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社区建设主要亮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社区建设主要亮点范文1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我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刚才,区委副书记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部署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相关工作,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强调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新形势下和谐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市委徐钢书记在全市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和谐社区工作,首先要充分认识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它是培育现代城市文明意识的重要抓手,是适应人口集聚变化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区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和谐的社会基础。只有社区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我们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原来“单位化”的社会管理不断弱化,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机构在社区落户,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大量涌入社区,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和各类矛盾的交汇点,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些都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管理中遇到的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矛盾调处、环境卫生等问题,需要社区配合来解决,民生保障中的公共服务、困难群众生活照料、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等,需要社区来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化,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并呈现出复杂性、激烈性的特点。如社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与社区单位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等等,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社区内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的范围。虽然这些社会矛盾都属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不能在社区这个层面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控制,矛盾就会不断激化,就会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防微杜渐,促进社会和谐建设。
(三)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群众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而是更加希望提高生活质量,更加向往优美的居住环境、便利的休闲娱乐设施、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作为居民社会生活的载体,与居民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做好社区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二、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水平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区社区建设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对此,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要围绕“在巩固中抓提高,在提高中抓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提升我区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一)要在完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制度上取得新突破。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管理的重要标准,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要努力实现社区自治制度化,健全完善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和社区居民代表议事等规则,明确参与程序和监督办法,并向社区居民公示,让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据可依。要努力实现居民利益社区化,将单位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密切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居民自觉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要努力实现居民参与组织化,着力培育居民自我组织能力,利用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议、住户代表会议等法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决策和监督,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法制宣传队等非法定性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决策执行和娱乐、互助活动,让居民之间熟悉,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要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上取得新突破。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是社区工作的永恒主题,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前,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广大社区工作者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寓引导于服务之中,进一步自我加压,创新工作举措,创新服务方式,全力提升社区在基层组织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劳动就业保障、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的工作水平,为居民提供精品服务,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管理规范有序、服务优质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便利舒适、治安秩序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要在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做好新形势下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需要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社区干部队伍。去年,我区完成了新一届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新当选的社区干部成员的年龄、学历结构都有了新的提高,为做好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管理和考核,还要充分发挥好社区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楼组长队伍的基础性作用,使他们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为社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同时,要关心和爱护社区干部,不仅要在工作上支持,在政治上关心,还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理解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社区工作。
(四)要在加大和谐社区投入力度上取得新突破。要严格落实社区准入制,对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各街道、区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划拨相应的经费,给予必要的物质与人力支持。要树立“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的工作理念,对于一些办公场地有限、基础设施薄弱的社区,各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在工作上多支持、资金上多倾斜,努力实现全区社区建设均衡发展。要把对社区的扶持作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向社区投入多的街道,区财政将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同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包括驻丰单位、社会各界等方方面面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拓宽社区建设资金筹资渠道,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保障社区工作开展顺利。
三、齐抓共管,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
和谐社区能否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重点在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同协作,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一要加强领导,完善思路。各级各部门要把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充实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切实解决社区工作中存在的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问题。要针对当前我区和谐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着力把握和谐社区建设的发展态势、发展格局和发展规律,重点研究提出如何在社区发展的布局规模上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如何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如何理顺政府、街道、社区职能分工等事关和谐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不断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上新台阶。
二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要在全区形成区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全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各街道、区直有关部门要完善协商共建机构,共同抓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各街道作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主体,要深入社区、深入辖区单位,具体抓好和谐社区建设的推进工作。社区办作为指导和谐社区建设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作用,抓好协调、指导、督促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区直有关部门要提高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宣传引导,特别是要重视调动辖区各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现代社区建设主要亮点范文2
第一,引导功能。企事业单位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和“文化示范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深广度。这些对于其所在社区而言,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榜样力量,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定势”和“文化航标”。企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和活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把社区文化发展引导到企事业单位文化所蕴含的主流目标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引导作用。置身企事业单位文化环境中的员工,同时也是社区的成员,生活、学习、工作在社区居民之中,他们通过家庭、亲属、同学、朋友,与社会各个层面保持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他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周围居民产生示范效应。
第二,创造功能。企事业单位文化是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的一种浓缩,具有民主、开放、创新、进取的特性,具有更新和再创造文化的活力和条件,它既是社会潮流的追逐者,又是时代潮流的开创者。这是因为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主体是最富活力的中青年,企事业单位文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具有相对敏感的特性,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反应十分迅速。企事业单位对这种变迁进行筛选、过滤、扬弃乃至超越之后,实现自身的创造和更新,同时传导给所处社区,促使社区文化实现发展。
第三,传承功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既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特定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个社区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经过祖祖辈辈的创造、筛选、加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社区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由于社区对环境的作用传给企事业单位,使他们继承下来(当然,这不是继承社区文化传统的唯一途径),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第四,整合功能。由于文化的渗透性,不同文化既可能交相融合,又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区文化趋于多样化,文化碰撞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人们面临的价值冲突与适应问题十分尖锐。所有这些也必然反映到企事业单位中来。企事业单位文化因其突出的引导性、计划性、整合性等特点,对文化冲突的协调、平衡、化解、融合相对社区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事业单位将上述“整合成果”辐射、传达到社区,能够促进社区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趋向同社会主流文化保持良性关系,从而对社区文化发挥整合作用。企事业单位与所在社区是互为环境的,企事业单位文化的氛围及其内涵必然对社区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辐射、影响着社区居民。正因为如此,企事业单位往往成为社区文化的亮点乃至制高点之一。
