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监督管理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监督管理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监督管理培训

采购监督管理培训范文1

医疗器械药品自查报告我院遵照X区X食药监发【201x】27号、29号文件精神,组织相关人员重点就全院药品、医疗器械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强化管理责任

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安全管理组织,把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纳入医院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药品、医疗器械相关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督管理制度,医疗器械储存、养护、使用、维护制度等,以制度来保障医院临床工作的安全。

二、建立药品、器械安全档案,严格管理制度

制定管理制度,对购进的药品、医疗器械所具备的条件及供货商所具备的资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保证购进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杜绝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进入医院。保证入库药品、医疗器械的合法及质量,认真执行出入库制度,确保医疗器械安全使用。

三、做好日常的维护保管工作

加强储存药品器械的质量管理,有专管人员做好药品器械的日常维护工作。防止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进入临床,特制订不良事故报告制度。如有药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应查清事发地点,时间,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基本情况,并做好记录,迅速上报区药监局。

四、为诚信者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失信行为予以惩戒 加大行政、医疗问责力度,加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工作作风、教育培训,落实责任,安全治理。

五、合法、规范、诚信创建平安医院

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增加医院药品器械安全项目检查,及时排查药品医疗器械隐患,监督频次,巩固医院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工作成果,营造药品器械的良好氛围,将医院办成患者满意,同行认可,政府放心的好医院。

拓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自查报告我公司遵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施行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公告(201x年第58号)文件精神,组织相关人员重点就我公司经营的所有医疗器械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制度管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障经营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安全

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要领导核心、各部门经理为主要组织成员、全体员工为主要监督执行成员的安全管理组织,把医疗器械安全的管理纳入我公司工作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增强质量责任意识。公司建立、完善了一系列医疗器械相关管理制度:医疗器械采购、验收、贮存、销售、运输、售后服务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制度来保障公司经营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

二、明确岗位职责,严格管理制度,完善并保存相关记录或档案管理制度

公司从总经理到质量负责人到各部门员工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购进的医疗器械所具备的条件及供货商所具备的资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保证购进医疗器械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杜绝不合格医疗器械进入医院。保证入库医疗器械的合法及质量,认真执行出入库制度,确保医疗器械安全使用。

企业质量负责人负责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工作,具有独立裁决权,主要组织制订质量管理制度,指导、监督制度的执行,并对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纠正和持续改进 ,及时收集与医疗器械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实施动态管理 。针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不良事件的收集和报告以及质量投诉和器械召回信息等事件实时监督 ,定期组织或者协助开展质量管理培训 。 公司已经按照新版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对所有计算机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安装有最新版新时空软件系统能够满足医疗器械经营全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并建立有相关记录和档案,针对以前在部分留档供应商资质不完善情况也及时索要补充做进一步的完善保存。

三、人员管理

我公司医疗器械工作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并定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培训,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年组织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有健康档案。

四、仓储管理

采购监督管理培训范文2

关键词: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D035.3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加强消防产品管理是社会单位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单位有效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多起典型火灾案例表明,消防产品能否及时发挥正常的作用,已经成为有效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的关键基础。

一、当前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使用单位重视不够,把关不严格

部分单位没有深刻认识到消防产品的重要作用,设置消防设施是为了应付消防部门的检查,所以在采购消防设施时,只考虑价格成本因素,而不考虑产品质量。同样,在消防工程施工时,选择不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而施工人员往往未经专业培训,不掌握安装、调试的技能要领,给工程质量埋下严重隐患。部分单位对配置的消防产品质量不重视,不懂得定期维护保养,个别单位甚至对相当一部分消防设施不会使用,在源头上埋下了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

2、部分企业只重视消防产品取证、轻视消防产品质量管理

调查显示,当前部分消防产品生产、销售、维修单位和消防工程施工单位诚信缺失,唯利是图,降低消防安全标准,常常以假充真,以次真好,使大量不合格消防产品流进入建设工程。由于企业取得消防产品的认可证书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因此,相关企业对产品的取证工作非常重视,为保证发证时送检的消防产品检测合格,企业对送检样品精工细作,而一旦取得认可证书后就降低标准,放松对产品的质量管理。消防部门在日常监督中经常发现社会单位使用的许多消防产品质量低劣,稳定性差,与检测产品质量差别很大,特别是防火门、应急灯、防火阀等产品的质量问题更为突出。

