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首次提出的。1994年詹姆斯和弗雷德里克对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述。1995年美国管理学者巴尼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综合中外管理学者的论述和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相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个人而言,同样具有核心竞争力问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包含有自信自立、良好个性、人文精神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并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百折不挠、能够在失败面前东山再起。只有具有这种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及含有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特点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一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一般的竞争力,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创新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立性的形成,这种独立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创新性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实践性

    实践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能力一般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如实验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等。广义的实践能力还包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如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应该从广义的决度去考察。其中包括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等。

    (三)专业性

    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参加各种相应的考证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四)异质性

    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其他人暂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

    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五)稳定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具备赶超,因此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稳定性由此成为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指标选择方面,按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的要求将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极其子指标分类如下:目标层为一级指标,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代码G);准则层为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性(F1)、实践性(F2)、专业性(F3)、异质性(F4)、稳定性(F5);二级指标下设指标层(代码T)(见表1):

    (二)相关指标的解释

    T1: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备这一思维能力,对培养稳步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T2:形成创新人格:即使创新成为大学生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素质。

    T3:营造创新氛围:其中包括多层面构造大学生创新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构建竞优争先的学习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的合作氛围等。

    T4:形成创新机制:其中包括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形成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形成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等。

    T5: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己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素质的一个方面。

    T6: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T7:科学实验: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也是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体现。

    T8: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即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优良成绩。

    T9: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T10:熟练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知识:流利的口语,较强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T11:取得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格认证:学有余力情况下参加社会其他资格认证。

    T12:学习外专业基础知识:开拓知识面,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T13:团队合作能力:勇于创造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

    T14:自学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

    T15: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流顺利进行以及增加互相了解的交流特长或技能。

    T16: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迎接挑战。

    T17:坚强的意志品格:败而不馁,挫而不弃的生活学习态度。

    T18: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严谨对待科学,全心投入研究。

    T19: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为人的道德基准,现代职业道德的核心。

    T20:健康的体格:工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即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T21:良好的心理素质:遭遇挫折失败时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指标体系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有直接评分法、加权结合平均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各种评价方法,都涉及到给各个不同的指标赋予权重系数的问题。权重系数反映了指标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对总体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值,赋予不同的权重值,会导致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评价结果。以上评价方法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另一类是客观赋权。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式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主观赋权。

    (四)评价方法的应用

    第一步,将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五等,如“表2”所示,由相应的分值来代表从“不太重要”到“非常重要”的程度变化。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将同层次与上一层次同一指标相关联的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给出自然数1~9(或其倒数)中的一个。

    第三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各级指标,包括二级指标分别构造各评价指标相对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矩阵,并检验各矩阵的一致性。为了把有量纲的实际评价指标值化为无量纲的标准指标值,再进行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下给出了第三级评价指标权重表。

    第四步,综合所有各级的权数,得出汇总权数表。

    第五步,对各指标所占权数进行定性的分析。

    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模拟

    在了解了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上的运用过程后,为验证该体系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某大学内选取了40位评委对该指标体系打分,在评委中包括了学生、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等。首先由各位评委填写了各级相对重要度测评表。

    以第二级指标,选取某一学生的测评表为例:

    从综合权重表的数据可以分析出,该校师生认为稳定性是组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一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大影响因素。相对于稳定性来说,异质性被普遍认为是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权数最大的稳定性指标的下级五个三级指标中,权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是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现代大学生已经越来越重视心理上的健康,把心理健康看作是适应当今社会积累竞争的关键因素了;在专业性因素中,持有大学四六级英语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仍被视为求职的法宝;在实践性因素中,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被认为同样重要,但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在创新方面,师生们把创新机制看成创新中最核心的内容。

    五、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运用的推广

    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是把系统工程的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相结合的尝试。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目的的需要,自行选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填表人的身份进行调整,如在得出普通权重后,设定学生权重为0.3,辅导员为0.4,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为0.5,再加权平均得到最后的修正权重。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运用可以客观、实证地考察特定范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情况,有利于促进高教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汪应洛,陶谦坎.系统工程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丁文仁.工业企业实用系统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裴平,等.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J].软科学研究通报,2001,(3).

