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庄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庄规划范文1
乡村布局情况受到自然地貌的影响,形成的村落聚居形式也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设计规划师应当在村庄建设布局中关注地域特征,利用自然条件,体现出乡村文化内涵。村庄建设的准则是适宜和安全。工程应当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的地段,并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农耕地带。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设置在入口地带,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水环境成为多类公共服务点。主要道路依托村庄纵向展开,公共交流空间、绿色空间、公共服务设置均在村内的几何中心位置集中布置。依村庄布局不同,村庄建设布局也有着不一样的地域特征。
二、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
乡村规划应当重视乡村本身的选择,理解乡村文化传统。规划要以协商者角度参与,而不是主导者。我国的相关政策文本从社会舆论和气候方面确认农民在村庄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乡村实际生活中,农村生产生活缺乏有效平台和组织载体。田野实践虽然出现了许多治理事例,但事物初期存在模糊性,印证出了地方逻辑的必然性、自治性和适宜性。村委会下可设置社区理事会、项目管理小组。社会理事会在村委会和村支书领导下,实施议事恳谈,听取农户建议和意见,实现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在理解乡村传统文化、社区权力结构、环境资源方面,以对话、协商谈判的方式解决影响机制形成问题。村庄规划需接受政府与村民的监督。连续推动规划过程需要务实惠民项目,规划过程思想核心重在强调村庄规划主体。
人的发展是项目发展最具效益和持续的发展。以当地人分析调查,做出计划和行动目的。村庄规划涉及开发机构、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等多个团体,乡村成员要进行社会学习,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积极性。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过程模式以两个层面展开。第一是日常决策层面,例如维护和管理公共空间,发展乡村项目。第二是村庄公共空间发展层面,包括乡村设施建设、乡村生态保护等。从村庄实际情况着手,肯定了农民是建设、受益、决策的主体。
三、结语
村庄规划范文2
关键词:村庄规划;均浩特呼尔村;布局规划
之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村庄规划是指导农村产业发展和土地合理布局,改善村庄环境,避免建设随意性和盲目性,凝聚人心和增强村民归属感的重要工作[1]。村庄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对村庄统一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村镇人均建设用地各项相关指标,提高了配套公共设施使用率,从而利于农村土地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二是通过统一建设农村住宅小区,使农民的房屋修建成本降低,且通过节能设计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农民使用资源的支出;三是增加了生产和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四是通过对陈旧破败的村庄环境进行整治,提高了农民的居住环境质量[2]。
近年来, 各级政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进农村规划建设, 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推进过程中必然面临不少问题, 笔者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仪博乐市青得里乡均浩特呼尔村庄规划为例, 对当前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的对策。
二、均浩特呼尔村现状概况
(一)区位及条件
青得里乡均浩特呼尔村位于博乐市西部城乡结合处,是一个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业村,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主要经济作物为甜菜。全村建设用地42.78公顷,耕地面积86.93公顷,总户数为552户,共计1645人。农业人口155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98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2011年均浩特呼尔村人均纯收入6289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0.5万元、村集体年经济收入12.5万元。
(二)村庄基本建设情况
均浩特呼尔村庄现状建筑主要为土木和砖混两种结构,建筑层数以一层建筑为主;村内现状公共设施建有村委会、清真寺和商店;现状道路为西外环路和响根布呼路邻村而过,是本村对外交通的主要道路;供水主要由博乐市西环路市政给水的自来水供水;村庄民居冬季均为生火炉取暖,无集中供热;村庄内公建采暖采用单独小锅炉;村内无统一、集中排水管网和设施,生活污水是村民自家的渗坑处理,村民仍使用旱厕;村庄无垃圾固定收集点,垃圾随意堆放。
(三)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
1、道路系统现状存在问题
