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满意度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民满意度调研

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1

【关键词】:绿色住区 节能设施 满意度 居民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居民对住区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十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因此,研究建设以生态节能为原则的绿色住区已成为住区规划设计的必然方向。

绿色住区即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多级传递、循环再生原理,以绿色适宜性技术为支撑,在使用中能够自我调整、自我维持,同时具有满足全面生活需求、高效和谐、无废无污、节能节地等特性,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的一种新型住区。绿色住区不仅在选址、交通组织、绿地规划等方面处处以生态节能为根本,也装备了许多建筑景观的节能设施。

绿色住区在国际上发展相对成熟,英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在对绿色住区建设探索后,均制定了相关评价体系。我国对绿色住区的评价政策和体系的制定相对与国外起步比较晚。2014年6月我国《绿色住区标准》正式,该标准将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我国城镇住区建设和房地产发展的本土模式结合在一起。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小区通过了这个标准或正依照标准进行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据有关新闻报道,某些绿色住区内的设施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居民的居住体验不佳,因此,针对绿色住区节能设施满意度的调查,显得极其关键和重要,对我国住区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过程

本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前期准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关于绿色住区的资料,确定研究具体内容与研究框架,设计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提纲。通过网络查询最终筛选确定了北京、天津共四处绿色住区进行调研,并经过实地预调研后进行问卷修改,确定最终问卷形式。

实地调研:在选取的四处绿色住区――北京当代MOMA、北京东湖湾湖湾世家、天津华城领秀万华里、天津华夏津典川水园,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对象,调查绿色住区居民对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水景设施、道路组织、地形、植物配置、绿地设计等多方面节能措施的满意度。通过实地勘察,确定绿色住区内各设施现状及维护情况。

数据分析:根据项目实地调研获取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5份。对获取数据,进行列联表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定性分析居民的满意度与需求度,最终明确居民对各个节能设施的满意程度。

完善与思考:对四处绿色住区,进行后续回访,完善更新调研内容,通过数据分析及现场勘察得出最终结论以及思考。

3、分析与结论

3.1 节能设施现状

当代MOMA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香河园路,由8幢高层高端住宅建筑组成。设计大规模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并适当高密度(强度)地开发利用土地。小^有大面积水景,并配套有艺术酒店、水上影院、书店等复合功能,社区服务好,节能设施使用和维护较好。

东湖湾・湖湾世家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北小河公园东侧。小区内有楼间绿地与集中绿地,多处设置景墙,部分与垂直绿化相结合。每栋住宅均配有屋顶花园,太阳能集热器作为花架遮阳构件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太阳能设施与建筑美观的结合,主要道路两旁安装有太阳能路灯。整体上节能设施的使用情况较好,维护现状一般。

万华里位于天津市红桥区,为城市内环线与中环线之间,交通便利,社会公共资源丰富,场地形状规整,有较多景观设置,但在现场调研发现,较多节能设施已被闲置,小区内绿地景观使用与维护情况较差,节能设施的维护情况也较差。

川水园位于梅区,其中有较多高科技智能化项目:户式中央空调、户式新风净化系统、低温热辐射地板采暖系统、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绿色车库综合照明系统、庭院绿化微喷灌系统。小区由14栋多层楼宇组成,建筑建造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体系。

3.2 居民满意度分析

当代MOMA中居民对小区的各项节能设施的使用效果满意度都很高,其中,环境质量、节电设施、交通节能90-100分的评分比例更是达到了近50%,相比之下,小区的节水设施、绿地节能设施的满意度都稍低,但仍属于高水平。在对新节能设施的需求度中,居民对于植物群落降温、雨水花园促进雨水利用、屋顶绿化和太阳能照明需求度较高。

东湖湾・湖湾世家的居民总体上对于小区的节能设施比较满意,节电、节地方面都较为优秀,尤其环保和绿地节能方面东湖湾居民的满意程度都很高。在新设施的利用方面,人们更加期望水景降温、植物群落降温等集景观与节能为一体的设施。

万华里小区居民对其居住小区整体满意度较低,在采访时也了解到小区居民对小区内物业管理和一些设施后期维护方面满意度很低,其中小区居民对交通节能和绿地内节能满意度较高,而对居住建筑的节地措施和可循环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环保措施的总体评价较差。

川水园小区居民对其居住小区整体的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小区内绿地的节能设施,居住建筑的节能设施和环境质量,节电措施的满意度较高,但交通节能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4、对绿色住区节能设施发展的思考

居民对各项节能设施与生态措施的满意度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居民对绿色住区的节地措施,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较高;对节电节热节材环保和新技术的应用的满意度较低。在节水设施,道路生态,绿地,植物,水景地形,道路广场等相关节能设施和生态措施方面,居民的满意度一般,有提高的空间。

