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监督管理方案

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范文1

我们在从事施工安全监督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在此仅以一孔之见与大家探讨。

1.提高认识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

现在一提安全工作,许多企业管理人员都认为安全就是要多花钱。我们说搞好安全工作是要花钱,但不一定要多花钱。从安全管理的角度讲,是要通过安全管理,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就是向管理要效益,比起买安全设施的一点资金来可谓微不足道。所以安全工作是要有一定的投入,但不一定多花钱。

还有一些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也认为安全工作重要,但却错误地认为安全工作全凭运气,认为过去工地安全搞得很差,都从来不出事故,现在安全工作抓紧了,工地安全状态比过去好多了,却还出事故。我们说安全状态比过去好,但离JGJ59-99标准的要求是否还有差距?另外安全工作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两种情形遇到一起才导致事故的发生。就如行人过街一样,通常行人注意安全或驾驶员注意安全都不会发生交通事故,只有当行人和驾驶员都忽视安全的时候才发生事故。因此要想不发生事故不能凭运气,要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

2.建立企业安全保证体系,加强行业监督

作为安全监督机构如何开展监督工作,按照当前安全管理体制的要求就是“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劳动者遵章守纪”。建设部汪光焘部长指出“要从重点监督检查企业施工过程实体安全,转变为重点监督检查企业安全责任制的建立和实施状况,以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从行业管理角度出发,就是要检查施工现场安全机构、人员、措施、经费的落实情况。如果一个施工工地安全机构、人员、措施、经费都没落实,很难想象施工安全工作能搞好。施工现场在有了安全机构、人员、措施、经费后,我们还要检查施工现场执行责任制、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而不是就实体问题检查而谈实体问题,要促进施工现场“自身造血机制”。通过我们的管理促使项目部自身能查出隐患并及时整改。只有我们做好了行业监督,才能形成安全管理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使企业真正负起安全生产责任来。

3.抓培训,让人人都懂安全

安全监督机构要加大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到每个职工心中,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通过培训让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明确自己是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堆积,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并如实报告安全事故。让企业项目经理熟悉和了解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及方针政策;对项目必须的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能够较好地组织和领导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让企业的专职安全员提高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且能够熟练地将安全知识运用在安全生产管理中。

4.抓重点,加强对重大危险点源的控制

企业在形成了安全管理体制后,如何抓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呢?首先应加强对重大危险点源的管理。所谓重大危险点源是指具有一定危险程度的施工作业。如5m以上的基坑作业、大型机械设备的安拆作业、大型钢结构吊装作业、林体积模板支撑作业、提升脚手架作业等。对重大危险点源的管理施工单位首先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包括监控措施、应急方案以及紧急救援措施等内容);其次应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交底并有书面记录和相关人员签字,使作业人员清楚安全技术要领;另外对方案施工中凡涉及验收的项目,方案编制人员应参加验收。

安全监督机构人员应首先检查企业对重大危险点源的管理情况;其次是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检查监理单位对重大危险点源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批,以及对发现的安全隐患督促整改的情况;在现场还要对重大危险点源进行具体的检查指导,查实物与内业管理资料是否相符等工作。只有把握住对重大危险点源的监控,才能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5.抓两头、带中间,用行政手段推动安全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识到没有一个激励机制就谈不上好的管理。因此提出了创建“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就是要让较好的工地做得更好,树起标兵,使优秀的项目经理在投标竞争中处于优势。对做得较差的工地提出“两场联动”,即市场与现场联动,差的项目经理要公示、扣分、处罚、降级,直至停止执业资格。

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建筑管理;安全监督;问题;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ccelerating, each industry has noticeably accelerated pace, so it is in China's construction, the state investment in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is also increasing,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cale is also growing, relaxed state of the building enterprise access policy, also make the marke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o during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safety accidents have also occurred frequently, the safety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problems, but also become the importa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security issues on the construction now exist, analyzing the existence and safety aspects of the situation, but also will adopt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m, provide corresponding guidance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engineering.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supervision; problem;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U29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筑施工企业及有关单位在建设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指导方针,严格落实责权利相统一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运用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结合施工生产自身特点和施工经验,通过法规政策技术组织等手段,使人物环境构成的施工生产体系达到最有效安全状态,主要是指对于施工现场的不安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又要保障建筑工程的使用能力的措施,采取一定的手段,使得各项生产活动时刻处于有效地监管范围内,保障施工人员的行为最大限度的符合施工章程。安全施工是建筑企业创誉增效、谋求发展的必备条件。

