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货币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货币论文

国际货币论文范文1

内容摘要:本文在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基础上,深入剖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以探索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之路。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与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制度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

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古典金本位制。从1870-1914年,英国处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支配地位,率先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黄金含金,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度。英镑成为国际清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金本位制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逐步国际化,自发形成了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缺陷在于黄金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其运行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体系内各国货币在地位上存在很大差异,是一种不对称的货币关系。

金汇兑本位制。一战之后重建了金汇兑本位制,虽然仍属于金本位制的范畴,但金汇兑本位制和古典金本位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远不及古典金本位制,表现为黄金可兑换性受到威胁,短期资本流动不稳定并伴随着全球性通货膨胀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5,GDP占世界1/2,美国凭借综合政治经济实力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1944年7月,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除货币储备机制、汇率安排机制和国际收支调解机制外,最为重要的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机制,实行固定汇率制,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而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特里芬两难”——美元作为唯一的国际货币的信心与清偿力之间的冲突无法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一根本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分崩离析。随着美国国际收支的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的美元过剩,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大量外流,最终美元与黄金脱钩。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不断变动调整的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和“IMF章程第二次修正案”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及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的原则。该体系并没有对主要货币之间的关系、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以及资本流动监管做出实质性的安排,只是对浮动汇率制度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安排的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和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方式灵活化进行了事后的承认。牙买加体系虽然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但缺少统一的理念和制度安排,缺乏权威性的监督管理,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这种既没有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也没有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的货币体系,导致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弱化、矛盾重重,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本文对牙买加体系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进行进一步探讨。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一)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缺乏约束

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又称美元本位币,全球货币建立在单一美元本位币的基础上,各国货币均与美元建立基准关系,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目前占全球贸易结算份额的85%、国际储备货币份额的65%)。美联储拥有事实上的国际货币发行权,成为全球中央银行,美元的发行权属于美国,货币发行多少只需根据其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美国为了获得通胀税和铸币税收益不断扩大货币发行。由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缺少必要的约束,发行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关系不稳定,特里芬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美国全球争霸的国家战略或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战略需要资金时,自然会增发美元,形成全球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除了美国自身的道德约束力外,没有任何货币机制可以对其进行制衡。这一缺陷正是构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大的金融危机,包括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汇率体系不稳定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采取何种汇率制度没有任何约束。“牙买加协定”允许成员国自由做出汇率安排,既可以实行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也可以实行盯住某一种主要货币或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等。多种汇率制度并存加剧了汇率体系运行的复杂性,汇率波动和汇率战不断爆发,金融危机风险增大。

(三)缺乏制度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牙买加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表现之一就是没有制度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在该体系下,由于实行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各国货币钉住关键货币,一旦挂钩国和关键货币国之间的国际收支间出现根本性不平衡,就会出现调整的不对称性问题。然而,自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未对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度上无任何设计和约束来敦促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也无相应的制裁措施,完全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四)权利和责任的失衡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美国对外提供美元不再有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元被赋予了世界通货的特权,作为储备货币,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在缺乏替代货币的前提下,由于解除了原来附加在美国身上的对于货币发行和汇率调整的约束,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无限制地对外提供流动性,确保了美联储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权利——对世界发行货币,却没有任何世界中央银行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获取大量的铸币税收益,并通过美元贬值逃脱和减轻国际债务,同时远离外汇风险和外债危机的伤害。

(五)决策机制存在重大缺陷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致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当前IMF投票权和份额的分配不尽合理,基础投票权的作用名存实亡,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已经不能反映目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决策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美国有16.7%的投票权,拥有对基金组织任何一项重大方案和决议的一票否决权,欧盟国家占30%以上的投票权。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区域化、多元化

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与各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在2008年11月15日出席20国集团金融峰会时指出:要“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这一建议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也成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原则。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渐变的历史过程,目前还不具备对国际货币体系全面推倒重来的条件,只能在现有的国际货币框架下,对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缺陷进行完善。

对世界而言,即使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加快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进程,但从短期而言,国际货币体系很难发生重大调整,美元的核心地位仍然会持续较长时间,而且保持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有利。从长期来看,美元作为中心货币的地位将被逐渐削弱,国际货币体系的区域化、多元化,将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彤.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重构.银行家,2009.5

2.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上海金融,2008.11

3.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与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中国货币市场,2009.1

国际货币论文范文2

作为我国基金制度的创新,货币市场基金曾经引起很大的市场反响。当前由于制度变迁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当前制约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货币市场基金国际化、货币市场基金优质投资品种以及股票市场行情。针对上述因素的现实症结,中国应坚决推进汇率制度、利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鼓励和扶植货币市场基金的国际化运营,大力发展优质的货币市场投资品种,同时货币市场基金也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当前制约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因素既有体制性因素,也有市场因素:1、汇率制度改革艰难前进。2、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3、货币市场基金未能实现国际化运营。4、货币市场基金优质投资品种稀缺。5、股票市场行情严重影响着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

