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社区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社区建设方案范文1
建筑抗震设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要求是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为目标,传统的抗震策略是被动地依靠结构自身的抵抗能力,必须以加大杆件截面、消耗更多材料、牺牲空间为代价。采用隔震设计是一条合理有效的抗震优化设计途径。隔震设计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的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力,达到预期防震要求[1]。
2工程概况
江苏省宿迁市新区国土大厦为地上13层、地下1层的小高层建筑,长48.5m,宽19m,总高度54.7m。其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一般柱网尺寸8.5m×8.5m。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宿迁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30g,设计地震第一组,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丙类。本建筑场地土为III类,场地特征周期值为0.45s。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定,基本风压:ω0=0.45kN/m2,地面粗糙度类别C类,基本雪压:S0=0.40kN/m2。主要设计使用荷载为:大会议室、大办公室(分隔自定)3.0kN/m2;各类档案室、档案库房5.0kN/m2;普通楼梯、走廊、厕所等2.5kN/m2;疏散楼梯、走廊3.5kN/m2;自由布置隔墙1.0kN/m2;上人平屋面2.0kN/m2;不上人平屋面0.5kN/m2等[2]。由于本建筑物所在的宿迁市为抗震设防高烈度区,故对本建筑的结构方案抗震设计思路,一是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另一种则是采用隔震技术。现将两种方案均进行深化设计以比较在这个工程中哪个更适用更合理。
3结构方案比较
3.1传统抗震设计方法
由于建筑设计使用要求,本工程剪力墙布置颇受限制,经与设计人员协商并采用PKPM程序计算后上部结构平面布置其主要电算后结果数据有:结构的总质量为23977.584t;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872;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816;X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为1.06;Y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为1.49;结构自振周期为0.9878;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底层剪力为27928.25kN;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底层剪力为28622.36kN。因为地震作用力太大,部分框架主梁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超筋,改为型钢混凝土梁(图1中截面尺寸加标“*”的)。型钢混凝土梁截面尺寸(单位:mm)如表2所示。
3.2隔震设计方案
建立包含隔震层的隔震结构模型,用ETABS有限元软件来实现。它具有很高的计算可靠度,采用空间杆系计算梁柱构件,把无洞或小洞剪力墙简化为一个膜单元加边梁加边柱单元,膜单元只受平面内荷载,边柱作用等效为剪力墙平面外刚度。ETABS除一般高层计算功能外,还可计算隔震支座、滑板支座、阻尼器、间隙、弹簧、斜板、变截面梁等特殊构件。首先建立本建筑结构非隔震的有限元模型,梁、柱构件均采用空间梁柱单元,抗震墙采用壳体单元。为了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并检验结构抗震性能,采用EATBS软件计算了非隔震结构规范设计反应谱抗震设防烈度7.5度多遇地震下的动力响应,并将结果与SATWE程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各楼层的集中质量对比误差均小于3%,因此该非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准确反应实际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可以作为非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的基准模型,也可以作为后续隔震分析的初始模型。在非隔震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可以建立隔震结构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本工程的隔震层设在地下室柱顶与上部结构之间,隔震层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由上部结构计算出的各柱墙底最大轴力设计值,再加上首层梁板结构分配给各隔震支座的轴向力设计值,得出各隔震支座轴向力设计值。根据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的规定,选用橡胶隔震支座的型号和数量,通过大量计算分析,最终确定在原结构地下室顶面分别设置8个φ900mm的铅芯型橡胶支座(产品型号为LRB900),12个φ1100mm的铅芯型橡胶支座(产品型号为LRB1100),9个φ900mm的天然橡胶支座(产品型号为RB900),5个φ1200mm的天然橡胶支座(产品型号为RB1200)[3],控制各隔震支座的长期面压在10MPa以内。隔震支座配置图如图2所示。隔震支座安装构造如图3所示。利用ETAB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非隔震的原结构和隔震结构进行了整体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出了非隔震结构和隔震结构在抗震设防烈度8度多遇地震(amax=110cm/s2)作用下的最大层间剪力,经比较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X向楼层地震剪力隔震/非隔震最大值为0.337,Y向楼层地震剪力隔震/非隔震最大值为0.350。由此可见,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大为减小,结构隔震后与隔震前的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为0.3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2.2.5条相关规定,取隔震结构的水平减振系数为0.50,对于隔震体系的上部结构在多遇地震下可以按照抗震设防烈度7度多遇地震(amax=55cm/s2)进行设计。隔震后上部结构采用PKPM程序按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计算后结构平面布置见图4,主要断面尺寸见表3。其主要电算后结果数据有:结构的总质量为19001.008t;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493;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126;X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最大比值为1.06;Y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最大比值为1.20;结构自振周期为1.4326;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底层剪力为9223.34kN;Y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底层剪力为7789.07kN;风荷载产生的水平力为1115.1kN。
