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的常用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园管理的常用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园管理的常用方法

幼儿园管理的常用方法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合作;家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164-02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内容,良好家长工作不仅可以使家园双方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能够有利于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了解佛山市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找出影响其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家园合作效果的建议,使幼儿园家园合作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促进佛山市幼儿教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佛山市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家园合作的资源。

首先,幼儿园和家长都有家园合作的意识,但家园合作缺乏计划性。在佛山,不论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开展对幼儿园教育的效果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家园工作开展中,因幼儿园重视不够,教师因受认识上的局限,使得多数园所家园工作缺乏规划,即使有一定规划,在实行中也往往不能落实执行,令家长感到混乱。

其次,缺乏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很多幼儿园教师知道家园合作的意义,但是具体怎么去执行、如何执行却缺乏有效的方法。通过走访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公办幼儿园为教师举办过专业的培训班,但是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技能方面的培训,跟家园合作有关系的培训少之又少。

最后,幼儿园环境的布置缺少体现家园合作的内容。从佛山各大小幼儿园来看,园内公告栏、走廊、教室张贴的无非是各种通知、规章制度、教学计划等文件,涉及家园合作的内容几乎没有。

2.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角色定位不正确。家长和教师虽然都能够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双方对各自分工责任的认识比较模糊。家长和教师双方由于存在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存在分离的现象,导致家园合作出现家长和教师互相不配合[1]。家长仅仅把参与看作是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权利,教师却认为家长的参与主要是配合教师做好工作。

3.家园合作形式单一。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节日庆祝联谊活动、班级博客等是幼儿园常用的家园合作形式,但这些活动总体上看都是带有展示性质的,只是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忙来忙去,家长到时间来观看,家长不理解老师,老师觉得家长会忙中添乱,由于缺乏整体合作计划,组织的不充分,不得力,缺乏家长个体参与,使得家园活动流于形式。即使有的幼儿家长愿意参与到更多的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融入其中。这样就挫伤了家长及教师对家园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佛山市幼儿园家园合作的对策

1.加强佛山市幼儿园基础建设。政府应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并落实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幼儿教育发展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积极筹措发展经费,大力扶持民办园的发展。教师在家园合作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育观,教育素养都将直接影响到家园合作的实效。更新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是实现家园共同教育的基础。根据各园实际情况,对公办园和民办园教师分别开展内容和形式不同的家园合作技能的辅导培训,提升其开展家园合作的技能和水平。

2.树立正确的家园合作观念。在幼儿园方面,由于幼儿园是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有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因此在家园合作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更应对家园合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主导并不是权威的单方面的指导,这种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2]。既要考虑到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适当地提供教育材料辅助幼儿的教育活动,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幼儿园的相关主题教育等,还应该考虑到让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促进幼儿园管理和教学的不断完善。

3.家园合作的新形式。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方式有很多,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合作,都要保证其有效性和实际性。不要盲目照搬照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对于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方法。现有的合作形式有家长会、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等,只要开展的好一样也是有非常好的效果。另外一些好的沟通形式如:网络平台、家长委员会等也是很多幼儿园可以尝试的新方式,值得去推广。

(1)利用网络家园互动平台。为了满足家长与教师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可以建立具有幼儿园个性特色的网站,例如:及时把新的信息在幼儿园网站上公布给家长,如每天教学内容、近期活动通知、幼儿活动照片、幼儿食谱、身体发展评价等。除了网站的形式外,班级QQ群、博客圈、校园短信平台都是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这些网站基本上都有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专区,使教师和家长有一个固定的交流平台。

(2)建立家长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沟通家园联系渠道,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体现民主管理,由各班推荐1~2名关心班级工作、热心为家长服务、教子有方的家长任委员会成员,组成家长委员会。每学期由园长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工作计划、安排和要求,听取家长代表对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学期末,将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向家长委员会做出汇报,由此让家长委员会清楚了解幼儿园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实现民主管理和家园共育。

总之,开展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儿园和教师应真正将家园合作视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并认真思考研究符合佛山市实际情况的家园合作方式,努力贯彻《纲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如何走出家园合作的误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7,(7):55-56.