3、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责任心不强,工作人员消防安全知识匮乏

消防产品是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的中枢神经,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消防产品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间接影响火灾受灾损失,而一些社会单位的管理人经常聘用一些没有消防安全上岗证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消防安全知识匮乏,甚至存在不懂得、不会操作消防产品现象,火灾发生时,不能够第一时间对初起火灾进行处置。

4、消防产品监督执法力度不够,执法程序不规范

目前,消防监督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力量少的问题在各地普遍存在,通常无法配备专职的消防产品监督管理人员,消防产品监督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消防监督员对消防产品标准和性能不熟悉,通常发现产品取得了检验报告就认为是合格产品,对产品的抽检程序、现场判定程序、执法程序等掌握不全面,执行自然也不到位。

5、办理消防产品违法案件周期较长

查处违法消防产品,需要判明消防产品的质量,取得权威鉴定结论。由于具有检验消防产品安全资质的机构相对较少,同时需要检验的消防产品数量庞大,产品从运输到检验中心、在中心排队、再加上检验周期等等,执法周期过长,等鉴定结果下来时,往往出现处罚对象人去楼空的情况。

二、抓好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消防产品监督管理长效机制

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建立“法制健全、单位负责、行业自律、中介评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治劣扶优”的消防产品监管长效机制。可提请当地人大立法或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公安、消防、工商、质监部门对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联合执法机制,确立消防产品生产、维修、销售、安装和使用单位对消防产品质量责任自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各地建立消防行业社团组织,制定行规行约,维护行业诚信,自觉履行产品质量责任,引导行业自律、单位自警,建立企业诚信机制,使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安装、维修和使用企业进一步明确消防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提高产品质量意识,促进消防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消防部门与评价机构的信息沟通,完善检查信息通报制度;要充分发挥消防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作用,及时有效地对抽检样品实施检验,为产品的质量判定提供技术依据;要坚持治劣和扶优相结合的政策,通过提高消防产品市场准入的门槛,逐步淘汰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的落后企业,使讲究诚信、产品优质、经营效益好的优秀企业得到扶持,促进消防产业健康发展。

2、成立专门部门明确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作用

一是要提高对消防产品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任务归入到消防部门重要责任,并由专人负责,在财力和人力上予以支持。支队、大队要成立消防产品监督部门或者明确专人具体负责落实,将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能,延伸消防产品监督范围。针对目前支队、大队人员较少,对消防产品质量跟踪能力不够的现象,我们可以依托各个基层派出所,充分发挥派出所点多面广,一线直接面对广大老百姓的优势,通过明确公安派出所的消防产品监督管理职责,加大使用领域的消防产品抽查力度,从而达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目的,同时建立日常监管工作机制,切实做好消防产品日常质量监督。消除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不开展、假冒伪劣消防产品“找不到”的现象。

3、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配检验设施设备

集中培训和自我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办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培训班,组织消防监督员学习有关消防产品的法律法规,同时积极调动消防监督员学业务的积极性,主动开展自学活动,切实提高消防监督员鉴别消防产品的业务水平。在组建消防产品监督管理队伍上,选择消防监督岗位上工作经验丰富、消防产品业务水平较高,熟练掌握相关消防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的人员,为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并逐步增加消防产品监督装备投入,根据消防产品的发展需要,配备照度计、气体检测仪、螺旋卡尺等必要设备,适时增加一些消防产品质量检测新设备,解决消防监督员遇到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定不了”的问题。

