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验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实验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实验方案

教学实验方案范文1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教学实验方案范文2

关键词:电路实验;PDCA;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徐晓莹(1964-),女,江苏南京人,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艳凤(197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应用PDCA管理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研究”(课题批准号:JG10DB222)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63-02

电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实用性、工程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实验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PDCA循环理论应用在电路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中,对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PDCA循环简述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俗称戴明环。PDCA表明了质量管理活动的四个阶段:按目标制定计划阶段(P―Plan);实施计划阶段(D―Do);检查实施效果阶段(C―Check);总结处理再优化阶段(A―Action),这四个阶段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周而复始、循环不止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PDCA循环不是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像爬楼梯那样螺旋式上升,每一个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经过一次循环,解决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前进,不断提高,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管理的质量。[1,2]

二、PDCA在电路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1.明确目标,拟定实验指导书(P)

(1)明确目标。“电路分析”课程是电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环节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个实践环节,属于专业基础训练,其训练的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及电工仪器仪表的技能、按图接线的技能、观察分析电路现象的能力、调试实验或简单电路故障排查的能力、测试数据和处理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的技能等),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包括崇实、贵确、求真、存疑等素质)。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不仅对后续专业课中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有着极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产生了长久和深刻的影响。[3]

(2)拟定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性文件,用于指导学生安全、规范、有序的实施实验。指导书中实验项目是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实验特点和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进行有序安排的,既要体现技能之渐进性,让教学有规范、有纲目、有梯度;也要体现训练之操作性,让每次训练有要求、有指导、有过程;还要体现课堂之时效性,让每个课时有目标、有重点、有落实。使整个实验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而实验指导书对整个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具有龙头作用。正是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总结电路实验教学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等实际情况编写了《电路实验指导书》。[4]

2.精心安排,实施实验方案(D)

实验指导书的内容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来实现,教学实践过程是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电路实验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是任课教师下达“实验任务通知单”,明确实验任务、实验时间、实验场所、预备知识和技能、实验设备、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二是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填写实验报告相关项目(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安全注意事项等)。三是学生执“实验任务通知单”和“实验报告”向实验指导教师提出实验申请,实验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考核学生预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签署意见。分析学生普遍的个性问题,找出共性问题予以备案,并反映给任课教师。四是学生执实验指导教师签字的“实验报告”到实验室上课。实验教师就学生的共性问题予以强调,讲解演示新器材的使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前考核中发现的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最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五是学生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课中出现问题或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由于实行课前检查制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心理、身体和知识准备,保证了课堂时间的充裕。上课时学生可以有条不紊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讨论问题,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严格把关学生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范、操作要领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判断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分析测量数据是否合理、讨论出现问题或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学生、实验指导教师、任课教师三方的互相协作配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3.严格考核,检查实验方案实施的质量(C)

检查是保证实验质量的必要手段,电路实验考核的方式如下:

(1)根据电路实验考核目标(见表1)的要求,制定每个实验项目的考核标准。

(2)理论考核成绩包括两部分:实验课前实验指导教师的检查评分;全部课程结束后的笔试成绩。

(3)技能考核成绩包括两部分:每个实验项目完成后的即时评分;全部课程结束后学生抽签确定实验项目,根据其完成情况给出考核成绩。

(4)根据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给出最终的实验成绩和评语。

表1 电路实验考核目标

教学模块 通用电工工具使用 常用电工仪表使用 电路

连接 数据测试与处理 分值

理论考核目标 通用电工工具的种类、性能、用途、使用注意事项 常用电工仪表的分类、技术性能、适用范围、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电路连接要求、注意事项 理解各项测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分析各电路的原理及理论结果 30%

技能考核目标 使用方法正确、操作规范、安全文明操作 选用合理、连接正确、操作规范、读数准确、安全文明操作 连接质量符合要求、操作规范 测试数据合理;数据记录详实、规范;数据处理方法正确、完整 50%

实验报告要求 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数据记录真实、准确、全面;正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书写规范整齐 20%

电路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结束后,教师将考核结果与考核目标对比,检查实验的效果,确定达标的项目,发现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书写电路实验检查报告。

4.认真总结,完善实验方案(A)

教研室主任与教师一起分析、评价检查报告和学生的实验报告,总结成功的经验,便于以后工作中遵循。分析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以免重现。根据经验和教训重新修订实验实施方案、完善技能训练的技术标准和考核标准,改进管理制度。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避免或解决。

作为基础训练的电路实验,采用科学、规范的训练方式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和扎实。在训练过程中采用PDCA管理法,使教与学有程序,质与量可监控,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经过多个PDCA循环,能够得到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自身需要和特点的技能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吴凡,孙琳玲.戴明循环在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7,(9):122-123.