居民对不同节能措施的满意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和一些节能措施在住区中的应用不甚广泛有关。居民对不同设施的满意度也与他们对不同设施的关注度相关,有些设施的满意度较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小区对其的应用比较到位。所以绿色住区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设计层面,应加强后期管理与完善,创立反馈机制,更好地服务居民。

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2

【关键词】公共服务 家庭和社会生活 文化生活 政治生活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历时二个月,调研将农村社区(居民)总体上分为传统农村社区(居村农民)和新型农村社区(失地农民)两种类型,按照拆迁安置、经济较发达、经济较薄弱、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外来人口较多等不同特点,分别在吴江9个镇(区)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本次调研综合运用了深入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11个村(社区)召开了座谈会,对150余名村(社区)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系统访谈。在26个村(社区)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8份。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呈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1)调研对象性别以男性居多,表明男性参与社会事务较女性为多。

(2)调研对象年龄以40―60岁居多,表明农村居民年龄结构偏向中老年。

(3)调研对象文化程度以初高中居多,表明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还偏低。

(4)调研对象无居多,有的以佛教居多,表明农村尽管宗教活动频繁,但大多数并未形成信仰。

二、调研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访谈记录的汇总梳理,调研小组对调研中涉及的公共服务、家庭和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四个方面的总体情况和特点归纳如下:

(一)政府公共服务

按照公共服务的功能,把农村公共服务分为四大类(生产性公共服务、生活性公共产品、保障性公共服务和发展性公共服务)、十一项。

(1)总体满意度较高。分类评价中,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义务教育、社区服务满意度居前。较之居村农民,失地农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更迫切。由于目前的安置社区建设相当一部分还不够成熟,相关配套设施跟进不够及时和全面,失地农民总体满意度偏低。

(2)满意度不高的领域。对公共服务评价为一般和不太满意的,就业培训、文化娱乐设施、农技推广居前。特别是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公共服务的诉求和期待强烈。村(社区)缺乏休闲文化娱乐的活动场地、缺少体育健身器材等成为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3)主要问题构成及原因。对当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质量不高、总量不足和供求不匹配三方面;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府投入不足、集体经济较弱、农民热情不高和供给主体单一四方面。

(4)最需要加强和改善的方面。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尽管满意度较高,但还是群众认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最需要加强的三项,说明群众的期待更高。同时,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质的飞跃,一些新的需求,如停车难、村级公路规划不完善等问题开始显现。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在管理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公共服务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家庭和社会生活

(1)居村农民和失地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不同特点。居村农民就业意愿较强,就业渠道多元。失地农民就业途径较少,对再就业要求较高。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新型农村社区,失地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生活比较富足;而外来人口较少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依靠打工工资,40―60岁区间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整体收入较低。个人收入主要来源还是稳定工资居多,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28%,2―5万元的占44%,折算成家庭人均收入后,仍是中等偏下人群居多。

(2)刚性支出仍占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家庭月开支总额在1500―3000元的居多,家庭刚性支出(食品、生活用品、子女教育、看病就医)占比最重。收入尚有结余和收支平衡的达到90%。通过数据和座谈发现,失地农民由于搬进楼房,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大,较之居村农民,他们的生活成本更高。

(3)居村农民邻里交往高于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员。69%的调查对象和邻里之间经常接触。和居村农民相比,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员与邻里交往的程度不够。一是由于居住方式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旧思想观念很难向“市民”马上转变,失地农民进社区后适应不良;二是外来人员社区融入度和获得认可度不高。

(4)对生活改善的看法。农村居民对当前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有着比较高的评价,认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7%。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认为生活明显改善的占25%,有所改善的占67%,为绝大多数。当前生活希望得到改善的方面,就业与收入、医保、环境和食品安全居前。

(三)文化休闲娱乐生活

(1)村(社区)文化设施能基本满足需求,设施使用频率参差不齐。63%的人认为村(社区)的文化设施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体育场所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频率较高,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和图书流动车的使用率综合不到30%。这与座谈中,居民反映的两个情况基本吻合。即:农村图书的投放中,没有事先调查居民的喜好和需求,很多书籍类型不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政府致力于推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下乡普及,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使得其没有在农村中生根发芽。

(2)需求多元化与实质内容的单一性形成反差。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呈现多元化状态,学习科技知识、看戏看演出、看电影居前。需求程度上,失地农民闲暇时间更多,需求更为强烈;老年人同中青年人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方式相比,选择更单一,比中青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更强烈,对政府的期待感和依赖感更重。但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上,看电视仍然是最多的选择,占到35%。

(3)文化娱乐需求层次有所提升。农村居民对发展学习类的需求较多,尤其对于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类文化活动的渴望更强烈,在参与学习培训班、阅读报刊等方面的诉求增强,最想参加的培训班类型是职业技能和法律知识。