第五,补充功能。作为现代化产物的企业文化具有天然的先锋性、敏感性、叛逆性、开放性,有些新的文化因子特别是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的文化因子,原来并不存在于社区之中,往往是由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中青年)首先接纳和吸收的,然后传达、输送到整个社区范围,这就对社区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社区与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互动对于加强相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加速社区的资源共享,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社区环境,促进区、单位精神文明共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驻区单位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相当多的社区成员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驻区单位员工尚未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还不适应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居民和驻区单位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看法有失偏颇,相当一些居民和单位的社区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对社区建设尽一份责任和义务。甚至错误地认为,社区建设完全是政府行为,是政府投资建设社区,让自己坐享其成。
为了提高驻区单位的参与度,应该努力做到:首先,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驻区单位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这一特定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推崇、融合和奉献精神,使它们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通过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使它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精心营造社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驻区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所在社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单位的发展、形象,而且与单位员工的办公和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社区文化人人办的广泛共识,真正做到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
(二)设施与场地等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城市社区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社区内各部门与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捐款和提供各类设施的现象很少见。因此,一方面城市社区资源本身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被闲置不用或开发利用不够,这的确让人十惋惜。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的心理因素有关。在城市社区中由于存在许多分属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单位”,而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社区委员会、业主委会员、居民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与他们之间不存在上下级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城市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关心、重视、投入不够,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不愿意将自己闲散的物质性资源拿出来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资源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现有功能,为社区文化提供稳定、舒适的活动空间,实行资源共享,将是一件几全其美的大好事。这也可使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上规模,上档次,谋求更大发展与飞跃。
(三)联手开展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
从各地开展的社区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太极拳、太极剑、台球、棋类、器械健身,到卡拉OK、戏迷演唱、养生功、秧歌、图书阅览、健身交谊舞等,达数十种之多,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由于以上活动内容多少缺乏一些现代气息及深刻的内涵,因此对青年群体等相对缺乏吸引力。如能在丰富活动内容上多动脑筋,挖掘新的活动内容,拓展新的途径,把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融人到其中去,这将会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热情参与。而在这些方面,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的合作加盟,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丰富多彩,广泛活跃,就一定能生产出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社区文化产品,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
(四)加强组织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
从目前各地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性质来看,由于是新生事物,因此社区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社区文化人才。社区文化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以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如有的地方管理者往往由队伍中的活动积极分子组成,管理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核心,纪律的维持和活动的开展往往靠大家的自觉,随意性较大,缺乏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规模扩大与创新求变的集体力量。
有鉴于此,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组织应能有效介人,整合运行。因为各单位组织已经长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组织体系,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的加盟,无疑会给社区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社区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与不断创新,对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增强内部凝聚力和提高社会知名度,也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居民、社区群众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这些社区基本成员的同心协力和共同努力。尤其在当前社区居民和单位主动参与意识较弱的状况下,更需要基层社区管理者及组织者的引导和动员,调动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并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付春梅,谢守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刍议(J).经济师,2004(4).
(2)殷兰.试论工会组织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3)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2006(8).
现代社区建设主要亮点范文3
摘要:社区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性社会系统,在其内部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社区组织。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并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区组织 现状分析 策略
一、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所取得成效——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1、居委会硬件设施得以改善
近年来,成华区政府逐渐加大对于该社区的建设力度,2009年成都市成华区财政局播发 58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打造培华、同乐、中横路、东路、东篱路等社区为重点,新增加了 3-5 个亮点;以改造万年路、府青、双林、圣灯寺4 个社区相应的办公用房为重点,并改善两委和服务站的办公条件。
2、居委会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高学历人员大量加入到社区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社区内两委会成员进行相应的政治、业务轮训,以强化“四心”——事业心、责任心、公心、爱心为着力点,提升“两力” ——执行能力、服务能力为主要,使社区居委会干部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
3、居委会财政支出得到基本保障
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之处,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也与日俱增,与往年相比,拨发给社区居委会的经费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现有财政经费仅能基本保障社区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如果进一步组织开展居民所热衷的各项活动则经费不足,从而限制了社区内各项活动的开展。
4、建立了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成华区先后建立了“现场办公、限时办公、评比公示、干部巡查”等制度,建立了“社区党委分工、社区管委会分工、民主议决事规定、社区物业管理”1等制度,此外对社区的工作管理者实施绩效挂钩制度,将相应的考核结果上报有关部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从而探索出了一套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5、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
成华区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取得相应成效,该区先后引进了 SM 广场及伊藤洋华堂等大型购物中心,建立了便民服务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广场等,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可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
二、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1、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
当前社区自治组织身上体现了“自治性”本质要求和行政化管制烙印的“双重特性”。这两种特性代表了两种相反的发展要求, 而发展方向上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自组织在身份性质上的认同困惑, 从根本上牵制了社区自组织的发展。
2、社区组织的管理职能不明确
虽然法律上明确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性组织,但涉及到具体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却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被列为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同社区居委会本应有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关系却演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社区自治中造成了难以化解的体制。
3、社区组织管理目标的设定不科学
社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社会管理事务,社区工作任务相对繁重, 工作内容涉及过广。除了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外,常规性工作分类多达几十个, 包括公共卫生工作、民政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
4、社区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的性质、功能和社区建设的目标地位尚不够明确,认识也很不一致,城市社区内部组织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法律依据。
三、针对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社区组织结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这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2是指:在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中,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要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加以结合,但要以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为主。条是指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块指的是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
2、明确社区组织管理职能,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社区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入手,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科学、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文明社区。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将一部分职能下移至社区,增强社区的功能,其核心是向社区放权,其中包括第二级政府(区委、区政府)向第三级管理机构的分权,其目的是解决在原有体制下形成的街道承担的工作任务很多,而管理权限很少的不合理现象。
3、完善社区组织管理制度
在社区组织事权不断下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权责利一致原则,切实落实街道的权利,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切实落实街道财力;其次是要遵循放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在放权同时将各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清理,做到政企、政事、政社职能的相分离,适当分解下移的职能,不可以简单放任了之;再次是责任主体唯一原则,以防止出现职责不分、互相推诿现象;最后为管理幅度适中原则,放权是要考虑管理的规模效应和管理成本,防止放权不够导致的管理不到位,以及放权过度而造成的专业管理割裂及街道无法承受的现象出现。
4、建立城市社区评议机制
我们的意见是“强化两头,弱化中间”。所谓“强化两头”,是指加强市和街两级政权,在进一步加强市级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权的同时,确保城市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街道本是区派出机关,由于20世纪90年代市、区两级大量下方权力,已演变成为一级的政权机构,且其规模日渐扩大,人口总数有的多达10万,等同于一个小型城市,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将街道改设为城市基层政府是必要和可行的。所谓“弱化中间”,是指慢慢弱化区级的政权,街区政府的设置,使得许多原有区级职能部分上收给市,如规划和宏观调控权,而又有很大一部分的权力又下放给街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管理层次,节约行政成本,弱化区级政府,使之成为市的派出机构是必要和可行的。
注释:
[1]马彦琳编. 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国枫:我国社区服务的科学定位,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S)
参考文献:
[1]谢守红,谢双喜. 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社会科学家,2004.