    [4]翟薇.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一种指标体系及AHP方法[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4,(1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1-0033-02

[作者简介]张明进(1982―),男,广西玉林人,硕士,河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点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从最初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到后来围绕个人核心竞争力进行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愈加丰富。奥佛顿认为,核心竞争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1]随后,个人核心竞争力又演化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学者丁锋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名大学生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对其战略性资源的创造、获取、整合从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特有的能力。[2]潘树栋认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是将大学生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优化配置并加以整合后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是支撑大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积极地把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取胜的唯一源泉。[3]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生个人由长期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沉淀下来,自身形成稳定、独特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和表现多样性等特点,是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积累的结果。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都不相同,他们形成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也不同,每位学生都有别人无法复制的个人核心竞争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通过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能力单独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外在的身体,内在的知识、心理,可显现的能力、素质等集中表现出来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表现多样性的特点,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把各种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展示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显能力和隐能力。显能力主要包括大学生外在体型特征,隐能力则包括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沟通表达能力、人格展示能力、实践动手力、心理能力等五个方面。

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状况及其表现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是从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的,或者是办学力量较弱的几所学校合并而成,无论是办学资金、师资力量、实验设备、法学条件,还是办学经验、文化积淀,相对于“211”大学、“985”大学、老牌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都十分薄弱,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除少数优秀毕业生外,大多数学生在就业时所展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素质相对缺乏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本前学校的办学层次低、资金投入有限、图书资料缺乏,教师资源相对紧缺,先进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知识结构呈现单一性,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技能不够熟练,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二)自我展示能力不强

由于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大多数处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人文环境、信息传播与更新等都远不及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相对迟缓,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差,团队合作意识相对薄弱。

(三)心理素质相对薄弱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学生存在强烈的自卑感,缺乏自信。他们或是因为高考失利没有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感到自卑,或是因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而感到自卑,也可能二者兼有。这些学生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劣势,在择业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不自信,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紧张。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对外界信息的了解相对不足,对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没有直观感受,对突发事件和问题的应变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差,遇到困难和问题易于妥协,往往退缩或逃避。

三、培养和提升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办学定位,建设民族特色品牌专业。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资源有限,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根据所在地区的民族特色,集中资源发展好某一个或某几个特色学科,突出专业优势,建立具有比较优势、民族特色鲜明、可替代性弱的专业。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办学历史短、经验积淀少、文化底蕴薄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办学定位,不能盲目向老牌本科院校看齐,而是要走自己的路,深挖地方民族内涵,整合民族资源,创出特色,办出活力。

第二,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培养和提升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好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提升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制定人才优惠政策、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措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一流大师到校任教讲学。同时,加强在校教师的交流、培训。通过学历提升、外出进修、教学评比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校园特色文化系列活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心理辅导、困难毕业生帮扶、邀请校外知名人士或成功校友到校现身说法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和观念。通过开展定岗实习、创新性实验活动、见习基地的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四,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引导,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明确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4]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进行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和积累。因此,从入学开始,就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和专业特点,帮助他们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校要整合有效资源,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将强综合素质的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社团的交流、专业技能的竞赛、学术知识的研讨、专题的演讲与辩论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在锻炼中成长成才。

第五,加强学生成才意识的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前途与命运。学校应该通过成长成才的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未来的主人。只有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发展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拥有真才实学,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Ovetan C.EmployabilitySkills:AnUpdate[EB/OL].(2008-02-22).[2010-12-22].http:///acve/docgen.asptbl=digestsID=105.

