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1

从2002年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召开安全社区研讨会开始,中国的安全社区建设经历了调研论证、试点起步、逐步铺开,到现在健全组织、规范制度、完善标准、创新提高,已进入深入发展和推广阶段。安全社区建设已由北京、上海、大连、山东等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延伸至四川、重庆、宁夏等中西部地区,由单一的城区街道型扩展到企业主导型、农村乡镇型和工业园区等。

为了对全国安全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重点工作等有一个更加详细的了解,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长张宝明。

记 者(以下简称“记”):张理事长您好!2012年,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张宝明(以下简称“张”): 2012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题为《十年,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的专题报道,文别提到:以“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预防所有类别的伤害”为目标的安全社区建设在中国落地发芽……安全社区逐渐成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重要组织细胞。应该说,党报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也对安全社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曾批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应大力推动。”

2012年,全国安全社区建设保持了快速、稳步发展的势头。截至目前,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备案、已经启动和建设“全国安全社区”的单位超过了1600个,分布在22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人口超过了1.2亿。2012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命名了104个“全国安全社区”,比2011年新增94个,其中有4个区实现了整建制创建。至此,“全国安全社区”共有360个,其中已满5年再命名的有10个。“国际安全社区”共有64个,其中已满5年再命名的有11个。与往年相比,农村社区和企业主导型社区的比例有较大幅度增加,安全社区建设保持了良性发展态势。

安全社区建设对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2012年,我们随机抽取了近两年命名的187个“全国安全社区”,对他们的各类事故与伤害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6月与2010年6月相比,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治安问题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1%、62%、33%和28%,受伤人数分别下降21%、50%、61%和20%。由此可见,安全社区建设对降低事故、减少人员伤害效果明显。

记:在2012年的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中,有哪些比较好的经验可资借鉴?

张:2012年安全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进,首先得益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与支持,这是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有力保障。广东、山东、四川、沈阳、上海等地在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措施。广东省2012年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提出到2015年建设100个以上安全社区、100%的地级以上市开展省级安全社区建设、60%以上的地级以上市有被命名的“全国安全社区”的目标。

安全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和控制社区及辖区单位的各类风险,提高社区成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能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与培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参与安全社区创建的所有社区都印制和发放了安全知识宣传品,多数社区建立了安全主题公园、安全宣传一条街、安全社区网站,组织安全社区宣讲团,编辑安全社区简报。北京、大连、深圳的许多社区还建设了居民安全教育基地;深圳市福田区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次消防运动会;中石油长庆油田泾渭苑和龙凤园社区,根据当地“一老一少”留守家中的实际情况,提出“替子女尽孝、帮父母教子、为企业分扰”的安全促进工作原则。

国务院安委办《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逐步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安委办牵头、多元参与、联合共建”的工作机制,为安全社区建设明确了方向和目标。广州市夏港街道利用辖区内知名企业的资源,成立了“安全社区宣讲团”,向中小企业和社区传授安全管理经验;成都市锦江区大慈寺的僧人们也积极参加安全社区建设,开展了急难救助、心理干预等项目。

抓好证后管理与安全社区复评工作,实施动态管理,是安全社区建设保持活力的必然要求。2012年,我们对第一批12个“全国安全社区”进行了复评。抽检和复评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社区能够坚持安全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坚持策划和实施安全促进项目,坚持持续改进工作和实现社区安全目标。山西潞安集团在获得命名后,充实了安全社区办公室力量,进一步规范了伤害监测工作,制定了安全社区建设5年规划和实施方案,继续加大安全促进力度,使安全社区建设成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记: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在今后的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须着重做好哪方面的工作?

