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为全面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提高我市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水平,防止发生危害学生人身安全的恶性案件,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预防和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和良好校园秩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把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安全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坚决消除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校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杜绝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努力为学生和幼儿学习生活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行校(园)长负责制的校内安全保卫组织,配备保卫人员,聘请专业保安人员,没有配备专职保安人员的学校和幼儿园,要统筹协调,迅速安排配备,尽快到位。每所学校和幼儿园至少配备2名以上专业保安(在校生在1000人以下配备2名,1001人以上配备3-4名)从事学校和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同时按照有关规定配备防卫器械。对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偏大、反映迟缓、责任心不强的门卫保卫人员要及时调整。

三、全面落实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严格校园门卫制度,上课时间实行校园封闭管理。要严格校外人员准入登记制度,对来访人员经被访人员许可后方可放行,对进出学校和幼儿园的车辆和物品要进行核对、检查,凭进出门条放行,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入内。要严格落实领导值班和带班制度,加强校园内部值班和治安巡逻。各学校和幼儿园要(来源:文秘站 )在学生儿童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专人值班,维护校园秩序,任何学校和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借口将学生拒之门外。要尽快完善学校和幼儿园技防设施建设,重要场所、重点部位要安装视频监控和入侵报警等技术防范设施,并与公安机关联网,确保一旦发生警情,能够快速反应,迅速处置。要加强对学校食堂、小餐桌、教室、宿舍的安全管理,防止发生火灾、中毒、坍塌等安全事故。要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特别是农村住宿生的管理,对学生外出要建立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和住宿生晚间就寝点名登记制度,确保住宿学生安全。

四、大力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和遵纪守法意识。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要定期集中开展安全、法制专题教育。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防暴力、防盗、防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班主任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辅导和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坚决防止矛盾激化。要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严防管制刀具等危险品进入校园。要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职工和安保人员,勇于同现行犯罪作斗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坚决制止犯罪,保护师生安全。

五、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各级综治、公安、教育等部门要紧密结合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对校园及周边的治安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逐个学校和幼儿园进行安全评估,摸清防范漏洞和突出问题,迅速开展针对性整治,最大限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和秩序维护,组织派出所、巡警、交警等警力,在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上学、放学期间安排专门警力疏导交通、维护秩序,及时化解和处置各类矛盾和问题。校园周边治安情况复杂的地区要设立治安岗亭,学校集中的重点地区要设立警务室。对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要及时受理、出警、处置,建立破案责任制,专人负责,一包到底。要结合打击“两抢一盗”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校园周边地区存在的盗抢团伙、流氓地痞、黑恶势力,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学校周边存在的精神病人、有暴力倾向及对社会有强烈不满情绪的特殊人群、高危人员要进行认真梳理,及时掌握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严格落实教育稳控措施,防止其危害学校和社会。

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策略

一、现阶段小学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学生管理,轻教师管理

从管理对象方面来看,将学生作为管理的重点,忽视教师这一教学关键因素的管控。在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往往给学生设立了相对严格的管理规范,而对教师管理则依靠教研组和教师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高

在管理的重点上,往往将学校硬件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层面、师生精神层面的管控。一些学校将学校管理简单地归纳为,硬件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层面,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精神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重强制管控,轻沟通交流

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学校忽视了师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采取指令式的管理模式,而缺乏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氛围,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学校内部的和谐关系,使得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管理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加剧了相互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对策分析

学校管理工作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桥梁,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上下都应当将提高学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指令式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将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为教师服务,认真听取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积极为学生服务,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真正将学生的位置突出出来;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真正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能[3]。

(二)坚持素质教育为根本

深入领会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出来。一是转变教师观念,特别是一些担任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教师,要加强其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物质保障、奖惩措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在管理工作中,在教师培养、课程安排、教学保障等方面,多给予关注,从而提高相关教学活动的质量;三是营造创新进取的教学理念。素质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吸纳学生的意见建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真正使学校变为学生的学校。在一个充满团结友爱、热情和谐的集体中,教师之间关系亲切、感情融洽,一人有难,大家帮忙。