(四)政治生活

(1)农村居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和参与意愿较高。村民普遍愿意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不论是居村农民还是失地农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想到能否通过政府解决,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也较高。但外来人员由于社区融入度不高、工作时间难协调等问题,参与村(社区)事务的较少。对村(居)民会议的态度,82%的人愿意积极参加,但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18%的人很清楚。

(2)对政府新出台惠民政策的支持度较高。村(居)民普遍反映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如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村庄环境整治等政策措施让大家得到了实惠,73%的人对政府新出台的惠民政策持积极拥护的态度。但是,失地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信任程度要低于居村农民。同时,部分村(居)民提出政府要更加注重政策的延续性,不能变化太快。

(3)干群关系及群众满意度较好。群众对村(社区)干部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88%,认为干群关系很好和比较好的为91%。失地农民由于外来人口多造成的环境问题、生活成本增高、失去土地的后续问题等容易引发更多的矛盾与不满,在干群关系和对干部满意度上,均要低于居村农民。

三、几点思考

综合整个调研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吴江农村发展水平与城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更加注重几个方面。

(1)尽快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发展。调研发现个人收入与就业是村(居)民目前最想改善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拆迁村(社区)在融入城镇后,比较参数发生质的变化。政府在收入政策制定时,可以进一步考虑到城乡一体化下的收入一体。一是不能刻意区分城乡收入,减少模糊人群的比较失落;二是通过建设物业合作社、富民合作社等模式,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稳定40、50左右人群的收入;三是在养老并轨基础上,逐年提高农村老人收入,既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也可提高家庭整体收入;四是切实提高农村学生毕业后的首次就业成功率,及时缓解学生家庭收入困难等问题。

(2)更加注重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多元需求。调研发现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强烈,对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公共服务的诉求和期待更高,而缺乏休闲文化娱乐的活动场地、缺少体育健身器材成为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应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强化投入力度和改造力度,丰富精神文化活动载体,并有效整合开放城镇、学校等资源,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村(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注重对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引导,多推广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以活动为抓手,宣传新思想、新理念。

(3)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投入的前期调研和舆论宣传。调研对象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与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情况有出入。在公共服务投入之前,需要加大前期调研力度,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受众面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要做到内容通俗易懂,要以不同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到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减少受众疑惑。

(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城镇化步伐。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吴江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群众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是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最现实和最科学的途径。应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由于吴江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群体又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依赖度更高,所以投入可以对此群体适当倾斜。同时,加快公寓房建设,鼓励更多农村居民进城镇居住。

(5)重视农村接续力量培育。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年轻人非常少。而年轻人精力充沛,做事劲头足,文化水平普遍比中老年人高,思维较中老年人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较快。因此鼓励一部分年轻人回农村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鼓励年轻人去农村创业,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完善和加强各项服务环节,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一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在村(社区)的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让他们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同时,镇(区)可以通过自聘招录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村(社区)的事务管理。

(6)加大失地农民群体关注和引导力度。不论是相较于居村农民还是城市市民,失地农民都属于相对失落感较重的一类群体。一方面,失去土地后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面临考验,再就业渠道少,自主经营意识普遍较差,需要政府在各项安置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和保障。另一方面,在进入安置社区后,在市民化进程中也面临了诸多的不适和困难,社区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城乡快速融合的现状,引导失地农民群体尽快转变生活习惯和观念,帮助其融入市民社会,全面享受市民生活便利。

(7)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方式。村级集体经济面临以下发展瓶颈:因没有土地而缺少发展载体,工业无法在农村生根;集体经济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尤其是安置社区,由于集体资产未能得到妥善的清理,无法建立居委会,给社区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进一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和固化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类权利;二是倡导集中、集聚、村庄抱团联合发展的模式,镇(区)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在确保收益的基础上鼓励多元投资;三是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举措,破解农村发展资金瓶颈。

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3

关键词:游客满意度;影响因子;杭州西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5.011

1引言

旅游满意度,即旅游者根据其在旅游活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所形成的心理感受,同心理预期值的比较结果和对环境中可区分因子的满意的综合。就旅游景区而言,游客的满意度能客观反映出游客对该景区具体化的期望值,在实现景区客流量的稳定化和规模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渴望通过亲近大自然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以获得心灵愉悦为目的休闲体验活动已逐步贯穿到游客整个旅游过程中,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市滨水休闲区得以快速发展。杭州西湖依托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自2002年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来,游客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实现了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成功转型。为促使旅游资源的延伸效益得以最大发挥,并充分发挥滨水开敞空间的公共休闲功能,本调查对景区各方面做出满意度评估,旨在探寻休闲游憩功能导向下杭州西湖滨水区发展的提升点。