[2]王文元. 东京社区:如何打造管理环节[J]. 社区,2011,(l):2-6.
[3]张励. 关于加强上海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思考[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现代社区建设主要亮点范文4
一、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我市农村沼气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政策的支持、资金的保障、行政的推动以及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广大农户的积极参与下,按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节能减排、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建管并重、强化服务、综合利用、提高水平”的工作思路,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提供快捷服务,加强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市农村沼气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数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沼气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农村中小学校园沼气工程等多种模式的建设格局;以沼气装备、沼气施工、模具制造、沼气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沼气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秸秆沼气技术、太阳能加热增温、沼气工程智能化控制、沼气发电、沼气工程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截止2011年底,全市累计发展沼气用户40.17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8.7%。其中,户用沼气39.03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755处,集中供气1.12万户,“四位一体”生态模式1869处,沼气服务网点412个。发展农村沼气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节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新的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村沼气建设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快速推进、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村发展、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情况,面临不少影响农村沼气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户建池热情下降,干部“厌战”情绪增加。我市农村沼气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进入千家万户,40多万农户受益。于是,在农户中产生了松劲自满情绪,认为沼气池建的差不多了,该建的都建了,发展潜力不大了,今后自愿发展就是了;在干部中存在“厌战”情绪,每年下任务,既耗费精力,又贴钱贴物,项目经常审计,工作经费没有,完成不好还要跟踪问效。因此,部分县乡干部态度不积极,工作不得力,争取项目热情不高,甚至出现了不愿承担户用沼气建设项目的情况。
2、国家投资力度加大,农户依赖思想严重。为加快农村沼气发展,中央投资不断增加,户用沼气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个沼气池补助800元提高到现在1600元,国家、省级贫困县每个沼气池补助高达2000元,加上省市配套,还将有所增加。项目多了,投资增加了,户补标准提高了,然而却滋长了农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国家把沼气的建管用全都包揽下来,农户只管使用,使得一些农户不去自发投资沼气建设或对已建沼气池不能认真管理,效益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3、新型社区建设加快,户用沼气发展受限。我市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全市将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900个新型农村社区,按照“村庄合并、异地共建、联村整合、一村一区”的模式分期分批建设,首批352个相继启动,有的已建成入住或正在建设,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乡村变城镇、平房变楼房,再建户用池已不现实,已列入规划的农户即使短期内不搬迁也不愿再投资新的沼气建设,这就带来了新池不好再建、老池将要废弃的问题。
4、养殖方式发生改变,沼气使用效率降低。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畜禽养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由户养转向规模化养殖场集中喂养,多数农户不再搞养殖,造成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老池的继续使用和新建沼气受到严重影响。加上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老幼妇孺对已建沼气池使用力不从心,想用无料源,购料无能力,导致花大力气建设起来的沼气池被闲置,有的甚至报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去建新的沼气池。
5、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沼气服务效果。为推进沼气服务,在上级项目支持下陆续建了一些服务网点,但地方不给配套,业主不愿出资,造成服务网点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达不到“八个一、五有”的要求。由于服务投入严重不足,服务人员收入没有保障,积极性得不到应有发挥,有不少改行外出务工,导致日常管护不到位、故障维修不及时、配件供应跟不上,进出料设备利用率低,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6、沼气工程发展迅速,建设管理缺乏规范。近年来沼气工程发展很快,但缺乏行业规范,有的经过审批,有的未经审批自行建设,在整体设计、技术规程以及规范管理方面存在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规范、运行不科学等问题。有的企业申报项目积极,批复后进展缓慢,而且未能按设计要求进行,建工程只想着自己使用,不愿向农户供气或者少供气,供气管网材质不能满足长期用气需要,有的不建制肥车间或建成后长期不运行,管理人员未经培训上岗,工程缺乏操作规范、管理制度不完善,运行不稳定、供气不到位等。
现代社区建设主要亮点范文5
“四化同步”的关键在于“同”,尤其是“三农”短板的同步发展问题。我镇采取反租倒包、统分结合、农民三转、互利共赢的方法充分激发了“三农”活力,让农民可以平等参与到农业现代化生产并进入城镇生活,公平的分享属于自己的收益。
1、“反租倒包”。我们通过“反租倒包”这一形式,突破瓶颈制约,在地区尚属首例。“反租”就是企业与农民平等协商,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平整建设成高产高效基地。“倒包”就是企业将平整后的土地以租赁价再成片发包给种养能手,提高土地产出率。“反租倒包”保证了在基地中投入了土地成本和劳动成本的农民其利润分配的公平公正,实现生产经营的稳定,并带动了人口市民化和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可以推广的稳定高效的模式。
2、统分结合。“分”即土地“三权分置”,厘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做到权有所属。所有权属于村集体,承包权属于农民,经营权租赁给企业。明确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建设用地。“统”即统一经营。整个基地以合作社为农企纽带和农业生产的组织节点,做到生产经营上的“六统一”,即统一机械施工、统一种养标准、统一供应农资与种子、统一服务与管理、统一收购产品、统一产品品牌。
通过“统分结合”,既保证了小农背景下农民的土地经营收入,也为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创造了空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3、农民三转。“三转”即种田能手转变为家庭农场主、青壮劳力转移为产业工人、实力农民转业为个私业主。“一变”即农民变市民。“农民”三转的出发点是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就业问题。对种养殖能手,在种养条件提升的基地搭建种养殖平台,实行等价的反租倒包,一亩田多少钱流转出去就多少钱流转回来。目前农民最少的反租倒包40亩,最多达120亩,实现了种田能手成为家庭农场主的梦想。对于青壮劳力,安置进入企业,转变为产业工人,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同时靠劳动再增一份收入。对于有头脑、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提供专业市场、创业园区等平台,鼓励其自主创业。村现有总人口2360人,其中劳力1310人。可“倒包”40亩以上土地的种田能手133户,516人,进华山水产培训的有287人,有意向进入专业市场创业的有67户108人。以上三项占劳力总数的69.54%。从村迁入集镇的有556户。农民变市民的转变率达到95.04%。
