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部新会计制度

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文1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务核算 问题

财政部2012年12月颁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我国事业单位全面施行新会计制度。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县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执行的情况,对事业单位在执行新会计制度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核算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

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的新亮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原会计制度相比较,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新的亮点:

1、强化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准则针对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明确了资产计量原则,在无相关凭据、无法可靠取得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可以用取得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促进资产及时入账,加强国资管理,确保国资安全完整。

2、引入“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新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是计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方法兼顾了预算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在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口径的同时,又有利于反映资产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为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3、全面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和使用说明

新制度对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改进,新增、取消了部分科目,对个别科目名称进行了修改。如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财务报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明细科目。新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事业单位不得打乱重编。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得只填列科目编号、不填列科目名称。

二、我县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的情况

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财政部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我县各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省财政厅所组织的培训班,以此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来自教育、卫生、文化、科技、财政及浙江省各乡镇财政所财务人员共计达320余人表示参加过新会计制度培训。

以我县为例,2014年我县200多个事业单位已全面启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账套,执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进一步提高全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做好“全覆盖”培训

我县各事业单位要求财务部门高度重视,抓好层层培训,对本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全覆盖”和“无死角”。

不少事业单位负责人表示,将督促单位尽快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传达到各部门,注重宣传实效,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修订的背景、原则、意义和重大变化,为其贯彻实施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2、全面做好软件系统更新工作

据了解,为确保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我县将尽快更新调整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按照财政部的新旧制度衔接办法做好新旧科目衔接,并确保年度财务报表的编制全面落实新制度的各项要求。由软件公司、财政会计管理股、信息中心、支付中心等部门组织专业力量,对科目设置、账务结构、账务模板进行深入研究,反复模拟演练和完善。

3、全程开展业务指导

通过财政办公平台、网络平台、QQ交流群等,各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顺畅的业务对接和沟通解决机制。业务指导软件公司对新旧账务衔接、新账初始化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程在线服务;积极开展制度实施情况检查和实施效果调研、评估工作,切实掌握各事业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和解决制度执行中发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新准则、制度落实到位。

4、重点抓账务调整

对2013年按原制度建立的新账和编制的财务报表,我县各事业单位全部按照新制度重新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确保全省按照财政部的要求统一从2014年1月1日起实行新准则新制度。

5、加强检查,提高财政资金和资产管理水平

结合2013年部门预算编制、下达和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工作,我县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引导,促进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政资金和资产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6、考核评价辅助推进新会计制度执行

据了解,我县在明年执行新会计制度过程中,县府县县委决定将事业单位新准则新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机关2014年度岗位责任制进行量化考核,对指导、督导和服务不到位的责任科室进行责任问责。对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检查、调研和评估,对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

下一阶段,我县各事业单位将继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检查工作:一是将定期检查是否认真做好了新旧制度过渡衔接工作;二是检查是否根据新制度要求结合本单位财务具体情况,建立新的账套,设置新的科目;三是继续不定期抽查财务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确保财务管理人人持证上岗。四是继续加大新制度实行的组织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财政部门会计行业管理的职能,切实加强贯彻实施新制度。

三、新会计制度下我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的讨论

笔者了解到,我县几乎所有事业单位都已经接受当地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并纷纷从2014年1月1日起重新建账,其中不少单位反映其在历经不到1个月时间的磨合后,已经运行顺畅了。但是,有部分单位在处理个别业务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新旧制度的衔接应该重点关注哪些问题,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笔者认为,这都是事业单位需要准确把握的方面。

1、账簿核对问题

例如,我县某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小吴在建账过程中很是“纠结”,遇到的账簿核对问题让他徘徊了好几天。其实,很多单位都遇到这样的账簿核对问题,主要是固定资产明细账与总账核对不上。已有的明细账是很多年前的,虽然小吴对在接手之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很有数,但中间空缺的年份则让他十分发愁。

其实,偏偏对固定资产的明细账发愁是有来由的,因为新制度的一大变化是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如果没有明细账,折旧也就无法计算。