[2]张艳凤.PDCA管理法在电子技术实验开放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9(4):63-64.

教学实验方案范文3

钟屯乡中心小学 王文国

为进一步抓实中心校及村小的校本教研,使校本教研活动能够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乡各小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网络教研为主要形式,改变集中教研“交通不方便、占用大量教学时间、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的弊端,及“村小所任学科教师人数少难以开展教研”的现状。特制订《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并征求全体教师的意见,以进一步完善。

一、成立网络教研领导小组

组长:张艳杰(负责教研活动全面的工作)

副组长:王文国(具体负责教研活动的开展)

组员:姜颖(负责数学教研活动的指导及引领)

岳秋艳(负责语文教研活动的指导及引领)

何志剑(负责科学、信息技术、地方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及引领)

王文国(负责英语、综合实践、音美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

董英(负责品德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与引领)

王铁生(负责体育学科教研活动的指导及引领)

吴敏(负责幸福小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组织和指导)

付春华(负责罗台子小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组织和指导)

赵大勇(负责沙河堡小学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组织和指导)

二、确定各学科教育博客负责人及主持人

一年组:博主:谢英

二年组:博主:王淑敏主持人:张宝莲

三年组:博主:付金环主持人:杨丽君

四年组:博主:么爽主持人:白垠

五年组:博主:冯波主持人:陈素英

六年组:博主:吴研主持人:张坤

英语组:博主:王威主持人:陈淑丽

品德组:博主:吕学春科学组:博主:霍明

美术组:博主:吴海涛音乐组:博主:冯杰

体育组:博主:王慧斌综合实践组:博主:杨进

地方课程组:博主:穆慧

三、博主及主持人的主要职责

博主的主要职责:

1、建立教育博客,为年组教研提供交流平台;

2、及时更新教育博客内容,为年组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3、管理教育博客,及时删除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评论及留言;

4、每月与主持人一起至少组织2次网络集体备课活动,根据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至少组织一次小课题研究活动。

5、负责记录和统计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情况。

6、负责整理网络教研有价值的过程材料。

主持人的主要职责:

1、与博主配合,根据学校教研计划,组织好本年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2、确定本年组的小课题研究内容,组织年组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

3、与博主配合负责记录和统计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情况。

4、与博主配合负责整理网络教研有价值的过程材料。

四、网络教研的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主要内容:

四月份主题:如何设计“实用、管用、好用”的教案。

五月份主题: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月份主题:各学科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生课堂活动。

时间安排:

语数外学科:周三下午;品德学科:周一早8:00—9:30

科学学科:周二早8:00—9:30美术学科:周三早8:00—9:30

音乐学科:周四早8:00—9:30体育学科:周五早8:00—9:30

地方学科:周二下午15:30—16:20

综合实践:周四下午15:30—16:20

五、网络教研形式

(一)利用教育博客,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网络教研。

1、每个学科或年级组要建立一个博客,供年组内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年组博客由教研组长负责建立;其他教师要积极建立自己的博客,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育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2、根据学校教研计划,各年组教师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每月进行两次。集体备课由组长做中心发言人或组员轮流做中心发言人,确定下一时段各学科备课的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教学中可预见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中心发言人以日志的形式在年组博客上,其他年组教师及时阅览,发表意见,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同时组内教师要对上一时段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博客留言中,全部教师都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答疑。每次交流后,对有价值的内容由组长进行整理,以日志的形式进行。

3、每个月各年组要利用教育博客进行一次小课题研究的交流活动,小课题的确定由组内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提出,组内教师共同研究。小课题研究以短期研究为主,每月一个主题,切实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每次交流后,对有价值的内容由组长进行整理,以日志的形式进行。

(二)利用“钟屯乡小学教师教研QQ群”开展网络教研。

利用教育博客进行“评论、留言”式教研是我乡小学主要的教研形式,为

克服博客教研交流速度慢、反馈时间长的问题,以及一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比较低,参与博客教研有一定的困难的实际,以“钟屯乡小学教师教研QQ群”为平台,通过语音进行在线教研为补充形式。