4、促进消防物质监管督察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对伪造劣质进行狠抓

一是踊跃促进消防物质建立属于自己的身份合格证件。消防物质的合格证件管制体系是消防物质监管督察的关键办法,我们凭借消防物质追踪管制体系这个方法,在消防物质监管督察管制时,发挥好消防物质身份合格证件这项管制制度,禁止伪造劣质物质投入社会。消防单位在金乡消防物质监管督察时,对消防物质的身份合格证件的证书编号进行检查,还要注意这物质的身份合格证件有没有被取消等。在现场发现的不合格的物质,要立即追踪出物质的来源,对物质的合同、规格、个数、出产时间、批次、售价、利益等状况收集证据,为下一步骤供应相关的根据。二是加强对消防物质的抽查次数,严厉依据公安单位的消防物质的《消防产品现场检查判定规则》进行。消防物质监管督察管制单位要实实在在的发挥管制作用,使用法律武器的协助严格检查不符合的消防物质,以能够进入社会的规章制度状况和相同性为依据,加大消防物质的抽查送去检测的力度,检测出的伪造劣质物质,要追根究底处理完成。对当场不能判断出是否伪造劣质的,要立即把样本送去检查,对于样本检测出是已经撤销停办合格证书的产品要对其品质进行追踪,对监管督察要夜里执行,对于应该送去检验的消防物质没有送去,而通过检验不符合的,致使存在火灾患情的,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三是综合工作现实情况展开消防物质的流动监管督察。在建筑施工中用的消防物质,其生产工厂或者经销商要提供具有有权销售生产的文书,同时对消防物质的去向及时进行电子备案,增大对消防物质源头的监管督察,有利于禁止伪造劣质物质进入社会,有效的加强消防单位对消防物质的监管督察,解除伪造劣质消防物质挡不住的问题。

5、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营造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氛围

通过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配合,采取开设专版专栏、集中采访、跟踪报道、曝光大案要案等形式,进一步加大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可根据工作开展情况,适时组织假冒伪劣消防产品集中销毁行动,在全社会营造查假、打假的浓厚氛围。及时公布消防产品质量抽查、执法检查信息和查处结果,借助强大的舆论监督声势,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消防产品质量问题所暴露出的隐患也越来越多,而作为消防产品使用领域的监管者,应严厉打击消防产品违法行为,积极引导社会单位和广大群众选用合格消防产品,全面有效的净化消防产品市场,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扫清安全隐患障碍。

参考文献

[1]苏烨,马铁柱.消防产品监督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8,(11).

采购监督管理培训范文3

关键词:集中核算 财务管理职能 弱化表现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集管理监督与服务为一体的会计管理模式,其基本职能是在吸纳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资金所有权及财务自不改变的条件下,由会计核算部门各单位进行资金的运行和管理,同时又行使了资金的监督职能。这是对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职能和各部门之间利益的重新调整。采用集中核算模式有效地防止了资金挪用和相互挤占的现象,对于规范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的支出管理,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集中核算模式的广泛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单位财务管理职能上出现了弱化。

一、财务管理职能的弱化表现

(一)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减弱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单位往往只看重财务的支出而不注重后果,只看重资金收入而不注重预算,只注重物品的购置而不注重保管。尤其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财务管理的权限发生了部分转移,使这类现象就更加突出。许多单位错误地认为把财管事务全部交给核算中心就可以了,而单位只需要简单的报账或签字,在管理上的积极性逐步丧失。

(二)会计集中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相脱节

会计核算职能从单位转至核算中心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认识上的偏差错位。有的核算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受监督管理有很大的抵触,导致在管理上放松不负责任,甚至有的人还想方设法逃避监督,这给会计中心的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核算中心的会计承担了各种各样的业务,超额的任务量导致他们在工作上的疏忽,不能做到对每笔业务都严格审核,基本上都是按照单位上报的原始资料来入账,这就容易造成单位的收入和支出不实。

(三)监督力度不够,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

集中核算制度实施以后,有的单位产生了错误认识,觉得各项收支既然已经有会计核算中心严格审查把关,单位内的监督与检查就没有必要了。这样一来,单位资金支出监督管理缺位,资金周转不能正常进行,也就降低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表现为:单位资金支出随意性大,对人员的补贴支出出现非正常性的增长;来往的款项出现大额款目长期挂账,大量资金长期外流循环,不仅降低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还会造成单位出现坏账和单位资金的流失。

(四)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薄弱。在集中核算实行后,其内部仍然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对财产物资的出入进行管理,要按照规定建立相应的登记手续规程,并严格执行,另外,单位报账人员要及时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确保账目和实物相符,以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性。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大部分单位并没有建立资产管理制度或制度不完善,使单位在资产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从而造成单位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严重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实行集中核算,更会形成会计核算与单位资产管理相分离的局面,使本来就面临困难的资产管理工作难上加难。

(五)单位财务管理职位的变化限制了工作效率

在集中核算实行之前,由单位的会计和出纳组织和实施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自集中核算实施之后,核算单位的会计人员减少了,只有报账会计一人承担着单位的日常收入上缴、支出的报销及备用金的管理等工作,报账会计的工作量不是减少而是加重了,但有些部门和人员误认为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财务工作全部交到了核算中心,于是会出现对报账会计的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单位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二、集中核算模式下加强财务管理职能的策略