2相关理论综述

2.1城市滨水区

滨水区,就字面意思而言,是近邻水体的区域,而城市滨水区则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按水体性质不同,滨水区可分为滨海、滨江、滨河、滨湖等几种主要类型,本文所研究的杭州西湖属于城市滨湖区。从空间维度来看,根据水体分布同城市陆地区域距离的远近,多从空间利用方式上分为居住区、工作区、休闲区,除居住区同游客关联度较弱之外,其他滨水区域均与游客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就时间维度而言,滨水空间的功能经历了从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到休闲游憩的演变。黄翼将城市滨水空间的用地功能划分为滨水商办经贸区、滨水餐饮娱乐区、水文体博览区、滨水居住区、滨水休闲活动区、滨水运育码头区六种类型。吴必虎曾将城市滨水区的功能定位为“往往因其在城市中具有开阔的水面而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地域。”由此可见,城市滨水区作为开敞空间,既可以满足本地居民的生活休闲需要,又可以为外来游客提供愉悦性体验。

因杭州西湖涵盖自给性、公共性和商业性三种游憩空间,符合休闲空间的功能界定,因此本文将其定位为城市滨水休闲区。

2.2旅游满意度

满意度,即心理满足感产生的程度,一般采用瑟斯顿量表或李克特量表进行心理测量评分,能够直观反映调查者在可区分因子中的不同状态。1965年,美国学者Gardozo首次将“满意度”概念引入营销领域,提出“满意度是一个人对一个产品和服务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相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之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5种满意度的评价模型:期望差异模型(EDT)、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服务绩效模型(SERVPERF)、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游客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此外,国内学者万绪才等将旅游地游客满意度定义为游客对旅游地的旅游景观、基础设施、旅游环境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程度的全面评判。李智虎认为游客满意是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营销核心,是游客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满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由此可见,旅游满意度是游客在进行休闲体验后对旅游景区供给方面的心理评分情况,可以直观地反映旅游景区资源供需的平衡关系,是景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旅游满意度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形象和声誉,从而影响目的地收入的增加以及旅游业发展的成败。

2.3旅游体验质量

科恩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个人与各种“中心”之间的关系,认为旅游体验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世界观,取决于个人是否依附于某个“中心”。此后的学者也都认同体验的共性:对于个体而言,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旅游体验的质量反映休闲活动中“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个人”对“中心”的评价。著名学者冉恩在其著作《休闲旅游:社会科学的透视》中提出,旅游体验质量受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等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先在因素与旅游者自身特征(年龄、职业、个性、社会等级、生活方式、期望、动机等)相关,干涉变量则指的是旅游体验地的舒适性、便利度、可进入性、住宿条件、体验活动内容丰富程度、社区居民态度等外在因素。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感知到实在与期望的偏差值受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最终决定着旅游体验的满意程度。

由此可见,提高旅游者旅游w验质量的途径有很多,供给方在改变干涉因素的存在条件方面拥有较大的主动性和回旋空间。

2.4旅游体验与旅游期望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旅游体验过程中,游客的心理感受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旅游体验和个人前期的旅游期望两方面。景区作为旅游体验的供给方,要在了解游客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寻求满意度的延伸效益,因此,不仅要综合考虑制约旅游体验质量的各种因素,还要预测和探索可能会对期望值产生影响的各种状况。本文试图从杭州西湖旅游满意度分析入手,提出提升杭州西湖滨水休闲区旅游体验质量的相关举措。

3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采取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原始资料和信息,在综合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SPSS23.0对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问卷于2016年10月14日进行拟发放,发放问卷25份,全部收回,在对问卷进行删改完善后,于2016年10月16日―17日期间在杭州西湖景区进行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7份。在调查过程中,发放对象尽可能平衡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加强本次调查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3.1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特征,包括被调查者的来源、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和收入;第二部分为基础环境和休闲要素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不满意―非常满意)对调研问题进行评价,此部分共设计27个问项,主要从环境、景观、人文、区位、社会五大主要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游客行为特征,包括游览频次、旅游目的、旅游信息来源、旅游动机影响因素等9项。

3.2数据处理方法

本研究对问卷调查搜集的原始数据运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频率、均值、标准偏差等进行基础分析,得出样本的一般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再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出公共部分。

4研究分析结果

4.1样本特征分析

杭州西湖游客的样本特征分析如表2所示。本次调研共调查197人,男性119人,占总调查对象的604%,女性78人,占39.6%,男女比例为1.52:1;调查显示,杭州西湖景区游客以中青年为主,年龄集中在18-29岁,占总调查对象的62.4%;本次调查避开黄金周影响,客源市场较为客观,外省游客居多,占总调查人数的54.3%,本市游客占省内游客量的二分之一;按教育水平,大学本科人数最多,占68.5%;收入方面,游客月收入3000元以上共占比52.3%,游客消费水平较高。