1、建筑安全监督存在的隐患

我国的建筑安全监督检查机构只有安全生产管理局及各级安全监督站,而这些机构只能实施宏观监督、重点监督与抽查。安全监督站为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安全管理机构,属于授权执法,多数安全监督站工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质量监督站担任,大部分基层安全监督站专业安全监督人员严重不足。工作经费得不到财政保障,人员得不到及时的培训,素质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没有能力购置较为先进的安全监测设施,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监督管理工作难于有效深入的开展。目前,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还未完全形成,安全监督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还无法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建筑业的需求。

1.1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大量流入建筑业。据调查,施工现场一线作业的工人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差,没有较高的学历知识,他们也没有经过专业安全和技术培训,在施工技术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其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注重安全,在施工现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无疑给建筑安全施工埋下重大事故隐患。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虽然明确规定了施工作业人员须经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但由于建筑工程工种多,人员流动性大,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安全法律法规及规范、技术规程的培训仅停留在安全管理层,落实不到一线的操作工人上,一线操作工人对技术堆积的不熟悉,是违章操作的根源,是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1.2安全生产机制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项目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安全生产职责不明确,导致施工安全管理未能真正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安全生产制度无法落实,施工管理混乱,一些工地没有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工地的现场主管既是施工员,又是技术员,还是安全员,一兼多职等现象严重。在现场施工中安全员发现安全隐患不能直接安排人员整改,必须要先向上级报告,至于能否落实到位还得靠施工队或者项目经理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遇到施工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不能及时解决与调整。

1.3监理人员不能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责任。

监理市场现在还未完全步入正规,监理人员的各种管理职责还未能完全履行到位,目前还存在一个总监理工程师担任多个工程的总监,一个监理员监理多个工地的现象,使得监理在安全监管工作中,不能认真履行规定的监管职责,对施工单位编制的专项方案不能认真审查,不能提出建设性意见,部分监理人员对安全法律法规、技术规程不熟悉,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隐患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责令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到位,对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及时制止和纠正,对施工单位不及时整改,野蛮施工的现象不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等。

2、提高加强建筑安全监督的方法

2.1监督模式

监督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循属地管理和层级监督相结合、监督安全保证体系运行与监督工程实体防护相结合、全面要求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监督执法与服务指导相结合的监督原则,从实物监督向行为监督转变,由施工现场的应急管理转向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加强对施工单位安全保证体系、安全防护措施、安全评价的审核,建立高效的监督管理队伍,寻求有效的监督管理方式、方法,使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转向标本兼治,努力寻求治本之策,不断提高安全监督管理的超前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2.2重点突出,抓好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工作

认真做好安全监督的各项工作,并严格执行安全监督的各项规则,从源头上将重大危险事故遏制,进而把伤害和损失降低到较轻的程度,是整个建筑行业顺利施工进行的保障。因此,建立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评价标准体系,加强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备案登记,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等措施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将危险源遏制在萌芽阶段,从而确保了整个工程

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减少了由于重大事故发生而造成的巨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2.3提高培训,加强建筑行业整体素质

我们一定要切切实实的做到对施工人员的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对于新的职工或岗位调换的职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认真落实三级教育培训制度,对于特种作业人员,除按一般性安全教育外,还要按照《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划》的有关规定,按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规定进行特种专业培训、资格考核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除了上岗前以及特种作业的安全教育培训以外,还要做到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

建筑安全监督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监督学科,它就要求建筑安全监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能力。因此,一个合格的建筑安全监督人员必须要进行不断地学习,丰富自身的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而人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强化对新施工人员的上岗培训和安全教育,把提高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作为强化企业安全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4加强建筑起重设备安全管理

近年来建筑起重设备安全事故频有发生,且造成后果严重。所以加强建筑施工起重设备安全管理,对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5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

加强宣传,不断增强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意识,促使施工单位不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各项安全主产责任制度,特别是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安全技术交底,逐步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不断提高整体安全素质,项目领导者,要调动全体项目人员的安全责任心,要确保安全第一的原则,人人讲安全,把安全工作放到一切工作的首位,充分调动大家的安全积极性,形成一种全员安全文化,把安全要求做到实处,不能只注重形式,要落实解决实际问题。以规章制度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全面提高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

