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众传播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众传播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 大众传播 肖像 肖像利益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肖像的概念
1.一般意义上的肖像概念
肖像一词最初是作为艺术的一个概念而出现和使用的。肖像,通俗地说就是“比照人物而制成的与人物相似的形象”。《辞海》下的定义是:“图像以肖其人者,谓之肖像。即将其人之姿态、容貌、表情等特征,精确表出之也。如绘画、雕刻、塑像、摄影、刺绣等为表出之方法。”《现代汉语词典》对肖像的解释是“以某一个人为主体的画像或相片(多指没有风景陪衬的大幅相片)。由此可见,肖像是以图像之形式表现人的容貌等特征;而图像的表示方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绘画、雕刻、塑像、刺绣、摄影等等形式。
英文中,与肖像对应的词有portrait,image等。portrait作为名词指以绘制、雕刻、摄影等方式展现出的个人形象,尤以面部为主(a painting,drawing,sculpture,photograph,orother likeness 0f an individual,esp of the face或a verbaldescription 0r picture,csp 0f a person’s character);作为形容词是[ptinting](0f a publication 0r an illustration in apublication)of greater height than width―Compare landscape。
从经济学上说,肖像已经成为是一种能够带来利益的资源;从法学上说,肖像既是一种与人身密切相关的人格利益,又是一种财产利益。肖像所承载的利益呈现多元化。“此种标记和表彰方式更演进为权利能力外在形式。这种外在形式,最原初。最方便和最普遍的是姓名,到了近代,随着摄影术的商业化,又有了摄影肖像,这是仅次于姓名的普遍化标表方式。”。肖像作为自然人最主要的标识之一,逐渐演化为权利能力,并成为法律所保护的对象。
2.法律意义上的肖像概念
在法律上使用肖像的概念,最早是在著作权中出现。见于1876年德国颁布的《美术著作之著作权法》和《不法模仿之照相保护法》,随后肖像的概念逐步完善和发展。1896年,柏林高等法院法官克思奈出版《论肖像权》一书,提出了肖像权法律保护的新观念。1907年,德国立法机关颁布了新的《美术作品著作权法》,确认肖像作为法律概念,其意义在于确认了一个具体的肖像作品同时体现两方面的权益,一方面是肖像作品的著作权所有人所享有的著作权,另一方面是肖像人就肖像所享有的人格利益。就同一肖像而言,这两方面的利益无疑是冲突的,法律调整的正是这种冲突关系。
在我国,学者对于肖像的法律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从描述肖像人的外貌特征的角度定义的有:“肖像是公民人身真实形象及特征的再现”,“肖像是公民形象的客观再现,表现着一个人的形象,是公民的神采风貌的真实写照”,所谓肖像,是指自然人的外在形象通过特定的客观载体得以再现的视觉形象”,肖像是特定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固定形态(fixation)”……等等。从肖像的制作角度出发,偏重于肖像的艺术创作特征来定义的有:“肖像是采用摄影或造型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包括在内的形象的作品”,肖像者,人之容姿之模写也,分绘画、照像、雕刻等类”,肖像是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再现,就是用照片、录像、画像、雕塑等方式把特定人的外貌形象再现出来……肖像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就是面部容貌”,肖像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像、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等等。以上定义或偏重于肖像的艺术创作特征,或偏重于描述肖像所具有的人的外貌特征等角度,无法完全阐述肖像含有的全部意义,因此,本文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的定义,将肖像定义为:肖像是自然人外貌形象通过物质载体固定再现的视觉形象。之所以如此定义,主要认为此定义能够表达出肖像的主要特点。能够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肖像必须是真实自然人的外貌形象;二是肖像必须通过物质载体再现,这个载体可以是木、石、泥、纸张、胶片、数据(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显示)等;三是肖像必须是一种固定的再现。崮定的手段可以是通过人工的绘画、雕刻等,也可以是通过机械方法的摄影、录制等,固定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二、肖像在大众传播中兴起
丹尼尔・贝尔断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正处在一个由语言文字主导的时代走向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而在这样一种变化中,肖像作为图像、信息、符号,在大众传播中兴起具有一种必然性。
1.大众传播媒介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肖像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1839年人类发明了摄影术,可以把肖像定型化并逼真地再现出来。印刷术在发明网点印刷技术后,可以把照片印在书刊上,印刷媒介使得肖像的传播面更深更广。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出现,使得动态的肖像可以被广泛的传播。图像在电视上的大量传播,占据了人们的视线,从而加剧了视觉文化的盛行,加剧了对肖像的视觉消费。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人的肖像可以简单、快捷地输入计算机,再现的形式既可以是静态(static station)的图片,也可以是动态(dynamic station)的影像等。肖像的载体不断变化,方式也从有形到无形,即从有形的大规模纸张传播到无形的网络传播的转变。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肖像的传统载体及传播方式。
2.肖像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具有自身的优势
(1)肖像作为传播信息的方式,古而有之
语言尚未形成时,人们便开始在洞壁内刻上图案或图画了。后来,图像成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方式。图像早于文字等语言符号传播。文字发明以后,文字传播由于诉诸的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对它的接受必然结合对一定语词的理解、组织、选择而进行。但是图像性内容则不需要文字的中间媒介,它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不同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士,大致都可以理解画面的含义。
(2)与语言比较,图像具有诸多优势
