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畜牧业论文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1978年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不断提高,东辽县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总产值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7.7%,与1978年改革开放相比增长16.8倍,虽然畜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目前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人民日常生活对高质量畜牧产品的需求,可见,东辽县畜牧业向产业化和区域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1.东辽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东辽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畜牧业的产量连年增长,其中禽类增长速度最快,2011年比2010年增长4268090只,是2010年的1.24倍;肉鸡是禽类增长速度快的主要原因,2011肉鸡总产量是12505980只,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7892730只,是2010年的2.71倍;猪的总产量从2001年465932头增长到2011年755737头,增长了61.7%;牛的总产量从2001年341164头增长到了2011年598642头,增长了57%;羊的总产量从2001年41991头增长到2011年57359头,仅增长了0.73%。

2009年东辽县,全县畜牧产品肉总产量就已经突破10万吨,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产片肉总产量是142882.92吨,比上年增长了22923.82吨,猪肉产量是34078.3吨,牛肉产量是51781.39吨,禽肉产量是55950.88吨,其中肉鸡产量是40883.61吨,蛋鸡产蛋量是46016.09枚。2011年同上年相比,每种畜禽的产肉量和产蛋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跟东辽县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有这莫大的关系。

2011年东辽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303384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是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7%,是2001年畜牧业总产值的3.58倍,农业总产值是115811万元,是2001年农渔业总产值的2.85倍;林业总产值是7121万元;渔业总产值是1691万元。在2001年的时候,东辽县畜牧业给人均带来的收入是450元,而到了2011年畜牧业带给的人均收入增长到了3500元,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也是增长东辽县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2.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和良种繁殖能力差

吉林省粮食产量由年产不足1000万吨上升到2500万吨水平,这和国家大力支持吉林省农业也不开,但是吉林省在农业方面对畜牧业的投入资金和给予的政策都不能很好的提高畜牧业的发展。

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的繁殖能力是仔猪年413760头、仔牛79353。但在选购牲畜幼仔的时候,很难购买到提抗力强,产肉量高的幼仔,目前东辽县牲畜幼仔繁殖大部分依靠散户农民的养殖,所以没有完善的良种繁殖体系。

2.2疫情防治无体系

在冬春和秋冬两个季节交替的时候,是疫情的高发期,也是牲畜幼仔销售的好季节,但由于无合理的防疫体系,在收购和出卖的时候,使病毒进入养殖区域,致使疫情爆发;另一个疫情防治关键就是畜禽死后尸体的处理方式不够规范,是导致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

3.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对策

3.1国家应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中国应该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力度。增加农牧业的投入,是提高农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迫切需要。当前要抓住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三牧”倾斜,提高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资金投入。我国农牧业基础设施非常简陋,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牧业收入水平。

从东辽县几家规模化养殖场来看,每家规模化养殖场的贷款也就30多万元,而贷款利息高达9-11%,对于一家规模化的养殖场来说这点钱,和场子的实有资产比起来简直是微乎其微,但为什么用养殖场作为资产去银行抵押,而贷不到钱呢?原因是多数银行受“家有万贯,带毛的(资产)不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养殖户在银行当中贷不到钱。

3.2合理运用“以草以饲兴牧”这一理念

“以草以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养殖理念,用小草来代替现有喂养畜禽的粮食,这样以来能节约大量粮食,也能降低养殖的成本,而且吉林省是玉米种植的大省,每年都剩余不少秸秆,在农村是废弃物,垂手可得,取之不尽。东辽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县粮食总产量每年在84万吨左右,年农作物秸秆126万吨,荒山草坡11万亩,每年草量可达30万吨,这种前提下东辽县更适合运用”以草以饲”这一理念。

目前我省“以草以饲”并没有推广开,因为养殖户受原有的思维影响,怕畜禽吃了草做的饲料,不能正常生长导致出栏期延后,所以东辽县应加大对“以草以饲”这一理念的宣传,挨家挨户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和讲解,从而为农户带来更大利益。

3.3建设沼气池使资源循环利用

沼气池在南方的农村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但是在吉林省沼气池貌似还不太流行,农户还不太了解沼气给农业、畜牧业带来的利益,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沼气池给农户带来的利益是长远的。

建立一个8m3地下水压沼气池需要投资3000元左右,农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生产350-450m3的沼气,可以满足3-5口之家农户的炊事用能,每个农户每年实用沼气可节约生活用能开支600元左右,所生产出的沼肥(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化肥,用于农业生产每年可节省农药、化肥开支500元左右,而且农户平时饲养的畜禽的粪便也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没有沼气池,畜禽的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4.结论

畜牧业在东辽县的今后发展中有这重要的地位,因为东辽县主要的经济发展就是以农业为主,而畜牧业恰恰是带动东辽县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东辽县的地理位置因素,导致东辽县幅员内,自然资源不够丰富,旅游、矿产都不能和其他地区相比,所以今后要想带动东辽县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要合理的利用这片土地资源,发展畜牧业,随之带动其他附属产业的大力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2001年——2011年东辽县统计局.统计年鉴.

[2]2001年——2011年东辽县畜牧管理局工作报告.

[3]2011年东辽县牧业管理局,“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报告.

