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

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网络平台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分类号]G253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区域内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辖区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还要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按行政体制建立,实行省、市、县(区)、街道(镇)分级建馆的模式,各级图书馆间无行政隶属关系,经费来源各不相同。因此,缺乏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并制定一套能有效落实的总体规划,各级图书馆彼此独立,重复投资的现象非常突出。一方面,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导致资源共建共享难以真正实现。

近年来,随着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当地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区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知识源地和信息服务与传播中心,是建设学习型城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公共图书馆受购书经费(目前上海市区级馆年购书经费大多在100-300多万,街道、镇图书馆一般只有几万到几十万)、馆所面积、人员等的限制,不可能采购所有文献。同时,公共图书馆需要面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读者,读者阅读目的和文献需求呈现多样性。因此,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公共图书馆满足大众需求和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在区政府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设了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并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1 区域社会发展促成文献资源共享新模式

1.1 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的重要性

闵行区地处上海市腹地,是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区域总面积371.68平方公里,占上海市总面积的5.86%,城市化地区扩展到175平方公里,城市化人口比重达75%左右,目前居住人口已猛增到200万。区内除区级图书馆外,街道、镇各有社区图书馆,近几年其设施得到了更新,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馆藏资源、专业队伍薄弱,服务功能仅以借还图书为主、知识服务能力过弱、不少工作人员“懒、散、慢”等,难以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证明,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是条块分割、分散管理的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导致各地对图书馆的投入不平衡,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迈不开步伐。因此,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急需突破现有体制机制局限,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文化机构的服务功能。

1.2 社会认同和政府支持

本区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已建成的有线电视城区局域网双向改造的宽带网络将光缆铺设到大部分街道、镇。应用现代网络技术,联网运行全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就能推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所在的闵行区图书馆在区文化主管部门支持下,于2005年提出了全区公共图书馆实施联网运行基本方案。此方案得到了区财政大力支持,同意每年增拨专项购书费65万元,确保12家街道、镇社区图书馆持续增添新书,同时使各馆图书通借通还无资产之争。各街道、镇积极响应,改扩建文化设施,配置了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经过几年的实践,区图书馆已具有信息化管理水平,注重传播地方文化信息,展现本土文化资源,形成了网上服务的格局和特色,持续升级ILAS管理系统。区文广局、区信息委及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对实施此方案大力支持,决定联手建设“闵行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服务网)。闵行区人民政府决定,将“闵行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列为2006年政府实事项目,2006年投资211万元。

1.3 利用网络技术

服务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手段,将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知识服务及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全区各社区图书馆和基层服务点,从而开辟一个不受时空局限的文化传播、服务渠道,为资源共享插上飞翔的翅膀。服务网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软硬件环境下,实现全区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网建设的意义在于,使市民就近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有效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改变多数社区图书馆藏书量不足、利用率有限的局面,并拓展服务空间,提升公益文化事业现代化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确保公共图书馆事业与时代同步发展。

2 实现资源共享的方法

服务网络的模式是:总馆、社区分馆、基层服务点三级集约化管理,以闵行区图书馆为总馆,12个街道、镇社区图书馆为分馆、356个村(居委)图书室为基层服务点。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区内公共图书馆联网运行,规范全区各馆图书流通和信息服务流程,如统一借书证、统一开放时间、统一采购编目、统一标识,实现流通中心书库、数字图书馆多媒体资源库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大资源“一卡通”。读者凭“闵行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网读者证”,可在区图书馆、各社区分馆和各村(居委)服务点阅览、借还书、上网及参加读者活动,通过计算机可检索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区、县分馆和本区各社区馆的馆藏资源,通过馆际互借,可满足读者的特殊需求,共享区图书馆局域网内各类多媒体资源和全文数据库、全国文化信息和区情资料等信息资源。

2.1 搭建网络平台

区馆的Cisco 6509核心交换机,由专业公司运用先进的光纤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构建全光高速宽带IP联网工程,各社区分馆的Cisco 3560三层交换机基于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的闵行广电宽带网络所组成的公共图书馆虚拟专用网(VPN),实现数据、语音、图像多业务宽带连接。区馆与闵行区公共图书馆虚拟专用网千兆链接,社区分馆100M接入,区馆Internet出口8M,通过有线宽带链接区馆与村(居委)服务点,速率IM。区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再次升级,并设立联网运行远程维护工作站。12个街道、镇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施建设,改建或扩建了社区图书馆馆舍,面积均达到250平方米以上,有的达到500多平方米。

2.2 建立运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服务功能单一,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比较弱,甚至开放时间随意变化,造成读者大量流失。

