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作业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更作业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更作业管理制度

变更作业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管道;承包商;HSE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7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点多、面广、线长、涉及专业较多,建设过程中的HSE管理工作较为繁杂。由于国内石油天然气行业承包商HSE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HSE管理水平较低的承包商通过低价中标等形式进入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造成了建设过程中诸多HSE隐患或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局面。承包商的HSE管理,往往是建设工程HSE管理的薄弱而尤为关键的环节。为了对承包商实施有效的HSE管理,从承包商的选择、开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的管理、承包商HSE绩效考核等4个方面探讨了承包商HSE管理的对策,对防止和减少工程建设事故的发生,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承包商HSE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承包商低价中标,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为争取到工程项目,部分承包商往往会控制投标报价,业主过分关注承包商的中标价格,对于承包商在HSE资质和能力方面关注较少,HSE资格准入关把关不严,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承包商取得工程项目,这往往给后续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和风险。

1.2承包商安全投入不足

部分承包商在执行项目过程中,为节约经费,总是减少安全措施环节,降低安全措施要求,在安全措施和环节控制上“偷工减料”。压缩和减少安全专项资金、劳保用品及安全设施设备配备不足、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安全培训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承包商执行项目过程中屡见不鲜。

1.3工程以包代管,安全责任不落实

为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或受资质限制等原因,承包商往往将部分分项或分部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施工。很多分包商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投入不足、“三违”、“低老坏”现象突出、人员安全技能和意识差。部分承包商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 HSE资格准入关把关不严,在施工过程中对分包商往往缺乏动态的安全管理和监督,以包代管,安全责任不落实。

1.4 作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意识和技能差

承包商用人具有随意性、流动性大的特点,在不同地点做项目,承包商为降低成本,在项目所在地招人,所招人员随意性大、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不足、风险识别能力和遵章守纪的意识较差。部分承包商对作业人员进行了一定的安全培训,但多数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显著。

承包商HSE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管理承包商,必须从采办阶段、合同履行阶段至工程竣工阶段实施全过程的管理。结合承包商HSE管理的现状及原因,从承包商的选择、开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的管理、承包商HSE业绩考核等4个方面探讨承包商HSE管理的对策:

图1 承包商HSE管理流程图

2.1 承包商的选择

当采用招标方式选择承包商时,业主应组织对承包商进行HSE资格预审,优先选择以往HSE行为和业绩良好、HSE资质和能力满足要求的承包商。

业主应与承包商签订合同,并依据合同对承包商实行动态的全过程的HSE管理和监督。合同中应细化双方的HSE权利和职责、业主的HSE管理要求和要点,并将作为管理承包商的重要依据。

2.2 开工前的准备

业主应针对项目的特点进行项目施工风险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风险控制措施在开工前对承包商进行宣贯。业主应组织承包商进行入场前HSE培训,承包商应组织新入场员工开展入场前HSE培训。

业主应组织对承包商的开工前HSE检查,未经开工前HSE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工程项目不允许开工建设。

施工过程的管理

在施工阶段,业主应对承包商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主要从HSE管理制度、HSE管理人员和职责、高风险作业管理等9个重要要素入手。

2.3.1 HSE管理制度

承包商应结合现场管理的实际,建立一套完善的HSE管理制度,经审批后贯彻执行。编制的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监理单位应编制监理规划、监理细则、应急预案;施工、检测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两书一表”、应急预案等。

承包商应定期开展HSE审核,检验HSE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实现PDCA的循环闭环管理,持续改进。

2.3.2 HSE管理人员和职责

承包商应建立健全HSE责任制,明确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各岗位员工的HSE职责,要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承包商应根据业主的要求配备足够的、资质和能力满足要求的HSE管理人员。业主应定期对承包商配置的HSE管理人员的资格、能力和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并对资格不符合,或工作能力欠缺,或责任心不强的承包商HSE管理人员进行撤换。

2.3.3高风险作业管理

承包商在进行高风险作业前应进行作业安全分析,按照作业步骤/环节,辨识各作业步骤/环节的风险,逐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明确每项措施的责任人,并逐项落实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或施工风险高的施工作业,承包商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经审批后严格落实。

业主应严格监督承包商高风险作业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严格审核承包商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并监督落实。

2.3.4变更管理

承包商的工程变更、人员变更要严格按照变更管理要求执行,变更应经过监理和业主审批同意。对于重大设计变更,承包商依据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和设计文件重新编制施工方案,经审批后严格落实。对于变更产生的风险,承包商应进行有效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2.3.5 HSE会议

召开HSE会议的目的是让各参建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聚集在一起以分享HSE信息、良好的实践和经验教训,并明确相关方的HSE要求。

承包商应积极参加业主组织的HSE会议,应确保其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参加每次的HSE会议。监理单位应每周组织承包商召开HSE会议,分析和解决当前存在HSE问题,确定HSE工作要求和计划。

2.3.6 HSE培训

承包商应完善HSE培训制度,每年制定HSE培训计划,定期对职工进行必要的HSE培训,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对于新入场职工,承包商还应进行入场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入场作业