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

我国对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理论探讨始于1999年,而在实际操作中的萌芽则始于2003年两只准货币基金的成立。2003年5月,南京商行与江苏省内其他10家商业银行共同发起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总额3.8亿元,年收益率达3.5%,7月南京市商业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大连市商业银行、贵阳市商业银行、武汉市商业银行和深圳市商业银行等6家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运作资金8个亿,年收益率达到2.88%。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工具——货币市场基金的正式成立是以2003年12月10日三只货币市场基金分别获得央行和证监会批文为标志的。2003年12月10日华安现金富利基金、招商现金增值基金、博时现金收益基金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获批,其中华安现金富利基金于200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分析:

(一)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追加型投资基金。鉴于货币市场工具的短期性与较高流动性,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

(二)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较为稳定。该类基金对那些风险偏好较小、流动性偏好较大的小额投资者或非盈利性资产机构投资比较有吸引力。

(三)一般为开放型基金。由于收益不像股权投资基金变动幅度大,所以为了增加吸引力,货币市场基金也必须采取较为开放的组织形式,给予投资者灵活变现和随时进出的方便,即允许基金凭证持有者据其持有的金额签发支票变现,犹如活期储蓄,当然,投资者也可按基金资产净值认购新的凭证单位,增加投资。

(四)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目的多元化。比如,规避利率管制,减少交存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产生的相对机会损失;避税之需:作为一种现金性资产的管理渠道。

(五)货币市场基金的清算要求较高。开放式的组织方式、允许投资者随时据以签发支票用于转帐或支付以及组合工具期限较短的特点,需要资产与资金的评估与清算工作必须跟上,并设置一定量的窗口,方便投资者进出。

(六)风险较小,管理成本较低。

二、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

我国MMF近两年来发展迅速,由于最初对这一金融创新没有明文规定,业界对商业银行是否可开办基金公司也无定论,故我国最初的MMF主要是由基金公司设立的。2005年可以说是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一个转折年,全年共新增货币基金21只,同时金融监管当局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交行、工行和建行三家银行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三家试点银行于2005年9月底全部完成基金管理公司的组建工作,分别成立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工银瑞信基金管理公司和建信基金管理公司,交银货币、工银货币、建信货币三只货币基金已分别于2006年1月20日、2006年3月24日和2006年4月25日设立发行,这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正式入主基金领域,是我国商业银行尝试混业经营的又一新举措。

三、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达到14万亿元,货币市场基金作为货币市场最重要的子市场之一,在我国是一项业务创新,对分散我国银行体系风险、货币市场的建设、解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分割问题等均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法律滞后问题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是我国的一项创新金融工具,是自下而上进行的自然制度变迁。成立之初主要是因为法律没有禁止及管理当局的支持,因此存在法律滞后的必然现象。这也是金融创新的典型特征之一。自2003年我国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相关规定与办法,关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正式规定是于2004年8月16日出台的,而早在2003年12月我国就已出现了货币市场基金,关于货币市场基金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则是于2005年4月出台的。

2、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矛盾

19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成立,对我国的保险市场进行监管: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成立,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银监会的成立,意味着中国正式建立起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2003年两只准货币基金的成立昭示着银行业想入主基金业进行混业经营的意愿:2003年12月正式获批的三只货币市场基金。标志着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通过设立货币基金的形式实现资金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转换,混业经营趋势初步显现:2005年三家商业银行获批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正式入主基金领域尝试混业经营。可以说货币市场基金的成立对我国经过近11年刚刚建立起来的严格的分业监管体制直接提出了挑战。由两个发行主体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今后由谁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显得越发重要,因业务交叉而带来监管的交叉也会弱化监管的效力。

3、风险与信用评级问题

货币市场基金又被称为“准储蓄”,投资者购买货币基金可以免收利息税,但其份额并不能象储蓄存款那样享受存款保险,在国外,当发生货币基金投资亏损面临着巨额赎回风险时,基金公司往往负担亏损,因此对投资者来说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安全性相当高。目前在我国虽然尚未出现这种情况,但货币基金出现亏损的潜在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出现亏损该如何解决?在我国目前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单一、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的货币市场基金追逐较少的产品必将带来基金公司的违规经营问题。

4、外部硬件配套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货币市场基金的清算问题上。成立于1996年12月2日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是为全国债券市场提供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其他固定收益证券的登记、托管、交易结算等服务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央结算公司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托管和结算服务,但该机构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日前货币市场的资金清算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进行,但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发展货币市场的要求。:

四、对我国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建议

1、完善相关法规,加强金融监管,减少外部失灵发生的概率

混业经营是当前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金融业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很快就到了,分业经营的中国金融业面对国外混业经营的银行控股公司的挑战将处于劣势,因此我国金融业尝试混业经营方式也是自然的进程。因此,在当前应尽快完善相关法规,使市场的发展有章可循:

