观,U型拐点或将于9月形成
根据对全省86家散养户和74家养殖场调查显示,省内养殖场(户)对后市价格相对乐观。有72.5%的受访者认为与上半年相比,预计下半年生猪、猪肉价格走势会出现上涨,另有22.5%的受访者认为年内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关于拐点形成时间,预计拐点将在8—9月形成的受访者最多,总体平均落于9月份附近。
(三)年内猪肉价格上涨幅度相对温和,对CPI影响不大
截至2013年4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5013万头,同比增长2.2%,环比仅下降0.4%;调查的160家养殖场户当前能繁母猪分别较年初和去年同期上涨了3.15%和3.66%,并未出现如2007年的急剧下降,预计下半年猪肉供应仍比较充足。总体来看,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将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对CPI影响有限。
六、熨平生猪价格波幅的政策建议
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是熨平生猪价格、稳定物价的重要路径。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年出栏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5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养殖场户、政府相关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共同努力。
(一)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高集约化水平
各级政府应重点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要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建设,通过种猪统一培育、饲料统一生产、药品统一调配、联合办屠宰场等方式,提高养殖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要加快生猪加工园区建设,实行园区企业养殖基地化,明确畜禽养殖用地的土地性质,克服用地瓶颈,鼓励生猪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预警机制
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对生猪养殖、市场价格的信息监测和制度,建立与生猪养殖园区、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实时信息共享机制,实时生猪存栏、调出、市场价格、疫情防控等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减少盲目性,避免生猪价格大起大落。
(三)建立健全逆周期错峰调节机制
进一步完善猪肉储备吞吐调控机制,提高政策逆周期操作水平,努力维护生猪市场稳定,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适时启动消费者补贴,在猪肉价格涨幅过高时,对低收入者给予一定的补贴。建立经营者补贴机制。在猪肉涨幅过高时,对大型超市补贴,供应平价猪肉等。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创新信贷方式。通过产业链融资、农村土地产权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融资等新模式,加大对规模养殖场户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发展生猪农业保险。在做实能繁母猪保险的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拓市场,试点并拓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业务。三是推动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吕杰,綦颖.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2]毛学峰,曾寅初.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生猪价格周期识别[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
[3]陈蓉,陈俊安.我国生猪市场波动规律及平稳供给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9,(10).
[4]岳冬冬,王征兵.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周期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5]殷传麟,周兵兵.生猪价格:波动与抗波动[J].价格理论与实践,1997,(4).
[6]刘芳,江占民.生猪养殖业成本效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1).
[7]綦颖,宋连喜.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分析与缓解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06,(16).
[8]陈蓉,任大廷.生猪供给调整的时滞分析[J].农村经济,2010,(1).
[9]赵瑞莹,陈会英,杨学成.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运筹与管理,2008,(4).
[10]贾会玲,杨晓光,邓若鸿.基于数据的生猪价格风险分析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2).
[11]高嵘.基于物联网的猪肉溯源及价格预警模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12]杨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生猪价格预警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18).
[13]刘全,程彬,郑广宇.辽宁省生猪生产周期性分析及预测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1,(10).
生猪养殖对策范文6
(1.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2.云南农业大学 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650201)
摘要:云南是生猪大省,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为深入了解云南生猪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项目研究人员从生产能力、产业规模、猪粮比价、市场价格等生猪产业关键指标分析了云南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云南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信息流通不畅、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规模化发展、发展高原名猪、完善生猪产业链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加强生猪产业从业者培训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 30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5)01.0034.05
收稿日期:2014.06.24修回日期:2014.09.15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13:0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3Z018);云南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项目(A3006940)。
作者简介:张仙(1975—),男,云南大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107.1306.008.html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Swine Industry in Yunnan
ZHANG Xian1,LIU Yunhua2,XU Yugui1,LI Yongqian1,LI Jiao1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2.College of Basic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The Swine industry in Yunnan has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from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industry scale, pig?grain rate, the market price of the key indicators, and it finds that there are four main problems. First, the degree of the scal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ig industry in Yunnan is not high. Second, Public service is weak. Third, the information of swine industrial chain can not circulate freely. Fourth,practitioners is low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t includes of promoting the scale development, developing the plateau of porcine, improving swine industrial chain, establishing the risk control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s.
