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的养殖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猪的养殖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猪的养殖技术

养猪的养殖技术范文1

关键词:生态养猪养殖技术;饲养管理

近年来,畜牧业产值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上升的还有人们对猪肉品质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猪肉品质的需求,养殖方式需要改变。在人们意识到工厂化养猪存在的各种弊病之后,生态养猪这种养殖模式开始兴起,但是由于养殖户对生态养猪模式还不够了解,致使管理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1科学的场址选择

场址的选择是建设生态养猪场的重要环节。选址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符合当地政府部门对城乡村落的整体规划。二是要远离人口聚集地,如居民区、工厂等。同时要与铁路、公路等交通主干线保持一定的距离。场址周边不能有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厂。场址要在居民区的下风口方向,尽量选择地势较高且交通便利处,确保附近有充足的清洁水源和电力供应。如果散养的话,应尽量选择独立的丘陵地带。

2饲料和水源

养殖场内使用的水源应采用自来水或深井水,饲料要无药物残留及无异味和霉变等情况,确保用料的安全、无公害。禁止动物性蛋白饲料的使用和家明令禁止的一些违禁药品,如苏丹红和瘦肉精等。牧草同样要求不能含有违禁的高残留农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兽药必须通过正规合法的渠道购入,并严格遵守施药标准。禁止使用含砷制剂和含重金属的添加剂,尽量使用益生菌和中草药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处于生长阶段的牧草,严禁施用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制品,以保证青饲料的品质不受影响。

3科学制定饲养管理方案

养殖过程中要按照猪的营养需要设计不同的饲料配方,饲料投放要定时定量,从喂料逐步过渡到喂食青料。同时还要确保每天清洁饮水的定时补给。寒冷季节时尽量把圈舍内的温度控制在18~25℃,高温天气要注意防暑降温。

4强化消毒及卫生管理

不论大型还是小型养殖场,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消毒及卫生管理制度,按照养殖规模配备消毒池、紫外线灯等相应的消毒设施,构建良好的消毒机制。随时保持圈舍内的卫生,对排泄物和食物残渣等要及时处理。圈舍内定期铺洒适量生石灰,能够起到除菌抑菌的作用。每隔一段时间要对圈舍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消毒。

5控制抗生素使用量

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原料中,有近一半被用于畜牧养殖业。由于长期大量地添加和使用抗生素,“超级细菌”已经开始出现。抗生素的过度使用还会造成药物严重残留及对环境的污染,并诱发猪只免疫力下降,从而对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之所以提倡生态养猪,就是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生态养猪应该防止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出现,严格管控抗生素的使用量。生态养猪要大力提倡使用绿色添加剂和生物饲料,兽药采用安全无残留的中药制剂与生物兽药。

6疾病防治

生态养猪也需要定期给猪只接种疫苗。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消毒剂和抗菌素会对发酵床上的微生物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消毒药剂绝对不能在发酵床上喷洒。饲养人员要及时清理发酵床上的粪便,以免造成环境污染而影响猪只健康。

7树立绿色环保概念

生态养猪需要良好的环境支持,养殖者要对猪圈和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猪粪做发酵处理,防止对周边土地造成污染。污水严禁直接排放至河道内,必须经由地下水道流入废水处理池。同时,在猪肉制品生产、加工、运输及至出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监控病原微生物,保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肉质鲜美的猪肉产品,打造生态养猪绿色健康品牌。总之,生态养猪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在发展初期还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经费。但是,作为一种迎合市场需求、顺应时展的养猪模式,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雪雅妮.传统猪舍与生态养猪效果比对试验研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06):20-21.

[2]龚春明.生态养猪模式典型案例的综合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23-3925.