由于语言的不统一,对于不同语系的人士来说,经常会在沟通上产生困难。肖像作为一种图像,具有传播方式的形象直观性,图像是通用的非语言符号,无论长幼无论国别。人人均能读懂看懂。
3.从传播主体的角度分析
早在报业发展之初,媒体就采用图片来丰富报刊的版面。1845年6月28日,贝内特的《纽约先驱报》以木刻形式报道前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的葬礼,使得这天的报纸成为史上最著名的头版之一。随着大众传播日益发达,现代的报纸、杂志包括电视网络媒体等都不惜花费大量的版面和时间
刊登肖像。《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是美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之一,其影响力逐渐波及全球。“封面人物”已成为《时代》周刊最重要的特色品牌之一。电视本身固有的传播特性更加剧了肖像的广泛传播;电视的传真性使大量精彩的肖像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电视的覆盖性,可以广泛地传播同一信息而毫不费力地到达受众端。
大众传播媒介不仅在新闻图片中大量使用肖像,在媒体的广告中、影视剧中更是大量使用静态的动态的肖像,以或展示或证明或表演的形式出现。 4,从受众角度分析 视觉图像以直观、感性的优势,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逼真地“再现”现实。理解也较直接,人们从中不仅仅获取信息,而且得到视觉冲击、审美愉悦。图像最具特征的是其可览的,何况是视觉所见到的肖像就是自己或自己的同类?含有肖像的图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肖像作为一种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高深精微的哲学思考到大众传播媒介的生产”,从新闻报道、广告到电影电视剧中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大众传播的发展使大量的肖像不断地传播,冲击人们的视野、观念及其他。
三、大众传播中的肖像利益
“利益”这一概念,有多种学说的定义:“需求说”认为,“利益是人们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一定对象的各种需求;”‘需求满足说”认为,“利益就是好处,或者说是某种需要或愿望的满足”;”‘主客体关系说”认为,“利益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表现为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不同需要的满足和满足这种需要的措施,反映着人与其周围世界中对其发展有意义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积极关系,它使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了月的性,构成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主体关系说”认为,“所谓利益,就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肖像,作为人的形象的抽象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能够成就人的某种需要或愿望的满足,基于肖像由此产生各种利益。在大众传播中,使用肖像能够传递信息,人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的肖像得以满足娱乐、欣赏等需求,肖像上蕴含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利益。对于个人而言,肖像上产生的利益,不仅涉及肖像人的利益,还涉及肖像制作人的利益。肖像利用除了会涉及财产利益外。还会影响相关人的人格利益或者尊严。
1.社会利益
大众传播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利益主体:作为大众传播相对方的社会公众,作为大众传播接受者的社会公众,大众传播媒介机构,大众传播媒介机构的从业人员,等等。在复杂的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作为大众传播接受者的社会公众的主要利益诉求是表达权和知情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机构有完成公民的委托,履行社会公众和大众传播媒介机构的政治契约,实现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的义务。它还有为了自身发展谋求经济利益的利益诉求;等等。社会公众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现的知情权,肖像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能够满足社会公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现表达自由(知情权),从大众传播中获取娱乐,以获得自己的满足。肖像作为一种容易理解的图像信息,不管是用于新闻报道还是广告,肖像不断地向受众传递某种信息。肖像在大众传播中使用和传播,不仅对于本人意义重大,同时对于他人乃至全社会都具有价值,存在社会利益。
2.肖像人的利益
(1)人格利益
肖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肖像人的不可替代性,使一个人与他人相区别。一旦肖像表现明晰,具有了明确的指向,往往和特定人的人格利益联系。我国学者认为肖像所体现出的人格利益所体现的正是公民的人格,其保护的范围包含多个方面:公民对部分个人信息处于私密状态时,享有自己肖像不愿公之于众的权利;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毁损、恶意玷污自己的肖像等。国外有学者称之为“尊严性利益”,并认为在法律文献中无法找到对“尊严性利益”这一术语的现成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尊严性利益可能被视为与前述的、最广义界定的“人格利益”相毗邻。并归纳为如下三种:名誉上的利益(interest in reputation)、个人隐私上的利益(interestin personal privacy)和免受精神痛苦的利益(interest infreedom from mental distress)。
(2)财产利益
这里的财产利益,也可称为经济利益或商业利益。肖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品,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要,肖像或肖像作品不但能够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能够给肖像人带来正面评价。从而产生一定的附加经济利益,派生出商品利用价值。公民可以基于肖像获得财产上的利益。如今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名人通过许可合同允许自己肖像被他人用于商业目的,如商业广告活其他商业宣传,使用者为此向肖像人支付报酬(使用费)。这样的许可利用,尤其是商业性使用实践表明,肖像具有财产价值,能带来财产利益。
3.肖像制作人的利益
肖像的制作、产生,一般还要涉及到制作人。而肖像制作人的利益不仅包括人身利益,也包括财产利益。在此意义上的利益与肖像人的利益有所不同,一般由著作权法来调整。