HSE培训方式应多样化,可采取安全知识竞赛、举办培训班、事故案例分享、安全座谈、安全视频观看等不同形式,致力培训的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

承包商应建立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将员工的安全培训信息进行录入,定期对安全培训档案的信息进行分析,从系统上找出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纠正措施并予以改进。

2.3.7 HSE检查

承包商应定期组织对施工现场的HSE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应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等,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源,并立即组织整改。承包商应建立隐患整改跟踪表,对承包商、监理、业主或其他人员发现的隐患或不符合进行跟踪整改,对于无法消除的重大隐患应及时报告业主。

业主应制定详细检查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对承包商进行HSE检查;承包商在现场必须积极配合业主、监理、相关政府部门监管人员的HSE管理和检查工作。

2.3.8应急管理

承包商应识别作业过程中的应急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应急计划,在开工前完成编制,并报请监理和业主审批。

承包商应在应急预案/应急计划中明确应急各方的职责划分、协作配合机制、各自的决策权限及应急演习等内容,并与业主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承包商应成立应急组织机构,配备必要的应急人员、物资、资源,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及业主要求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并对演练的效果进行评估。

2.3.9 安全生产费用

承包商应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标准,制定安全生产费用计划,制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明细,并切实落实到安全生产中。

业主应督促承包商按要求落实安全生产费用,并定期检查承包商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情况。

承包商HSE绩效考核

业主应完善对承包商的HSE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开展对承包商的HSE绩效评价(如月度绩效评价、年度综合绩效评价等),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业主可建立承包商档案,客观记录承包商基本信息、受检查/审查情况、HSE事故/事件情况、奖惩情况、HSE管理评价等各类信息,承包商档案应用结果将为后续工程选择优秀承包商提供借鉴和参考。

实践应用

广东省某天然气主干管道建设项目,一期工程2010年3月全面开工之初,承包商现场HSE管理较混乱。经过认真总结分析,并应用了以上HSE管理对策,从承包商的选择、开工前的准备、施工过程的管理、承包商HSE绩效考核等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严格的管理,在承包商HSE管理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广东省某天然气主干管道建设项目尚未发生任何可记录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安全生产1436天,保持良好的HSE绩效。

变更作业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材料成本管理;中原高速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1.价值工程理论

价值工程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使产品或作业达到适当的价值,即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其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活动。

2.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作业管理,是一个以作业为中心的概念,是对划定的作业内容,在作业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积极的战略和经营决策,并且对经营过程中的增值内容进行评估。作业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成本信息范围,它涵盖作业生产周期、作业质量,作业过程中的反应敏捷程度、作业手段、作业方法、内容的适应性以及作业的终极对象——顾客的反应、顾客所需要的服务等等。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实质就是许多施工作业过程和施工作业组合的系统化,将项目成本责任目标分解到施工作业工序上去将使成本管理的一系列工作变得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

3.制造成本理论

制造成本是区别于完全成本的一种产品成本归集方法。工程项目制造成本是指施工项目现场施工成本,制造成本只包括与施工项目生产直接相关的各项成本和费用,不包括与项目施工生产没有直接关系,但却与企业经营期间相关的费用,称之为期间成本,如企业管理费。

二、中原高速材料成本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材料采购环节的问题分析

1.采购管理制度不完善

中原企业基本都实行项目经济承包制,材料采购主要由各个项目部完成,企业层基本不介入采购管理和控制。但由于项目部缺少对采购过程的监督控制,容易滋生腐败。施工企业的采购组织机构一般不够完善,采购工作基本由采购部门独立完成,没有与财务部、技术部、生产部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没有详细具体的材料采购计划,只是被动的进行材料采购,与施工工程实际脱节,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进度。另外,由于采购人员综合能力不高,采购过程与财务相脱节,出现个别人损公肥私,采购的任意性造成停工待料、窝工,因而加大了工程施工成本。

2.缺少详细的采购计划

中原高速的材料采购部门对材料采购计划性不强,盲目采购现象严重,造成材料库存量加大。有时候采购部门不与生产部门沟通,不是材料质量达不到要求,就是数量有差异,计划不准确,造成大量积压或供应不足的原因是在技术管理方面不严、施工预算不够准确。

3.对材料市场缺乏了解

在目前买方市场条件下,中原高速的采购部门未能把握好市场动态,部分材料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其原因是没有建立自己的价格信息系统,对市场了解不够,企业的供应商单一,制约了企业的材料供应。

4.缺乏供应商关系管理

尽管材料费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70%左右的比重,但中原高速并没对其特别关注。材料采购部门选择供应商时很随意,没有专门的制度对采购流程进行严格规范,或有严格流程而没有认真执行,这使得材料的采购方面原本可以节省下来的资金被白白浪费掉。目前公司所规定的供应商评价标准太过于宽泛,只是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如只要求供应商提供资质证明、营业执照等。在具体操作时弹性非常大。对于一些比较小的中间商,有些评审原则又不适合,造成了供方评审走过场的现象。

公司的材料采购部门缺少对供应商关系的维护,采购多为一次,不考虑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短期竞争多于合作;对供应商提供的材料缺乏科学管理,进场材料质量不稳定,增加试验和抽样的频率和费用。

