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众传播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众传播的含义

大众传播的含义范文1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2121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影像艺术参与互联网的活动一直持续着,不管是影像视频、图片还是新媒体艺术(如动画),都因其本身所富有的生机与活力,在艺术观念高速发展的今天,带给大众更多美的享受。而电子商务作为当今时下最流行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未来发展的空间是无法预测的,影像艺术与互联网的相互碰撞,给电商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大众传播;影像艺术;优化;摄影;电子商务

1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一般社会大众,一般社会大众是大众传播过程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对象。一般的社会大众并没有接受大众传播的义务,而接受的主动权在于一般社会大众手里,只有符合一般社会大众的需求,大众传播才有可能发生。

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图像时代”,这种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的普及标志着大众传播的崛起。一般社会大众越来越依赖于通过使用网络媒介来满足需求,网络媒介在一般社会大众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网络媒介对一般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影像又是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我们重新确立了图像对于网络传播的作用,通过影像来阐述和分析我们的社会及社会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2 影像艺术的审美和观赏特性

2.1 影像的来源

近年来,影像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鉴于其含义繁杂的状况,加以归纳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一时髦词汇的内涵。最早使用“影像”一词语大概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他把世界分为可知世界和可见世界,可知世界就是著名的理式世界,可见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分为实物和影像两部分,我们周围的自然物、人造物和一切自然界都是实物,而绘画等则是影响。可见,柏拉图使用的“影像”概念类似于图形和图像。在他之后,中世纪的奥古斯丁也用了“影像”,在他关于美的理论中,将美划分为理智美、精神美和物质美三个等级,其中物质美局部反映上帝美并经常指向上帝美,他的“影像”更像是影子的代称。

2.2 影像艺术的含义和特性

影像艺术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影像参与的历史传承是不完整的,影像的缺席是一切历史叙述体系中致命的遗憾。而影像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早在20 世纪初就有一些哲学家高度重视影像艺术背后的文化问题。20 世纪60 年代之后,更有法兰克学派的著名理论家马尔库塞提出了体现艺术本质的真正艺术的三个特点:美学形式、自主性、真实性。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影像艺术所具有的美学功能。

一是文化、审美和记录历史的功能,影像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般社会大众都能够参与的艺术,它没有舞台,没有审美界限,有的只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而观赏影像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创作者对于影像作品的构图、光线、色彩、影调、叙事结构、情节等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够给社会大众以美的享受,唤醒社会大众观赏影像作品时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经验。

二是影像艺术还具有广泛传播的功能。影像产品作为一种高科技的产物,在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活动已经影响到了每一个百姓、每一个家庭。而影像艺术从高雅的殿堂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一种趋势,而且势在必行。

三是影像艺术能够给各个阶层提供服务。影像艺术为各个阶层(上至政府,下到普通老百姓)提供必要的宣传与分享生活等服务。

3 影像艺术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我们在步入“图像时代”的今天,影像艺术作为网络传播的主体,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一张好的图片、一段精彩的视频往往是一套网络营销成功的开始。目前,在国内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包括淘宝网、天猫、京东商城等,展示产品首先要做的就是拍摄产品图片和视频。因此影像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好的影像对于提高产品的销售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影像作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了我们网络营销的必要工具。它能够传达产品的重要信息,它不仅仅是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或者一个动画,而是具备了产品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而这种价值随着受众审美经验的积累,受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影像在互联网营销中起到了展示商品的重要作用。影像本身真实记录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除了清楚表达产品的外观和形态之外,还能够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结合一定的创意,让我们受众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从而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再次,影像艺术作品本身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也体现了创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评价。当我们在观赏影像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创作者态度的影响和教育。

4 结语

影像艺术在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商务模式,也成为了大众传播的重要的媒介和交流工具,影像艺术的积累受到了新的审美方式的影响,又促进了审美经验的不断提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化,影像艺术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作为影像传播者,我们需要更多的从产品自身实际出发,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媒体展现的影像效果不同这个因素,以便影像作品可以以最好的效果展示并且传播,从而使自己的产品通过影像这种介质得以最佳效果的销售。

参考文献

[1]李彬.大众传播学[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6.1.