幼儿园管理的常用方法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 卫生保健 管理 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卫生保健,是一门既包含预防医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健康教育为手段,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重在培养幼儿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需将“人性化教育、个性化发展、亲情化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树立管理员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幼儿园的教学、环境、饮食、娱乐及个人卫生等的有效监督与规范化管理,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关爱幼儿健康。

一、严把体检关、晨检关、消毒隔离关

(一)严把体检关

对于入园的新生,每年开学时要提供医院的接种卡和体检证明,并要人卡相符合,入园后要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于在岗的教职工,特别是新来的工作人员,要体检合格合才能上岗且每年都要进行体检。因为幼儿园是集体场所,严把幼儿和教师的体检关可以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也保证了幼儿园整体的卫生健康安全。

(二)严把晨检关

健康检查是提高园内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晨检时,要坚持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原则,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或隔离,控制传染病菌的传播。一摸幼儿的手心和额头,最好进行详细的体温测量;二看幼儿的神态和面色是否正常;三问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主要是食欲以及大小便;四查幼儿有无携带危险物品及手帕、指甲的卫生。

(三)严把消毒关

幼儿园卫生消毒工作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由于一些病的发生经常是毫无预兆的,因此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预防很关键。特别是手足口病等一些小儿常见病,更需要定期消毒。保育员要按照保健医师所指导的各种不同的消毒液及配比,每天对园内喷洒消毒液,餐具餐餐消毒、幼儿玩具、桌椅每天要用消毒液擦洗,教室、寝室定期用紫外线和醋熏方法消毒,并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人员、定岗位、定责任、定职责,严格按时按要求消毒,以保证园内健康卫生的环境。

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一)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在和孩子的接触中会发现,幼儿表现出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诸如多动症、爱撒谎爱发脾气、爱打架、吮吸手指、恶作剧、口吃、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而,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和生理保健同样重要,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有意识、有目地的培养幼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让幼儿在宽松、有序、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成长,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成长、爱好特长及良好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

幼儿处于心理发育的萌芽时期,其心理发育受到周围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不仅要为幼儿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还要为幼儿创设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充分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把保育因素与教育有机渗透结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适宜的保育环境。如一个温馨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拥抱,一句语言上的鼓励“你最棒”“你一定能做好”;也可以是对幼儿的活动环境美化,如在教室、卧室张贴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海报及图片;在教室设立表扬幼儿点滴进步的宣传板;也可以是“小兔乖乖会刷牙”“比比谁先睡着”“比比谁喝水多”等饱含心理暗示的小活动等。积极为幼儿创造和谐、美好的情感保育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愉悦轻松、积极向上、阳光努力的心理状态。

三、关注幼儿生理保健,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

(一)科学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迅速、活泼好动、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因而需要保证身体各种营养元素的均衡,不断被充运动热量的消耗。我们要针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提供幼儿膳食和营养的平衡搭配,比例适当。在制定幼儿营养食谱时,要根据不同季节做出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多样化食品,并结合市场供应情况和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制订适合幼儿全面营养均衡的食谱、增强幼儿的食欲。每天要做好一日三餐两点的主食和副食的搭配,蔬菜与水果的搭配、干与稀的搭配、植物蛋白质与动物蛋白质的搭配等,使幼儿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都能达到所需的量。

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时,要培养幼儿形成独自进餐的习惯,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的方法,要求他们能安静的吃完自己的饭菜,不挑食不偏食,不把米粒和饭菜撒的到处都是。餐前餐后要记得洗手,餐后要整理好桌面的清洁工作,并养成餐后漱口、洗脸的好习惯。

(二)保证充足的睡眠

幼儿处在大脑发育的初级阶段,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效保障大脑的正常发育。幼儿入育后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健康成长,年龄越小所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午睡管理,确保寝室的通风性、并掌控好室内温、湿度,创建安静的睡眠环境。如冬季室内温度要在18~20度左右,夏季26~29度。适宜湿度冬季要大于35%,夏季要小于70%。教师要巡回检查幼儿的睡姿、盖被情况,每天记录幼儿的入睡率等情况。