一是均浩特呼尔村庄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不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无硬化;现状对外交通道路仅为6米,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过境路硬化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泥土路。二是村内道路衔接不通畅。三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放。
2、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
一是均浩特呼尔村庄居民住房布局散乱,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二是居民的住房多以土木结构为主,房屋质量较差;三是乱搭乱建辅助用房的现象较为严重,且由于家庭饲养家禽家畜,造成环境脏乱,道路狭窄不通畅,卫生状况差;四是居住服务配套、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均不符合要求。
3、公共设施用地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内村委会不能满足要求,没有老年人活动室、文化室、公共活动场所;二是村内商业点店铺店面仅有一处,环境差,不能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三是村内无卫生室。
4、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内排水不成系统,污水无处理设施;二是村中乱拉电线的现象较重,存在火灾隐患。
5、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庄生活垃圾缺乏管理,水渠垃圾较多,严重影响了村的环境卫生质量;二是居民家庭为露天厕所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三是没有公共厕所、垃圾池。
6、景观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内建筑无特色,街景呆板、单调,缺少地方风貌;二是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三是水渠岸线不规整,绿化较差,垃圾较多;四是村里围墙、大门不统一;五是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三、均浩特呼尔村庄规划
(一)村庄规划的原则
1、城郊村庄统筹规划原则
城郊住宅规划和布局的视野必须超越村域行政区划界限,在乡域范围内统筹城郊村的居住及产业发展布局,主要体现市场和经济活动形成的居住圈范围,充分考虑城镇体系发展和博乐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趋势对村庄的影响。
2、组团式集中布局原则
根据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城市功能结构必须改变从建成区四周简面外推的办法,市区应该成为点、线、面结合网状结构,形成开放的城镇体系,把城市融入自然之中。作为城郊住宅更应根据自然环境、地理因素、交通条件、历史文化习惯等组团式布局,以便体现其亲近自然的特色和魅力。另一方面,城郊住宅布局又不能过于分散,以免规模不足、配套困难、资源和环境严重浪费。因此,在选址时不宜盲目,要充分考虑市区现有城镇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升级。
3、产业协调原则
城郊住宅规划布局应注意产业协调和综合发展,增强城郊村整体城市功能,提高其整体功能和可持续综合效益。
4、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原则
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相对市区住宅而言,城郊住宅在面积和环境方面具有优势,特别需要强调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
(二)村庄布局规划
根据博乐市总体规划和青得里乡总体规划,均浩特呼尔村北侧1公顷已经划入博乐市城市规划区域范围,故将均浩特呼尔村整体布局分为两个居住组团。分别为北侧划入城市规划范围的还建小区,以及南侧村庄居住组团。还建小区以4-6层的多层建筑为主,规划户数360户,人数为1073人;其中还建142户,人数423人。南部村庄原则上以限制新建,原址原规模改建为主,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危房,旧房改造,道路修复硬化和环境整治。改造后户数410户,人数为1222人。
1、居住用地规划
现状居住用地比例较大,仅有村委会、清真寺两处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居住用地以改造为主,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采用控制性规划指标,不允许新建和改扩建,对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土地实行改建为主。居住的建筑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住宅功能、设计标准、住宅设计、建筑材料和建筑特色等因素。
为了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完善均浩特呼尔村居住功能,本次规划将配备三种户型,80m2、100 m2和120 m2。120 m2户型至80 m2从以西环路为中心,南北向依次分布。院落大小为500 m2左右。博乐市城市规划区内的住宅用地采用控制性的规划指标,根据博乐市城市总体规划,该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规划建筑密度控制在30%,容积率 1.2,建筑层数以多层为主,绿地率不小于30% ,停车泊位0.5/户,户均建筑面积 93平方米。公共设施配建原则,建筑色彩以暖色为主。实施以自治州实施的安居富民工程政策为主,规划居住用地为31.0公顷,占总用地77.1%。
2、公共设施规划