为此,区图书馆首先制订了《服务网络平台运行规则》,加强了业务指导,连续举办社区馆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班,并实地检查和辅导,规范各馆图书流通和信息服务流程。在实际工作中,规范服务行为,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从而加快专业队伍建设,增强服务工作的知识

含量,提高服务水准。

2.3 加强资源建设

建立全区性“中心书库”,由区图书馆统采统编。区图书馆建立容量可达5T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镜像站和多媒体资源库,各分馆利用城域网资源持续组织多媒体专场活动。各社区分馆对所属街道、镇下拨的专项购书经费,更注重购置特色馆藏和扩大报刊订阅量。

3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经过一年努力,服务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完成了区馆与12个社区分馆的联网运行,共享服务网络平台的“流通中心书库”、“数字图书馆及多媒资源库”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大资源。2007年,闵行区政府又投入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完善357个村(居委)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任务。每个文化活动室均建有服务网的图书服务点,配置计算机和投影仪等,目前已有部分服务点,如龙柏二村居委、中心村等实现与区图书馆联网运行。为解决基层服务点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的问题,区有关部门着手配置了100名协管员模式的文化服务员,并由区馆统一进行上岗培训。目前,全区设有1个区馆、12个社区分馆、357个基层服务点,合计370个图书馆(室),全区境内每平方公里有1个图书馆,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至全区各个角落。

3.1 图书通借通还

区图书馆建立了中心书库,统一提供新书,区馆与各社区分馆及服务点联网运行,实行“一卡通”通借通还。2006年为各社区分馆新购图书58833册,使各馆年内新书均超过4000册,原有图书也陆续转换数据;2007年又为各分馆购新书36085册;至2008年8月底,全区可供通借通还的图书共有45万册,读者反响良好,持证读者达19891人,其中分馆合计11165人。由于全区新书统采统编,各分馆可抽出更多财力和精力发展特色馆藏与服务,如莘庄镇图书馆已创建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莘庄钩针编织为主的“家庭工艺坊”。

读者在任何地方通过闵行区图书馆网站即可进行相关书目检索,凭“阂图读者证”卡号即可进行网上预约、网上续借或电话续借图书。服务网协调中心接到读者信息,即可进行图书调配,确保在5个工作日内,读者凭读者证可就近在社区分馆或村(居委)服务点取到想借的图书。同时,读者凭证可将尚未逾期的所借图书就近归还。

3.2 提供数字资源

区图书馆建立“闵图数字图书馆”网站,现可提供3.3T,包括多媒体影像资源、全文数据库、区情数据库、电子书报刊等的数字资源。各社区分馆和服务点通过城域网访问区馆服务器,可就地享用除单机版数据库外所有的数字资源,丰富了各馆读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目前正持续开展数字资源推介活动,成效将更加显著。市民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可享受“闵图数字图书馆”部分资源。村(居委)服务点接通互联网后,使家中无计算机的市民也能享用电子资源。而且,服务点安装投影放映设备,应用移动硬盘可就地享用比在家中丰富得多的数字资源(包括数字电影)。

3.3 提供文化信息资源

区图书馆设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用服务器和“闵行文化信息网”(链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网”、“上海数字文化网”等),新建“阂行公共文化服务”专题网页,为本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和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提供网上服务平台。“闵行文化信息网”现已有《网上赛场》、《网上秀吧》等活动版块和网上咨询、机构宣传、服务告知、动态信息等栏目。“群文在线”网上文化活动成为上海市群众文化特色项目,各街道、镇社区分馆和村(居委)服务点均成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固定场所。

4 利用网络推进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4.1 网络安全问题

服务网采用MPLS VPN技术使区图书馆与12个社区分馆联网,各社区分馆电子阅览室通过区馆服务器提供读者浏览因特网资源。社区分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维护能力相对薄弱,当前虽然使用了网络版杀毒软件,但无法确保不受病毒攻击,快速增加的病毒给网络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2007年一个社区馆因受病毒攻击而造成整个城域网瘫痪,为此笔者所在的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规范社区分馆及服务点工作电脑的使用功能,明确操作范围,只能运行允许的软件;

・制定社区分馆计算机安全配置方案,提高分馆计算机安全系数,完成网络版杀毒软件的部署,根据服务点工作人员现状,当发生故障时采取一键恢复功能,确保网络安全运行;

・划分VLAN,将工作VLAN与上网VLAN分隔,限制分馆最大网络流量,保证工作机网络正常运行;

・提高区馆网站安全性,保障网站数据安全,及时备份数据。建立日志服务器,确保网络出现故障时能被及时发现和排除;