3.3两个方案的对比
1)按两种方案设计计算下上部结构的混凝土方量比较见表4。由此可见,用隔震设计后,上部结构的混凝土用量将大为减少,考虑到隔震设计后地震作用减少,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含钢量也减少。而且在传统抗震设计中,尚使用了型钢混凝土梁,型钢梁含钢量约120t,按钢材7000元/t计算,为84万元。本工程采用PHC管桩,桩长24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1100kN,由于隔震设计下结构自重减少了4976t,故至少节约管桩45根;还可以减少基础混凝土方量,故采用隔震方案在基础造价上有更多的经济优势。综合对比传统抗震设计,隔震设计在土建成本方面已具有一定优势。2)从使用上看,由于采用隔震后,柱墙截面尺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两种方案下扣除钢筋混凝土柱墙面积后的各层可使用面积如表5所示。表5建筑可使用面积对比由表5可见,采用隔震方案后,建筑使用面积净增加了280m2之多。同时由于上下层柱墙断面尺寸差异变小,建筑设计时也更易于布置楼电梯间,可以做到充分利用建筑面积合理布置。由于隔震后钢筋混凝土墙体减少了,更易于建筑设计布置大空间的办公室、会议室等,更满足了业主的需要。
4结论
健康社区建设方案范文2
———抓住机遇,深入调研,科学制定新型社区建设规划
去年以来,__市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转型,通过大规模地城市拆迁改造,加快了城市现代化步伐。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__市原有的城中村居委会、单位所辖居委会等老社区从地域概念上逐渐消失,一村(单位)一居的格局正在逐步打破,十多个规模大、档次高的居民小区拔地而起,社区概念从狭义上的村居变成了地域大、人口多、构成复杂的新型社区。生活环境、生产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社区的组织关系、利益调整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理顺。对此,__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市新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规划了全市新型社区建设设置方案。即:以“网格状设置、属地化管理”为切入点,对城市社区重新整合,组建新型大社区,共设置20个。同时,根据社区“网格状”设置和属地化管理的要求,确定了健全社区组织、解决办公及服务等公益设施等新型社区建设的六项内容。
———统筹兼顾,搞好试点,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海岱苑”社区是__市第一个成功回迁的小区,由原高园社区、关头社区等城中村的居民组成,规模大、标准高。为使新型社区建设顺利推进,__市首先在海岱苑进行试点,建立了社区党总支、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机构等社区组织。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新型社区,__市确定了三个示范样板:海岱苑社区是该市第一个成功安置、规模较大的社区,属新建类型社区;益都街办东店社区属老社区整合类型社区;王府街办西园社区属多个单位共驻共建类型社区。对它们分别拟定了社区建设的具体方案,进行分类指导。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大力开展“星级”社区创建活动
健康社区建设方案范文3
现代高校具有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四大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懋元教授也认为教育的两大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一方面促进了社区决策的正确性、提高自治能力,进而推动社区全面治理;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受益匪浅,在服务社区的事业上获得快速发展,实现双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1.1 社区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创新视角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拓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和实践育人的基地建设,进一步探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征和规律。高校学生广泛受到志愿文化精神的熏陶与传承,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极为普遍。因为志愿服务迎合了大学生加强社会交流与融合的需要,深入接触到了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唤醒了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而高校丰富的人才和文化资源促成了志愿服务在大学校园的生根发芽,同时高校中的党团组织有其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架构亦趋于完善,因此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或离校后有志愿服务经历的比例非常高。
1.2 社区志愿服务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同时社会结构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现象、留守儿童问题、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科技两极分化现象和社区建设等一系列新问题随之而来,而当前政府服务职能转变节奏在短期内无法满足社区建设需要,而大学生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展现了无偿性、志愿性、互动性、社会公益性、科技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社区矛盾,满足社区建设需要。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参与社区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生存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大学生关心社会和关爱他人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公共参与意识,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各种积极力量来维护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社区管理水平以及强化党对基层社区的控制权。
1.3 社区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双赢