(二)材料保管环节的问题分析

目前,中原高速市区内的几个施工现场均属于无场地施工,现场的材料堆场非常有限,而采购原材料的时候采购人员有时为了降低价格而大量进货,导致施工现场出现暂时用不上的材料占满了堆场,急需的材料无处可放的情况,既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开展,又导致部分资金积压,而且增加了相关的管理协调费用。而项目部不设仓库,不仅增加运输成本且增大材料的短缺成本。不设仓库虽然能省去储存成本,但随用随运必然增加运输次数,从而抬高运输成本;因现场情况随机性变化较大,个别材料出现缺货的情况时,影响了工程进度及质量。

(三)材料使用环节的问题分析

中原高速对材料使用方面管理不到位,材料使用不够节约甚至无限制,对材料的常规损耗没有严格的比例标准和相应的节约激励措施,致使材料领用有大手大脚现象,现场浪费比较严重。现场堆放和调度存在诸多不合理,材料的进场组织不力,计量手段不齐备,二次倒运造成损失,材料不合格、造成质量返工,多余材料不予以处理造成浪费。

同时,完整的预算无法预料到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施工中随着工程进度的不断深入,设计变更也往往层出不穷。设计变了,施工跟随着变,用料数量也得变,也就是说考核的标准——预算材料数量,随着设计的改变而变动。但是如何完整地汇集变更设计有关资料,及时的修订预算材料数量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协调的工作,否则变更后的预算资料不全,实际消耗材料的工程内容与预算的工程内容不对口,也会失去量差考核的意义。中原高速在这方面存在欠缺。

参考文献:

[1]毕红春.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及控制[J].科技创业,2005,(7):90~91.

[2]牛秀琴.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浅析[J].企业论坛,2013(7):134.

作者简介:徐亚芳(1988-),女,汉族,河南省汝州市人,会计硕士,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

变更作业管理制度范文3

为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基础管理,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效遏制伤亡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促进石油天然气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号)以及《石油天然气安全规程》等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石油天然气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通过推行HSE管理体系和实施安全生产审核、评价、许可等工作,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石油天然气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点多面广等特点,一旦发生井喷失控等事故,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管理任务艰巨,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已建立了较好的安全管理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高含硫天然气、深水和边际油气田的开发,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化,用工结构多元化,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安全基础管理出现与之不相适应的状况,与国际石油大公司存在一定的差距,安全基础管理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安全责任制在基层落实不够到位;“三违”现象仍有发生;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有待加强;安全投入相对不足和安全培训不够到位,不能完全满足石油天然气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等。因此,应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抓住关键问题,促进石油天然气企业(以下简称为企业)安全发展。

二、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3.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安全发展”,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始终把从业人员生命和健康作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原则,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工作目标: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减少一般事故,遏止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力争在*-年后安全生产管理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5.主要任务:认真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现场规范操作和技术管理,加强隐患排查与治理,加大安全投入,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加强应急管理,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

三、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完善HSE管理体系

6.设立专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企业各级生产单位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小组),委员会(领导小组)主任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企业各级生产单位应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比例不宜低于从业人员总数的1%;中央企业所属二级单位和中央企业之外的企业应积极推行安全总监制,安全总监进同级领导班子;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按上述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安全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取得安全资格证,工作岗位保持相对稳定。

7.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重点健全和完善14项安全管理制度:(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安全目标管理制度;(3)安全例会制度;(4)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5)安全教育培训制度;(6)设备管理制度;(7)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管理制度;(8)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9)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及工作许可制度;(10)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11)应急管理制度;(12)事故管理制度;(13)安全奖惩制度;(14)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等。

8.完善HSE管理体系。企业应进一步完善HSE技术标准,加强HSE管理、监督和审核队伍建设,健全HSE信息系统,完善体系运行的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审核工作,切实做到可持续改进。

四、明确安全职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

9.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为主要内容,以主要负责人为中枢的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各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岗位和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0.明确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主要负责人在组织生产和经营时,应认真贯彻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安全生产工作,并负有下列职责:(1)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2)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3)保证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投入有效实施;(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11.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生产、安全、设备、计划、财务、人事等部门在招投标、采购、生产组织、安全监督、安全投入、安全培训、人员聘用等方面的安全职责。

12.明确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企业从业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违章作业,并能制止他人违章行为,主动做好事故预防工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主要有:(1)掌握本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2)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遵守工作纪律;(3)正确维护和保养岗位安全防护装置及设施,保持其完好、齐全、灵敏、有效,上岗时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4)掌握岗位安全操作技能和故障排除方法,按规定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不能消除的应立即向上级如实汇报;(5)有权制止、纠正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权拒绝执行违章作业的指令并可越级汇报;(6)积极参加各项安全活动,协同配合,共同搞好安全生产。

13.明确承包项目和承包方安全职责。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企业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14.加大考核、奖励与处罚力度。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及考核办法,严格奖惩,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各级安全生产奖励资金在年度工资总额中列支。对安全工作责任不落实导致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加强安全技术管理