Keywords: swine industry;developm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云南生猪产业作为农业中的一部分,在云南农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也是养殖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云南生猪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据统计,2012年云南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第7位,养殖数量占全国第9位[1]。虽然云南生猪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云南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本研究主要从生猪产业生产能力、产业规模、市场供给、价格波动等方面考察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
2008—2012年,云南生猪年底存栏头数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云南生猪存栏量成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云南生猪存栏量、规模养殖、调出大县生猪生产量、配合饲料生产量增长,散养户生产量收缩的“四增一缩”态势[2]。
(二) 生产能力
2004—2013年,云南年底生猪出栏量如图2所示[3]。2004—2013年,猪肉产量如图3所示。云南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近年来,云南年底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一直在增长,特别是2011年,猪肉产量几乎翻了一番。
(三)市场供给
过去多年云南省生猪不能自给,从20世纪末转变为净调出省,现在生猪调出量超过300万头,居全国前列。2013年,云南省又有两个县进入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截至目前,云南省生猪调出大县累计有33个。调出目标市场包括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地。生猪调出量的增加,意味着对外地市场依赖性的增强,价格的市场波动对生猪产业的影响也日益加重。
虽然云南生猪已经实现了外调,但由于生产不平衡,部分地区也从其他生猪养殖大省调进了猪肉。从整体上看,云南的生猪在数量上已经基本能满足全省的猪肉需求,但对于质量的需求和个性化的需求则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四)价格波动
进入2013 年,云南猪肉市场迎来开门红。蛇年春节前,多地猪肉平均价格直逼32元/kg,生猪价格在16~18元/kg。不过,春节需求旺季过后,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3月生猪平均售价14.99/kg元,玉米购买价格2.61元/kg,猪粮比价5.74∶1。猪价肉价从3月份到7月份均呈下行趋势,从8月份开始,猪肉价格有所上扬,10月份开始,猪肉价格在33元/kg左右,生猪价格恢复到了14~17元/kg,其价格波动如图4所示[4]:
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13年猪肉价格上涨0.3%,但由于饲料及粮食价格也在上涨,云南生猪及猪肉总体上还是呈微亏损状态[5]。
二、云南生猪产业的特点
(一)产业地位稳步提高
近年来,云南的生猪产业已经由原来的名不见经传,发展到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位,其猪肉产量如图5所示[6]。从图5可以看出,云南猪肉产量在全国生猪主产区中已由2008年的第9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7位。
在产值方面,云南省2011—2012年农林牧渔产值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在2011—2012年间,虽然生猪产值所占畜牧产值、农林牧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下跌,但生猪产业仍是云南省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提高农民的收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生猪产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规模养殖逐步推进
多年来,云南省生猪产业主要是以家庭散养户为主。近年来,适度规模养殖、规模化养殖有了很大发展,散养户数量有所减少。云南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生猪产业,生猪规模养殖实现重大突破,商品猪数量快速增长。2012年底,云南省生猪存栏已居全国第4位,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30.1%,年调出省外生猪近千万头。2013年底,生猪调出大县达33个,居全国第5位,获得中央生猪大县产业奖励资金1.83亿元。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等方式,云南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有了很大发展。
(三)养殖成本持续上升
2008—2013年,猪粮比如图6所示。与近三年相比,2013年猪粮比变化较为缓慢,但由于粮价不断上涨,养殖成本上涨幅度不大。
(四)市场波动依然频繁
云南生猪产业市场波动依然频繁。2001—2013年待宰活猪价格走势如图7所示[7]。从图7可以看出,生猪市场价格波动依然频繁,生猪养殖行业总体仍处微利或亏损状态。考虑到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当前正处于加速扩张期,未来2~3年将保持50%以上的扩张速度,生猪产业将会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化程度不高
云南生猪产业规模虽然有一定程度提高,但生产上“小、散、低”现象仍然较为突出,规模化生产程度仍然很低。据中国市场数据研究院报告,2012年,在生猪出栏量前十大省份中,云南省生猪产业的规模化程度最低,年出栏量1~49头的比重高达83%。2012年,云南省建成了年出栏肉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小区)近10万个,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1%,与全国2012年的规模化养殖的平均水平65%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而且还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已建成的10万个规模养殖场(小区)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仅25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1.2万多个,占规模养殖场(小区)的12%左右。云南省近75%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提供,生猪生产仍然是千家万户零星分散养殖为主。分散的、低水平的和小规模的生产和加工具有相当大的趋同性和盲目性,难以进行行业内的协调,更难以应对市场的冲击。
(二)公共基础薄弱
当前,政府依托众多的推广站、试验站和基层服务站等建设了较多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依托“数字乡村”、政府网站、现代农业生猪产业体系等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但总体来说,对于养殖户最为关心的良种繁殖、疫病防治、生态环保、政策服务等相关服务还远远未能满足养殖户的需求。对于通过网站提供的信息大多数网站只是简单地把生猪产业信息分门别类地挂在网上,缺乏互动,更新不及时,专业性不强,用户所获有用信息不多,对生猪产业的贡献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提供公共服务时,相关部门及机构没有根据具体的服务对象细分服务内容,未能有效解决养殖户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导致养殖户对其不感兴趣。