(三)加强体育锻炼

结合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龄的儿童,制定科学的一日生活制度,并与儿童生理特点相适应的体格锻炼计划,开展合理的游戏及体育活动,保证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有计划地利用多种材料,选择多种活动方式,在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下进行户外锻炼活动,最好是每天两个小时左右,可有效增强幼儿抗病能力和健康体格的形成。另外,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对患病幼儿要适当调整锻炼,并加强保教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运动保护,避免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四)幼儿个人卫生保健

教师要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督促幼儿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换衣服,保持好个人卫生,坚持每天喝定量的水。每天衣着整洁、指甲、头发干净,定期洗头洗澡,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年龄较大的幼儿早晚要涮牙。制定幼儿个人卫生自查表,如周一查衣服、周二查指甲、周三查头发等。日常用品要专人专用,特别是每天接触的盆、毛巾、碗、筷、水杯,不仅要专用,还要经常消毒,被褥、床单勤洗勤晒。

四、小结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无处不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应以预防为主、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管理的常用方法范文3

尊重孩子

人们常说,看一所幼儿园的品质。看看园长就可以了解一二。同样的,想要了解一所幼儿园师幼关系质量如何,园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风向标。尊重和理解孩子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通过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来体现的,大的可以通过课程理念、环境设置等来体现,小的可以通过日常工作中的每个细节来体现。很多年前读到《窗边的小豆豆》,其中校长和小豆豆长达四小时的谈话情景一直影响着我,促使我不断地追问自己:我能不能始终和孩子们保持亲近的距离?我能不能始终对孩子们倾注极大的热情?我想我应该是教师的榜样,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出表率,为教师提供建构高质量师幼关系的范例。我这样想,也努力这样做。

园长办公室里的小沙发

我的办公室并不大,但除了必要的办公用具和接待区域外。我专门设置了一个接待孩子的区域,摆放了桌椅和小沙发,还有图书和玩具,简单而温馨,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到访的孩子,看到园长办公室有自己专属的区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被尊重的感觉。让孩子们在园长办公室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向所有人传递了一个信号,即孩子是应该被尊重的。

到访过园长办公室的孩子还真不少,有刚入园哭哭啼啼的孩子,有专门来看书的孩子,也有来和我聊天的孩子。记得有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孩子绘画方面的困扰,我先让孩子在专属区域作画,我和家长则在另一边交流。不一会儿,孩子已经自如地创作了三幅想象力丰富的单线画。之后我和家长的交流便围绕着孩子的作品展开,咨询一气呵成。家长和孩子都满意而归。很多孩子毕业后一直记得园长办公室,记得那个专属于他们的温馨角落。

你的意见很重要

从新生报到的第一天起,我就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互动,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全园孩子的姓名和基本情况,并以个人的亲和力和职业素养赢得孩子的喜爱。孩子们都很愿意和我交流,如,在玩大型玩具时发现有硌手的地方,孩子们就会来向我报告,我也会蹲下来或俯下身去倾听,并且认真地告诉他们:“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意见很重要。”每次将孩子报告的事情处理完后,我都会郑重地向孩子反馈处理结果。

有一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长,因为平时很少来园,对女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不甚了解。当她看到女儿无拘无束地与我互动时。她欣然表示再也不会疑虑和不安了,因为园长和孩子都如此亲密,何况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教师呢。

确实,在我们幼儿园,尊重孩子、关爱孩子的理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切切实实地落实在了教工们的言行中。

尊重教师

教师的工作压力、情绪状态等都会影响师幼关系质量。因此。园长不仅要为教师作出示范,更应花大力气培育提升师幼关系质量的土壤,与教师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为教师营造遮风避雨的心理港湾,让教师在安全的、受人尊重的环境中快乐地工作和生活。只有让教师感受到被尊重和工作的幸福,他们才会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孩子。如果园长能像要求教师对待孩子那样对待教师,高质量的师幼关系就是可持续发展的。