・提高员工网络技术水平、操作应用能力及应对故障能力,不定期组织交流学习,由区馆技术中心带头在全区形成互帮互学、勇克技术难关的良好氛围;

・培训社区分馆和服务点用户,使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外接设备使用习惯。

4.2 应用软件问题

目前区馆使用的是ILASIII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除系统不稳定外,在图书统计、财经统计、期刊记到、逾期费清单打印、网上流通等业务功能方面也存在问题,如视频点播、电子阅览室管理、全文检索功能都有待完善。

4.3 社区图书馆建设问题

・整体发展不平衡。闵行区既有馆舍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江川街道图书馆,也有条件简陋的社区馆。馆与馆之间发展不平衡,对社区馆建设认识上的差距是导致社区图书馆建设不平衡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须提高认识,考虑长远利益,克服只顾眼前或急功近利的思想。

・管理机制不清晰。社区图书馆由街道、镇文化站管理,观念陈旧,人员管理紊乱,部分社区分馆人员素质不高、技能有限。应对社区馆从业人员实施有效的选聘制度,更新专业队伍,尽快提高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发挥联网运行的效能。

・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由于社区分馆发展不平衡以及认识程度的差异,造成服务网在全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办证率不高。笔者所在的馆利用网络与分馆联合举办各类读书活动,2007年与社区分馆联动组织举办了“古今中外之和谐”及“数字图书馆”主题资源推介活动,2008年与江川街道图书馆联合举办“江川童话节”、与虹桥镇图书馆举办“虹桥动漫节”、与古美街道图书馆举办科技节,不断提高服务网的知晓率和辐射力。

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47-02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搞好社区文化”作为诸种特色文化之首向全党提出,强调“繁荣社区文化,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后,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社区精神文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区文化和社区图书馆

1、社区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包括村落、乡镇和城市;二是生活在其中的一群人,包括人口的数量、观念、素质、密度等;三是各种社会性活动,包括个体间的认同、相互关系及经济与文化活动等。社区具有满足成员生活需求、社会化、社会参与和互助、社会控制等功能。

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地域范围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包括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行为规范结构,如追求、期望、价值观、、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它深深积淀着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区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文化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外,它还有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其自身的特点。

3、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它要与社区内其他文化设施一起,向社区内所有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社区文化建设呼唤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社会进步和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产物,是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无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递科学信息方面,还是在进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如美国早在1925 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其主要内容有:各级政府要建立图书馆。依照《图书馆法》,社区是美国最基层的行政部门,按各级政府要建图书馆的要求,建立社区图书馆是依法办事,是每一级政府必办的一件事情。《图书馆法》的明确规定,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日本政府于1977 年颁布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定居圈方案”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在力求建设自然环境的同时,让居民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并提出居民徒步20 分钟之内必须有一个图书馆。新加坡政府颁布的《社区住宅规划》中规定,在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及医疗、体育设施。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发展建设实践证明,社区图书馆与社区公民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具有图书馆的属性,也具有社区的特征。社区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担负着社区文化建设和教育培养市民的重任,是居民“身边的学校”,是社区文化的标志,因而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在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居民营造一片文化休闲天地,成为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内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它在给居民提供学习、阅读、文化休闲的同时,更是传播文献信息的信息港,为居民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因此,建设并完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2、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割

图书馆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生和发展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设施,一个为公众提供文献资料的社会机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离的关系。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前沿阵地的社区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网络中的节点和终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和催化剂。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其中与社区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社区环境是社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区图书馆要正常地开展活动,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和服务功能的作用,就要依托社区、融入并服务社区文化,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信赖、支持和合作。在社区内大力发展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图书馆也可在实践中协调好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三、社区图书馆能够有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1、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好的书籍对人生的轨迹有很大的影响。社区图书馆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以优秀的作品塑造读者”的主要场所,它用先进文化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从而激励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觉抵制和消除愚昧、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保证了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2、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设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图书馆有了更多的选择。图书馆拥有的丰富的馆藏,不仅满足读者借阅传统印刷型文献,还可以借到各种电子音像制品;不仅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学习和娱乐,还能享受到优雅宁静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为社区文化建设传递实用信息

社区图书馆担负着沟通社会组织和社区成员的任务。它利用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不仅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般的知识信息,还能针对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大力拓展其信息开发职能,调整搜集整理信息的方向,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信息,如生活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以及人才信息等等,大到国际形势、下岗就业,小到市场物价、柴米油盐、医疗旅游、升学指南等信息,以及当地政府的工作报告、政策法规、当地事件的记录、居民的名册等,帮助人们利用信息来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4、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教育的场所