养猪的养殖技术范文2

[关键词] 生猪 标准化 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22-02

一、生猪标准化技术

1.品种优良化

主要指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的生猪良种,品种来源清楚、性能良好、检疫合格。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户,主要是注意外购种猪时务必要从具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正规的种猪场引种,同时,引种时要求其提供“种猪合格证”或“种猪档案证明”。合格证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内容:种猪的耳号标记方法、种猪三代以上的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结果。有了这些资料和数据,说明所购买的种猪来源正规,种猪质量相对有保证。

2.养殖设施化

主要指养殖场选址布局科学合理,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猪场选址应选在当地政府划定的可养区内;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居民区和主要交通干道,其它畜禽养殖场及屠宰、加工交易场所1000米以上。猪场布局合理,有一定规模的应将生活区、生产区、污水处理区分开;生产区中的母猪区、保育区、肥育区同样要分开,做到功能分区清晰,并有50米以上的距离,最好设置有隔离带;生产区中设有净道和污道,不交叉、不污染,猪流、物流科学、顺畅,有利防疫。猪场的占地面积符合生猪养殖需要,总的要求每头能繁母猪占地40㎡以上,如存栏300头能繁母猪规模的猪场建筑占地面积至少要12000㎡(18亩)。

饲养和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满足标准化需要,主要指母猪分娩舍、保育区应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猪舍配备通风换气与温控等设备,有自动饮水器,有能控制的饮水加药系统等。饲料、药物、疫苗等不同类型的投入品分类、分开储藏且储藏设备完善。场区入口有消毒池、生产区入口有更衣消毒室等,防疫设施齐全。有一定规模的场还可以安装自动送料系统,配备B超用于妊娠检查以及信息化管理设施等。

3.生产规范化

主要指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畜禽饲养管理规程,配备与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格遵守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有关规定,生产过程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生产管理规程和制度主要包括:后备种猪、种公猪、怀孕母猪、分娩母猪、断奶仔猪、保育猪、生长肥育猪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疫病检测和诊疗制度、免疫程序、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生产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病猪无害化处理制度、粪污处理管理制度等。

各项制度要求挂在相应猪舍或办公室醒目的位置。同时完善各项表单的登记、记录,并及时存档,做到可追溯。日常生产管理中要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操作,可以完善、但不要随意频繁变更规程和制度的内容,特别是免疫程序。避免因人员等变动造成生产的不稳定。

4.防疫制度化

主要指防疫设施完善,防疫制度健全,科学实施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

严格落实卫生防疫制度,建立生物安全屏障。要求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严格执更衣、换鞋、冲洗、消毒、严禁在场内饲养鸡、鸭、狗其他动物。定期开展有效的消毒,及时消灭老鼠、预防飞禽等。严禁从场外带入猪、牛、羊及其加工的制品。严禁买猪人直接带进入场内挑猪、装猪台是全场防疫的重点。装猪台应设量在离场较远的地方(至少离生产区50米),每次装猪后应及时清扫、消毒。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定期开展猪群的健康状况监测,重点监控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等疫病,真正做到“以防为主”。

5.粪污无害化

指粪污处理方法得当,设施齐全且运转正常,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或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包括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和猪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猪场应配备焚尸炉或化尸池等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所有的病死猪要详细登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有完整的记录。

猪粪尿的无害化处理原则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主要措施为少冲水或不冲水,人工检粪,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污量。目前比较广泛使用的无害化处理模式有:“猪-沼-果(草、林等)”模式和?“尿泡粪+猪--沼—果(草、林等)”模式和“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前两种模式都是采用节水或免冲洗,干清粪和“固液分离——隔渣沉淀——厌氧消化——好氧生化——灌溉林、果(少量养鱼)”的处理工艺,区别在于“尿泡粪”模式与传统的养猪工艺相比,基本可以做到不冲水,有效减少了排污量。“微生物垫料养猪”模式是指用木屑、谷壳等作为垫料,加上微生物发酵后,作为猪的垫床,猪粪尿直接排到垫料上,是一种节水、环保的养猪模式,比较适合于小规模养殖。

猪场都应设有固定的猪粪储存、堆放设施和场所,并有防雨、防渗漏、防溢流措施。

二、环境要求

1.饲养环境

大气质量应符合GB3095标准的要求。

2.场(区)选址

应建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和村庄的下风向,应距其它畜禽养殖场500米以上,距城镇、居民区等公共场所1000米以上,距屠宰、加工场所、水源保护区3000米以上。水源充足,水质符合NY5027的要求。