因此。法律保护肖像利益的内容,既包括肖像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也保护肖像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利益;既要保护肖像人的利益,也要保护肖像制作人的利益。这使得肖像的法律保护呈现复杂性和独特性。
大众传播的意义范文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开始兴起,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媒体带来的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所以毫无疑问,网络传播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原有三大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纵观传统大众传播史,我们不难看出,当新的传播方式出现的时候在带来较大的冲击之后总是会有平衡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就是新旧传播方式的调整,在到后来的相互整合。如此循环反复且不断发展。当广播出现时,有人认为那是报纸的末路,当电视出现时,有人断言,广播将从此衰落。但是,时至今日,报纸仍在,广播仍在,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探索、改变,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反而逾老弥坚。像他们一样,网络也不能完全替代电视,但是,彼此的融合和发展却势在必行。在现今,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的互动,网上的热点会不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而好的电视节目更是第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不断刷新冲高点击率。电视上的代表权威观点专家、业内人士也都要在自己的博客、微薄上继续与受众交流互动,更全面的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那些仍有疑问的粉丝答疑解惑。网络与电视与其他媒体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冲击的融合、发展慢慢走向合作的局面。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并貌,交互性强,剩去了报纸的装订、印刷、储运、发行等环节,并且成本低,出版的周期段,内容量大不受版面的限制;优与广播信息单向不能互动的弊端,时间单一。同时信息通过计算机比电视高速传播,具有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同时计算机具有检索功能,超文本功能,使之成为强有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方式。
具体地说,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化成数字,经过传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网络传播可以通过湖联网高速传播以及实时更新;可以像电视台,广播电台一样进行实况转播,从这一点看来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他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的手里。网络传播的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用分秒来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者小时来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来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网络的快捷带来好处多多,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难度,从图书到音乐,著作权的纷争不绝于耳。同时,尽管时代飞速前进,一本好书在手,还是对那些渴望慢生活的人造成不可抗拒的诱惑。
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出网络的负面效应。包括游戏在内的网络依赖,造成的伤害越来越被人重视。健康的网络是大众对它的新期待。网络的迅猛发展、激烈竞争为这种期待提供了各种可能。
应该说网络传播在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上,符号效果上,传受互动性上都优于传统大众传播,能及时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在受众人数,信息权威性方面远高于网络传播。在中国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由于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运不如dylw.net 电视、报纸、广播,并且网络传播在管理制度上尚未完善,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那么一些消息的真实性着实得需要一定的推敲。所以网络传播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普及开来还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
总而言之,因特网的出现确实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界带来了一场新的冲击波,但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久,最终它也许会被自身的缺点和弊端所淹没。反而会更一步加速传统大众传播对自己的传播手段进行改良和创新。如今,3G手机已经开始逐渐普及,甚至有人在实践互动网络电视,虽然网络兴起迅猛,但传统媒体会不断借鉴它的优势,实现自己的“触底反弹”。虽然网络传播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传播机制,它不会将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都囊括其中,所以也就永远不会出现网络传播代替传统大众传播的可能性。但是,传统媒体会试图把它的优点为我所用,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也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仍会继续。在新旧传播发生较大的冲击之后,传统大众传播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的调整个性化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做到消息报道独家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对家新闻在第一时间播报发表出去。而网络传播也应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强对自身管理制度的规划和治理。这样,新旧传播方式的相互融合互动最终会形成一种信息传播的新的平衡状态,使得新旧媒体在市场激烈的格局变化中互利互动,共同繁荣服务于众。
参考文献
[1]苏志武.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86-393.