[2]王彬.影像艺术的思考[J].中国摄影家,2007.3.

[3]周兰.论建构影像传播历史的大众意识[J].文化与传媒当代文坛,2007.05.

大众传播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46-02

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体育文化逐渐演变成为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流的格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时代的演变中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而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传播重要性和必要性。大众传播媒介有着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能够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覆盖范围,更能够在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的同时,不断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巨大作用是很多传播手段所不及的。

一、大众传播媒介

(一)传播:汉语中,“传播”是一个符合词,是两个个联合的字组成的词语,其中“传”有“运、送、给、交、递、表达、推广、散布”等众多内涵,而“播”则具有“撒种、传扬、传布”等意思。传播在汉语中是作为一个动词存在使用的,如传播新闻、传播疾病、传播消息等等。英语中,“传播”是communication,作为名次使用,意思是交流、交际、通讯;信息、消息;通信工具、交通联系等等。

(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指运用特定的传播工具广泛传播信息,通过专业化的传播媒介运用传播技术和手段大规模的生产和公开信息,源源不断的迅速传播出去,影响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的过程。英文中,mass communication的含义众多,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四层意思:众多传播者;庞大的传播机构;大量复制的传播内容;众多的受众群体。

(三)大众传播媒介:是在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媒介体,是指可以向社会大众大规模的传播信息的专业信息载体和媒介组织。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大众传播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和影响之大的特点,对于信息的传播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具有五项基本的功能,信息宣传功能、新闻的传播功能、舆论监督的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以及实用的功能。

二、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一个民族或者多个民族之间流传的体育活动的总体称谓,主要就是指我国各个民族传统的健身娱乐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主要有三方面的意思,一就是体育,二是民族,三是传统。

所谓体育层面,就是那些活动项目具有体育的特性,能够有目的和计划的锻炼人们的身体,是人们的身体得到健康平衡协调的发展。所谓民族层面,就是那些活动项目具有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民族的文化底蕴上面,来自特定的民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被广大的人群接受和喜爱。所谓传统层面,就是那些运动项目具有传承性,是代代相传下来的在一定阶段阶段形成而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的具有民族自身风格的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和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个体的健身鉴于和娱乐交际作用,能够促进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促进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国际的交流和合作。

三、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策略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体育需求的多样性,应该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合作,更好的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传承和传播。

(一)发挥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实现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更好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不同的大众传播各有所长,比如电视的综合视听与动感,有感染力,注意力高度集中,传达率高的优势,但绝对成本高,干扰多,接触短暂,受众选择性差。通过相互协调合作,制作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减少重复性的报道传播,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强各种大众传媒的交流合作,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电视方面,应从改进栏目设置、提高节目质量,增强其现场性、时效性入手。广播方面,可制作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节目,进行同时异地传播,在信息的多样化和形式的新颖性上下功夫,增加有特色的解说和评论。报纸方面,内容上发挥报纸容量大的优势,使民族传统体育信息更多样华和全面性,版式上不断创新,重视对标题的制作和图片的选择,印刷上要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和舒适感。杂志方面,应从专业性上着手,凸显自己的办刊方针。网络方面,网络几乎兼具各媒体的优势,它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科研、锻炼、竞赛及产业的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应该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制作符合大众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增加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喜爱。

体育自身就是一种重在参与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其魅力在于不仅仅欣赏,又可参与,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使人受益无穷。各大众传播媒介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增强和受众之间的沟通,重视关注受众的需求,着重培养受众的参与意识,提供参与机会,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传播中的参与性。

各大众传播媒介应由单向传播转向交互式方向发展,注重与受众的沟通,关注受众的参与。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供人所需,才能更好的根据社会需求来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信息。重视受众的需求,是把受众的“应知”与“欲知”统一结合起来,把共同兴趣和个别兴趣、普遍需要和特殊需要统一起来,随时关注受众需求的变化,根据其变化调整自己的报道重点和报道形式。

(三)大众传播媒介应该从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媒体的引导示范作用,传承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