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是在“相互帮助、助人自助”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贡献时间及精力,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改善社区服务的不计报酬的行为。这种行为以社区为载体,主要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区的活动为途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具有提升作用,可以培养大学生“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对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深入接触到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唤醒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动,促使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1.4 社区志愿服务是高校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形式
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也是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一种交流与协作的过程,高校与社区双方功能的差异、各自优势的不同,进而互动共赢,对高校教育教学、对社区建设都具有正面作用。高校利用地理优势、科教优势、科研优势、资源优势等众多优势,必将在建设学习型社区、推行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等很多方面发挥正能量。参与社区建设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坚持“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积极传播先进知识、先进文化,服务人民群众,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并使广大青年在思想上更加成熟,行为上更加自立,认识上更加完善;培养以他人意识、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为核心的责任感,为日后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实践路径
2.1 立足社区需求,实现多向契合
依据社会学、方法论等理论,通过问卷分析、群众座谈会等方法,认真排摸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找准群众需求的“穴位”,设计接地气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顺民意的活动,力争覆盖群众所需的各种服务,实现大学生的参与和群众诉求、社区意愿相契合,努力实现校内志愿服务内容和社区需求的无缝隙对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的活动载体,这样既可以实现社区居民“看菜点单”,有可以为社区居民“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
2.2 建设给力队伍,制定个性方案
为推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规范化开展,以本校或本院大学生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社团、志愿服务队等社区服务组织,专门成立服务项目对接组、社区需求工作组等工作小组,并形成了完善的工作方案。每个服务队伍制定个性化的方案,结合大学生青春朝气的风貌,进行有特色内容的社区建设,如社区文艺汇演、科普大讲堂、“拨开雾霾?找回健康”预防PM2.5危害宣传、“健康梦 蒲公英”、烹饪小妙招、生活小常识、燃气安全使用、留守儿童夏令营、老年人电脑班、老年人健康养生宣传、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残疾人心理辅导、挂职锻炼等特色服务项目。
2.3 深化?目建设,打造创新品牌
在完成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创新品牌。一方面,各个特色服务团和学院已有的“××论坛”“××希望小学”等品牌活动或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合作,力求强强联手,深化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内涵;另一方面,服务团参与社区大型活动,借助大型活动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扩大服务团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性。如“十精神宣讲团”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进万家”道德讲堂项目、“亲情陪伴”关爱空巢老人项目、“阳光之家”为低保户子女补课等项目,这些富有鲜活时代感和丰富内涵性的项目将给当今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带来一股新风。
2.4 完善机制保障,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基地、项目、岗位、活动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大?W生工作活动机制,扩展大学生活动社会化参与的途径,搭建规范化、社会化的志愿服务平台。确立了整合资源、建立基地“一平台”,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两互赢”,大学生志愿者、高等院校与社会组织“三主体”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1-2-3”工作模式,坚持精神鼓励、经济支持、骨干培养三位一体的引导方式,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良好的激励机制,将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学院党、团支部建设和学生评奖评优考核等体系中,加大队伍培训、能力提升的力度,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各个服务队伍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志愿者招募、培训、调配、激励等完善的管理办法,设有专人负责实践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细致排定服务时间、服务岗位、服务内容、服务要求。
2.5 建设共赢基地,推进常态发展
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实践基地,建立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其常态化的发展。将创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工作规划和近期目标实施意见,加强服务基地的策划、宣传和推广工作,不断提高服务基地的创建水平,使其能够提供具有公益性、长期性、规范性志愿服务岗位,对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有积极引导作用。在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引导下,作为中国著名工业区的沈阳市铁西区,提出了“东北振兴、沈阳先行,铁西领跑”的口号,以此为契机,以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铁西区基层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在学生党团组织原有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基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经过与沈阳市铁西区区委、区政府的商谈,启动与铁西区民政局、街道党工委及115个社区对接共建工作。