[4]2001年——2011年东辽县牧业管理局 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5]张守莉.吉林省发展精品畜牧业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4.

[6]刘丽红.吉林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6.

[7]张林国.延边畜牧业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延边大学,2009.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很多地区始终未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对农业采取掠夺性开发与利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仍在延续着。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发的资源消耗也在逐年增加,有毒、有害物质大量排放,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全面发展的负面因素。农业畜牧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面对土地和水等农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出,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文以为,对畜牧业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治理,可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个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发展模式,发展完善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加工处理――废弃物再利用――资源”这样一条新型循环流动的环形农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养殖业废弃物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己经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也严重威胁周围的生态环境。而沼气工程将畜牧业发展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促进了能量高效转化和物质高效循环,形成了“养殖业一沼气一有机肥料一高效种植业――粮食――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基本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通过利用粪便、秸秆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推进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向增施有机肥转变,推进农民生活用能从主要依靠秸秆、薪柴向高品位的沼气能源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粪便利用方式和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的农业增长方式,有效地节约水、肥、药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显著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目前全国大部分畜牧业养殖户,对生物排泄物的处理,经厂内集污池沉淀后就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粪便直接外售,甚至也有个别少数采取直接排出场区外,或入河等不合理方式,这些均不符合畜禽养殖相关的规范要求。此种处理方式显然又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形成污染”这样一条老路子,如此吃老本的做法,显然会导致我市、我省、乃至我国整体环境的恶化。

随着《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颁布实施,要求养殖厂污水作为灌溉用水排入农田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净化处理(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并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 84-92 )的要求。对没有充足土地消纳污水的畜禽养殖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或经过生物发酵后浓缩制成商品液体有机肥料;或进行沼气发酵,对沼渣、沼液应尽可能实现综合利用,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沼渣及时清运至粪便贮存场所;沼液尽可能进行还田利用,不能还田利用并需外排的要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保定市在畜牧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已走在了全省前列,坐落于保定市的省级龙头企业保定市远方农牧有限公司,已成功通过沼气工程,走出了一条治理、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经实地调查,该沼气工程于2011年7月开始建设,于2012年7月投入使用。该公司在厂内育肥舍北侧空地上建设沼气工程,利用猪场粪便和养殖废水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液再经过有氧反应。工程可帮助解决环境污染的元凶――生物排泄物及衍生品,可消耗猪粪24t/d(TS 含量20%),养殖废水39.3t/d,可产沼气1728m3/d(630720m3/a)。具体来说,该工程的实现了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中实现了物料平衡:干物质量:24t/dxTS2O%=4.8t/d,物料全天输入总量为4.8t(鲜粪直接投入厌氧池,预处理阶段基本不考虑)。厌氧阶段消耗量为2.64t,该部分TS消耗是生物质能转化、沼气产生的主体。厌氧阶段TS的输出量为2.16t,经过固液分离后,有40%(0.864t/d)进入固态有机肥料,其余部分进入沼液池中。物料(TS)平衡计算见表1。

沼渣含水率为70%,每天沼渣干物质产量为0.864t/d,沼渣产量为2.88t/d。

沼液的含水率约97%,每天沼液干物质产量为1.296,沼液产量为43.2t/d。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土壤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不仅如此,由于农业环境的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产品质量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凸显。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且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力。而沼气工程的衍生品不仅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经过试验发现:沼液第一年免费为附近村民提供,用于种植水果、蔬菜、粮食等农作物,发现使用了沼液灌溉后,比之前使用普通化肥,所产农作物不仅产量提高而且口感极好,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后,已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与好评。

调研发现,通过对畜牧业废弃物的再处理,可解决循环模式的关键问题,即“废弃物利用――高效种殖业――粮食――畜牧业”。目前不可再生资源稀缺程度日益加剧,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我们需要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沼气处理工程,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在不同环节和不同侧面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明显,前景可观,对于缓解国家能源压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近期看,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重点发展“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加快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技术,推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晔.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农业改造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4.

[2]白.大力发展生物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针对草原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实现草原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因此天然草原的优劣和丰欠程度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的兴衰。建国初期,我省牧区草原状况相对良好。60年代末牧区开始发生草原退化现象,随后愈演愈烈,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近年来甘肃省90%的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30%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品质下降,载畜能力降低。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1草原退化原因

草原退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对草原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1.1超载过牧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原第一性生产的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所造成的。在草原退化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原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原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据调查天祝县的牲畜数量由60年代的17.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64万头(只),增长了2.70倍,畜均占有鲜草产量由7622.90kg下降到2081.04kg,超载23.85%,所以,没有不良的草原,只有不合理的利用制度和方式。

1.2乱采滥挖草原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缺少燃料,农牧民群众烧茶做饭,主要依靠拾粪捡柴,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生活用能的需要,大量铲草皮、砍伐草原上的乔木、灌木、半灌木作薪柴,对原生植被造成严重破坏。

甘肃省大部分高寒阴湿草原生长有中药材,如冬虫夏草、羌活、秦艽、赤芍、柴胡、黄芪等,而且品质优良,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每年入春以后,都有大批农牧民涌入草原采挖,不仅使药材资源日趋枯竭,而且使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在荒漠草原,搂发菜、挖甘草、麻黄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使本已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雪上加霜。