大众传播媒介不仅要满足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欣赏和娱乐的需要,还要引导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唤醒和激发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教授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方法和知识。首先,通过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吸引人们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其次,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形式多种多样、趣味性强、易操作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在全民健身中的指导示范作用;通过娱乐节目电视剧、电影等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和兴趣,如武林风等等。

(四)把握好舆论导向,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并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宣传的法规和政策。

实践证明,体育事业的发展须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目前大众传播媒介经常出现褒贬失衡的现象,甚至出现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常常过于苛责,甚至群起而攻之。大众传播媒介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时应多加慎重,注意褒贬适宜。同时,通过制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舆论监督活动,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使之更好的为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体育的本质在于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而大众传播媒体对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的报道也应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以更好的让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种莉莉.我国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大众传播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少年价值观;关系研究

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巨大的作用,许多研究人员对它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持续推断和证明了大众传播技术对人类和社会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由最初被称为“皮下注射论”以及“魔弹论”,逐渐成为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还包括一些理论如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认识到它的重大影响力下所做出的各种效果分析总结。然而,不管是大众传媒对人类有绝对影响力,还是有限效果论和宏观效果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始终与各种传播媒介共存,让人类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现今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整个人类和社会。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

媒介一词也就是现在用的是media这个英文单词的复数形式,单数形式是medium。大众传播媒介简单地说就是传媒,它是职业化的信息传播机构,是在1920年前后出现了广播电台后才产生的名词,指在传播途径上用于复制和传播信息和符号的机械与传播组织之间的传播渠道,这些传播组织包括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等等,详细的可以划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其中印刷类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本等,电子类媒介包括电影、广播媒体和电视媒体。

二、青少年群体受大众传媒影响状况

根据青少年时期所接触到的媒介形式,可以将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受众分成三个群体,即报纸广播媒体受众、电视媒体受众、网络媒体受众。而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过程中,青少年通常是最大的接触群体,因此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最深远的。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有方方面面,婚姻观念是其中一个方面。大众传媒所倡导和报道的时尚婚恋观和时尚婚恋行为,很容易被青少年模仿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若在划分中,再细化到年龄中的话,50年代到70年代往往是报纸媒体受众,而80年代到90年代通常是电视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一般都是网络媒体受众。90年代之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使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成了接触网络媒体最多的群体。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来说,影响非常深。有关实验表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曾经针对媒介中带有暴力特点的节目对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是否有影响这一课题开展了接近十年的调查研究,800多名接受试验者都是年龄位于8、9岁的儿童。结果发现,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跟那些不爱看暴力节目的男孩群体比较而言,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攻击性更强。此调查还显示,9岁男孩喜爱暴力电视节目的程度跟他19岁年龄时候的攻击行为息息相关,且是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各种高科技传媒产品的出现,大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强,不管其形式怎样变化,扩大规模还是内容更时髦,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强大渗透能力,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四、大众传媒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策建议

大众传媒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怎样合理避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群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1)政府应加强诱导和管理监督,促进价值观的教育。政府应该在整个社会群体达成广泛的认识,除了学校教育方面之外,家庭教育、传媒教育、有关政府公共部门也是社会教育,既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面引导。价值观教育不能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系统,没有任何单一机构可以独立担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务必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相互协同,克服彼此之间的冲突,避免因为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降低学校价值观教育正常功能的发挥,进而导致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用状态。

(2)大众传媒需要得到完善,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社会给予大众传媒的职责是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方面有功不可没的影响。所以,大众传媒的消极信息内容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的态度和努力决定的。大众传媒不但要在乐趣中教学,让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也开心,而且不能丢掉它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应加强提倡行业自我约束,提升文化品位,展现出人文关怀。

(3)家庭价值观教育方法策略。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比较特别,至今还没发现其他事物可以完全替代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策略如下:在家庭中打造良好积极的媒体环境,对青少年要加强关心和培养,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家庭的建设,父母自己也要持续充电,加强媒体知识的学习。

(4)加强对青少年的传媒素养教育。传媒的素养教育或者媒介教育,就是指对受众群体传授有关广播、电视、电影或者是报刊、国际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特性、制作技术及其产品的美学欣赏和社会学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它的目的是加强大家对大众传媒信息的分辨过滤能力、承受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情合理地使用大众传媒。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们在学习和生活之中通过大众传媒获得很多积极的帮助,才能培养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以及根据情况采取行动的能力。