(三)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

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是履行岗位职责、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必须列入每周工作日程,务求落实。然而,时下有的中、小学校长,由于以教学为主的指导思想不到位,本末倒置,天天忙“外事”,无暇主顾,一个学期不听一节课,不参加一次教研活动。长此以往,怎么担当起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任呢?行家们都清楚,教学是学校工作大局,是贯彻教育方针,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主动脉和必由之路。身为一校之长,如果不深入教学第一线,不遵循教学规律管理教学,就不能全面完整地履行其职责,是失职。事实说明,校长只有深入第一线,才能了解情况,正确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向素质教育转变。

(四)加强教师的管理力度

突出教师管理重点。一是加强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教师的能力高低对教学活动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密切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三是构建教师教学的网络平台。构建学校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管理的时效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4]。

(五)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

学校管理机构人员坚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氛围。一是讲民主。做到小事勤沟通,大事多商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做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先做到”,全体人员树立起学校发展和服务至上的思想,做到以自身的实际工作感动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化教师。三是重廉洁。坚持做到把好名誉关,树立良好工作形象;把好权力关,树立服务形象。学校管理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员之间在政治上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思想上成了肝胆相照的知己,在工作上成了密切配合的同事,在生活上成了互相关心的挚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除了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外,还要在情境上开创一个以淡化硬性规定为前提的人格化管理模式。人格化管理的主题就是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学校领导要尊重教职工、相信教职工、依靠教职工,在管理中做到爱心、真心、关心,增加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融,从而干群才会同心和贴心。

参考文献:

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着装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传递着学校的文化,传承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丝毫不可忽视自己的着装,低估自身的影响力。那么,该如何对教师着装进行有效管理呢?

塔特法则:展开调查,尊重师生意见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莎贝斯・莫斯・坎特曾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法则――“坎特法则”,其主要内容为: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回报率最高的感情投资。尊重员工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而且尊重员工本身就是获得员工尊重的一种重要途径。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员工的私人身份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情才会真正发自内心,才愿意和管理者打成一片,站到管理者的立场,主动与管理者沟通想法探讨工作,完成管理者交办的任务,甘心情愿为工作团队的荣誉付出。

镜头:当下的许多学校,学校管理者要么对教师着装没有规定,不闻不问;要么对教师着装的规定并不征求师生意见,不从实际出发,“闭门造车”,或者盲目照搬经验。比如一些学校规定女教师不能穿黑丝袜,不能喷香水。但是在当下的审美观中,黑丝袜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时尚元素,香水也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并且为自己的形象加分。也有一些学校规定老师必须统一着装,“满城尽是黑西装”,让整个校园氛围显得死气沉沉。

人性化的管理就要有人性化的观念,就要有人性化的表现,最为简单和最为更本的就是尊重员工的私人身份,把员工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看待和管理,让管理从尊重开始。作为学校管理者,这一法则同样适用。因为教师是着装的主体,学生是最大的受众,他们有权利得到管理者的尊重。也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师生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他们对教师着装规定的看法,听取他们对教师着装的意见,才能达到管理教师着装的最终目的:树立教师形象,促进学生学习。

1.展开调查,了解师生想法。学校管理者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或者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师生关于教师着装规定这一问题的想法。只有先倾听他们对教师着装规定的心里想法,才能让教师着装管理找到突破口。

2.尊重师生,采取有效建议。学校管理者可以举行“教师着装建议”征文比赛或者“我最喜欢的教师着装”网络投票活动,广泛征求师生对教师着装规定的意见和建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集思广益,也是一种管理者的智慧。

学校管理者应该尊重师生的意见,给予师生一个私人的空间。依据二八定律,员工自己喜欢的的工作只占全部的20%,如果能给员工时间让他们做好这部分他们喜欢的工作,相信他们的工作会更有效率,更有成绩。学校管理者无须处处对教师的着装进行条条框框的规定,应该对师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抱有信心,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达到规范教师着装的目的。

吉德林法则:理清思绪,找出问题关键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曾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法则――吉德林法则,其主要内容为: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谁都会遇到难题,人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在瞬间万变的环境下,怎样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难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但是,成功并不是没有程序可循的。遇到难题,不管你要怎样解决它,成功的前提是看清难题的关键在哪里。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来具体实行了。