2、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计提方法不确定

新制度设置了“累计折旧”科目,以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按照《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2014年1月1日设立新账时,2013年12月31日前已经形成的固定资产暂不补提折旧,这部分固定资产应在2013年度全面核查其原值、已使用年限和尚可使用年限等,在2014年12月31日再补提折旧。

但是,不少事业单位提出了一个问题,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是必须单项计提折旧还是可以分类计提折旧。对此,笔者建议应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为民.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

[2]蔡民波.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影响评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

[3]赵洁.新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金融经济.2012.14

[4]谢新景.新会计制度下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财经界,2013.12

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职院校、传统会计模式

前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事业单位,面临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与核算环境出现了重重矛盾,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情况下,高职院校进行会计改革是大势所趋,新会计制度是在原有的会计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改进,即保留了原有的正确的合理的会计准则和内容,同时有针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增加了新的内容,相随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更能真实、客观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且更能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根据具体的核算环境和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方法、核算基础以及会计报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环境和现行的会计核算环境。那么新会计制度到底对高职院校传统的会计制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经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在主要的会计核算准则和制度上做出如下改变: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在预算管理上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总之,新事业单位准则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将市场经济中的因素纳入到会计核算的考虑因素之中,相对于传统的会计模式,新会计准则更能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同时也更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因此更能促进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对高职院校发展与国家的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新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会计核算准则和内容以及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改进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这样才能提升高职院校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有利于高校的自身发展,同时也便于国家多各高校统一的预算管理。

2.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传统会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文3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实施

一、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的背景介绍

90年代初,财政部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制定了实现总体目标两步走的战略。1993年7月1日开始,我国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标志着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具体准则的研究草拟工作也逐步推进。到1996年初,财政部共了30多项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并从1997年开始陆续定稿,截止2001年底,共了具体会计准则16项。2005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步入快车道,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都在此年内完成。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会,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有望得以实现。

然而,我国一直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两个会计核算标准共存的局面,前者以规则为基础,后者以原则为基础。理论界一直存在以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看法。实际上,两种会计核算标准所规范的内容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会计准则主要规定确认、计量和披露标准,而会计制度则主要提供会计记录指南(陈毓圭,1999)。通常情况下,记录以确认和计量为前提,而披露又以记录为基础。从新颁布的准则内容和形式看,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已尽可能地把制度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地解决好它们。

二、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将给会计工作带来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2000年12月的《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会计核算做出了总体规定,还就有关会计要素和一些特殊会计领域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做出了具体规定,《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2005年在工业企业全面实施。而财政部本次的会计准则,大多是针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处理的问题所做出的具体规范,如企业合并、合并企业报表、企业年金、职工薪酬、保险合同等。因此,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出台是否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会计实务工作带来哪些问题和困难?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财政部在会上称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进一步降低。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于2001年11月27日,自2002年1月1日起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而与金融工具有关的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等数项会计准则后,上市金融企业2007年1月1日起必须采用新准则。上市金融企业在采用新准则的同时,非上市金融企业仍然可以沿用原来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同样作为指导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标准,二者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与数量差距增大,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

(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将面临极大挑战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量需要,我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培养了数量众多的会计人员,目前全国有1000万会计人员。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楼继伟,2006),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对准则和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准则的运用效果。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对南方证券的投资,首创股份提取了15%的减值准备,邯郸钢铁提取的比例为62%,路桥建设提取的比例是20%,上海汽车则提取了100%。如果不计提该项减值准备,上海汽车的利润增长率将从该年的42%提高到79%,同样是职业判断,究竟哪一个企业计提的比例是适当的呢?每个企业都会找出理由来论证自己的职业判断是正确的(聂兴凯;高永国,2004)。但是,计提比例的差别竟有如此之大,也会令人对会计准则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疑虑。