(三)产业链信息流通不畅
通过信息流带动整个产业链中的价值流和物流是产业链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市场调节机制的要求,是衡量产业链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当前,云南生猪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进村入户较难,网站利用率较低,生猪产业链上的大数据不能及时被生猪产业链上的各主体及时挖掘及利用,以致产业链各个环节利益主体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或生猪疫病发生带来的市场波动做出正确决策。
(四)生猪产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低
目前,云南省的生猪养殖户中超过80%是农户自己的家庭成员或雇佣当地农民从事生猪养殖,很多散养户的防疫与养殖技术都是凭经验或摸索进行,只有不到20%的生猪养殖户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防疫人员。雇佣人员一般年龄较大,具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由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的制约,很难长期留在一个生猪养殖场工作。这也导致养猪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教育程度较低,环境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市场意识,这对云南省的生猪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规模养殖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要求。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按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生猪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养殖能力。生猪养殖小区是适应云南省实际情况的规模化养殖形式,在某一区域,如行政村将所有养殖户饲养的生猪集中在同一区域饲养,统一畜舍、统一饲喂、统一防疫,这样既可以做到像规模养殖场一样做到资源合理配置,又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如粪便排污设施的使用。在没有条件建设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地区,可通过合作社(协会)等生猪养殖经济合作组织将散户连接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将散户在某种程度上规模化,从而达到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联结起来,提高养殖散户的水平,达到规模报酬高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生产,收到降低成本、减少疫病、提高售价、增加效益的“多赢”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特有名猪优势
云南是我国唯一能从陆路通过东南亚直接联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省份,云南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滇撒配套系(滇撒猪)、大河乌猪、保山猪、滇南小耳猪、滇陆猪、撒坝猪“六大名猪”优势,通过“创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方式,积极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名牌意识,打造高原特色生猪知名品牌,从整体上提升生猪产品的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三)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针对云南生猪生产已基本能满足需求的现状,政府应调整政策,进一步集中力量加强生猪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内容、服务渠道等方面的建设,减少对生猪产业养殖户的扶持和补贴,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整个生猪产业的质量。
(四)完善生猪产业链体系
云南的生猪产业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形成一个具有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生产体系,需要高水平的一体化服务。需要将小规模养殖户和散户集中起来,由合作社或者专业机构负责生猪育种、饲养、饲料工业、屠宰加工以及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将遗传育种、饲料加工、机械化饲养、屠宰、包装、配送等整个生猪产业链形成完善的纵向一体化体系,促进了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五)建立风险控制机制
一是建立生猪市场预警机制。根据监测点信息和产销环节,做好市场价格预报、行情分析以及盈亏平衡点分析,并对养殖户给予及时反馈。二是建立能繁母猪信息预警机制。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了生猪产业的生产后劲,是生猪养殖的重要指标。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和网络平台建设,实时对能繁母猪生产数据进行更新、统计和分析,提出预警建议和方案。三是建立生猪疫病预警机制。根据各监测点的监测情况,及时作好疫病防疫和预报工作。四是完善猪肉制品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完善猪肉制品可追溯体系建设,为消费者消费健康、高质量的猪肉制品提供保障。
(六)加强生猪产业从业者培训
当前,生猪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部分养殖户,特别是散养户,缺乏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这也导致这些养殖户主动了解养猪技术、疫病防治、市场信息等的意识不强,从而给生猪产业的平稳发展留下了很多隐患。应进一步加强对生猪产业从业者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深入理解“新四化”进程中生猪产业对养猪户的要求,为养殖户赋能,进而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许玉贵,张仙,李永前,等.云南生猪产业报告(2013) [R].云南农业大学,2013: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上半年云南生猪生产呈“四增一缩”态势[EB/OL][2014.10.09]. http://mofcom.gov.cn/aarticle/resume/dybg/201108/20110807694308.html.2011.8.15.
[3]云南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66.
[4]中国畜牧网.养猪合作社“一颗子”盘活生猪期货大棋局[EB/OL].[2014.10.09].http://chinafarming.com/shengzhu/2013/6/13/20136131556 2819070.html.201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牲畜饲养[EB/OL].[2014.10.09].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fsnd.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