2、控制好发展速度与规模的关系,确保货币市场基金的平稳健康发展

子市场的建立完善与货币市场的完善是紧密相连的,货币基金市场的平稳发展与市场规则的完善分不开,因此应把好市场准入关,控制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速度问题,使其与货币市场的发展相适应,防止一哄而上、反复清理整顿情况的发生。

国际货币论文范文3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岳阳市国债发行状况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国债发行对货币政策执行效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区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正负效应,提出了调整国债结构、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推进国债市场建设等措施,以促进国债市场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

作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点”,国债发行为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创造了条件,也对现行的货币政策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它是怎样影响区域内货币政策执行的,如何进一步完善国债发行,充分发挥其货币政策功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湖南岳阳国债发行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岳阳市辖内国债发行的主要特征

(一)从国债发行方式看:凭证式国债占比较高,记账式国债占比较低。通过辖内有承销资格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交行及邮政储蓄网点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和个人储蓄性质等特点的凭证式国债,一直为个人投资者所青睐,今年6月末该国债余额占全辖国债余额的68%.而通过下列途径发行的记账式国债仅占辖内国债余额的32%.一是通过证券公司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记账式国债占国债余额的1.4%.由于投资者认为证交所发行的国债与股票一样存在较大风险,表现出较淡的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刚刚起步的银行柜台交易系统向社会投资者发行的记账式国债占全辖国债余额的0.01%.三是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向有资格的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的记账式国债占全辖国债余额的30.59%.岳阳辖内只有岳阳市商业银行和岳阳市农村信用联社经营此业务。由此可见,岳阳市国债发行主要以不可上市流通的凭证式国债为主,记账式国债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还比较陌生,整个国债发行市场流动性较弱。

(二)从国债认购偏好看:凭证式国债出现滞销,商业银行被动持有;记账式国债被金融机构看好,而难被个人投资者认可。近年来,在银行柜台,有储蓄存款、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供个人投资者选择。据调查,银行“鸿泰”等投资型保险业务手续费高达2.5%,比国债手续费高,个人投资者投资这种保险除不交利息税和拥有固定收益外,每年还参与分红,整个收益比储蓄存款利息高;基金发行手续费一般为1%,收益率最高时可达10%,加上受去年以来市场升息预期的影响,凭证式国债发行遇到了一些困难,银行被动持有国债比例呈上升趋势。2001年至今年6月,辖内金融机构被动持有凭证式国债占当期销售任务的比例分别为1.27%、7.45%、7.1%和8.33%.而记账式国债以其较强的变现能力和收益投机被金融机构看好,但个人投资者因心理障碍、交易手续繁琐、宣传不到位等多种原因,对记账式国债需求不足。由此可见,岳阳市国债认购主体参与不充分,认购偏好明显。

(三)从国债发行期限结构看:中期限国债占比高,短、长期限国债占比低。辖内3-5年期国债占国债余额的96%,而短期(如3、6、9个月等)和长期(如10、20年等)国债几乎为空白。这种期限结构,一方面容易造成偿债高峰,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国债持有者对金融资产多样化需要。

(四)从国债发行利率水平看:利率相对固定,一般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凭证式国债发行利率是比照银行存款利率设立,除免征利息税外,还高出同期储蓄存款利率1-2个百分点,记账式国债利率一般采取竞价发行,但利率水平一般高于普通存款利率。由此可见,作为“金边债券”的国债利率水平不符合收益与风险对等原则。

(五)从国债持有者结构看:个人持有者占比较高,机构持有者占比较低。2004年6月末,辖内国债个人持有与机构持有比为69:31.

基本结论:国债发行至今,明显地表现为过多的财政筹资功能,国债市场具有初级的、不完备的、缺乏货币政策操作影响力的特征。

二、国债发行对货币政策的正负效应

目前的国债发行状况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已初露端倪:

从积极效应看,主要体现在:

(一)国债发行为法人金融机构加强资金管理提供了契机,为货币政策执行创造了条件。在经济不很发达的岳阳区域内,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贷款终生责任制、高比例的不良资产、社会信用低下等约束,辖内法人金融机构普遍出现存差,国债便成为其相对富余资金的投资对象。2000年以来,辖内法人金融机构持有国债量以年均12%速度递增,今年6月末,其拥有国债占总资产比重为3.2%,国债已成为法人金融机构二级储备的重要资产,当其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临时性资金缺口,产生流动性需求时,则通过国债回购融通资金,达到资金流动性管理目的。据调查,岳阳市商业银行从1998年参与银行间市场以来,平均每2天进行一次市场操作,平均交易金额2500万元,备付率比1998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此外,国债投资收益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没有坏账风险,所需人力和设备成本低于贷款,因此,其实际收益还是丰厚的。2003年辖内法人金融机构实现国债收益1008万元,国债平均收益率3.88%,比同期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1.89%多1.9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机构持有和交易国债量的增加,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国债的量也相应增加,意味着央行能够更多地影响市场资金流量和流向,达到调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二)国债建设项目所需配套资金,拓宽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国债建设项目往往需要银行配套资金,对银行而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资金投放的渠道,从而使自身资产质量得到优化。1998年以来,岳阳市全辖区累计发放国债项目贷款6.9亿元,今年6月末贷款余额为4.9亿元。其中,岳阳中行于2000年对洞庭湖大桥项目发放贷款3.6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2.44%,该笔贷款占该行当年新增贷款的35%,利息占该行当年利息收入总额的18%.