杭州西湖游客的行为特征分析如表3所示。景区进入次数中,两次以上占比61.9%;进入交通方式以自驾为主,占比49.2%;信息来源以网络(41.2%)和亲朋好友介绍(32.0%)为主;从旅游吸引力来看,自然景观(49.9%)是主要吸引力;进入目的多为观光游览(589%);游览方式以步行(70.0%)和自行车(168%)为主,旅游形式多样化。

4.3满意度问项描述性分析

由分析数据可知,游客对杭州西湖滨水休闲区的各个要素较为满意,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为绿化景观(441),游客对杭州西湖滨水休闲区满意度评价较高的要素集中在自然及人文景观、休闲设施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满意度评价值最低的为交通状况(3.45),表明杭州市交通集散中心和西湖内部交通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游客对餐饮、购物和住宿的评分均较低,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实施相关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具体评分如表4所示。

4.4本次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信度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就本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分析,为更好地证明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反映游客测评结果的可信程度。本文选用克隆巴赫α系数(Cronbach’α)进行检视,α系数越大表明信度越高,系数值越接近1,则信度越高,在0.9以上表示相当好,0.8~0.9表示非常好,0.7~0.8表示有相当的信度,0.6~0.7为可接收值。

表5杭州西湖游客满意度问卷信度分析

问项构成克隆巴赫 Alpha项数

游客满意度问项0.94527

数据来源:根据本研究调查数据整理。

信度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Cronbach’α系数为0945,表明此问卷具有相当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高。

4.5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对问卷中问项进行效度检验,检验原始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对问卷满意度问项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以此进行效度分析。

首先,对满意度的27个问项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见表6。得出结果KMO=0908,大于0.9,说明该问卷的满意度问项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值为3642.800,显著值为0.0000,说明在自由度351的条件下和0.000的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说明样本量充足且相关问项之间存在公因子,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用SPSS23.0对满意度问项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萃取公因子,并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法对萃取出的公因子进行因子旋转,最终确定有说服力的公因子。[JP+1]为保证公因子的解释程度,将因子载荷小于0.5、公因子方差小于0.4和同时在两个公因子上载荷值均大于0.4的进行剔除。本问卷因子旋转后剔除“卫生质量”、“水质”、“文明氛围”、“体验项目”、“管理状况”五项指标,最后有22项参与因子分析。根据特征根值大于1,确定5个公因子,分别为“因子1旅游资源”、“因子2基础设施”、“因子3气候条件”、“因子4社会管理”、“因子5便利与相关性”,如表7所示。[JP]

为检验因子分析结果,对提取的公因子再一次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见表8,证明本研究具有可信度。

由表7可知,所提取的公因子按均值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因子4社会管理(4.213)、因子3气候条件(4170)、因子1旅游资源(4.102)、因子5便利与相关性(3.905)、因子2基础设施(3.630);综合来看说明游客对西湖的社会管理、气候条件和资源现状较为满意,而增强便利度与周围景观的相关性和完善基础设施,是提升杭州西湖滨水休闲区满意度的关键点。

5结论与展望

研究发现:内外交通的便捷度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游客对内部公共自行车租用系统的便捷度、景区缆车的乘车点分布、私家车停车场的位置等表示出明显的不满意。另外,杭州西湖周边的住宿和餐饮定价未能考虑到普通游客的经济承受能力,游客就餐和住宿需要到距离景区较远的其他区域,不利于延长游客在此逗留的时间。

基于此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提升措施。

5.1完善内部交通体系

完善骑行绿道系统,增加环湖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与停放处,同时完善自行车标识系统,提供全面的公共自行车服务;进一步建设水上游览风景廊道,对现有码头进行改造升级,根据实际情况,在游客较为集中的位置增设小型码头,方便游客搭乘;拓展低空飞行市场,开辟湖面观光新体验。

5.2构建外部交通网络

逐步建立和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开通市域旅游交通专线和直达西湖景区的“直通车”,加强航空港、火车站、汽运站、高速口等关键节点同景区之间的联系;各个景区间要建立多元化的串联交通方式,促进景区之间的联动发展。

5.3提高社区参与度

通过对杭州西滨水休闲区周边居民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进而激发其参与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行业经营管理的兴趣,带动本地居民的就业。培养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担任本地文化宣传的形象代言人,将旅游消费与“IP”相结合,进一步增加游客消费的满意度。

5.4观景控制及化

设立景区客流量监测点,根据每日客流量的实际情况引导游客选取最佳观赏景点,同时对景点游览顺序进行合理调配,避免出现游客潮涌现象,使游客能够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研究不足:本调查在10月份进行,调查时间较为集中,由于受季节影响,研究结果在时间维度上缺乏代表性,不能反映全年游客的满意度情况。同时,本次调查只在部分代表性景点处进行,不能全面地反映其他景点处游客的评价情况。因此,今后应全年多时段对西湖滨水休闲区的游客进行满意度调研,而且要增加调研地点,以保证调研数据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更好地指导西湖滨水休闲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等.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99102.