1.3鼠虫危害草原鼠虫害的发生与猖獗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植被条件下形成的,气候干旱和草原退化为鼠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创造了条件,而鼠虫的发生危害,又加剧了草原的退化,处于一种恶替过程。草层高密度大鼠虫害不易发生,而草原退化、草层变矮、变稀,有利于鼠虫害的繁衍。近年来,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全国的面积已达6亿亩,仅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60多亿元,经济损失严重。虽然每年都采取化学、生物等防治措施进行防治,但因经费不足,防治面积小,每年的防治面积只占发生面积的10%左右,造成“年年防治,年年成灾”的被动局面,防治成果难以巩固。

1.4毒草危害长期以来,随着草原“三化”面积的日趋扩大,许多草场优良牧草减少,有毒植物不断生长蔓延,加剧了草原退化。

在甘肃天然草原上分布的主要有毒植物有棘豆、狼毒、醉马草等,面积达到1500万亩。这些有毒植物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返青早、生命力强、并有较强的抗逆性,它不仅与优良牧草争地,而且和优良牧草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水分。在草原上逐年增多,甚至在某些草原上形成明显的优势种群,使草场利用率下降。

2治理草原退化的措施

2.1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落实草原分户有偿承包使用,理顺草原管理体制,合理利用草原,防治“草原无主、放牧无界、使用无偿、建设无责”,使草原的管、建、用同责、权、利相结合,适应现阶段家畜私营形式的首要措施。这项工作在很多地方还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各级政府、领导、业务部门要依据《草原法》,全面彻底地落实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明确建设责任,真正做到“谁承包、谁建设、谁受益”,才能调动农牧民主动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退化,促进植被恢复。

2.2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草原围栏建设,以草定畜,以畜定草,严格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划区轮牧,科学合理利用草原,用养并举。在合理利用改良草场时,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明确,草原是牧业生产资料之一,不单纯是自然综合体,更不能认为是荒地。在研究、改造它的时候,必须具有生产观点,而在利用中应该强调,要利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进行保育,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然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人为措施,才能维持并逐步提高草场生产力,使牲畜得以稳步发展。

2.3充分发挥夏季草场,发展季节畜牧业依据草原的季节分布特点,在调整畜群结构,提高适龄母畜比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夏季草场的牧草优势,适时转场轮牧,发展季节性畜牧生产,扩大出栏率和商品率,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农牧民收入,还可以有效减轻冬春草场的放牧压力,防治进一步退化。此外加强人工草地建设,生产足量优质饲料,增加牧草贮备,降低放牧家畜对天然草原、尤其是冬春草原的压力,促使退化草原的自然恢复。

2.4加大鼠虫害防治力度,巩固防治成果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是草原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草原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业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建设,搞好鼠虫害防治工作”。因此,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认真各项防治措施,理清工作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预测工作,建立健全预报体系,不断改善预测预报工作的手段。三是健全目标责任制,把草原鼠虫害的防治工作同农牧民草原承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是大力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天敌,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措施,加大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才能有效地减轻鼠虫害对草原的危害。

2.5加强草原毒草的防除以牧区草原为重点,建立重大毒草灾害报告制度。实施草原毒草调查、技术规程和防治标准,逐步减少毒草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开展毒草灾害的风险评估、生态示范工程、防治机具购置、治理设施的建设、除草药剂的研制及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吕晓英,吕胜利.甘南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J].草业科学,200219(7):1-4.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4

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11-12-10

作者简介:于法稳(1969-),男,山东鄄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理论、资源环境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

于法稳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贵州省稻谷、玉米生产具有效率优势,但不具有规模优势,相对于豆类生产而言,二者具有综合优势。畜牧业生产不具有效率优势,但具有规模优势,贵州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比较优势。烤烟生产具有效率优势和有规模优势,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当前,贵州省应建设一批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同时,应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为目标,把生态畜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来培育。此外,要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关键词: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畜牧业;特色农业

Advantag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Agricultur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izhou

YU Fawen

(Institute of Rural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Guizhou has an efficiency advantage but not a scale advantage over rice and corn production. Compared with beans, both have a comprehensive advantage. Guizhou has a scal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but not an efficiency advantage over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Tobacco has not only an efficiency advantage but a scale and an obvious comparative advantage. Guizhou should currently build modern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s promoting improvement for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 Meanwhile, Guizhou should aim to build a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province, fostering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as a subsequent pillar industry. Furthermore, Guizhou should explor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tential, optimize regional distribution for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velop characteristic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foster the growth of dominant industry.