(一)建设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整合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

建设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我们需要切实做到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核算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会计中心的联系和交流,接受会计中心的监督管理,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有问题,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建立互促、互补以及互动的分工协作机制,使核算中心人员能够准确高效地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进而能更为合理有效地对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核算、监督和服务的职能作用,切实为各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热情的服务,要积极参与各单位的资金筹措,对部门预算、财产物资的管理以及业务计划制定正确的决策。会计中心工作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完善的资金信息反馈制度,要及时、准确地把单位的预算支出等信息反馈给单位领导,协助单位领导对单位的资金收支做好监督和控制,以避免单位资金流失的状况发生。

第二,严格按照单位财务状况评价报告制度进行日常工作的安排,定期对单位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以及单位资金运转情况和运转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考察、探讨和分析,并加以改善,以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在单位内部实行单位财务风险预警制,协助单位领导对单位资金的使用计划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单位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第四,协助单位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其不完善的部分做出积极有效的指导,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扎实。

会计核算中心是单位会计核算的承担者,担负着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因此,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核算单位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依据。

(二)完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经费开支范围

各单位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大资金运转过程的监督力度,对于支出弹性比较大的活动要进行严格的授权控制,对于不相容的职务,要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明确其工作职责,防止出现监管漏洞。相关部门要制定好各类经费的收支标准,明确经费的使用通道,要制定一套统一、可行的经费支出制度,将其刚性与弹性有效结合起来,在确保单位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达到节约的目的。另外,还要加强收支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监督制度等的完善,保证单位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三)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科学地对单位的资金进行项目预算,收入和支出内容必须具体到每一个项目,从根本上防止单位资金的乱支乱用。

对单位的采购制度进行严格监控,加大审核力度,防止盲目采购、违规采购和重复采购的现象发生。

定期对来往款项进行全面清理,及时对款项进行清收或支付等活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强化财务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单位领导是财务管理工作的负责人与组织者,要多学习与积累会计方面的知识,持续提高自己领导与驾驭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素质与能力,熟悉相关的财务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理财的原则。会计核算中心及上级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报账会计,不断强化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和较强的专业工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证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三、结束语

面对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单位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财务管理工作是经营管理的根本,只有做好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才能使单位在乘风破浪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尽管目前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完善,但是在加强财政资金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改变会计的核算方式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总的来看是一项利大于弊的会计管理制度。当前的主要工作就是明确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改革。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采购监督管理培训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起重设备;事故

一 建筑工程施工起重设备重大事故成因

伴随建筑工程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充,其起重设备引发的重大事故机率也日渐增加,为此我们应探究引发事故的具体成因,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降低事故影响,确保建筑工程优质施工建设。首先在施工操作人员实践培训教育阶段中,由于不注重建筑力学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令较多工作人员没有系统了解刚度特性、强度标准、工程平衡稳定等理论核心,进而在施工建设阶段中无法关注重力效应影响,导致起重设备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同时对构件材料倘若不注重强度机理内涵,便会令其受到不良破坏。例如在建筑施工阶段中,升降设备会突然由高处坠落,进而引发重大安全事故,主体形成成因在于受力主体升降吊运的吊绳没有体现充分强度能力,进而不良断裂。由此可见对构件综合强度标准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尤为重要,应由其受力状况与具体力学属性出发,探究准确结果。对于塔吊坍塌建筑工程重大设备事故,引发的成因还包括不均衡受力偏差作用影响,令其由于失衡而发生倒塌。倘若对该平衡原理没有充分明确,在实践运行阶段中,平衡锤无法符合相关重量标准,便会令塔式起重设备丧失良好的平衡性,进而引发倒塌事故,形成巨大的安全威胁与经济损失。建筑施工阶段中塔式起重设备中构成塔吊相关受压直杆倘若不良失稳、突发安全状况问题,受力标准超出其自身能承载的临界极限,也较易引发受弯这段进而令塔吊倒塌现象。由此可见,对受压直杆进行破坏原理研究尤为重要,倘若对突然失稳直杆的受压破坏没有清晰认知,便会引发建筑工程施工的不良安全隐患。建筑工程施工建设阶段中,倘若不遵循规范标准要求,肆意违规作业,也会引发起重设备安全事故问题。例如对升降设备挂篮装置,其设计极限载重为十二人,倘若违规超额载重,便会令设备吊杆或绳索无法承受超极限重量而引发断裂事故。一些施工人员为了简便施工,常常不遵循应用起重设备相关规范流程要求与说明书标准,而是随意作业,这样一来势必令事故发生机率大大增加。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应强化管理,杜绝安全死角,而当前较多施工方没有重视监督管控,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作业人员素质水平有限,不依据岗位特征进行人员配备,应用起重设备机械管控不全面,也成为引发重大事故的主体成因之一。例如建设方无法履行科学流程,将工程随意发包,招标阶段中仅注重低价标准,忽略了施工建设单位信誉、资质考察,无法对现场施工做好设备设施科学管控、严格把关。为实现成本效益目标,一些施工方不遵循政府管理监督,针对处罚管理程度较轻的现状,将施工方案肆意更改,进一步导致了起重设备事故的频发。