镜头:漫步于现在的学校,除了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们,我们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朴素甚至可以说是老气的60后、70后老师,也可以看到打扮时尚甚至可以说是新潮的80后老师。他们彼此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也相互有一些意见:年纪大一些的老师会认为年轻老师没有分寸,年轻的老师也会认为年纪大的老师没有活力。学生对不同年龄段老师的穿着也是褒贬不一。这些问题往往会让学校管理者在教师着装规定方面莫衷一是,摸不着头脑。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清楚问题出在哪里。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遇到问题后首要的就是要分析问题,只有这样,在解决起问题来才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关于教师着装管理问题,社会各界的争议之处无非在于统一还是个性,即是否要规定统一着装。学校管理者可以运用吉德林法则,先理清思绪,找出问题关键之所在,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1.积极面对,不能回避问题。教师着装问题在近年来频频引发热议,各类关于教师着装问题的新闻也是屡屡见诸报端和各大网站。学校管理者已经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了。面对不同年龄段老师各自的审美诉求和着装风格,以及学生们日益“挑剔”的眼光,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2.沉着处理,分析问题关键。关于目前教师着装管理的问题,一方面老教师的意见是为了规范着装而规定统一着装,一方面年轻教师的意见是为了展现个性而不强制统一着装。“射人先射马”,教师着装管理的关键点在于如何调节年龄段差异,规范教师穿着,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走上教师岗位,他们比较强调个性,更加注重着装打扮。而青少年学生又是一个极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群体,教师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也决定了老师们不能不顾自己教书育人的形象,不管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女教师可以适当地化一些淡妆,但不宜浓妆艳抹。还应尽可能少佩戴首饰,尤其是过于夸张的耳环、项链、手镯等饰物。虽然男教师的着装相比于女教师来得简单得多,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杜嘉法则:示范作用,做好带头榜样

美国全国疾病研究中心教授L・杜嘉称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法则――“杜嘉法则”,其主要内容为:要让别人跟着你转,你就要比别人转得更快。只有敢为人先的企业领导才能启动下属的活力;反之,缩头缩尾,则是领导无能、怯弱的表现。领导是以身作则,带领下属工作的。不能以身作则,这样的领导徒有虚名。时刻牢记,任何一个组织对于它的领导者来说都是其观点、力量、信心、忧虑和缺点的一面准确的镜子。你必须在你所说和所做的所有事情中为你的下属树立起一个标准,树立起一个榜样让他们学习,这是任何一个领导者都逃避不了的义务。除此以外别无它途。要在工作中始终记得自己是下属的榜样,任何时候都不能落在他们的后面。

镜头:信息化时代,受大众传播文化的影响,以及当下审美观的改变,服装的种类日益丰富,社会着装环境也日益宽松。学校的管理者的着装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新颖独特。但有的学校管理者在正式的开会等其他仪式上,穿着豹纹、蕾丝等流行时尚元素,虽然展现了当下的流行风尚,但是这些场合并不适合出现在这些服饰;也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在正式的场合穿着随便,毫不修饰自己。试想,管理者尚且如此,普通老师着装又怎么不会受到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基础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可能会逐渐忘记教师所教课程的内容,但大多会记住教师一些经典的话语,一些特别的穿着和行为举止。正因为如此,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位教师,都需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而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更要身先士卒,起好教师规范着装、得体着装的带头作用。

1.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学校管理者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多看一些服装礼仪的相关书籍,参加一些着装培训,并学习一些服装形象管理课程。这样才能使教师着装管理上升到一个高度,并且可以对实际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因为时尚之风总是让人趋之若鹜,而真正引领时尚潮流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

2.以身作则,树立着装榜样。树立榜样就意味着去发展诸如勇气、诚实、随和、不自私自利、可靠等等的个人品格特征。学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的着装做起,起好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应该穿着符合自身身份的服装。也可以通过定期举行教师形象设计和展示等系列活动,表彰穿着规范、得体的老师,发挥榜样的力量。

当“黑丝袜”遇上“小清新”,是上演一场“黑丝袜”的逆袭还是遭遇一场“滑铁卢”?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学生面前的着装打扮应该遵循自然、大方、整洁、得体的总体要求,应通过着装体现出自身的审美情趣,给学生以一种美的享受,而绝非靠“露”“透”“短”来吸引学生。学校管理者要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规范教师着装,一方面树立老师和学校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责任编校:蓉莞)

链接

小议教师着装 魏书生

对于班主任的着装,我想有两点要求即可:第一,整洁;第二,大致符合当时当地的大众服装习惯。

见到有的青年教师穿不整洁的衣服,我总要建议他去洗、去换,道理很简单:我们要求学生做到衣着整洁。有的举出藤野先生的例子,说:“他的衣着那么脏,不照旧受到鲁迅的尊敬吗?”我说:“此一时,彼一时也。也许那时日本教师生活困难,不讲卫生的人多,学生见怪不怪。若此时在日本再出现一个穿脏衣服的教师,恐怕学生也会为此而感到羞耻吧!”