Key words:Guizhou;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imal husbandry;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农业增长的背景发生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变化:一是基本上解决了农产品供给短缺的问题,增长目标由农业增产转为农民增收;二是中国加入WTO,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由单一的国内资源、国内市场转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战略对农业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要突出贵州生态特点、山区特点,突出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资源多样性,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正是基于如此考虑,本文对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进行评价,从而提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一、贵州省农业发展状况描述

(一)种植业、养殖业稳步发展

2009年,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9847万公顷(44770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16827万吨,比2008年增长09%,油菜籽、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烤烟产量因计划调减有所下降。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油料种植面积5131万公顷(76965万亩),增长127%;蔬菜种植面积5996万公顷(89940万亩),增长74%。2009年末,果园面积1408万公顷(21125万亩),比上年增长57%;茶园面积1322万公顷(19829万亩),增长257%。

2009年生猪、牛、羊出栏数分别为1596万头、92万头、190万只,比2008年增长22%、94%、65%;肉类总产量170万吨,禽蛋产量1万吨,牛奶产量45万吨,水产品产量8万吨,比2008年分别增长50%、130%、44%、29%。

(二)农业增长呈现稳定性特征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很小,尤其是在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它不可能也不需要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所以经济学家通常把农业增长能否稳定地保持3%或超过人口增长率一个百分点,作为衡量农业增长稳定性的经验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1991―2009年之间,贵州省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43%。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17%、63%和105%,只有林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低于3%。因此,总体上可以说,贵州省农业发展超过了衡量农业增长稳定性的经验指标,说明这段时间农业增长并不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

(三)农业产值与其他省的差距依然在拉大

从静态比较来看,2007―2009年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值(2006年价),四川省为278809亿元,云南省为137099亿元,而贵州省只有67036亿元。

图1西南三省农业总产值的比较从动态变化来看,与2007年相比,四川省农业总产值增长732%,云南省农业总产值增长1370%,贵州省农业总产值增长1142%。也就是说,贵州省农业增长的速度快于四川省,而慢于云南省。

即使在这种增长态势下,贵州省农业发展与四川省、云南省的差距仍然在扩大。从图2可以看出,2007年,贵州省农业总产值与四川省、云南省的差距分别为2062亿元、646亿元;2008年,这种差距扩大到2103亿元、704亿元;到2009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188亿元、753亿元。

二、优势分析理论与方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贵州省某个农产品在全国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省内某个地区可能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通过优势分析取得的结果可以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参考,而非决策的全部依据。

图2贵州省农业总产值与四川省、云南省之间差距的变化区域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是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及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种植传统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单产水平是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各种物质投入水平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一种作物的生产规模,即种植面积,则是劳动与物质可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种植制度、政策支持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单产水平与种植规模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作物生产的能力,可以用3个比较优势指标测定,亦即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

(一)效率优势指数

效率优势指数反映作物比较优势。效率优势指数主要通过分析特定地区、特定农作物的土地产出率(亩产量)与该地区所有农作物平均土地产出率的相对水平以及与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考察该地区在该农作物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

效率优势指数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根据效率优势指数的大小判断区域某种作物是否具有效率优势,效率优势指数值越大,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

效率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EAIij = APi j /APi APj /AP

式中,EAIij为i区j种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APij为i区j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APi为i区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APj为全国j种作物平均单产;AP为全国全部作物平均单产。

如果E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如果EAIij

(二)规模优势指数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生产规模越小,其单产水平越高,效率优势指数也就越高。因此,效率优势指数并不能客观反映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真正比较优势,也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和传统种植制度概况。

规模优势指数反映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规模优势指数通过分析特定地区、特定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该比例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考察该种农作物在该地区农业生产上的相对重要性及规模优势。

规模优势指数反映一个地区某一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它是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在一定长的时期内,只要有相当的规模,就意味着有市场需求,而有市场需求就意味着有经济效益,因此,规模优势指数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

规模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SAIij = GSi j /GSi GSj /GS

式中,SAIij为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j为全国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为全国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如果S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规模优势;如果SAIij

(三)综合优势指数

综合优势指数适合于比较优势的衡量。综合优势指数从相对生产效率和由市场、技术、种植制度及气候、地理区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规模优势两方面,综合衡量地区特定农产品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综合优势指数值越大,表明这种农产品的优势越明显。

综合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AAIij=EAIij×SAIij

如果AAI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如果AAIij

因此,综合比较优势指标更适合于一国范围内地区之间的比较或者同一地区内不同粮食作物之间比较优势的比较。

三、贵州省主要农产品优势评价结果

(一)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1 主要农产品的效率优势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到,贵州省稻谷生产的效率优势指数是130,高于四川省的109和云南省的128;玉米生产的效率优势指数为112,也高于四川省的087和云南省的094;而豆类生产的效率优势指数仅为086,不具有效率优势,而且也远远低于四川省的127和云南省的126。

2主要农产品的规模优势

贵州省稻谷生产、玉米生产、豆类生产的规模优势指数分别为085、093和085,都不具有规模优势。特别是稻谷,贵州省的规模优势指数小于四川的115和云南的089;玉米规模优势指数则高于四川的072,低于云南的110;豆类规模指数与玉米类似。由此可以看出,贵州、四川、云南三省豆类生产都不具有规模优势;贵州、四川两省稻谷生产不具有规模优势。

表1贵州省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2008)

效率优势指数EAIij规模优势指数SAIij综合优势指数AAIij稻谷玉米豆类稻谷玉米豆类稻谷玉米豆类东部地区090093109098115050094104074中部地区099100096115091136107095114西部地区113107109081099094096103102西南地区118092115101085080109088096四川109087127115072072112079096贵州130112086085093085105102086云南12809412608911009110710110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3主要农产品的综合优势