梦想成真的风景连廊

教师的工作环境直接影响教师的心情,一个优美的、安全的工作环境,能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激情。如,我们为教师设置的心缘吧、咖啡飘香的茶水间、可自由选择分聚的两用办公室、有文化品位的教研场所等,无不传递出关爱和重视教师的信号。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风景连廊。幼儿园的教学楼和办公楼原来是两幢独立的建筑,除了一楼送饭菜的简易走廊以外,没有其他连接之处,教师往返两幢楼之间有很多不便,所以,教师们一直盼望两幢楼间有个连廊,但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年来教师的这个心愿未能实现。一次全面整修园舍的机会,为教师实现连廊梦想提供了可能。因为资金及工程的难度、进度等问题,过程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我们还是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教师的梦想。之后的每一天,教师们穿梭于风景连廊,发现宝石山、保俶塔似乎近在咫尺,走在这条连廊上深吸一口气。便感觉融入了大自然,消除了疲劳。我经常观察教师们往返于连廊时的表情和动作,不禁感叹环境潜移默化的力量,优美的环境让教师变得更优雅、更自信了,连廊似乎让教师的心和园长的心、孩子的心更相通了、更近了。

特殊的专题研讨

幼儿园管理需要刚柔相济,没有刚性的制度保障,幼儿园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秩序,但只有刚性管理必将留下很多磨灭不掉的“硬伤”,从而间接地影响师幼关系质量。因此,我们除了尊重、关爱教师,为他们提供优美、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外,当教师感到茫然,遇到困惑时,我们会用触动教师心灵的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教师调整心态和行为,以最佳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

一次次特殊的专题研讨都是为帮助教师解决困惑而开展的,内容涉及心理压力、职业幸福感、教师亲和力、沟通技巧、习惯养成、教师礼仪、家长工作等。在开展教师礼仪的专题研讨时,我抓住教师爱美的心理,从美学原理剖析教师的美应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的仪态美和专业自信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专题研讨的目的不是让教师简单地达到某个要求,而是让教师从内心出发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教师仪态中涉及“在孩子面前的仪态”,其中提到“不允许双臂抱胸”。对此,我们不是简单地要求教师执行,而是设法让教师明白其中的道理:双臂抱胸是不专业的表现,这个动作传递的信息是教师和孩子的关系疏远,表达的是教师处于看管者的地位,而孩子则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我发现教师们一旦明白了教师礼仪的每个细节要求及其背后的意义,就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了。专题研讨是教师乐意接受的方式,通过充分的沟通和日常的反复练习,效果相对持久和稳定。

互学共进

在提升师幼关系质量的过程中,让教师良好的言行稳定下来成为职业习惯,是园长管理的目标。园长应引导教师在平时的保教工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师幼关系始终得以健康地生长。

我喜欢你

刚入园的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往往缺少安全感。曾经有个孩子刚来幼儿园时不愿和小朋友及成人交往,情绪也比较低落。我试着接近他,并轻声地对他说“我喜欢你”。开始他只是默默地看着我,一段时间以后,奇迹发生了,当我说“我喜欢你”时,他居然说:“我也喜欢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孩子每次看到我都很开心,并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这个案例让我明白:除了为孩子做好一切入园准备以外,直接告诉孩子教师喜欢他,也是改善师幼关系的有效方法。我把这个案例与教师进行分享,此后教师们也经常对孩子说“我喜欢你”,这句话有效帮助教师和孩子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想,如果教师自己经常有被喜欢的体验,那么他们必定会把这种情感迁移到和孩子的交往中。因此,我除了经常向教师表达我的欣赏以外,还会利用一些小组或集体活动时间,引导教师互相表达欣赏的情感,从而促使教师将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孩子身上。

想哭就哭吧

幼儿园管理的常用方法范文4

【关键词】苏姗・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幼儿软件评价;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11-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2

