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

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范文1

ArcGISServer;ArcGIS服务器;GIS;工作流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

土地变更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地块地类属性的变更、地块面积的变更、地块所有权的变更等。采用传统的土地变更方案,首先需要测量外业部门到野外勘测,再由内业部门依据测量数据绘制变更地图,最后经过多个行政部门的确认和审批,整个过程步骤繁多,进度缓慢。本次根据土地变更各种环节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土地变更服务方案,此方案将传统变更过程中的多个步骤采用一个统一的系统整合到一起,加快变更过程,同时也更好的确保了审批过程中各部门数据的一致。

1.关键技术

ArcGISServer系统套件。ArcGISServer是一个企业级GIS应用程序的综合平台,提供了创建和配置GIS应用程序和服务的框架,可以满足客户端的各种需求也可以处理地理资料。ArcGISServer是一个完整的GIS系统,不仅具有网络地图功能,而且具有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可视化服务,它也是创建Web应用程序的一个完整体系。此设计选用ArcGISServer平台的主要原因有:

ArcGISServer不但有自身特有的各种服务功能,同时还支持额外的OGC服务,包括增强的WMS支持,以及新的WCS和WFS支持。

针对图像传输的新的图像服务优化。它支持客户端的采样压缩要求,并提供图像和数据进行分析。这个开放的服务支持SOAPXML、WCS和WMS。此外,用户可以存储在地理数据库或文件系统的栅格数据,还为需要大量基于图像文件的用户提供ArcGISServerImage扩展。

ArcGISServer可以对二维的地图服务进行按需缓存。通过ArcGIS服务管理器,用户可以定义缓存服务,使之满足按需缓存,也可以使用ArcCatalog和地理处理工具,以建立兴趣区的缓存和修改缓存以包括另外的规模水平。

利用ArcGIS服务器,用户使用ArcGISServerManager进行安全管理。基于角色的安全规则可以针对应用和服务,允许管理员分配不同水平的特定用户组的访问。

ArcGISServer包括一些增强的Web地图应用。这些改进包括创造一个更精简的用户体验、新地图、导航和更多的工具,也支持地图结果的提示和增加打印能力。

ArcGIS服务器包括针对使用JavaScript进行Mashup类型开发的API。它包括面向SOAP和REST服务的Web服务SDK,以及具备Ajax功能WebADFs,以进行高级的网络和企业应用开发。这些文档内容已被显著扩展,特别是针对WebADF、JavaScriptSDK、RESTAPI和SOAPWeb服务的文档内容。未来还会支持AdobeFlex的ArcGISAPI,这些API可用于创建种类丰富的Web应用程序。

工作流与工作流管理系统。工作流相关概念:工作流是一项借以在分布式办公环境中定义、执行、监督、协调工作项目流动的技术。工作流管理是一种统揽全局的过程管理工具,利用工作流管理可以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并且能够将不同的业务流程纳入到一个总的计划中加以统一管理。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描述不同覆盖范围和不同时间跨度的经营过程,根据经营过程以及组成活动的复杂程序,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采取多种实施方式,在不同实施方式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支撑系统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别,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可以在一个工作组内部,也可以在全单位所有业务部门。

工作流参考模型。工作流参考模型是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为实现各种工作流管理系统软件产品之间的有效集成而定义的一个标准模型。它由过程定义工具、工作流引擎、管理监控工具、客户应用程序、被调用程序这5个标准接口组成。

工作流引擎,是为流程实例提供运行环境并解释执行流程实例的软件部件;过程定义工具,是管理流程定义的工具,它可能通过图形方式把复杂的流程定义显示出来并加以操作;流程定义工具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客户应用程序,是通过请求的方式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的应用,也就是说是客户端应用调用工作流执行服务;客户端应用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被调用程序,是被工作流执行服务调用的应用;调用应用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为了协作完成一个流程实例的执行,不同的工作流执行服务之间进行交互。管理监控工具,主要指组织机构、角色等数据的维护管理和流程执行情况的监控;管理监控工具同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2.系统设计与开发

系统总体架构。根据土地变更业务工作的特点,土地变更信息系统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管理的动态性;管理的权限性;管理的网络化;管理多报表化;图数集成管理。