1、各校要保证宽带的畅通,为网络教研提供便利。中心校为各校配备网络教研所需要的音箱、话筒。2、QQ群教研时间由各年组自行确定,中心校不做统一要求。开展语音教研时要利用录音软件进行录音,教研后,由组长整理出文字材料,在年组博客上。

六、网络教研的要求:

1、各年组博客上,要在醒目位置公布年组教研的时间和内容,方便教师参与教研。

2、教师要按照年组公布的教研时间和内容,参与年组教研,积极发表意见,取长补短,用于指导教学实际。

3、各校校长要通过学校博客的信息及博客链接,及时了解全乡各年组开展教研的情况,督促、指导教师参与网络教研。

4、中心校教研室领导及全乡骨干教师在教研中要起到引领的作用。(谢英、吴研参与全乡语文学科的教研;杨进、张君成参与全乡数学学科的教研)

七、网络教研的考核奖励办法

1、教师参与网络教研采用积分形式进行考察,每次教研结束由教研组长统计积分,并将统计情况上传到.......。积分如下:中心发言人发表集体备课日志20分/篇(不低于500字);中心发言人讨论话题日志5分/篇;教师参与讨论精彩留言或评论3分/篇(不低于50字);一般留言或评论0.5分/条。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言论,每条扣10分。

在学校博客主页面设立“网络教研教师积分榜”,定期公布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积分情况。

2、在教研博客中,评选优秀博主。标准如下:(1)博客页面设计合理,栏目齐全,链接有效。(2)按时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教研效果好。(3)每次教研后及时整理教研内容,进行。(4)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在教师博客中,评选优秀教育博客。标准如下:(1)博客页面设计合理、新颖,内容丰富,便于查阅。(2)个人教育日志真实反映教师生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实验方案范文4

1. 教师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有关长方体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的过程。

2. 教师能够明确长方体概念的严格定义,并知道长方体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3. 教师能够比较不同的教学导入方式,并形成自己的导入方式。

4. 教师能够提升自己对长方体特征教学的能力。

二、 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 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长方体认识的相关问题,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交流时间约1小时。

2. 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教研课,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 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

1. 请你先阅读下面一些概念的定义,体会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受数学的严密性,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1) 观察图1,想一想,哪几个图形是多面体?如果要给多面体下定义,应该怎么表达?对多面体的“组成元素”(顶点、棱、面)又该如何定义?

读一读下面的定义,体会这些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

①由几个多边形围成封闭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

②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

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

④若干个面的公共顶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想一想,在平面内,多边形边数最少是几边形?在空间中,多面体面数最少是几面体?

(2) 观察图2,想一想,哪几个多面体是棱柱?如果要给棱柱下定义,应该如何表达?

读一读下面关于棱柱的定义,想一想,棱柱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每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多面体叫做棱柱。这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

(3) 观察图3,想一想,什么叫斜棱柱?什么叫直棱柱?

先阅读下面的定义,再判断图3中哪个是三棱柱,哪个是正棱柱。

侧棱不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斜棱柱,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棱柱的底面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等,这样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等。

(4) 观察图4,想一想,什么叫平行六面体?斜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是怎么定义的?

先阅读下面这些概念的定义,再画一个集合图来说明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也叫做平行六面体。其中,侧棱与底面斜交的叫斜平行六面体。侧棱和底面垂直的叫做直平行六面体。底面是长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做长方体。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2. 一般的教材中,通常把长方体的特征描述为:“长方体有6个面,且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长方体有12条棱,并可以平均分成三组,每一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看了这些特征后,你能否确认这一定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为什么?

3. 现行人教版教材五下第28页中,有这样的描述:“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想一想,上面括号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在特殊情况下,这6个长方形中,三个面是正方形是否有可能?四个、五个或六个面是正方形是否有可能呢?为什么?如果除了两个面是正方形这种特殊情况外,还存在其他的特殊情况,是否也需要在括号里加以说明呢?为什么?

1. 现行的各版本教材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在一年级或二年级时,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在五年级或六年级时,对长方体、正方体作进一步的认识。你觉得前后两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在教学目标上有什么不同?

2. 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到长方体的特征时,一般是从顶点的个数、棱的条数与长短、面的形状与大小这三方面来把握。你认为在教学时,教师是应该引导学生先研究顶点,再研究棱,最后研究面?还是应该从面的研究开始?为什么?