二 建筑工程施工起重设备重大事故科学应对策略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起重设备引发重大事故的众多成因,我们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显著降低事故伤亡损失、经济财产影响,营造安全可靠、优质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环境,提升综合生产效益。

(1)完善实践工作人员素质建设培养,强化职业技术培训

针对实践工作人员掌握力学知识不全面、实践技能不完备,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质量意识、无证上岗作业令安全生产效能无从保障的现状,应科学完善工作人员素质建设培养。相关职业院校应注重工程、结构力学实践教育,提升课时比重,令施工建设与操作人员真正掌握建筑施工结构稳定性、强度标准内涵、材料强度理论、稳定、平衡受力标准,进而做好起重设备的科学管控、操作与应用设计。同时应针对特种岗位工作人员强化职业技术管理培训,令其明确起重设备事故引发的深层面力学成因,进而做足科学的预防控制。

(2)健全建筑工程施工起重设备应用规章体制建设,强化安全操作

为规范建筑工程起重设备应用操作实践,应制定有效的规章管理体制,针对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的起重吊杆、吊蓝做好全面控制管理。应引入专项负责人员,做好监督管控,倘若发现操作人员不良违规行为,超出荷载标准状况,应严厉惩处,进而由制度层面提升管理效益,有效抑制重大起重设备事故的不良发生。对建筑工程施工危险设备,例如塔式起重设备、升降机械,应实施责任管理,明确资质管控,履行垂直运输管理备案体制。也就是说引入工地施工建设的各类塔吊、建筑施工电梯、提升物料起重设备,在应用前期,经过质量验证与资质评估,只有通过测试后方可上报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进行登记备案,并在获取相关备案记录牌照后,方可履行应用。同时对建筑工程施工起重设备相关工作人员应制定针对性考核管理体制,对于进行电梯、塔吊操控与提升物料设备、构件装卸修护的员工,应做好专项教育并实施全面考核评估,通过持证上岗管理、设备档案记录规范施工操作、设备应用,降低不良安全隐患。施工方应科学依据行业规范、国家要求创建起重设备技术资料数据库,做好起重仪器设备的规范优质采购、科学装卸、综合测试、调节运行、全面维护保养,并应履行必要的报废管理环节,做好各阶段技术档案归档,并创设有效全面的重大事故应急处预案,确保各项岗位职能落实到位,进而真正抑制重大起重设备不良事故的频繁发生。再者对相关技术人员应做好安全生产制度法规教育,实施三级管理体制,强化班组长模范带头作用,有效提升工作人员自我保护、维权素养意识,进而为建筑工程安全施工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结语

总之,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起重设备重大事故不良影响、我们只有就事故成因展开综合分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才能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水平,激发起重设备应用价值,实现优质管控目标,并创建真正安全、高效、良好、可靠的建筑工程施工环境。