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价值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全面普及法制化观念,是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创建健康校园的前提。进一步探索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价值与实现途径,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

其一,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学校要对学生执行法制化管理,让学生办事时可以依法进行[1]。学校可以采取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模式,保证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完善学校管理法制化,形成动态学校管理系统。保证静态的法律制定与动态的法律执行的完美融合,可以实现高效、正确的管理,达到有效管治的目的。其二,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可以保证学校的制度统一。我国的《宪法》只是对学生的基本权利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进行了规定,《教育法》只是规定了在管理时学校实体的权利。为了更好地保证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顺利执行,需要完善法律规章制度,达到完善统一、上下协调的目的。学校在制定内部规定时要遵从上级法律的规定,不可违背。其三,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有效地控制了学生管理权限的使用范围。高校要注意限制学生管理权的使用范围,避免造成学生管理权的滥用,保证学生和谐、有序地行使管理权。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价值

其一,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高校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动学校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真正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法制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法制化管理是整合资源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实现学校资源的整合与分享。学生质量、数量是未来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更具竞争力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法制化管理成为学生管理的最好选择[2]。其二,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法制化的思维能够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法制化使管理行为更加统一、规范、科学、严谨。高校管理者必须依托法律规范,根据学校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运用法制化思维提高学校学生管理水平。其三,学生管理法制化是高校不断攀升的阶梯。高校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法制意识日益增强。随着高校扩招,学校生源更广,学生背景更加多元化。各种传播媒体如影视、网络的渗透,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更开放、多样。高校的学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家长式作风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伴随中国高校体制的变革,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不再是纯粹的纵向管理关系,还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权利的法治化学生管理模式能适应高校与学生的这种法律关系[3]。

三、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途径

其一,树立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观念。将维权行为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将是传统高校管理制度理念的一种进步与提升。法律的完善让高校的管理者更加尊重学生,并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传统的管理模式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学生不应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体系提出自己的意见。学校领导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认为学生只应该服从,不应该有疑问,从而剥夺了学生应有的权利。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已无法被学生认同。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得到应有的教育,学生开始自主缴费、选课和择业,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教育平等的理念。学校的管理者应建立以服务学生为重点的工作系统,引领学生学习,要求学生遵循相关制度,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制度体系。法律的公平性是管理制度体系被认可的前提。法律的制定有两层含义,一是约束人民的日常行为,二是让人们的日常权利得到保障。领导者要更好地治理高校,需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为了更好地保证高校管理的公平性,学校在完善管理法律法规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校领导者管理职权的培训,二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培训。管理者在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的同时,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保证管理过程中不会夹杂过多的个人情感,保证管理的公平性和严格性。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定期为教师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保证教师接受到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第二,学校的秩序要具有规范性、完整性。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要有严格的秩序规定,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学校的管理秩序方案可以由学生共同参与起草,保证管理秩序得到有效的执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响应并配合学校的管理制度[4]。第三,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与时代进步相统一。学校管理制度需要以高度统一,和谐规范为标准,保证满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同时,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予以采用。要以加强培训为前提,以规范程序为核心内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应及时剔除陈旧旧的管理制度,完善新的管理方案,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保证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正当行使自己的权利。其三,规范高校学生管理的程序。程序的正规化是完善管理制度的前提。正规的管理程序可以使高校管理制度得到良好的实施。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为学生提供生活和教育方面的帮助,可以促进管理程序的执行。正规的管理程序可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让学生管理法制化得到有力的支撑。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可以引入行政听证制度。行政听证制度主要是尊重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酌情进行考虑采纳,进而执行相应程序的一种法律制度。将这种制度应用在高校管理中,可以保证学生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体现出高校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需要积极采纳并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管理方案。其四,健全高校学生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利,学校的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满足学生的申诉和诉讼请求,构建完整的权利救济机制。学生申诉制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可操作性,如申诉按件受理范围不明确等,所以需要健全申诉制度。司法审查属于一种外部监督行为,要准确把握司法介入的尺度和界限。监管部门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保证高校以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开展教学工作[5]。

四、结语

高校管理制度需要以合情、合法为前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管理要提升法制化水平,帮助大学生茁壮成长,培养出更多的可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洪波.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探讨[J].亚太教育,2016(25).