健康社区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安全社区 构建 大安全 管理格局
近些年来,我国石油安全事故频发,不仅影响了石油企业的发展,更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国家安监总局提出了建设安全社区的号召。建设安全社区应以“人本理念”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社区安全管理的范围,保证全面落实人员安全管理,强化信息的交流,改进相关的管理机制,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优化管理效果。
一、完善安全社区组织机构建设
毋庸置疑,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部门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伤害预防工作为基础,否则建设工作难以“按部就班”、科学地落实。想要确保“大安全”管理格局建设的质量,需要从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等角度全面的出发,强化社区建设工作,建立类似于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这样的领导机构,负责安全社区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络事宜。当然,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的人员、精力毕竟有效,因此还可以在充分考虑安全社区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置工作小组,配合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落实相关工作。相信对于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联合、沟通各部门也能够起到非常巨大的帮助作用。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循环过程建设
(一)夯实社区诊断工作,为建设安全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区诊断工作是建设安全社区的基础,因此绝不可以流于形式,而是应该与相关单位联合,整合资源,使社区内有限的人、物、财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号召全社会参与社区诊断工作,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综合社会学以及统计学相关原理全面的诊断社区。确保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继而为制定安全计划、确定安全社区方向等工作创造条件。
(二)危险源辨识体系的建立、完善
安全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应包括控制风险以及辨识危险源,即安全社区建设的最终结果是能够辨识、诊断社区危险因素。在建立危险源辨识体系的时候,需要严格参考社区诊断,立足于社区的实际情况,准确、全面的辨别社区的危险源,确定高风险环境、人群以及脆弱群体,并最终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措施防范危险。
(三)伤害预防措施实施体系的建立、完善
伤害预防计划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方案是安全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相关人员需要足够重视,确保建设工作顺利落实,并保证后续政策实施也能严格落实。要求各专业组织按照要求签订《安全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并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下发《安全社区年度计划书》以及《安全社区月度任务书》,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人,将管理责任规划到人。
严控伤害预防项目,以实事求是为落实工作的原则,通过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改善社区环境设施等方法提升伤害预防工作的效果,充分分析伤害项目,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预防措施,继而将社区伤害问题消灭于问题的源头。立足于各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普及工作,设计具备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读本,将安全知识普及工作在社区内部贯穿落实。另外,社会传媒的力量不可估量,在落实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足够重视,充分利用,利用发放图册、建设文化墙、宣传栏等方式,为社区群众营造浓厚的安全健康教育氛围,向居民科普安全健康教育内容;严把环境设施改善关,立足于社区实际情况,建设能够充分体现社区特色的环境设施,并解决影响社区安全的一系列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立足于慢性病调查结果制定疾病防治方向,将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抓好高风险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在原有的预防范围基础上扩大防范范围,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群众;强化社区食品安全的检查和宣传,将食品中毒这类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开展各类安全健康知识讲座,为社区人员普及健康知识,确保他们能够拥有足够的自救互救能力与意识;推进卫生健康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人员培养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伤害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预防各类伤害事故的发生,并对之进行及时的记录、检测和统计是建设安全社区最主要的目的。重点伤害监测和一般伤害监测是伤害监测的两个项目,在检测重点伤害时应对制定项目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继而确保制定项目的实施效果;而在检测一般伤害时,只需要掌握伤害发生的情况及原因。值得一提的是伤害监测网络也需要不断健全。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世人有目共睹。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严密、灵敏、完善的监测系统,并不断地修订完善伤害监测办法,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社区安全的程度,使伤害检测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另外,伤害监测网络的健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严格落实伤害汇报,强化信息收集工作,完善工作制度,定期通报伤害,确保社区居民能够及时地了解相关的信息。
