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科学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科学规划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以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篇章为例,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阐明了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与规划关系
1.1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偏见所引发的,尤其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
1.2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解决一个空间环境问题,它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依托的载体,也是自然与人工相互结合依存的一个纽带,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城市规划对环境有重要影响,在规划和决策初期,将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考虑非常重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也明确环境保护规划是城乡规划的必要内容。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结合
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服务专业化。
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城市生态规划也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要遵循开发利用与保护恢复并重的原则,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城市生态。
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作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全面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3体现环境保护之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建设国际旅游、生态城市为目标,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保持城乡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景观发展,建立稳定持续的生态支撑体系;弘扬传统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建立安全、有序的生态社会体系。
3.1通过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分析核定规划人口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土地承载力、交通承载力与能源、资源总量及利用强度等;这些指标是规划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可直接反映规划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适宜度及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的具体分析得出环境承载范围内的城市人口,并明确水资源保障措施,纳污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与利用方式以及城市工业、服务业、居民用水指标及污水排放指标需进行适当控制。
3.2规划布局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空间结构有助于环保。在总体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和与周边城市的相协调,提出了中心城区的“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结构,将利用风景区、河流、山林等自然条件,构筑网络状绿地及开敞空间系统,作为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黄山市山、林、城、田、水共存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景观特点,对绿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并相应提出了管制要点,从整体上构筑了黄山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布局基础,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
2)用地功能调整有利于环保。总体规划在产业布局中提出工业外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削减了中心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尤其是工业粉尘、废水和so2,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支持作用。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外围地区,由于外围地区的环境容量大,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强,污染相对较轻,这种布局的调整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3.3分区管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分区管制有利于土地的合理使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提出市域空间管制措施及事权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划定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各城镇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3.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通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声环境、固体废弃物现状分析提出防治目标,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规划充分考虑了黄山市工程性缺水的因素,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通过修建水库、中水回用的方式,开源节流并举,通过循环经济增加整体水资源。 提出结合各组团的发展,加强城市快速路及其他主要交通道路建设,优先发展公交交通,适时发展轻轨交通,引导居民合理出行,以缓解私家车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噪声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整体思路上符合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4结束语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1,6.
[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6]曹明德,黄锡生 主编.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7]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环境科学规划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5-01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环境科学规划范文3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课堂实践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借助实践案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训氛围之中,对抗式的激烈气氛能够使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头脑风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2]。经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的一种,同样具有案例教学的所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教师或学生通过特有的案例,对案例本身及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有较为规范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抓住和利用案例中的“对抗性”,将“现场招标”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像真实的招标一样,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大量的实践已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析,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对抗式”案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在程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对抗性如何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分三个步骤进行。[3]
1.典型案例的选择。“对抗式”案例教学的对抗性要求教师或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对抗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案例的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案例的辩论可以是分组进行,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也可以由个人负责案例的陈述,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观点,进行混合式辩论。整个课堂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适当时候,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给一些提示,增强案例的对抗性,活跃课堂气氛。
3.对案例的总结。学生在对抗发言中,对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理解和使用是否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中要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探析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在期中进行,因为此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为了保证课堂中对抗的精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分析、研究案例,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而做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前半学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
在温州医学院2012-2013第一学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实践中,由学生自行选择课堂实践的模式,最终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的选择与撰写,由小组中一人进行案例的陈述。辩论的进行,由小组成员对抗其他学生。整个课堂实践中,学生认真聆听案例的陈述,并按照需要做一定的笔录。陈述完成后,由台下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围绕案例进行,可适当做一些扩展,每个案例的论辩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论辩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课程实施反馈中,学生一致认为“对抗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观察,也可以明显看出,“对抗式”案例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后半学期的课堂授课中,学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积极跟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会因某个知识点进行辨析,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觉得辩论的过程中,课堂时间过得特别快,意犹未尽。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课堂实践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大大增强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课堂实践证实“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但要取得较好的课堂实践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因此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有效针对案例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和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张秉福,许日才.“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516).
[2]宋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与角色分析[J].学理论,2010,(27).