公共设施规划目标是提供方便的公共服务环境。村庄服务中心布置在村中心,设计成村庄会所形式,结合村庄西北入口建设清真寺。村庄服务中心配套设施为:村委会、托儿所、放映室、文化活动场地、健身活动场地、卫生所、便民商店、村邮所,对现状村委会、清真寺予以保留。改造青得里河,设置篮球场、小游园等公共活动中心。商业金融用地规划主要依托城市西环路两侧发展商业,形成较强的商业气氛。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0.18公顷,占总用地的0.44%。
3、道路交通规划
除城市道路外,村庄道路分为干路、支路、巷路三级。拆除有碍交通的围墙、禽畜舍,对干路、支路进行绿化改造。规划期内道路铺装率应达到100%,铺装材料以沥青混凝土为主,并满足无障碍的使用要求。村庄范围内地势比较平坦,竖向设计中适当平整场地,保证场地排水坡度大于3‰,地面设计高程一般为530 ~540 米。村庄内公共停车区结合村内公建公共场地布置,村内居民停车在自家院落内,在村庄西侧结合村委会场规划一个停车场。
4、基础设施规划
(1)供水规划
根据用地布局、用水量分布,规划西外环线接城市管网、其他各路布置给水干管,为满足消防要求,干管管径为DN200mm,在其他道路上布置DN150mm的配水管。形成主环网与支状网相结合的管网系统,保证供水的安全性、经济性。
(2)排水规划
由于该地区降雨量少,同时污水产生量也较少,为保证雨污水的顺利排放及雨污水的合理利用,规划采用合流制的排水系统。污水量按平均日给水量的80%计,排水量为:238.68立方米/日。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规划沿南北向布置排水管道他道路布置污水收集管道,排水管涵埋设的覆土厚度在车行道下不得小于1.6米,同时应考虑土的冰冻线对管道的埋设要求。
(3)电力规划
经计算,乡区的最大供电负荷为3518KW,总用电量近期为704万KWh。规划结合该村建设,合理划定供电台区,将现有的电力线理顺,节约村庄用地。该村的10KV及以下线路都采用枝状架空方式布置。
(4)电信规划
规划远期该村的电话普及率达到50部/百人,电话需求量为823部,考虑全村的农话需求,远期为1148门。规划远期村庄的通信线路采用管道方式地埋敷设在人行道下。
(5)环卫设施规划
道路两侧或路口以及公共设施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废物箱应美观、卫生、耐用,并应便于废物的分类收集。依据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统一收集,日产日清,保证垃圾池整洁及与周围环境卫生条件相协调。规划公厕均为水冲式,并通过化粪池进行处理,共规划公厕1座。分布位于村委会。
5、绿化景观布局
现状村庄无公共绿地,规划在北侧沿青得里河规划布置两处公共绿地,丰富居民农闲时期文化休闲生活,整个均浩特呼尔村将采用“两轴一带两组团”的景观规划结构。 “两轴”,一轴为南北方向的对外交通道路西环路,另一轴为东西方向的响根布呼路,这两条路均为城市规划道路,是村庄的主要产业发展轴,规划打造成对外展示村庄风貌的主轴线,结合绿化、步道、硬质地形成均浩特呼尔村的主要景观轴线。“一带”为东西向的青得里河,结合两侧道路设计采用对景、借景等手法,利用多个人造景点,形成视觉焦点,在景点转换,变化的过程中,增强空间的丰富性,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两组团”分别为划入城市还建小区和村庄改造区域,在各个组团中的组团绿地采用点式绿化,在集中的公共绿地设置亭、台、花架、等园林小品 ,进一步丰富村庄的空间景观。居民住宅前屋后均进行绿化,同时结合公共绿地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形成有机体系。
四、规划实施建议
通过村庄规划,明确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整体框架,乡村即可按照规划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村庄规划工作,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规划法规建设,改革管理制度,加大对村庄建设的宣传力度; 二是注重公众参与,在规划的各个阶段,要广泛征求农民的不同见解,提取农民的意见,切实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规划, 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三是村庄规划不贪大求全, 根据实际需要分类编制,节约资金的同时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四是本规划采用集中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为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为发展产业、旅游经济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化空间、生态绿地等,不得随意侵占和改变其性质;五是更新旧的理念、手法,不以城市规划的理念规划农村, 不大拆大建, 根据村庄建筑现状,分别规划;六是完善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 确保农民生活的便捷性;七是对目前尚不能具体落实的项目,要留有发展余地,并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
参考文献:
村庄规划范文3
关键词:村庄布点规划;不同地区;评价体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ShuCheng village location planning as an example, from ShuCheng different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now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types of judgment,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o determine the key construction village, village main construc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and based on the planning strategy.
