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范文1
建立区域医疗协同,实现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合理地使用、调配有限的医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是新医改提出的要求,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是实现区域医疗协同的重要支撑环境。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行政管理问题
“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终归是一种理想的、崭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势必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习惯产生激烈的碰撞,并且这势必会触及一些集团的利益。
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医疗模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对生命和健康的追求又是无止境的,因此人们不管得了什么病,即使再拥挤,再难挂号也要去大医院找名专家,而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却门可罗雀。而且,这种现象与地域、经济水平和患者的贫富没有关系,即便大医院的医药费报销比例再低,很多人也不在乎。另一方面,新医改要求大型医院逐步过渡到疑难急重症的保障,但对于运营成本本来就非常高的大型医院来说,如果只靠住院而放弃门诊,是否能够支撑其长期平稳地运行,也是医院和管理者所要面临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是新医改的推动力之一,但医疗信息化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应用,也依赖于良好的制度设计。如果没有制度设计和安排,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推动新模式的建立显然是不够的。区域卫生信息化不单是技术应用问题,更是行政管理问题。因此,必须真正提高决策者的认识,必须要有政府和决策层强有力的介入和协调,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才有可能成功。
新医改催生区域医疗信息化
前几年,全国各地都建立了计划免疫、妇儿管理、传染病直报等很多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把基层信息直接报送到卫生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而新医改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区域医疗,并实现区域内的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调配和协同。这就要求医疗信息平台区域化,必须把区域内的医院、社区和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整合,避免烟囱,以支持地方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决策。而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又催生了就医一卡通、双向转诊等新的应用,因此新医改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驱动力。
据薛冠华介绍:2009年的珠海市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了实现全市“就医一卡通”的提案,被市政府确定为重点督办提案。后来由于提案涉及民生,又被确定为珠海市“十大民生工程”。非常巧合的是此后不久,卫生部就颁布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目前,珠海市就医一卡通和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项目,作为政府投资项目已经立项,并正在进行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和概算等工作。另据戴文灿主任介绍,尽管珠海市被确定为经济特区,但仍然是一个地级市。全市常住人口150余万,目前拥有6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医院、卫生院54家,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288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42家。“珠海的人口规模和医疗资源特点,非常适合进行全市的区域医疗整合和协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珠海区域医疗卫生平台的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珠海市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实现珠海市居民持卡(社保卡、身份证、诊疗卡)就医一卡通,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共享居民健康档案,支撑新医改各项措施落实,支持卫生行政管理和科学决策,达到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
以珠海市区域内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异构异源数据,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指令,实现珠海市居民统一身份认证,改造和完善现有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在整合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支撑各种医疗卫生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技术支撑环境。平台建设要遵循标准,保护居民隐私,以居民健康服务为中心,同时提供卫生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支撑新医改各项措施的实施,为政府其他部门及医疗保险等第三方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和接口,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支撑区域医疗协同和分级医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开放性和标准化是关键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而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又没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探索创新。从厂商的角度来看,由于很多公司是从HIS转过来的,对于区域医疗也是新手,各家的解决方案也是良莠不齐,加之缺乏权威的第三方认证,很难对厂商的解决方案进行判别。戴主任说:“面对这样的情况,珠海的建设规划把重点放在了坚持标准化和开放性两个方面。把握住标准化和开放性这两点,不仅可以符合国家制定的‘3521’规划,实现国家、省、市的三级信息集成和共享,还可以实现老百姓迫切呼吁的社保结算跨区域之间交换和共享。”薛冠华也表示:“如果没有把握住标准化和开放性,那么这个系统就是非标准的、非主流的,就无法实现与其他城市共享。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互联互通改造,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注重历史数据和信息的继承
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方法学方面,珠海市的规划强调“快速实现异构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继承各医疗机构的历史数据,尽可能地减少对其前端应用的干预,避免推倒重来和重复投资。”这样既可以降低医院的改造成本,又可以不干预医院原有的管理模式,还可以使数据具有很好的继承性,为今后平台数据的进一步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以前没有实行实名制就医,各个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中的很多历史数据如何匹配整合,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医疗信息和数据关系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很多地方在进行区域整合时宁可丢弃这些死数据,也不能因为数据整合而出现错误。而珠海的思路是:通过建立患者主索引(EMPI)和详细的居民身份匹配方案,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不同系统中的信息整合到一个居民的身上。在不影响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的前提下, 把同一居民在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里的数据进行匹配并抓取下来。这样任何一个珠海市民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看过病或者做过卫生干预,只要有记录,就可以把他的个人信息全部继承下来,形成健康档案并实现共享。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内容
从医疗卫生管理者和决策驱动者的角度来讲,珠海市将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设的内容划分成:集成平台、医院端、社区端、以及基于整合数据的二次开放和利用四个部分。
集成平台就是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成平台技术架构设计,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实现异构异源数据集成和共享,建设居民健康信息平台。同时,实现一卡通、一单通、一本通,以及双向转诊、预约挂号和区域影像共享。
医院端实现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对医院原有的HIS、LIS、RIS进行改造,建设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远程会诊系统,以及合理用药和医生知识管理系统。
社区端完成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完善和优化。包括建设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信息系统,优化和改造现有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对现有妇幼信息系统和计划免疫系统进行改造和集成,建设“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生工作站。
基于整合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即开发院前急救、慢病管理、大病筛查、症状体征监测及疫情预警、应急救援调度、绩效考核、阳光用药、行风考评、费用控制与医疗质量监控、以及物流配送系统。
打好集成基础,实现二次开发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共享;虚拟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irtualization Storage Technology for the Regional Medical
Jiang Zeguang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main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orage virtualization,realization types and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haring.