3.规划布局

场(区)建设应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规定,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整体建筑布局科学合理,分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三大部分,管理区、生产区处在上风向,废弃物处理区处于下风向。管理区包括值班室、消毒室、更衣室、办公室和技术服务室,场(区)大门口设置消毒池;生产区包括猪舍、饲料仓库和饲养员住所;隔离区包括兽医室、病猪隔离室、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场(区)内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猪舍建筑形式要有利光照、通风和换气,舍内地面、墙壁应耐消毒药液的清洗和消毒。整个场(区)应以围墙或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周围设绿化隔离带。

三、饲养管理

1.品种引进

提倡自繁自养。需引种时,应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种,有系谱、合格证等。引种前应调查产地是非疫区,经检疫健康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引种后要隔离饲养观察1个月以上,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生产使用。

2.日常管理

猪舍内温湿度、气流、光照应满足不同饲养阶段的要求,饲养密度适宜。采取全进全出方式饲养,前后两批间隔2周的空圈消毒净化时间。饲养员要相对固定,熟悉饲养管理技能和各项工作程序。猪舍要有防鼠、防蝇设施,禁止猫、犬及畜禽混养,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冬季注意保暖,每天打扫猪舍及环境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况。

3.饲料、饲料添加剂使用

饲料来源及使用符合规定标准,饲料添加剂产品应具有农业部颁发的《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有产品批准文号的产品。要防止饲料污染腐败,换料时要有适当的过渡适应期。严禁违法添加非饲料添加剂,严禁使用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

四、疫病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结合当地流行病学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卫生消毒、病病防治、控制及扑灭等制度和措施。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生猪强制免疫病种的预防注射工作,同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状况,选择性开展伪狂犬、链球菌、细小病毒病、乙脑等疫病的预防工作。主动配合防疫部门做好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选择高效、安全的消毒剂,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各类型消毒剂交替使用。使用兽药需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GMP企业。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和药物添加剂,严禁人药兽用,严格执行有关休药期的规定。

五、档案记录

要配备专人负责档案记录管理,建立规范的档案和生产经营记录,所有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每批饲养生猪都要有相应的日记录资料,内容包括:品种、饲料来源、饲料消耗情况、生产性能、淘汰情况、发病情况、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用药、疫苗免疫种类、免疫时间、出售记录等情况。

六、病死畜无害化处理

要采取相应措施隔离病猪,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要符合GB16548的有关规定。

七、污染治污达标

场(区)应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处理设施,提倡采取干法清粪工艺,采取有效措施将粪及时、单独清出,不宜混合排出,并将产生的粪便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现日产日清。污染物排放执行GB18596-2003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

养猪的养殖技术范文3

买来的发财树大多都是自带的土,不需要买到手后第一时间换土,如果确实想换土,一般用疏松菜园土、腐叶土、粗砂,加少量复合肥或者鸡粪基肥做培养土。如嫌麻烦也可以直接网购营养土。

其实因各地情况不同,用盆、用土也不同,所以没有固定的浇水标准。一般来说一个月浇水一次也不算少,另外有个窍门,就是植物缺水不会很快死去,浇水会很快恢复,但如果积水涝着了基本上很难挽救,平时可以多喷水,少浇水。

一般情形,如果土壤够肥沃,不需要施肥,如果养的时间长了,可以适当施点薄肥,切忌浓肥。

一般不会出现病虫害,如发现有虫害可以喷洒适量农药。注意,喷洒农药一定要在室外操作。

养猪的养殖技术范文4

而猪场应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完善基础防疫设施,全面有效消毒,切实安全免疫,坚持全进全出,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产品,从而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构筑疫病综合防控防线,保障猪场安全。

一、建立完善的防疫的基础设施

1、合理规划和建设猪场

要特别注意猪场选址及猪场内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做好净污分离,雨污分离,选用优质专用并适于消毒的猪场设备,配套建设消毒池、消毒间、隔离舍、防疫围墙、尸体池等防疫设施。

2、完善消毒设施

应从外到内完善猪场消毒设施,制定并严格执行消毒规程。一是在猪场大门设置消毒池和消毒走廊等消毒设施,供进出车辆、人员消毒用。二是在对外工作区和生活区通往生产区、隔离区、无害化处理区之间及装卸台处设置消毒池等消毒设施。三是在生产区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交接处设消毒池并配备喷雾消毒器械等消毒设施。