功能模块设计。变更项目模块:在“变更项目”模块中,分有“最新项目”、“项目申请”、“项目列表”、“项目查询”四个功能。通过对工作流引擎的调用,在“最新项目”和“项目列表”里面列出了登录者有权查看的项目。

用户角色模块:此方案引入了角色访问控制的思想,采用了“角色”的概念,目的是为了隔离“用户”与“权限”。

报表生成模块:在信息化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前,报表还是上级部门查阅和历史查询的主要手段。在变更项目得到批准之后,必须填写变更相关的报表,系统提供划定范围的统计二三级地类的标准报表查询分析及划定范围地类统计专题图查询。除了要生成政策文件上规定的报表外,系统应该能采用灵活快速的统计方式,可用结果表现形式来生成自定义报表。

历史回溯模块:在这个功能中,用户可以根据选择不同历史时刻的空间数据,浏览不同历史时刻空间数据的变化。所有的ArcSDEGeodatabase均具备Default版本,Default版本为ArcSDEGeodatabase最原始的版本,它是服务器中所有版本的父版本,可以在Default版本或是它的子版本下创建版本,也可以对此版本直接更新。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使创建的版本具备历史回溯功能,在创建版本时应该使数据集具有历史归档功能,这样才能通过历史归档的记录回溯到不同的历史版本。

GIS功能模块:GIS功能是土地变更服务系统的重要功能。此方案把GIS功能设计成WebGIS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把GIS功能与其它Web功能集成在一起,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随时随地办公”要求。

此方案在充分分析了土地变更流程的前提下,将GIS、工作流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相结合。ArcGISServer在本次设计的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设计中将它提供的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时态数据库进行了实例化。交互方面采用WindowsWorkflowFoundation和组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可测试、可伸缩、可维护的工作流应用方式。基于这些技术的工作流模型,使得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后面工作流代码的设计分开,同时还使得长耗时的工作流可以使用WF的SQL持久化服务来长期保存。实现了地图历史回溯的功能,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

[1]贾勤学,张 玮,李建林,吴 楠,于丽君.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面积动态监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07

[2]杜灵通.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7.02

[3]沈小乐,王 璇,刘 倩.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4]李懿麟.基于GIS与RS一体化的变更地块判别方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7.z1

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范文2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 范围管理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23-01

一、引言

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学校教务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这不仅增大了工作量,还增大了工作难度。这些根本性变化的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建立一套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教学管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在该项目中,本人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了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开始接手教务管理系统开发前,我们首先想到了范围管理对该项目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我们团队上上下下的努力,该项目终于在2010年11月中旬通过验收,目前系统运行一切良好,得到了所有干系人的认可。

二、教务管理系统的范围管理

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采用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建模技术,以B/S三层架构模式的J2EE环境作为运行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选课管理、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报表统计等模块。主机主要有一台数据库服务器(Sun Fire 6800)和一台应用服务器(Sun v880),主机操作系统主要采用强大的UNIX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则从方便考虑采用Windows 2003操作系统,数据库则选择业内领先的企业版Oracle 10g,应用中间件平台使用BEA的WebLog?鄄ic10,应用服务运行在J2EE平台。

项目范围是指产生项目产品所包括的所有工作及产生这些产品所用的过程。项目干系人必须在项目要产生什么样的产品方面达成共识,也要在如何生产这些产品方面达成一定的共识。项目的范围管理是项目取得全面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这在本人参与的教务管理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具体来说,我们是按照以下的管理过程来进行范围管理的。

1.范围计划编制

项目范围对项目的成功有重要的影响,范围管理包括如何定义项目的范围,如何管理和控制项目范围的变化,如何考虑和权衡工具、方法、过程和程序,以确保为项目范围所付出的劳动和资源能够和项目的大小、复杂性、重要性相称,使用不同的决策行为要依据范围管理计划。该项目中邀请了技术业务专家对项目范围进行了专业判断,在计划中明确定义项目范围、制定详细范围说明书、定义和编制工作分解结构以及验证和控制范围的步骤和方法。