Keywords:Regional medical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haring;Virtualization storage
一、前言
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围绕数字化、网络化开展的各种健康数据不断增加,数据存储变成了新的难题,区域医疗数据共享中的各种应用对存储网络平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表现在对存储容量的要求,还包括对数据访问性能、数据传输性能、数据管理能力、存储扩展能力等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所谓虚拟存储,就是把多个存储介质模块通过一定的手段集中管理起来,所有的存储模块在一个“存储池”(Storage Pool)中得到统一管理。系统升级、建立和分配虚拟磁盘、改变RAID级别、扩充存储空间等都比以前容易的多,存储管理变得轻松简单。
二、虚拟存储的实现方式
虚拟存储技术已经融合到存储系统结构的各个环节中。虚拟存储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基于服务器的虚拟存储、基于存储设备的虚拟存储以及基于存储网络的虚拟存储。
区域医疗虚拟存储可应用到多个方面,应用于服务器以及存储设备;同时也可以使用网络虚拟存储完成分布式、联邦模式存储等。从技术上讲,在网络端实施虚拟存储的结构形式有以下两种:对称式与非对称式。对称式虚拟存储就是指把进行虚拟存储管理和控制的高速存储控制设备(High Speed Traffic Directors,HSTD)置于网络系统的传输通道上。HSTD与存储池子系统(Storage Pool)集成在一起,组成存储区域网络应用系统(SAN Appliance)。
非对称式虚拟存储就是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正常的数据访问传输通道之外,通过配置一个虚拟存储管理器来实现存储器池的虚拟化处理。
三、虚拟存储技术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应用
区域医疗中心最重要的业务就是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为实现医疗网络间的卫生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共享交换及提供统一的信息和应用服务的长远规划,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需站在一定的管理高度下进行设计和构建。整个应用规划可分为信息基础设施层、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层、区域卫生应用层及区域卫生表示层。
按照目前建设的模式,一个大的数据中心里的各系统不仅在逻辑上,而且在物理上也都处于独立分散的状态,每个业务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接入表现层,应用逻辑层和数据处理层。从规划的全局角度看,如果沿用这种思路和架构,它的局限性和消极方面都将逐渐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硬件配置低;设备利用率差,各系统间的资源无法根据应用情况灵活调整;系统管理的负担太大。为了避免这些弊端,必须考虑新的IT硬件构架模式,事实证明,当信息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IT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是必然的方向。
后台数据集中处理层后台数据处理层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集中存储各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后台的数据库层对整合的要求比前面两层更高,存储虚拟化技术能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管理功能和灵活性,高度的计算和数据交换能力。
综合考虑区域医疗系统的业务规划要求,强调系统结构的简洁性和灵活性。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建设一种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承担部门信息共享利用,同时提供服务的开放数据平台,为卫生部门的用户提供清晰,先进,可以灵活部署,具有易于扩展,易于管理特点的基础IT硬件平台。SAN具有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高性能及集中存储管理等诸多优点,能满足区域医疗信息的集中存储的要求;但同时它也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问题:互操作性、兼容性差;体系结构复杂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SAN内部虚拟化的解决方案VSAN,区域医疗存储系统的核心是2个高速SAN交换机,而磁盘阵列和磁带库都通过这个交换机连接到各台服务器上,同时通过SAN技术可以进一步实现存储虚拟化和LAN free的数据备份。在SAN体系结构中加入一个新的虚拟化层架构。通过这个虚拟化层,可以将多种设备上存储容量集合起来,虚拟成一个大的磁盘,提高存储容量的使用率,为应用程序和用户提供SAN的全局逻辑虚拟化视图。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器不必关心后端物理设备的物理特性,也不会因为物理设备发生任何变化而受影响。这样从用户和应用程序来看,原来复杂结构的SAN就是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具有统一界面的虚拟存储池,它对用户和应用程序完全透明,而存储池中逻辑存储单元的具体细节则只是系统管理员所关心的问题。管理员可以通过GUI等图形用户界面让很多服务器共享后端的存储池,因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把大医院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覆盖到区各级医院及辖区内各社区医疗点,使三级机构之间合理协调各类医疗资源,实现区域卫生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也使三级医院紧张的医疗用房情况得以缓解,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孟冉.异构存储区域网络中存储虚拟化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5