2.6加强执法处罚力度

建筑安全违法成本太低,这也是造成目前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或单位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时候,一时受利益所驱使,偷工减料,不按要求防护,不按合同或规章施工,从而造成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7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安全隐患排查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防范于未然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安全隐患排查活动,对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效果显著。把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措施。

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范文3

第一条为了加强集贸市场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集贸市场,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市场登记的下列农副产品市场、日用工业品市场和综合市场:

(一)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摊位100个以上的室内市场;

(二)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摊位200个以上的室外市场;

(三)设在地下建筑内的市场。

其他集贸市场结合当地实际参照执行。

第三条集贸市场严禁经营易燃易爆物品。

第四条集贸市场的消防安全工作由主办单位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实施监督。

第二章消防组织

第五条集贸市场主办单位应当建立消防管理机构;多家合办的应当成立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防火领导机构,统一管理消防安全工作。

第六条集贸市场的负责人为该市场的防火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

(一)与参与市场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

(二)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制定用火用电等防火管理制度;

(三)组织防火人员开展消防检查,整改火险隐患,制定紧急疏散方案;

(四)组建专职、义务消防队,制定灭火预案,开展灭火演练;

(五)负责市场内灭火器具等消防器材的配置;

(六)组织扑救初期火灾和人员疏散,保护火灾现场。

第七条各类集贸市场应当建立义务消防队。下列集贸市场,应当配备专职防火人员:

(一)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摊位1000个以上的室内集贸市场;

(二)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摊位2000个以上的室外集贸市场;

(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摊位100个以上的地下集贸市场。

规模小于上述市场的其他集贸市场,可设兼职防火人员,有条件的可设专职防火人员。

第八条下列日用工业品市场及综合集贸市场,应当建立不拘形式的专职消防队。一时难于具备条件的,应当采取临时有效应急措施。

(一)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摊位2000个以上的室内市场;

(二)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或者摊位4000个以上的室外市场;

(三)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或者摊位200个以上的地下市场。

第九条集贸市场内应当实行消防安全值班和巡逻检查制度。

第十条集贸市场内的各类人员,应当接受市场主办或合办单位的防火安全管理,各摊位经营人员有接受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参加义务消防组织及扑救火灾的义务。

第三章建筑防火管理

第十一条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及室内装修的集贸市场,其防火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的规定,并报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审核。工程竣工后,应当经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验收合格方可使用。

主办单位和经营者如需改变建筑格局或使用性质,应当事先报经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审核批准。

第十二条凡在城镇搭建室外集贸市场的,主办单位或合办单位应当事先将其选址及占用场地等情况,报经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实施防火审核。

第十三条室外搭建的集贸市场,其顶棚应当采用非燃或难燃材料。

第十四条室外集贸市场不得堵塞消防车通道和影响公共消防设施的使用;与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厂房、仓库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要保持5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第十五条室外集贸市场在高压线下两侧五米以内,不得摆摊设点。

第十六条集贸市场要按商品的种类和火灾危险性,划分若干区域,区域之间保持相应的安全疏散通道。

第四章用火用电防火管理

第十七条集贸市场内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和焚烧物品。在划定的严禁烟火的部位或区域,应当设置醒目的禁烟火标志。

第十八条集贸市场内的电气线路和用电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电气设计、安装规范的要求。

第十九条集贸市场内经营者使用的电气线路和用电设备,必须统一由主办单位委托具有资格的施工单位和持有合格证的电工负责安装、检查和维修。

严禁个人拉设临时线路。

第二十条集贸市场营业照明用电,应当与动力、消防用电分开设置。

第二十一条室外集贸市场不应设置碘钨灯等高温照明灯具。

第二十二条集贸市场内的电源开关、插座等,应当安装在封闭式的配电箱内。配电箱应当用非燃烧材料制作。

第五章消防设施、器材的配备及管理

第二十三条集贸市场内的营业厅、办公室、仓库等用房,应当按照国家《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规定,由主办或合办单位负责配备相应的灭火机具。

第二十四条集贸市场建筑物内的固定消防设施的维修和保养,由集贸市场产权单位负责。

第二十五条专职或义务消防队所必需的消防器材装备,由集贸市场主办单位配备。

第二十六条各摊位应当在市场主办或合办单位的组织下,配置相应的灭火机具,并掌握使用方法。

第二十七条公共消防设施、器材,应当布置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明确专人管理。任何人不得将公共消火栓圈入摊位内。