[2]孙帅梅.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9).

[3]刘淑媛.基于学生管理法治化理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

[4]崔小璐.加快我国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4(04).

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制度文化;人本属性;科学规范;成人成事

美国学者德鲁克说过:“管理不只是一种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管理的本质是激励与鞭策,是引导与促进,是熏陶与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进行“管理”,不如引导“发展”,通过唤醒、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质。基于此,笔者的学校尝试了以文化为视角的人本化管理,重视对“人”这一生命群体的关注,对“人”的价值取向的思考,对“人”的坦诚、友善与关怀。以体现人在管理中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的本质属性,形成管理者的“追求”、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相一致的共同发展愿景,达成制度文化陶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成就人的发展的目标。

一、文化视角促内涵提升

规章制度再完善,管理机制再完备,在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盲区”,体现为管理细则的缺失,文本内容滞后于管理实际,规章制度无法触及边缘地带等。这些管理的“盲区”,需要学校文化以无缝无痕、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弥补,以达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灵的高度认同,从而使被管理者形成自我约束和习惯思维的“自然秩序”。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制度建设中,通过赋予制度“奋进砺人”的文化内涵,彰显制度“成人成事”的价值取向,突出制度的熏陶与感染,激励与促进的效能,使外显的规章制度和师生自身的“隐性文化认识”相统一,与师生的内在需求、个性发展相一致。从而增加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和自觉执行,达成“制度与效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环境与文化,制度与人文”共创共生的局面。

二、创新生成促制度优化

任何一项制度的生成,都不可能靠少数人闭门造车来完成。只有秉持开放的态度,才能吸纳更多经验,集中更多智慧,整合制订出更有效的学校制度。让师生参与制度的制定过程,鼓励师生积极主动提意见、建议,以至下而上,民主与集中相融合的方式,在批判继承、完善改良、大胆创新中优化文本制度。这样的开放民主,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对制度的理解,获得深刻的教育,还可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制度修订的基本步骤如下:

1.修改预热,引发思考。对将要修改几项的制度,以话题式的漫谈预热,如:“这些制度,你觉得最需要修订是哪几项?在实施中,分别有什么弊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等,并让教师通过腾讯通的交流圈进行互动,循序渐进,引出话题,引发思考。

2.广集意见,博取样板。将修改的制度,及教师腾讯通上的修改建议在校园网上公式,进一步广泛征集学校师生和社区群众、家长、权威、学者的意见,大量搜集国内外同类学校的制度建构体系,充分的吸纳各种意见、经验和智慧。

3.整体构思,重点打造。在占有上述资讯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以相关制度的科室负责人为组长,成立制度文化建设领导班子,通过反复酝酿,整体构思,形成学校制度的全面体系框架,明确各层次各方面究竟需要些什么制度,核心的制度是什么,的制度是什么,急待完善的制度是什么。

4.考量旧制,选准方向。对照成人成事的价值取向,审议学校现有制度。确定哪些制度要继承,哪些制度要改良,哪些制度要新创,哪些制度时机不成熟,暂时搁置订立。

5.分工负责,完善制度。或引入校外智力,或筛选校内精英,以分工负责的形式,订定完成学校各层次各方面的制度。急待完善的制度迅即制定,核心制度优先制定。

6.实践检验,动态更新。制度订立后再次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师生的意见,反馈后再修正,经多数同意后组织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以使学校制度更加完善有效。

如上修订步骤,使师生从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和服从者变成参与者与和设计者,制度的内容深得师生的认可,从而促进师生自己遵守各项制度,进而内化为行为习惯。通过对现有制度的深入分析,对内容和形式陈旧,失去生命活力的制度给予修订,对不够健全的制度给予丰富和完善,使管理的内容更具科学精细,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色彩。