大众传播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
abstract: presently, we are fac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globalization time. the mass media participates in the mold no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sitively;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btai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atus strengthens, its scope expands unceasingly.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s playing the role which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dds fuel to the flame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ransaction object and the scope universality has not only enriched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content and the effect, moreover gradually is also holding the mass media for its trade sign. obviously,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seeping mutually, promote mutually, the two also inevitably during this process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promotion; fusion
前言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一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出的知识产权、文化侵略等等成为贸易各方常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工具用途的开发,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竞相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时髦方式。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可以看出,二者不仅在相互促进,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一、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1. 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易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技术手段上。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一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 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 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一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十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 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是文化传播与国际贸易的共同目标。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可见,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大众传播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web2.0;网络口碑传播;大众点评网
近几年,随着“第三方评论网站”的兴起,网络口碑传播的作用不断凸显,为Web2.0时代下的网络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
2003年4月创立于上海的第三方评论网——“大众点评网”正是基于口碑传播而生的网站。大众点评网是中国最大的本地搜索和城市消费门户网站,它提供评论而非信息,而这些评论正是建立在每个消费者的真实口碑中,用户通过真实有效的信息决定对餐馆、商场、生活等服务的选择,形成最终的消费。
一、“口碑传播”和“网络口碑传播”
口碑传播是人际传播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口碑传播(oral spreading)是指一个具有感知信息的非商业传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的人际传播。
口碑传播有一个更形象的英文翻译:word of mouth,即口头传递信息,特别指推荐产品,也指由人与人之间一般的交流产生的信息,而不是通过大众媒体(广告、出版物、传统营销)传递的。口碑相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口头沟通,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对话例如博客、论坛和电子邮件开始成为了口碑相传的新沟通方式[1]。
口碑传播是带有“体温”的,也是最能影响和改变消费者形成最终购买行为的传播形式之一。在Web2.0时代下,网络口碑传播应运而生。网络口碑传播的低投入和高可信度成为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重头戏。
网络口碑,Internet Word of Mouth的缩写,指公司或消费者(合称网民)通过论坛(BBS)、博客和视频分享等网络渠道和其他网民共同分享的关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文字及各类多媒体信息。这些讨论相应的传播效力会影响到这个品牌、产品、及服务的信誉度,也就是网络口碑[1]。
二、网络口碑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