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就是以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向人们提供作为义务教育之延伸的终身教育的课堂为目标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的终身受益的学校,其大门向公众敞开。利用图书馆是公民实现受教育权的方式之一。社区图书馆因地制宜发挥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如开展读书活动、举行社会热点问题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专题讨论等。利用便利条件来满足社区居民对新技能、新知识的追求。同时,为少年儿童开展课外阅读和辅导活动,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为中青年及待业者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更新教育,使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再学习机会,开展诸如书画讲座之类的特色服务。

5、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

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范文3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等存在的法律地位依据、管理政策来源、管理现状,指出基层图书馆依存的政策不明确,各地运营管理形式传统与创新共存,探讨了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14-04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李 英(1975―),宝安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街道、社区图书馆主体地位依存的政策逐渐清晰

1.1 2008年起国家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县(市)级以下

2008年前国家级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只延伸到县(市)级以上。“十一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到2010年,我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884个[1]。《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指出:“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分为国家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市)级和县(市)级4个等级。”[2]

2008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公共图书馆表述为“标准适用于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新建居民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参照本标准执行。”[3]

2011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表述的延伸层级最具体,即“标准内容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4]

1.2 省、市级政策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街道、乡镇级

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没有延伸。如2002年出台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有的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较为模糊。如2012年2月27日起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中“第一章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管的并向公众开放的省、市、州及以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

大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概念延伸到街道、乡镇一级。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九条指出:“本市鼓励和扶持在社区、村兴办图书馆(室)。 区、县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以区、县公共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室)为基础,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强社区、村内图书馆(室)的建设。”

2002年11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8号修正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二条 (定义)指出:“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包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图书馆。”

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八条指出:“公共图书馆按照行政区域分级设置。省、市、县(市、区)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应当在文化站内设立图书室,有条件的也可单设公共图书馆。……鼓励在社区、村设立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室)。”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中,“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地域特点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设置公共图书馆,并可以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公共图书室或者公共图书站。”

2 各地陆续出台涉及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政策文件

2.1 省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层级、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对运营管理的经费来源给予了明确,第二十四条(经费保证)指出:“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1年9月出台的《浙江省文化厅关于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运营管理主体、人员配备非常明确。“乡镇分馆由县图书馆负责管理,当地乡镇派人协助管理、维护,每个分馆配备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村(社区)图书室由村(社区)派人进行管理,每个流通点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总分馆建设资金及日常运行经费。”

2012年2月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对管理主体对应的行政分层进行了明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设备实行分级管理。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由所在地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2.2 地、市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体制、经费来源及人员管理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2011年9月出台的《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运营管理的总分馆管理体制,界定了经费来源、员工管理的模式。“县级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行管理方式:以各县级市图书馆为总馆,以镇(含撤并乡镇、管理区、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流动图书车为补充。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购书经费及免费开放等所需经费由各县级市财政给予保障和统筹。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应由总馆统一管理。”

3 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现状

3.1 层级对应的行政管理主体承担运营管理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一级政府对应一级图书馆”的建设体制,最低一级政府负责的是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和乡村图书馆没有对应级别的地方政府,也缺少相应的公益性建设主体[5]。同理,层级对应的运营管理主体亦如此。

3.1.1 诸城模式为代表的乡镇政府管理模式。基层图书馆由市政府监督下的乡镇政府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建成后由乡镇政府维持运行,乡镇政府为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门承担公共文化,新增一定数据图书资源,可以通借通还,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讲座、咨询、读者活动等)难以实行[6]。但难以承载公共空间职能,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其投入与服务效益产出也有待继续加强。

3.1.2 街道承担辖区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责任。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创新了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新形态,由区政府出资,区图书馆负责建设,各街道提供场所,建成了30家社区阅读中心;统一的建设形态上采用了全区统一的服务标识、规范的建设标准。社区阅读中心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其所在街道负责运营管理。区图书馆作为监管与考核单位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规范。

3.2 运营管理职责随建设主体上移到区级以上图书馆

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突破层级对应的行政级别框架,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上移到县(区)级以上图书馆,随之管理主体上移,承担了相应的运营管理职能,出现了多种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 嘉兴市政府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嘉兴市政府主导、制定了全面的总分馆建设方案,包括资金投入模式、分馆布局、分馆建设标准和运行模式、分馆管理制度、效果监测等。由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 资金由总馆支配, 基层图书馆部分人员编制划归市馆, 实现城乡基层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嘉兴模式的运营采用集中管理,是指任何一个分馆从立项论证到建设规划再到日常运行,全部由总馆统一操作和管理。[7]“嘉兴模式”的特点是由实施区域内的最高行政层级嘉兴市政府确认上述责任并产生了承担的意愿,由嘉兴图书馆完成制度和实施规程的设计,最后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责成予以实施。