4、互利共赢。农户增收入。其一,农户可获得一套两证齐全的城镇住房,财产性收入户平至少增加10万元;其二,反租户收入数倍增长,传统种植模式亩平收入最高2800元,亩平净收益1200元。中稻和小龙虾产值亩平可达6000元,除去成本,亩平净收益3000元,每个虾池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在通过绿色环保认证后,调整种养结构,产值亩平渴望突破1万元,亩平净收益5000-6000元;其三,增加商业收入与劳务收入。村集体增财力。500亩集体土地流转可获取租金50万元;村委会参与农资合作社,可以获得经营收入,新社区公共场所租赁也有收入。预计村集体收入每年达100万元以上。有钱好办事,今年农民合作医疗个人支付部分2.3万元就由村里支付,增强了村组织凝聚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企业增保障。企业原材料(小龙虾)数量质量有了保障。华山水产每年获得300-400万斤稳定优质的小龙虾原料,新增960万斤优质大米;有了一批稳定的工人。除去成本,亩平净收益3000元,每个虾池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在通过绿色环保认证后,调整种养结构,产值亩平渴望突破1万元,亩平净收益5000-6000元;其三,增加商业收入与劳务收入。村集体增财力。500亩集体土地流转可获取租金50万元;村委会参与农资合作社,可以获得经营收入,新社区公共场所租赁也有收入。预计村集体收入每年达100万元以上。有钱好办事,今年农民合作医疗个人支付部分2.3万元就由村里支付,增强了村组织凝聚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企业增保障。企业原材料(小龙虾)数量质量有了保障。华山水产每年获得300-400万斤稳定优质的小龙虾原料,新增960万斤优质大米;有了一批稳定的工人。
二、进展及成效
(一)现代农业基地。
1、房屋置换和土地流转协议签订情况。村签订房屋置换和土地流转协议工作已经完成,全村585户共签订协议556户流转土地8440.61亩。余29户未签订协议主要是农业生产大户,有自主生产意愿,未参与流转。目前正在进行瞄场村土地流入户工作,计划流转土地3000亩,逐步扩大基地规模。
2、基地建设情况。一是“虾稻共作”田块建设。规划建标准化虾池260个,已开挖虾池180个,完工7200亩。二是育秧工厂竣工并投入使用。水稻育秧工厂占地面积110亩,包含1栋2000㎡的大型连栋育秧温室、30座育秧中棚、50亩露天育秧基地,一批次所育秧苗在满足万亩基地需求的同时,还可服务周边村组。三是虾种选育基地改造完毕。虾种选育基地占地230亩,年选育小龙虾虾种1200万尾,可满足基地小龙虾养殖的品种改良和种虾需求。今年已投放种虾11500斤。四是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已完成土方11.2万方,开挖沟渠10条,已完成涵闸、泵站14处。目前,正在进行通城河的疏浚和硬化。五是林业建设情况。已在农业基地栽种苗木5万株,实现了农业基地的初步绿化。
3、基地生产经营情况。
现代农业基地优先返租给村民生产经营,初步计划返租田块的一轮承包期为五年。基地倒包土地租金标准为2014年为0.9元/㎡;2016年为1.0元/㎡;2016年至2018年1.1元/㎡。目前,华山公司已和有意愿在基地租地的村民签定了返租协议。
村成立了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农机合作社、农资合作社。基于华山公司“让利于民”的合作态度,企业和村民不断的沟通后,基地合作社运营制度基本完善,农民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平均每亩生产成本降低了300元左右。
根据今年基地虾苗生长情况来看,2016年农户一年两虾亩平至少可收到400斤,按每斤虾10元计算,同时考虑到规模化农业后农业生产成本的减少,正常农户可达到亩平收入4450元,较传统种养方式增加1850元,一个虾稻养殖田块可赚纯收入11万元左右。
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高度认可整个现代农业基地的运行模式,国家发改委、省三农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机构纷纷到我镇实地调研,对高效的生产模式和稳固的生产关系都给予了肯定,尤其对于其推广性、可复制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社区建设。
1、建筑设计。中国建设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设计分院已完成社区的建筑设计。农民还建区净用地159.75亩,还建房710套,建筑总面积133648.44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中心戏台、社区活动中心、卫生所、社区活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总面积17647.92平方米,容积率1.08。
2、建设情况。160亩社区相关建设手续均已办理完毕,已完成37栋楼房全部桩基,明年元月可交付25栋50单元共500套房,目前25栋完成封顶,另有6栋也已开工建设。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均正在紧密落实。9月已组织村农民看房选房,明年元月启动搬迁工作,明年4月份彻底完成社区建设和搬迁工作。
新型社区所有房屋均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房屋可以直接交易,极大的保护了搬迁农民的财产性权利。
(三)道路等基础建设。
道路建设包含镇区道路和通村公路,镇区道路主要是环城东路的新建和运拖路、继红路、向阳路、花园路、育才路的扩建,通村公路主要包含基地道路孙赵线和熊马线等。今年7月启动实施环城东路建设,全长2503米,公路北起熊胜闸,与继红路相交,南至襄岳路。环城东路建设已完成约长1.5千米、宽45米的路基培土,年后即可完工。基地道路孙赵线已纳入计划,明年3月动工实施。运拖路、周普线路段改造也已着手启动。向阳路、花园路、继红路等镇内道路也以开始办理相关手续,明年上半年动工实施。
同时,今年已完成了镇区2条高压线路的移位,社区电力设施配套,自来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垃圾处理等。
(四)规划编制。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甲级)为熊口中心镇编制镇村规划,包括镇域规划(2013-2030)、镇区规划(2013-2030)、(村)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马场、洪庄村村庄规划,产业与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多规合一”、低碳生态、历史文化专题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承担土地利用专项规的编制。现所有规划已经编制完毕,市政府已批复同意并在省委省政府备案。同时,中规院深圳分院还为我镇编制近期建设项目库,已经排好未来5年的建设项目。其中一年内需建设的项目15个;三年内需建设的项目36个。目前根据规划和发展需要,基地建设、社区建设、环镇东路、垃圾压缩、乡村整治等项目已经启动。明年,我镇准备全面启动全镇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厂、专业市场等项目。明年年底可展现新型城镇初貌。
(五)资金平衡。
社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市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项目合作协议》解决,即通过村整村迁村腾地整理出增减挂钩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将增减挂钩后的建设用地在市城区、区收储出让,所得收益用于项目建设,共解决建设资金2.8亿元。其中,异地收储是本次合作的亮点,在属于首次尝试。
启动“四化建设”以来,项目投资累计2.17亿元。一是基地工程建设投入3800万元,租金和补偿农户949万元,共计投入资金4749万元。二是华山()社区工程建设投入12200万元,其中征地款800万元,施工投入11400万元。三是集镇基础设施及市场建设等征地补偿3270万元。四是园林城区150亩土地收储已支付1500万元。
三、问题与建议
1、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问题。根据省国土资源厅要求,我镇编制了熊口中心镇“四化同步”工作实施方案,拟通过三年时间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覆盖全镇。我镇耕地总面积91539.6亩,已实施整治面积3万亩,目前已纳入计划的建设项目有两个,一是正在实施的村“四化同步”专项指标1万亩,二是纳入2016年实施的孙桥等村项目2万亩,还剩3万余亩有待整治。为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基地规模,恳请省国土部门允许华山公司采取企业自建的方式提前实施2016年孙桥等村项目2万亩中规划的部分工程,并将剩余3万亩耕地纳入2016年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计划。