Key words: village location planning; In different areas;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舒城县概况
1.1 基本概况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县城北距省会合肥54 公里,西北离六安市区73 公里;南去安庆市130 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经济状况西困东荣,自然格局呈现为“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山、丘、圩兼备,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
1.2 面积与人口规模概况
全县域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2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总户数约30.8万户,辖21个乡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92个行政村,自然村庄8392个(详见表1-1)。
表1-1 县域所辖乡镇基本情况一览表
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据统计,2011年舒城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对比上年增速为13.3%,比全市增幅高出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11:44.84:33.05。按照人口计算,人均G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321元,比上年增加了1735元。
2 舒城县不同地形区农村居民点现状特征分析
根据舒城县实际自然地理状况,可将全县地形分为三种类型:圩畈区、丘岗区和山库区(见图2-1)。圩畈区有城关镇、桃溪镇、千人桥镇、柏林乡、百神庙镇、干汊河镇七个乡镇,总人口为337340人。丘岗区有南港镇、阙店乡、万佛湖镇、棠树乡、春秋乡、舒茶镇、张母桥镇七个乡镇,总人口为261059人。山库区有山七镇、晓天镇、河棚镇、汤池镇、高峰乡、五显镇、庐镇乡七个乡镇,总人口为224884人。
2.1 城镇化特征
村庄的布点规划调整受城镇化进程推进速度的影响较大。首先,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促进农村人口逐步由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利于村庄布局的逐步调整,整合农村原有的村庄建设用地,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其次,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快慢,决定了农村留村居住人口规模的大小,对村庄建设用地预测与基础设施配套等有着较大的影响;最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受城镇建设的影响,城镇周边的村庄在建设发展时应与城镇发展相协调[1]。
舒城县各个乡镇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所处的位置不同,城镇化特征也不同(图2-2)。如城关镇随着舒城县的快速发展,片区内乡镇用地逐步被城市发展建设所占用,农村人口已逐步转化为城市人口,原有的农村居民点不复存在,居民点的拆并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的速度。圩畈区由于位于县城周边地区,毗邻合肥的地理优势,受东部经济产业影响较大,小城镇产业经济活跃。丘岗区位于县城与万佛湖之间,受城市产业经济及旅游经济辐射影响较大;且部分城镇也将随着县城的发展拆县设区。山库区由于受山区及库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影响,产业经济与外界的联系相对较弱,只能通过城镇化战略的实施,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
2.2 用地格局
舒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在不同的地形区其空间格局特征是不一样的。从三大区自然村个数、人口和自然村数量与面积的比值一系列数据来看(见图2-3),舒城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于丘岗区内,其次是圩畈区,再次是山地区,说明丘岗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比较密集。结合舒城县的实际情况,丘岗地形与平原地形面积大小相当,占了全县过半土地;山地面积最广,近占全县1/2的土地面积。同时平原地区(即圩畈区)地势平坦,农业耕地资源丰富,有利于人口的集中分布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而山库区地势崎岖,可供农村居民点建设和农业耕种的土地资源少,人口分布少。最终导致舒城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度:丘岗区>圩畈区>山地区的现象。
通过对舒城县村庄基础资料调查的统计,村庄规模较小,没有居住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自然村庄;居住人口500-2000人的村庄有42个,占村庄总数的0.55%;居住人口在200-500人的村庄有421个,占村庄总数的0.55%;居住人口在200人以下的村庄有7190个,占村庄总数的93.95%%。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村庄规模在200人以下。总体上靠近中心城镇、圩畈区和丘岗地区的村庄规模相对较大,而山库区的村庄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圩畈地区人均建设用地较大,而山库区的人均建设用地就相对较小。
2.3 产业布局
总体来说,以县城及周边乡镇到省级经济开发区—杭埠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工业区的圩畈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花卉苗木及城郊蔬菜副食品生产。丘岗区与圩畈区相呼应,成为舒城县产业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万佛湖旅游经济作为依托,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业、国防工业、轻工业、机械配件等产业。山库区凭借“靠山吃山”,发展食品、林业、特色化养殖;充分挖掘本地区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与有机农业[2]。如晓天镇依托万佛湖旅游资源,为万佛山旅游提供服务配套,依托现有林业资源基础,以经济林为主,建设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汤池镇依托西汤池温泉旅游,开发相关服务配套、度假休闲产品等。
村庄规划范文4
关键词:村庄规划
内涵
问题
建议
《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后,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流。村庄规划迅速崛起,成为规划工作的重要焦点,相关理论不断探索完善。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村庄规划为例,对沿海地区村庄规划进行探索。
一、村庄规划的概述
(一)村庄规划的任务
村庄规划工作的任务是:以村庄所处乡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村庄自然资源,调整村庄产业结构,将行政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相结合,统筹考虑,协调发展。