3. 如果在“长方体认识”这节课的开头,设计以下导入环节:教师依次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长方体形状的实物,并与学生进行以下交流:师(手拿魔方):这是什么东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这是魔方,是塑料做的。师(手拿盛药的纸盒):这是什么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什么颜色的?生:这是盛药的盒子,是用纸板做的,白色的。教师继续拿出铁皮做的红色饼干箱,玻璃做的透明的鱼缸等实物。通过上述交流教师想让学生明确这些东西在用途、材料、颜色等方面的不同。接着教师提出:这些东西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从而让学生得出:这些东西的样子都是方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最后教师导出课题:认识长方体。

对于上面引入的教育价值,甲、乙两人有不同的观点,甲认为:这个导入过程很不好,东西的用途、颜色、材料都不是数学要研究的,教师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非数学的内容,这是在浪费时间。应该开门见山问学生:这些东西是什么形状的,直接导出要研究的内容。而乙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入过程。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包括它们的用途、材料、颜色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的共同点,从形状的角度去发现共性,这正是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数学的视角。

你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导入过程吗?甲、乙两人的观点,哪一个更有道理?为什么?

4. 如果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下面的导入环节:教师在黑板上事先画好一个长方形和一个长方体,并指着长方形与长方体问学生:

(1) 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学生可能回答:分别叫长方形和长方体。

(2) 这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回答:长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长方形只有一个长方形,长方体中有六个长方形;长方形只有一个面,长方体有六个面。

(3) 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认识长方体。

你喜欢上面这个导入吗?这样的导入有什么优点?

5. 在教学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每一个面;看一看面的形状;数一数面的个数;比一比面的大小。

(1) 在数面的个数时,教师常常引导学生按照“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这样的顺序数。想一想,按照这样的顺序数,有什么优点?

(2) 在比一比面的大小时,你怎样引导学生得出:相对的两个面的大小相等?

以下是两个引导学生得出“相对的两个面的大小相等”的过程,这两个引导过程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过程?为什么?

引导过程一:①教师拿出事先做好的一个长方体模型,先让学生指一指哪两个面可能是相等的。当指出上面与下面相等时,教师将教具模型中的这两个面(纸板)剥下来(撕下来),并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看到这两个面完全重合,从而得到上面与下面这两个相对的面相等。前面与后面、左面与右面也作类似的操作。②用电脑课件演示:将上面这个面向下移动与下面这个面重合。其他面也作类似操作。

引导过程二:①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告诉学生上面的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即面积是一个6×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那么,想一想,在长方体的其他面中,也有面积为6×4(平方厘米)这样大小的长方形吗?为什么?让学生运用长方形对边相等,得到下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也是6×4(平方厘米)的。教师进一步假设前面的这个面是面积为4×3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同样让学生运用长方形的特征说明前面与后面、左面与右面的大小也相等(见图5)。② 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并在顶点标上字母(见图6),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面的大小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表达:上面这个长方形AEFB与下面这个长方形DHGC大小相等。这是因为左、右两个面都是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它们的对边相等,所以得到AE=DH,BF=CG;根据前、后两个面都是长方形同样可以得到AB=DC,EF=HG。所以上下两个面大小完全一样。同样道理可以说明前后、左右面的大小也分别相等。(在研究了棱的特征以后,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三组,每组的四条棱长度相等。也可以用棱的特征来说明相对面的大小相等。)

6. 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后,教师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你觉得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什么价值?

教师出示一个面积为4×3(平方分米)的长方形实物纸片,问:如果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那么你可以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知道还需要五个面才能做成长方体;如果把这个面作为前面,那么这个长方体的后面也是面积为4×3(平方分米)的一个长方形。

师:你还能想象出其他面的样子与大小吗?

学生可能会说:其他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大小不知道。如果这个面是前面,那么左右两个面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都有一条边长是3分米;上、下两个面都有一条边长是4分米(见图7)。

师:确定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长方体的其他面能够完全确定吗?为什么?

生:不能,如果这个4×3的面是前面,那么与它一样大小的后面这个面可以离它近一点,也可以离它远一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8)

师:确定一个面的大小,不能确定这个长方体其他面的大小,那么确定两个面、三个面……六个面呢?至少要确定几个面呢?

