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范文1

一、偃师市畜禽养殖业现状

偃师市环保局2008年以来多次联合乡镇政府对偃师的养殖业进行了初步排查摸底。2012年以环境统计中的340家规模养殖场(小区)为基础,重新对养殖企业的养殖规模进行了调查。目前,偃师市猪存栏共有74.2万头,禽类存栏共有219.9万羽。达到环境统计规模的养殖企业总数252家,国定规模养殖场88家。其中,生猪年存栏200头以上养殖场208家、出栏21.1万头,国定规模58家、年出栏11.0万头;奶牛年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24家、存栏6507头,国定规模22家、存栏6340头;肉鸡年存栏5000羽以上养殖场8家、出栏量125万羽,国定规模6家、出栏117万羽;蛋鸡年存栏5000羽以上养殖场12家,年存栏14.2万羽。偃师市的养殖企业大多分布在南坡北岭,乡镇主要集中于邙岭镇和大口镇。养殖业的分布情况有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养殖密度大。如邙岭镇丁门口村就有210个养猪场,母猪存栏2962头、生猪存栏18560头。二是养殖规模小的养殖场占大多数。以生猪为例,存栏50头以下养殖场7445户,出栏42.4万头;存栏50~200头养殖场306户,出栏10.7万头;存栏200~500头养殖场150户,出栏10.1万头;存栏500头以上养殖场58户,出栏11万头。结果表明:猪场存栏200头以下的户数占98%,养殖量占72%。

二、偃师市畜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淡薄

养殖场大都属于农村家庭型的养殖模式,业主环保意识普遍较差,还没意识到养殖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二)选址不合理,欠账多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养殖场都建在村庄周边,离农户较近。养殖户平时只抓生产,没有落实治污措施,致使养殖粪污随处堆放,污染环境,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三)污染治理难度大,治理资金投入不到位

家庭式养殖场所占比例大,养殖规模小,养殖业经济效率相对较低,养殖企业在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制约了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三、偃师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采取的对策

(一)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一方面,偃师市通过电视台环保视窗等栏目,举办了多期关于养殖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规范的讲座,普及了养殖业环境管理知识,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养殖业污染治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市环保局和市畜牧局多次组织养殖企业集中学习培训,通过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规范进行学习,对养殖企业在污染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使养殖企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中的一些难题。还有就是部门联动,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养殖污染治理减排工程。

(二)合理布局,严把新建养殖项目准入关

根据环境规划,按照畜禽养殖区域划分要求,优化养殖产业布局,严把新建养殖项目准入关,新建养殖场需符合和通过环评审查。偃师市制定了《偃师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方案》(偃政[2010]71号)。对新上养殖企业从项目选址、布局和办理环评等环节直接参与,使这些企业少走弯路,尽早完善手续,投入生产。偃师市环保局还对建厂早、规模较大、选址相对合理的养殖场要求其补办环评手续,并在企业办理环评的各个环节给予协调帮助,为企业的污染治理提供治理方案及建议,现有14家养殖场环评已批复,污染治理设施基本竣工,正在完善。并且对“未批先建”的项目下达了限期纠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

(三)改进传统养殖模式,加快生态养殖建设

坚持“总量控制、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推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污染防治措施,改变过去养殖场“脏、乱、差”的落后局面,通过堆肥、发酵,为种植业提供肥料,实现粪污的“零排放”,形成“种-养-种”及“种-养-菌”等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偃师市旺民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承包153.34hm2土地种植果树,在养殖区和果园之间建有泵站及管网,养殖中所产生的干粪经干粪场堆积发酵后用于果园施肥,全部还田;尿污经沼气池发酵后,再经沉淀池停留一定时间后,用于果树灌溉,养殖企业既用上了清洁能源沼气,又节省了果园所需的有机肥。还有慧泉乳业,建有双孢菇大棚80个,养殖中所产生的牛粪收集到干粪堆场,晒干后粉碎,掺合锯末等其他原料,制成菌菇基料,来种植双孢菇,效益显著。这些措施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又有效地解决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好地化解了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四)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治理力度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范文2