大众传播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 事件营销;传播原理;策略

一、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1、事件营销的内涵

事件营销是指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行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兴趣和注意,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具有明显的商业营销宣传性质。按照其中传播事件的性质,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的运作手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现有的社会热门事件或话题;二是人为制造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借势”、“造势”就是社会对这两大类型运作手法的通俗表达。

2、事件营销的特征

(1)有高频率的大众媒体作传播支持,有广泛的消费者受众面。

(2)利用具有轰动效应的传播话题,借用或者策划密切相关的事件,产生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3)事件作为营销传播的核心,贯穿于过程的始终;事件营销传播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营销策略与传播手段,传播周期较长。

(4)投资回报率高,是建立企业知名度与接触媒体较为廉价的工具。

二、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的动因

1、营销传播时代的到来。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营销必须与市场沟通:“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公司开发出优秀产品,为其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使之易于为目标消费者买到,还必须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沟通。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地承担起沟通者和促销者的角色。”企业导向型、产品导向型的市场已经成了昨日黄花,营销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的企业要学会与消费者沟通,将企业的各种正面信息及时传递到外界。“请消费者注意”,已经变成了“请注意消费者”。企业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营销传播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正面、积极的沟通,才能保持企业与品牌的生命力。事件营销传播则是其中一种营销传播新方式。

2、传播超载的信息时代。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每天都在商业信息的海洋中,不断增长的商业信息造成信息的传播量超载到信息爆炸的程度。针对消费者的大量商业信息超出了人们的负荷限度,产生自然的心理防御。为了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为了有效突破消费者越来越严密的心理,企业急切需要新的、富有成效的营销传播方法,需要加强营销传播活动的创造性,增加营销传播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的附加价值,事件营销传播由此应运而生。

3、不同于广告传播等传统营销传播方法的独特优势。国内媒体收费居高,许多企业好的产品却无广告宣传经费。媒体费用的高涨,使得企业的广告经营成本相应提高,广告传播的投资更为谨慎。媒体的多元化趋势,传统传媒的广告效益因受新媒体的干扰而不断下降。导致了众多企业纷纷降低广告传播支出在营销传播总支出中的比例,重新评估广告传播的贡献,重新分配营销传播资源。实施事件营销传播带来的新闻价值,比普通硬性广告更具可信度和易传播性。事件营销传播利用媒体与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事件,突出广告传播环境复杂盼重围,在营销传播成本投入较低的情况下,成为比较有效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

三、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的原理解读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就能间接地影响公众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隐含着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公众生活的主要方面,人们认识、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除了学校、社区,就是大众媒介。大多数人接收着传媒相同的信息,传媒作为重点报道或介绍的东西,也会引起重视,将它作为日常交际谈论的话题,通过口头传播、人际传播的扩散途径,加强社会公众对传媒报道重要性的感知与肯定。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应用

(1)传媒对各种事物有选择性的报道,将影响着受众对周围事物重要性的判断。传媒对事物有选择性的报道,源于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公共传播活动中的把关人角色,不是先天有的,而是社会大众和那些代表大众利益的社会主流阶层和力量赋予的。所以,媒介提供给社会的议程并不完全是媒介自己设置的,而是替别人或者就是由别人通过媒介设置的。

(2)“借势”与“造势”是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为了扩大事件的声势与影响力,经常使用的两种运作方法。“借势”与“造势”都是为了引起媒体和公众注意,借以营造有利于企业的社会舆论环境,增加事件的影响辐射力,最终促成企业的市场销售与品牌传播目标的达成。企业无论是通过借势还是造势的舆论营造方式,在事件营销传播运作上凭借传媒开展的新闻传播、广告传播等大众传播活动。正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为事件营销传播活动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争取宝贵的注意力资源