[2]万绪才,丁敏,宋平.南京市国内游客满意度评估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J].经济师,2004,(1):246247.

[3]李智虎.谈旅游景区游客服务满意度的提升[J].企业活力,2003,(4):3941.

[4]马耀峰,李天顺,刘新平等.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医保;满意度;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120 -03

一、大学生医保现状

进入21世纪,中国正在加强建设覆盖社会各层次人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基础主要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类。“新医改”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卫生医疗、健康事业提供必要的保障,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疾病风险,切实减轻大学生因病造成的经济负担。根据目前实践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医疗保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群体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如风险等问题。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基础信息调查、学生使用医疗保险基础状况调研以及大学生对现行医疗保险满意度研究。

二、样本与方法

(一)样本

问卷调查面向广州市高校学生,包括“985”或“211”重点高校、普通重点高校、普通二本高校、三本高校甚至专科院校,涵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甚至本科以上学生;被调查大学生月消费水平合理分布在各个层次,涵盖范围为500元以下至1200元以上,样本发放400份,收回395份,有效率为98.75%。

从表1可看出,样本包括各大不同层次的高校,并收集各消费层次不同的大学生。总的来说,普通二本高校样本量偏多,占了62.5%。

(二)调查问卷与变量

采用自编问卷,变量内容包括在校就医满意度、转诊定点医院满意度、住院报销满意度、指定慢性病治疗满意度、大学生医保卡使用满意度等方面。组织学生无记名方式网络在线调查,确保调查结果的保密性和真实性。对调查结果简历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录入结果的准确有效性。采用spss进行描述统计与多元回归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医保的基本使用情况

从表2可以看到,问卷样本中,大学生已购买医保部分占73.2%,大学生中就医时每次都使用医保的占了30.1%,几乎不使用的占了25.8%,整体来看,就医时会选择使用大学生医保的频率分布比较均匀。大学生医保使用占比最多的是校卫生所,占一半以上,其余占比较小。

综合来看,大学生买医疗保险的占了73.2%,而基本上不使用医疗保险的却占了25.8左右,由此可见,大学生够买医疗保险率较低,使用医疗保险率更低。

(二)大学生对医保的基本了解情况

大部分大学生处于较不了解的状态,完全不了解的人比比较了解的同学要多。结算了解程度和报销规定的调查中,选择偏重不了解的仍超过一半。这三个问题反映了学生群体对医保的了解模糊,也是导致购买欲望不强的原因之一。

总体来看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普及率较高,但是续保率却相对较低,主要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对医疗保险的认知度低以外,还有相关体制机构不健全因素,导致大学生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低,所以续保率也很低。

(三)医保满意度调查分析

1. 统计描述

表4中包含了本文所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变量为大学生对大学生医保的总体满意度,包括宣传讲解、缴费标准、待遇标准、就医流程、服务水平、服务态度、使用便民度、结算效率。五个自变量依次为大学生在校就医满意度、转诊定点医院满意度、住院报销满意度、门诊特定项目满意度、指定慢性病满意度、医保卡使用满意度。

2.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在校就医满意度、转诊定点医院满意度和住院报销满意度与大学生对大学生医保总体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外,由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可知,住院报销满意度对因变量大学生医保总体满意度影响较大。

四、管理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地和就医地之间的协作机制

大学生异地就诊程序复杂,且支付标准较高,因而探索建立大学生医保参保地和就医地间的协作机制就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大学生医疗保险参保地与就医地间衔接关系,使经办事务管理起来更加方便、高效。方便了大学生异地就医中有关医疗费用的审核、支付和报销,更加方便对各地医疗服务进行监管,保证大学生异地就医的基本权益。

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5

随着大连金普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在开展金普新区社会保障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整理相关调查资料和数据,对新区的社会保障状况作了较系统的分析。重点探究了影响居民社保满意度和认知度的相关问题。目的是使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为改善民生问题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以促进金普新区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社保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

普新区;社会保障;社保认知度;社保满意度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建立覆盖人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指出,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表明了国家以人为本的社会事业发展理念,也将为大连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和保障。