一、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

1.污染物产生量大。以汝南县2009年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为例,汝南县是农业大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据2009年污染源动态更新调查统计,全县规模化养殖场118个,规模化养殖小区30个,生猪年出栏量约294338头。COD年产生量约4543吨,氨氮年产生量约734吨。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源和生活源污染物的排放量之和,已成为影响全县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2.污染水体。由于畜禽养殖企业对粪便、污水治理落后,致使大量粪便直接排入周围环境,严重污染了水体。《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要求养殖废水中,COD最高日均排放浓度小于400mg/l。而我县养殖场排放污水中COD浓度可达2640mg/l以上,氮磷含量也高,高浓度的污水直接外排,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严重的还导致水体丧失使用功能。

3.污染空气。畜禽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养殖场地及周围空气,特别是夏、秋两季,养殖场周围恶臭冲天,蚊蝇孽生,不仅污染周围环境,而且极易传播疾病,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危害农田生态。汝南县进规模化养殖业每年产生粪便大约6.13万吨,这些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还田,高浓度污水用于灌溉,会使农作物陡长,造成减产,土壤透水性下降、板结,严重影响土壤质量。

二、畜禽养殖业存在问题及原因

1.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1.1新建养殖场选址不合理,环评手续不完善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建设、选址等都没有征求环保部门意见,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未执行“三同时”制度。由于养殖场选址不合理,离村庄较近,污染周边环境,已经影响周围村庄居民的正常生活。

1.2农村散养户多,比较分散现在的农业县,特别是畜禽养殖大县,农村散养户多,而且都分布在村庄内,无任何防治措施,无排污管道,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直接外排,造成村庄内气味难闻,污水横流,有的甚至影响了群众的饮用水,危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

1.3案件多,群众反映强烈由养殖业污染水体引起的矛盾和上访案件呈上升趋势,要求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解决养殖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2.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畜禽养殖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养殖业主对污染治理的认识不足,只注重自身经济利益,不重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二是养殖风险大,养殖业污染治理成本高,如果治理费用完全依靠企业自筹,这样会加大养殖业成本,利润减小,所以养殖业主不愿投资建设治污设施。三是养殖业污染治理缺少技术支持。四是没有成功的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养殖业的污染是一个普遍共性的问题,规模化养殖场起不到带头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养殖业对污染治理的态度,对污染治理缺少动力。五是守法成本高,违法排污成本低,处罚力度小。

三、面临的形势

1.法律法规要求养殖业治理污染、达标排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条款中,明确要求养殖业达标排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其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转,保证污水达标排放,防止污染水环境”。因此,养殖业治理污染、达标排放是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2.“十二五”期间养殖业污染减排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核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主要是工业源和生活源的减排。但由于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污染物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十二五”期间,国家已明确规定养殖业污染减排已列入“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行业。

3.养殖业污染治理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2007】63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到2012年,畜禽粪便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对策

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畜禽养殖业科学、可持续、协调发展,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提出如下对策:

1.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议县政府协调畜牧、工商、环保等部门,不经环评审批,不允许建养殖场或养殖小区,不颁发营业执照。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制止新污染的产生。

2.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政府对畜禽养殖业分期分批实行限期治理。对规模比较大的、群众反映强烈的、距离村庄较近的规模化养殖场第一批限期治理,逐步推进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同时,整合养殖业大县扶持资金,向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倾斜,实行“以奖促治”,促进养殖业污染防治。

3.推行干清粪养殖方式。据调查,养殖业的清粪方式对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影响很大。采用干清粪方式,可以节约用水,有效减少养殖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干清粪的生产工艺简单,运行成本较低,人工清粪,设备简单,不用电力,一次性投资少。主要工艺是把猪舍中的猪粪单独清理,再用水冲洗猪舍,达到粪、水分离,有效降低污水中COD浓度,可减少污水治理资金投入,同时猪粪发酵消毒处理后,可成为优质肥料,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4.鼓励采用生态养猪法。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规模较小的养猪户采用发酵床环保养猪法。传统的养猪模式污染物排放量大,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而发酵床养猪是一项新兴的养猪技术,又称“自然养猪法”或“生物环保养猪法”是利用有机垫料建成一个发酵床,通过添加商业化的微生物,猪排泄出来的粪便被垫料掩埋,水分被发酵过程中生产的热蒸发,猪粪尿经微生物菌的发酵后,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的、无臭气的环保养猪技术。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建立国家、地方、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范文3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0 引言