贵州省稻谷生产的综合优势指数为105、玉米生产的综合优势指数为102,二者都具有比较优势;而豆类生产的综合优势指数为086,没有比较优势。从横向比较来看,稻谷生产的比较优势不及四川、云南,二者的综合优势指数分别为112、107;贵州玉米生产的比较优势要高于云南(101),而四川综合优势指数为079,不具有生产的比较优势;对豆类生产而言,贵州与四川(096)一样,不具有比较优势,云南具有生产豆类的比较优势(107)。

(二)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畜牧业是贵州省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随着以草地畜牧业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步伐加快,贵州省各种畜禽总量将大幅度提高。

1畜产品的效率优势

表2是贵州省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贵州省畜牧业的效率优势指数为093,低于东部地区的110,中部地区的094、西部地区的097以及西南地区的094。在西南地区的三省中,贵州省的畜牧业的效率指数高于四川的091,低于云南的098。

表2贵州省畜产品的比较优势(2008)

年份效率优势指数EAIij规模优势指数SAIij综合优势指数AAIij东部地区110106108中部地区094105099西部地区097090094西南地区094107100四川091112101贵州093110101云南098103100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2畜产品的规模优势

贵州省畜牧业规模优势指数为110,具有规模优势。在区域横向比较方面,贵州省的规模优势指数高于东部地区的106、中部地区的105、西部地区的090,以及西南地区的107。在西南地区三省中,贵州省畜牧业规模指数低于四川的112,高于云南的103。

3 畜产品的综合优势

贵州省畜牧业的综合优势指数为101,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比较优势。从区域横向比较方面,贵州省的综合优势指数低于东部地区的108,而高于中部地区的099、西部地区的094、西南地区的100。在西南地区三省中,贵州省综合优势指数与四川相同,而高于云南。

(三)主要地方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1主要特色产品的效率优势

选择油料、麻类与烤烟作为特色农产品,分析贵州省在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的优势。表3中数据表明,贵州省油料、麻类生产的效率优势指数分别为076、058,不具有效率优势。同处于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的效率优势指数也都小于1,同样不具有效率优势。贵州省烤烟生产的效率优势指数为105,具有效率优势,但小于云南省在烤烟生产方面的效率优势。

表3贵州省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2008)

区域效率优势指数EAIij规模优势指数SAIij综合优势指数AAIij油料麻类烤烟油料麻类烤烟油料麻类烤烟东部地区214133164070004038122023079中部地区066072073132175073094112073西部地区095108114094108185094108145西南地区090074104106169387098112201四川083055083147287121110125100贵州076058105114011510093026232云南089212129039058847059111330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2主要特色产品的规模优势

从油料、麻类、烤烟生产来看,贵州省在这三种主要特色农产品生产方面的规模优势指数分别为114、011、510。也就是说,贵州省在油料、烤烟生产方面具有规模优势,特别是烤烟生产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但仍然不及云南省在规模优势明显。

3主要特色产品的综合优势

贵州省油料、麻类、烤烟生产方面的综合优势指数分别为093、026和232。也就是说,贵州省在油料、麻类生产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烤烟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大于四川,而低于云南。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其一,贵州省稻谷、玉米生产具有效率优势,但不具有规模优势,这是由贵州省耕地资源短缺以及破碎特点所决定的。相对于豆类生产而言,二者具有综合优势。2009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4亩/人,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人均有效灌溉农田仅040亩/人,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资源数量明显不足。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地质条件的影响,贵州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此外,耕地分布上的零碎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难以形成现代农业所要求达到的生产规模。为此,要根据生态农业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选择条件好的村,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建立一批田成方、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促进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同时,实施地力培肥工程,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平衡施肥技术;加快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积极争取中央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政策支持,切实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中遇到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其二,贵州省畜牧业生产不具有效率优势,但具有规模优势,具有发展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贵州应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大省为目标, 把生态畜牧业作为后续支柱产业来培育。坚持走依靠科技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路子,以完善基层服务网络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较强服务功能、覆盖广大农村的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质量安全和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小区养殖,加大引草入田和草地改良力度;加快发展生猪,突出发展肉牛、肉羊和奶牛;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大力扶持畜产品加工业,抓好无公害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岩溶地区现代草业和畜牧业行动计划。

其三,贵州省油料、麻类生产不具有效率优势,但烤烟生产具有效率优势,而且烤烟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在油料、麻类生产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烤烟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贵州省具有地理气候多样性和生物资源多样化的特性,应充分利用其特点,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在巩固烤烟、油菜等传统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同时,选择具有贵州特点和市场前景的特色农产品作为开发重点,集中力量发展马铃薯、烤烟、油菜、辣椒、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花卉等特色优质农产品,打造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的知名品牌,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周,于法稳. 西部资源管理与农业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刘彦随,吴传钧.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2000(1).