[2] 丁锋.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核心竞争力 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95-01

一 引言

现今社会,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需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就要求高校在制定策略时,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当然,我们需要清楚什么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并了解其特征,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凸显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二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特征

1.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培养出来的,它将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整合和内化进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进行求职时具有其他学生所不具有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竞争能力,继而在寻求合适的职业时更具有优势,并且在就职后让自己的职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其他能力的,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第一,内化性。内化性就是核心竞争力不是将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简单的加法进行组合,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一般能力进行提升和提炼,进而将学生的优势展现出来。所以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个体对技能、道德品质以及知识进行吸收内化的结晶。可以想象,在大学生就业时,核心竞争力内化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只有具有高度内化性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寻找到适合的职业。

第二,价值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体现在它能将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统一,而且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它能让学生掌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这样就能够将大学生面临被淘汰的几率降到最低。

第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独特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生具有自我特色,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是其他的学生不具备的、不能复制的核心特质。在竞争中,大学生一旦有了这种能力,在竞争中就像有了一件法宝,就有了自我的优势。核心竞争力越强,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也就越突出,其在自我职位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为企事业单位所创造的效益就越大。

第四,动态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不是学习一次就永远占有竞争的优势、就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提高和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的各种素质、技能等完善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长期不懈地进行自我的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才能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的动态平衡。

三 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以及特征的介绍,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所以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生在毕业求职中能具有独特优势就显得很有必要。

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大学生努力地提高自我的竞争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自我,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多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就能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在学习期间,选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对于自我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制订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职业规划。

以上的方法都需要学校提供平台。学校需要为学生定期安排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将课程设置多元化,而且要明白大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接受知识而不消化知识的机器,而是看重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而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能够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将自我技能、知识等进行整合,进而形成强化的、系统化的竞争优势并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想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制订并实施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

然而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首先,培养体系需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要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有一个完善的反馈与评价机制。当然,此体系要具有动态性,因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具有动态性的,如果体系不具有能动性,那么就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义存、陈葆.校企合作对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5)

[2]朱丽娟、秦龙.浅谈高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人力资源管理,2010(05)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实习;职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09-01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跳跃式发展。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13%。权威机构预测,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更是高达660万人。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入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众多社会顽疾的一分子。毕业即失业,不仅造成了社会不安情绪,给大学生未来前景笼罩一层阴影,同时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国家为每个大学生的教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大学生不能反馈于社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战略发展不可不谓是一种悲哀。

一、主动转变观念,开辟广阔空间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很多大学生依旧认为自己处在象牙塔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择业时往往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择业倾向于外企、合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盲目追求高层次、高薪酬,较少考虑去西部地区和基层工作。据调查,72%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地为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事实上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也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各种条件,比如现在的招聘大学生村官制度、西部就业支持政策等。作为经济发达城市,温州市政府也不宜余力的引导大学生去农村,去基层工作,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围绕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由农办、教育、卫生等部门,按照公开招聘、自愿报名、择优选拔、统一派遣的程序,每年招募一批毕业生志愿到温州市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2到3年。作为当大大学生应该主动抓住这些机会,转变观念,去需要自己的地方工作,为自己的就业开阔更广大的空间。

二、积极参与校园工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现代企业招聘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经常会考察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学生会工作经历,是否会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与外界有着看不见的隔阂。大学生通过参加和组织学生活动,可以充分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可以学会如何与别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达成目标等。笔者在自己的培训工作中还发现,经常参加学生工作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能力,行事作风上确实更胜一筹。

参与学生工作还可以拓宽学生生活圈的广大和深度,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共多的人,对于他们积累人脉,甚至以后的找工作都可以带来直接受益。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比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班级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广泛参与学生工作,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择机参加实习工作,积累工作实践经验

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生时,越来越务实,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还会考核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所以在现在的招聘中,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会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一些工作实习经历进行评价考察,另一方面,毕业生找工作时往往面临较难找到专业相关工作的尴尬困境,而毕业前积累实习经验,可以增加毕业后找到专业对口工作的几率。有研究表明,有实习经历对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以及专业对口度都有积极影响。

注:表中专业大类按照影响系数大小排序。

四、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参加各种职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方式。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近半数的参与培训者认为职业培训会促进就业。大学教育是有很多不足因素,而职业培训是弥补教育所学和企业所需之间差距的重要途径,通过一些职业培训,毕业生可以寻找自身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

温州市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就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各级政府要指定专门的培训机构,为已办理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的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由各级财政通过给予培训机构经费补贴的办法提供培训费用。我人事干校作为承办单位,长期有十余个项目的公益培训,以及每年都举办考录公务员的笔试、面试公益讲座。作为高校毕业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积极的态度去参加这些培训,在培训中要寻找不足,找到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利用培训的机会弥补不足。

作者单位:温州市人事局干部培训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岩松.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J].江苏高教,2004.