(二)村庄规划的基本步骤
第一、调查、搜集和分析研究村庄规划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资料;
第二、确定村庄性质、人口规模、建设用地规模、产业发展规划,拟定村庄发展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第三、用地布局规划,包括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村庄范围的建设用地规划,合理选择村庄各项建设用地,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拟定村庄规划布局结构;第四、确定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原则和实施的技术方案,对其生态环境以及防灾措施等进行安排;
第五、拟定旧区利用、改建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拟定新区发展的建设分期等;第六、利用当地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拟定村庄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设计方案,以及绿化系统、环境卫生和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第七、安排村庄各项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二、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发展现状及规划编制背景
石排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东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作为东莞市欠发达镇,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乡村特征并存,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全镇18个行政村由于长期以土地、环境为基础的粗放式发展呈现了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结构单一,土地资源紧缺,人文居住环境较差,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特点。石排镇村庄规划目标是完成两大任务:一、调整产业结构,明确发展方向;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
三、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村庄规划主要内容:
石排镇村庄规划主要包括行政村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两大板块,具体的内容如下:
(一)协调上层次规划,村域范围内须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深化规划设计。
(二)明晰村庄空间布局方向,深化、落实上位规划要求;
(三)确定村域范围内农用地、村庄居民点保留用地、经济发展用地、村民住宅拆迁安置用地和村经济发展预留用地等用地的规划布局;
(四)确定行政村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
(五)确定规划范围内人口、开发建设规模、旧村拆迁用地面积,制定切实可行的拆迁方案和拆建方案;
(六)合理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七)对规划区内重要节点和开放空间按修建性详规深度进行重点整治设计,保护历史风貌;
(八)对旧村安置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提出规划设计要求;
(九)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村庄整治时序。
四、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庄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规划成果水平有待提高村庄规划是全新的理论课题,理论体系、指标体系还值得探讨和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中,城市规划、镇村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在村庄规划中运用难以适用,技术管理比较混乱。
(二)村庄规划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乡规划法》把村庄规划纳入为法定规划之一,国内有部分省市,如广州、云南、福州等省市已经出台了村庄规划相关办法规定,但是总体来说,村庄规划相关的配套
规范仍未系统化完善。
(三)村庄规划可操作性较差
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切合村庄发展实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需对村一级的意愿给与足够的关注。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村庄规划编制主体是镇一级人民政府,不可避免了规划编制工作是以落实上层次规划为主,村一级的要求难以得到保证,造成村一级编制规划积极性不高。
(四)其他问题
在石排镇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还出现了不少其他问题,比如村庄规划收费方面,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收费标准,这给组织编制规划单位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收费都造成一定的困难。
五、村庄规划的建议
(一)完善村庄规划理论体系
以我国新农村建设活动为推力,在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加快村庄规划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形成完善的理论和指标体系,明确村庄规划该有的内容和深度,注意区域差异,提出各理论、规范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迅速建立村庄规划配套的法律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学习村庄规划基本理论,加强对村庄规划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研究,迅速出台村庄规划的相关办法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明确本地区是否编制村庄规划,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并注意各层次规划的协调,明确规划取费及其他实际问题。
(三)加强村庄规划宣传,提高公众参与,保证规划实施在社会上加强村庄规划内容和意义的宣传,强化公众特别是村名的规划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转变基层发展思路,保证规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赵月莲,王刚:浅谈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把握的原则[J]. 民营科技,2010,(01):86,200
[2]顾姗姗: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 .