传统的口碑传播一般是面对面的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常是人们口耳相传,传播速度通常较慢,覆盖面较窄。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传播,需要具有一定的熟知程度,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陌生人之间的传播通常不具有“口碑”效应。Web2.0的出现打破了口碑传播这一狭窄的层面,使人际传播发生了本质变化,从传统的人际关系圈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这个庞大的领域,受众之间素不相识,也可以毫无障碍地交流和沟通。大众点评网月浏览量超过6亿,其中手机客户端的月浏览量已经占到网站月浏览量的80%以上,手机独立用户数超过1800万。从刚开始的美食点评,开发到了休闲娱乐、购物、运动健身、酒店等方方面面的点评,做到了信息全方位覆盖。传播模式从点对点变为点对面,用户可以在海量的口碑中搜索到自己所需信息。用户的点评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世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影响的人群数量呈几何式裂变,覆盖范围是传统口碑传播难以匹及的。除了网站的开发和应用,“大众点评网”还开发了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每时每刻接受和传递信息,真正做到网络口碑传播的时效性和全面化。
(二)信息真实性强,精准化程度高
网络口碑传播的关键在于其可信度高,真实性强。“大众点评网”之所以提供评论而非信息,正是看到了网络口碑传播背后的强大可信度。每个用户后面都是一个相对真实的网民,即一个活生生的人。康盛创想(Comsenz)和艾瑞(iResearch)联合的《第三届中国网络社区研究报告》披露,有61.7%的社区网友在购买商品时首先会考虑网友的意见,网上社区(如BBS、Blog)网友的意见在所有的购买行为影响因素中位居第一,成为打动网民购买行为的第一因素。真实的信息成为网络口碑传播必要的前提。郭国庆通过研究发现当消费者认为网络信息可靠时,就比较容易接受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修改或重新建立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态度[2]。
“大众点评网”独特的第三方评论模式,使用户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表对于餐馆等服务行业的褒贬意见。为保持独立性,“大众点评网”一是不任何文字或图片广告;二是严禁餐馆自己开户或自吹自擂,一经发现,永封ID;三是倡导用户在真实消费后点评[3]。网络口碑传播在购买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希望通过网络口碑传播来最大程度地降低购买风险,减少不确定因素,也是网络口碑传播风靡的基础原因之一。相对于正式或有组织的信息来源而言,顾客在购买决策中往往更多地依赖非正式的或人际传播的信息来源,口碑传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原因是基于人际关系的承诺与信任机制在口碑信息传播中的传导与扩散[4]。“大众点评网”仅“美食”点评这一版块,就提供多达6种的搜索范围和方法,用户可通过排行榜、热门商区地点、菜系分类、地标地铁、氛围特色以及快速搜索等迅速定位到自身所需要的信息,精准化程度非常高。这与传统的简单模式的口碑传播简直是天壤之别,“大众点评网”无疑是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网络口播传播网站——“点评”即是“口碑”。
(三)传播立体化,形式多样
Web2.0平台赋予网络口碑传播新的生机。多平台的智能融合,使网络口碑传播呈现立体化和形式多样的趋势。在“大众点评网”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点评。除了传统的文字点评以外,网站还为餐厅的各方面指标提供一目了然的打分,网民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餐厅的口味、环境、服务和人均消费的分数高低。除此之外,“大众点评网”还提供用户图片上传功能,用户通过图片上传工具可以发表餐厅和食物的真实图片。随着LBS(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产生,使得“大众点评网”这种第三方评论网站有了更时效的口碑传播。网络口碑传播基于无线电通讯网络或GPS定位系统分享地理位置信息。目前大众点评网已经推出使用与苹果手机IOS系统、Android系统和Nokia系统的三种手机版“大众点评网”软件。用户通过手机进行LBS定位,在“去过和签到(Check-In)”这一版块,显示出了有多少用户去过这个餐厅并在那里签到。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网络口碑传播的真实性。随时签到,随时点评,使得网络口碑传播无时无处不在,这成为第三方评论网站新的服务方向。
(四)交互性高,分享是主流
人际传播成为新媒体传播的核心组成部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模式,人人都是传播的主体和中心,可以随时表达自我、信息。Web2.0时代的核心传播特征和价值就是互动性,这也是与Web1.0时代的本质区别,它颠覆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传统的口碑传播通常是“你说我听”式的点对点传播,形式单一被动。网络口碑传播虽根植于口碑传播,但Web2.0时代赋予它的交互性是网络口碑传播的核心生命力。人际传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表达和分享,而Web2.0时代旨在将这种分享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推向裂变式的爆炸。
每个用户已经从单纯的受者变为传者,用户从单纯的浏览者变为了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受众和传播者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大众点评网”的创办初衷就是建立在用户的点评和分享。“大众点评网”虽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其传播内容实质则是无数互联网用户所贡献的信息,正是这些信息和口碑、用户集体智慧的呈现才造就了“大众点评网”的成功。用户主动进行信息搜索,发表点评,推进网络口碑传播。网络口碑是以网民“众语”的互动形式击中了所有传统媒体传播的软肋,进而对抗甚至消解了传统媒体对受众的诱导、劝服或操纵作用[5]。每个餐厅都有对应的“点评”版块,用户除了“点评”还可以跟帖。对于网站没有收录的餐厅,用户更可以自行添加餐馆,创建新的“点评”版块。每条用户发表的评论下面,有“鲜花支持”、“很有用”、“太有才了”3种评价模式,用户除了能对“点评”进行支持以外,还可以在“我的回应”一栏里发表自身的见解或看法,对于“点评”进行扩展和补充。“大众点评网”充分彰显了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特征,扩充了网络传播营销的阵营和方式,做到了以用户为核心。
三、网络口碑传播存在的问题
首先,信息碎片化程度高,用户注意力持久度较弱。由于网路传播速度快这一本质性特点,也导致了信息碎片化程度高,如何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黏度成为网络口碑传播的瓶颈。用户对于每天转瞬即逝的消息很难做到全面的掌控和把握,这就需要“大众点评网”要时刻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开发和发展合适用户需求的版块和产品,提高自身竞争力。其次,虽然“大众点评网”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评论网站,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网络口碑信息供给量不足的问题,可以看出,热门城市多为一二线城市,点评数相比中小城市的数量要多得多,就目前来说,“大众点评网”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于大中型城市,像其中的“团购”和“会员卡”功能就对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而对于中小城市用户的作用就没那么大。再次它的点评也多集中在使用互联网频繁的中青年行列,用户的同质化水平较高。