3、全面有效消毒

猪场应该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猪场的消毒包括人员与车辆消毒、用具消毒、环境消毒、猪体消毒等。为确保消毒安全有效,猪场消毒应注意:一是猪场内各功能区的环境卫生应保持清洁;二是日常消毒、定期消毒和突击消毒的时间、次数、用药方法等制度化;三是科学选用消毒药,选择两种以上合适的消毒药并定期更换;四是定期扑杀传播疾病的媒介动物(如老鼠、蚊、蝇等)。

3.1人员与车辆消毒

场内员工进出生产区应更换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再通过消毒池进场。工作服在下班后置更衣间,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周进行一次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2mL、高锰酸钾21g)。洗手消毒用0.1%新洁尔灭、0.2%的过氧乙酸等。工作人员外出回场后,在进入生产区净道或猪舍前要经过洗澡、更衣和紫外线消毒。车辆进场需在大门处严格消毒,通过消毒池按指定路线行进。

3.2用具消毒 饲料车、料勺、接生箱、仔猪保温箱及补料糟等定期清洗、消毒。

3.3环境消毒

猪舍内过道、舍外通道、运粪走道、管理房走廊、解剖台、售猪台、主要道路及路旁植被等一般情况下应每周消毒一次,通常与带猪消毒同时进行。售猪台及赶猪通道在每次售猪后都要进行消毒。

3.4猪体消毒

一般情况下应每周进行一次带猪消毒。消毒时要考虑天气、温度及猪群健康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消毒时应认真小心,喷头压力不能过大,喷雾消毒时,小猪要做到让猪体的每个部位都充分接触到消毒液。冬季天冷,应适当加强空气喷雾消毒。

4、切实安全免疫

4.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预防免疫接种是防止猪传染病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规模化猪场,一些主要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猪瘟等,必须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对种猪场,一些繁殖障碍性疫病,如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等,必须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对有些疫病,如仔猪黄白痢、仔猪红痢、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应根据本地区疫病的流行情况和本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免疫接种。关键之处是要建立猪群免疫抗体定期检测制度,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4.2确保免疫安全有效

猪群免疫,要确保安全有效。①免疫接种前猪的体质应健康。②接种后应定期检测免疫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③保证疫苗质量,并且疫苗的储藏、运输直至启用应始终在冷链下进行。④合理选择疫苗溶剂及其佐剂。⑤在疫苗接种前3d和后4d,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⑥免疫接种时应做好注射部位皮肤的消毒工作,并按免疫技术规范进行接种。⑦营造良好的小环境保证猪群舒适生活,减少免疫应激。

5、坚持全进全出制度

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或同时转出猪舍,它可切断不同日龄和不同猪舍的猪只的相互传染,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疫病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

6、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及其产品

猪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是消灭疫病传播源头,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同时事关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对染疫病死猪、一时不能确诊的病死猪及其粪污与垃圾等传染源及污染物,应严格按照国标《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在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消毒、焚烧和深埋,确保有效扑灭病原微生物。

三、生猪养殖业发展的措施。

1、重视污染的治理,建立生态园区。要具有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种养业一体的循环经济。创新养殖新模式,发展龙头企业,争取政策支持,使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资源整合与生态养殖。而且还要大力发展种养业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2、科学定位,打造特色品牌。首先充分了解生猪养殖业发展特点,即我国居民肉类食品消费总量中猪肉居首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养猪的养殖技术范文5

幸福树的养殖方法土壤幸福树比较喜欢肥沃、疏松透气,排水好的土壤,从市面上买回来的营养土,再加些肥料,均匀混合即可;在种入花盆之前,可放置在太阳下暴晒进行消毒。浇水幸福树喜欢比较湿润的生长环境,天气渐暖的春季,幸福树进入到生长期,要注意保持周围生长环境的湿度,也要注意盆土的湿润度,浇水的时候要适量,避免造成积水,腐烂根部。在炎热的夏季,记得每天向幸福树的叶面喷喷水,保持湿度。温度幸福树比较适宜温暖的舒适环境,当周围温度过高时,就要降温了,向叶面或者地面喷水,还可以将幸福树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湿度幸福树的生长环境一定保持合适的湿度,小编养的一盆幸福树,就是因为没有注意湿度,没多久就枯死了,所以湿度是很重要的。阳光幸福树喜欢阳光的照射,耐阴就比较一般了,尤其在生长期间,要将幸福树放在光照比较充足的位置,否则会造成枯叶黄叶的。施肥在春季生长得季节,要给幸福树翻翻土,在盆土中加入些有机肥料,保证幸福树的营养,最好每个月施一次肥。