引导学生得出:至少要两个相邻的面(相邻的面就是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面)。出示图9,确定前面的面积是4×3,确定上面的面积是6×4,这样就可以确定长方体的其他四个面,长方体的大小就完全确定。

7.在北师大版教材五下年级第15页有这么一道题目:

凭你的经验,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面的特征后,大约有多少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上面题目中,如果不给题目中的这个长方体图形,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图与没有图这两个题的难度哪一个大?为什么?如果有部分学生在没有图时,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些学生的困难是什么?

8. 在学生认识了顶点、面和棱后,教材常常会安排让学生用材料来做一个长方体的模型。浙教版教材五下年级第91页中,在学生做长方体的模型之前,提出了以下的制作要求:用小圆球(顶点)和四种不同长度的小棒(棱)(分别以A,B,C,D表示),制作长方体、立方体模型的框架。①每组制作两个长方体框架,其中一个是正方体框架;②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③按照领料单领取材料;④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各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原因。

你觉得让学生在制作前先填写领料单,有什么好处?制作后说明材料的情况,又有什么好处?

9. 在认识长方体时,需要学生认识长、宽、高的含义。如果你去上这节课,你会通过什么途径让学生认识长、宽和高?

请你先阅读以下的教学过程,再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个还没有制作完成的长方体的模型框架(见图10)。

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让你来进一步完成制作,那么你还要几根小棒(棱)?这些小棒的长度分别与已经搭好的哪几根小棒(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得出还要5根小棒,其中,与AB一样长的两根,与AD一样长的也是两根,与AE一样长的一根。同时教师选出相应小棒并作继续制作的演示。

师(指着图10):这个还没有完成的模型已经有了7条棱,我们就可以确定其他棱的长度,从而来确定这个长方体。那么,没有完成的模型不到7条棱,比如是6条、5条时,我们也能完成继续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的任务吗?

学生进一步观察、想象,可能先会考虑到:由于AE=DH=CG,所以,去掉其中的任意两根小棒(棱),留下一根小棒(棱),就可以确定这个方向上的小棒(棱)的长度(如图11所示,在这三根中,只留下了AE,这样就只有5条棱了,也能够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大小)。进一步考虑留下4条、3条、2条、1条。从而发现:最少需要留下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这样才能够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大小。把必须的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见图12)。

师:前面我们研究过,如果有两个相邻的面确定了,这个长方体就确定了。现在我们又知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确定了,这个长方体就确定了。请想一想,这两种“确定”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得出两者实质是可以相互确定的。也就是确定了长、宽、高就可以确定两个相邻面的大小,相反确定了两个相邻面的大小,也就是确定了长、宽、高。

问题:

(1) 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长、宽、高的含义吗?为什么?

(2) 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面与棱在确定长方体大小时的关系吗?为什么?

(3) 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吗?为什么?

10. 当研究了长方体的面、棱与顶点后,要求学生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在归纳时,有些教师会给学生提供类似于下面这样的表格。

你认为如果教师不提供给学生表格,学生在归纳时,能够画出类似这样的表格吗?教师提供表格或者不提供表格各有什么好处与不足?

教学实验方案范文5

一、课题的提出与理论假设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似乎是矛盾的二大问题:一是老师的抱怨:“这类问题我在课堂上己经讲了N遍了,可还是有的学生不懂;同样的题型稍加改变,就束手无策,真是气死人。”二是学生的困惑:“上课听得明白,也认真作了笔记,但自己做题时还是不会正确分析,找不到突破口,相关的知识点总是想不起来,唉!” 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在哪里呢?是老师的教学水平问题还是学生的智力有问题,其实不然。我认为主要是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还没有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不愿意或者说没有耐心倾听学生把他们的问题、想法说出来,也就是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我们的教与学都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无法创新。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我们老师不但要花功夫研究教学内容,更需要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训练、课后辅导等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去研究如何开展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生有效交流,实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要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教学实践显示,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少不了和学生间的非常融洽的关系,真正做到了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师换位以学生的身份去交流、研究、合作,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动性和可行性、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基础上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教学生一些具体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理念、价值观等去思考、认识、理解物质世界的习惯和意识,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是给定的教材,而且都是以学科知识为主,教学也是单向的,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场所是封闭的,局限于教室、学校;教学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就是粉笔加黑板。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应是多元化,课堂是开放的、互动交流的。