正阳县长期以来农村落后的畜禽养殖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导致农村脏、乱、差现象。相当一部分畜禽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只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环境,不愿意投资建设治污设施,已建治污设施的部分养殖户,干湿分离不彻底等,严重影响了治污的成效,再加上管理措施相对滞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期被忽视,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导致发展畜牧业的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该县部分农村居民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养殖场附近池塘因富营养化失去了使用价值,农民居住环境遭受污染,严重威胁着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便没有整个区域的良好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护水资源、保障村民饮用水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畜禽养殖污染已到了非治理不行的地步。

1 治理措施

为有效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正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出台了《正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等措施。2013年3月召开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会,下发了《正阳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正办文[2013]15号),落实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场采取不同的处理模式,对未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63家养殖场下达了限期治理决定书。同年,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慎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政办[2013]62号)、《关于实施重点流域河流河长责任制的通知》(正政[2013]24号),对主要河流流域内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下发后,联合县畜牧局编制了《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实用技术手册》,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为促进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进度,县政府又印发《正阳县2014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正政办[2014]14号),成立了正阳县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领导小组,要求对全县规模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全部工作于11月底前完成。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走上了规范化道路。

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为了从源头上堵住养殖污染,该县根据土地拥有量、区位优势和区域环境承载量,按照“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统一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构建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畜牧业,将畜牧业养殖用地纳入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划分畜禽养殖区域,2010年印发了《正阳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及防治工作方案》(正政文[2010]104号)。坚持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养殖业主合理选址。在禁养区内禁止建设养殖场,发展养殖业。对已建成的养殖场限期搬迁或关停措施。2013年4月初,该县环保局组织人员对位于禁养内未搬迁或关闭的16家养殖场进行现场调查摸底,并形成初步搬迁或关闭补偿意见报县政府。

3 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监督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环保审批手续。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遏制畜禽养殖业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促进我县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对超标排放或造成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的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措施。同时,为推进污染治理,2013年正阳县积极申请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三个,共投资240万元,其中正阳县正泰种猪场100万元、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80万元、河南省奥欣牧业种猪育种有限公司60万元。现三个项目正在积极施工中。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为基本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综合治理模式,加快构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长效监管体系,促进我镇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循环化利用,努力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使全镇生猪存栏量比2013年底削减8.5%,维持在土地可承载范围之内。健全镇畜禽养殖污染后续服务体系,构建县、镇、村三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县、部门、镇三位一体的执法和监管联动机制。

三、工作措施

1、大力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循环化利用。一是加强畜禽养殖业综合治理。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和干粪、污水综合循环利用的要求,切实抓好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污染治理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努力实现“零排放”的目标。二是加快循环型畜牧业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进行猪粪尿污液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验,探索循环化利用新模式,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种养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基地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还要注重沼液、沼渣和沼气等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有机肥的推广力度,形成畜牧业、种植业相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新格局。

2、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配套服务体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综合考虑本镇实际情况,组建一个后续服务队伍,根据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定期对猪粪、尿液及时收集并集中处理。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把河道保洁、村庄保洁等工作进行结合,实行联合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3、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建立完善县、镇、村检查联动体系和机制,按要求每月检查一次,切实提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积极构建县、镇、村三级管理体系。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为副组长,兽医站、农技水利服务中心、土管所、村建站、财政所、宣传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要切实抓好本村范围内养殖场(户)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管工作,规范养殖行为,促进科学养殖。