张:近年来,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得到政府认同、社区居民的支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但随着这项工作的逐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就全国范围来讲,安全社区建设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从实际分布来看,安全社区大多数还是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城市,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此外,一些地区和单位领导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将其纳入工作序列,或处于观望等待,没有真正行动起来;有的地区和社区虽然制定了计划和实施方案,但并没有落实,没有开展工作;个别地区片面追求数量和结果,忽视质量、过程和系统建设,注重前期创建,忽视命名后的持续发展;有的地区热衷于形象工程,安全促进项目有表面化和形式化现象;还有一些安全社区工作骨干业务水平欠缺,项目推进不平衡,内外信息交流不够;安全社区建设机制和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安全社区建设的质量和持续改进的证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加强安全社区建设,必须着重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遵循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进行。真正做到“资源整合、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二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建设、创新发展。要以安全社区建设为抓手和平台,统筹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其他社区建设工作。各地区要以民生、民安为原则,着力解决群众关注度高的安全、健康问题,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各类资源,体现出当地的特点。

三是要加强安全社区专家队伍建设。各地方支持中心要组建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过硬、志愿从事公益服务的专家队伍,还要加强对专家的业务培训,为创建单位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四是要注重安全社区建设的投入。要在对社区安全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剖析的基础上,通过安全促进项目的策划与实施来推动,这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才能保证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安全社区建设不是单纯的行政创安达标工作,关键在于用安全社区的理念引领,用科学的方法规范,建立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和模式。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不能搞“大拨轰” “一刀切”,要考虑计划实现的可能性。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避免以行政命令手段强行推动。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提升安全社区建设层次;要摆正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不能走过场,不能搞形式。

记:2013年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重点工作有哪些?

张:2013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按照《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在2012年的基础上,全国启动安全社区建设的单位至少增加10%,建成命名单位增加10%,争取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

2013年全国安全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继续重点推进生产安全事故高发区域的安全社区建设,把事故总量和人员伤害降下来。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安全社区示范单位建设,减少空白区域;继续加大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继续扩大中心城市安全社区建设的覆盖面,提高区域整体安全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安全社区建设,合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全面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从区域上来说,要把推进和建设的重点与安全生产情况紧密结合,继续推进事故总量大、事故多发地区的安全社区建设,扩大区域覆盖面。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推进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从煤矿、石油、石化3个行业,扩展到电力、钢铁、铁路等重点行业领域,同时在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开展安全社区建设。此外,还要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空白地区推进。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2

一、不可把社区当做是政府部门进行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

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容易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使居委会承担了太多的政府职能,导致职能错位,居委会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难以适应居民自治意识增强、扩大基层民主的需要,也难以发挥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社区既不是机关单位,也不是企业事业单位,它是城市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政府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街道办事处、政府及政府部门指导社区和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社区居委会及各部门则协助政府参与和承担部分社会事务和服务性工作,通过社区自治活动实施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因此,对于社区居委会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级主管部门”。

3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把握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社区档案工作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引导、帮助和服务的关系。社区居委会依据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内在需求,接受引导和帮助,而不是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我们也就不能像抓其他机关档案工作那样对社区档案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社区档案工作遵循“自我管理”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依广大社区居民的意愿,制订社区档案工作制度或公约,明确社区档案的收集范围、保管要求、利用方式、经费来源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则充分利用档案管理技术与条件方面的优势,适时宣传和引导,并根据群众自治组织的要求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为社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三年的实践证明,依据这种关系帮助社区建立档案工作,加强社区档案工作,不仅符合实际,也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从能够接受到乐意接受。