幸福树的养殖注意事项御寒保暖在北方的冬季气温是很低的,幸福树很容易被冻伤,进入冬季的时候,要做好御寒保暖的工作,可移至到室内养殖。

(来源:文章屋网 )

养猪的养殖技术范文6

(兵团第八师一五二团兽医站,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收稿日期:2015—01—28

摘要:本文对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368头犊牛的饲养管理、疾病的发生与防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和分析了犊牛时期的饲养管理技术和主要疾病的防治方法,旨在为规模化奶牛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犊牛;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近年来,石河子地区从国外大量引入了荷斯坦高产奶牛,为本地区奶牛的养殖和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犊牛的培育越来越重视,而犊牛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成年后体型结构、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也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奶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石河子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的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奶牛生产提供实践经验。

1调查对象与方法

2010—2011年,对石河子某规模化奶牛场1~5月生产的368头荷斯坦犊牛的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的发生与治疗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将犊牛常见多发疾病按各系统或各病类进行分类统计,在统计过程中,如同一犊牛在不同时期患有不同疾病时,按不同病种登记。试验在统计和分析该牛场犊牛饲养管理状况、疾病类型、疾病的发病率及治愈率等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2奶牛场饲养管理状况

2.1犊牛的饲养管理

处于犊牛阶段(指从出生到6月龄的牛)的牛由于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善,自身免疫机制还不健全,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还较弱,因此,犊牛期的饲养是奶牛养殖的关键时期。

2.1.1初生犊牛

该奶牛场生产的荷斯坦犊牛均为自繁自育,犊牛出生后根据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了饲养管理。新生犊牛的护理方法:(1)清除黏液。犊牛出生后,立即清除其口、鼻部的黏液,以避免黏液妨碍犊牛的正常呼吸造成犊牛窒息。犊牛被毛要用毛巾擦干,以免犊牛受凉。(2)断脐。如脐带未自然扯断,可在距离犊牛腹部约8cm处用两手卡紧脐带揉搓2min左右,然后在揉搓处远端用消毒过的剪刀将脐带剪断,断端用5%碘酊浸泡消毒[1]。(3)吃初乳。犊牛出生后半个小时内哺饲初乳,初乳的喂量为1.5~2.0kg/头,初乳饲喂3d,3~4次/d,

2.1.2常乳期犊牛

犊牛出生3d后改为含有初乳的混合常乳进行饲喂,混合常乳饲喂量:0~5日龄5.0kg/d,6.0~20日龄6.0kg/d,21~30日龄4.5kg/d,31~45日龄3kg/d。哺乳次数前期2~3次/d,后期2次/d(2次饲喂之间一般间隔8h左右)。于犊牛7~10日龄时少量补饲苜蓿叶和犊牛饲料,随着犊牛采食量的增大,逐渐增加饲草料的数量和种类。对于生长发育不太良好的犊牛,可适当推迟断奶时间。

2.1.3断奶期犊牛

该牛场犊牛的断奶时间为60~75日龄,犊牛断奶后按体重的1%饲喂犊牛生长料,4月龄后饲喂育成牛饲料,自由添食添食砖,供给一定量的优质青干草和青贮饲草,保证犊牛有适当的运动和光照时间。在整个犊牛的饲养管理期间,圈舍温度保持在15℃以上,饮用水保持常温,断奶犊牛按月龄、断奶情况分群饲养管理。