2、关于占补平衡项目问题。为大力支持“四化同步”试点工作,市政府与华山公司达成了占补平衡及增减挂钩指标奖励协议,奖励资金用于项目投入,是整个项目重要的资金来源。目前,村2603亩占补平衡立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恳请省国土部门能够特事特办,帮助解决我镇占补平衡项目立项问题。
3、关于增减挂钩问题。我镇“四化同步”增减挂钩立项总面积818亩(其中村560亩),挂钩指标主要分布在镇区,目前还建房、专业市场已用地410亩,剩余指标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限制,需调整地块后才能使用。按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增减挂钩建新区、还建区调整的规定,每年每县市只能调整一个批次用地一次,我镇剩余指标不能调整且无法使用,恳请国土资源厅同意将剩余指标408亩地块进行调整或将指标纳入全域增减挂钩指标管理,以方便我镇用活用足现有增减挂钩指标。
4、关于60岁以上农民养老问题。村60岁以上老人约400人,由于之前是按照新农保政策入保,每月养老金普遍较低,进城后难以安心养老。建议能参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入保,或者在补缴齐相关费用的基础上按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入保,以提高养老金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
四、下一步打算
2016年,我镇将继续巩固并扩大基地建设、抓好城镇建设、扶持甲壳素产业的发展,具体到建设内容,可总结为“5个2计划”。
1、2万亩现代农业基地。以现代农业基地为中心,以瞄场等村为重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土地流转范围,将基地现有规模扩大一倍,建成2万亩现代农业基地。
2、200亩专业市场。专业市场占地200亩,包含酒店、超市、商场和小商品、建材市场,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目前已完成建筑设计并开始办理规划、土地等前期手续。建成后,将形成“十分钟生活圈”,成为熊口新的商业中心。
3、20公里道路建设。以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为基础,扩建熊马线、孙赵线、熊李线、熊南线、熊夏线五条公路,共计20公里。建成后,可与周浦线、运拖路、襄岳线形成多级路网,完成全镇域公路一体化,为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今后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打下牢固基础。
现代社区建设主要亮点范文6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我区遇到爬坡转型和金融危机双重困难,但是取得的成效比预期要好。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区呈现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的良好态势。全面超额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同比增长15%,为近年来最好水平,也是多年来首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后,年达到265亿元,同比增长19%,总量再次跃居全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20.3%,总额比年净增加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04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位列城三区首位;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同比增长19%,高出年初计划3.5个百分点。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
(一)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
项目建设大力推进。89个重点项目年度投资额突破100亿元,达到105亿元,超年初计划22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数量和年度投资额均创新高。君豪国际会所、中银大厦等项目建成开业;新兴戴斯酒店、阳光国际酒店等项目进展顺利;希尔顿酒店、燕兴大厦等项目开工建设;21世纪广场、恒金地产等一批半拉子项目再次启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乐万达广场项目成为最大亮点。作为皇城内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全区10年以前就开始对民乐园片区改造进行策划、呼吁;2007年10月拆迁工作正式启动;年11月在金融危机形势最为严峻的情况下,完成总投资达35亿元的项目招商谈判,12月开工建设;短短一年时间,年12月19日就建成开业。可以说,万达项目无论是在建设速度、投资总量还是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上,都创造了新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历届区级领导、各区级部门、街道、被拆迁群众和建设单位都表现出强烈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重振解放路往日辉煌,为了新城的长远发展,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可以说,万达项目凝聚着新城人的汗水和希望。项目的建成也让沿解放路走过的新城人扬眉吐气,充满自信,感到骄傲和自豪!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区上下招商引资意识、税源意识和向上争取资金意识明显增强。多主体、多渠道、多举措的开展各种招商和推介活动。积极参加第13届西洽会。炭市街—南新街改造、金康路地区整体开发、安仁坊地区改造等10个项目成功签约并开始实施;榆林大厦、人和地下商城等20个项目达成意向。引进外资3740万美元、内资21亿元。全区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1.2亿元。区财政、基投、城投、城棚改等单位相互配合,累计融资1.5亿元。取得了争取财政性资金和引进市场项目的“双高”。
(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0%,比年上升3个百分点。餐饮娱乐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川渝人家等10家规模以上餐饮娱乐名店建成开业。以科技产业园为龙头,引进西成铁路客运专线公司、成都颐站、七匹狼服饰公司等29家企业总部入驻我区。首届全球秦商大会、中国武当国际摄影大赛颁奖盛典等展会在区内成功举办。“八办”和革命公园周边环境改善明显,旅游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完成了西光污水处理改造等7个节能项目。预计全区万元GDP能耗降低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1.2吨和57吨,超额完成年初目标。
(三)加快建设人民满意城区
城市提升活动大见成效。领导包抓,部门协调,街道为主,多方筹资,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城市提升年”活动。把提升工作同重点项目建设、特色街区建设、招商引资、遗留问题解决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新城特色的提升路子。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三个周边”、“六条干道”提升任务,并两次自加压力完成了11条特色街区建设。投资600多万元,改善市容市貌硬件设施。新城广场、火车站广场周边成为全市提升工作亮点,门头牌匾整治、立体绿化等工作也走在全市前列。“新城不新”问题得到很大改观。
旧城改造加快推进。启动完成了北张村、自强村、胡一村、胡二村等4个村的整村拆除。红星巷二期、安仁坊二期两处棚改项目拆迁快速推进。全年完成城棚改投资15.5亿元,腾迁土地面积600余亩。落实御道项目拆迁安置资金。元丰怡家2栋安置楼建成交付,4000多名群众顺利回迁。玄武路小区、八府庄园等安置项目建设超过计划进度。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秩序、建筑渣土车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开展。成功承办了第20届全国大中城市火车站广场综合管理研讨会。全市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三级挂牌”管理现场观摩会在我区召开。“四城联创”积极推进。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全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16件,提供法律援助156件。投资达1500万元的平安新城信息化工程开始实施。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89.7%,对平安新城创建的知晓率达到73%,较去年有明显提升。“安全生产年”活动扎实有效,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积极开展“三无”街道创建活动,群众越级上访量同比下降了30%。国庆六十周年期间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明显。加大社区投入,改善社区环境。开展了居家养老和社区照料试点。在全区范围广泛开展社区志愿者、邻里互助、党员一帮一结对子、扶贫济困等活动,大力弘扬“睦邻文化”。成功承办了全国社区睦邻文化高层论坛。和谐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劳动保障工作不断推进。在全市率先建立大学生和教师家属创业基地,全民创业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年新增就业22079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96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74%,总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实现廉租住房保障700户,实物配租99户。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95件,为群众追回损失2750万元。成立了新城区慈善会,募集资金360余万元。