二、社区档案收集范围不宜过宽、保管期限不宜过长

社区档案是社区居民委员会收集和保管的,理论上讲,它属于社区全体居民。它不应当是《档案法》规定的国家所有的档案,也不属于个人所有的档案。除非,依照《档案法实施办法》的规定,由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具体的保护范围,并明文规定将它划入“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或者应当保密的”范围。因此,在没有明确的规定范围之前,社区档案应该收集或留存什么样内容的档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宜进行干预。同时也不宜鼓励社区在收集和留存范围上“多多益善”。这是因为社区在自身建设方面还不具备“多多益善”的条件。一般的社区其办公用房都很有限,不多的用房还要留给社区居民活动、娱乐、开会之用。而且社区办公设施普遍简约,可支配经费很少。如果保管过多的档案,必然会加大档案装具、档案用房等一系列的具体支出。这部分经费至今没有法律保障的来源。如果从社区有限的资金中挤占,必然会影响社区法定职责的履行。实践中,我们掌握的原则是,引导社区将工作中需要经常查考或有研究、参考价值的文件、资料等收集或留存,其他一般性资料等不作为档案留存。从使用价值和今后的历史查考价值看,一般的社区档案其保管期限也不宜过长,也不需要永久保存。  工作中,我们还注意既帮助社区建立档案工作,也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旧卷皮、旧装具等给社区居委会。同时,不一刀切地提要求,不过高地提要求。而是根据条件好坏,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使社区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档案工作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企分开,社会事务逐步转移到社区里来,社区的居民也从以往的单位人转变成为社区人。特别是社会转型期间群体的利益差距和利益矛盾,需要社区发挥内部矛盾协调者、思想工作者的作用,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需要社区强化服务功能,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将最低社会保险等落实到户;需要社区成为发展社会服务、安置更多待业者的重要场所。社区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社区功能的完善,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对本社区居民开展思想教育、文化体育、家庭文明等活动,整洁优美的社区有利于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表现在社区建设水平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档案工作。如果不顾当地实际生搬硬套现成的经验与模式,很难满足社区建设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从呼玛县的情况看,目前街道、居委会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服务手段不健全。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础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社区干部中年富力强、文化层次高、懂得现代管理知识的较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难以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不少社区建设基本上以解困济贫,解决孤寡残困人员和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一方面,有关部门在强调管理重心、管理权力下移时,不是强化社区的社会职能,而是片面地扩大街道编制,扩展社区组织的政府职能,使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仍然担当“包办代替”的角色,造成社区的社会职能不是强化,而是萎缩、弱化,使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难于开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另一方面,广大居民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够高。部分市民的文明水平与广大群众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较高期望不相适应。社区成员在自觉地维护社区整体利益、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上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开展社区档案工作中我们感觉到社区建设发展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其次,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动力。为此,我们十分注意向社区干部群众宣传档案工作并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3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 F552.3 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1、社区的提出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首先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 ,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状态。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2、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了原有的农户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进行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这也意味着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较大。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变化, 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显著;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 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河南省各市都在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亮点纷呈。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是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有利于产业集聚。四是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

河南在国内首创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不是将各地风格各异的民居变成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更不是“一刀切”推掉老房子。建设要注意保护传统历史风貌、传统古村落等特色古民居,并将特色传统民居的风格、传统的古典元素融入新社区设计。河南省各市采用试点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率先启动试点社区建设,给予重点扶持,集中创建,因地制宜,培育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典型。总结而来有以几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这几种发展模式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1、服务完善型——机制完善、创新实践的典范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在社区内选择

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中心,将各类公共设施向中心村集

中设置,形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以内,出行时

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农村布局既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耕作半径,又能让居民便捷的享用公共服务。政府并制定相关政策,调整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结构,控制中心村以外的村庄建设,减少村庄数量,壮大村庄规模,推动农村向社区中心集聚。社区的集聚化发展,避免了投资分散性、重复性,起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也为节省土地、减少资源浪费打下基础。

2、企业参与型 —— 企业支撑、村企共赢的样板

企业支撑、村企共赢型是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把解决企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需求结合起来。企业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社区腾出土地,支持企业发展,村企共赢,互惠互利。

在南阳市方城县赵河镇农业改革试验区,赵河大桥飞架东西,让500米河滩变通途;绿地游园、文化广场的开辟,为赵河群众提供了一个愉悦身心的良好场所——高标准、高品位打造的万华锦社区一期工程已经竣工,160户赵河农民率先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该镇万华锦社区建设由政府主导社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本地企业积极参与。通过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一部分由方城县德源农综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果蔬加工基地和养殖基地,其余复耕为基本农田。万华锦社区是我们全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初步探索。该模式适用于一些专业园区以及有大型企业的地区。