第二十八条集贸市场应当配备基本的消防通讯和报警装置,一旦发生火灾能做到及时报警。

第六章奖惩

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消防监管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功能多样化、形态美学化的建筑日益增多,在这种大环境下,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改善消防安全环境已成为保障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情势下,现行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暴露出的问题,包括消防监督人员素质水平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工作不到位等,增加了城市火灾事故发生的几率,制约了城市消防安全整体工作的推动,为此,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2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现阶段,建筑消防安全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通常情况下,消防安全管理难度会随着建筑高度及使用功能复杂性的增加而逐渐变大。目前来看,我国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在部分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缺陷,具体如下:(1)消防设计及施工不够规范。很多建筑消防设计及施工都存在不规范之处,会对高层建筑防火性能产生影响。例如部分帷幕式大楼的各楼层帷幕墙与地板间并未完全密封,存在一些空隙,填充材料并不完全是非燃材料,导致建筑整体防火性能下降;(2)消防安全理责任不够明确。诸多建筑工程完工后由多家单位共同租赁使用,导致产权关系较为复杂,会出现产权、使用权不一致的情况,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易出现责任不明的状况,会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产生一定阻碍;(3)消防安全检查工作不够到位。消防安全检查制度部分环节还不够细致,有待完善;相关监管部门消防安全检查执行力有待提升;(4)部分建筑管理人员消防意识不强,消防安全工作形式化严重,未能落到实处,尽管一些建筑安装了相当数量的消防设备,但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在出现火灾险情后,部分设备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导致严重后果;(5)我国部分建筑消防设施急需更新。新制定的消防法律法规对高层建筑防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旧建筑并未安装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图1)等新型设施,无法达到现行法规要求,急需整改;(6)消防安全保障功能未得以合理体现,无法满足当前城市经济建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虽然部分城市的一些旧建筑物的安全消防升级改造工作已落实到位,但其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功能却未能进行动态同步升级。

3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的意义

3.1我国火灾形势严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火灾损失增加和火灾危害范围扩大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量严峻的事实表明,火灾是全球多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一种灾害,也是时空跨度最大的一种灾害,故需要从建筑消防监督管理入手,降低火灾事故发生的几率,减少火灾危害所造成的损失。

3.2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的到来,现行消防监督管理模式难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防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故促结合时展要求,对现行消防监督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3.3消防机构职能转变的需要

在经济高速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形势下,由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我国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执行力度不足、火灾事故频发等现状,为城市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经济发展目标的趋势下,现行消防监督模式未能按照政府职能的要求,来转变消防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能,使得消防机构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4消防安全管理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优化

4.1完善消防管理规定

消防管理,可分为单位自身的消防管理和消防机构的监督管理两部分。建议完善和修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鼓励消防系统建设单位自己开展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图2)、要求和措施,包括建设方、使用者的责任义务及后续经营管理人员所应注意的事项、涉及消防系统设计内容的检查测试和定期评估等;消防机构的监督管理应从检查方法、检查手段、隐患查处和整改等各方面全面详细地加以规定,特别是将设计限制条件、人员消防素质要求、火灾荷载等前置条件作为实施消防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明确违反防火性能设计行为的法律责任,从而实现消防设计工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4.2充分落实各级消防安全责任

一方面,要加强消防责任、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让建筑工程所有管理者、经营者及使用者均能够树立消防安全责任意识,让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能够朝着常态化、社会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大建筑消防设施社会化维护保养机制的推行力度,严格控制市场准入,相关部门也要构建协同机制,共同维护建筑工程消防安全。另一方面,要加强消防设施维护监管工作,对于无维修保养资质、无法达到消防技术管理规定要求的行为进行严厉惩戒,保证消防设施维护规范化实施,让各级消防安全职责得到落实。

4.3构建权责利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

消防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各级、各部门及各岗位都承担着不同的消防职责,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将消防安全管理贯穿到市场招租、内部装修、消防设施维护和改造等各个环节,细化各部门、各岗位责任,制订和落实奖惩措施。单位归口管理部门要通过在消防设计区域设置明显警示标记、增加日常检查、巡查频次、定期邀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等形式确保建筑消防目标的实现。同时,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引导经营人员、管理人员、消费者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形成“消防安全、人人有责”的消防安全管理新格局。