3.2.2 市级图书馆与基层政府合作的全委托管理模式。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是一种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模式,即由建设分馆的合作方(各个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分馆的馆舍、装修、设备以及开放中的水电等费用,并每年向苏州图书馆支付一定的人员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负责分馆的开放服务。[8]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层级对应的体制障碍,彰显了总分馆在服务上的方便快捷和经济高效,但“政府主导”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后示范区的创建给苏州的总分馆实现政府主导和形成制度创造了条件,苏州进一步创新思路,设计了苏州总分馆的“新模式”,从政策文件制度上实现了政府主导。

3.2.3 区级以上图书馆派出基层分馆馆长的合作式管理。南山区图书馆众冠分馆,由合作共建的股份公司负责日常运转的水、电、物业管理等费用以及三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南山图书馆选拔业务骨干长驻分馆担任业务馆长。以合同约定形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运营分馆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而总馆委派业务馆长,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基本解决了因体制障碍而带来的经费不足、人员不专等问题。[9]

3.2.4 区级图书馆进行总分馆制管理。2006年8月出台的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由区财政对社区图书馆新建、日常运作进行补助,由福田区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管理。宝安区图书馆2008 年起进行了总分馆直接管理,分馆建成后其运营管理费用由区级财政直接纳入区图书馆的年度预算。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人、财、物,统一选派和管理培训工作人员,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宣传标识,统一提供文献信息及服务资源(含数字资源、讲座资源),真正做到了向读者提供与区图书馆同等水平的服务。这种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分馆后续经费无来源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保证了分馆建成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水平。[10]2005年起建设的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在后续管理上也是类似模式。

4 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4.1 法规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的定位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启动了若干旨在覆盖全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于良芝老师认为,其核心功能由典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构成。

综上,国家级的政策文件涉及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公共图书馆的表述延伸还不及省、市级政策文件清晰,但是省、市级文件中又各自为政,表述不明确。因此,在现阶段,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及运营管理,最迫切需要的是政策法规性文件的明确表述延伸,将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定位清晰,提供哪些公益服务内容,辐射多大的服务范围。

4.2 出台管理层级清晰的运营管理文件

通过政策法规层面出台涉及明确运营责任主体,界定运营管理目标的政策,保证运营经费来源、使运营管理层级清晰、可操作,保持可持续发展,如苏州模式、嘉兴模式等。

公共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资金也可以多渠道筹集。管理主体联合多个部门切实出台鼓励单位、个人和公益基金等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的可执行文件,如免税减税等措施。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治理制度,引进社会监督、社会资金和社会化运作,从而实现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的独立运营管理。

4.3 总分馆制是一种有效运营管理模式

由于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或基层组织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能力普遍薄弱,其运营管理的能力更加薄弱,因此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11]苏州、东莞、佛山、深圳等的总分馆建设及管理,创新衍生出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同步上移,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相适应。总分馆制管理在降低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本,规范和维持基层图书馆发展方面体现了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4.4 鼓励探索服务外包

以总分馆制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依托服务规范和考核办法,可以将基层图书馆在专业监管与指导下进行独立运营管理或者项目服务外包。

2013年,宝安区图书馆在总分馆运营管理成熟的基础上,从规范管理和业务监督角度,出台了《宝安社区阅读中心服务规范》、制订了《宝安30家社区阅读中心考核办法》,并于2014年初进行了全区社区阅读中心考核,这也是基层图书馆将总分馆专业化管理思路与较成熟的实践经验转移给街道、社区运营管理的有效尝试。

2013年7月1日起,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总馆尝试采用项目服务外包的购买服务式管理分馆,按项目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南山区图书馆只负责业务考核。

4.5 建立并实施运营管理评估制度

建立并实施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完善的运营绩效评估制度涉及评估组织设立、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统计体系、定期评估考核及制定奖惩措施制度等。评估考核包括:确定评估内容范畴、评估措施与频次、评估的后续发展及改进措施等。评估的主要手段包括:数据统计、建立数据通报及、数据分析与改进措施。评估

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服务、质量、效益等[12]。

参考文献:

[1] 于良芝.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图书馆建设,2011(10):7-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 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6] 臧运平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9):5-15.

[7] 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10-16.

[8] 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20-25.

[9] 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2006(3):16-20.

[10] 周英雄.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未来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1(1):86-90.

[11] 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6-11.