[2]邓劲生.存储区域网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周继茂.虚拟存储技术在视频网络中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2002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公厕;空间布局;合理性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0603
1引言
公厕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但从一定程度上w现出一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到市民和旅游者的居住和旅行舒适程度,影响到城市的总体形象和投资环境。随着整个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作为基础设施规划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厕建设却相对滞后,因此公厕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1]。
在国外,公厕问题早已引起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各地行政机构开始将“公厕革命”列为重要事务。2002年足球世界杯举办城市之一的韩国水原市把“厕所文化”作为城市的特色。德国政府在公厕地点的选择上,除了硬指标外,还非常重视软调查,公厕管理部门在确定厕所的地点、数量、设施时,规定必须依靠著名的调查公司来配合完成[2]。在国内,公厕问题也已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尧文元提出了公厕规划应遵循的主要原则,阐述了公厕规划的主要内容,并以广州市公厕规划为例,对公厕规划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进行了介绍[3]。邹茜对按照城市区域的功能定位、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深圳市公厕的布局、建设方案、改造设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了经济实用的可行方案[4]。大多数研究从公厕外观、内部设计或者公厕文化角度出发进行论述,但很少涉及公厕布局和选址,缺乏可操作性[5]。
公厕是表现城市细节的一种基础设施。现代城市公厕可以理解为:是独立建筑于城市道路、广场、车站、公园等公共场所附近,或附建与公共建筑之内,向公众提供方便和服务的设施。首先,它是以满足人的生理排泄需求为主的一种城市基础设施,同时还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和城市精神的服务性基础设施[6]。公厕在城市运行、发展中,在公众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政府的城市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研究公厕的空间布局合理性,极大丰富了城市规划学的理论。本文以商丘市为例,分析其公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对策。
2城市公厕空间合理性布局的标准
2.1城市公厕规划的原则
落实公厕规划用地,合理布局公厕,是公厕建设的首要问题。公厕的建设规划,应以“合理布局、附建为主,寻找方便”为原则。在装修、等级配置上应全部达到一类或以上标准,以附建式为主,除附建于商场等公共建筑物内以外,还可附建于道路两侧住宅楼底层,沿街单位一隅等,以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协调公厕周围环境。公共厕所布局的原则是“总量合理,明确重点;就近服务,便民利民;规划指导,确保落地”。按照300 m的服务半径,步行3~5 min能到达。公共厕所设置应鼓励充分依托公共设施,依托城市公共空间,原则上不得占用道路空间,贯彻环保和节能、节水的要求,鼓励加大女用厕位比例,加强统一标识,加强引导[7]。
2.2城市公厕空间合理性布局的标准分析
公厕具有单个占地面积小、总体数量较多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公厕布局规划时可以见缝插针,与周围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协调布设。公厕分布必须满足整个规划区域内出行人群的如厕需求,因此公厕服务范围必须基本覆盖整个规划区域,还应合理分散分布。然而,对于公厕合理性布局的标准一般是按照公共厕所的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来确定的: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 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 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 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 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 m(宜建在本区商业网点附近)[8]。
2.3城市公厕合理性布局影响因子分析
一座城市的公厕分布,是受到政策、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影响的,文章重点从政府行为、人口分布情况、商业布局、旅游目的地分布、车站、场馆6个因子进行分析:①政府行为。首先,公厕的建设一般要与整个城市规划和建设相一致。其次,公厕空间分布要考虑公平性和均衡性。②人口分布情况。人口是影响公厕空间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越密集的区域,对公厕的需求量越大。③商业布局。交通繁忙的区域,对公厕的需求量大,对于流量大的区域,考虑增加公厕的数量,并可设置流动性公厕。④旅游目的地分布。根据当地人群数量,考虑到景点吸引的旅游人群,可以考虑增设公厕数量,并在旺季考虑增加流动公厕。⑤车站。车站附近是人口高密度分布的场所,在车站等密集度最高的地方增设公厕。⑥场馆。这些区域是集贸,休闲的密集区域,除了增设公厕之外,可以考虑增加流动公厕。
3商丘市公厕的空间布局合理性分析