2.范围定义

范围定义是制定项目范围说明书的过程,项目范围说明书是确定整个项目工作中的可交付物及提交可交付物所做的工作。本项目采用快速原型结合面向对象开发的方法,首先通过与甲方沟通,确定甲方的重要项目干系人。接着将确定的干系人进行分类,一类是学院的领导层,他们确定系统要达到的整体目标;另一类是学院教职员工,他们的要求构成系统的具体功能。我方人员经过多次与各类项目干系人沟通,通过制作界面原型与甲方不断确认,从而把项目的需求和范围确定下来。

3.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范围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工作分解结构把项目的整体工作分解成工作包。通过滚动式规划,把近期的工作分解较为详细,远期的工作分解较为初略。在分解过程中,我主持了项目工作分解的会议,会议的参与人员有项目团队成员及其他项目干系人。通过会议将项目可交付物和项目工作分解为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项目单元。我还采用了MS Project2007作为项目管理工具建立了项目的WBS,对WBS的每个任务明确了可交付物。

4.范围确认

范围确认是指对项目范围的正式认定,项目主要干系人,如项目客户和项目发起人等要在这个过程中正式接受项目可交付成果的定义。

为保证做好各个阶段的范围确认工作,本人在项目实施中,确认了几个重点的里程碑。在完成了计划中的各重点里程碑点之后,与项目干系人共同完成里程碑的评审与总结,目的是为了防止范围需求的偏差、遗漏,并获得干系人对阶段工作完成情况,包括范围在内的正式确认。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对WBS上的可交付物进行监控,对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的可交付物及时进行会议评审,由客户一起进行确认。整个范围确认贯穿于项目实施过程的始终。我方和用户方商定,所有提交的可交付物,用户必须确定项目联系人进行签字盖章,如果拒绝提交,要提出书面说明。

5.范围控制

范围控制是保证整个项目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我方与用户方成立变更控制委员会,并制定了变更控制流程。变更控制流程如下:①范围变更说明文档;②填写变更申请单;③召开会议对变更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变更方案进行论证及评审;④发出变更通知并实施变更;⑤对变更实施进行监控;⑥对变更结果进行评估;⑦客户对相关文档进行确认签字。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小组成员和业主各部门很多人都有联系,他们经常会遇到项目干系人提出范围变更请求,对此我们统一口径,要求所有的变更必须经过项目发起人同意才可以响应,同时强调项目小组成员不得随意对项目进行“镀金”。

另外我们还加强项目小组内部的沟通和交流,提高项目开发团队的开发效率,加强质量措施的落实,对成员的职责和绩效进行考核,杜绝由于项目质量问题或技术问题引起不必要的范围变更。

三、结束语

从该项目启动到竣工验收,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总结整个项目的实施,我们认为得益于在项目初期阶段建立了项目范围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项目进行了科学、规范的范围管理,使项目所有的组成要素在适当的时间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率。通过本项目的经验总结,为本人今后执行类似的项目范围管理带来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左美云.信息系统项目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范文3

一、运维管理流程

1.规划数据中心运维体系,提高各流程的集成性和可执行性,建立流程改进路线图

回顾运维管理流程的继承性和可执行性,和组织角色定义结合,完善流程的接口和衔接。定义服务交付管理流程要素,并制定服务流程建设和改进路线图,分级分步的进行,使其渐进形成可预测,可用和可度量(级别,成本等)的服务管理流程体系。支持未来服务级别、服务目录等面向服务的IT技术设施运营模式。

2.建立基于流程的运维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化流程的执行和日常工作,平滑流程的衔接

应建立运维工作管理办法,达成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运维职能和管理模型,形成数据中心运营,支持,行政,管理的职能;达成基于流程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过程,包括事件,问题,变更,,配置等管理流程和日常工作的融合。

运维工作管理办法应建立较完善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过程,包括运维中的主要工作和管理过程;过程间的接口;运维管理服务过程的关键保障环节。

上述职能,模型,过程要以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形式落地,这些制度和规范包括操作规程,设备管理,机房管理,安全管理,服务支持,外包管理,行政管理,灾备管理等等。