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范文4

一、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基层图书馆以传递文献信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满足民众精神需求为基本目标,并成为市民文化休闲和终身教育的场所。 为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提供优质、就近、便利、无差别和均等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阅读最大便利和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构建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完善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

加强基层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图书馆的场地设施、经费投入、文献资源、人员现状和服务效益等方面着手,加快发展基层图书馆事业。实行基层图书馆网络一体化管理。形成一个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统一配送资源。在基层图书馆资源建设上,上一级图书馆集中开展采访、编目业务,统一订购,将文献信息资源统一配置到基层图书馆,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目前各级基层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各地基层图书馆网络基本构成,已初具规模,也建成了一大批社区(村)基层图书室,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业务工作的展开,经费跟不上需求形成新的矛盾,特别是对街、社区一级图书馆工作带来较大资金压力。如需经费保障的项目、力度没有得到及时的提升,将会使基层图书馆网络建设受到制约。基层图书馆场地受限,图书无钱买、设备跟不上需求,电脑维护和更新困难。

2.图书数量较少。虽然街镇文化站有一定的活动经费,但大部分文化站的图书购置经费不足,不仅没有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而且大多街镇图书馆行政经费仅能满足水电和

部分人员薪酬支出,社区图书室购书经费更困难,造成图书较少。一些基层图书馆的图书大多来源于区级图书馆的流动下拨,由于图书更新不及时,对读者吸引力不够,造成图书室使用率下降,影响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

3.服务水平有差距。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运行绩效偏低。部分基层图书馆常年处于“三无”状态,即无购书经费,无专职人员管理,无正常开展服务,馆藏规模小、图书陈旧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升。社区图书馆(室)的建设水平还不高,馆舍和设施、设备被侵占、挪用或被改变用途等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基层图书馆(室)的正常服务,无法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认清新时期基层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处理好基层公共图书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文化信息的功能,增加经费、人员投入。当地政府要加强重视基层图书馆建设,加大投入专项资金,使基层图书馆业务工作开展有保障。重点推进普及化和数字化,充分满足市民对信息的不断需求。

1.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加强基层图书馆馆藏建设。在藏书特色上注重综合性、公共性和地方性,并根据当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注重普及性与地方性并形成特色资源。馆藏特色图书的内容也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资源建设遵循“统筹兼顾、惠及全民”的基本原则,“以用为主”的操作原则,突出自身馆藏特色。基层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按载体形式可分为三大类,即纸质资源、非书资源和数字资源。充分考虑大众阅览功能的发挥,以纸质文献资源为主、结合非书资源CD、VCD、DVD、录音带、录像带、附书光盘及数字资源为辅。基层图书馆全部采取开架的方式对读者开放,有的基层图书馆由于人数不够图书实行半开架锁,在玻璃书柜里不便读者借阅的做法要尽快解决。

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移动阅读;手机阅读;移动图书馆;Mobile 2.0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22

〔中图分类号〕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82-03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mplementating

Mobile Reading Servic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2.0Peng Lijun

(Library,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03,China)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e of 3G,mobile phone to give priority to mobile terminal extension of the Internet,reading in any time,any place are possible.This library service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Mobile 2.0,then respectively from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university library reader,and the library itself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university library implementating mobile reading service.

〔Key words〕mobile reading;mobile library;Mobile 2.0

1 Mobile 2.0背景下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现状

1.1 何为Mobile 2.0

对Mobile 2.0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种定义为Web 2.0的移动版本即为Mobile 2.0,是Web 2.0在移动设备上(不只局限于手机,而是一切可以移动的联网设备)的应用;另一种定义为相对于以前的移动应用,现今的移动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前者别强调了移动应用是网络应用的延伸,后者强调了移动应用出现了时代性的转折点。事实上两种定义并不冲突,恰恰印证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即互联网正由PC-Internet向Mobile-Internet逐渐转变。

1.2 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现状

早在2003年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就对图书馆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的设想,认为图书馆的未来是移动读者的图书馆,移动阅读将是未来图书馆读者的主要行为。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吴教授的预言正逐步演变为现实。

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相继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开展了一些新业务。欧美、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都已相继推出移动服务,包括信息、移动OPAC、参考咨询等。国内也有部分图书馆开通了短信服务和基于WAP的馆藏查询等业务。上海图书馆开通了全国首家“手机图书馆”,已开通的服务内容包括:开馆信息、举办读者活动信息、书目检索、文献请求、参考咨询、讲座预定、读者信箱等。湖南理工学院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也开通此项服务,并新增了社区、论坛等功能。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外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还很局限,只提供了浅层次的图书馆服务内容。如馆藏概况、新闻、公告、借阅规则、活动与讲座信息等的, 以及馆藏目录检索、纸本馆藏的借阅、预订、续借等。尚未有图书馆推出真正的基于图书馆资源内容的服务,即基于可移动手持设备的各类图书馆资源的统一检索和正文阅读。