3.1商丘市公厕现状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是全国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现辖六县一市两区,全市总面积10704 km2,人口800余万人。商丘市现有水冲式公厕104座,属于商丘市环卫站直管的公厕有87座,90%的公厕始建于1998年至2006年。其中一类公厕共有20个,占全市公厕的0.19%,二类公厕共有78个,占99.75%,三类公厕共有6个,占全市公厕0.06%。商丘市公厕在整个商丘市的空间分布状态,也就是公厕分布现状。从搜集上来的资料及分析来看,有以下特点。
(1)公厕在商丘市的各个街道都有分布,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凯旋路(9座)、文化路街道(6座)、神火大道等商业密集区,分布最少的是平原路(2座)。
(2)公厕总体上来讲分布不均衡。部分街道公厕部分过于密集,如凯旋路与文化路交界的路段上,布设有6座公厕;神火大道上布设有8座公厕而平原路上公厕寥寥无几。
(3)若按城镇常住人口2500~3000人设置1座公厕推算,商丘市应有104座完全开放的公厕,每个街道现有和应布设的公厕数量如表1所示。
3.2商丘市公厕的存在问题
(1)公厕设施配置、功能不完善等。仅在数量上和最基本的质量、卫生水平上达到要求,公厕建设尚处于“初级”阶级。
(2)重点区域用厕不方便。在大型商业步行街、大型商业中心、娱乐场所等公共活动中心和轨道交通站点、长途客运站等公共交通枢纽地区,公共厕所配置相对缺乏。
(3)厕所标识不够清晰明了。厕所导向标志设置位置不合理,不易寻找;现有标志不够规范,不易识别;造成如厕者不能及时找到厕所,现有公共厕所无法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
(4)落实公厕建设用地困难。在古城区,由于用地比较紧张,新建公厕用地难以落实;在新建住宅小区,开发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不按要求进行公厕等环卫设施配套建设,公厕建设用地落实困难。
(5)社会公厕监管难度大。部分市民卫生意识淡薄,如厕后乱扔烟头,纸屑,对公厕设施不爱护,有些市民素质较差,随意破坏公厕设施,如:步行街道(一类厕所),配备上档次冲水、便池设备,现已出现被损坏现象。建议新闻媒体加强对市民文明卫生,爱护公物设施的宣传教育,相关只能部门制定措施,对损坏公共利益行为者,给予相应的处罚。
(6)在公厕的需求空间与供给空间上,通过对商丘市的实地调查,我发现商丘市公厕在空间布局上还不能使市民的需求与供给达到统一,也就是物质空间与行为空间还不能达到有机的结合。
综上所述,商丘市的公厕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没有达到供给和需求的统一,即物质空间和行为空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4商丘市公厕的空间布局合理性的对策
(1)以预测结果为标准,增加凯旋路,神火大道,平原路的公厕数量。包括增加凯旋街道原有的9座公厕至14座,增加神火街道原有的6座公厕至13座,增加平原路街道原有的2座公厕至4座,并按照繁华区域300~350 m距离设置一座公厕的标准,在道北增设公厕公厕2座,总的增设公厕数量为16座(表2)。
(2)提高特别繁华区域和繁华区域的公厕等级。特别繁华区域有步行街道、古城内部、团结路、大商字区、站前路、凯旋大道、神火大道7条街道,此类区域的公厕等级以一类标准设置,繁华区域的食品街、路、青年路,繁华地段按一类标准设置,非繁华区域八一路、平原路、文化路,非繁华地段按二类标准设置。
(3)落实商丘市公厕的选址保障。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土地主管部门对规划和用地的审批和监管;对必须利用道路退缩带和道路绿化带作为公厕建设用地的,还必须与市政园林主管部门协调;公厕建设需要供电、供水和排水配套,必须与供电、供水部门协调;其产权属于旅游主管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社会公厕的建设,必须与旅游主管部门协调。公厕建设过程,还必须通过建设主管部门的审批。做好了部门协调工作,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4)对商丘市公厕进行“厕所微化”。所谓“厕所微化”,是指将原来体型较大的独立式公厕,微缩成体积较小、占地不大、布点灵活、美观卫生、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小型厕所,这类厕所占地一般为6 m2左右,仅为原固定独立式公厕占地面积的1/20~1/10,便于在人行道两侧布设,解决了建厕用地难的问题。“厕所微化”牵涉用地问题,因此,建议城市规划部门、路政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在布点规划、选点用地上应给予大力支持。
(5)对商丘市公厕进行“厕所显化”。有些地方不是没有公厕,而是缺乏一定的诱导标识,公众即使走到公厕跟前,可能也不会意识到这是厕所,给人造成一种公厕缺乏、布局不合理的假象。因此,增设公厕引导标识、加强公厕引导措施工作。凡在有供行人、顾客使用厕所的公共建筑内,应规定在其导购平面图、通道醒目处,标注厕所所在位置,悬挂明显的引导指示牌。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公众提供“导厕”,如在网上公布公分布的电子地图和开展电话咨询等。
5结语
本文首先对商丘市公厕分布进行了概述,现在商丘市正处在城市发展的快速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了不少城市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就是其中一个问题,本文拟以商丘市的公厕布局出发,探讨其布局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商丘市公厕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商丘市公厕的空间布局方法与对策,以期给商丘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华奎元.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Marc Bilodeau,AlSlivinsk.Toilet cleaning and department chairing volunteering a public servic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6(59):299~308.
[3]尧文元.公厕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以广州市公厕规划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06,14(1):98~101.
[4]邹茜,廖利,吴丽,等. 深圳市公厕规划建设研究[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 8(6):263~266.