创新制度生成的形式,一方面满足了教师受尊重和信任的需要,使教师们产生归属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资源,广泛采纳教师意见,凝聚师生的智慧,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使制度内容更符合教职工的发展需求,增强教职工对制度的认同感。同时正确合理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激励源。调动教职工的发展内驱力,提高了学校集体的凝聚力。

三、评价激励促自主发展

制度建设的浅层目标是规范,深层目标是激励和引领,通过制度调动师生自主发展的热情,激发师生发展的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所在的学校基于“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对教师的评价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用发展的观念评价教师,使师生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形成积极的求进心理,并保持发展的内驱力,实现制度评价对师生发展的引领功效。具体措施如下:

1.修订《教职工年度考核细则》,提高教师参加优质课评比、技能大赛,及在课题研究、教研活动中承担主讲任务的量化分值,增设了兴趣小组与社团活动的课外活动量化分值,以激发教师主动承担任务的积极性。

2.修订《教师绩效考核细则》,打破平均主义,优质多酬,合理拉开差距。“岗位效益奖励”突出教师工作质量,“岗位课时奖励”体现教师工作数量,“岗位浮动奖励”表彰特殊贡献。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不同,所得津贴有差别;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的不同评价,绩效工资中有差别。“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考核细则,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制订《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教师由于受教龄、经验、自身素质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倘若用一个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势必消极影响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制定了教师发展性评价制度,倡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的自主规划,帮助教师在自我审视,分析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案;按需分类为教师提供校本培训,营造分层提高的良好态势。并借动态更新的教师个人档案,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在评价中,以“发展”为评价的关键词,多把尺子衡量教师的业绩,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在组织中的价值”,促进教师的自信发展。杜绝学校领导单方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如,对于教学成绩和业务素养由学校通过考试和专项竞赛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在师德评价方面则由学生和家长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而对于课堂教学技能、教育科研则以评优课、展示课、研究课、案例交流、说评课等多种教研形式,由教研团队进行评价。

四、刚柔并济促制度内化

过分强调刚性管理的强制作用,会使教职工丧失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管理中,由注重对教师规范性的管理转向对教师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引导,由对教师布置性的管理转向对教师创造性的激发。在奖惩结合中实现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在制度执行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中,增进与师生的交往与交流,从需要、动机、情感等多维角度,强化对师生的正向激发,使师生自觉执行制度的内驱力持续生发。具体做了如下尝试:

1.在面向全体,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严肃工作纪律的前提下,对那些居住地距离学校相对较远的教师、对那些需要哺乳或接送学前孩子上学的教师、身体差的教师的到岗时间做了适当的顺延,离岗时间做了相应的提前。

2.在实行“出门签名”管理制度,以保障教师工作期间坚守岗位的同时,允许每个教师每周在没有公务的情况下有2小时以内时间外出办理私事,对生病或其他因紧急事情需要休假或外出者酌情予以照顾。

3.坚持领导班子与教师谈心制,要求每个班子成员每年至少与10位教师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状况,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在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合情合理的解释和答复。

4.关注管理的分层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定管理的要求。如,在教学技能竞赛方面,对于普通教师确立的目标是“合格”,即能够具备基本技能,合理技能;对于校级骨干教师确立的目标是“良好”,即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并合理、熟练运用;对于区市级骨干教师确立的目标则是“优秀”,即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并能灵活、创造性地运用。

5.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激励先进典型进一步创优争先,增强其示范引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师生自觉执行。从而使制度的静态文化更顺捷的转化为动态文化,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渐次演进到内在自律,形成发展需求。

如,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重在对生成把控的教学机智,对他们而言,详实的教案比不上框架式的思维导图加上学生易错环节的预设与措施来得有效。基于此,学校对教案的撰写与检查,进行如下调整:第一,近五年毕业的老师属于必检类型,要求撰写详案,对业务水平高的骨干教师,敬业认真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采用简案和免检的方式,其他教师采用抽检的方式,并根据教师的表现实行动态更新。第二,改变检查为评比,设立优秀教案奖,并进行推广示范,以评促规范。教案的分层要求,得到老师的高度认可,大大激励了骨干教师的自信心。

检查是对计划实施的监督、考察和评估,目的是及时肯定成绩、纠正偏差并解决具体问题。对教案撰写与检查的管理改革,教育与激励相结合,提高了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使制度的静态文化转化为动态文化,使管理从外在约束渐次演进到内在自律。