15.加强现场安全技术管理。要依据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加强钻井现场(平台)、关键生产装置、要害部位及油气站库等易燃易爆场所的安全技术管理,重点突出“三高”(高压、高含硫、高产)气井、“两浅井”(浅井、浅层气)的井控技术管理和防硫化氢技术管理。完善安全技术措施、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的审批制度。严格安全技术资料审查和管理,健全安全技术资料档案。

16.加强井控技术管理。全面落实井控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将井控技术管理贯穿于钻井、地质、测井、录井、试油(气)、修井、采油(气)等作业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配置足够的井控设施、设备和人员防护器材;落实井控设施、设备质量控制程序;完善井控技术管理制度;落实上述作业的施工设计、技术措施的技术论证和审批程序。

17.加强防硫化氢技术管理。全面落实防硫化氢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对重点装置、关键部位设置防硫化氢泄漏安全控制系统;配置足够的防硫化氢中毒的气防设备、设施和人员防护器材,落实防硫化氢设施、设备质量控制程序;完善防硫化氢技术管理制度。

18.“三高”气田技术管理。高含硫气井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套管、井口的腐蚀问题。钻开气层前必须加装剪切闸板防喷器和钻具内防喷工具,井下、井口应安装安全阀,集气管线应安装关断阀。集气管线、站场和净化厂应在现有通用气田标准的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加强井场硫化氢的监测,以及气质组份的动态监测。

19.制定修订安全生产标准。根据生产实际,定期对企业有关安全、钻井、采油采气、储运等专业标准进行清理和制定修订工作,突出含硫油气井钻井、井控、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提高标准的有效性,增强标准的现场适应性。

20.采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企业应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力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对重大事故隐患或技术难题进行分析论证。重点推广应用高压高硫化氢油气田综合防治、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长输管道不开挖检验、在役特种设备长周期运行等安全生产工程技术。

21.大力研发和引进安全生产技术。根据生产需要,积极开展安全科技攻关,保证必要的安全科研经费;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安全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

六、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

22.严格安全“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编制《安全专篇》,并按照审查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组织施工;试生产前,应制订并落实试生产的安全保障措施;竣工后经验收合格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3.加强基层岗位风险管理。组织基层从业人员开展岗位作业危害和不安全行为辨识活动,对基层关键岗位人员、工艺、设备变更及时开展风险识别、评价,将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与日常生产运行和现场活动紧密结合,合理确定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的频次和时机,建立动态、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机制。

24.强化生产现场安全检查。根据实际,可按专业设置物探、钻井、井下作业、海上作业、建筑施工、生产装置检维修等安全检查站(所),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要害部位的安全检查。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综合安全检查,其所属二级生产单位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综合安全检查,基层单位要切实落实岗检、巡检、交接班、干部值班制度。

25.加强现场高风险作业管理。对动火、动土、临时用电、进入受限空间、吊装作业、高空作业等高风险作业实行作业许可制度。

26.加强施工作业管理。对油气田重点施工井施工、生产装置检维修及开工、管道施工,严格施工单位准入审查,严把施工资质关、安全业绩关、队伍素质关、施工监督关和现场管理关。打开油气层前、生产装置停工检修和开工前、管道打开等关键施工环节,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现场监督检查。

27.加强特种设备管理。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档案,依法进行登记注册,按规定进行检验检测,做好维护、保养、检查和监控。

28.加强承包单位的安全管理。企业对承包单位实行准入制度,进行资质审查;要将承包单位的安全管理纳入HSE管理体系,实行统一协调、管理,对其安全表现和业绩进行评估和考核,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现场检查。

29.加强作业现场劳动纪律管理。所有从业人员应严格执行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履行岗位责任,遵守劳动纪律,杜绝“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要制定违章处罚规定,加大教育、检查、监督和处罚力度。

30.加强放射源、民用爆炸物品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实行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放射源使用、储存、运输和废物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与防护,设置明显的放射性安全警示标志,定期进行监测与检查,防止丢失或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发生;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储存、销售、购买、运输、使用和清理、销毁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废弃处置等环节,油(气)库和长输管道等场所进行重点整治。

31.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企业应配备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防护设备与装置,落实现场防治高低温、噪声、有毒有害气体和放射性危害的措施,切实改善作业环境;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如实向有关部门报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情况。

七、加强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32.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制度。企业应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设备进行事故隐患排查,并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进行评估、分级,并将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与事故隐患排查相结合,实现了事前管理和源头控制。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对查出的各类隐患要进行登记,建立隐患管理台账、档案。

33.严格执行重大隐患报送制度。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重大隐患信息报送制度,按规定向地方政府及集团总公司报告重大事故隐患的数量、类别、危险程度及整改情况,特别是由于外部因素导致的事故隐患,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予以消除。

34.规范隐患治理工作。企业应明确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资金渠道、进度安排和质量要求,加大隐患治理力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在隐患治理期间,要落实监控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35.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企业应制定年度安全生产资金提取和使用计划,并设立专用帐户,专项用于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和隐患治理。按照财政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的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八、加强劳动组织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