引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学前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两股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起步。从研究的角度看,在学前教育信息化起步之始,应该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现状是什么?二是国外有哪些先进思想和经验可以借鉴?结合本土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其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稳定而庞大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学术群体中,苏姗・霍兰德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 苏姗・霍兰德其人及其对幼儿教育技术的贡献

苏姗・霍兰德(Susan W.Haugland)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专家,也是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technology integration)领域的领军人物。她于1979年至1999年期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Southeast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儿童发展中心工作,是该校名誉退休教授,现分别为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Metropolitan StateCollege of Denver)和大都会州立大学(Metropolitan StateUniversity)的早期幼儿教育系教授。1992年,霍兰德开始负责发展性软件和网站的评定(Developmental Software and WebSite Awards),1999年开始担任KIDS&Computers公司的总裁。

霍兰德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以及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从事幼儿教育技术研究以来,论著等身且被广泛收录和引用。她的个人介绍也被收录进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Executives andProfessionals、Who's Who in American Education等书籍、年鉴。她对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在美国,尽管教育技术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发展迅速,但在早期教育领域发展也是滞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者、教师和家长担心技术对于幼儿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美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早期教育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霍兰德就是这早期开拓者的代表性人物。她于1985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发起了KIDS计划(KidsInteracting with Developmental Software),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霍兰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3岁以后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多的潜在好处,她的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建立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这与全教协会(NAEYC)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对美国早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研究

软件作为信息载体在计算机用于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幼儿软件却良莠不齐,并且大部分不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霍兰德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的评价研究工作,并将之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重点。她1985年主持制定的Haugland/Shade幼儿软件评价量表自以来,经过不断地完善修订已经得到全教协会的认可,并成为全美权威幼儿软件评价标准。从1990年开始,全教协会吸收了Haugland/Shade量表,从1993年开始在每年的年会上都开设专门分会场,并将其定为NAEYC年会的技术特色专场。1997年,霍兰德在KIDS计划基础上创建KIDS&Computers公司,开始将幼儿教育软件评价进行商业化运作。面向社会提供教师培训、咨询、软件和网站的评价等服务。KIDS&Computers公司作为第三方幼儿教育软件评估机构,以其专业性和职业操守在全儿软件评价领域享有盛誉。其每年推荐的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以及提出的指导性建议对全儿软件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二 苏姗・霍兰德的技术观

长期的幼儿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霍兰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具体包括技术本体论(是什么)、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1 本体论:技术是什么

作为幼儿教育学者,霍兰德并没有专门讨论过技术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她关于技术本质的认识渗透于其众多相关论述之中。霍兰德所指的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站、幼儿教育软件等。霍兰德认为,不同的使用方式,决定了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技术有时如同黑板和粉笔,为幼儿学习提供信息,幼儿从技术中获取知识(Learn fromtechnology),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有时技术在“信息收集、全球性的交流、学习成就的展示、互动性活动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独特的学习机会”。技术的“支架”作用能够“为幼儿提供帮助、支持和指导以使其不断建立认知能力和技能并掌握难度较大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作为幼儿学习的资源、环境和伙伴而存在(learn withtechnology),是幼儿的认知工具。

2 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

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持负性观点的居多。霍兰德作为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者,她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充满乐观,但同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她认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霍兰德接受之前研究者的研究结论。认为计算机在取代其他幼儿活动和幼儿的基本生活经验,剥夺儿童的童年、提供非现实世界图景、增强社会孤立性、降低幼儿情感意识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危险。另一方面,霍兰德认为“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儿童应该有机会早点在生活中适应技术”、“我们几乎没有选择,计算机已经摆在那里,而且会更加普及”。信息技术在应用得当的情况下,也许是在促进幼儿发展上迄今为止所发明的最为强大的工具。信息技术在促进幼儿更为主动的学习、更为独立的学习、更为个性化的学习、增强问题解决技能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另外,霍兰德非常看好网络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认为网络在“信息收集、研究、虚拟野外考察、全球交互与分享、发表成果、增强动机等方面,能为幼儿提供不可替代的学习机会。”