(1)注意力资源对企业及营销传播活动的重大影响。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中为“注意力”下定义道:“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人体的意识范围,人将关注其定的一条信息,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注意力是信息加工的一种内在机制,它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用以调节行为”。“注意力”对于企业的含义在于:目标受众群体关注企业的某一个事件、某一种行为或传播信息的持久尺度,是他们维持对企业和产品的正面态度、或扭转负面态度乃至采取实际购买行动之前所必须经历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争取注意力资源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体现。营销传播的目标是让消费者从注意、理解、购买到建立忠诚度的一个过程。1、注意力资源是大众传播媒介议程设置的目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又是取得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手段与途径。2、传播活动是注意力资源消耗最多的领域,而媒体是现代社会人们进行思想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场所。媒体可以通过注意力的导向作用,将受众的注意力导向一个特定的对象、企业和某个特定的事件,从而实现社会注意力和个人注意力的分配与再分配。唤起消费者强烈的共鸣,改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的态度,促使消费者对企业有利的购买决策。

大众传播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银屏相亲;传播学;思考

近两年来,江苏卫视的一档大型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得到了观众的关注,它是一档速配的婚恋交友节目,它和很多的相亲类节目一样,把相亲交友的过程直接搬上了银屏。通过这样的节目能够折射出很多的社会问题,能够折射出当今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婚恋观,我们可以在传播学的角度上对于这样的银屏相亲热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作为有公益性质的相亲节目体现了媒体的强烈责任感

在现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互相之间的交流都是在网上或者是别的媒介方式,非常的方便快捷,但是这样虚拟的交往方式毕竟有它的缺点。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工作非常的忙,所以交友的时间非常的少,进而就给相亲节目增加了发展的机会。相亲现在已经是我国居民一种比较突出的需求了。我国是在2006年的下半年正式的宣告了“剩男剩女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经济网以新闻头条的形式对这个能够体现时代特色问题的到来予以了报道,在2006年的时候一本社科类的《剩男剩女》出版,在当时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关的数据显示2005年首都北京的剩女数量已经达到30万,上海43万……数年以后,这个已经庞大的数字还在一直增加。一股单身的潮流在各个大城市中急速的蔓延开来。在社会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种矛盾,矛盾的形成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的,我们知道城市的形成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城市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但是人们也摆脱不了城市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压抑。随时城市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少,缺少了心灵上的沟通,也就让人们之间变得非常的冷漠。当城市中的人们每天都出入鸽子笼一样的住宅,生存空间小,人口密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膈膜越来越多的时候,也就变得孤独了。在之前的熟人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友爱,谁家有困难,都会来帮忙,但是现在,在陌生的社会中人们之间不会轻易的交流。那时候谁家的女儿没有出嫁,邻居街坊都会来帮忙。通过这种银屏相亲节目的举办,是能够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精神的,然后引起全社会在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营造友爱的社会氛围。

二、把电视的各种手段融入到活动中去,引导公众进行参与

电视媒体举办这种相亲节目和一般的相亲活动存在很大的区别,因为电视节目比较重视现场的效果,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运用电视的表达手段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完美的包装,丰富节目内容,让节目更加的完整和丰富,所以电视节目就想到了用银屏传播的方式来拓展话语空间,拓展话语空间是现在电视节目相亲活动必须要认真考虑的环节。现在社会中的人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向别人讲述,不想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扉,这也是缺乏交流的关键,银屏相亲的时候会针对这一点,让嘉宾在舞台上进行短时间的才艺表演,或者是安排八分钟的约会,这样的活动就给了观众平等参与和与别人进行交流的机会。能够让人们尽情的进行自我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三、在环节的设置上非常的新潮,采用针锋相对的话语方式

在多数的银屏相亲节目中,注重的不是“游戏”板块,而是更加注重“剧情”还有就是由于“剧情”引出的话题,男女嘉宾之间的对话,或者是主持人与嘉宾的之间的对话,往往都是比较的具有时代感的,是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说“有车吗?有房吗?”“你谈的女朋友还没有我的零头多”等等非常“坦率”的问题,折射出现如今社会人们的婚恋价值观。

在这种银屏相亲节目中,我们能够清晰的感觉到,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公益特色,但是这种银屏的相亲方式也赢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社会关注度,它也就成了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的社会上扮演“盈利企业”作用的代表了。著名传播学者格伯纳认为,大众媒介传播内容是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的,有特定的倾向,但是这种倾向不是说教的形式,而是用“报道事实”或者是“提供娱乐”的形式来传达给受众,同时也影响着受众。这样的对话方式能够很直接的体现现代人们的婚恋观,能够吸引足够的眼球。