参考文献

采购监督管理培训范文5

【关键词】 工程项目 土建施工 现场管理 主要问题

土建施工现场是施工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重要场所,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建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指的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制度、方法以及手段对施工现场的各个要素(人员、机械、物料等)进行组织、控制、协调等,使得工程项目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显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就必须对土建现场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对现场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改进,采取一定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提升工程项目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市场竞争制度不完善,各参与方法律意识淡薄。一是工程发包方(投资方)只是追逐低成本高利润,对于中标价格和承包方利益考虑较少。二是低价中标的企业往往是一些挂靠在资质较高的施工企业上的小公司、小企业甚至皮包公司,为了在工程项目中取得私利,就只有采取一些不正当或者违法的手段,对于施工现场的施工方案、工艺措施走过场以便节约成本,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土建施工技术准备和储备不足,施工人员培训跟不上现场管理的要求。作为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具体产品的重要阶段,土建施工工艺要求高、参与人员众多、调配的物料、机械非常繁杂,这就要求加强对施工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的培训,做好技术交底,组织好施工计划,针对施工过程的难点和重点做好技术准备工作。现实中是施工企业对施工技术的准备工作重视不足,对人员的培训不专业、不系统,往往是出现问题才采取措施,不符合施工现场管理的严格要求。

(3)施工现场的物料、机械设备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给现场施工造成困扰。例如物料采购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施工进度;施工材料分类堆放不合理,影响物料的进出;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影响到施工质量等等。

(4)施工现场管理质量控制点众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一是施工物料众多,逐一检验费时费力,只能进行抽检,可能导致质量问题遗漏。二是项目工程工序较多,有时为了赶工期放松对某一施工段的质量检查。三是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信息缺乏有效的处理机制,不能及时、迅速的处理施工现场出现的质量问题。

(5)施工现场管理对于安全问题不够重视,存在安全漏洞,容易导致安全事故。首先是安全责任不明确。一般工程项目都会设置安全领导小组并备有专职安全员以及兼职安全员,土建施工现场一般都会有兼职安全员参与,而现场施工都是由现场施工负责人管理,安全员的具体责任并不明确。第二,施工上岗人员安全知识不足,安全意识淡薄,自我安全保护技能明显不够。第三,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对于安全方面的奖惩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定规范的安全生产激励制度。

2 以标准化、科学化、效益最佳化为原则,优化土建施工现场管理

加强土建施工现场管理,对于保障施工过程的顺畅、土建施工的质量以及维护施工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一是要坚持标准化的原则,标准化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基本要求,必须杜绝施工时的随意性,所有人员服从统一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并建立严格的监督和奖惩制度,保障标准化的顺利推行。二是要坚持科学化的原则,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必须符合科学的原则,例如所有的操作流程必须是符合科学常识的,不能采取非人道的方法来操作。三是效益最佳化的原则,企业是独立核算的经济体,追求适当和合法利润是企业的基本诉求。

3 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监督、管理。对于通过低价恶性报价以中标以及虚报投标资格的行为,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管。同时各参与方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组织施工,对于违反相关规范和法律的行为必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从重从严处理,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2)加强施工现场各个生产要素的管理,建立起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其中在施工现场管理中积极推行5S管理是重要的手段之一。5S管理不但注重物料、设备、机械的标准化管理,它还对所有参与现场施工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严格执行指令、团队协作等等,5S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基础。

(3)严格监督,保证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一是要编制施工现场质量指导文件,做好施工人员的质量培训工作。二是要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并加强监督检查,避免质量问题的出现,例如实行严格的“三检”制度,即每道工序结束后,先由作业班组自行组织检查,然后是、施工技术员、质检员以及项目经理进行互检和交接检,对于隐蔽工程或是重要的关键工序需要监理师审核并签证。三是建立全面、高效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以质量监督相关人员,例如专职质检员、技术员等,作为质量反馈信息系统的信息源,将施工现场的质量动态信息及时传递给项目决策机构,对于质量异常情况,决策机构将处理指令迅速传达到施工现场执行,使得现场管理的质量控制符合实时、全面、有效的原则。

(4)科学处理施工与安全的关系,极力消除或者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要建立起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其次,要做好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增强参与人员的安全意识。最后,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奖惩制度,有错必罚,有功必奖,使得全员积极参与到安全生产活动中来。

4 结语

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必须要在组织施工前做好各项规划,对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做好预防工作,全员积极参与,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障按时按质完成施工生产任务。

参考文献

[1]许艳丽.土建施工现场管理之我见.管理观察,2011年.