3 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霍兰德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所以其技术观的核心就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取向问题。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出现的种种问题源于幼教工作者两种错误倾向:技术工具主义和技术万能论。前者仅仅将技术看作一种工具,以传统的方式使用技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和教学游戏。后者将技术的优势无限扩大,无条件地将其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百宝箱”。为此,霍兰德引入了“发展适宜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取向。她认为幼儿在体质、情感认知上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需求,对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才会给幼儿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受益”,包括:“更多的主动性学习,更多不同的知觉和概念的学习模式,较少的精神乏味性学习任务,学习的思考速度提高,更适合幼儿个体的学习,更多独立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帮助以促进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 苏姗・霍兰德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

相比计算机硬件,软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更具有决定性。如何选择与评价幼儿教育软件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也是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全教协会(NAEYC)在1990年开始吸收了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并从1993年开始在NAEYC年会中设立专门会场对教师进行Haugland/Shade评价标准使用培训,标志着霍兰德在全儿教育软件评价领域的领军地位。

1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幼儿教育软件也得到蓬勃发展。然而在霍兰德的早期调查中发现,市场上90%的幼儿教育软件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训练-练习”(drill-practice)软件,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霍兰德还曾专门对这些非发展性的幼儿软件和发展性的幼儿软件教育效果进行过对比试验研究。研究发现这些市场上占90%的非发展性软件对幼儿的认知、自尊等关键领域影响不明显,甚至很大程度上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选择软件时困惑,或根本不做任何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兰德开始关注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问题。并具体提出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1)幼儿软件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评估幼儿软件的发展适宜性,除了分类鉴别之外,还通过评估为幼儿软件设计开发提供指导方针;(2)通过制定标准,提供一个系统、客观的工具,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可以增强对幼儿教育软件选择和判断的能力;(3)对管理者来说,通过适当的幼儿软件评价可以用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2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霍兰德看来,“幼儿不是小大人,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情感、认知和社会需求。幼儿软件的设计应该反映出幼儿的独特性。和任何提供给幼儿的课程资源一样,幼儿软件必须是健康发展取向的。”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根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更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全教协会1986年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思想。霍兰德根据“儿童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性软件评价”思想,并于1985年开发出第一版本Haugland/Shade量表作为幼儿教育软件开发的基础。霍兰德曾专门对其研制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标准和全教协会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指导方针进行了对比,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有着相似的设计思路,都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在不断完善中,霍兰德将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称为“发展适宜性软件评价”。发展适宜性是在学前教育出现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背景下提出的,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发展的一套理念。它是全英幼教协会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立场,是学前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具体包括:年龄适宜、个体差异适宜和文化适宜。

3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选择教育软件时,霍兰德强调应考虑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软件产品要符合学校、学区、州所认定的目标或标准;二是软件内容中即使是幼儿发起或控制的暴力也应该避免;三是发展适宜性是最根本的考虑。她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她和谢德制定的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之中。该标准始创于1985年,后经1991、1996两次修订不断得以完善。该标准从幼儿发展适应性的角度出发,从儿童、教师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十条指标。具体包括:“年龄适宜性、儿童控制、清晰的指导、可延伸的复杂性、操作的独立性、无暴力性、过程导向性、技术特征、模拟真实性和可变换性。”随着全教协会对发展适宜性概念的不断完善,霍兰德在她的软件评价中新增了“文化适宜性”,即充分考虑到语言、国别、性别、文化、家庭等因素,新增了反偏见(anti-prejiudice)作为评价内容。文化适宜性的增加使得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标准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更加公平全面,还为其评价思想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4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方法

霍兰德曾经运用其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对众多幼儿教育软件进行评价。从她对其软件评价标准的描述和实际进行的软件评价来看,霍兰德对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指标体系评价法。她的十条指标根据各自定性特点的描述,对被评价幼儿软件采用0、0.5、1计分。总分达到7.0分的被视为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否则为非发展适宜性的。在依据指标定量评价的同时,还有专门的栏目对软件进行简短的描述和评论。通过这些定性评价,“我们经常为软件设计者就软件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议。”这种以定量为主,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是霍兰德软件评价方法的显著特点。另外,为了促进自身软件评价研究的发展,霍兰德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软件评价,“这些评价很多是基于教室中早期儿童利用软件的实际反应。”