[3]尚杰.农业生态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项目选择;后续产业;生态移民;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073-03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型社会建设,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目标。对于三江源区,尚在生态“处女地”时期就有不少国内外专家研究过。自19世纪以来,为数不多的中外科学家和探险家,抱着不同的目的,走近三江源,进行过一些科学考察,但真正意义上的较大规模的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活动,还是以后。50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了综合性的多学科考察,积累了大量的科考资料和数据,已编辑出版了一些自然、生态等专著,发表过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1],对揭示三江源区的奥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应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在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中进行项目选择研究尚属首次。由于项目区是我国的特殊地区,因此,本研究坚持“以人为本”,旨在保护脆弱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生态移民发展意愿,选择适合该地区具有优先发展和区域特色的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可大大提高生态移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积极性,转变政府强迫行为为生态移民自愿行为,为特殊贫困地区草原生态环境的早日恢复和生态移民的二次转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三江源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挤压,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达4 000m,呈现缺氧、高寒的高原生态系统。该区人口与经济就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

2.1 史前三江源地区的人类经济活动

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悠久。1956年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可可西里、沱沱河等地发现了玉树文化遗址。经研究证明,在距今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三江源地区的土著居民就开始有生产性活动。人们将捕获的幼小盘羊(Ovis ammon)、野牦牛(Poephagutus)、野驴(Equus kiang)等野生动物豢养,逐步驯化为现代藏绵羊、牦牛、河曲马等家畜。人们生活在条件较好的河流沿岸,主要从事采集及狩猎活动。后来一小部分地区演化为种植业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畜牧业生产是三江源地区的主业,畜牧业经济则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2.2历史上三江源地区的人动与生产地域分异

从该区人口迁移与生产的地域分异看,大约在4 000多年前,在海拔3 800m以下、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多及水土条件较好的小部分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农牧林结合,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3800m以上的大部分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严寒、降水量较少、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以草原畜牧业为主。

隋唐时期,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种子种植、制磨、酿酒、医药等技术对推动三江源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唐蕃古道的开通,进一步打开了该区与内地交往的通道。

到民国时,三江源地区依然沿袭“逐水草而居”的古老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

2.3 建国后三江源地区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1949年三江源地区有人口21.6万人,有各类牲畜421.11万头只,耕地8 554hm2。1958年到1960年,在把“牧业区变成我省的粮食基地”的思路指导下,向三江源地区移民数千人,各县均成立青年农场,进行移民垦荒,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该区草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进入上世纪后期,到该区从事药材和沙金挖掘的人数每年可达10万~20万人,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到2004年与1949年相比,人口增加2倍多,同期牲畜增加了3倍,人口总量远远超过了生态承载力。造成超载过牧56%,使得草场不堪重负,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同期,三江源地区农牧业经济开始由自给与半自给型向商品型经济转变,单一经济向综合型经济发展,由草地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转变。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呈现一、三、二的产业格局。其中第一产业占88.5%[2]。

综上所述,三江源大部分地区的产业发展,一直是以自然状态的原始游牧为主体,在划定的迁出区中,移民中90%的劳动力均以从事产业第一产业为主[3]。

3.问题的提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生态区,目前也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内最大的生态移民区。到2010年,有近10万名农牧民将从三江源生态恶化区迁出,安置到项目州、县、乡所在的城镇地区,可见,该区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构建,将直接影响区内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也关系到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稳定及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使生态移民逐步转变生产观念,根据自己的发展愿望,依靠国家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选择、培育、发展生态型民族特色产业项目的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4]。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告别祖祖辈辈传统、原始的游牧生活后,走上一条社会稳定、生态文明与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生活道路。

4.PRA方法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4.1 研究方法的确定与项目基本框架的选择

“参与”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参与”式的概念经过20年的实践,其覆盖面更加广泛,成为当代国际发展研究领域中人性化管理常用的理论与方法[5]。本研究采用PRA方法,即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是在实地调查,了解情况基础上,通过与项目区生态移民典型户沟通(个体谈话与生态移民代表小型座谈会等形式),由生态移民提出发展项目,共同分析决策。本研究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对生态移民赋权,表达他们的发展愿望,是项目选择的基础,也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二真正使生态移民在发展项目选择、实施、评价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参与,这是保障项目成功的重要条件;第三强调过程中各个角色(生态移民、科研人员、决策者)的互动,体现平等参与,是一个由下至上的互动过程。整个PRA方法在生态移民项目选择的工作程序及基本框架,如图1,表1。

4.2 PRA方法具体应用与结果分析

研究范围是已定居的玉树州结古镇生态移民。由生态移民代表与当地干部、专家提出发展项目。根据研究区贫困户、一般户、小康户的实际比例为61%∶35%∶4%,选择、确定生态移民代表户中有贫困户18人,一般户10人,小康户2人,合计每户一人,共30人。召开生态移民村民代表座谈会,由当地懂藏语的干部,先向移民讲解调查目的及其要求。每人发放项目选票四张,计120张。用藏语在项目投票箱中注明项目名称。依次投票统计后,经过逐表统计汇总,如表2。

5.结果分析

从一级项目汇总结果看,生态移民在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中选择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原生态产业项目、移民庭院生态经济项目、草原生态绿色能源产业项目、草原生态保护产业项目、草原生态民族工业、商贸及其他项目、草原生态旅游、老务输出。这说明在生态移民初期,大部分移民在产业发展中,仍然愿意选择从事熟悉的传统产业项目,应该给大部分移民提业转换的空间与时间,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存或与原来的生活水平基本一致,不至于无法生产、生存而发生二次生态移民或者使其生活水有所下降。