因此,会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操守和恰当的职业判断成为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极为关心的问题。因为会计目标的实质就是要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会计准则本身不可能提供具体答案,对于如何确认、计量、会计信息是否披露等问题都需要会计师自己进行职业判断,这使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三)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导致会计的监管成本提高

不难看出,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是本次会计准则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如何强化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又是会计工作的难点。目前我国在准则的执行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限于本身的专业水准,对准则本身理解不够外,有的是出于自身动机的需要,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也会指使企业做一些违反会计准则的处理。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相应地会计监督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财政部同时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的不言而喻:为提高事务所审计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多的“会计空间”,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监督成本相应也会增加。此外,中国证监会宣称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措施,近期将选择部分上市公司进行现场调查,测算实施企业会计和审计准则体系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因此,会计准则的高效运用还必须有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配和,这样一来无疑会进一步提高监管成本。

(四)会计准则的学习成本增加,会计教育的浪费与不足并存

我国会计准则自90年布以来,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此次发行新准则,学生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会计的学习成本明显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会计人员占了绝大多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

由于新会计准则并非面向全部企业,中小企业仍然适用《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27日,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因此,一方面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在进行业务处理时不需要使用新准则,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所学知识大多被遗忘,造成会计教育的浪费;另一方面,现有的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后续教育,对于一部分想要提高专业水准的会计人员来说,如果无法系统学习新会计准则,很难提升他们的会计专业水平,也无法适应未来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虽已出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企业会计制度仍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

三、有效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思考

一个制定得再完美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是形同虚设。因此,我们要积极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有关配套和完善工作。

(一)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各项配套

1、法律配套

我国当前尚缺乏有效地使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氛围,更加不能奢望会计准则可从技术上彻底禁绝各类舞弊造假行为。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既保持会计准则良好的灵活性,又防止会计政策被滥用。相关的法律配套可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2、准则与制度的配套

据介绍,新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准则的配套不仅仅是足够的会计准则,还必须对准则有权威的解释。2006年8月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相关解释即是新会计准则运用最好的注解。此外,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绝大多数的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

(二)加快建设运用会计准则的内外部环境

1、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主要包括: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优化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建立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控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2、加强企业外部监管

企业行为的不规范,市场交易的不真实,都给会计信息失真创造生存的土壤。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监管不力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如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管理与监督;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于企业不轨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要让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被惩罚的后果将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三)完善会计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1、会计人员的后续专业技能教育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仅仅依靠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更多的是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因此,需要建立体系完整的会计人员素质和后续专业技能教育机制,并使这一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行。如针对上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会计的不同核算要求,提供相应对口的后续教育,并将后续教育成为一种职业的终身化教育,使得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水平能够持续有效地提高。

2、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尽管专业技能教育是对会计准则高效率实施的有力保证,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同样不容忽视。由于我国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相对较低,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较低。因此需要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业自律意识,严格执行与遵守有关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应尽早开始,并和专业教育同时开展。

总之,颁布新的准则体系只是会计改革重要的一步,如果仅仅片面追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出现与我国会计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的混乱或失控,由此产生的成本和风险都是巨大的。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进而提高会计职业界的整体实务水平,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陈毓圭.论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税法诸关系[J].会计研究,1999,(2)

[2]陈毓圭.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6)

[3]聂兴凯,高永国.对执行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探讨[J].财会月刊(A会计),2004,(12)

[4]王君彩,余应敏.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研究[J].财会月刊(A会计),2004,(6)

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国际趋同;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加入WTO,多种资本项目的注入,国内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开放,虽然我国外汇中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这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更加开放的市场中,如何规范其金融行为,加强我国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业务的接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成为趋势。在这个发展浪潮中,新会计准则要打破中国会计制度不能与国际接轨的壁垒,为我国金融市场更好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一、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财政部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方面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了《企业会计准则》(相当于基本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全面采纳了在绝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借贷记账法。从1997年开始到2001年,财政部又陆续制定并实施了16项具体准则(其中一部分还进行了修订)。2001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境内企业执行,同时废止了除《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之外的其他12个行业会计制度。2001年之后到2006年2月之前,财政部未再新的会计准则或制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将不再执行旧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或《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补充规定(郑鑫成我国新会计制度解读)。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涉及金融企业的有四项,这四大准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做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填补了我国会计标准在这些业务领域的空白。