村庄规划范文5
【关键词】村庄规划;水污染;给排水
我国农村人口超过7亿,占全国人口的56%,由于农村给排水设施建设原始落后,产生的污水没有必要的处理措施,每天产生的数千万吨污水对农村用水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统计数据,全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血吸虫病区约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质不达标,当前全国范围内都在进行村庄规划建设,合理的村庄给排水系统规划成为解决农村用水问题的关键。
1.辽东山区村庄主要的水问题
1.1污染源小而分散
从编制辽东山区相关村庄规划的前期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与城市和小城镇相比,辽东山区村庄有着居住密度小,户与户之间居住较分散、屯与屯之间的距离较远的特点。山区中村域所在地多山的行政村的户与户、屯与屯的分布更加分散,这种居住分散的状况造成了该区域农村水污染源小而分散的特点。
1.2给水系统不健全
辽东山区大部分农村给水系统不健全,主要饮水源形式为每户一口的自备水井、几户一口的公用水井、集中供水的自来水井。集中供水普及率低,一半以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即使是有自来水井的村庄,也由于居住的分散而靠成部分区域无法建设自来水管道。
1.3排水系统匮乏
辽东山区农村绝大部分村庄排水设施匮乏,除主要道路上部分地段有排水沟外,其它大部分地区没有排水设施,而且现有大部分路边排水沟也是被垃圾、残土堵塞,不能满足排水需要,有的已经失去排水功能。平时污水隐现,每到雨季,雨污混合四处漫溢,由于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直接就地势排入周边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2.辽东山区村庄给排水规划设计
2.1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村庄给水问题的重点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饮水解困”,解决有水喝的问题;第二是“饮水安全”,解决水量、水质问题,提供清洁的饮用水;第三是“饮水方便”,实现饮用方便的自来水。
2.1.1 给水水量的设计
供水水量是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村庄用水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消防用水量、管网漏失和未预见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在供水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应详细了解现状居住人口,包括无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公共建筑用水量应根据公共建筑的性质、规模、用水定额确定;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及辽东山区水资源的状况,辽东山区村庄生活用水规划一般标准为150L/人/d;公建用水为生活用水的15%;消防用水量根据《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确定为10L/s,并按同一天内有两处发生火灾,灭火持续时间均为1小时用水计算;管网漏失和未预见水量按除消防外以上各项总和的15%计算。
2.1.2 水源地的选取
村庄饮水水源工程应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中的水源卫生防护要求,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加大水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确保饮水安全。目前规划的水源地大部分选择在村庄附近的山上,水体受人为干扰较小,能够有效的保证水质的安全,并且由于重力原因基本上可以在不加压的情况下靠重力水压为供水管道供水,即节能又环保。但是,由于山区人口居住分散,部分山丘地区供水管道难以通达,这部分区域的供水,需要变通解决,主要是通过建井、池、窖等收集山泉和裂隙水进行单户或联片供水。
2.1.3 给水管线敷设
考虑到山区一般的水源地相对高度都较高,结合辽东山区财政收入及村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因素,给水管网近期应采用节省投资的倒枝状管网布置方式,远期逐步连成环网,确保供水的安全性。山区一般的村庄人口在1000人左右,与日供水量综合考虑,给水干管管径为DN200mm-DN250mm,管材采用聚乙烯塑料管。供水管埋深根据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冬季冻土深度进行埋设,要求水管顶部埋深在冻土层下方15-20cm处。
2.2村庄排水系统规划
根据村庄总体规划制定的排水系统方案,村庄排水系统规划包括:选择排水体制、估算各种排水量、布置排水管道系统。
2.2.1排水体制的选择