经统计,被调查的386头犊牛的成活率在95.1%(351/368),6月龄体重达160kg以上者占95.5%(190/200)。

2.2犊牛常见病及防治

2.2.1主要疾病

对该牛场368头犊牛的常见病与防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该牛场犊牛疾病的发生以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脐带疾病、肢蹄疾病的发病数量最多,总发病率为42.39%(156/368),其中:消化系统发病率38.5%(60/156),治愈率83.3%(58/60);呼吸系统发病率35.3%(55/156),治愈率94.5%(52/55);脐带疾病发病率11.5%(18/156),治愈率94.4%(17/18);肢蹄疾病发病率13.5%(21/156),治愈率71.2%(16/21)。犊牛发病率由高至低顺序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肢蹄疾病和脐带疾病。

2.2.2防治

2.2.2.1消化系统疾病

犊牛消化系统疾病是奶牛哺乳期常见的一种胃肠疾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方法不恰当,都会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致犊牛死亡。该类型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治疗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疾病时,多采取抗菌消炎、防止脱水、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防止继发感染等增强抗病能力的综合治疗措施,对病犊牛的康复、减少死亡率和治愈率较为有效。

2.2.2.2呼吸系统疾病

犊牛肺炎是犊牛饲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犊牛肺炎的病因涉及到犊牛圈舍环境条件、饲养管理因素、感染病原微生物等多个方面。在治疗该类疾病时,首先要保持圈舍干燥,温度适合,防止刺激性气体进入呼吸道,并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生素进行持续治疗,同时辅以抗炎、止咳利痰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中应避免大量低渗液和等渗液的输液方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2.2.2.3脐带炎

脐带炎是犊牛出生后由于脐带断端遭受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坏疽性炎症。在调查的156头犊牛中,有18头患有此病,患牛表现为脐部增大、脐孔皮肤红肿,触摸脐部,脐部皮肤发热,内容物坚实,引起犊牛的疼痛;有的脐部内容物有波动感,用针穿刺流出灰黄色腥臭或者带血的粘稠液体;有的脐部皮肤破溃,用手挤压流出恶臭气味的脓汁。大多数病例体温基本正常。脐带炎发病初期可在脐部周围涂擦5%碘酊,然后涂抹鱼石脂;对化脓破溃形成瘘管的病牛,挤净脓汁,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然后添塞磺胺粉,皮肤表面涂布碘酊,1次/日。

2.2.2.4肢蹄病

肢蹄病是指发生于蹄尖壁、侧壁的真皮小叶层以及血管层浆液性弥漫性炎症。调查的156头犊牛中21头患有肢蹄病,病牛不愿行走,喜卧,运动时出现跛行,关节屈曲不灵活、僵硬、关节肿大;有的腕关节下面可见黏液囊肿或已破溃,久治不愈。治疗肢蹄病可于肿胀关节部位逆毛涂布鱼石脂,并配合肌肉注射抗菌消炎药[2];对发生化脓、皮肤破溃形成蜂窝织炎的病牛,挤净脓汁后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然后添塞磺胺粉,并放置浸有呋喃西林的引流沙布条,皮肤表面涂布碘酊即可,一般每隔2d处理1次。

3小结与讨论

初生犊牛各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善,饲养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引发各类疾病的发生,影响养牛生产经济效益。因此,对犊牛的各项管理措施必须落实到位。通过定时、定量、定人、定温哺乳,使初生犊牛吃足初乳,并在7~10日龄开始补饲,60~75日龄适时断奶,可促进犊牛消化系统的快速发育。同时,保持圈舍环境的温暖干燥、通风透光,可降低哺乳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脐炎、关节疾病的发病率;对断奶后的犊牛可按其体重的1%补饲犊牛生长料和育成牛饲料,供给足量的优质青干草和一定量青贮饲草,保证犊牛的运动量和光照时间,有助于后备奶牛的培育和快速成长。

犊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发病率较高、致死性较强,属于多病因多病原的疾病,在防制上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疗的方针。脐带炎和关节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圈舍潮湿、泥泞和地面坚硬所致,其发病率虽不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高,但对其的治疗却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化脓性脐带炎、关节黏液囊肿和蜂窝织炎的治疗,一般疗程可达数月,且多数久治不愈,有些病牛还会继发全身感染,引起脓毒败血症而死亡,在养殖生产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