3、产业带动型。

以旅游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板块为基础,规划建设核心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走“依托产业建社区,建好社区强经济”的良性发展之路。王屋愚公新社区依托“愚公移山”精神资源,在通往王屋山景区的沿线,发展“农家乐”,实现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齐头并进、互动双赢。如魏庄镇参木社区以参木产业聚集区为依托,将7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社区,节约土地2000亩,为企业入驻提供了用地保障,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4、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型,依托旧城改造,综合运用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及其他经济要素,靠市场机制推动拆迁、促进改造,探索形成了“统筹规划、功能配套,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因地制宜、成片推进”社区建设之路,有效整合了城市资源,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推进了社区建设。濮阳市长垣县先后投资9亿元,建成了长城、兴文、文苑、友谊、黉学、龙山、亿隆等10个社区,拆除各类房屋7万平方米,拆迁安置600多户,完成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社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0—15平方米提高到了25—40平方米。

5、回乡反哺型,

如佘家乡东黄找村在天津搞建筑企业的四位老板,从2009年9月份开始,无偿捐建了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在旧村基础上翻建新村,然后按成本价出售给群众,有力推动了社区建设步伐。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愿意,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居住习惯等因素,规划设计多种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先购,不搞行政强迫,不搞“一刀切”和“一窝蜂”,确保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理清思路,创新思维,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建设模式。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途径

1、科学的规划布局,积极动员群众。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将全县所有行政村撤并整合成若干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平均整合几个行政村。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期,调动各村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考察,让广大干部群众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村庄改造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大拆迁、大建设观念深入人心,使群众自觉成为村庄合并的组织者、倡导者、实施者。制定规划过程中,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在村庄道路显要位置展示规划效果图,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群众知情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2、坚持因地制宜,分期建设

进行先行先试,建立示范样板。同时,遵循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远近结合,村庄规划要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采取多元投入,聚合资金。

在资金投入方面,应积极开拓创新,采取“整合上级资金,县级奖补资金,乡镇补贴资金,民企捐助资金,协调金融贷款”等多种渠道,力求打破资金瓶颈,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制定出相应的《农村建设用地专项整治奖补实施办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在建设资金、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重点环节,为社区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4、用足用活政策,助推社区建设。

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优化整合城乡土地、文教、卫生、社保、交通等各项资源,做到设施的高效利用和政策的衔接统一,消除城乡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重点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倾斜,推进城乡公共资源整合。积极整合土地资源,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把土地“三项整治”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使用相结合,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即解决了社区用地缺乏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为城镇发展提供了用地指标,实现了多赢发展。

5、建立健全机制,政策驱动实施。

健全的机制和政策,是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的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以推进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了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社区管理、拆迁复垦、政策兑现、体制创新、创业就业、督察考核等“八项”重点工作。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审批程序。

五、结语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是一个长期而任重的道路,非一朝一夕能促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模式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建设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此外,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向更高层次演进。因此,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切不可机械仿效,或者追求超越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 试行) [S]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04.

[2]崔伟华.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 ( 1) :58-60

[3]周晨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 过渡型社区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4]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00-204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4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雍渡村跟我们一般所见到的农村不太一样。没有大片的耕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正准备建造库房的划拨地;也没有挨家挨户的庭院式的农村的传统住宅,取而代之的是整齐连片的几十栋四、五层的楼房。打听之下我们知道,这是郫县首例的安靖雍渡新型社区。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雍渡村新型社区的新在于这个新型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也不是已经成熟的城市居民小区。该社区是在被征地之后,为把征地农民就近安置,建立的安置房。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政府补贴一部分。但是房子是集体产权,农民自己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从这一点上是区别于商品房的