Web2.0时代下,网络口碑传播因其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将传统的点对点传播模式变为点对面传播模式,真正做到网络口碑传播的快速和全面。它又以信息真实性强、精准化程度高成为打动网民购买行为的第一因素,这与传统模式的口碑传播简直是天壤之别。它的立体化、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口碑传播无时无处不在。Web2.0时代颠覆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扩充了网络传播营销的阵营。网络口碑传播虽根植于口碑传播,但Web2.0时代赋予它的交互性是其核心生命力。“大众点评网”正是基于Web2.0时代下的这一特点一跃成为其代表网站,为以后的网络口碑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网络口碑IWOM定义[OL].siwom.com/16.html.
[2] 郭国庆,杨学成,张扬.口碑传播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一个理论模型[J].管理评论,2007(3).
[3] 陈福.大众点评网:口碑经济实践版[OL].p5w.net/new fortune/cy/200810/t1964499.htm.
大众传播的意义范文5
一、符号的生产
符号学作为一门学科始于瑞士现代语言学之父费迪南索绪尔,他说:"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们管它叫符号学。"②他称符号为"概念与音响形象的结合,并用所指与能指分别代替概念与音响形象"。"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换言之索绪尔认为一个符号的诞生是任意的,不确定的,是约定俗成的。如对于"树木"这同一概念,中文是shu mu?熏而英语却是tree。然而索绪尔没有解决符号的所指与能指对应关系被固定之后的问题,因而被称为封闭的静态符号观。索绪尔割裂了符号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哲学家皮尔士在这一点上与索绪尔分道扬镳,他认为符号是世界与认知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皮尔士提出了"指称对象"的概念,他对符号定义是:"一个符号(sign)或者说象征(representation)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者关系上代表某物的东西。"③这里包含了三个要素,认知主体--指称对象--解释。由于指称对象的提出,使符号的生产得以动态不断发展。能指与所指固定下来的旧符号,也可以成为指称对象,经过认知主体的重新阐释,可以发展成为新的符号,使符号不断丰富多样。皮尔士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的不同关系,分为类象符号、指示符号、抽象符号。类象符号通过写实或者模仿来表征对象,它们在形状或者色彩上与指称对象的某些特征相同;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模拟,而是与指称对象构成某种因果或者时空的连接关系;抽象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根据皮尔士的思路,我们基本可以认为符号产生有三种模式:一是写实、模仿、模拟;二是因果、连接,如红绿灯、球场上的哨声等;三是约定俗成,如树木、小鸟、微波炉等。但是无论是何种产生模式,符号的形成离不开传播,而且符号的功能一旦形成,最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它是恒久的,深入人心的,难以改变的。正是由于符号的这种特性,考察符号是由谁生产,如何生产,这是关系到话语权的重大问题。
二、大众传播语境下符号的生产
传播的形式大约可以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种模式。"大众传播"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西方学者常常引用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的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如报纸、广播、电影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④因此大众传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传播主体是一群有组织的群体;传播的媒体是机械,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受众广泛。
机器的发明及应用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崩溃,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崛起,缔造了宏大的工业文明。大众传播媒体时代的来临,符号的生产与流通脱离原先零散、单个的生产,转变为有组织、有规模的大生产,大量的符号被设计、生产、流通。人际传播中,首先是个人或者组织提出符号与指称对象的意义阐释、意义指向,但此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只有在人际传播中经过不断的抗争、剔除、讨价还价、妥协并最后认同,才能成为符号。大众传播的来临将这一切改写:首先符号的生产由有组织的群体代替个人。波德里亚说:"记者和广告商都是神奇的操纵者:他们导演、虚构物品或事件。他们对其进行'重新诠释后才发货--在此范围内,他们毫不客气地对其进行建构。"⑤在大众传播语境下,以记者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体组织,与广告商合谋共同主宰了大众传播媒体的符号生产与传播。大众传播媒体通过把关、议程设置,决定哪些符号可以传播流通,而哪些不能。"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广告从不讳言:我们是在贩卖观点和想法。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航空界为纪念这个伟大的创举,用汉语拼音与英语拼造出"Taikonaut"表达太空人的概念,经过大众传播媒体的反复传播、重复,"Taikonaut"符号就迅速被认同了。其次大众传播的符号暴力代替人际传播中的讨价还价,大众传播媒体符号暴力来源于它的无限复制。如同我们在世界任何一家麦当劳餐厅都可以吃到一样的汉堡包,大众传播中符号的生产是社会化大规模生产。《骇客帝国Ⅲ》全球同步公开放映,人们收看到的都是同质的、"原汁原味"的《骇客帝国Ⅲ》;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听麦当娜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人们通过这个延伸认识世界,感知世界。面对大众传播媒体排山倒海输出的各种符号、意义,大众只知道咀嚼那些残留的意义,却浑然不觉那些没有传播的符号的沉默甚至消失。