4、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县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场(户)准入条件》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行为,继续压缩畜禽养殖总量。严格控制新的外来畜禽养殖场(户)进入我镇,严格执行禁养、限养和适度养殖政策,综合开展外来养殖场(户)集中整治,坚决依法制止非法搭建畜禽养殖棚舍的行为,防止畜禽养殖场(户)的无序发展。二是举办畜禽污染养殖治理规范化科学养猪模式培训班,对全镇养殖50头以上的养殖户每年举办一期以上培训,推广生物发酵养殖技术,改变经常性用水冲棚等的不良养殖方式。

四、政策保障

1、对畜粪收集处理中心和有机肥推广进行补助。对粪收集处理中心和畜粪收集、有机肥推广,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予以补助。

2、对后续服务队伍的运行予以奖励。为鼓励后续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工作,保证后续服务队伍有序运行,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镇配套相应经费以奖励资金的形式下发,对完成本区域内畜粪、污液收集任务的村和后续服务队伍,考核合格后进行奖励。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长效防治工作,是我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是一项持久性工作。各部门、村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大云镇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长效监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镇兽医站,统筹全镇面上的监督和协调工作。

2、明确责任、部门联动。各村是畜禽养殖污染长效防治的责任主体,村支部书记是本村畜禽养殖污染长效防治的第一责任人,村主任是具体责任人。由兽医站牵头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长效防治的统筹协调工作,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长效防治的数据统计和信息通报工作,负责指导养殖场(户)进行畜禽排泄物的治理和综合利用;环卫部门负责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规模化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执法力度;土管部门负责畜禽养殖用地的审批、规范管理;农技水利中心要负责做好河道清淤、河沟整治工作,全面推进河道水面保洁;财政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长效防治监管工作的财政资金保障;镇宣传办要切实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有效发动群众参与监督,营造多重监督的良好氛围;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协同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长效监管工作。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范文5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畜牧业;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59 文献标识码: A

1 禽畜养殖业污染物排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在飞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其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可小觑。那么在畜禽养殖业中,畜禽的粪便便是主要的污染源。这些排泄物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甚至于被随意排放。截止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都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管理体系,以治理污染。所以如果不能够加快治理污染的步伐,环境问题将更加尖锐。

1.1 环境污染问题

禽畜养殖业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环境致病因子增加,从而使得病菌传播加快。在禽畜养殖业中,禽畜粪便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是一旦处理不及时,其粪便中所含的病原微生物、病菌或是寄生虫卵等就都成为了致病因子,那么整个环境中的病原就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并且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当这些碧桂园微生物、病菌等进行大量的繁殖,就会以非常快的速度蔓延,无论是人类还是牲畜,都可能会感染。同时,一旦某个地区发生了传染性的疾病,就非常容易通过这些病原体进行传播,还很有可能发生人畜交叉感染的现象,这样一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财产上都会给人们带来恶劣的影响。

其二,造成水质污染。在禽畜养殖业中,其养殖场污水的排放也会给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因为养殖场所排放的污水中,污染物指标都远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畜禽养殖场所排放的污水中,一些有害物质的含量竟然可以达到企业污水排放标准的百倍。那么这样一来,这些污水一旦排放进入水体,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使得周围的水质不断变坏,甚至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还会使得水中的一些生物死亡,这对于水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其三,造成空气污浊。在禽畜养殖的过程中,不但会产生很多污水,而且整个养殖场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不但具有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还具有非常刺鼻的气味。所以无论是气味还是有害气体,都会直接影响到周围居民们的生活。轻者会觉得恶臭难忍,重者甚至会影响到身体健康。而这些气体的排放也会使得空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对我国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1.2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的环境承载力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那么其畜禽养殖业也就会各不相同。同时,不同的地区所对应的环境承载力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而且其经济还在飞速发展。这样的地区畜禽养殖水平就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在畜禽养殖业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与此同时,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就相对较多,而且耕地面积比较小,可以利用的禽畜粪便有限,这就意味着很多畜禽的粪便不能被及时有效地被利用,所以造成很多养殖场的禽畜粪便堆积。