36.严格劳动定员管理。企业严格按照规定定员组织生产,要层层建立劳动定员考核办法。生产设备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工艺和技术操作方法发生重大改进,以及发现劳动定员存在较大问题时,劳动定员标准应及时予以修订。严禁违反劳动定员标准组织生产,科学安排作业班次,保障从业人员必要的休息和休假时间。

37.严格从业人员劳动管理。对录用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劳务工),企业应按照规定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进行上岗前的安全培训,依法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参加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

38.强化全员安全技术培训。企业要制定全员安全培训计划,建立培训档案,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安全培训,持证上岗;强化操作人员,尤其是班组长、新上岗和转岗人员、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岗位人员的安全培训,落实井控培训和防硫化氢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相关安全生产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的能力。

39.加强安全培训机构建设。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培训基地,配备能够满足培训需要的教学及生活等硬件设施,加强培训大纲、考核标准、教材和考试题库建设,健全培训档案,提高培训水平。

40.加强先进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增强安全措施的执行力。积极借鉴吸收国际石油大公司的安全文化理念,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九、加强应急管理,严肃事故调查处理

41.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制定应急预案。企业应成立应急领导机构、指挥机构、日常工作机构。依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各生产单位应分别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各生产单位的应急预案应逐级上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报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备案。

42.规范应急演练工作。企业下属单位事故应急演练的频次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规定,其中中央企业所属地区公司和中央企业之外的企业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演练。演练结束后,应及时组织对演练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43.加强应急资源管理。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加强企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以及通讯与信息系统建设;加大对应急物资的投入,保障防护用品、救援装备、救援器材的物资储备;加快应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应急管理能力。

44.严格事故报告制度。企业及下属生产单位要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对于发生的伤亡事故或社会影响较大、涉险达50人以上以及媒体披露的特大伤害未遂事故,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时限等要求报告上级管理部门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严禁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45.认真组织和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企业要树立井喷失控就是责任事故、事故是可防可控的观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调查分析未遂事故、轻伤事故和重伤事故,查找设备设施、工艺技术、规章制度缺陷、安全管理漏洞等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预防和控制对策措施,杜绝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对于由有关政府部门组织调查的事故,企业应做好配合工作,并全面落实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

十、支持和推进企业安全基础管理工作

46.发展中介机构服务。积极引导安全监管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和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和发展石油天然气安全基础管理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47.加强政府安全监管。进一步落实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主体责任,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水平,从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投产等环节依法强化源头管理,依法加大日常安全监管力度,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对存在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48.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加大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力度,强化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监督;做好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油气田周边群众的安全意识;要公开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情况和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努力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变更作业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企业全面预算;预算编制;预算体系;零基预算

一、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预算管理与战略脱节。在公司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中公司管理层虽认识到了全面预算的有效作用,但仅仅是将其视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项组成部分,实施预算管理仅是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项补充而已,而忽略了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第二,预算编制缺乏客观性。在公司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基本是以历史指标值和过去的企业活动数据,确定预算单位的未来指标值,没有认真地对企业或项目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做出科学的估计与判断,这导致企业的预算指标缺乏客观性。

第三,预算工作缺乏系统性。在实际工作中,公司各级管理层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认为预算是一种纯财务行为的看法,没有界定明确董事会、财务部门、其他专业部门在全面预算中各自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二是将预算指标独立于会计核算系统之外的倾向。

第四,预算体系经不起市场检验。从公司总部到各下级单位,在预算的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对市场的调查、缺乏对市场未来的研究预测,致使主要的预算指标与企业的外部环境不相容,导致整个预算指标体系难以被市场所接受;在子公司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还存在着故意将预算编制的偏高或者编制的偏低的现象。

第五,预算执行不到位。

第六,预算的成熟度不够。

二、加强企业预算编制

第一,预算编制程序与编制控制重点。在公司的预算体系中预算编制是最重要的一环,直接体现着公司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管理意图,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预算体系运行的效果。

第二,预算编制方法。公司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上需针对不同类型的预算,根据各单位、项目或作业的不同价值链构成,按规定选择适合的编制方法,如改变或替换需报经公司预算管理部门批准,影响重大的必需经预算管理部门进行新旧两种方法对比测算,将差异分析报总经理批准后,进行取舍。

第三,滚动预算。滚动预算的主要特点是预算期连续不断,始终保持12个月,每过去1个月,就根据新的情况调整和修正以后几个月的预算,并在原来的预算期末再加1个月。这种预算方法要求前几个月的预算详细完整,后几个月可进行适当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几个月的预算将由粗变细,以此反复,不断滚动。公司预算管理体系中,要求各级预算主体,运用滚动预算法编制年度预算和项目预算,以滚动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企业对将来的经营活动始终有一个完整而周详的考虑,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稳定而有序地进行,充分发挥预算的计划和控制作用。滚动预算的编制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公司经营活动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能使管理人员经常对未来时期的经营活动进行筹划,保证对各级预算主体价值链进行动态管理,使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体系保持动态有效性,企业的经营活动始终有一个长远的总体战略布局。