(三)国债资金投放增加了区域内货币供应量,有利于央行对区域经济的宏观监控。1998年以来,岳阳辖内共使用国债资金35.3亿元,其中2001-2003年,中央财政通过国债项目向辖内投放资金分别为42401万元、71052万元和21395万元,分别比同期国债发行净额多35056万元、56367万元和4605万元,体现为辖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国债的金融机构认购者一般使用超额准备金或中央银行再贷款认购国债,当这部分国债资金通过财政向社会投放时,形成了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派生存款增加,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加之,购买国债的群体大部分为高收入人群,他们用不准备即时消费的储蓄存款购买国债,意味着M2的减少,当这些资金用于国债项目,相应增加了居民手持现金或企业活期存款,意味着M1的增加,这时市场货币流动指标M1/M2上升,货币总额中用于交易的部分相对增加,基层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作用,对区域性信用总量及其结构进行引导和监控,从而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从负面效应看,主要体现在:

(一)国债筹集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来自银行存款,导致货币政策所能影响的资金减少。据调查,岳阳市国债发行资金约有80%来源于金融机构存款,直接导致的是银行存款下降,从这个角度讲,国债发行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货币政策所能影响的资金减少。

(二)现行的国债发行利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央行利率政策效果。现行国债发行制度导致一级市场只赚不赔,居高不下的收益率替代了市场利率,这种缺乏弹性的国债利率机制,既不利于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也不利于运用国债利率政策灵活地调节货币流通与经济运行。

(三)国债项目建设工期长,收益性较差,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给银行配套贷款带来了一定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执行效率。突出反映在:一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不足,影响了国债项目配套贷款综合效益的提高。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地方财力制约,配套资金基本不能到位,给银行贷款增加了压力。二是国债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潜伏着一定的信贷风险。在国债项目银行配套贷款中,5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占到80%,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和各种变量增多,隐含着贷款风险。三是信息传导机制不完善,制约了银行配套贷款的发放和管理。由于国债项目缺乏系统化管理,国债项目单位和贷款银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影响到配套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四是国债项目大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社会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短期内难以见效,银行对这些项目贷款兴趣不大。据调查,岳阳辖内金融机构只对全辖32个国债项目中的9个发放了信贷配套贷款,投放信贷资金占全部国债资金的19.55%,其中40.13%的国债项目配套贷款为关注类以下贷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执行效率。

(四)由于国债的特殊性和国债市场的不完善,难以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需要。一是凭证式国债不能上市流通,只能提前兑付,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今年以来,辖内投资者向银行提前兑付凭证式国债1466万元,占银行被动持有国债的37.5%.二是国债发行时间过于集中,缺乏均衡性,往往导致社会现金流量的突变,使国债发行与投资者的闲置资金在时间、数量上不相适应,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冲击。三是国债市场的分割,制约了国债的跨市场流通,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由于政策“壁垒”,目前国债不能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之间自由流通,只有法人金融机构能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使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五)国债发行结构不合理,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能。一是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现有国债期限结构特征是“中间多,二头少”,即3—5年期的中期国债多,10年以上、1年以下长、短期国债少,这样无法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剩余年限结构,不便于央行选择不同期限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影响了货币政策效率;二是国债持有者结构不合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应建立在较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债市场的基础上。然而,辖内国债持有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不便于国债集中托管进行交易,难以形成有规模的二级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功能的发挥。三是国债品种结构不合理。可上市国债少,不可上市国债多,可供央行市场操作的品种规模十分有限。

三、进一步发挥国债货币政策功效的应对措施

随着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国债发行方式市场化的探索以及国债流通市场规模与影响的扩展,国债既是货币市场的工具,又是资本市场的工具,其作为金融资产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国债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健全。要进一步发挥国债的货币政策功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国债市场发展目标必须重新定位,应逐步强化其货币政策功效。国债具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功效,这就存在一定时期内国债功能究竟是以财政功能为主还是以货币功能为主的选择问题。目前,我国中央银行较少参与国债制度制定和国债市场管理,国债市场运行脱离了货币政策目标,表现为较为明显的财政筹集资金功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将会越来越重要。在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向间接的转换过程中势必要加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规模。因此,国债市场发展应当适应货币政策的需要,逐步强化其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二)逐步实现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建立国债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传导机制。在向利率市场化迈进的过程中,可先考虑实行浮动利率制,以提高利率传导机制的灵敏度,使公开市场操作能有效地调控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实现调控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目的。然后,就是使国债利率市场化。只有实行了国债利率的市场化,国债一级市场的承购包销和招标兑价才有实际意义,同时作为金融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公开市场业务才能顺利实施。