4.4提升硬实力和强化软环境

在建筑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优化方案和专家评审意见中大都对项目后续运营的消防管理人员硬实力和单位消防管理软环境有着明确的要求。单位管理人员水平能否达到消防监督管理要求,是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建议聘用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担任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同时,单位应制定依据消防监督管理与限制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管理和自查计划,并严格督促落实,强化单位自身消防管理。对与实现建筑消防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目标有关的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消防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落实岗前培训制度。

4.5提高消防监督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①要求消防监督员要掌握更加全面的消防专业知识,特别是消防安全工程学领域的新知识,同时提高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提前了解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和监督管理模式的现状,熟悉建筑消防设计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和消防设施设置等内容,掌握单位内部管理体系和职责分工;③确定监督检查方案和内容,内容不仅包括消防设施、防火分区、消防通道等基本要求,更要涵盖设计限制条件、人员消防素质要求、消防给水设备安装工艺、火灾荷载等设计条件,综合评价分析建筑消防安全目标能否实现;④消防监督员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大对建筑各场所的监督检查频次,加大违法行为的追究和处理力度。

5结语

就目前我国建筑火灾发生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城市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情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通过完善消防管理规定、提高消防监督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构建权责利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充分落实各级消防安全责任等措施来强化建筑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做到事前控制。同时,还应调动政府、消防机构及人民群众的相关力量,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从根本上落实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建筑火灾发生的几率,进而为建筑工程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消防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伟红.网格化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8):870~873.

[2]解学洲,樊晓华,齐柯.基于等级评价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动态管理系统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08(8):171~175.

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群防群治”的方针,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 防火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的防火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把防火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做得扎实细致,需要建立防火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1)全面实行学院、部门和系(院)、师生员工 “三级”教育责任制,经常性对师生员工进行防火安全意识教育,组织师生员工学习消防法规、学院消防安全的管理规定、安全操作规程、有关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有关消防设施的性能,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报警、扑救初期火灾、自防自救的知识技能等消防知识。

2)凡新生入校、调入的教职员工需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学习、培训。

3)学院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及安全管理处要经常组织利用广播、板报、专栏、标语、网络及消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火安全教育,普及消防安全知识,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消防安全意识。

4)安全管理处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师生员工进行消防知识教育、培训和考核,组织进行灭火技能操作及火灾预案演习,提高广大师生员工战斗能力,达到“四懂四会”的要求。

2 防火安全检查制度

根据《消防法》的要求,为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以及消防管理的问题,把火灾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建立防火安全检查制度。

1)学院防火责任人或消防管理人,安全管理处及有关部门每月在学院范围内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各部门、系(院)每周对所辖区域的防火安全工作进行一次自查,并按学院巡查制度做好检查记录。

2)安全管理处坚持消防安全日查工作,特别是重点防火部位,着重对电源、火源、电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消防设施、器材、以及安全值班情况等进行检查,发现违章行为及时制止,发现隐患及时处置,当场无法整改的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3)每年四大节日及“119消防宣传日”、署假、寒假等安全活动前由安全分管领导带队对学院所辖区域进行一次大检查,对重点防火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并指定专人负责,由安全管理处作详细的检查记录,备案待查。

4)各级防火负责人在检查中发现事故隐患,须及时制订消除隐患的措施,并加以整改,同时作好安全检查记录。重大火灾隐患除在安全管理处备案外,须报学院办公室及上级消防部门,整改后及时报告整改情况,不留后患,对一时无法整改的火灾隐患,必须增加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5)对限期整改的火险隐患到期要组织检查,对火险隐患措施拖延不改的将按学院有关规定对各级责任人实施处罚。

3 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整改火灾隐患是预防火灾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为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需要建立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1)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和安全值班人员在日常安全自查和安全巡查中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无法当场整改的应及时通报学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以保障整改前的安全。

2)学院安全管理处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应责成隐患部门人员当场整改。无法当场整改的,应填写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隐患部门限期整改,隐患部门负责人应签字认可,隐患整改完后安全管理处应将复查情况上报学院防火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签字确认并存档备查。