第四,作业预算法。作业预算是在传统预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全面质量管理、作业成本法和作业管理的理念设计的一种新的预算管理方法。作业预算法是在作业管理的基础上确保资源和资本的分配与作业管理的要求相一致。有效的作业预算是对增值主的作业链和流程进行计划和控制,其预算编制基础是作业或业务流程,不同于传统预算以成本元素为依据。作业预算有利于消除无效作业,适应和满足顾客的需求、组织及部门的目标和战略、业务流程、效率的提高、服务水平筹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在当今的企业组织中是非常频繁的。作业预算的四个关键步骤是:一是确定在各个作业域内完成每件作业的预算成本;二是根据生产预算确定每个作业的需要量;三是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四是根据不同作业成本编制不同作业预算。

三、加强企业预算执行

第一,完善预算管理框架。公司从总体明确与规范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在预算工作组织、指标管理上的权限、责任、程序,使预算执行的到组织保障。

第二,预算分解。预算分解是指将预算目标的分解到公司各预算责任主体及责任人的管理活动,是公司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跟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从全局出发,在充分认识企业自身资源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对企业各级管理层次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分解的过程。公司预算一旦编制并下达各单位执行,则必须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刚性,要防止只重编制、不重执行的现象出现。对于年度预算要分解为季度与月份预算,及时分析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根据可控性原则,各责任单位要定期编制预算责任报告。在预算执行中,建立有效的预算预警系统,通过该系统作用的发生,将非正常业务活动控制在萌芽之中,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案例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预警分为四类:预算内事项预警。是指预算内事项在其实际发生额接近预算时出具的预警提示。主要是通过财务核算的实际与预算比较,提醒有关人员注意预算的执行情况是否将超出预算及决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四、加强企业预算调整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领导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全面预算管理既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层实现目标的途径控制,也是经营层通过管理层内部目标分解传递,实现计划控制的方式,因此,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置专业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预算编制和审核预算书。总经理、总经济师分别担任预算委员会执行主任和副主任,效益管理部应作为预算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实施。针对经营预算、财务预算、投资预算等不同类预算的特点,在生产运营部、财务部、企业管理部等部门内设置办公室负责协调、组织预算管理日常工作,并由效益管理部门统协调。各二级机构可参照设立相应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预算调整按上述预算管理的职权分配,根据引起预算调整的原因,对于因企业或承建项目外部环境制约因素的客观变化,如主要材料的超幅度涨价、非正常天气影响、项目所在国政治动乱等,采取由上自下式的指令调整;对于因承建项目的设计变更、主要工程量增减超限、合同过程纠纷等项目自身因素变化,采取自下向上的申报与权限内逐级预算主体平差相结合方式,按原预算编制分解程序,在规定时间内下达补充或调整预算。

五、加强企业预算考核

从理论上说,预算考评包括动态评价和综合评价。动态评价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所作的及时确认和即时处理,属于事中控制,服务于预算调控;综合评价则是在期末对各预算执行主体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评价,一般将预算考评理解为综合评价。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计划的实施、检查与改进全面预算计划编制完成后应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经董事会批准,然后分解到具体的时间段,如季、月、旬等,公司逐级在过程中随时将实际情况与预算对比,寻找差异,解决问题。并将预算分解、下达和作必要的讲解。预算书应有保密控制要求。在实施中适当时间如每季度后组织对预算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对分析,采取差异分析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提出恰当的应对措施包括对预算的调整。预算考核分为日常考核、年度考核及例外考核。预算考核,是将预算执行的实际业绩与预算目标相比较,并以比较结果为依据对责任主体进行评价和奖惩。做为公路施工企业,LJGF的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绩效、运营、经营、信息、财务、人事、资产等职能部门的关联程度尤其大。公司对二级单位视预算执行情况,主要进行季度和年度考核,出现重大预算偏差时,由公司经理层专人负责,效益管理部组织进行例外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及预算单位的整体绩效直接挂钩,进行经济奖惩和非物质激励或处罚;同时,将预算考核结果,按逆价值链方向,逆原编制程序,运用预算编制时规定方法,进行数字还原,并平差,以对原价值链分析结果进行检验,使预算循环基础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王斌.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1999(11).

变更作业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作业基础成本 会计 计算程序

0 引言

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中心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业划分从产品设计、物料供应等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总装、质检到发运销售全过程,通过对 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用的跟踪,为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需求者 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最大限度的节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1 作业成本的核算

1.1 划分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系统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不同的作业中心,在每个作业中心要汇集其所发生的各种费用,从而计算出该项作业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最后分配给每种产品负担。这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成本计算是将某一个生产部门作为一个成本中心,而作业成本法是将某一项作业作为一个成本 中心。

1.2 成本费用汇集和分配的程序

1.2.1 设立作业中心

在进行作业成本核算时,首先应找出成本驱动因素,建立成本中心。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较多,发生的费用也较多,若将每一个作业活动的费用都作为作业成本进行分配,虽然比较准确,但却比较复杂。所以,可对作业活动进行分类,划分为若干个作业中心。