在银屏的相亲活动中,人们一改之前的那种传统,含蓄的说话方式,用大胆的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大胆的提及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这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承担起了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这种节目就像一个能够包罗现代社会万象的万花筒一样,所有的关于感情、婚姻、爱好还有生活的东西都能够拿到舞台上进行展示。这种相亲节目成功背后的东西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深入思考的。并且很多的这种银屏节目都是可以在网上或者是网下与观众互动的,包括嘉宾也是能够与观众进行直接的互动,交流互动的媒介就是网络等新生的工具。这能够体现出现代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的传播方式。

四、对受众价值观影响的冷思考

不论银屏男女婚恋观是不是正确,但是这样的价值观的不同,这样分歧,都是在人们平时的真实生活中才会有的,是人们生活中比较隐秘的部分,是人们自己的观点,但是通过这样的银屏相亲方式就能够把这种婚恋心理搬上屏幕,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把这种话题一下子变成大家的公共话题,并且很多的观点都是十分的具有争议性,存在很大的分歧,通过大众传播的这种方式在进行深入的包装,对于分歧观点的争论也就随之变的更加具有社会广泛意义。受众受到大众传播的长期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就会与媒介产生一种互动的关系。大众传媒中包含的美丑,善恶无形中就会产生强大的话语权。大众传播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形成和维护社会价值体系的作用。我们的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被“培养”的角色,或者说是被影响的角色。时间长了,这种相亲的形式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会被人们所认可,模仿。在受众中,模仿能力比较强的就是我们的青少年,青少年一旦接受了节目中比较犀利或者自负的语言表达方式就会不自觉的进行模仿。同时他们就会将这种非常有个性化的话语特点带入到自己的说话行为中,逐渐的就会成为他们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说这种银屏节目的背后,存在着深刻的含义。电视节目中的观点,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相亲思想,它也能够影响到生活中行为规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孔莉.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草根文化[J].安徽文学,2009(10).

[2]周志强.“山寨文化”中的消费现象[J].人民论坛,2009(01).

大众传播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 电视;传媒符号;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09-02

1)电视新闻传播符号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它的综合性上。报纸的传播符号是文字和图片,诉诸受众的视觉感官;广播的传播符号是声音,诉诸受众的听觉感官,二者同属于单通道传播媒介。而电视则不同,它的传播符号是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多种符号的综合传播,同时作用于受众的听觉、视觉感官,是一种双通道传播媒介。

电视新闻双通道的传播方式,构成了传播形式的视觉、听觉元素的丰富多样。从视觉画在上看,它有新闻人物形态和现场环境,有照片、图表、动画等;从听觉形象上看,它又有旁白、解说、同期声、音响、音乐等。声、形、光、色等元素相互组合、碰撞,发挥出来的是综合传播优势,形成一个活跃的信息场,从面强化了信息力度,提高了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先进性显现出它与众不同的两个优势。

一是事实氛围的传真性。电视新闻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记录。二是深度涉入的参与性。人类最高级的感知形态是“亲历其境”,参与性在传播学上的含义,就是指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心理介入和传播过程的亲身介入。参与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观众对传播过程的介入。电视新闻特有的符号特征,使它具有了较之其他新闻传媒符号的明显优势。但它也同样存在着固有的先天不足:其一,转瞬即逝,缺乏复现性;其二,过时不候,缺少自由度。然而,这些显而易见的缺憾,并不是我们对电视新闻价值认知进行深层次探讨的所在;

2)迄今为止,电视传媒所遭致的最严厉的批评,莫过于它所创造和传播的消费型大众文化,造成社会价值体系越来越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审美意向,如此下去,最终将导致人类文化精神意义的缺失。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传播学者就有关电视对社会文化结构负面影响的探讨主要是围绕3个方面问题展开的。