直接原因。雍渡村的西南南端深入到了成都市内的金牛区,成都市铁路西环穿过雍渡村西南的独特的交通优势,台湾海霸王大型冷藏集团决定在雍渡村建立一个能够辐射到整个西南片区(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大型冷藏库。雍渡村杨村长告诉我们海霸王的落户将能在3年内给郫县带来过亿的利润,并能够解决7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并且它对就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不高,就是简单的冷藏品的包装和运输,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普通的村民都能够上岗。这将能有力的解决因海霸王而被征地的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安靖雍渡新型社区能够建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于此同时,因为海霸王的到来雍渡村被集中征用了1600—2000亩地。这片被划的90%是耕地,10%是村民的住宅用地,但是也已经占去了大部分村民的住宅。土地是农民唯一的资产,没有了土地之后,农民的生活便失去了生活的衣食来源。海霸王建成之后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但是由于村民只能提供比较简单的加工和包装的工作,海霸王能够提供的工资只是在每个月800—1000之间浮动。我们随机走访的村民普遍表示还是很担心在去除水电费以及日常的柴米油盐的费用之外,钱并不够用。

但同时因为雍渡村是一个外来型的人口结构。因为雍渡村十分接近成都市区的原因,从成都市区有公交车直接到达雍渡村。到成都及雍渡村附近小的企业打工或者来经商的的外地人会因为租金的便宜及交通的便利而选择在雍渡村租住房屋。这样就形成了只有3000多本地人口,却有超过30000的外来人口。在新型社区没有建成之前这些外地人都是在当地人的家中多余的房屋中租住。外地人的租金是构成当地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现在没有了房屋,村民就等于失去了经济支柱。但是新型社区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解决房屋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村民拥有不低于社区建设之前的生活质量。

二、新型社区的理论分析

雍渡新型社区的建立,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新农村建设的注意点主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首先,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思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

其次,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增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再次,必须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必须十分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问题。

最后,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从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确立指标体系;同时,也要立足各地实际,确立既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般要求又体现新农村的本地特色的指标体系。

从雍渡新型社区的整个建设过程来说都遵循和符合了以上的很多条件,避免了矛盾的产生:图:新型社区建设

1、它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合理的利用了区位和铁路运输方便的优势,积极地引进了海霸王这一大型企业的进驻。海霸王进驻引起的土地征用会对被征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农民群众的怒气,一直都是让政府感到棘手的问题。当地在结合了外来型人口结构的基础上规划的社区,解决了农民因失去原房屋而失去以租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问题。

2、惠及农民利益,统筹发展。在新型社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先开村民代表会向所有村民讲清楚了社区建设的设想以及村民能从中得到的收益。村民们在明白到不仅可以解决就业,而且可

图:海霸王工程拆迁办公室以继续租房赚钱的时候,心里就会比较踏实,从而能够在得到了村民的意见的一个月后一次性完成搬迁700户,1757人。从这一点上来看,能够比较好的做到惠集农民群众的利益,从而能够充分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很好的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真正做到和谐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同步进行:现在的新型社区已经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他们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农民了。农民最主要的特征是拥有土地。但是现在雍渡村的耕地总面积只有500多亩,而且是不是很平坦的贫瘠的土地,用来租给外地来的贫困人口,也就是说他们与种地已经扯不上关系了。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也使雍渡村的城乡一体化一步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素质的问题。在当地调查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作为父辈的中年人受教育的水平不是很高。在问起孩子读书重不重要时,他们认为考得上的就上,考不上也无所谓。当被问起如果孩子真的考上能否拿出几万元供上大学的时候,大部分还是面露难色。觉得在家靠就近工作及租房可以有比较可观的收入,已经衣食无忧了,对文化素质没有多大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的速度太快了,导致了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没能够跟上发展,这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到雍渡村的长期繁荣发展。

(二)、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行程中我们发现在规划新区时有20%的绿化面积,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没有绿树环抱的社区。并且道路的修建也很不完善。水,电,气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三)、社区管理制度的欠缺。面对陌生的社区建设,以前的日常生活制度及管理办法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必须设立新的部门帮助社区的人民进行治理。但是都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措施。

总的来说,雍渡村的新型社区能够很好的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转型,推动了当地经经济的发展。但是于此同时,物质条件发展得太快,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没有跟上发展。如农民的素质要慢慢地得到提高,政府对社区的新型的管理也要尽快跟上。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5