当前城乡规划中的排水体制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类,其中分流制又分为完全分流制和半分流制。考虑到辽东山区地形和雨季雨水量大、冲击力强等因素,辽东山区的村庄排水规划多实行雨污分流制。即雨水和污水分别设置不同的排放管渠,其中雨水通过村庄的排水沟和排水明渠排入附近的受纳水体,污水通过管道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入附近的受纳水体。雨污分流制可以防止雨季排水管承载力不够而造成的雨污水混合地面蔓延的情况,另一方面利用排水沟和排水明渠排放雨水可以有效的节省建设资金。城市的雨污分流制由于都是走地下管线工程造价较高,而农村的这种雨污分流制由于合理利用排水沟和排水明渠,其工程造价将比雨污合流制低。
2.2.2排水量的估算
根据村庄规划设计规范,污水量按照村庄用水量的85%进行计算。雨水量用降雨强度、径流系数和汇水面积等三个因素的乘积估算。其中暴雨强度按照辽东地区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估算。
2.2.3排水管道系统的布置
在进行排水管网布置时,应根据村庄总体规划的原则,结合辽东山区地势情况;充分利用地形,并使管线最短和埋深最小。在规划雨水系统时,要结合防洪统一考虑,特别是山洪袭击对村庄危害很大,在村庄后缘地带合理设置截洪沟,建设排洪渠,减少山洪进入村庄[2]。
(1)管道坡度和管径。辽东山区农村地形坡度明显,按照地形布置的管道水力条件较好,一般不会导致污水管道终端埋深过大的问题。对于农村管网实际规划设计中经常遇到的起始端流量较小,无法进行管道水力计算的情况,从防止管道堵塞和今后污水量增加的角度考虑,建议污水管道管径取DN200-DN400mm,管道坡度在保证大于等于0.005的情况下尽量与地形坡度接近以减少工程量。
(2)管道埋深。在确定管道埋深时,应根据实际计算结果在满足管道衔接要求的前提下,保证管道沿线管顶的最小覆土厚度。考虑到辽东山区冬季寒冷的实际情况,管道及基础应全部埋设在冻土层以下。
2.3污水处理系统的选择
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包括确定污水处理方式及污水处理系统的位置等。
经调查辽东山区村庄污水的主要污染成分为BOD5和氮磷,考虑到山区雨季水量大的特点,选用的方法需要有较强的抗冲击性,从技术上能够满足于辽东山区村庄污水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氧化沟、SBR、接触氧化、MBR和净化槽法。同时考虑到辽东山区农村财政收入及人均收入均属中等,人口密度多为中、小等级,结合自然条件及出水用途等因素,推荐适用于本区域的污水处理方式为接触氧化法。
3 结语
村庄给水排水系统规划在村庄规划过程中常被认为是次要的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村庄污水随意排放现象严重,不但污染地表水,还会造成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影响农民饮水安全。科学地进行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必要的给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既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保证村民身体健康,又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守中,张统.我国农村的水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8,24(18):1-2.
[2]张晓秦,王昊,山地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探讨[J ]. 给水排水2006,32(7):4-5.
作者简介:
村庄规划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规划, 问题, 探索
【 abstract 】 :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rapid urbaniz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mutu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realize the strategic, on the backgroun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planning obviously can't adapt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rural new deman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villages planning,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villages planning method of a positive exploration. From advoc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shape characteristic, plan as a whole village use the village space and land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llocation are discussed.