采购监督管理培训范文6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影响分析

另外,事业单位财务新准则在资金管理方面新增三大条款,一是“事业单位需严格遵循从严控制、科学规范原则分配资产”,以此充分展现出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一条款要求事业单位在配置资产时能够按需分配,切实规避资产流失、浪费现象的发生,保证资产使用价值最大化;二是“在建工程是指正在建设过程中但未竣工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当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应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将在建工程计入事业单位资产范畴,即拓展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容,又充分展现出在建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事业单位需尽可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依据政府相关规定推行资产共享、共用”,以此充分展现出事业单位资产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改革开放推行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突飞猛进发展,基于国内市场中缺乏健全的管理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和法规,以至于市场内重复建设现象日益突出,大量的事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注重购置轻视管理

一直以来,财政拨款始终是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重要资金来源,因此各部门只要认为需要的便不加节制的予以购置,丝毫不进行科学合理预算。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通过政府渠道购置固定资产,所以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往往手续齐备、购置行为规范。但是待事业单位完成固定资产后,便将固定资产随意丢弃,对其管理力度较薄弱,以致大量的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况,未能够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从而给予事业单位造成资产流失、浪费。

(二)账实不符

账实不符是国内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其通常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不及时,致使购置固定资产时呈现“资产管理部门入账而财务部门未入账”或“财务部门入账而资产管理部门未入账”的不良局面;

(2)不能够及时将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专用设备入账,以至于形成“账外账”;

(3)部分固定资产未入固定资产账,仅列支出;

(4)未将出售废旧设备而获得的资产及时入账。综合上述方面使得事业单位账实不符现象较突出。

(三)资产使用、处置缺乏规范性

就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处置等相关问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作出明确规定,并要求事业单位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处置资产。尽管如此,但部分事业单位仍存在资产使用、处置缺乏规范性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未经相关部门审批便直接予以出租;未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将报废、转让或变卖的固定资产予以如实上报。

另外事业单位均以固定资产完全折旧的方法对专项基金――修购基金予以计提。尽管以修购基金的形式在净资产中予以反映,但修购基金不能够作为固定资产的抵减科目,久而久之将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难以在账面上准确反映出来。另外,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职责权限不明确,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不规范,再加上事业单位未形成专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部门,以致呈现多头管理的局面,从而给予事业单位带来账实不符风险。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力度

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为事业单位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四大类:未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及报废的固定资产。对于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而言,需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开展政府采购行为;对于未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而言,应从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多个环节,严格按照相关程度开展内部控制;对于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而言,事先经财政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由评估机构对固定资产的出租资金进行科学合理苹果,最后确定出租价格;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而言,应由财务、技术、资产使用及管理等部门共同出具固定资产报废证明,之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待审批通过后直接由评估机构对报废固定资产价值予以评估,然后做出相应处理。

(二)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

国内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环节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其根本在于事业单位领导层未能全面认识到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导致其资产管理责任意识薄弱,对待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为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事业单位领导层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重视起部门预算工作,确保实现按需购置,切实规避重复购置与无计划购置等现象的发生,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构建健全的固定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加大资产管理措施执行力度,组织专人承担固定资产购置、验收、转让、报废等多项工作。同时,事业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对专人进行绩效考核,以保证其工作效率与质量。

(三)培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

要求事业单位各级职工打破传统“经费”观念,树立“资产”观念。第一,流动资产的管理固然重要,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因此事业单位不仅要重视起固定资产购置,而且还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第二,协调好固定资产使用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实现固定资产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第三,事业单位做好资产管理培训与再教育工作,既要提升相关职工资产管理水平,又要增强职工职业道德素养。

(四)构建健全的资产清查制度

资产清查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而资产清查制度是资产清查工作的重要依据。事业单位应从三大方面落实资产清查工作:

(1)定期清查。事业单位应定期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准确了解单位固定资产状况,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

(2)重点清查。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对频繁使用固定资产的部门予以重点清查;

(3)离任核查。部门负责人离任时,事业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对其部门进行资产核查,以规避资产流失、浪费现象发生。

(五)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动态监管

事业单位可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资产管理环节,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加大资产管理软件开发力度,以此落实好固定资产维护、查询等工作。同时,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岗位,派遣资深人员负责固定资产构建、处置等相关信息记录工作,依托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便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以保障账实相符。

(六)监管和执法方面

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工作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就监督管理而言,事业单位需致力于固定资产真实完整性和保值增值性的基础之上开展,通过全面落实监督管理使得事业单位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和纠正;就执法检查而言,事业单位需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开展清查、核算,一旦发现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损毁及其报废现象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并有针对于性的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果.浅析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1)

[2]段慧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1(01)

[3]李丽.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企业导报.2011(01)

[4]刘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1(02)

[5]任爱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