(三)调整国债结构,保证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实施。一是增大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为满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重需要,应增大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减少中期国债的发行量,使国债期限品种多样化。二是适当扩大上市国债发行规模。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逐步将不上市国债发行规模减少至30%以下,增大上市国债规模在国债发行中的比例。三是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发展机构投资者。我国应逐步拓宽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地方性金融机构等机构投资者购买国债的渠道,有利于稳定国债的二级市场,既能确保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实施,也能为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过渡奠定基础。

国际货币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范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层次上自由兑换、流通,进而在国际贸易、金融、投资、储备以及国际市场干预中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的职能,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经济过程。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历史。若传统的商业惯例都愿意接受和使用一种货币,这种货币就容易成为国际货币。二是贸易和金融发展水平。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成为国际货币的天然优势。三是自由完全发展的多层次金融市场。四是对货币价值的信心。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欧债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总体不景气,使得美元和欧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都有一定的削弱。然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币币值稳中有升,以及中国政府在历次危机中展现的高度责任感,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民币FDI已进入试点阶段

2011年6月,央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2)在贸易计价结算领域

人民币主要在我国与周边一些小国的贸易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和企业中使用,2010年6月,结算试点地区范围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截至目前,人民币在部分国家、地区和部分行业中已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结算货币”,且这一势头还有继续扩大迹象。

(3)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扩大

2008年12月以来我国先后与韩国,马拉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4)发行人民币债券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1.进出口结算比例有所改善,不平衡风险依然存在

2010年以来,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结算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但还存在着进出口比例不平衡,即进口结算支出远大于出口结算收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算比例不平衡的现象,2010年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构5.5:1,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的益处都被输送到了国外市场。尽管2012年第一季度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比例达到1.4:1,但这并不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和人民币在国际市场被广泛接受的结果,更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弱,导致利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额提高,不是一种正常的平衡,因此如果人民币升值预期再次提高,进出口结算不平衡的状况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2.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进入阻挠

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进入阻挠是现有国际货币对人民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进入国际市场的阻挠行为。从宏观方面来说,在以美元和欧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下,美、欧也不愿意把原有货币体系中的“铸币税”收益与中国分享。况且美国和欧洲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拥有强势货币,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买方市场仍然占主导地位,美国和欧洲掌握了货币结算的选择权。从微观方面来说,原有货币体系中的很多制度也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比如,国际上大宗商品、重要能源以及与能源相关的一些衍生工具都以美元来计价、交易,这一点对于人民币来说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必然导致人民币在国际上使用时,投资渠道受到限制。

3.宏观金融调控难度加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减弱的风险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其流通范围会继续扩大,世界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剧增。境外人民币资产不仅会对境内人民币的汇率、利率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也会冲击境内的流动性管理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境外人民币资产的汇率和利率价格会对境内形成冲击。突然大规模的货币回流或货币需求都可能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陷于被动局面。

四、人民币国际化风险的防范

1.稳步推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如果脱离与之密切关联的经贸与投资网络,是不可能深入发展的。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该从加强人民币交易结算网络系统入手,注重发展我国的亚洲区域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扩大人民币记值定价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规避外汇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检测;尽快解决人民币回流途径问题,我国政府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协商,通过缔结人民币境外流通双边协议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2.增强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完善中央银行职能,确保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从根本上说,一国经济的基本面决定了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程度,较大的经济规模、较强的国际支付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态势是建立交易者对该种货币信心的经济基础。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加大,并且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建立更加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更加灵活的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及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及其他间接的调控手段,保证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不受干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3.发行“熊猫债券”

“熊猫债券”指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在华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虽然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不健全及存在资本管制等问题,债券发行规模有限,但其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积极意义是显著的:有利于改善外汇储备的结构,降低或者减缓外汇储备中美元进一步增长,避免汇率波动给外汇储备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建立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储备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卉.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徐挺.人民币升值进程中的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8.

国际货币论文范文5

关键词: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 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 资本跨境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国际负债证券、国际股权在内的所有表内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终于使其摆脱束缚,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获得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世界经济随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国不得不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美元汇率稳定的支柱由黄金转变为债券和金融资产,这种虚拟化的信用体系为美国大规模对外提供流动性打开了大门。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美国在保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不断降低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流动性。

2.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当今世界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渐减少,而各国的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资本的流动对各国利率的差异极为敏感,细小的差异会使得资本在短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这也是美国常年保持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结果。

3. 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倡导,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强银行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允许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逐步取消对信贷的控制。

近些年来整个世界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合理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为金融强国的欧盟和美国,主导并维持着世界金融运行规则和秩序,因此成为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强大力量。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往往成为秩序和规则的被动接受着,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三、 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1. 作为货币的美元充当世界本位货币。

(1)市场过度依赖美元,国际金融体系不对称。美元在摆脱了黄金兑换的束缚之后居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统治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就确立了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必然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并且长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为中心的国家及其相关体系国家的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资本及资源的流动,使得这些国家从中获利,而其他国家受损,因此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