一、研究意义及调查设计

1.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对金普新区发展的意义金普新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南部,总面积约2,299平方公里,人口158万,于2014年6月设立,是中国第10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东北三省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肩负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和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使命,是东北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也是辽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新区内人口密集度高且来源复杂,要求新区不仅要满足其物质方面的发展需要,还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是考核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新区在社会保障方面难以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保障问题在新区的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这一问题关系着新区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本次调研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展开的,透过本次调查的数据,可以了解金州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并根据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以促进金普新区社保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调查设计及样本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研究的形式。问卷围绕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展开,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社会救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几个方面。考虑到满意度和认知度可从侧面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问卷特别设计了有关居民社保满意度和认知度的相关问题并加以研究。本次调查以金普新区23个街道的居民为主要样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根据各街道的人口数量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00份,剔除漏选、多选和数据输入错误的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为1770份。在获得大量实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SPSS等软件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统计结果。

二、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1)居民参保程度、认知程度和保障水平较低。由表1可以看出,金普新区目前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现状并不乐观。调研数据显示,金普新区居民的参保程度、认知程度和保障水平等方面总体上仍较低,在调查样本中仍有30.9%的居民没有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或对此持不清楚的态度,还有43.3%的当地居民在按月领到养老金方面存在困难。政府有必要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有力的社会保障。(2)居民对社保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由图1可以看出,金普新区居民对社保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社保现状和群众的心理预期仍有较大的差距。数据显示,金普新区对社会保障工作持非常满意态度的居民仅占6%,而对其持不满意或不知道态度的则高达60%,可见目前金普新区居民对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仍较低,政府有必要加大社保投入力度,以提高居民对政府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满意度。(3)老年群体社保认知度及满意度较低。调查数据显示,就与老年人群关系较为密切的养老金制度来讲,在被调查的金普新区的老年居民中,对目前政府设置的养老金制度以及养老金发放标准非常满意的仅占6.2%,对其不满意和不知道的则占59.8%。这说明金普新区的老年人群体对于社保工作的满意度和认知程度均处于较低的程度。老年人作为我们社会当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保体系对其保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政府社保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老年人本应是社保体系的主要受益者,无论是认知程度,参保程度亦或是保障水平都应呈现出较高的水平。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金普新区针对老年人的社保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仍不尽如人意。政府有必要针对老年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政策上的倾斜,建立健全更能使老年人满意的社会保障制度。

2.问题的原因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得知,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社保政策的配套措施缺失或不到位,直接影响了社保制度的完善水平、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其次,社保政策的执行梗阻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保服务机制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三、对金普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建议

1.社会保障提供主体多元化针对社保政策配套措施缺失或不到位、社保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应推进在政府主导之下,社保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工作。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保管理主体的统筹协调作用,同时调动企业、商会等社会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应有的补充作用,提高社会保障的供给水平。政府应鼓励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为新区的社会保障提供福利事业发展资金,并且监督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保缴费义务。新区投资密集,各种类型的商会比如,外籍员工商会、其他省市的地区商会非常多,这些商会组织及其活动可帮助外籍或外地员工处理在新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更好地融入新区生活。应鼓励其发挥在协调成员和新区关系方面的服务功能,并使其成为新区社会保障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来看,金普新区的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满意度较低。为此,政府应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以基本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建立更高水平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1)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低保动态管理机制的建立,确保低保对象能进能出、应保尽保。推进廉租房建设,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杠杆作用,在遵守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客观准则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界定社会保障的分配层次和总体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随财力增长的财政性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3.关注老年群体和其他弱势群体,探索实施养老新模式深入推进弱势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加大社会救助力度,保障城镇失业者、残疾人员、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老年人基础医疗保障设施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并实施社会养老的新模式,比如,设立“大型虚拟居家养老院”,并将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与之相结合。“大型虚拟居家养老院”是依托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需要时,通过拨打电话至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在充分了解到老年人的需求之后,提供相关人员上门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改进。

4.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制定金普新区社会医疗保险条例实施办法,修订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基金管理,建立三项保险制度协调机制。建立协调机制,促进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待遇给付机制,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减轻困难家庭、患大病医疗费用负担。对那些确实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残疾者、孤儿等,在费用上实行一定比例的减收或免收。

5.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社保体系的服务水平有待加强。应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一体化。大力推进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基于网络信息化平台、拓展客户终端、手机用户端等开放式服务方式。制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规定,扩大服务范围,提高退休人员社保服务水平。创新和完善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方式,逐步扩大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联网范围,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益。建立金普区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并纳入全市电子政务统筹规划和建设范围,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社会救助全面信息化管理。利用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社会救助和服务跨部门合作平台和社会救助服务系统。定期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居委会专职人员接受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政策培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并制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具体要求、服务指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伟“.四维体系”视角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完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陆明远.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建设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前沿,2009(4).