二、新会计准则关于金融业务增加的内容

涉及到金融企业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企业会计准则23号一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在新准则的体系中,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备选计量属性。例如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衍生工具一律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披露移到表内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等等内容。

三、新会计准则关于金融业务增加内容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是在向国际金融市场靠拢的背景下出台的,对金融企业的影响绝不是记账的方式转变,而是金融观念的彻底转变,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1.与国际接轨,新准则更加国际化。很多发达国家不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国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不能够接轨,造成了与国际金融进行融合和交易的时候,出现障碍。此次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工具上会计制度的不能够交流。与国际上财务报告的不断融合,符合我国金融逐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具体的改变比如关于金融资产的四项分类与相应计量,源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变以往表外披露为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可以采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满足严格的前提条件。

2.新会计制度普遍采用的公允价值这个概念。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历史成本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企业改革的需求,公允价值这个概念更符合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的理念。所以引入了更多的公允价值的理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对风险的预示也更加敏感和公开。但是公允价值不能够直接得到,需要相关的计算和评估,以及监管和评价体系的辅助,这就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金融成本。

3.与国际金融会计准则有区别。介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阶段,新准则也有很多和国际金融金融会计准则不相同的地方,如《(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第六条)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的规定,就具有很明显的中国特色。此外,前文述及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与国际惯例也不一致,但这些细微差异并不影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已经与国际会计惯例实质趋同的基本判断。

4.新会计制度对于我国金融企业的影响。金融机构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企业,以经营金融业务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金融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披露,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深入的进程中,金融企业必须适应新的会计要求,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本手段,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四、建议

1.复杂的新会计准则规范信息披露指标。我国目前不成熟的金融市场还无法满足投资者足够的信息需求,对于信息的披露程度受到各家金融企业自身经营结构和能力的影响。新会计准则明确要求了信息的准确性,标准化了披露的指标等内容。对于经营程度不同的金融企业是一个规范的过程,同时为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提供了规范。

2.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难度。我国的价值评估体系并不健全,这给如何公平合理的评价资产的公允价值带来了困难,也使得公允价值获得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但是,公允价值是在双方都自愿的情况下完成的交易的价格,是最能够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会计科目。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的一个产物,也必须是活跃市场经济,提高各方参与者的必要前提。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就是公允价值的很好体现之一,所以银行等金融企业需要建立起解决进行公允价值提取的一系列问题。

3.银行资本充足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增加了难度,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来自银行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变动,金融工具会汁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直接影响了这两个项EI,如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增加了风险资产,导致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发生变动。

4.规范会计风险。银行内部控制没有落实,内部相互制约机智不健全,银行人员素质不高,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综上可以看出,2006年提出的新会计准则给我国沉默多年的会计方面,又输入了新鲜血液,为会计制度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不断改变的真正目的。面对着越来越与国际趋同的金融企业会计,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会更多地铺展在金融企业面前。

参考文献

[1]许祥军,新会计准则在金融企业的实施,《财会研究》,2008

[2]徐国民,商业银行会计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16)

[3]梅国华,解析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的“趋同”,《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2)

[4]郑鑫成,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解读,《中国石化》,2006(6)

[朝金晓燕,董瑞丽,对我国金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北方经贸,2004(7)

[6]万静芳,基于资产负债观的银行财务报表披露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0)

[7]夏博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和建设的若干问题,金融会计,2005(1)