关键词 拆迁安居型社区 社区认同 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社区”的概念源自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中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将“由自然意志占支配地位的联合体称为共同体”。 这里所谓“共同体”即“社区”,是指一种基于自然情感与血缘关系的社会有机体 。他认为社区与社会是两种不同的人类群体,他的“社区”概念指那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 建设社区的本质在于社区居民在共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中所形成的社区认同。在当下的中国,社区建设是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拆迁安居型社区作为农村地区推进城市化的载体,对我国的社会转型意义重大,拆迁安居型社区的社区居民认同则对社区的建设有直接的影响。

一、 概念释义

(一)拆迁安居型社区。

拆迁安居型社区是众多社区中的一种,确切的说是新农村社区中的一种,是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苏州新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六种主要类型:股份合作型社区、融入城镇型社区、规模经营型社区、投资开发型社区、休闲景观型社区、拆迁安居型社区 。由于道路建设,城镇扩张,尤其是各类经济开发区、自然生态区的建立,一批拆迁安居型社区脱颖而出。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占用了原吴县市的一批土地,将原来的村民另行安置,拆迁安居型社区就在这种情况下建成。此次调查的高浜新村、莲花新村是典型的拆迁安居型社区。

(二)社区认同。

所谓“社区认同”是居民对社区的一种特殊情感,属于人文、行为心理范畴,它是指居住在城市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在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上的依恋和归属 。影响社区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则直接影响到居民对社区的认同。

所谓社区满意度是指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的感受及主观评价,是社区认同感形成的基础。居民的社区满意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总体满意度,是居民长期以来各种微观感受的累积效应,即居民对社区整体的印象;另一种是满意度的具体化,是可以进行标准化测量的 ,这一方面可分为五类:( 1)社区环境: 社区绿化、社区道路、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居委会工作等( 2)日常生活: 居民的住房条件、日常购物的便利程度、外出就餐的方便程度等;( 3)文化卫生: 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医疗卫生和活动中心或健身场所等 ( 4)基础设施: 供电、供水、煤气供应、邮电通讯及交通等 ( 5)教育因素: 附近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校等 。

二、 拆迁安居型社区认同

(一)基本类型。

我国学术界关于城市社区认同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化和市场经济,使居民关系冷漠,社区认同度低。反对此观点的学者认为社区是社会结构转化到人们行为之间的桥梁,人们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在加强 。拆迁安居型社区从事实上来看,已经成为城市社区的一种,但由于自身区别于普通城市社区的特点,其社区认同趋于复杂和多元。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笔者以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为切入点,对拆迁安居型社区的社区认同进行研究,其基本类型如下:

1、融入型。这一类型人群对社区认同度高,在社区内居住时间较长、社会关系和谐、社区参与度高、社区满意度高。拆迁之前的村民居多,同村或不同村但很容易融入,障碍少,他们普遍认为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很多。包括部分外来人员,他们积极融入社区生活,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2、排斥型(半融入型)。 这一类型人群对社区认同度没有融入型高,他们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和谐,有较高的社区参与度和总体满意度,但在满意度的某些微观方面表现出不满,以原住民和部分租住者为主。原住民对社区环境(外来人员多;居委会管理差)、日常生活(土地补偿款少;房屋位置和采光不好;没有停车位;生活不适应,不能种菜干农活;没有土地、文化、技术,了解信息途径少,再就业难)、文化卫生(娱乐活动少,打麻将为主;健身场所少,费用贵)等。他们很少或拒绝参与社区的活动,批评居委会。外来租住者则认为房屋租金贵,文化娱乐场所少,还认为社区其他居民有意排斥他们,所以他们也选择排斥其他社区居民,很少或不会和其他社区居民主动交往等。

3、孤立型(边缘型)。这一类型人群对社区没有多少看法,他们不关注其他居民,无所谓参与社区事物,但社区满意度较高,包括部分原住民(年轻人居多)和多数外来租住人员。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居委会不把他们纳入管理范围。他们对社区没有太多情感投入,专注过自己的生活。对社区的满意度不代表他们对社区的认同和情感投入,只是一个客观的评价。他们和社区就像两个孤立的点,缺少粘合剂,彼此孤立。