居民满意度调研范文6

关键词:村镇宜居性评价模型 德尔菲法 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法 五级标度法 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48-02

一、引言

村镇宜居性建设是村镇建设以人为本的体现,是村镇建设体系改造、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村镇建设针对宜居性提出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了2015年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的评选工作,旨在鼓励村镇提高宜居性建设水平。适时、恰当地对村镇宜居性建设体系进行调整,能确保村镇宜居性建设标准体系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实证分析,对村镇宜居性评价模型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有利于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有利于模型的完善、改进。

二、文献及研究现状综述

鉴于评价模型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研究方面,胡伏湘、胡希军通过对宜居城市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了覆盖面更全、操作性更强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模型;Asami提出了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可持续性、舒适性五大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体系;张文忠等从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实施标准以及村镇宜居性建设的定性评价上,对村镇宜居性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针对村镇宜居性建设的表达方式,合理地对村镇宜居性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其宜居性建设作出指导。

三、构建村镇宜居性建设评价模型

(一)构建原则

本着结合国情和村镇居民的心理需要的原则,在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能从实际出发,客观、科学地反映上集镇优劣的状况。

2.可行性原则。指标选取要做到简单明了,尽可能选取可以量化、可信、能全面反映宜居状况的综合指标。

3.层次性原则。村镇的宜居性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复合系统,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能使复杂问题条理、简单化。

4.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村镇居民为核心,围绕与居住和生活相关的因素,反映村镇居民对村镇的主客观需求及感受。

(二)构建方法

村镇宜居性建设指标先由研究小组进行初选,参考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衡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居住指标体系,借鉴宜居性研究已有的评价指标。结合北方村镇的特点,设计出北方地区村镇宜居性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居住条件、服务设施、人文环境和生态安全四个方面,进行数量、质量的客观评价,建立了一套北方地区村镇宜居性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在经过专家的调研后,得到了相对完整、科学的村镇宜居性建设水平指标评价体系。

1.北方地区村镇宜居性建设水平评价。采用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得分,进行等级划分和横向比较。将建设水平评价的每个指标分成若干等级,分别从1-10赋值,10分为满分;然后,通过向党支部书记了解,确定该村每一个单项指标的等级范围,选取五个典型村镇并给出其建设水平单项指标的具体得分。

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确定权重。向各个村镇的150位村民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中要求村镇居民评价各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分制降序方式的方式进行计算,即5为最重要,4次之,1为最不重要,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j是第j个单项指标的权重,Xj是第j个单项指标,Yji是第i个样本对第j个指标的打分,最后加和可以得到I、II、III、IV的权重分别为27.01%、30.55%、22.2%、20.24%。

将每一社区各个单项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即为该社区的宜居性建设水平得分,其公式为:

式中,Q为评价综合得分,Nj为第j指标的指标值,Wj为第j指标的权重(0≤Wj≤1且∑Wj=1),m为指标评价的个数。得到结果见下表2:

2.北方地区村镇宜居性满意度评价。为得到村镇居民对村镇的满意度,针对居住条件、服务设施、生态安全、人文环境四大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利用五级标度法,将评语划分成五个等级,即,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最后为量化满意度评价,制定可以计算的定量标准。

满意度按计算式:

式中:Q为村民满意度,Xij为各个指标持不同满意程度人占总人数的比例,Zi代表得分。得到结果见表4:

四、模型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上集镇宜居性建设水平和满意度的综合分析将典型村镇的宜居性建设评价和满意度进行对比,能更清晰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分析数据,看出满意度的得分和建设水平的得分大体相吻合。为客观分析建设水平与满意度之间统计关系的强弱程度,运用SPSS.19软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运用Pearson可得二者得分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9,显著水平a为0.01是可以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零假设,认为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即建设水平与满意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可以得出宜居性评价模型构建有效的结论。

五、小结

本文从建设水平和村民满意度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宜居评价模型构建的合理性。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服务设施的建造对村镇宜居性有重大的影响,村镇居民对生态安全有较重的担忧;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以下问题:上集镇村镇居民对住房质量及舒适度比较满意,而针对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认为不能达到宜居性标准,希望有关部门能致力于上述问题。

规划的滞后、配套政策的不协调及落实手段的不到位已经造成了我国北方地区村镇建设中的杂乱无序、低品位和巨大浪费,严重影响了村镇宜居性建设的健康持久发展。

针对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机构,保障经费;加强村镇建设规划设计管理,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配套政策,协调管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各部门扶持力度;以点带面,分阶段分步骤提高村民居住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伏湘,胡希军.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生态经济,2014(8)

[2]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 李娜.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警研究[D].兰州大学,2006

[4]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宜居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5)

[5] 刘学,张敏.乡村宜居性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镇为例[J].河南科学,2008(3)

[6] 戴鹏.石首市合烷乡宜居性优化中的主观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 张磊.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8] 陆翠岩.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9)

[9] 朱孔来,姜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及测度指标体系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6)

[10] 赵之枫.乡村宜居性建设的构想[J].生态经济,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