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第四军医大学李云庆等三位专家的医学科研成果获得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年安排科技专项资金600万元。积极实施“蛋奶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安装健身路径12套。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363场次。“放心馒头”工程顺利实施。胡家庙等6个卫生服务中心纳入省级医保定点。对全区9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低保户进行免费体检。完成4万名育龄妇女免费健康检查。甲流防控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加强人口管理,全员人口库建设位居全市前列。
(五)改革创新稳步推进
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确定。以协调、督察、环境保障等三个小组为重点的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五大公司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解决部分街道自收自支人员待遇问题。对国土新城分局、区农工局、区建设局等部门所涉及的职能和财政供养关系作了调整。重视学校移交管理工作,教育系统改革取得进展。建立了与驻地企业、商会走访交流机制。
(六)一批基础性、前瞻性工作得到增强
邀请专家就项目策划包装、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进行专题讲座。赴义乌、南京等地学习市场管理先进经验,制定并实施《新城区税源建设实施方案》。摸清全区土地分类使用及闲置楼宇资源情况。用于展示形象和招商引资的新城规划展厅基本建成。第二次经济普查成果已经形成。积极借助外脑,由科技专项经费支持的区总部经济发展研究、区旅游发展规划、金康路项目策划、区财源建设研究、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研究、区产业布局和优势产业选择研究、区域老字号及名人研究、区情电视宣传片、顺城巷周边改造、幸福林带发展研究、“八办”及革命公园周边提升研究等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12个软课题研究成果基本形成。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年召开政府常务会19次,区政府专题会议56次。累计细化、分解、安排区政府重点工作331项,完成203项。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112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理回复。坚持重大工作主动向区人大、区政协汇报和通报。形成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列席区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制度。开展“听政声、察民意、献良策”活动,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165条,逐条进行了回复和落实。通过区政府《政务动态》、《重点工作安排》、政府网站等载体,上通下达,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制定并实施《新城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目标考评体系和办法,进一步调动了全区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监察、物价、人防、档案、食品药监、质监、残联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先后受到中央、省市政府多次表彰奖励: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中国金融生态区”、“省级文明城区”、“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区”、“全省信息化工作先进区”、“全省廉租住房建设管理先进单位”、“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市节能减排评比第一名”、“西安市第14届运动会金牌总数第一名”等荣誉和称号。另外,韩森寨街道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西一路街道被评为“和谐邻里建设示范街道”,西光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东方社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等等。
这些奖牌是用汗水换取的,对处在爬坡转型期的新城区来说,我们需要她,我们珍惜她,我们引以为自豪!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之所以能保持好的发展势头,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科学发展、全力创优争先、造福新城人民”为载体,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促进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以抓重点为基本工作方法。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城市提升和民生工程等工作基点,攻坚克难,由点及面,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以解近忧、谋长策保增长为首要任务。通过重心下移创新基层工作机制,加大改革力度,既解金融危机、爬坡转型近忧,又谋科学发展之长策,增强发展后劲。四是提振信心凝聚各方力量。全区上下憋足气,鼓足劲,谋发展。各个层面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支持。这种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精神将是我们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动力源泉。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感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以及各派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始终理解、信任和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新城建设的中央、省、市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在全区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稳步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全区企业主体数量、规模和贡献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新入区企业与外迁企业不能接续,招商引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二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任务仍很艰巨。无论是提升传统商贸业,还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都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三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受企业外迁、财税政策调整以及新税源培育效果有待显现等因素影响,财政增收压力很大,而用于全区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的支出还在刚性递增。四是政府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办事效率仍有差距。