(二)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第一,社区自身建设的影响。拆迁安居型社区人员组成复杂、设计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备、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功能缺失等,对社区认同影响重大。第二,现代性的影响。缺乏人文关怀的现代性使社会产生异化,冲击着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整体意识和人情伦理,市场将社会成员切割成为原子式的异质性很强的个体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趋于多元,个体的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很难达成共识,加之人员组成的复杂性,使拆迁安居型社区居民认同趋向多元。第三,传统互动方式的影响。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的互动方式是基于血缘、地缘或者固定的业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把人们的社会交往限制在了熟人圈子里 。拆迁安居型社区中,人员组成复杂,社会互动困难,促使人群分化现象名显。这一观点和亨廷顿的文化认同有相似之处,虽然适用的范围不同。

2、主观因素。

第一,居民需求的差异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不同人在同一时期,或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需求都是不一样的。需求的不同,使人们评判满足程度的标准有所差别。在拆迁安居型社区中,排斥型的居民需要的是更好的服务,孤立型的居民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归属感。第二,居民情感投入。居民对社区投入感情的多少也会影响社区认同感的培养。在拆迁安居型社区中,融入型和排斥型人群对社区投入的情感较多,而孤立型人群基本上不会投入情感,社区对于他们只是临时栖息地。

三、增进拆迁安居型社区认同的对策

(一)建成之前的合理规划。

拆迁安居型社区作为社区的一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越来越少,农村变城市需要更慎重的考虑。拆迁安居型社区在建设之前需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如车库、幼儿园)和居民的具体需求(如空地作为公共种植地),完善房屋的分配制度,解决存在的隐患。

(二)建成之后的合理建设。

考虑居民需求不可一味追求标准化。笔者认为拆迁安居型社区的建设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差异化、系统化管理原则;服务而不是事物原则。可从社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入手,来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1、硬件设施的建设。

首先,可以开展菜园工程。调查后如果大多数居民愿意利用楼下的空地种植,则可在不影响公共安全、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由居民自己开辟为菜园、花园等。其次,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社区可修建篮球场、图书馆、文娱室、广播站、流动人员之家等;也可开设社区网站(人人、qq、msn)、定点广播社区新闻、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再次,加强社区治安的建设。因流动人员多,就归责与他们不够客观,一个好的社区治安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减少社区内部的安全隐患;记录流动人员信息(房东登记,之后交由社区管理人员统一保管);召集或选聘本社区失业或无业的中青年,培训之后进行本小区的安全保护工作;在社区网站、广播、虚拟社区或宣传栏,相关盗窃、抢劫等犯罪和预防犯罪的贴士。

2、软件设施的建设。

首先,要加强社区管理体制的建设。明确职责范围,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外来人员纳入管理范围);改变以往用人体制,竞争上岗,吸收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和附近高校、研究院建立联系,为社区建设寻求更合理的方法。其次,加强社区的服务功能。为外来人员,建立“流动人员之家” ,作为相互拉近感情的场所;周末进行流动人员茶话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举办友谊赛(篮球、兵乓球比赛,围棋、象棋比赛);为流动人员举办聚会等。社区可以为无业、失业、下岗人员和人力资源市场取得联系,及时将相关的招聘信息公布在社区网站、虚拟社区(人人、qq、msn)、宣传栏;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招聘待业、失业青年,作为社区安保人员等)。可为孤寡老人和高校或志愿者团体取得联系,定期访问,陪他们聊天,帮助他们打扫卫生,给予他们关爱。再次,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城市社区的经验可借鉴:小区运动会、民俗文化节、老人活动中心、青少年俱乐部、双休日学校、读书会、时事讲座等。节假日可以举行一些比赛,如剪纸、书法等。社区举办活动不能过于频繁,且要办出自己社区的特色,才不至于引起居民的反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斐迪南・滕尼斯.社区与社会.载龚世俊,李 宁.公共服务视域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及其模式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居德里.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9期.

季伟.城市社区认同感.中思网,2008.11.28 .