1.2.2 将间接费用按作业进行汇集,然后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成本上。应正确确定作业成本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以便将作业成本分配于各种产品的成本上去。在进行成本的分配时,应注意其相关性原则,以某项作业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为基础进行分配。

2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作业成本法可以比较好地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使成本计算所提供的资料更加准确可靠。不是所有间接费用都可以归属于不同的作业,采用作业成 本法进行分配。在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只适用于由于生产作业所引起的成本费用,而与作业活动关系不大的间接费用则不能采用此方法。从成本的构成来看,在生 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不但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增大,而且它的构成也大大复杂化了。

作业成本计算的优点是能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间接费用的来源,并且提出新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且通过该系统,找出不能产生价值增值的作业,借以降低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基础,其计算工作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全过程。由此实现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地进行动态反映,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决策、计划和控 制中的作用,促进作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成本计算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它也实现了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3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基础

尽管abc的优越已是众所周知,但在实务中其成功运用率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不是方法本身,而是该方法的运行基础——环境和条件不到 位或不合理所致。在未能成功实施abc的原因调查中位居榜首的是:很多公司过分强调abc系统的结构及软件设计,而未能对行为和组织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

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如下几方面:

3.1 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如果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

3.2 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管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前提。

3.3 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常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奖惩,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

3.4 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赖于会计部门。

3.5 培训:对管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优势,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4 作业基础成本会计的运行程序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以下简称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成本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成本 计算方法的前提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作业完成,而对作业的需求所耗用的资源导致了成本。资源被分配给作业,及其后作业被分配给成本对象均基于它们的耗 用。

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①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②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③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成本并进行作业分析。资源成本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成本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

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作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

为了便于成本分配和计算,通常将制造过程的作业区分为四类:

①单位级作业(unit-level activity):是因每一产品单位而发生的作业。单位级作业发生于完成一个单位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运用,部件的插入,每一项检验等均是单位级作业。

②批别级作业(batch-level 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组产品而非每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作业。批别作业发生于生产一批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机器调整、采购订单、生产计划、每一批的检验等都是批别级作业。

③产品级作业(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是为支撑各不同产品的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产品设计、部件管理、工程变更指令的发出、紧急事务处理等。

④设备级作业(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y):是在总体上为支撑所有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险、维修、工厂管理、工厂折旧、支付财产税等。

步骤二: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

作业驱动资源成本的耗用。资源动因被用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选择一个好的资源动因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因果关系,典型的资源动因包括:①用于 公用事业的仪表数:②用于薪酬相关作业的雇员人数;③用于机器调整作业的调整次数;④用于材料整理作业的材料移动次数;⑤用于机器运行作业的机器小时;⑥ 用于门卫、清洁作业的空间大小。

资源成本应尽可能通过直接追溯去分配给作业。直接追溯要求计量作业对资源的实际耗用量。

步骤三: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

变更作业管理制度范文6

冶金行业由于生产链长、工艺复杂而固有高风险性,而设备检修作业是非常规作业,存在着诸多风险,如果风险控制措施不当,则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统计,与设备检修相关的事故占到了事故总数的70%以上[1],因此,分析冶金行业设备检修作业的风险特点和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和完善风险控制对策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设备检修作业风险特点

冶金企业实现设备大型化、生产连续化、工艺现代化后,为了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设备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管理模式,设备定检和系统定修是设备维护的重要形式。同时,为了提高TNPM管理绩效和降低成本,委托专业设备维保单位对重要生产设备进行维保。新的设备维护检修作业模式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1交叉作业多

交叉作业主要有两个以上施工单位在同一区域作业和上下同时作业两种形式。设备大中修和系统定修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紧,需要设备维保单位、业主设备维修单位、外部协助单位、设备供方等单位共同参与,涉及到生产工、运行工、设备维护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设备供方技术人员等各个工种。多个设备维保单位和工种在同一生产系统进行设备检修作业,交叉作业增多,交叉作业风险也随之增加。

1.2作业人员对现场环境不熟悉

外部协助单位根据设备检修工作需要随时变换工作地点,对设备检修现场环境不熟悉。设备检修需要断路、占用通道、拆除安全防护设施、搭设临时辅助设施、临时用电等工作,与正常生产状态相比作业现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本单位设备检修人员对检修状态下的作业环境不熟悉。

1.3安全防护设施失效

根据检修工作需要,需要拆除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安全防护栏杆、安全警示标志、孔洞盖板、沟渠盖板、安全监控设施等安全防护设施,这些被临时拆除的安全防护设施失去了应有的防护功能。

1.4危险作业多

冶金行业固有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冶金企业设备检修危险作业多,主要包括高空作业、受限空间作业、易燃易爆区域动火作业、大型设备吊装作业、煤气作业、停送电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爆破作业、设备调试等高风险作业。

1.5沟通协调难度大

冶金企业设备检修牵涉到多个参检单位、管理部门和工种,安全信息传递渠道比较多,各个参检单位、管理部门、工种之间沟通协调难度增加。

1.6检修时间节点要求高

现代化生产条件下的检修牵涉到众多单位,为确保检修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对每个检修项目时间节点的要求比较严格,容易出现为了赶工期而盲目作业、违章作业、冒险作业等不安全行为。