一是电视承载的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电视转瞬即逝的“看”的传输特性,使其较之以“读的精神”为主体的文字传播更多地富于承载感性而非理性、具象而非抽象的内容;反映到电视新闻的符号传播中,则电视新闻较重描述性而非阐释性,长于“传情”而非“达意”更非“说理”。因此,其内容就容易流于肤浅和表面化;

二是电视作用于大众文化难以达到较高精神层次。电视产品投入高、生产周期短,巨大的经济压力使之以吸引大量受众为目的,德弗勒·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中指出:“正是这种大数法则把适合大多数消费大众口味的大众文化带给了大众传播”。西方商业电视新闻中常常会存在着有关犯罪、性、公众人物隐私及“软性”倾向,便体现出“大数法则”指导下对一般受众文化品种的曲意逢迎。这样,电视新闻就容易停留在最能带来收视率的现实或潜在受众群体的理解和欣赏层面上;

三是电视塑造的大众文化缺少积极进取的活力。电视快速变幻的视听刺激,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总处于海绵式的吞吐状态之中,面对大量纷繁的信息内容,只有被动选择之功,而无主动思考之力。因此,“作为吸收文化的方式,其危险性在于鼓励被动的文化,导致涉猎不精和慵散,引起注意力、记忆力、表达力的衰退”。(德弗勒·丹尼斯语)

我们对西方传播学者这些对电视新闻价值的认知观点如何再认知呢,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在我国国情和电视传播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地分析和理性地把握。

3)西方学者的分析,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电视业的实际状况,但这种状况并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从传播过程的两极主体,电视从业者和电视受众双方入手,提高对电视媒介的把握能力,就将有助于改变这种消费型文化价值取向,弘扬电视文化的积极因素。

一是融会“三类构成要素”,强化承载功能。电视传播的“瞬态”特征,其视觉符号善于承载的,是形象而非抽象、个性而非概念的内容,要阐述复杂而深刻的理论问题,电视的线性输出方式,确有不易胜任之处。但解决难题并非不可能。电视的结构形态并不只有视觉形象在起作用,“看”也是在与“听”和“读”相互作用之下的“看”,只要我们善于把握这三类构成要素的特征、作用及其间的界限,电视新闻传播同样可以在“看”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和阐释,其承载的文化内容,完全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涵;

二是强化主观调控作用,弱化“大数法则”。电视媒介作为传播工具,本身并深与浅,“精英”或“大众”、“高雅”或“平俗”之分。只有它传播的文化内容,以及由这些内容的传播而建构的社会文化形态,才具有上述区别。“大数法则”导致的低品位电视文化,并不是电视自身的品格缺陷,而是主观调控的所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电视对受众趣味的迎合,以及由这种迎合而造成的受众消费型人格对社会文化的异化,对于商业电视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好自动摆脱的怪圈。于是,社会力量的适度调控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宏观把握与综合控制调度下,电视新闻传播可以不断地寻求新的途径,不断是高新闻内容的格调,发挥出对于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它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调整收受习惯,优化多元取向。从电视吸收方式的角度看,有可能给观众的感官带来过度的刺激,从而损害思考能力、记忆能力、诱使身心失调。只要适用得当,电视完全可以担起传播高尚文化的责任,而受众若能科学地认识过量收受可能导致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有意识地培养起积极、主动、适度收受的自觉性,并注意增加对电视以外其他传媒文化的接触,那样,上述种种问题,也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4)电视新闻传播对社会文化进行的合理引导和积极建构,与其自身所担负的社会文化责任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责任集中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教育的责任。大众传播媒介是具有开启心智的功能,电视传媒必须承担起提出和解释社会目标及价值观的责任;

二是文化服务的责任。电视新闻传播的社会文化服务,包括为受众展示多种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和文明水准,弘扬积极的文化精神,潜在地提高受众的思想情趣,开阔受众文化视野等间接的服务;

三是文化建构的责任。电视新闻传播不仅仅表达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内容,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的肯定与否定、高扬与贬抑、强调与弱化,为之赋予一定的文化意义,进而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许多传播学者将电视与人类的关系,划分为“人类对电视的迷恋”和“电视对人类的跟随”两个时期。由此看来,完成前者向后者的过渡与转变将成为电视业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