按照产业项目构成看,第一产业项目包括优良饲草料基地,良种繁育畜种基地;青稞生产基地,中藏药基地,油料生产基地,奶牛养殖户、养羊户及其他养殖业;菜篮子工程、花卉等项目。第二产业项目包括肉食品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牧区特色食品加工业,牧区野生食品加工业;民族服装工业,民族特需品工业,皮毛革制品业;藏毯、腰刀、石雕、金银玛瑙等饰品;藏药加工业,中药加工业等项目。第三产业项目有世界屋脊科考游,三江源区生态游,山岳冰川探险游,草原风光休闲游,高原湖泊、河流、生物观赏游;生存极限体验游;神奇藏族歌舞、饮食、民俗文化游;神秘宗教文化游,“康巴文化”,“唐蕃古道文化”,“三江源文化”,“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及名胜古迹游。畜产品购销、保鲜、储运业等。

从生态移民典型户选择重要程度看,第一产业占项目65%,第二产业项目占10%,第三产业项目占25%。这说明在生态移民初期,大部分移民对第一产业发展项目兴趣高,对第二产业项目与第三产业项目兴趣不高。这是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项目对移民的文化、技能、整体素质及资金等要求较高,而大部分移民的文化、技能、整体素质较差所形成的反差造成。基金项目:科技部软科学研究项目DGS3D037。基金项目资助208038。

参考文献: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编委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142.

[2]青海2005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529~530.

[3]赵宏利.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治[J].茂名学院学报,2007,(1):21~24.

[4]赵宏利.三江源特色产业发展构想 [J].开发研究,2004,(3):28~30.

[5]陈修文.参与式方法在扶贫规划中的应用[J].青海科技 ,2003.

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动物食品;兽药残留;来源;危害;防控对策

动物保健品市场的销售总额己达148.5亿美元。在不到20年的时间,全世界兽药销售总额增加了2.65倍。在兽药应用品种构成中,治疗药品的比重在下降。近年来美国在兽用药品应用方面,饲料添加剂占46%,治疗药品43%,疫苗等生物药品占11%。在饲料添加剂中抗生素用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996年全球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用量己占全部饲料添加剂用量的45.8%。我国近年兽药业发展亦很快,1987 -1998年共研制247种新兽药,平均每年有22.5种新兽药(含生物制品)。兽药的广泛运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也带来了兽药的残留。[1]自我国加入WTO后,与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食品安全己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虽然农业部已颁布《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但由于滥用兽药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仍不断发生。[2]2008年轰动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1年河南瘦肉精事件,不仅对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更是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致命的威胁。对于信奉“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食品安全乃是民生之本,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

一、动物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来源

兽药残留是指对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用部分中的原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残留量以每千克或每升食品中的药物及其衍生物残留的质量表示。农业部第235号公告《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分别对4类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作出了明确规定。[3]其残留的主要来源具体通过以下途径:

(一)养殖环节用药不当

养殖户为追求经济利益,使用违禁药物、激素或过量使用添加剂促使动物高产以及生长,滥用驱虫药,不遵守休药期,甚至偷偷销售病死畜产品。落后的饲养管理,不科学的养殖技术,大量没有道德的兽药销售人员和商业化兽医泛滥的养殖环境,滥用抗菌素,以及过量使用兽药,甚至人药,不按照标签使用药物,给药途径错误等都是导致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

(二)使用劣质饲料以及被污染的饲料

动物饲料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被兽药污染。例如使用盛装过兽药的设备或容器直接加工或贮存饲料,造成饲料被兽药污染。或者使用一些为追求利益非法添加药物添加剂的饲料厂家的饲料,或者使用标签没有明确标明药物添加剂含量的饲料。

(三)环境中药物残留污染

动物会被残留在环境中的药物残留所污染,例如含有兽药残留的动物的排泄物,粪池,畜舍,抗生素等药物污染的废水等,工业排放的“三废”、农药、重金属以及有害的城市生活垃圾等,通过土壤污染种植业,继而被动物食入造成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四)食品加工及流通过程中滥用药物以及被污染

动物性食品在保鲜过程中添加药物。为了食品保鲜,加入某些抗生素等药物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食品不同程度的药物污染。甚至有些不法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加入或过量加入食品添加剂或药物造成食品的污染。

二、动物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一)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

人们食用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虽不表现为急性毒性作用,但人如果经常摄入低剂量的兽药残留物,在经过了一定时间后,残留物可在人体内缓慢蓄积而导致各种器官的病变,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4]

1.毒性作用

是药三分毒,当人们食用一定量的有药物残留的食品后,药物会在体内累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对人体造成毒性作用。例如瘦肉精残留会聚积在动物可食组织,如果违法使用这类化合物就会给人体带来许多不良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人食用了有较高浓度瘦肉精残留的动物组织会出现心跳加快、心悸、心痛、手震、头痛、恶心、呕吐、晕眩等症状,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甲亢、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险更大。一般食后15min至6h出现症状,症状持续90min至6d。[5]再如一些含有槟榔碱的打虫药物,如氢溴酸槟榔碱在大剂量、长期服用时具有毒性和“三致”作用。[6]