[5]惠.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胥传阳. 顾承华.公厕管理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范文4
“通过京冀两地的医疗合作,河北的医院不仅留住了更多本地病人,也吸引了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外地患者,有效缓解了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压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
此前的2017年1月5日,北京市、河北省两地人社部门正式签署了京冀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协议。同一时间,在潮白河对岸的燕郊,燕达医院开通了医保异地结算系统。
以此为标志,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已经迈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区域内医疗水平同质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借由医保异地报销将更多病人引流到北京之外,以此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迄今,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推进也已走过整整三周年。
在方来英看来,过去3年,京津冀三地的医疗协同在多项政策的助推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京津冀在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等领域的深入合作。”
提升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t望东方周刊》: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工作始于何时?
方来英:这个时间比较早。在2014年2月26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至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之后,北京市卫计委随即和天津、河北两地的卫生计生部门开展了京津冀卫生协同发展的研究,并很快进入实践阶段。
2014年5月,我们就启动了北京-河北燕达重点医疗合作项目;2015年2月和7月,北京市还分别与张家口市、唐山市签订了《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正式开展北京-张家口、北京-曹妃甸两个医疗合作项目。
到2015年9月,京津冀三地卫计委签订了《京津冀卫生计生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5-2017年)》,正式成立卫生计生协同发展工作小组,明确在加强医疗服务区域合作、推进公共卫生区域联动、强化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对接、构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协调机制等十个领域加强合作。
2015年10月,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还专门设立了医疗机构功能疏解工作小组,由张延昆副市长任组长,小组设在我们卫计委,市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等七部门都参与了进来。
在这样完备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北京市卫计委按照职责分工,与市属各部门以及天津、河北两地的卫生计生部门紧密合作,有序地推进三地的医疗协同工作。
《t望东方周刊》: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整体思路是怎样的?
方来英:我们以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围绕首都的“四个中心”定位,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战略部署,统筹规划调整医疗资源布局。
具体来说就是:以城市发展规划和人口分布为导向,在北京市辖区内,通过推进首都城市核心区医疗资源向郊区等资源薄弱地区疏解,来提升医疗资源布局的均衡性,解决以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
而在京津冀的大区域内,三地卫计委根据医疗资源、服务能力和地理区位特点,在重点区域上各自分工负责,在工作机制和政策上协同对接,以提升京津冀医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
疏解20余家大医院意味着什么
《t望东方周刊》:具体到实施阶段,北京市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方来英:我们按照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医疗卫生领域的“负面清单”制度:
一方面严控本市东、西城区及五环路内的新增医疗资源,对包括协和医院、煤炭总医院、电力医院、世纪坛医院等多个不同隶属关系的医院扩建和增床项目予以严格把关,遏制大医院的盲目扩张;另一方面,我们着力引导核心区优质资源向资源薄弱地区转移。
同时,借助疏解契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的转变,通过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打造郊区区域医疗中心,在辖区内起到医疗中心的引领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强化三级医院引领学科发展和解决疑难重症的功能,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机制。
可以说,通过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医疗资源空间布局调整的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运行效率,也促进了首都医疗卫生功能的优化。
《t望东方周刊》:您刚才提到了一个外界关注的热点,就是北京的大医院正在向外疏解,这项工作进展如何?
方来英:北京市卫计委目前已规划了约20个市属医疗卫生机构疏解项目,涉及疏解总床位达到5600余张,通过与国家卫计委和委属委管医院的沟通,初步形成13家委属委管医院的疏解意向项目汇总。
目前,北京周边地区初步形成了33家医院或院区构成的医疗服务带,总床位达到29946张,占全市床位总数的26.4%;同仁医院、积水潭医院等11家三级医院在新城或城市居民组团地区建立分院或新建医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保障。
列入规划的市属医院疏解项目中,天坛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2017年达到试运行条件;友谊医院、安贞医院等医院探索以PPP和特许经营等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分院或新院,规划、设计、立项等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t望|方周刊》:这些医院都是从北京的城市中心向区域内周边拓展,而不是向天津、河北两地转移?
方来英: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认为北京大医院向外疏解就是到津、冀两地建分院,实际上不是。我们向津、冀两地输出的更多是优秀的医护人才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而不是简单地将医院搬过去。
京、冀医院跨区域牵手
《t望东方周刊》:就北京而言,这种大医院的外迁其实也是一种区域内的医疗资源优化过程?