3.建立统一的系统的应急管理办法

应急管理已经是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IT运维同样需要应急管理流程来提高应急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IT技术设施的应急管理,需要把业务的应急管理要求协同到IT基础设施上。从组织,职责,流程,技术等方面,建立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办法。应急管理办法总体需求包括:

(1)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办法――规定总体事件分级,报告,处理,职责等;

(2)应急预案――定义具体业务系统、设施、事件应急处理过程;

(3)和灾备管理的衔接。

应急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事件分级、处理流程、组织体系和职责、处理资源、应急演练等。最后应急管理办法中还应包括实施贯彻建议,包括培训,宣贯,演练等。

二、运维管理技术工具

全面规划集中的统一的运维监控平台,尽可能覆盖企业现有IT基础设施,包括主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备份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桌面系统等;尽可能考虑对现有监控系统(包括业务监控系统)的集成;集中化管理提供故障处理、配置数据处理、性能监控等标准的系统监控功能,同时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呈现,支持维护人员进行的故障定位、诊断和解决,同时为运维管理提供基本信息;统一的平台提供统一的配置管理数据库,统一的管控流程;统一展现;统一分析处理;统一采集;

监控指标体系规划,分为平台和业务两部分,平台包括生产系统的网络设备、主机、中间件、数据库、存储和备份设备,业务为各类业务系统;监控指标需要包含定性的和定量的;反映监控对象工作是否正常的功能指标;反映监控对象工作性能的指标;反映监控对象资源使用情况的指标;反映监控对象安全状态的指标等。监控指标体系是对整个监控对象技术状态的静态和动态的量化描述,通过监控指标体系的阈值定义,也是刻画整个监控对象正常运行的范围;监控指标体系的规划要综合考虑业务要求,技术特性,设备配置和业界最佳实践;同时,监控指标体系也应该能随同事件/问题处理的积累进行调整,逐步加强指标体系对预测的支持;

监控系统布署规划;对监控体系框架中不同的层次(数据层、采集层、功能层和展现层)的部署规划,包括部署的部件、位置、配置、接口、网络配置(需求)等。部署当中要考虑到多地区部署、跨地区部署、部署变更、配置管理等因素;

自动化运维监控管理技术建议。根据一体化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需要,将运维管理系统按功能划分进行现有主流产品及集成分析,推出产品选型原则。这些功能要覆盖业务服务管理平台、网管平台、安全管理平台、桌面管理平台;服务流程管理平台及自动化运维管理平台;统一的资产配置数据库,资产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交付管理平台等主要部分;从集成框架和要求出发,从技术接口、协议标准、服务咨询、技术开发等方面,对主流产品的集成能力进行分析建议,并适时进行一体化监控平台的建设路线。

三、运维管理组织

1.在IT服务管理体系中规划服务组织,定义角色,角色职责,接口。整个服务组织规划中要考虑:

(1)层次化管理功能:在集团,分支机构营业部,子公司等不同层次上,不同组织特性上,分层组织功能;

(2)集中和分散的平衡:统一指挥,分级管理;

(3)面向服务的IT运维管理功能结构:从面向服务的IT运维架构出发,建立运行、支持、行政、管理等围绕服务提供的组织功能;

(4)流程导向是基于流程管理的运维组织架构:建立组织架构和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服务管理流程的协同;

(5)各组织功能描述,各组织间接口定义;沟通与配合渠道;

(6)岗位定义,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考评,岗位培训计划。

2.规划数据中心运维体系,提高各流程的集成性和可执行性,建立流程改进路线图。回顾运维管理流程的继承性和可执行性,和组织角色定义结合,完善流程的接口和衔接。定义服务交付管理流程要素,并制定服务流程建设和改进路线图,分级分步的进行,使其渐进形成可预测,可用和可度量(级别,成本等)的服务管理流程体系。支持未来服务级别、服务目录等面向服务的IT技术设施运营模式。