(五)安全社区评估、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伤害监测和促进项目工作是安全社区建设的根本,只有客观、准确的社区评价,才能为安全社区建设指明方向。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增加安全教育覆盖的社区面积,提升评估检测的效率及进度,增加社区人员的满意程度,只有保证了上述工作的有效落实,才能完善“安全社区”的评估,也才能为构建安全社区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以安全社区构建“大安全”管理格局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形成统一的“大安全”管理格局。只有健康、安全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的大和谐才能真正与企业的大发展互相辉映。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基地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蔡艳.我国安全社区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
健康社区建设方案范文5
伤害预防新理念
创意与安全相结合
新西兰事故赔偿局局长Hon Judith Collins介绍了新西兰伤害预防与安全防护战略,以及该局在伤害预防领域的作用。该局致力于为国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人身伤害赔偿服务,确保国民即便在经济困难时期,也能享有完善的安全保障公共服务。同时,强调加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社区的合作,构筑安全文化与安全环境,更好地预防伤害事件的发生。2012年初,该局发起了一项名为“创意国度”的活动,把创意与安全紧密结合起来,降低居家伤害。
道路交通事故是“头号伤害”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A.Lopez作了题为《因伤害导致死亡和残疾的全球趋势——基于“疾病和伤害的全球负面影响研究”成果》的报告。A.Lopez指出,对各类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引发的人群非正常死亡和残疾,进行比较评估,会直接影响健康政策的制定。“疾病和伤害的全球负面影响研究”课题,通过系统分析全球范围内死亡原因、重要疾病,以及伤害的发生率、范围和持续时间,对250种疾病和伤害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与残疾,进行了评估研究。2010年,因伤害引发的健康损失约占全球的1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是最重要的原因。此外,坠落导致的死亡人数持续上升,世界各国要倍加关注这一点。
通过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式预防伤害
鉴于人类健康问题,尤其是与慢性病和长期坐姿工作紧密相关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新西兰有关组织实施了“我的健康计划”,引导员工积极管理健康风险,为其改变个人生活行为、降低健康风险提供方法指导。该计划通过开展“健康在线调查”,在辨识健康风险的基础上,制定目标导向的研究计划,再通过定制化的网站宣传,提升员工及其家庭对健康的认识,普及健康知识。
在过去的20年间,安全社区模式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直至2007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起“美国安全社区”计划,安全社区模式才真正开展起来。自此,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大力推进社区联盟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目前已建立起21个国际化的安全社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建设安全社区网络,目的在于减少国内伤亡数量。为此,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定期联系机制,举办年度社区网络会议,为社区评估、组织领导和联盟工作提供指导及培训;开展针对安全社区的研究,为安全社区的安全指数高于普通社区提供依据。
促进伤害预防与控制
新西兰研究人员在防止老人跌倒计划制定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目前,新西兰已实施跌倒和伤害预防的国家战略,研究目的在于综述新西兰在防止老人跌倒方面,所采取的计划和措施及实施效果。研究方法是总结有关防止老人跌倒的现有研究成果,制定出高效、低成本、可持续、适用于全国的战略,并提出针对80岁及以上老人的最经济有效的防跌倒方法。
研究与政策的影响
澳大利亚国家减灾战略,是一项全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对各类灾害的综合方案。该方案对国家减灾战略和关键主题进行调查,旨在分析近期灾难中反映出的共同战略主题,验证国家减灾战略是否与实际需求一致。依据国家减灾战略的主题框架,对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国家减灾战略涵盖所有可能的灾难主题,并在国家减灾战略中有所体现。
伤害预防启示
本次世界安全大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世界安全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主要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立法与执法监督
建设职业安全健康立法与执法监督体系十分重要,形成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安全与健康法规,以及相关技术标准得到准确、全面贯彻实施,该体系建设是劳动者职业安全的最大基础保障。根据职业安全健康形势和工作重点变化,各地应及时调整国家立法和依据,进一步明确职业安全健康的责任主体,加大职业安全健康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此外,建议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的企业安全健康诚信评级系统平台,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推广安全社区建设
为适应当前安全社区发展的新形势,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贯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求,重点推进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有计划、有序地推进,不断扩大覆盖面。
加强伤害预防的综合建设
社会各界要做好职业安全预防工作,进一步完善员工伤害保险赔偿机制,鼓励企业减少职业伤害事故。重视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监督与服务,帮助指导中小企业建立适宜、高效的伤害预防管理体系,提高伤害预防意识和处置能力。
提升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统分结合”的机制。平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职责,确保其“守土有责”;战时必须形成资源统一配置、部门统一协调、力量统一指挥的快速应对机制。此外,通过定期合成演练、定时定点抽测等方式,探索建立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体系,也有利于增强协同意识,强化指挥权威,提高整体水平。