2 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防止污染资金不足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将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情况重视起来,但是都仍处于防止污染的摸索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地区防止污染的资金投入并不十分到位,使得污染的治理进度不快。同时,一些资金投入比较充足的地区也面临着资金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使得污染的治理问题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虽然对禽畜养殖业污染的治理有专项的拨款,但是与治理污染所需的资金相比,这些资金远远不够。所以应该根据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应该将资金主要用于东部的禽畜养殖业中,以弥补其与中西部的差距。

2.2 治理工艺和技术系统化考虑不足

在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治理工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我国对于禽畜养殖业污染的治理还不够成熟,所以整个治理工艺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的养殖业污染问题,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污染进行治理。

3 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3.1 建立起综合决策机制

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必须要有政府管理,并且具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制定出相关的污染防治对策,因地制宜,按部就班地执行。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建立起综合决策机制,首先明确大的方向,明确每一部分的任务,然后将责任具体到人,同时也需要做好监督工作,以确保任务可以顺利完成。这样不但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畜禽养殖业污染的治理,还有助于使得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2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

3.2.1推广禽畜粪便综合利用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对于禽畜粪便的处理方式就是利用厌氧发酵,使得粪便污水转化为沼气从而进行二次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得禽畜的粪便得以处理,也可以产生清洁的新能源,使得资源不被浪费。

3.2.2发展养殖小区,集中治污

目前我国的畜禽养殖户分布比较散,这样非常不利于治污工作的进行。为了改善整体的养殖环境,建立起养殖小区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养殖小区中,可以统一养殖标准,集中地对禽畜的养殖进行管理,有助于养殖的规范化和市场化,也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

3.2.3开拓适合本地特色的治理途径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无论是发展哪一方面,都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特色的方式,这样才能够使得成果更加显著。所以要做好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首先要分析当地的特色,然后以最低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使得污染防治效果最大化。

3.3 畜禽养殖业污染的环境管理措施

3.3.1优化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和布局

对于畜禽养殖场的选址以及布局,需要根据养殖的规模和模式来进行确定。其主要功能就是需要保证畜禽能够正常生产养殖,同时还需要划定禁养区,在这些区域内不允许建设养殖场。另外,针对养殖场的排水系统,也需要对雨水和污水进行分别的输送。

3.3.2实施畜禽养殖业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

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不应该仅仅从督促的方向进行,还需要具有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比如需要畜禽养殖场向当地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且得到审批之后才能够排出污水。同时,排污许可证也要规定好核定的排放量,一旦养殖场所排出污水超过核定排放量,就要收取一些排污费,以控制养殖场随意排放污水。

【参考文献】

[1] 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战略研究课题组.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战略研究[J].中国家禽,2012, 34(11):113-116.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范文6

一、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大量畜禽粪便、养殖污水的排放,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是克服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畜禽产品、水产品品质,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与种植业、农村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有效保护资源环境,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加快推进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科学确定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发展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优化畜牧、水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畜牧、水产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学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畜牧、水产生态养殖,着力构建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水产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禽、水产品的供给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保,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生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工作目标是:在2008年完成存栏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扩大畜禽治理种类和范围,把水禽、蛋禽、肉鸡和湖羊规模养殖场列入治理计划。2010年前完成存栏50头以上生猪、4000羽以上水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抓好规模化温室龟鳖养殖场污水达标排放的试点工作。2012年前完成存栏1万羽以上蛋禽、2万羽以上肉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对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羊场开展雨污分流及污水集中发酵处理工作。完成禁养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搬迁,创建25个省级现代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和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95%以上规模养殖场实现农牧结合、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散养户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利用;完成罗氏沼虾育苗场和集中连片5万平方米以上温室龟鳖养殖小区污水处理重复使用设施建设,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畜产品、水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生态养殖业产值(包括蚕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以上。