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

1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与意义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期间,进行相关经费的筹集、投放、报销及监督、管理等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涵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预算管理、收入/支出管理等方面。1997年,为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和核算工作,财政部在原有《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对有关制度进行了修订,并于2013年颁布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随后又在2017年再次《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新制度将于2019年1月1日起执行,原会计制度废止。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对财务信息、财务计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进行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方法定额补助的管理方法的改变,这些改变对财务管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工作内容增加很多,财务的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成本管控等工作内容。财务管理工作对财务活动进行多方面的监控,为财务信息额准确提供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对资金挪用和资产损失可以有效的预防,还可以提高事业单位资产利用效率,为事业单位资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为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工作、财务控制工作、财务决算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2.1对会计科目的影响

首先是资产类科目,在执行新会计制度后,事业单位资产科目更明细化,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无形资产等独立核算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对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等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净资产类科目在施行新会计制度后,将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经营结余6个科目整合为累积盈余科目,通过与预算结余类资金结存科目对比差异,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

2.2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

(1)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影响。新会计制度施行后,有效梳理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体系层次,并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完善与补充,把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预算收入支出表融入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将公共收益经济信息进一步凸显,提高了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高,不但可以在预算编制期间充分了解单位的盈利能力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还可以了解财政补助的收支情况,不仅可以将预算年度内的收支安排良好的完成,还能在开展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考核的过程中,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预算执行报告。(2)对预算监督的影响。新会计制度施行后,将现金收支的平衡记账纳入了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不仅对预算管理中的现金收支业务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同时还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使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了勾稽关系。既可以满足单位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要求,又兼顾了现行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要求,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具备了规范性,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预算、财务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使事业单位预算监督和绩效管理得到强化。

2.3对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施行后,在收入管理上增加了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投资收益、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科目,让资金收入内容更加明晰,利于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在支出管理上,将事业支出科目细分为业务活动费用和单位管理费用科目,同时增加资产处置费用、上缴上级费用、对附属单位补助费用、所得税费用等多个科目,将原本单一科目细化,让支出会计核算更加明了。

3新会计制度下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3.1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

事业单位要想为财务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观念,应该以《会计法》为准则,要以法律来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培养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才能在财务管理上,最大限度的排除人为干扰因素,使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对传统的财务观念要进行优化创新,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新财务制度的认知,最重要的是新财务制度对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让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其真正的认知到。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让其加强管理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以新会计制度为工作准则,对自身的工作任务要认真的完成。事业单位内的所有部门要加强工作上的协调,对内部的监管制度要进行强化,对于财务管理的制度要不断的完善。

3.2做好新旧会计科目衔接工作

根据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报表〉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8]3号)文件要求,新会计制度的执行时间为2019年1月1日。新旧账务对接时间选在2019年度开账时,可以无需关注收入、支出要素,重点难点在原会计科目余额转入新账财务会计科目,原账科目余额登记新账预算结余会计科目,基建“并账”后金额转入“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款”科目等。事业单位应该及时调整单位会计记账软件的科目信息,实现数据正确转换,保障新旧账套有序衔接。

3.3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与严谨化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工作中,需要对自身财务管理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相关工作顺利的进行,在工作中,要注重对资金的核查和监督。要依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于不相容的职位,要进行分离。对于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考核要进行强化,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工作技能考核,不能达到要求的工作人员要其加强学习,使其在紧张的环境中提升工作技能。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度,对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进行明确的要求。对于核算及审批的工作,要始终以与标准相一致为原则,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工作要做到透明和公开,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得到有力的提升。

3.4加强预算管理水平

新会计制度实施后,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记账”,能将本年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之间的差异与本年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通过“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体现,进而反向促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事业单位的领导和职工需要认识到预算管理是建立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基础上的管理办法,并将预算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完善。其次在编制预算期间,严格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编制原则,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每个过程和环节中都贯穿绩效考核机制,以提高事业单位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促进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财政部新会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事业单位中诸如“小金库”、“假发票”与国家资产严重流失等情况的频频出现,事业单位中原有的会计制度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质量与水平。在2011年,审计部署通过对50各中央部门实施审计调查,结果发现,问题所涉及的金额高达43.94亿元,紧接着2012年,审计部署单位再次对这些单位实施审计调查,涉及资金尽量增加到了102.81亿元,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相关人员在法制观念上的薄弱,同财务制度本身的缺陷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在2012年12月9日,国家财政部正是颁布了新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用以规范事业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行为,为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与规范。