(2)美国通过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影响外汇市场,导致全球范围货币战争。美国当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大使得美国可以在必要的时间来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而使得结果朝着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汇率调整的要求成为美国特有的一种政策。

一方面,美国自2010年年初以来就不断给中国政府压力,要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以期扭转美中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国内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国际经济走向,比如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能够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但是这一政策会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冲击其国内经济的稳定并导致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产生正面影响。美国的这种做法招致世界各国的严重不满,将会导致全球范围的货币战争。

2. 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本身存在着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是目前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而这些组织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和出现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从建立以来,IMF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

①IMF没有发挥其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这也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它的这种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②IMF对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首先,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监护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对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相关金融部门的监督,另外,IMF没有预见到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机在各国之间的传递效果,往往疏忽了对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监管,从而造成金融风险。

③IMF协调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改进。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出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尤其显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则国际经济话语权如IMF投票权和执行董事代表权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是依据之前的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当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这极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剧了IMF各成员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协调性。

(2)世界银行自身存在缺陷。

①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银行会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实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硎导。其次,无论是其单个的执行董事还是作为整体的董事会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为世界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去负责,因此其战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银行建立了发展委员会,这个机构由24个国家的政府部长组成,它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一个具有咨询性质的团体,但是这种“咨询”的性质缺乏相应的工具去监督其公告的执行情况。

②世界银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经济协调的能力缺失。世界银行从成立至今, 一直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投票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反映,这与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发展中国家不但代表权不足,而且投票权不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自动与周期性地调整。

(3)G20的作用仍有待发挥。诞生于1999的G20作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论坛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改善各国经济金融体系透明度,总体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边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

①G20集团化特点日渐明显。G20的成员是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利益获得者,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国家,G20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冲突,因此,在议题的设计上就需要协调所有成员方的意见,而这些议题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②G20仍然被少数发达国家左右。G20在议题的设计方面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这无法从根本上去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但是G20的大部分议题仍然是被特定国家所主导。

3. 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在信息技术的进步下加速发展,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联系更为紧密。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金融联系使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效应。在货币政策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各国货币发行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指标和规模挂钩。也就是说,各国在发放基础货币时,不能只考虑本国的金融目标而采取过禁或者过度的措施,而应该从全球经济合理稳定发展的前提出发。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要合理适度的发行货币,合理地规避系统风险不能任意无度地发行,搅乱国际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协商宏观经济政策。虽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现在还不明显。

四、 中国参与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体系的选择

在面对国际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如何去面对国际收支失衡,如何尽量降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如何与世界各国去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应该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中来。

1.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变化。一国的政府当局会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稳定宏观经济的承诺来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结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认为应该选择固定汇率制。第一,固定汇率总体上可以有效的稳定本国国内经济水平。在本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稳定国内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第二,固定汇率能够增加就业。固定汇率通过调节储备水平改变货币供给,调节一般价格水平。在固定汇率下如果采用本币一次性贬值的政策,可以达到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国内就业以及扩大产品出口。第三,固定汇率可以稳定国际贸易预期,减少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可行的选择是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改变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

2.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行使其流通手段、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最终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兑换货币。

如何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针战略,即在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动人民币的流通,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做到适时适度的发展、逐步有序的渐进式发展。

(1)在空间上的扩张上实现“三步走”,即首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其次将人民币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即形成区域化,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国际化。

(2)在货币职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实现人民币成为结算、投资、储备货币的三步走。首先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然后促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的投资货币,逐步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最后随着前两步的发展最终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3. 鼓励与监管金融创新并举。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求中国未雨绸缪,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对国内房地产、期货、证券等资产市场的监管监管力度,并且加大对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

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案有:

(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要求加强功能监管而非传统的分机构监管,不同的监管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都要统一接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求保监会以及证监会加大对从事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的机构的监管力度。

(2)加强配套性条件及外部环境的整治。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金融法律体系、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制微观基础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条件的改善。我们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透明性、稳定性的特点,政府应该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还要善于从微观上去改革金融体制,强化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稳定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目标,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3)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随著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会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中来,从而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防御大规模的系统风险。

4. 量力而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自然资源,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际组织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地区间和产业间的不平衡,各个产业发展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虽然迈入大国行列,但还不是一个强国,只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第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使得中国这个大国与其他资本主义的大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特点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众多资本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立足发展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在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下,应该合理恰当的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来,产生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

[2] 李国安.金融风险全球化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5,(6).

[3] 刘东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进展、特征、挑战与策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4,(3).

[4] 高立红.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3).

[5] 徐璋勇,封妮娜.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当代财经,2008,(7).

[6] 王浩.全球金融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7] 瞿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发展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外社会科学,2014,(4).

[8] 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金融,2012,(3).

[9] 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5,(5).

[10] 蔡伟宏.国家博弈制度形成与全球金融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8).