环境科学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垃圾处理;大气排放;水污染治理
前言
城市规划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创建合理布局、实现工程建设综合部署的前提,是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建设和发展的总蓝图,是城市管理工作中最为根本和先导的工作。城市规划建设是各项管理和实施的依据,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和依据。城市规划建设对于城市发展来讲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规范价值,特别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告别传统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存在的局限性,预防可能出现的城市规划建设各类问题,防止各种城市规划建设失误造成问题、隐患对城市和经济发展的伤害。环境保护是当下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城市规划建设者应该重点掌握的基本方向和基本策略,要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之中,有效地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建设的支持。将环境保护真正地实践在城市规划建设共之中要根据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情况,明确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环境保护的内涵和外延,理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探寻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科学控制垃圾处理、大气排放、水污染治理等具体方法和措施,以便实现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在优良的环境中实现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方向性和预见性的引导。
1、城市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概述
1.1城市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积极应用环境因素,以便促进人的深层次发展。如今城市发展越来越迅猛,环境问题却越来越严峻,成为制约城市持续发展和建设的关键,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是转变为一个综合性的基本因素,综合地影响人们生活和长远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只有正式在具备良好的环境基础上,才能有效确保城市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也才能体现城市化这一当今主题的内涵和作用。
1.2城市规划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环境保护对于城市建设来讲其意义尤为重要。研究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首先立足于研究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是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和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措施。努力加快发展城市化建设,寻求良好的契机,与城市特色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从而促进城市规划建设逐渐完善。现阶段,因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不断增加,从而使人们的住房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居住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属于重点项目,科学的管理和规划是保证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健康运行和城市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现代化建设并非单纯的发展经济,也并非是用牺牲环境来促进经济增长,而是与资源、环境、经济、人口等协调发展,它的目标是使生态环境趋于平衡、使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及积极促进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建设中环境保护的体现
2.1垃圾处理的科学化
当前,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可见垃圾的价值,如果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垃圾处理得当,就可以使垃圾变废为宝。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应该力主做到:对垃圾进行分类,把能利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对有生物价值的有机垃圾通过堆肥的方式降解;对有可燃性的垃圾要采用科学的方法焚烧,尽量降低残留;对于暂时无法处理的垃圾一般通过填埋的方式处理。总之,垃圾处理要立足长远,通过统筹安排,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实现垃圾处理的科学化。
2.2大气排放的规范化
当前,大气污染普遍存在于国内各大城市中,其中落后的燃烧方式、汽车尾气和燃煤是最大的污染源,其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颗粒和二氧化硫,由此证明,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开展长远的有效的规划方式,通过流程规划或者科技技能,提高燃烧效率,尽可能使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问题,降低空气质量的恶化,减少污染物对社会的总体危害。
2、水污染控制的合理化
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要实现工业和生活的废水控制,降低废水在生产工艺和生活中产生量,积极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资源利用率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控制污水排放量,获得城市规划建设的水资源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质就是如何设计和建设“人”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由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存在着对环境保护的漠视,导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类困难和问题,新时期必须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主导思想,通过提高对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环保意识的树立,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的价值和作用,以城市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以优美的环境促进“人”的综合发展,并形成三者间良性互动和有效协调的机制,努力将城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优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再更深和更广的层面上实现“人”的进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的主要方向,希望同行能够在实践的前提下,加速自身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以更好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城市规划建设中环境保护观念的渗透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雷晓辉.浅析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J].科技资讯,2007(32)
[2]刘天利.城市发展与遗址保护和谐中的城市规划[J].商场现代化.2010(12)
[3]贺江兵.城区建设中合理的城市规划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环境科学规划范文5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珍贵。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而要想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非常重要。做好这项工作是保护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要从源头上来尽量减少因为土地利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1.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是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前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
当前的土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单个项目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从介入时间、评价范围还是从项目之间的影响等方面来考察都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这对于今后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正因为如此才要采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与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明显的优势。这项技术的应用:一是能够涵盖各业用地。它是从规划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整体角度出来进行评价。它能够对诸多建设项目之间的累计效应和协同效应做出科学评价;二是能够更早地参与到规划方案的形成中。在土地规划方案制定之初就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帮助建设单位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角度出发来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对于从源头上减少生产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有好处的。三是能够全面考虑替代方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对潜在环境影响、影响范围及程度做出充分评估。之后还可以拟订替代方案来消除以及缓解不利影响。
2.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作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地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想实现科学评价就必须要建立起全面科学的指标体系。这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关键。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用于评价的,因而该体系必须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够实现公正客观有效地评价。指标可以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现有资料中获取。二是科学性。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评价的关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保证指标具有明确的科学内涵,要能够较好度量。同时还要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这两项原则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
2.1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土地规划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指标层、准则层以及环境要素层。指标层指的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环境要素层则指的是土地利用规划活动涉及的环境要素。准则层则往往指的是环境要素可持续发展标准以及环境目标。对于评价中的指标我们可以用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这两种形式来进行说明。状态指标能够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而影响指标则能够用来衡量环境影响。这两项指标是缺一不可的,在实际工作过程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指标。
2.2工作程序。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工作程序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只有在了解了各种程序之后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设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分析。通过分析来最终确定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在准备阶段需要掌握的资料主要包含:水土流失区面积分布、自然区面积、分布以及规划、土地荒漠化面积及分布、湿地保护区面积、分布以及规划以及草地退化面积与分布等内容。第二阶段则是正式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分区、以及参与制定方案和替代方案。第三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上述程序来进行工作。这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必然要求。
2.3原则。
坚持科学原则是实现科学评价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有层次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市级。每一级的评价所依据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明确层次是进行评价的重要前提。二是要着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在建设过程中传统建设项目带来的污染仍然是主要污染,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着重针对这些污染进行评价,具体而言指的就是以下几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这些评价应该保持高度重视。三是要借鉴国内外先进评价方法。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正是因为这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方法。着重是要借鉴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3.评价中的减缓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可以采取各种减缓措施。这些减缓措施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3.1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包含多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针对性的措施。经常用到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提高人均绿化面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绿化工作的重要性。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展地带性植被,在引进植物品种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那些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相兼的外来植物。二是要加强生物通道建设,健全环境监测体系。生物通道的建设对于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保障生物活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应该不定期的组织环保人员对环境进行监测。要实现全方位监测保护。三是要建立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对于减轻噪音污染是有着明显效果的。