[2]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大学排名 核心竞争力 教育产出 国际化

一、引言

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大学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其教育质量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反映大学教育质量的大学排名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并引起了社会,包括高等学校和家长、学生的强烈反响。但是,无论人们是否认同大学排名,它们都真实、长期地存在着,并且快速发展着。大学排名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面临的问题就不再是大学排名应不应该存在,而是应当如何使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竞争优势,是指一所大学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资源以及创造社会价值收益并为社会提供知识、人才、服务的能力”[1]。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能力之核心,是能为大学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一所高校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拥有最好的资源和条件,只有依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并构建优势,才会有竞争力。因此,各高校迫切认识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保持竞争优势和科学发展的关键。大学排名可以揭示各个大学的实际情况,为此,认真分析排名中各指标的强弱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能够准确地找出各个大学的发展潜力,指导高校培养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持和推进大学在排行榜上的名次。

二、大学排名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十几个单位发表了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各种大学排名汇集起来有上百个定量指标,如:投入情况,包括生均经费、教师学历、图书馆藏书、学生入学情况等;过程情况,包括生师比、留学生比例、外教比例、课程选择情况等;产出情况,包括各种获奖、毕业学生、等。这些指标都是与各类大学活动直接相关的,虽然不同排名的具体评价指标不尽相同,但他们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对大学教育水平内涵的理解和要求。通过具体指标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异,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大学排名不仅可以动态地反映出各个大学的发展规律,还为发掘高校的核心竞争优势奠定了基础,为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指明方向。

(一)大学排名促进了大学自身的反思。大学排名不仅仅是给大学排出先后次序,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常能诊断出大学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学排名是一面镜子,大学可以以此作为借鉴,反思自身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其它学校的差距、相关办学的努力方向等。

(二)大学排名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大学改进,可以帮助高校从特定的视角对本校发展状态和水平进行“诊断”,从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找到差距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改进工作。排名目的不在于结果本身,而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大学排名结果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之间的竞争,有利于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形成,从而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大学排名具体列出各个高校的“座次”,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发展的问题及与其它学校的差距,使他们之间形成良性竞争,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办学特色和“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

三、国内外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国内外最具影响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分配如表1、2所示[2-5]。比较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各个排名对大学评价的目的和侧重点不同,其指标体系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于是,我们对国内外排名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分类(见表3)。由表3可以明显的看出,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即使是中国的三个大学排行榜,指标类型也不完全一致,但综合看来,中国的大学排行榜仍存有共性,并与英美两个国家有代表性的排行榜在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侧重点明显不同,反映出了中外大学评价理念的差异。

首先,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中国的大学排名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欧美国家,科研指标在排名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平均达到了35%以上,而英国泰晤士和美新周刊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没有专门列出反映科学研究的指标,是以教学水平为主。这应该与国外大学排名是为学生、家长等“消费者”服务为主要目的有关,因此其大学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体现大学人才培养的功能。

其次,“学术声誉”在国外两个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里面都被列为第一位,说明国外对良好的学术声誉重视程度较高。而中国的大学排名中上海交大的排名未列此指标,在其他两个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其学术声誉的权重仅为5%左右,均低于美国和英国。

再次,在美新周刊的排名指标中,既有考察学生入学时成绩的指标,也有反映其毕业率履行情况的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而我国的排名指标的选取上有重视“投入”指标而忽视“产出”指标的共性问题。人大排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未包含该类指标,其它两个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教育基本产出的重视程度都低于美国和英国。缺少大学输出情况指标的评价,只反映了大学的办学条件,却未能反映大学的办学绩效。只有两方面兼顾处理好,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办学实力。

最后,由各个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国的大学评价指标多为数量指标,而欧美的评价指标体系多为质量指标。如中国科研评价主要以论文数和引文数以及其它科研成果数量为主要衡量标准,其中又以自然科学成果为主,而英国的科研评价则主要是质量评价。