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城市问题.2008 年第3期.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6

关键词:新型社区;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D669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内人均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建设发展目标的带动下,各城市也在不断发展。而新型社区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速度快慢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新型社区快速发展的同时,社区管理模式也成为了相关部门领导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势必要快速解决的事情。

一、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社区主要是指社会组织或群体聚集在某一个范围内,从而形成一种生活上互相关联的一个大的群体,是社会发展有机体制的最主要的表现,同时也是社会观体系下的最主要的缩影。一般而言,社区建设一般都离不开固定的地域及固有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等。另外,社区是一个集众多人口为一体的大型的组织群体,并且每个社区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

社区是我国发展中各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均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新型社区建设也越来越多,而对于新型社区的管理模式人们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新型社区较于传统社区更具文化性,且随着各城的发展及人们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新型社会在管理中不但要满足于人们生活的基本所需,还要满足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另外,由于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基本素质不同以及对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目标的理解不同等特点,新型社区在管理模式中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针对每个人自身条件的不同而制定出分层次的管理模式,以保证社区内人均生活质量都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城市的发展建设,新型社区在城市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然而,我国的新型社区毕竟起步较晚,在管理模式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还依附于市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下。众所周知,政府部门主要是协调城市发展的具体工作,而对社区这种基层组织形式则了解较少。因此,在这种以政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下,政府部门无法与社区基层组织人员进行良好沟通,从而使基层社区组织越位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造成严重的社区社会组织功能错位及缺位现象。

(二)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下的运行机制问题

随着我国各项经济建设的发展,新型社区在管理中越来越强调重心下移式管理模式,然而在社区重心下移式管理中,诸多城市社区管理人员不是将社区管理职能着重放于基础权利的管理之上,而是对社区进行片面的管理,如:整改社区街道、扩展社区组织管理职能等,这就使政府在对社区管理中给人一种包办代办的感觉,因而造成了政府管理与社区组织管理发生错位的情况。

(三)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下的法制问题

社区作为我国各城市经济建设发展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步伐的快慢。然而就目前社会管理来看,在居委会及法制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是在立法方面对社区管理还存在着较多的空白。这种情况下使社区管理在日常开展工作时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及法律依据,从而使社区管理工作经常处于两难的境地。

三、新型社区管理的措施

社区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必备条件,对城市实现经济目标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政府相关负责人员以及社区管理人员经过多方的研究与分析,制定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新型社区管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建设。针对于上述社区组织管理与政府管理错位现象,首先要对政府和社区组织管理之间进行协调,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各社区内尝试构建一个社区管理机制,并将工作重点及重心任务进行分析研究,理顺工作方向。其次,要在社区管理中建立一个横向的组织管理网络,并着重确认社区居委会在社区组织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将居委会其它工作交由社区组织管理人员分配执行。再次,社区居委会成员要打破由政府人员职权的模式,重新构建一支由社区内个人素质较高、办事组织能力较强以及在本社区内声望较高的人员经民主统一选举产生的队伍。最后,要努力培养社区组织中的中介组织能力。

(二)加强新型社区下的运行机制建设。社区组织管理中的运行机制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当前要求社区管理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社区管理的重心真正放于基础建设中去。例如:改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和谐的社区关系等。另外,政府要改变传统模式下对社区组织管理的一手抓现象,对于一些社区改革与发展建设等情况,政府要将职权放手于社区管理部门执行,让社区组织管理真正为社区人民所服务。

(三)加强新型社区管理下的法制建设。社区组织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要想社区组织管理真正起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在社区组织管理中建立明确的法制制度。首先,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并结合社区的发展需求,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规定,并要求社区所有管理人员必须遵循法律原则行事,以保证社区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有据可依。同时,要求社区居住人员遵守法律规定的事项,这是对社区居住人员一种行为上的约束,从而保证和谐社区发展管理目标的顺利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新型社区建设管理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新型社区进行管理时,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科学合理的制度形式进行管理,以保证社区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推动促进城市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菊香.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以正定市M社区与N社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