三、优化畜牧、水产养殖业布局和产业结构

(一)不断优化畜牧、水产业布局。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对“十一五”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按照生态环保的理念,进一步细化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的区域划分和界限,并以此为依据,对畜禽、水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生猪生产要“发展规模养殖、控制养殖规模”,东部平原养殖区要控制养殖总量,重点向西部山区半山区养殖区发展,保持生猪产业稳步发展。要加快发展湖羊、獭兔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特种家禽等,优化畜牧业结构,限制重污染畜种的发展;水产养殖业,要控制温室龟鳖、罗氏沼虾育苗、开放性水域网箱及珍珠养殖等重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特种水产生态化养殖。着力培育20个畜牧、水产业强乡(镇)和一批畜牧、水产业强村,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

(二)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要统筹规划,优先安排生态畜牧业用地,在适宜发展畜牧产业的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规划并预留畜牧业发展用地。根据农牧结合、节约用地的原则,应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将规模生态养殖场(小区)用地列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列入禁养区内限期搬迁的养殖场,各级政府要落实新的场址。

(三)积极发展生态规模养殖。要加快转变养殖方式,规范养殖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和推广各种生态养殖模式。要大力支持规模生态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对小规模养殖密集区,要加快向生态养殖小区发展。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完善设施,生态高效,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实行人畜分离,村庄与畜牧场分开。要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对畜禽粪便超过周边承载量的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要尽量在异地配套相应承载利用能力的种植业基地,推动畜禽排泄物异地资源化利用。要大力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加快老鱼塘改造、建设标准鱼塘的步伐,大力发展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种养模式,着力改善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要大力推广水质综合控制技术、多种轮养模式和多品种、多食性、多层次的立体混养模式,不断拓展养殖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污染消纳力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对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学管理

(一)加快推进养殖业排泄物治理。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要求,制定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温室养殖场治理计划,大力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生物净化和循环利用等多种治污形式,落实治理措施,分期分批推进治理。对在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要制定搬迁或关闭的计划,限期完成搬迁或关闭,努力实现规模养殖场零排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实行养殖准入制度。坚持总量控制,农牧结合,种养平衡原则,对新建、扩建、改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苗种场、龟鳖温室养殖场等,应按照动物防疫、水产种苗管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养殖准入制度。由建场者提出办场申请,当地乡镇政府同意,县区农业部门进行养殖环境条件审核,报县区经济主管部门备案,凭备案通知书委托有资质的环评单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保部门审批,经环保部门许可后,方可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向农业、环保部门申领《动物防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方可投入生产。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的,申请人凭《动物防疫合格证》、《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和项目环评文件批复,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新建罗氏沼虾育苗场和温室龟鳖养殖场;禁止在开放性水域新发展珍珠养殖,对已经养殖的要严格控制施肥投饵数量,并逐步退出养殖。

(三)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2008年底以后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实行污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新建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和水产温室养殖场在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后方可排放污物,排放的污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业污物排放标准。对2008年底前建造的规模养殖场,根据治理计划和要求,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无公害畜产品与水产品养殖技术规程、标准和要求进行科学饲养,提高畜禽、水产养殖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监督指导,实施畜禽、水产养殖档案和畜禽免疫标识制度,逐步建立畜禽、水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饲养管理过程到市场销售的全程监控体系和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五)加强动物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工作。依法开展畜禽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畜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理顺检疫检验体系,明确检疫检验责任,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检疫检验程序规范操作。

(六)加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快病死畜禽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建立病死畜禽收集网络,对病死畜禽实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坚决防止乱丢乱弃现象,切实保护周边环境。到2010年基本实现市本级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2012年实现全市主要畜禽养殖场和畜禽产品交易市场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目标。要建立业主为主、政府补助、社会支持的资金筹措机制,保障病死畜禽收集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落实畜牧、水产生态养殖业保障措施

(一)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县、区人民政府要将畜禽、水产业发展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计划和整治方案,促进畜牧、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要做好本辖区内的组织、协调、落实、督促和检查工作。农业部门要抓好畜牧、水产业发展规划的修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指导,做好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的考核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畜牧、水产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工商部门负责规模养殖场《工商企业营业执照》的发放。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氛围的营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发展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意义,宣传各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新模式、新做法、新经验和先进典型,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