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研究国内外大学排名的若干特征,从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对其进行梳理,得出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一)重视教育产出质量

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21世纪是经济不断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纪。经济增长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人力资本将成为这种新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在新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知识、技术的创新决定于人力资本的存量、结构和质量,尤其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因此未来人力资本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质量上。但是目前的教育产出是对数量扩大的不遗余力,而对教育产出的质量提高却不热情,甚至可以说是冷淡。国外的知名大学却非常重视教育产出质量。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世界级大学,总是以自己的毕业生中有多少人获得诺贝尔奖,多少人当总统、总理、首相而引以为豪。因此,在未来激励的高校竞争中,更应重视教育产出的质量,将其培育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新途径。

(二)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国际化是当代社会最主要特征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使大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进入中国,对各高校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各高校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这一点在英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最为明显。国内排名对国际化程度也逐渐加以重视,人民大学排名中已将国际化作为衡量指标。应该看到,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经济的全球化使大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要求大学具有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信息、科技和市场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而且能够扮演的角色。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国际政治关系的日趋复杂、全球知识网络的不断延展,高等教育的国际联系也将愈加紧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愈来愈关注和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将面临着民族教育体系新的选择、组合与重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将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新时期特征。因此,将国际化作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势必会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进程。

(三)努力提高学校声誉

大学声誉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一所大学的认同,而这正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积淀形成的,是一所大学底蕴和实力的重要体现。同时大学的声誉情况也可以反映该校师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等。因此,努力提高学校的声誉可以吸引大量有形资源,如优秀的师资,社会企业及有识之士对学校的捐款资助及奖学金的设立等,使学校能够更快的发展。

(四)充分挖掘校友资源

校友是大学的重要品牌,是大学办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是大学发展的特殊资源和最可靠的支持力量。对高校来讲,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大校友与母校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是高校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优秀校友的表现,让社会看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良好表现,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声誉,使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重视校友工作历来是世界知名大学的优良传统。美洲新刊的大学排名中就将校友资源作为评价指标。因此充分挖掘校友资源,能够为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拓展办学空间、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做出特有的贡献。

五、结语

随着高校、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大学排名的关注越来越多,大学排名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排名不仅使社会、学生对高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有利于指导高校培养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真分析大学排名的特征,从中得到启示,探讨我们的对策,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将具有深远意义。

表1: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

表2:国外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

表3:国内外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及权重比较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课题编号DUT10RW105)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宏.试析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13-15.

[2]李宛蔚.两个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31-33.

[3]2010人大版大学排名[DB/OL].(2010-7-1)[2011-7-17].

[4]2010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编著.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

一、提高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就业难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连续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办法和规定。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和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了进一步改善,但是在一些地区还依然严峻。其实,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较低,同时在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大学生就业心态和社会整体就业观念的差异。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就业能力的培养又与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高职院校,必须更加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大学面对就业存在的问题

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据资料分析,当代大学生面对就业普遍存在:

1.缺乏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能力之一。而部分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缺乏集体观念,在团队中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和交流,习惯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团队意识薄弱。

2.心理素质较差。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由于在学校和家长他们的呵护倍加,到的工作岗位上,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悲观失望。

3.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适应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自己的需求,容易产生主观,忽略别人的感受,导致交往障碍。

4.自主自立意识强,自理自律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具有自尊感、自我表现感,但由于在学生时代基本上是在老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中度过的,因此独立生活不适应,自理自律能力较弱。但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同情心淡漠、缺乏谦让精神、无纪律性、无集体荣誉感和过分注重个人得失等。

三、如何提升和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支撑学生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关键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尽管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非常重视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很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大多忽略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体现为“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研讨:

(一)大学肩负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过程中,高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实行职业能力的分层化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都包含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容,而目前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就业能力或核心能力的培训,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还不是很完善,缺乏一个可操作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手段。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养成及长远发展,难以维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教学内容融入能力素质的培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中。

(二)教师层面上看,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 培养者,做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专业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学习、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势所在, 并加以培养和引导。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即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是大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不少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能力,在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一方面,应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