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面对的形势和总体要求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抓落实年”。总体来看,我区今年的发展环境好于去年。国内外经济发展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国家进一步支持西部大开发、西安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等等,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和广阔空间。从我区自身情况看,连续多年的大投入、大建设在持续显效,全区爬坡转型加速势头将继续保持。另外,随着市委、市政府的北迁,我们作为省政府所在区的政务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留住企业、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将更为有利。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有不利的方面: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强调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今年国家确定投资总量与去年持平,但信贷增量减少了2万亿的规模,资金供给能力会有所下降。三是国家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任务更为艰巨。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今年的工作中,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调整转型,实现跨越发展”为主线,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机遇,强化税源建设,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区步伐。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力争达到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力争达到1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
全年实施重点项目90个,总投资673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3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0个,总投资235亿元;新建项目33个,总投资152亿元;前期项目27个,总投资286亿元。策划包装单体投资2亿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5个以上。争取上级资金1亿元以上。
完成今年目标任务,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乘势而上。把握大势才能把握大局。我们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形势、认识形势、把握形势。既审时度势又未雨绸缪,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再铸新的辉煌。
第二,要坚持加快转型。转型升级是新城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非公经济大发展;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传统商贸业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在加快区域结构调整中实现“三大板块、六个中心”的大发展。
第三,要坚持狠抓落实。加快发展的主体在人,事业成败的关键也在人。好的思路只有落实才能体现价值,好的政策只有落实才能显现效果,好的项目只有落实才能开工建设、发挥效益。年全区的主攻方向和总体要求已经明确,我们务必全力以赴,细化责任,严格奖惩,抓好落实。
三、年重点工作
(一)以民乐万达广场开业为契机,全面推进解放路商业复兴
以建设国内一流品牌商圈为目标,对解放路沿线街景和商业布局进行再规划、再提升。加快沿线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确保万达商业步行街、新玛特、裕华商厦、保康大厦、国贸大厦5个项目建成开业。加快万达希尔顿酒店、民安大厦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公安新城分局搬迁步伐。启动建国巷周边、市四院周边和市中医医院周边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顺城巷周边改造,打造最具人文、生态特色的休闲娱乐文化长廊。实施解放路和东新街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实施解放路沿线夜景亮化、立体绿化。举办丰富多彩的商业推介活动,聚集解放路人气、商气,营造最佳消费环境。
(二)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为契机,激活城北地区经济发展
大明宫核心区如期开园是今年的一件盛事。我们务必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带动城北。全面完成遗址公园新城范围内自强路以南、西部建材城等项目拆迁工作,确保遗址公园在今年10月1日建成开园。努力构建与曲江大明宫保护办的联合招商引资新机制。借助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城市名片效应,鼓励大型城市运营商参与核心区土地一级开发。在核心区周边加快实施商业、旅游和房地产项目,提升大明宫新城板块经济价值。积极推动南郭上村、火车站北广场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以大项目带动周边区域环境提升和经济发展。
(三)以军工企业搬迁为契机,加快推进东郊崛起
关注军工企业搬迁动态。着手编制区域结构调整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大与军工企业的协调力度,争取将企业总部、研发机构、民品生产环节继续留区发展。积极争取幸福林带区域规划方案通过审批。进一步发挥好科技产业园带动作用,积极引进高附加值的生产型服务业。重点引进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咨询策划等新型工业和服务外包业。协助市级相关部门做好企业外迁后的土地储备工作。
(四)以金康路等特色街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城区特色经济
发展特色经济,兑现城市价值。制定出台支持特色街区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政策措施,重点发展餐饮娱乐业。继续提升金
康路茶文化一条街、皇城东路历史文化一条街、西七路纸张一条街、长缨西路商贸一条街、西一路秦文化一条街、东新街餐饮一条街、康乐路文化用品一条街、公园南路特色饮食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发展档次,吸引周边行业资源向现有成熟街区集中,壮大街区发展规模。深入挖掘街区商业文化资源,加强宣传,组织特色活动,提高街区知名度。积极开展街景整治、线缆落地、夜景点亮等工作,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特色街区发展环境。年内引进规模以上品牌餐饮娱乐企业20家以上,新实施特色街区15条以上。
(五)以获得全国金融生态区为新的起点,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金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进一步完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引进证券、保险、信托、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优化辖区金融业结构。延伸金融产业链,积极发展各种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更强的卡中心、数据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发挥金融机构在项目评估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合作共赢。扶持壮大区基司、城司等区级融资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发挥楼宇资源在总部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完善辖区总部楼宇资源信息库、总部企业信息库和拟引进重点总部企业信息库。建立完善对全区总部经济发展的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政策意见,明确扶持政策。年内引进36家企业总部入区发展。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研究出台支持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营造全区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氛围。以索菲特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整合世纪金源大饭店、金花饭店、新兴戴斯酒店等平台资源,统一策划,宣传推广。以“陕西省会展年”活动为契机,配合搞好国内外大型知名展会。精心办好第六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陕西省信用建设论坛等展会。结合商贸优势突出、军工企业众多、医疗资源丰富等区域特点,主动策划具有新城特色的品牌展会。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八办”和革命公园周边环境改善,积极创建“八办”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发展国际青年旅社等特色旅游休闲娱乐和住宿业。加大对东岳庙、韩森冢等潜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依托老企业、老厂区品牌和资源优势,探索发展工业旅游和创意产业。