[11]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3.

[14] 郭景平.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国际货币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 外汇储备; 美元困境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从2006 年起,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继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之后,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突破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3。然而当前中国这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并没有为中国政府、央行及各界带来喜悦,相反却给我国带来诸多困扰。从国内来看,外汇储备的巨额扩张大大增加了对其持有的成本,并易引发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失灵。从国际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主要是以金融资产为主,而在金融资产中又以美国国债为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日益显露,美元霸权仍为其主要特征。为摆脱危机,美国实施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债务规模急剧膨胀,这在帮助其经济走出衰退的同时,亦导致美元不断贬值,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很大的缩水风险。本文在此背景之下,从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的角度剖析了中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由于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摆脱“特里芬两难”,单一美元本位这一主要特征决定了其固有的非均衡性缺陷,且直接导致本位货币国家――美国与非本位货币国家之间的经济失衡,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失衡。

(一)单一美元本位的不均衡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国为中心,美元是本位货币,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对美元形成高度依赖,致使美国经济状况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仍面临着“特里芬难题”: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对外经济规模扩大导致持有的美元增加,这就要求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实现,其结果是美国大量输出美元,美元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又要维持币值稳定,因而美国并不能持续逆差,这使美元陷入了两难境地。但是在现行的牙买加体系下,美联储拥有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并且发行不受约束,仅需服务于美国国内的经济需求,这造成本位货币国家与非本位货币国家之间的经济失衡。尤其在决定美元供给和货币政策时,并没有充分考虑美元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导致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汇率制度的不均衡

国际汇率制度失衡亦是国际货币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表现。随着牙买加体系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制代替了固定汇率制,少数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独立浮动汇率。发达国家在此过程中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使汇率制度与本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保持一致,并进一步通过汇率调整掌握着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竞争力调整的主动权,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与依赖性,不得不实行带有固定性质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美元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这显然会加剧其国内外经济的失衡,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陷入被动,也加大了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可能性。在多元化储备货币体系下,美、日、欧等主要货币国家的汇率波动,极易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对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利。

(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不均衡

当前,各国政府仍然面临着国际收支调节问题。按照国际金融理论,一国国际收支均衡应该是维持与该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为此,政府有必要使用支出增减等宏观经济政策来使国际收支保持合理的结构。而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下,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后,各国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实施的逆差调节机制亦有所不同。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储备不足,在其经常项目出现长期逆差时,只能通过暂时性的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很难通过汇率调整或紧缩国内经济来进行调节。与此同时,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则可以长期吸引短期资金的流入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同时大量输出美元。当其外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过大的偿债压力会引发货币贬值。国际收支逆差调节的不对称性使资金在全球的流动出现扭曲,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大量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控和管理的有效机制,资本大规模频繁无序流动必然会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导致发展中国家政府失去对本国金融的控制力,造成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职能的不均衡

IMF自成立以来,在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稳定汇率以及促进国际收支调整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与国际货币和金融形势的发展,IMF的某些职能已越发显示出其不均衡性,这主要表现在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在IMF领导权中占主导地位,而IMF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IMF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不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而不易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同时也暴露出IMF应对金融危机的缺陷,其金融援救属于事后调节,先前缺乏一种有效的预警监控机制,无法有效地监督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进而维持国际金融秩序。IMF往往以美国等大出资国的利益为衡量标准去考虑和制定政策,以它们的金融制度去度量其他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又没有发言权,所以IMF形同虚设,也缺乏足够的财力来为国际范围内流动不足的国家提供贷款,无法有效地履行充当国际最终贷款者的职能。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困境”

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大影响。当前中国高度融入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大国,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主导下,近几年连年实现双顺差、高储蓄,进而导致巨额外汇储备。尽管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在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等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高额的外汇储备一直是被视为“双刃剑”,大幅增加的同时会给国内外经济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很少,大部分年份外汇储备余额不超过50亿美元。90年代初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外汇储备有了一定积累,1990年年底外汇储备规模首次突破100亿美元,随后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带来了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1996年外汇储备规模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贸易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也相应增长,国际收支连年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我国外汇储备开始进入大幅度增长阶段。从2006 年起,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的最大持有国。继2009年4月突破2万亿美元之后,2011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突破3万亿美元(如图1所示),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3。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美元困境”

与中国的“双顺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连续出现“双赤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包括7 000亿美元金融援助计划在内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美联储于2009年3月大举收购美国国债,实行非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帮助本国经济走出衰退的同时,亦导致政府债务规模急剧膨胀,美元不断贬值。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此举必然通过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影响到其他国家经济,中国未能幸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起因于失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而增加的外汇储备又反过来受制于美元,面临缩水的风险,同时对国内经济也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缩水。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其绝对比重仍然较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2011年第2季度,美元占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资产比例依然高达60%。目前,我国拥有约3.2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资产,其中主要以金融资产为主,而在金融资产中又以美国国债为主,占了1/3左右。我国从2008年9月开始首度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第一大海外持有国。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报告(TIC)显示,截止2011年9月份,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总计11 483亿美元,从近几年变化趋势来看,总体上有减持趋势,但变化并不明显,如图2所示。2011年8月6日标普将美国长期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中国将因此面临外汇储备缩水风险。