但是随着Mobiel 2.0的到来,手机阅读由以往以短信、彩信、手机报等为主要内容的传播方式,正转向与互联网紧密关联,以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互联网服务延伸与拓展的重要终端,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加上网络阅读的多媒体、互动性,使得移动阅读具有即收、即阅、即存等附属特点,具有着纸质阅读甚至是传统的网络阅读不可比拟的优势,人们的阅读习惯正由此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移动阅读,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也将成为新热点。

Mobile 2.0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推行移动阅读服务的可行性分析2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可行性

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可行性需从通信技术、读者、图书馆管理3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下从3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的可行性进行逐一分析。

2.1 移动通信技术与设备

随着2009年“3G元年”的到来,手机从最初的移动通信工具转变为一种新型快捷的网络媒体,越来越多的Web 2.0服务可以应用到手机,智能手机和电脑越来越相似,互联网中的服务内容逐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如社交网络、Tag、微博、Youtube等视频、GoogleMaps、Google Latitude等。移动信息服务已经进入Mobile 2.0时代。

移动通信网络的换代升级,手机增值服务的极大丰富,将以手机为主的移动设备智能化顺理成章。目前,苹果作为先行者大获成功,其它手机厂商蜂拥跟进。就连互联网公司谷歌也嗅到商机,收购摩托罗拉并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在国内,联通引入苹果iPhone,联想和移动合作推出Ophone,山寨手机之父联发科也正打拼着自己的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此外,电子阅读器厂商也正逐步进军移动媒体。目前,亚马逊推出Kindle,内建无线3G链接。美国最大的连锁实体书店Barnes & Noble推出电子阅读器Nook,它不但有无线3G链接,还有Wi-Fi连线功能。另外索尼推出了eBook,苹果公司即将推出AppleTablet。同样在国内,汉王阅读器宣布要接入TD网络,实现电子纸的移动终端化。虽然手机厂商与电子阅读器厂商分别从自身优势出发,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移动终端,但出于抢夺用户的需要,各自的终端又不可遏止地要去汲取别人的长处,扩展自己的功能,从而最终在主要功能上变得殊途同归。

2.2 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阅读习惯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8年12月份的调查显示,手机报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19~29岁(约占总体的73.6%),手机报用户中比例最高的为学生。同时大学生钟情于“快餐文化”和多媒体媒介,而《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显示,大学生的手机阅读时间多在睡觉前、等人时、课间休息时、候车乘车时、上厕所等时候,大部分人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他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新闻、小说、生活资讯等,主要内容形态是网页和手机报,阅读篇幅倾向于短篇,阅读方式主要是速读。从调查结果看,目前已经有很多大学生参与了移动阅读,但其移动阅读的时间是零散的,阅读内容是碎片的,且以休闲娱乐为主。而大学生传统阅读则包括专业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图书馆相对于其他信息服务商来说,优势正在于其丰富的高品质的学术资源。如果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将图书馆丰富的学术资源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缝链接,为大学生提供基于移动设备的统一检索甚至是正文阅读。我们有理由期待移动阅读这一新型服务可以为图书馆知识创新服务带来新的契机。

2.3 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方案

移动阅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便携性、多媒体及互动性上,图书馆要推行移动阅读服务,必须体现出这些优势,因此不能仅仅实现学术资源与移动终端的链接,必须同时建立门户网站以便读者进行社区交流、参考咨询等即时互动活动;同时也需搜集整理并开放休闲娱乐性多媒体资源;提供一站式检索等服务。因此,推行真正的移动阅读服务需建立各类移动终端支持的WAP门户站点,并包含OPAC以及基于内容的移动数字学术资源。

2.3.1 图书馆开展移动阅读服务首先需考虑的问题

(1)权限认证

高校图书馆购买的学术资源目前是通过IP控制,即通过地点范围进行控制,这一控制方式显然不适用于移动阅读。开展移动阅读首先要谋求新的认证方式。

(2)移动终端所支持的系统不一

目前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所支持的系统纷繁杂乱,比较知名的有塞班(Symbian)、安卓(Android)、Windows Mobile、Linux、iPhone等。图书馆建设的移动网站必须为各移动终端的系统所支持。

(3)图书馆WAP手机网站的安全性

利用手机直接访问Web网信息资源,存在着传输速率慢、资费高、手机显示屏表现能力弱等问题,因而需要建设基于WAP协议的图书馆手机WAP网站。WAP网站是一种基于小型无线设备应用的网站,主要面向手机、掌上电脑之类的小型无线设备,因而高校图书馆WAP网站的建设与图书馆原有Web网站的存在并不冲突,而是它的一种有效补充。但是建立专门的图书馆WAP网站,需要和手机上网业务运营商打交道,增加了组建和维护成本,并且无线移动网络在实现手机与WAP网站通信时,需要经过网络运营商的中心交换节点,使得图书馆内部网络与外界发生必要的接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的安全性能。