2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针对设备检修作业风险各个冶金企业也采取了多种控制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控制效果,但是最近几年冶金企业设备检修期间安全事故仍然多发,说明风险控制还存在一定的缺失。根据事故统计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风险辨识不充分

目前多以单位或车间为单元进行风险辨识,未系统辨识,未辨识到所有作业单元和岗位,未涵盖检修作业活动的全过程,未辨识出交叉作业风险。

2.2风险控制措施不具体

由于风险辨识的片面性,风险控制措施大而笼统,未细化到作业单元和岗位,一方面造成职工掌握难度大,另一方面是未涵盖所有作业活动。

2.3安全信息传递不畅

由于设备检修涉及到多个单位和人员,而且检修现场环境复杂,及时有效的传递安全信息难度增加。在检修作业过程中,因为安全信息未采集、安全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安全信息误传递、安全信息执行错误等原因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4临时辅助设施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临时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检修辅助设施不到位、安全器具不到位、安全警示标志不到位等四个方面。

2.5现场监护不到位

现场监护是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和职工遵章守纪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能专心做现场监护,现场监护缺失。另一方面是专业安全管理不到位,未形成全员管安全的机制。

2.6应急处置不当

应急处置是事故发生时降低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外来协助单位未掌握业主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不当、盲目施救等原因造成事故扩大。

2.7职工违章操作

根据冶金协会安全分会统计分析,职工违章操作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占事故比率为80%。

2.8检修项目变更不规范

检修项目变更主要有原定检修项目计划变更、增加检修项目、减少检修项目三个方面。如果检修单位随意变更检修项目,未及时向检修组织单位报告,将造成变更检修项目风险控制缺失。

3风险控制措施探讨

针对冶金企业设备检修风险特点及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应树立系统科学的风险控制思想,运用现代风险控制理论,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3.1建立设备检修综合管理机构

建立由各个参检单位和专业管理部门组成的临时管理指挥机构,统一协调管理设备检修工作,负责审批各单位风险辨识及控制措施、协调和监督交叉作业管理、办理危险作业许可、审批检修项目及检修计划变更、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应急管理等工作,确保安全信息通过权威渠道可靠传递。

3.2系统辨识风险

运用网络图—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对整个检修工作进行风险辨识。以网络图中各个检修项目为辨识单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班组、工段、车间、参检单位、指挥部逐级辨识。检修项目中涉及到交叉作业活动的,由该项检修项目负责人组织交叉作业涉及单位进行风险辨识。各个检修项目之间有交叉作业的,由检修综合管理机构组织涉及交叉作业的检修项目负责人进行风险辨识。

3.3细化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辨识结果,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班组、工段、车间、参检单位、指挥部逐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检修项目中涉及到交叉作业活动的,由该项检修项目负责人根据风险辨识结果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各个检修项目之间有交叉作业的,检修综合管理机构根据风险辨识结果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最终形成以班组为单位、以检修项目为单元、以整个检修工程为整体的风险控制方案。

3.4抓好检修作业前准备工作

检修作业前准备工作是整个检修工程安全完成的基础和保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组织安全学习。以班组为单位组织职工学习工艺特点、风险特性、风险控制措施、防护器具使用方法、应急处置、安全告知书等内容。

2)按停车方案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停车。主要内容包括系统泄压、降温、排净物料、隔绝、吹扫或洗净残存物料、置换、检测等工作。

3)安全交接。生产系统向检修系统进行安全交接,告知检修方现场安全状况,并办理安全检修交接手续。

4)检修现场准备。主要包括安全通道畅通、照明良好、设置警示标志、设置临时安全防护设施、设置检修辅助设施等工作。

5)检修器具检查确认。主要包括对起重器具、登高器具、安全检测设备、检修器具等设备设施的检查确认。

6)应急准备。个体防护器具、急救设备、消防器材等应急物质的准备。

7)办理危险作业许可证书。根据危险作业管理制度要求,办理高空作业、受限空间作业、易燃易爆区域动火作业、大型设备吊装作业、煤气作业、停送电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爆破作业等高风险作业安全许可证书。

3.5建立多级现场安全监控体系

建立“谁检修、谁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构建检修指挥部安全管理人员重点督察、参检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巡查、车间安全管理人员区域检查、班组安全管理人员全时段监控、危险作业专人监控的分级现场安全监控体系,突出重点,全面、全程监管检修现场,督促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及时纠正“三违”行为,确保检修风险受控。

3.6抓好检修收尾工作设备检修工作结束后,设备试车生产和现场恢复时期是风险控制重点时段,也是事故高发时期,因此应抓好以下几项设备检修收尾工作。

1)现场清理。主要包括安全防护设施恢复、检修设备检查实验、工器具回收、临时用电拆除、杂物清理等工作。

2)试车管理。根据试车方案,对设备设施、监控仪表、安全防护设施、人员撤离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告知相关单位及人员,单机、联动试车票签字确认后方可试车。

3)安全交接。检修系统向生产系统进行安全交接,告知生产方现场安全恢复状况,并办理安全交接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