教师与学生交流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将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成长走向个性化、成熟化、创新化、社会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1、转变思想观念,教学设计上下功夫,突出探究特色,形成交流风格。

(1)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交流途径。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交流内容。

(3)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交流空间。

2、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有效利用载体,寻找交流契机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交流,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交流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师生有效交流。

(2)突出化学的实验特色,有效利用载体。

(3)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交流。

3、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内容

1、化学思想的交流

(1)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学生的言行、表情,关注他们是不是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2)在课外关注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思想变化、参加班级活动情况、交友情况、家庭生活等。

(3)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或者经常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找学生交流学习问题,也可以是学习以外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4)在教学中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元素化合物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方法、化学反应中守恒的思想方法、化学实验中假说与论证的思想方法等。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不能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化身,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识记和试题的解题技巧,忽视分析思考的过程、思想方法的渗透,否则,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盲目的,所学的知识也是零散的、孤立的。

2、化学知识的交流

3、化学问题的交流

4、化学语言的交流

5、化学实践的交流

6、化学课堂中情感的交流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1、调查摸底研究学生状况

针对教学立体――学生的中考或期末成绩、个性素质、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等五方面进行了前测、统计,量化分析。

2、研讨课题与集体备课

学校把课题研究工作列为重点,纳入工作计划,教导主任主抓,使课题实施按计划进行。每月召开一次实验工作会,各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在课题实施进程中,“有效交流”课堂教学要做到:

(1)必须是情感化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

(2)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 ,共同探讨。

(3)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内外结合,人人都说,人人都做。

教师认真研讨,达成共识,在集体备课中,研究探讨教学方法,手段,设计学生活动,制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3、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

每学期组织讲课,说课,赛课计15节。课题组成员要求互相听,互相评,每节课都是实验课题的研究课,探索课。评议研究的侧重点是

(1)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

(2)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有效交流形式对教学效果促进了没有

(4)科研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进展如何

4、跟踪实验,总结规律

(1)选择典型学生做个案记录,建立学生个案库。

(2)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精彩片段及时记录,作好课堂反思笔记。

(3)积极组织引导研究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抓住灵感,撰写研究活动的经验体会。

(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个别交流、小组交流,课内交流、课外交流,书面交流,口头交流

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出交流的话题,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将理论知识设计成化学实验。

四、工作基础和条件

教学实验方案范文6

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特举行“讲师德、铸师魂、树形象”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的

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大力弘扬我校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情操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积极营造师德师风建设良好氛围。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演讲比赛活动开展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全体行政担任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活动领导小组。

三、演讲主题

“讲师德、铸师魂、树形象”

四、演讲内容

演讲题目自拟,演讲内容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以自己或身边的先进教师、先进集体典型事迹为题材,讴歌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可以阐释对师德建设重要性、新时期师德的内涵、评价标准等问题的理解、感悟和体会。主题鲜明、突出、深刻;立意高远、观点正确、逻辑严谨;内容充实、具体,富有启发性,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五、参赛对象

各办公室推荐优秀年轻教师参加,__校区8名,东红校区6名。

六、比赛时间

暂定2013年5月3日下午

七、比赛地点

__校区一楼微格教室

八、比赛规则

使用普通话站立式脱稿演讲,着装、仪态自然大方。演讲时间控制在3——5分钟,演讲顺序采用抽签方式确定。

九、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根据参赛人数和选手综合得分高低,设一、二等奖各若干名。

十、评分标准

演讲比赛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形象风度、演讲效果四个方面对参赛选手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比赛评委由部分行政组成。

(一)演讲内容 (5分)

1.演讲内容能紧紧围绕主题,观点正确、鲜明,见解独到,内容充实具体,生动感人。

2.材料真实、典型、新颖,事迹感人、实例生动。

3.讲稿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4.文字简练流畅,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二)语言表达 (2分)

1.演讲者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圆润。

2.演讲表达准确、流畅、自然。

3.语言技巧处理得当,语速恰当,语气、语调、节奏张弛符合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能熟练表达所演讲的内容。

(三)形象风度(2分)

演讲者精神饱满,能较好地运用姿态、动作、手势、表情,表达对演讲稿的理解。着装朴素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有风度,富有艺术感染力。上下场致意、答谢。

(四)演讲效果(1分)

演讲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号召力,能较好地与听众感情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