五、科学分权促制度落实

无论是校长、书记、主任、教师、学生干部,都是一所小学学校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同样,无论是教导处、教研组、办公室、班级,也都是一所小学学校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对这些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分工,使其明确自己的管理任务和各项职能,才能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出个体优势,使整个团队的活力更加旺盛。此外,要使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每周行政例会,各部门负责人回顾上一周的工作亮点与不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正,并对当周的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合理分工,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以前管理模式中出现的疏漏与拖拉现象,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持续地稳步向前。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年级负责制度、教研组分管制度,将管理职能下放到年级组与教研组。年级主任作为本年级的决策者和行动指挥者,教研组长作为学科建设的策划者与重建者,校长、主任成为年级工作的服务员、参谋员,从而提高教师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使教师产生“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情感,进而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六、宣传普及促制度内化

制度内容的熟悉、理解是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的前提。因此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就需要深入系统的学习宣传,以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使全体教师广泛了解制度、高度认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基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会议,培训,宣传栏,校刊,校园网等多种渠道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学校成员乃至社会各界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让师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学校制度所要达至的愿景,明确自己的权力、责任和行为的边界,以提高师生对制度的主动执行水平,为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环境。并获得社会各界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减少学校在执度执行时的外障碍,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环境。具体尝试如下:

1.学校的有关重大决策,诸如发展规划、改革方案、评聘办法、评优选先、规章制度、奖惩办法、教师考核、生活福利等都事先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2.通过开放周,为家长提供听课、评课、参观的平台,以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的形式,及时获取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及时调整学校教育与管理方式。

3.每学期都开展离退休教师返校日活动,邀请所有离退休人员来校参观、交流、反馈社会方方面面对学校工作的评判,为学校管理和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4.通过文本和网络并行的途径,全方位、多层次推行校务公开,提高了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保证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财务收支、干部任用、职称晋升、先进评比等群众关心和敏感的问题做到条件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公开的形式有:

①“你看我看”,建好校务公开栏,设立校长意见箱。

②“你管我管”,开好“教代会”,保障了成员的讨论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使“民主”与“公开”落到实处。

③“你听我听”,办好校情会。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学校以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形式举行校情会,向老师们做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陈述。

综上,笔者的学校将文化渗透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管理理念的更新,制度建立方式的创新,制度内容的维新,制度实施的改进,制度效能检验等渠道,改变了原有制度管理激励效能不足,执行力度不强的现状,实现了制度与师生内在需求、个性发展相一致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制度深入到师生心理层面,引领师生从规范到自律,养成习惯,内化行为,进而达成“制度与效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环境与文化,制度与人文”共创共生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洪伟.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办主动发展学校[J].上海教育科研,2005(3):60-63

[2]洪流.人本管理的本质意义及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6)

[3]景梅石.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推进学校文化管理[J].辽宁教育,2008(04)

[4]宁乐锋.人本管理中“人”的探析及其管理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2(01)

加强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本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人得到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针对实际,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能力,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参与式管理,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引导老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而是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感到安全和舒适,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参与式管理中,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有教师的参与的决策,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的执行,从而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教师参与管理可以发挥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参与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由自发地传递给别人,简直是一种损失。所以,教育的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但会改变学校的组织的本质,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类型关系或感情。更有资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十分利于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当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教师成为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学校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无需教师参与进来,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心理障碍,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疾病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教师很少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有时是无效的劳动,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比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教师的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明确教师“主人翁”,教师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严格的制度,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以量化考评为主,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圈定老师。实质上,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从而造成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

三、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做法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所有学校决策,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老师们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是学校重大的事件,教师也会漠不关心,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就会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某些人情等将评优树先的标准置于不顾。

另外,让教师参与管理,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比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它涉及到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不同的岗位导致工作量的不同,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定量,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需要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必然又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出现,所以教师广泛的参与决策,意见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与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因此,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等其他条件,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同意赞成教师的参与管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内心受到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在这种参与氛围中,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如果学校的管理中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甚至成为一种走过场,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事实上却对组织的最低度的信任和保持怀疑态度。

因此,学校要为教师的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其一是要具备同理心,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互相信任,杜绝话语霸权主义,反对一言堂作风,通过交流,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和冷漠,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与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