方来英:对。我们确定城区内的11家三甲医院对口支援11家远郊区区属综合医院,以打造郊区区域医疗中心。通过数年建设,目前部分区属医院已达到了三级医院服务水平,潞河医院、顺义区医院、房山良乡医院等10家区属医院已被核定为三级医院,在辖区内起到了医疗中心的引领作用。
2016年,北京全市已建立了覆盖16个区、包含50家核心医院和558家合作医疗机构的53个区域医医联合体;我们也联合发改、财政、人保等部门制定了《北京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6-2017年度的重点任务》等多个文件,出台了统一大医院与社区药品目录、上浮基层绩效工资、完善医保支付调节、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设信息化平台等多方面的配套政策。
《t望东方周刊》:如果放大到整个区域,京津冀三地又是如何借由协同合作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方来英:在三地的合作上,正如前面所说,主要还是将北京优势的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输出到天津和河北两地,来帮助提高两地整体的医疗水平。
根据2016年中央关于京津两地对口帮扶河北省张承环京津地区的工作部署,北京市已经确定了10家区医院对口帮扶河北10个区(县)医院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方案。
此外,京津冀三地还划定了五个重点开展的医疗合作项目:北京―河北燕达医疗合作项目、北京―张家口医疗合作项目、北京―曹妃甸医疗合作项目、北京―承德医疗合作项目和北京―保定医疗合作项目。
目前,北京市各医院与河北各地区医院间的合作已有序开展,北京朝阳医院等4家市属医院与河北燕达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积水潭医院等4家市属医院与张家口5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友谊医院等3家市属医院与唐山曹妃甸区2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北京朝阳医院等4家市属医院和航天中心医院与承德5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在此基础上,三地卫计委还提出探索建立区域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形成三地检验、影像等互认项目和质控标准,有范围、分步骤地推进互认工作;在疾病防控、采供血、卫生应急等领域探索建立信息协同共享协作机制。
河北赴京就医患者下降1.5%
《t望东方周刊》:从你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从提出到实施已近三年,效果如何?
方来英:通过京冀的医疗合作,合作医院不仅留住了更多本地病人,也吸引了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外地患者,如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的“北京天坛医院(张家口)脑科中心”开诊后,门诊和住院患者就同比增长了13.17%和18.38%,其中外地转入91例,分流进京人员近万人。
截止到2016年10月31日,已开展的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共派出挂职副院长9人次,挂职科主任13人次,赴河北对口合作医院开展医疗活动137次,派出医务人员556人次,门诊91011人次,会诊873人次,手术880台次,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418次,接待河北医务人员来京进修119人次,双向转诊病人转到北京324人次,转回当地716人次,帮助当地开展新项目49个,帮助当地建设新的学科或诊室20个,科研合作4项。
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在北京市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中,河北患者人数占比从2013年的9.05%降至7.47%,这就可以看出,京冀医疗协同发展的成效已经初显。
《t望东方周刊》:在这个基础上,接下来还会采取哪些措施去进一步推进京津冀的医疗协同工作?
方来英: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京津冀在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采供血、卫生综合监督、医用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具体到2017年就是要,建立京津冀统一的综合监督培训师资库,提升三地综合监督工作人员整体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完善京津冀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协同机制,实现非法行医人员黑名单共享,共同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开展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签订《京津冀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合作协议》,推动京津冀口腔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和牙防人员能力建设;牵头组织京津冀卫生应急综合演练,锻炼卫生应急队伍,检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问题见解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lueprint, i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basic basis. The urban construction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normal you must have a reasonable of urban planning. The follow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work experience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uts forward several personal opinion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Question view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规划新理念
1.1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落实到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来。城市规划必须考虑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并为城市留下未来发展的余地。顺应自然资源的约束,坚持 “ 紧凑型 ”、“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建设方针,不能盲目追求将城市规模做大。应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利用土地,强调保护耕地,以新型工业化来推动城镇化。城市规划除要考虑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原则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全局与局部、新区与旧城、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共性与个性、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能主观臆断、生搬硬套,必须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科学决策,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要拓展规划的视野,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来研究规划问题,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重视规划方法的创新,综合运用定性、定量、定位、定景和定施的综合集成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1.2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人的自由流动、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市规划要尊重“前人”;关爱“今人”;善待“后人”,更多地体现对人、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尊重。要保护好“前人”为每座城市创造并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城市固有的特色;要重视居住区规划,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质量、创造适宜创业发展和适宜居住生活的城市作为规划目标。社区和谐、邻里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强调步行尺度、有界邻里、健康卫生社区、游憩休闲空间、舒适安全环境和快乐无忧生活;要提倡“为人民服务”,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想着“小”的,给学校和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也要惦记“老”的,切实关心老年人的文化体育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3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增长极,而区域是城市的载体、支撑和扩散的腹地。顺应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趋势,在规划的视野上,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就局部论局部、就现状论现状的局面,向以城市―区域系统观和动态时空统一观统筹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有序调控方向转变;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以“发展小城镇,建设中心村”为重点,加强村镇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工作,建立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统一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调控产业和城镇发展,协调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关系,重新聚集并整合各类经济要素,增强区域整体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