3)对重、特大隐患,安全管理处和隐患部门应向学院防火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汇报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学院领导确定整改措施,期限和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及整改资金。必要时在整改之前应将危险部位予以停用,以保证安全。

4)对公安消防机构责令限期整改的火灾隐患,应当在限期内改正并向公安消防机构报送整改复函。

4 防火安全值班制度

值班守卫人员担负着维护学院集体财产和人员安全的重任。为规范值班人员的行为,明确职责,及时发现、制止案件及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学院安全,需要建立防火安全值班制度。

1)值班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持“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坚守岗位,履行职责。

2)安全管理处是学院安全值班的总负责人。一旦发生应急事件,应全面负责指挥和处理突发应急事件。

3)各部位的安全值班责任人,在检查巡逻中,要做到以防火为中心,以防盗为重点,特别要加强对火源、电源及电器设备的检查,对所辖区域要进行全面的认真检查,不留火源、电源隐患,确保学院安全。

4)安全管理处值班人员要对学院进行全面的、细致的清查,对查出的火灾隐患,盗窃隐患,必须及时整改并作详细记录,如不能及时整改的应上报部门领导,同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

5)各级值班人员应坚守岗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并作好值班记录,值班用具不得丢失损坏。

6)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值班制度及规定,严禁迟到、早退、睡岗、脱岗、酒后值班。

5 用电管理制度

为切实加强学院用电的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的隐患,保证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用电管理制度。

1)安全用电

(1)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发现设备电、火险情及隐患,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学院领导和安全管理处报告。

(2)学院各职能部门、系(院)用电线路等需调整改造,必须由所在部门、系(院)提前填报审批表,并连同用电方案等报学院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后,方能施工,不许随意增加负荷。

(3)严禁各部门未经学院批准,随意加插线板,增加用电设备,增大用电负荷;严禁乱拉乱接,擅自搭保险或用铜丝搭接保险。

(4)学院内的各类电器设备发生故障,必须由学院后勤能源中心负责,严禁外来人员私自装修、施工搭电。

2)计划用电和用电管理

(1)部门、系(院)增添设备、照明等须提前同学院相关部门联系,落实供电方案。未经同意自行安装私拉乱接,一经发现立即停止使用,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节日彩灯,新增灯箱等装饰性、宣传性用电,统一由能源中心负责,并经安全管理处审定同意,落实安全措施及责任后在实施。

(3)做到人走灯灭,人走断电,各教学楼、办公室等,严禁开长明灯;做到安全用电,节约用电。

3)处罚

安全监督管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室内装修;消防安全隐患;防火监督管理

一、室内装饰消防安全隐患

1、室内装饰的安全隐患

室内的装饰材料是引发室内火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一定要使装修的工人有足够的重视。容易引发火灾的材料主要有电源、粘结剂、装饰物以及装饰物构件。其中建筑物内为了达到一定的亮度效果,就会安装和布置一些用电设备和电线,如果这些设备和电线不能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很容易出现火花,一旦引燃装饰物,就会酿成火灾。粘结剂是很多装饰材料在装饰的过程中都需要使用的,在建筑物内一旦发生火灾时就会瞬间融化,此时那些装饰物就会脱落掉下,而且粘结剂又是易燃的物品,对于火灾是助燃的作用。如果将可燃性的装饰物粘贴到可燃的装饰构件上,在火灾发生时是非常危险的,可以加大火灾的形式。

2、室内装修隐患

室内的装修过程存在以下的安全隐患:第一,技术方面的隐患,一些装修单位在装修过程中只注重效益,没有将安全性放到一个正确的位置,没有指定切实的消防技术标准,也不能够完全按照防火的技术要求来进行装修的工作。在装饰过程中采取的装饰品、粘结剂等的等级根本就达不到国家的相关规定标准,这样会使整个建筑工程的耐火等级很低;第二,现场管理方面的问题,室内在装修的过程中是一片混乱,各种可燃物品随意扔放,根本无法形成一个有序的秩序。在很多的装修过程中,施工工人对于电线的布设不符合规定,乱接乱拉的现象也很明显。装修时的用电量是很大的,而且使用的一些机械很容易产生火花。在场施工的工人安全意识很低,没有将这些易引发火灾的因素重视起来,最终引发火灾的爆发;第三,现在我国的防火材料还是相对较为单一,在美观度上达不到要求,而美观度和耐火性都能达到要求的价格又很昂贵,所以这是一个装修过程中的矛盾。装修单位为了取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就会选择耐火性低、美观以及廉价的装饰材料;第四,由于装修是在相对较为狭小的空间内进行,而且施工的地方很分散,消防部门的监管力度就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所以装修单位会钻这个空子,这也为消防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室内装饰防火监督管理分析