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分析

1.会计主体的定义与要素的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本身被定为了会计的主体,这样一来,事业单位日常一切经济活动均被划入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内容中,如投资行为、财政收支与基建、盈利等行为都将受到新会计制度的束缚,进而大大提升了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益,便于其严格遵守相应规范开展资金配置与融资等[1]工作。而在会计要素方面,新会计制度将“资产、所有者权益与负债、收入、支出以及净资产”看成了其六大要求,更加符合企业会计内容,使之角度更加全面,核算更加明确。

2.预算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的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中,将预算内与预算外的资金分开核算方式换成了会计主体下的统一资金核算,而且对其原有的差额预算管理、自收自支的预算管理以及全额预算管理三个关于针对预算的管理方法实施全面改革,直接实行核定收支、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与定额补助等预算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就更加调了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的落实,使得单位经济成本、盈利与绩效考评等指标能够在其会计核算中被体现出来,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三方面工作更加协调。

3.会计科目与报表体系的变化

在会计科目方面,新的会计制度引入了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两大内容,要求事业单位需依照财务准则与制度的规定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并将折旧与摊销纳入非流动性的资产基金中,而不纳入支出范畴,从而更加符合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三方面的要求,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管理控制提供了更全面的财务数据支持[2]。而在会计报表体系方面,新会计制度对其资产负债表、支出明细表与收入支出表以及收入的状况说明书等报表进行简化处理,并将财政补助的收入支出表纳入进去,从而更加有利于对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进行有效监管,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效率。

二、事业当前全面落实新会计制度的改革措施

1.落实相关培训与宣传工作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实施之后,相关单位需借助网络等力量及时披露并宣传新制度落实的情况及其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全面分析制度落实情况与效果,从而便于各事业单位更好地针对问题展开对单位内部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以逐步加强其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各级事业单位也必须积极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展开相关的会计知识培训工作,使得单位内部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新制度实施的相关背景、实施意义与要求等,从而确保新制度的全面实施与作用的充分发挥。

2.健全会计控制的评价标准

新时期,在各级事业单位中,需配合新会计制度构建健全的会计制度的评价标准,以逐渐强化对单位内部日常会计管理工作的监督,给予那些违反行为有力的惩罚,以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落实与实施。同时,对于这个评价标准,其主要是针对事业单位的领导与员工实施不定期或是定期的考核工作,从而引导各方人员能够自觉落实单位内部会计制度,并通过加大对违法操作行为惩罚,来最大限度避免舞弊、串通现象的出现,确保会计监督制度的全面开展。此外,伴随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的来临,单位会计控制也出现了新问题、新风险,为此,各级事业单位必须积极引进各种新技术,逐步完善内部电算会计控制系统,以在内部全面实现会计制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3]。

3.健全单位预算编制及其管理工作

新时期,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与内部控制制度确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事业单位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需根据自身实际的经济运行情况与特点,选取不同的预算管理模式,不仅仅要考虑到日常一般的经费开支与基础的业务预算等一些刚性的开支,还需实现预留部分机动预算,将其作为柔性开支,以备后期因各种因素影响到造成单位财政收治的不平衡。同时,在预算落实与监督工作上,事业单位也需严格按照经过了规范流程审批的预算数执行相关操作,并加强单位内部的审计监督工作,以更好地监督预算执行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贯彻并落实新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确保新制度的有序实施,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必须积极做好日常制度实施的组织协调与培训工作,特别是事业单位内部众多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新制度的相关内容,以确保日常会计工作的全面开展。从目前形势来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执行状况良好,为各级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更为系统、全面与准确的会计数据,从整体上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关振宇.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实践创新与现实意义[J].会计之友,2013,(2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