1.4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体现经济的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以及土地市场的形成,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和渠道趋向多元化,城市规划不应再是一成不变的蓝图,而是一个不断研究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滚动的调控过程。在规划目的上,要从单纯的贯彻国民经济计划向着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优化组合的空间载体系统转变。不断推进规划工作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方式转变,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城市规划要体现市场经济规律,为经济发展服务。要重视供需分析,寻求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平衡关系,在城市现有产业特点、地域资源优势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做好空间用地布局规划,为发展城市经济搭建载体。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投入产出分析测算。规划要考虑成本,要有弹性和适应性,体现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1.5 做好绿化规划
体现绿色生态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追求城市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人类与环境间的协调和交流价值和环境公正价值。要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保护城市的绿带和蓝带,充分考虑沿江、沿河、沿路的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充分考虑老城区绿地的营造和新区大规模绿地的拓展,建设环境良好型绿色生态社区。综合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特别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水源地、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等资源,确保开发建设活动不超出环境容量,不对环境、文化资产和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6 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与文化的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集中地,其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城市规划不能只研究技术,应该更多地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规划的内容上,要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性布局规划,向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立体、动态、整体性规划转变。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和科技进步和创新需求;要重视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公共卫生及防灾体系设施的规划建设。城市规划应面向大众,服务大众,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教育、就业、休闲等方面的保障。
2城市的规划经营
2.1搞好规划领导工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师的主导作用
城市领导主要是领导规划工作的进行,保证规划的物力、人力、财力上。关于如何规划,城市领导可以提出原则性建议,需要说明建议是供城市规划师参考的,不要定死如何规划,以免影响规划师的研究、论证,造成错误。为了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城市领导应该乐意这样做。因为,城市规划毕尽是为城市领导管理服务的,只有好的城市规划才能有利于城市领导在城市建设中取得好的管理成绩;规划毕尽是一门科学,需要专门研究才能掌握、需要专业人员――城市规划师才能操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规划师是城市规划的第一生产力,在城市规划中应起决定作用。规划应主要由他们通过研究、论证后做出,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城市规划师应认真考虑领导者提出的建议,积极采纳合理的建议。对不够适应具体情况的建议,要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城市规划师要讲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高水平的规划。
2.2规划与管理衔接
规划最终通过管理实现。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行政管理逐步走向法制管理,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开发形式,需要新的管理方式。因此,首先,规划的内容、深度、形式、程序等都必须与管理相适应,与管理衔接,必须方便管理。其次,管理也应根据规划的固有特点做适当的调整,与规划的特点相适应,二者相互衔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规划实施,规划才是好的规划,管理才是好的管理,才有利于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才能出成绩。要做到这一点,城市规划师与城市管理者要多交流,城市规划师多了解管理,管理者多了解城市规划。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规划。和谐规划追求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要求规划发挥平衡利益、调和社会关系的作用,要求加强规划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通过和谐规划来扩大和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提高城市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合。通过和谐规划,促进规划之间的协调和有机结合,包括硬资源规划与软资源规划、城市资源规划与区域资源规划、近期资源规划与远期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规划和内容规划的和谐、城市规划对各类专向规划的统筹与协调。通过和谐规划,坚持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3充分发挥城市规划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
完善政府的公共政策体系,关键是要重视和建立主干性政策,明确首位公共政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普遍存在主干性政策缺乏、首位公共政策不明显等问题。规划既是城市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又是城市发展的引导者,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中的综合协调功能越来越强,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干性政策作用。而资源调控综合性强,涉及多方利益,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统一,规划又应该成为所有资源调控政策中的首位公共政策。发挥规划在资源调控体系中的首位公共政策作用,就是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主导和统筹配置作用,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这一软资源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科学的规划是最大的城市资源,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发挥规划的首位公共政策的作用,关键是要建立起统一的调控管理平台,切实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
3城市规划调控体系分析
规划目标与实施结果存在错位的表现及原因:
(1)土地开发强度的隐性提高。在土地开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法律、法规界定模糊的方面,由于管理控制手段不力,容易导致对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的失效;
(2)环境恶化。主要是对公众共享环境或景观资源(如绿化空间、城市天际线等)的侵蚀或破坏等,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
(3)公众利益受损。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服务配套设施不全、公共空间不足等损害公众利益。
4结束语: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数据来自2006-2012年《广东省卫生统计年鉴》,包括广东省及各市的卫生人员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区域数据根据上述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1.2研究方法
1.2.1区域划分
以《广东统计年鉴》在统计各区域主要指标时的划分标准为依据,将全省21个地级市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区域,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汕尾、揭阳4个市,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3个市,粤北地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5个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市。
1.2.2泰尔指数(Theilindex)
泰尔指数是1976年由荷兰经济学家H.Theil提出,广泛应用于测量并评价某地域各种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目前已有学者运用这一指数研究重庆[1]、新疆[2]、甘肃[3]乃至全国[4]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状况,相关理论的运用成熟可靠。采用泰尔指数评价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不仅可了解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性,还可测量广东省内不同区域间和区域内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根据泰尔指数的测算原理,泰尔指数越小,说明公平性越好,反之越差。