(六)以提升年工作为抓手,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提升年工作由主干道、城市出入口向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的拓展。重点实施门头牌匾示范街、绿化亮化示范街工程。完成环城路、东二环等处立体绿化,新建绿地广场3个,拆墙透绿1000延米,新增绿地1.1万平方米。加强辖区交通秩序治理,开展百日整治专项行动。继续加大渣土车野蛮拉运、占道经营、违法建设及乱搭乱建治理力度。全力推进数字化城管,创建规范化执法中队10个。全面完成“十一五”双减排任务。积极开展“四城联创”,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积极做好存量土地的收购储备工作。启用全区规划模型展厅,打造我区对外宣传新窗口。
全面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坚持拆、迁、建、效并举,旧城改造重点由大拆迁转向大安置、大招商、大建设、大见成效。年内投资44亿元,完成联志村、石家街村2个村的整村拆除,完成南新街—炭市街等7处棚户区改造拆迁工作,全年拆除各类建筑物10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游艺市场、东七八路、安仁坊等已拆迁土地招商和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祥和居、八府庄园、玄武路等安置项目进度。年内建成安置房30万平方米,确保5000户被拆迁群众顺利安置。
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做好地铁一、二号线建设和地铁三号线拆迁的配合工作。以缓解辖区南北交通压力为重点,加快道路管网改造步伐,加快实施公园南北路拓宽改造和经九路项目。完成环北路等7条道路7000米线缆落地工程。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步伐,全面消除道路“三烂”。充分利用地上地下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建各类停车设施。
(七)以新城高陵工业园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发展“飞地经济”
拓展发展空间,发挥商贸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弥补工业发展“短板”,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加快对接步伐,明确园区范围、利益分成、合作机制等关键问题。着手编制专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明晰产业定位,尽快启动园区建设。强化与辖区企业和大型商户的衔接沟通,鼓励拟搬迁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入驻园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
(八)以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为引领,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作为老城区、中心城区,在全力爬坡转型的同时,我们将更加关注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造福新城人民。
实施和谐社区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实施社区强基、温暖、再就业、健康、平安、风尚、敬老、凝聚力建设等“八项工程”。落实政策规定,逐步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问题。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完成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抓好两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20个社区服务站试点工作,年内创建“六好”和谐社区15个。
认真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依托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保障三级平台,发挥大学生创业基地和教师家属创业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力争全年实现就业1.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00万元。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年内完成廉租住房保障700户以上,其中实物配租100套以上。
全面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投入资金868万元,支持区域自主创新。积极实施“蛋奶工程”和“校园安全工程”,完成华山中学与秦川中学合校工作,完成大明宫遗址保护区内含元殿小学等3所学校拆迁工作,启动2所新建学校建设。年内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260场次,安装健身路径12套。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加快区技防信息化项目建设步伐。在解放路、长乐路、西京医院周边等主干道、重点单位新增180个监控设施,提高突发事件快速处置和打击犯罪能力。进一步提升“三率”。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全年无安全生产重大责任事故。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进一步规范秩序,全面创建“三无”街道,争创“三无”区。
(九)以“抓落实年”为统领,着力提升政府效能
全面加强学习。要将学习作为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形成自觉读书学习、深入思考问题的良好风气。在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学习基础上,重视学习经济和城市建设管理知识,加强经济运行形势和经济指标分析。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做到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思路,把思路转化为项目。坚决克服学而不思、学而不信、学而不行的倾向,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居民服务、为上级服务、为街道服务、相互服务”等五个服务理念。突出抓好为企业服务,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把主动服务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为企业发展加油鼓劲。全面掌握重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给予扶持。加强督查,确保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强化考评作用。强化责任意识,对部署的各项工作,逐级分解细化,落实到人。政府公务人员每天心里要明白干什么、怎么干。通过考核评比,要让大家知道工作谁在干,谁在承担压力,谁在做贡献;谁向上级争取支持多,谁帮企业解决问题多。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制定《新城区依法行政工作考核办法》,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做好区政府机构改革后续工作。加强政府机关内部管理。全面完成区属五大公司改革。按计划解决街道自收自支人员财政供养问题。按照国家新医改要求,积极推进全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简会议和文件,把精力和时间更多投入到调查研究、项目建设上。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坚决查处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问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理想信念、党风党纪、廉洁从政和艰苦奋斗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促进各项工作健康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