【 key words 】 :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village planning, and 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所谓“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是通过整合城乡空间资源,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空间发展和城乡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空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高效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村庄规划的编制,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其作为村庄建设的重要法定依据,对成果编制的要求日益提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展开的。
一、目前村庄规划在编制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从实地的调查和走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规划编制基础薄弱
虽然农村的规划建设规模远小于城市,但各项规划工作仍须建立在现状资料搜集与调查的基础上,如规划要对现状村民的户数、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情况进行详尽的调查和统计,为规划编制提供支撑。但由于体制上的众多原因,关于农村社会的相关资料统计与收集更多地流于形式,并未形成适时跟踪、更新的系统机制。因此,在新农村规划急需资料时,基层的建设部门往往难以提供充足的资料和数据。(二)村庄空间利用分散 中国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有着较强的地域特征,有的为了适应气候需要,有的为了适应地形地貌需求,也有的与自然山水结合分布,但它们都具有“空间利用分散”的共同特征。这是由于为了便于农业耕作,农民宅基地基本选择与各自农地相邻。随着城市化逐步向农村推进,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小而全”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集体所有的大量“公共建筑”的职能逐步丧失,用地却未能得到及时置换,造成农村地区空间利用过度分散。这种分散的布局虽为统筹城乡建设空间利用提供了广阔的遐想空间,但却存在由于大规模的集中建设造成资金不足等难题。(三)公共设施配套不全 传统的乡村公共设施配套是以行政村为基础,建设商店、卫生所和小学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但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不断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过去以行政村为单元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四)编制内容缺乏特色
近年来,部分新农村规划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手法,在规划过程中,对村庄原有的地形地貌、人文风俗等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一些古村落,村庄的形成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其空间布局也具有其特色。目前的村庄规划不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继承,不能引起村委及村民的认同感,不能激发起改造积极性,非常不利于的村庄规划的实施。
(五)编制过程缺乏公众参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为乡镇人民政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编制主体与实施主体脱节较为严重。即乡镇政府在编制中,很少顾及村庄规划真正的实施主体――村委和村民的想法,使得村委和村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公众参与严重不足。而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单位对村庄的社会、经济、人文等调查不够重视,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和群众沟通,规划成果与村民意愿相差甚远,降低了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规划
针对目前村庄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基础资料库的建设
掌握翔实的基础资料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的基础,尽管现在有些地区因经济条件、人员力量等原因无法做到专业的资料收集、存档,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口、经济、产业、地形资料等应做好收集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适时跟踪、更新的系统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加大对基础资料库建设的投入,为规划编制打好基础。
认真做好村庄布点规划
随着城市化逐步向农村推进,人口的流动性也逐步加大,特别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随着人口的不断减少,原有的村庄职能已经逐步退化,急需进行资源整合。通过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可以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居住。一方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减少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费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把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向广大农村延伸,繁荣农村经济。
加大公共设施配置力度
在完成村庄好村庄布点规划的基础上,引入新农村社区概念,重点研究新形势下村民对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并在村庄规划中进行布点,确保能落地。此外,各级政府要在财政上进行通盘考虑,加大农村公共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使村民在城乡统筹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因地制宜强化村庄特色
在新形势下,“村庄特色就是村庄发展的生命力”,村庄规划必须通过对村庄自然、人文条件的解读,把握村庄特色,不断强化村庄的可识别性,增加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
1、尊重并延续原有村庄布局形式。村庄的整体布局不宜全盘否定,特别是原有的具有村庄代表性的核心公共建筑,比如祠堂、大会堂、中心活动广场等。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建筑风格、色彩的选择必须于核心建筑相协调。
2、公共配套设施应尽量尊重原来的格局,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聚会等基本需求为规划依据。特别是道路,应尊重原有路网和空间尺度,突出人行交通,并结合当地特色,切勿盲目拓宽改直。
建立村庄规划互动机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注重与村民的沟通交流,让村民参与规划全过程,并与规划设计人员互动,使规划能真正反映村民的意愿,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实施村庄规划的积极性。
1、开展问卷调查。
在进行实地调研前,先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制作调查问卷。在走访调研过程中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充分了解村民的意愿,并对问卷进行细致的分析。问卷要尽量全面,并且通俗易懂,便于村民理解,确保问卷反映出真实有效的信息。
2、积极入村走访。
作为规划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复进行现状调研。应逐门逐户了解每户的人口、家庭构成、建筑用途、建筑质量、建筑层数等。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当地的一些政策要求,既要遵守相关规章又要兼顾村民的实际需要。
3、召开不定期座谈会。
为了使村民的意愿得到充分落实,应在不同阶段召开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点的座谈会。在交流过程中规划设计人员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村民介绍村庄规划的编制原则、思路和涉及的主要内容,实现与村民的互动。
此外,为了确保村庄规划的有效实施,还应注重与相关规划的无缝衔接,特别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三、结束语
村庄作为社会最基础的组成单元,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村庄规划的法定地位逐渐显现,这也对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城乡统筹背景下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旨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然而如何因地制宜地编制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将是城乡统筹背景下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及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