各区域内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为:
其中Pia为a地级市人口数占i区域总人口数的比重,Ei和Ea分别为i区域和a地级市的人均卫生人力资源数。
各区域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为:
其中Pi为各区域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数比重,Ri为各区域卫生人力资源数占全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
则全省总的泰尔指数T为:
通过计算各区域内及区域间的差异贡献率,可反映全省总体不公平性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程度。
区域内差异贡献率=Pi*Ti/T
区域间差异贡献率=TL/T
2结果与分析
2.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总体情况
2.1.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的现状
至2012年底,广东省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分别达到620173人、510288人、192107人、197256人,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总量较大,但分析2012年广东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力资源拥有情况可发现,2012年广东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人力资源除注册护士数外,其余均低于全国水平,此外,各区域间差异明显,珠三角地区的每千人口拥有量远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的水平,也比全省及全国水平好,粤东地区仍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从区域总量来看,广东省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占全省卫生人员的65.49%,粤东地区的总量最少,仅占全省的9.58%。
2.1.2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结构分布情况
从学历结构上看,广东省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本科及大专学历,全省仅有5.0%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在研究生及以上,执业医师拥有最大比例的高学历人才,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分别达11.1%和39.6%;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注册护士仍主要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才为主,仅有10.0%的人员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以上高学历护理人才极为缺乏,仅占总量的0.1%。从职称结构上看,初级职称的卫生人力资源是当前的主体,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注册护士中初级卫生人力资源分别占64.4%、53.5%、77.3%,全省仍有11.3%的卫生技术人员没有职称,高职称卫生人员在执业医师这一群体中所占比例高于注册护士,全省有17.7%的执业医师具有高级职称。从地域分布来看,高学历、高职称卫生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差距悬殊。
2.2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2.2.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总体均衡性分析
2006~2012年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的泰尔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图1),各年度数值高(公平性差)于辽宁省[5,6],但低(公平性好)于重庆市[7]同期数据。从年度变化趋势可见,新医改前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逐年加剧,新医改之后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在各类卫生人力资源中,执业医师的总泰尔指数值最小,而注册护士分布的均衡性最差,至2012年,注册护士的总泰尔指数值仍达到0.0433。
2.2.2区域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均衡性分析
从图2中可看出,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异呈先升后降趋势,2009~2010年减小的幅度尤为明显,可能是由于新医改初期政策调整力度大,政策效果释放显著造成,新医改之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区域间配置有所优化。
2.2.3区域内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均衡性分析
从图3中可看出,2006~2012年各类卫生人力资源区域内泰尔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近7年来广东省各区域内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逐步得到改善,各区域内部配置不断优化。
2.2.4泰尔指数的贡献率分析
从表4中可看出,除执业医师在2010年之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小于区域内贡献率外,各年份其他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区域间差异贡献率均大于区域内贡献率,说明区域间差异是影响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的泰尔指数的主要因素。
3讨论与建议
3.1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每千人口拥有量低,卫生人力资源结构有待优化
虽然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总量较大,但每千人口拥有量不足,大部分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粤东地区仍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即使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和医护比略高于全国水平,但医护比与全球1:2的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1:4的水平相比[8],存在明显差距,护理人员短缺严重。2006年以来广东省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得到稳步增长,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需要加大财政、教育等方面投入,稳定卫生人员队伍并不断壮大。而在卫生人力资源的学历、职称结构上,一般认为橄榄型的卫生人力资源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9],目前广东省的卫生人员以大专及以下学历和初级职称为主,高学历、高职称卫生人员不足,在非珠三角地区表现更为严重,而在不同类型卫生人力资源中,执业医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优于注册护士,这与当前重视医疗技术、忽视护理质量的大环境有关。广东省应加大继续教育、培训进修等力度,在待遇和提供良好的行医环境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从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两方面入手,提高高学历、高职称卫生人力资源的比例,此外,应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倾斜,不断优化广东省的卫生人力资源队伍。
3.2区域间差异是导致配置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新医改之后有所改善
从总体上看,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的布局并不合理,各区域间差距明显,大部分卫生人力资源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和深圳,这一区域拥有全省大部分三级医院,卫生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较高,各类卫生人力资源拥有更多的晋升、进修机会,待遇也较其他区域好,更能吸引并留住各类卫生人才,而在粤东西北地区,各类卫生人力资源仍然比较匮乏,甚至明显低于全国水平,非珠三角地区的卫生人员在晋升、待遇、进修等方面不及珠三角地区,医疗水平也明显落后,较难吸引各类卫生人才,这导致了广东省卫生人力资源布局出现“马太效应”现象,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区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类卫生人力资源区域间配置越来越不均衡。这一现象在新医改之后有所改善,特别是在2010年改善明显,这可能与广东省在2010年推出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训1万名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招聘1千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和1千名执业医师等政策有关[10],粤东、粤西地区在这一时期各类卫生人员增长较快,但区域间差异仍未得到有效改善。这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在制定卫生区域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运用“看得见的手”,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克服“市场失灵”,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地区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制定有针对性政策,引导卫生人力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合理配置,逐渐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采取增量调控手段,重点提高非珠三角地区各类卫生人员总量,改善区域间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相对公平些[11]。
3.3执业医师的公平性优于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的公平性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