基于以上对室内装饰消防安全隐患的分析,认识到室内装饰防火监督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价值。为确保室内装饰消防安全、可靠,要求在选择合理的室内装饰材料同时,对电气安装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并重视提高室内装饰工程的消防监督力度。具体措施归纳如下:

1、对室内装饰材料的合理选择

室内装饰效果与室内装饰消防安全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确保室内装饰的消防安全,杜绝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就需要在我国现行相关室内装饰工程消防技术规范的基础之上,遵循装饰美观的基本原则,优选难燃或不燃的装饰材料。根据当前的室内装饰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在室内吊顶装饰中,推荐使用石膏板一类不燃材料进行吊顶。若局部需要进行雕刻或曲面装饰,则需要选用局部夹板材料,同时对材料两端进行防火处理。与此同时,面积较大的吊顶,内部应有分隔;管道设施在吊顶内,其穿过墙体的孔洞应严密封堵;第二,在室内隔墙装饰中,多建议选择难燃胶合板、石膏板、以及矿棉板一类B1等级以上的非燃性材料;第三,在室内墙面装饰中,要求装修材料不燃等级在A级以上,且疏散走道、安全出口附近的墙面上应避免采用镜面玻璃进行装饰,以避免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发生疑问和误解;其四,需要重视室内装饰中对阻燃材料的应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阻燃材料主要有有机阻燃材料以及无机阻燃材料这两种类型,有机是以溴系、氮系和红磷及化合物为代表的一些阻燃剂,无机主要是三氧化二锑、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硅系等阻燃体系。室内装饰中容

易过火燃烧的各种软装饰,包括沙发面、窗帘、壁布、化纤布料、以及墙纸等,都可以通过选取阻燃材料面料,在无色阻燃剂中浸透、或者是喷涂无色阻燃剂的方式,以达到阻燃的效果,降低火灾发生下的损失。

2、对电气安装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室内电气安装是影响其消防安全性能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室内装饰工程中的电气安装相对复杂,防火处理难度较大,需要工作人员谨慎对待。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从导线线路的敷设角度上来说,需要遵循现行的标准规范展开工作,多建议采取暗敷方式来保障其安全性,且导线接线盒需要进行封闭处理,原则上不建议导线线路穿越风管;第二,从照明灯具的安装角度上来说,要求所安装照明灯具与室内装饰材料之间间隔50.0cm或以上直线距离,且安装材料应当具有不可燃特性;第三,从空调系统的安装角度上来说,风管材料应是A级或以上不燃的保温、消音材料。同时,风管穿过楼板、防火隔墙及架空地板的出风口自动阻火阀门,阻火阀门关闭时,应有声光信号表示。并且,室内所使用空调系统空气过滤装置应当具有不可燃特性,且附火状态下不排出烟雾。

3、提高室内装饰工程的消防监督力度

对于公安消防部门而言,需要在政府及相关机构单位的支持与写作下,做好对室内装饰防火以及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方法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电视等多种媒介与途径,普及并引导大众重视室内装饰消防安全的意义。同时,还需要联合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工商管理部门,对从事室内装饰的单位以及施工队伍资质进行核查,检查其相关等级证书、营业执照、消防许可证的完备性。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包括“要建立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由具有资质的机构定期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单位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及“要建立消防安全自我评估机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季度、其他单位每半年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本单位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评估,做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等),对无资质的施工队伍作出相应的罚款、责令整改、或停业整顿处理。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重视对室内装饰施工场所的抽查与监督工作。对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未报公安消防机构审核、验收,擅自施工或经审核擅自改变审核意见,竣工后未经验收投入使用的建设单位及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有关条款的规定给予处罚,以确保公众娱乐场所的安全,避免火灾事故发生。

结束语

室内装修施工的消防安全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施工单位应该对消防部门做到切实的配合。在施工中有效地控制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全民的消防意识共同提高,更需要施工人员责任心、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当然消防部门的监管力度也非常关键,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彻底避免火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浩.室内装饰消防安全隐患与防火监督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