5 霍兰德关于其他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研究

教师选择幼儿软件有两条路径:一是根据一些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推荐来选择;二是采用某种评价系统自己来进行评价选择。无论采取哪条路径,教师选择采用某一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是第一步。尽管霍兰德研制出了Haugland/Shade评价系统,但为了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依据和指导,霍兰德专门对多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进行了研究。

首先就利用软件评价系统来选择幼儿软件,霍兰德进行了中肯地表述。她告诫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软件有优点也有局限性。”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最大的好处在于教师无需预览软件。这为教师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也同时存在两大局限;首先,不存在包打天下的软件评价系统,所以事实上有不少很不错的软件并没有通过评价系统的评价脱颖而出;其次,评价系统的评价和这些评价变得被公众可用之间具有滞后性。而且这种滞后的时间取决于软件评价系统本身。霍兰德指出,当教师选择软件评价系统时,最重要的因素是所选择的评价系统符合他们自身的教学哲学取向。通过调查,霍兰德在众多的幼儿软件评价系统中遴选出了7款幼儿软件评价系统,并着重分析了这7款评价系统的教学哲学取向、适用年龄段、各自不同的优点。这项研究成果成为教师选择评价系统时的重要参考工具。

四 苏姗・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幼儿教育资源,虽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如何用好才是关键。在霍兰德看来,“计算机活动越来越趋向与所有课程的整合”。“只有当计算机融入课程时,儿童才能在概念理解、抽象思维、言语技能、问题解决等方面获得发展。”所以霍兰德的不少研究围绕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展开,并逐渐形成了其整合思想。

1 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为确保幼儿园教室中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霍兰德提出了五个关键因素:“计算机摆放的位置、软件选择、教师指导、支持活动和教师培训。”

在幼儿园课程学习中,计算机方便易得是前提。所以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至关重要。霍兰德反对幼儿园惯用的成立计算机室或技术实验室的做法。她认为这些做法使得幼儿不能随时根据需要接触计算机,而且很难与课程活动有效衔接。她主张在教室中设立“计算机中心”,在具体摆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高、视角等因素,以使所有幼儿都能看得见,并易于获取。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软件。霍兰德强调教师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软件,一定要保证是发展适宜性的。鉴于目前市场上此类软件仅占20%份额,幼儿教师在选择软件时往往遇到困难。霍兰德还为教师选择发展适宜性软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霍兰德认为,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要求幼儿都具亲身实践的机会(hands-on opportunities),教师应该鼓励但不能强迫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由于幼儿对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并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指导。为此,霍兰德提出教师应建立一个有计划的轮流指导系统,并就不同年龄、不同特点幼儿的指导提出了具体建议。霍兰德还提倡家长也应该加入到指导队伍中来,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同时霍兰德也非常强调幼儿伙伴之间的作用,“记住,计算机指导并不总是来自于成人,儿童伙伴之间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当他们互帮互学时,也增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霍兰德早期研究显示,只有当延伸活动在有效增强幼儿软件的主要教学目标时,幼儿才会获得显著发展。所以活动为丰富幼儿在教室中的计算机经验提供了重要支持。霍兰德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保证活动对各类软件的支持作用:“一是设计特殊的活动,以丰富幼儿正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二是将计算机整合到课程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对课程重点内容起支持作用的软件。”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会操作技能,建立自信,并掌握将计算机整合到他们课程中去的策略。”霍兰德吸收爱普斯坦(Epstein)的观点,提出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四个关键步骤:教师获取实践经验、工作坊的交流学习、典范和导师指导示范、后继监督。霍兰德进一步认为,无论哪一个环节,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真诚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效培训的关键。另外,由于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霍兰德提出教师培训应该是持续性的。