①转引自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②转引自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转引自袁漱涓主编:《现代著名西方哲学家评传》(下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大众传播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大众传播 音乐教育 突破
大众传播是利用媒介手段进行传播的活动,随着科技的进步,大众传播的媒介手段也愈来愈多,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在大众传播的推动下,音乐文化越来越多的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进而使音乐教育步入了新时代,这也促使我们想要了解,在大众传播下的音乐教育是怎样的?它给音乐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内容?我们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大众传播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大众传播是活动主体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对大众进行的传播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传播者是专业的媒介组织,传播活动是有组织的、有制度的;传播利用先进手段,对信息加工并传播;传播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传播范围非常广;传播的信息是双重属性,既有商业性又有文化性;大众传播是一种单向的对外传播活动。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动,大众传播媒介由开始的报纸发展到了电报、广播、电影等,最后到了现在的电视、网络等手段,大众传播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传播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信息扩展,大众传播的信息不仅具有公开性,还有一定的权威性。有了大众传播的这一功能,让人们能够通过传播媒介了解各方面信息,对文明的遗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大众传播如此神奇,因此音乐教育更是离不开它的传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播音乐,所以大众传播的功能迎合了传播音乐的需要。在音乐文化中,课堂上往往教授的是传统的音乐文化,传统的音乐文化相对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枯燥,而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正好为音乐教育增添了新活力,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接受,也更贴近生活,有一定的广泛性。有了大众音乐文化的加入,让我们的音乐教育更上一层楼,从而跟上了世界的步伐。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传统音乐的传播有了电视这个传播媒介,电视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它是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相比广播来说,它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音乐通过电视来传播,既给人们带来了听觉享受,又能兼顾视觉感受,所以对音乐传播来说是一次大的冲击,也是一次突破。
电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还起着一定的保护意义,它能够帮助传统文化重燃生机,在现代生活中完好的保留下来,不被人们所抛弃。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播开始广泛化,不再是单纯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像流行音乐、西方音乐等,都给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挑战。电视可以通过一些比赛或者活动等方式,以传统音乐文化为主题,吸引人们参加,保证收视率,帮助音乐教育达到目的,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保护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虽然电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传统音乐文化中,像是戏曲、曲艺等都是通过口头教授的,这种口头教授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存在失传的可能性,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魅力。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音乐教育要采取一定的挽救措施,在电视传播的同时,多加利用口头教授,让学生体会音乐意境,从而达到各个兼顾,更好地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
二、大众传播时代给音乐教育增添的新活力
媒介教育又是一种素养教育,它起源于西方国家,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必然产物,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它注重培养人的媒介素养,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利用媒介手段,判断传播信息,为人类更好的利用高科技手段提供了方便。媒介教育重要内容包括:不同媒介特征的了解,及信息制作的学习,对媒介要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媒介信息要有判断性的眼光,要正确的对待媒介的商业性;在对媒介的学习后,要学会运用媒介,正确的使用媒介。媒介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使他们了解媒介学会使用媒介,学会判断媒介信息,能够掌握传播信息的技巧等。媒介教育有着广泛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广泛性被利用到了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音乐,音乐的传播与其它不同,音乐的传播利用到了各种媒介,这也推动了音乐媒介教育的形成,这种音乐媒介教育也是大众传播时代给音乐教育带来的新内容,给音乐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