2.激素样作用

在畜牧生a上,经常使用激素类药物来治疗动物疾病,以及同期,超数排卵等养殖技术都需要用到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当就会造成激素残留。有学者研究表明,性激素对人体生殖系统和生殖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如雌性激素能引起女性早熟、男性女性化,雄性激素化合物能导致男性早熟,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性男性化;对成年男性会造成辜丸缩小萎缩,的成长及其功能障碍、鸡胸、早秃等;对于儿童来说,除了影响他们身体发育外,还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产生悲观、厌学、心理障碍、抑郁情绪等,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长期通过食物摄入过多的雌激素可引起子宫癌、乳腺癌、卵巢癌、翠丸肿瘤、白血病等。[7]

3.破坏有益菌群平衡作用

有抗生素残留的食品可以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由于在肠道不完全吸收或者经吸收、循环、胆汁排泄及肠道粘膜分泌而到达结肠,从而潜在改变人体肠道菌群的微生态环境。[8]长期或过量摄入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兽药,会使有益菌群遭到破坏,有害菌大量繁殖,造成消化道微生态环境紊乱,从而导致长期腹泻或引起维生素缺乏,造成人体危害。[9]

4.诱发耐药性以及过敏反应

抗生素作为预防、治疗以及生长促进剂广泛地用在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作物栽培方面,并且囊括了人类自身使用抗生素的全部种类,包括氟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动物食品中残留,使消费者产生耐药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1969年英国首次发现人的沙门氏菌病暴发与患病犊牛使用抗生素治疗有关。[10]牛奶中青霉素残留的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牛奶中青霉素残留对消费者健康的危害不仅是青霉素耐药性菌株的产生,还会造成一些对青霉素过敏人群的过敏性反应如特殊皮疹,有时会发生胃肠道紊乱,包括腹泻、反胃和呕吐,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威胁。[11]

(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动物在使用药物以后,药物将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尿等排泄物进入外界环境,造成环境土壤、表层水体、植物和动物等的兽药蓄积或残留。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中都有低浓度的兽药检出,抗生素及驱虫药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尤为突出。[12]

(三)对社会经济的危害

自从“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畜产品安全问题遭曝光后,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给畜产品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消费者对国产畜产品失去信心,热衷购买进口产品。部分消费者只认洋牌子,导致国内畜产品消费量直线下降,畜产品市场也进一步萎缩。不仅国内畜产品市场受到影响,由于畜产品兽药残留的问题,欧、美、日、韩等国家或地区相继出台了限制或禁止中国畜产品进口的政策,导致国内畜产品出口受阻,可供选择的出口市场不断减少,致使出口创汇效益逐年下降。[13]

三、动物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防控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快动物食品安全立法步伐,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责任追究制度,为监控工作提供法律基础。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立畜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养殖业必须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畜产品市场最低准入门槛要求为无公害。屠宰、加工企业必须取得由省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市场准入标志。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此外,还要加大对不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惩罚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不合格产品严格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查处。[14]

(二)加强对畜牧行业的监管教育以及检查力度

通过科普知识宣传、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向动物防治人员和养殖户宣传、介绍科学合理使用兽药知识,使兽药生产和经营企业提高认识,不制售违禁、假冒伪劣兽药。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迫使生产者生产合格的动物性食品。[15]同时加大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对上市畜产品及时检测,若发现兽药残留超标的产品,要立即禁止上市,并给予责任者以处罚。

(三)重视新型兽药的研发以及提高兽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研发低残留、安全环保新型兽药,重视中兽药以及酶制剂,多功能寡糖等无公害兽药添加剂等。提高兽药残留的检测手段,在对市场检测时,可以高效、准确、低成本的检测出兽药残留,为检测人员提供方便,给消费者带来放心。

四、展望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兽药残留不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不利于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际化发展。目前我国畜牧业还相对落后,但是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兽药残留监控工作也会日趋完善,畜牧事业也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科学,消费者也将越来越放心。

参考文献:

[1]张成虎.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监控对策[J].甘肃农业,2003(11):50.

[2]蒋文晓.动物性食品中喹f啉类药物代谢物和磺胺类―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3]刘长春,李志.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控制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06):87-88.

[4]侯为道,傅小鲁,张立实.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公共卫生问题及监测与控制现状[A]. 四川省营养学会.四川省营养学会2000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四川省营养学会:,2000:10.

[5]孔繁德,陈琼.“瘦肉精”对人体的危害及其在动物组织残留动态[J].福建畜牧兽医,2002(02):9-10.

[6]周绪正,张继瑜,李金善,李剑勇,魏小娟,牛建s,李冰.驱绦虫新兽药――氢溴酸槟榔碱的安全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07):3537-3538+3547.

[7]刘永华,杨松.浅析动物性食品中性激素残留与检测[J].中国畜牧兽医,2011(07):239-241.

[8]周生喜.土拉霉素对离体恒化器模型中人肠道菌群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

[9]寸德宏,李志敏,夏春香.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解决办法[J]. 云南畜牧兽医,2006(03):38-39.

[10]高光. 畜禽食源性细菌耐药性与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 中国禽业导刊,2003(04):12-15.

[11]顾欣. 牛奶中青霉素残留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5.

[12]马驿,孙永学,陈进军,陈杖榴. 兽药残留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兽医科学,2010(06):650-654.

[13]吉东,石有权,李建忠. 兽药残留对畜牧业的危害及对策[J]. 中国动物保健,2014(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