2.金融安全。一国外汇储备增加意味着在外汇市场上,对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而对本币需求大于供给,因而本国货币相应升值,外国货币相应贬值。因此,在持续的贸易顺差及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自1994年1月到2011年10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到34%,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则基本一路走低,如图3所示。

人民币与美元的这种相对变化趋势吸引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2010 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2003-2010年,我国经济总体呈现高速发展势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强化,“热钱”合计净流入我国近3 000亿美元。热钱的大量流入会直接冲击我国的金融体系,从而威胁国家的金融安全。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些漏洞,如金融制度尚不健全、金融政策尚不完善以及金融市场尚不完整等,热钱的进入一方面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进而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增加了国内金融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热钱的大进大出对我国的经济稳定与安全亦造成严重威胁。

3.通胀压力。外汇储备的较快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在较快增加,央行为了进行外汇冲销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相当于向市场投放了与之相等的人民币。截止2011年10月,我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按现行汇率换算就有20.75万亿元的基础货币被投放到市场,这意味着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国内物价不断上涨,自2009年以来消费价格指数一路攀升,如图4所示;同时,基础货币增加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推高了我国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吸引了大量国际游资的进入,从而继续推高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形成恶性通胀。为避免通货膨胀,央行采取提高利率的紧缩政策,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流入,结汇后又会形成更多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货膨胀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4.宏观调控难度加大。为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因大量购买外汇而引发资产泡沫,中央银行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来对冲增发的货币量。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使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与独立性削弱,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主要对冲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等,2006年以来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但是这一政策工具反应比较灵敏,对经济的影响较大,不易经常和轻易采用。另外,央行在对冲操作中也可能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这虽然冲销了部分过剩的流动性、紧缩了银根,但同时又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上升,进一步刺激了投机性外汇的流入。因此,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以及资本管制的逐步放松,央行的冲销成本越来越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也越来越弱。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前已述及中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失衡不无关系,因此为减轻外汇储备过度增长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中国首先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一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特里芬两难”使得任何一国的货币在充当唯一的国际货币时处于两难境地。因此,中国应该倡导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为此,中国应从参与区域货币合作做起,积极参与东亚金融合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以改革当前美元一家独大的不合理货币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贸易国,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完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从而削弱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国内资本市场,阶段性地实现人民币迈向区域性货币的目标。

(二)完善对外经贸战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来自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的产生是粗放型的,主要出口产品价格低廉,但是能耗较高。因此,应当促进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对高耗能、低层次的加工贸易规模加以控制,抑制其顺差的增长;同时适时扩大进口,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这在降低外汇储备增速的同时,还可以缓和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是适应我国经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转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在资本项目顺差方面,应当提高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对外发展战略的水平,更好的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同时逐步放松资本项目的管制,鼓励居民对外投资,提供用汇便利。

(三)优化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单一,美元资产占相当大的比重。前已述及持有的美国国债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量的1/3左右,其中的中长期债易受美国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等的影响,存在较大风险。为了防范汇率风险,我国应该根据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以及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变化,逐步削减外储中的美元占比,适当增加欧元、日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并根据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金融状况以及本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支付需要,及时调整和重新安排储备币种结构,实施外汇储备币种的多元化。与此同时,适当增加黄金储备、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性能源储备和粮棉油等重要商品储备。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各种基础资源需求巨大,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的逐渐紧缺,保障能源供应已是一国经济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在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时期,可以适当利用外汇储备分批次购买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同时,结合国内扩大内需的需要,亦可将储备资产投资于基础设施、先进设备制造和技术等领域,以进一步缓解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

(四)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运行已趋于平稳,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放宽人民币的浮动空间,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不仅可以降低公众对汇率失调的心理预期,而且可以增强汇率对外部经济失衡的调节能力,汇率的双向自由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且能够抑制套汇型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中央银行有选择性的干预,在不同阶段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区间,只有当汇率超出这个目标波动区间时才进行干预,进而减少贸易顺差到外汇储备的直接转变。

参考文献:

[1] 余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J].国际经济评论,2009(5-6):12-18.

[2] 张明,何帆.美元贬值背景下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J].中国金融,2006(10):63-64.

[3] 张明.次贷危机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6):74-80.

[4] 王三兴,杜厚文.东亚地区超额外汇储备的深层次原因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09(2):48-56.

[5] 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4-10.

[6] 张博.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9.

[7] 严玉华,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探析――基于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视角[J].时代金融,2008(6):14-15.

[8] 王群琳,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9):73-79.

[9] 卢爽,世界外汇储备结构概览及比较分析[J].中国货币市场,2010(2):22-28.

The “Dollar Trap”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Under 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MENG Xiu-hui

(School of Financ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