1.音乐媒介教育的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教育在中国也得到了重视,对于媒介教育的核心内容,有的学者提出了文化、理念、语言三大方面。音乐媒介教育可以对这一理念进一步吸收,使音乐媒介教育得到深入的发展。从文化层面上,这里的文化重点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联想到了中国的音乐教育,它采用的教育体系是由西方引进的,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是根据西方音乐内容所设置的,并不完全符合中国音乐教育,我们学习西方音乐教育体系是对的,但不应照搬,要在它的学习中进一步更新教育体系,以适合中国的音乐文化教育;从理念层面讲,音乐媒介教育中,影响受教育者形成自己的思维及观念很重要,要使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音乐媒介教育中,受教育者要有一定的音乐文化意识,也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了解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学会正确对待大众音乐文化,准确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语言层面讲,音乐媒介教育离不开媒介语言,媒介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的种目相当多,有乐符、声音等,音乐媒介语言是根据音乐媒介来决定的,音乐媒介通过它们完成了音乐教育,学习音乐媒介语言是音乐媒介的重要部分。
音乐媒介教育要做到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对音乐媒介语言要有一定的了解,像乐谱语言、唱片语言、网络媒介语言等,对有关的音乐媒介语言有一定的判断性。在对这些语言的学习后,有助于形成个人的理念,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能够正确的判断音乐媒介,从而选择合适的音乐媒介。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多样性,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等都属于我们的主要音乐文化内容,而一些流行的大众音乐文化则属于辅助音乐文化,它包括现代的流行音乐、网络歌曲等。我们要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音乐媒介教育中,要在学习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涉及大众音乐文化教育。
2.音乐媒介教育的目的:在音乐媒介教育中,要学会正确的对待大众音乐文化,既不能一味的吸收,也不能一味的拒绝。大众音乐随着大众传播的蓬勃发展,大众音乐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这种大众音乐文化比起传统文化来说,具有更浓厚的商业性以及娱乐性,从某种程度上是去以大众为吸引对象来进行传播的,不能够真正的实现音乐传播的意义。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传播培养人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这种迎合大众口味的音乐文化传播并不能起到这种教育意义,只是一种助兴音乐,不利于人们音乐素质培养。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将音乐教育的意义扭曲,但是它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就是在这中情境下,需要我们抵制大众音乐文化的弊端,利用大众音乐文化的优势,在音乐教育中,要将优秀的大众音乐文化增添到教育内容中,激发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判断大众音乐文化的利弊,对大众音乐文化要有正确的对待方法。
音乐媒介教育中不仅要对大众音乐文化有正确的辨析,更要提高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媒介能力,它具体包括音乐媒介的有关技术、结构、内容等方面。音乐媒介的技术指的是受教育者对媒介的利用技巧学习,例如在音乐录音时,由于公司录音版本也有差别,怎样区分它们就是学习中的内容;网络作为音乐传播媒介,那么怎么运用专业的搜索引擎也是学习的目的。音乐媒介的结构学习方面指的是各种音乐媒介体系的学习,对各种音乐媒介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有关音乐媒介的内容不难理解,就是通过媒介所传播的音乐内容,不仅要对音乐内容进行学习,还要加强音乐的审美能力。
3.音乐媒介教育的途径:音乐媒介教育的途径有很多,有正规的课程教育,也有不正规的课程教育。针对传媒相关专业来说,媒介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教育课程,但对于音乐专业来说,媒介教育还未正式列入科目当中,它只是在学生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内容,由于媒介教育是一门新课程,要将它正式的列入音乐学习教育科目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目前来说,音乐媒介教育通过正规的课程教育途径难以实施。
既然进入正规的课程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就该多运用非正规的课程教育手段,像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尤其是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家庭教育也变得普及起来,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在将来有更好的发展,都会请家教,其中音乐家教占相当大的比例。在家庭教育方面,音乐媒介教育就是一个新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音乐媒介学习中,可以更好的掌握高科技传媒手段,跟上世界的步伐,不会成为落后者。
总结:大众传播推动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此同时,所形成的大众音乐文化给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要有正确的判断眼光,吸收好的一面,丢掉坏的影响。大众传播时代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内容,也就是音乐媒介教育,音乐媒介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它的教育目的也很明确,教育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学习音乐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要了解媒介教育,掌握媒介语言,从而更好地完善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