3.2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此类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要合理安排污水集中设施用地,要逐步提升污水集中处理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实现集中污水处理。要逐步提升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率。逐步增加湿地物种多样性,通过湿地能够改善水网水质。二是要合理开发水资源。在开发水资源的过程中要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水源应该主要靠雨水、再生水、江水以及海水。要积极开辟多水源,从而保证基本的农灌溉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以及生态用水量。
总结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单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坚持科学原则采取专业性措施来提升评价水平。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缓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规划范文6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是由于我国过去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领,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是实现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引导、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评价与规划过程的紧密结合,即两者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研究规划对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研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规模、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关系;并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规划实施后会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可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应将规划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环境生态系统,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统领能力,保证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为了预防有缺陷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迫切需要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对规划区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研究,为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土地利用分区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协调的利用
1.1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涵盖各业用地,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息息相关。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会引发消极的环境影响,如陡坡地开垦可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机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城镇用地、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激增,加速了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提高植被覆盖率,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
1.2中国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多与土地利用有关
多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主要表现在:(1)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2)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3)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4)湿地保护力度不够;(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生态能值下降;(6)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规划中做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缺少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环境跟踪影响评价,在一些重要工程中环境问题最突出的阶段就是在实施过程中,如土地平整过程中对优质表层土壤的保护,对区域内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否恢复的问题;对绿化破坏的问题,对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的科学合理的跟踪评价。
1.3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考虑不够
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相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来说,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更加巨大和持久,范围更加广泛。土地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环境的压力。它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环境的质量。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会引发消极环境影响。比如:(1)陡坡地开垦为耕地可能会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或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2)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可能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和程度;(3)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可能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4)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增加城镇用地(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扩大耕地和园地面积(农业用水增加)可能加速水资源的耗竭;(5)非农建设可能会导致高质量农地的损失;(6)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不当可能会导致生物群落生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7)大面积的城市化可能会降低景观的异质化程度,从而降低景观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等等。
当然,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1)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和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2)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等。
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之成为真正的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规划。
2我国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需要加强
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和小流域尺度上,考虑较多的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土壤、水量和水质等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影响。但这些成果较难应用于大尺度区域。
2.2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待完善
现行的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善:
(1)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研究的内容、范围、程度和体系有待廓清。
(2)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机理,环境影响主体、环境影响源、环境影响受体,规划内容及其控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等基础性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否则,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规划、其他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就会没有区别,因而也就失去独特的涵、失去评价的意义。
(3)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应评价的环境要素构成及其评价的重点需要科分析。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体系如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识别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理论方法、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综合理论方法、土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构成等需要系统研究。
(5)各种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内容、评价要求、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程度如何都待解决。
(6)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体系等也都需尽快探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规划体系与国外的规划体系是极其不同的,我国以部门或者行业为主,从全国到省(市)、地区(市)、县(市)、乡镇,按行政级别层层分解制定,级级审定和同步执行,规划除了技术性外,行政性很强,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很难找到对应物。而且,目前国内外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个别问题的理论探讨,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实际内容的理论研究不多,实践研究的案例更属凤毛麟角,可以说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尚未成形、方法尚很粗糙。针对我国独特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涵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非常少。
2.3对有关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研究非常少
“根据预测和评估结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这是环评法规定的开展战略环评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纵观国内外有关战略环评的研究报道,只有在环评结果中要求有此内容,具体通过什么方法来生成要求目标所需的策略,目前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研究。
此外,我国土地开发规划资源环境评价的调控机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熟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方法,评价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影响的环境质量变化。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问题,充分吸收环境科学、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理论、土壤科学、森林资源学、旅游资源学、地质环境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水资源水环境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细致地分析和综合。
3结语
到目前为止,规划环评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还没形成统
一、广泛的认识,缺乏系统性,因此,对规划环评展开深入及广泛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且尤为迫切。然而,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功能和所针对的问题不同,在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时,我们更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采用不同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这将是今后进行规划环评时,更应注意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