2 关于计算机在幼儿园教室中配备的数量

霍兰德除了专门对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进行研究外,为了提高应用的效果,霍兰德还专门就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与幼儿的比率最好能达到1:5,最大不能超过1:7。”在计算机不够的情况下,可将计算机集中起来,每个班级按月、季度或学期轮流使用。霍兰德认为,很多幼儿园将计算机平均分配,往往在一个教室中只有一台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有才能的教师也无法实现计算机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3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霍兰德明确指出当前幼儿教师将计算机整合到其课程中的失败根源在于“她们是以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而非是发展适宜性的”。在其众多的论著中,霍兰德反复指出技术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发展适宜性,即要考虑到年龄适宜性、个体差异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在尊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其他所有整合原则都以此展开。

具体活动支撑原则。在发展适宜性的指导思想下,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developmental computer experience)是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有效整合的基础。霍兰德认为,“如果幼儿的计算机经验不是发展性的,他们还不如不接触计算机。”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单靠选择出发展适宜性的软件是不够的,还需要选择或“设计一些具体活动(concrtetactivity)来丰富、支撑这些软件”。换句话说,软件的发展适宜性还需要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作为中介,才能用活、用好。霍兰德认为,具体活动是一种亲身实践的经验(hands-on experience),幼儿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在课程学习中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发现、操作和探索,并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

儿童参与性原则。霍兰德深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影响,认为在发展适宜性的课程整合中,幼儿是参与性的学习者。计算机作为教室中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认知的工具,为幼儿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通过设计的具体活动,“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由幼儿负责”,“幼儿控制学习的过程,并通过探索构造概念与建立知识。”

易接触和有效性原则。幼儿在课程整合活动中经常需要主动操作计算机,这就决定了教室中的计算机在摆放上应该是易于幼儿接触的。霍兰德还非常重视性别差异在幼儿接触计算机时的影响,强调教师在软件选择和教学时应予以注意和提供必要指导。而要保证整合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室中的每一个幼儿对使用计算机充满自信,并且将之视为可用的学习资源”。霍兰德强调应鼓励而非强迫幼儿使用计算机,每一个幼儿在课程活动中都应该有亲身实践的机会。

4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不同年龄段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霍兰德认为3岁之前的幼儿通过身体(眼、耳、口、手、脚等)进行学习,计算机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所以霍兰德不赞成3岁之前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对于3岁之后的幼儿,霍兰德经过实验研究提出,教师进行整合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使用不同的整合方式。

对于3~4岁的幼儿,应该顺应他们的意愿,在具体活动框架下由幼儿自主探索。3~4岁的幼儿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索时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时间是关键。即使幼儿在利用计算机学习时遇到障碍或毫无预期的结果时,教师也不应该给予太多干预,而是给予一两句话的提示即可。霍兰德认为,在教师提供最小帮助的情况下,幼儿仍能成功使用计算机。为增强和扩展幼儿的计算机经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从霍兰德的上述观点看,3~4岁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显然应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相对于3~4岁幼儿,4岁以后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但这取决于提供给他们的计算机经验的类型和他们接触计算机的频次。霍兰德认为,4岁以后的幼儿在他们的计算机经验方面应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该相对具体一些,可以直接指向幼儿的学习目标。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适当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在组内和组间分享他们的成果。

5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思想

全教协会一直以来非常强调在早期教育中提供反偏见课程(anti-bias curriculum)的重要性。提倡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避免提供刻板性(stereotypic)的材料和活动。霍兰德认为计算机在开发和促进反偏见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指出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四个环节:第一是选择使用反偏见软件。霍兰德还专门进一步指出了反偏见软件的六个特性:多语言、国际视野、性别平等、种族差异、不同年龄能力、多元家庭风格;第二是教师应创设一种环境或活动,促进幼儿认识并肯定班级中存在的不同,帮助幼儿接受他人;第三是保证性别平等。教师应该为男孩和女孩提供接触计算机的相同机会;第四是利用计算机提升幼儿文化意识。即通过交互软件或网络,幼儿感受其他文化,消除壁垒,真正理解个体差异,并建立全球理解。

五 霍兰德关于幼儿使用家庭计算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