2.3.2 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

目前北京书生公司已经能够提供移动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图1描述了其解决方案中的移动OPAC和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的架构图,读者通过手机、MP4、手持阅读器等各类移动终端使用3G/GPRS或Wi-Fi方式均可访问移动图书馆服务器。在该方案中移动图书馆服务器根据读者请求的类型和关键字,可以直接返回图书、期刊、论文等的查询结果,如果请求详细页面则返回包括摘要等丰富的元数据信息,而馆内的各种数字资源可以通过UOML文档交换服务器,以文字或图像方式向读者提供文献的正文。UOML文档交换服务器部署在图书馆内网,该服务器具有图书馆各类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从图书馆数据库中取得全文并交换成可供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访问的正文内容。图1 移动OPAC和移动数字图书馆实现的架构图图片来源:姜海峰.移动图书馆的兴起和解决方案.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

书生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采用了对用户主体邀请认证的方式,每个用户只能有一台终端设备进修认证,即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认证,突破了传统的由IP控制的地理范围限制,满足了移动阅读不受时空限制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要求,还可以实现图书馆对读者的精准服务。该方案支持各类型手机以及具有Wi-Fi功能的MP4或手持阅读器,并创建了短信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图书馆建设服务过程,且无需与通信运营商捆绑,保证了图书馆移动网站的网络安全性。

此外,超星公司在2010年6月也提出了移动图书馆的解决方案,同样采用个人移动终端认证、内置服务器等方式来构建移动图书馆,目前这些方案还未在图书馆中进行实践,随着读者移动阅读需求的增强,移动图书馆方案中细节问题的逐步解决,真正的移动图书馆很快将成为可能。

3 移动阅读的展望

新兴的移动阅读行为为图书馆提升服务带来了契机,图书馆必需要抓住时机,推行移动阅读服务,将图书馆核心优势资源链接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内容,并利用移动图书馆网站进行信息、参考咨询、社区交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推广无处不在的服务,拉进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满足新一代读者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目前移动阅读还受到设备价格、流量费用、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等因素的限制。图书馆移动阅读服务目前应该着重应用于帮助读者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关注图书馆信息,参与图书馆互动,对图书馆学术资源进行检索、筛选和甄别,即利用零散时间快速筛选信息,以提高精读时的学习效率。未来,移动图书馆是以个性化和学术速读为主,而基于PC的数字图书馆则是以精读为主。

参考文献

社区图书馆建设方案范文6

一、基础建设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充馆藏图书。根据图书馆建设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馆藏图书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升级。新采购一批高质量图书,合理规划新馆与老馆的图书服务种类,适应文化设施建设的新形势。

(二)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应有作用。应用现代科技,引入计算机和网络管理技术,实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现代化。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面向各类读者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实现个性化、专业化、便捷化服务。

(三)突出核心价值观,营造以“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的全民阅读氛围。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正确文化导向,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开展以正能量为内容的各种阅读活动。引导读者自觉以核心价值观为取向,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口味,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形成正确的成长认知观念,从小培养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等良好品质,与学校、家庭一起在未成年人的成长道路上助力护航。同时积极以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推动全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增强全民阅读兴趣,提供读者交流平台,提高文化建设水平。

二、尼山书院与儒学讲堂建设

结合新图书馆的设施完善工作,将“尼山书院”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与图书馆建设同考虑、同布局、同建设。在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将传统文化活动与服务读者、传播国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书院的平台和载体作用,让书院“活”起来,成为普及国学、弘扬传统的阵地。

(一)继续加强书院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前一阶段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对照建设标准,及时调整建设思路,改进建设方法,丰富建设内容。充分发挥书院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以区图书馆为核心,发挥好文化艺术科、区文化馆等有关科室的合力,形成齐抓共管,责任明确的良好建设格局。

(二)在现有国学文献馆藏资源基础上继续充实和丰富国学典籍。对已上架的国学图书,注重做好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实现规范管理。

(三)充分发挥国学讲堂的作用。定期组织专家讲座,定期邀请道德模范人物讲课或开展一些公益活动,经常性组织开展礼乐教化活动。通过播放视频、现场表演等形式,进行礼仪教育,普及国学礼仪知识。经常性组织开展琴棋书画和民间艺术学习等活动,倡导高雅文化情趣。通过这些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学精神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