健康社区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社区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而在搞好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展好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活动,不仅仅有利于增强社区建设的规范性,还有利于提升社区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文化品位。下面我就如何开展好新时期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要给群众文化活动一个正确的定位
群众文化活动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正是因为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人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体验到其它文化活动所没有的愉悦。同时,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既烘托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又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它是其他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二、要制定群众文化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要切实搞好社区文化,只有制定社区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责任制,才不至于使这项工作处于盲目发展或停顿状态。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社区文化建设,来提高居民的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进而促进精神文明的提高。具体目标主要有:重视学校青少年教育,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型人才;有效地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法制观念;倡导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的道德文明水平;开展好社区文体活动,全面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目标确定了,据此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社区发展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出实施方案和计划,才能为社区文化建设打下基础。
三、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要符合群众的文化需求
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枯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活动多元化的选择给传统的群众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群众文化必须做出改变,以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我们只有开动脑筋,以创新的精神改变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僵硬死板的模式,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当前,在农村很多乡镇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的人员以中老年人、家庭妇女和少年儿童为主。我们要认真研究他们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是什么,尽量组织开展一些他们热心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老年楹联书画活动,老年戏曲爱好者活动,广场舞蹈、腰鼓表演,少儿艺术培训,少儿读书阅览演讲活动等。
四、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队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和广大居民从温饱型生活向小康型生活的过渡,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日趋活跃,广大居民的社区文化需求和参与愿望也日益增强。为开展好这项活动,应选聘好社区工作人员,培养一支群众文化业余骨干力量,建设好街道文化活动站,发展居民小区文化活动场所,以适应居民就近娱乐、就近健身的需求。建立群众文化艺术人才档案,全面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对社区各村、各单位的文艺表演、书法绘画和体育等方面的人才情况进行调查,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分类建立档案,并及时更新,以便更好地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网络,如建立校外红领巾大队、特长儿童艺术演出队、青年舞会,开展秧歌大赛、歌唱比赛、书画作品展、篮球比赛;组织老年人打门球、扭秧歌等活动;组织社区艺术团,为居民义务演出;举办展示新农村描绘新生活为主题的“农民艺术节”、大型广场乡土艺术汇演;组织推广广场健身舞普及等活动。大力发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促进身心健康。
五、要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娱乐活动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一般以学校、文化馆、俱乐部、阅览室、录像厅、舞厅等公共设施为阵地,在社区范围内创造文化生活环境,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精神情操为目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充分发挥街道党支部的领导组织作用。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街道党支部要组织、协调工、青、妇和文化、艺术团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大家凝心聚力,出点子,创造条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要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文化设施。这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社区文化设施,根据实际条件可因陋就简,以适宜活动为先,不追求形式。对城市新建小^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文化网点的兴建,并使之布局合理。
三要注意发挥有关文化、教育、艺术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组织作用和各类群众文艺骨干的带头作用。社区文化活动,一般都是从部分群众自发活动开始的,如棋类比赛、秧歌表演和京剧清唱等。如加以引导和组织,可以使这种自发形成的文化更有秩序,开展得更加经常,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如能定期请一些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则可出现新的面貌,使这类文化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