3.建立基于流程的运维工作管理办法,规范化流程的执行和日常工作,平滑流程的衔接。应建立运维工作管理办法,达成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运维职能和管理模型,形成数据中心运营,支持,行政,管理的职能;达成基于流程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过程,包括事件,问题,变更,,配置等管理流程和日常工作的融合。运维工作管理办法应建立较完善的数据中心运维管理过程,包括运维中的主要工作和管理过程;过程间的接口;运维管理服务过程的关键保障环节。上述职能,模型,过程要以数据中心运维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形式落地,这些制度和规范包括操作规程,设备管理,机房管理,安全管理,服务支持,运维管理,行政管理,灾备管理等等。

4.建立统一的系统的应急管理办法。应急管理已经是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作。IT运维同样需要应急管理流程来提高应急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IT技术设施的应急管理,需要把业务的应急管理要求协同到IT基础设施上。从组织,职责,流程,技术等方面,建立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办法。应急管理办法总体需求包括:

(1)数据中心应急管理办法――规定总体事件分级,报告,处理,职责等;

(2)应急预案――定义具体业务系统、设施、事件应急处理过程;

(3)和灾备管理的衔接。

应急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事件分级、处理流程、组织体系和职责、处理资源、应急演练等。最后应急管理办法中还应包括实施贯彻建议,包括培训,宣贯,演练等。

四、运维管理体系中的PDCA

为实现现代企业数据运行中心的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蓝图规划,我们可以从流程、工具、技术及数据的标准化入手,不断完善IT运维管理体系,最终使其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求,并且完成IT技术引领业务发展的目标。而本文作者想强调的是,我们完全可以借助PDCA管理方法,缩短优化这一改进过程。

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体系,可分为战略管理、实施管理、运维管理,这三种管理均可通过PDCA的方法进行管理优化。

1.数据中心战略管理(P)

数据中心建设管理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其必须符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针和战略。因此企业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规划可涵盖以下几点:

(1)评估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战略目标;

(2)评估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可能性及具体需求;

(3)分析调研数据中心对于改进业务流程的关键支撑点;

(4)确定该企业数据中心的战略目标;

(5)本企业数据中心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同业数据中心情况调研;

(6)确定数据中心未来发展的体系架构(包括硬件环境及应用系统)和运维管理模式;

(7)对数据中心现状和目标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架构进行差异化分析;

(8)分析如何实现数据中心建设管理目标,并制定实施计划。

2.数据中心实施管理(D)

企业数据中心的实施管理应包括硬件环境部署、网络环境部署、业务系统实施、应用系统升级等方面的工作。所有的实施内容都应遵循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战略规划(P),并严格按照制度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的进行实施作业。我们可参照项目管理中通常使用的管理方法,对数据中心的实施管理进行相关的操作。

3.数据中心运维管理(C & A)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各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应用系统的业务连续性,并提供给客户高效准确的信息化服务。生产系统必须具备高可用功能,如双机热备、集群管理等,并且当业务系统出现故障时,应该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运行。对应于PDCA管理方法,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可分为监控管理和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范文4

关键词:载人航天器;软件需求;变更控制;改进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023-03

作者简介:李皖玲(1980-),女,硕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载人航天器信息系统。

0引言

软件需求在软件产品的整个生存期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软件工程项目的依据和出发点,无论是软件开发还是软件维护,都是以满足软件需求为最终目的[1,2]。

在实际工程研制中,用户需求变更的现象不可避免。美国Standish Group 公司对8 400个软件项目的调查和研究指出3种最经常使项目遇到困难的因素,其中,不断改变的需求和规格说明占所有项目的12%[3]。同时,ESPITI机构根据3 800个调查人的回答,管理(更改)需求是被调查者回答的软件研制过程中最难解决的两个最大问题之一[4,5]。以航天某型号的某个子系统为例,共有软件配置项14个,全生命周期共发生需求变更34次,涉及软件11个,占到软件总数的78.6%,发生过4次及4次以上需求变更的软件有4个,占到软件总数的28.5%。

如何及时、有效地控制软件需求变更问题,已成为软件工程化管理不可回避的课题。如果不能对需求变更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管理,很可能对整个软件项目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6]。

1需求变更原因及管理现状

1.1需求变更原因

载人航天器软件工程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变更进行控制,以将变更对工作量、工期和质量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根据型号研制工作经验,造成需求变更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方面:

(1)系统复杂导致需求理解不完整、不明确。载人航天器研制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13个分系统构成,一个系统级功能及任务需层层分解至某个软件或某几个软件来实现,带来软件内部、软件与软件之间信息流设计复杂、信息交互频繁。系统需求的复杂性,带来了对软件需求理解的不确定性及不完险。

载人航天器软件需求分析需经过系统级、分系统级、配置项级三级开展,在需求分析阶段,若系统级或分系统级未对软件需求进行深入论证、分析,软件研制人员也未重视分系统级及系统级人员的参与,导致需求分析工作各自独立,没有设计出良好的软件结构适应变化,造成后期频繁的需求变更。

(2)工程周期长导致需求不断加以完善。载人航天器的软件研制需经历初样、正样阶段,一般研制周期为2~3

年。在初样阶段,建立初步的软件功能基线后,开发工作即开始启动。随着软件研制工作的深入,分系统会提出新的需求。同时,载人航天器系统与子系统按照同一节点进行开发,即使建立的功能基线是无遗漏的、明确的,但随着工程深入,其中的某个子系统发生任务变更,由此带来该子系统软件或其相关软件需求发生变化。

(3)软件需求本身特点。软件需求作为整个软件项目的最关键的一个输入,同硬件产品不同,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变化性和主观性等特点,它的自身特点就决定了变化的可能[5]。

1.2需求变更管理存在的问题

载人航天器软件工程化的需求管理方法经过近10年的运行和实践,确保了多艘航天器软件安全、稳定运行,详细流程见图1所示。但目前需求变更控制流程仍然存在待改进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需求变更控制方式单一。载人航天器软件工程化对需求变更的控制方式单一的主要表现,其一是未区分软件研制不同阶段需求变更的处理流程,对需求变更控制和管理均是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实际上,初样和正样阶段的需求变更,对计划和质量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其二是对所有的需求变更一视同仁,未区分关键性需求和改进性需求,致使需求变更频繁发生,导致工作量和资源投入的不理性增加。

(2)变更影响域分析滞后。对于分系统提出的变更,多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经过系统级、分系统两级论证通过后,以技术要求方式下达。一旦软件研制单位接收到技术要求,按照软件工程化要求进行软件变更及影响域分析时,发现由于此次需求变更对软件架构和研制进度带来较大影响,并引入了质量风险,也只能按照影响域分析结果进行变更。

2需求变更管理流程改进

设计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可控的、有效管理的需求变更工作流程,有利于促进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人员分工和合作;有利于对需求变更的处理阶段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7]。

需求变更控制改进后流程见图2所示。

2.1变更申请

软件需求变更申请可由需求方(分系统级)提出,也可由开发方(软件研制方)提出。

提出的软件需求变更由开发方归入“需求变更池”进行管理,“需求变更池”由需求变更时间、需求变更定义、变更原因、提出变更人等信息组成。

根据软件研制特点和软件进展阶段,需求方定义需求变更周期,每一个需求变更周期对“需求变更池”的需求进行统一处理。如在初样尚未进入编码阶段,需求变更周期定义为两周,若在初样已完成编码阶段,需求变更周期定义为一个月,在正样阶段,将“需求变更池”的处理周期定义为事件驱动。在每一个需求变更周期内,需求方将与开发方一同,对“需求变更池”内的需求处理一次。

采取“需求变更池”管理的好处是将需求变更流程变为周期性,既能确保所有需求申请都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并经历正规的需求管理流程,又能尽可能地减少对软件研制过程的干扰。

2.2影响域分析论证

当需求变更周期到达时,需求方和开发方将一同进行变更的影响域分析。

若需求方提出需求更改申请,需与软件经理共同编制需求更动论证及影响分析报告。需求方从更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变更带来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证,即是否必须进行设计变更才能满足预期的性能指标要求和使用要求,或是对此有明显改善、提出的变更技术上是否合理,工程上是否可行,变更对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接口的影响。开发方根据需求跟踪矩阵,标识并实施因分配需求的更改而引起的项目计划、软件工作产品(包含文档和代码)和活动的更改。开发方的影响分析包含软件功能、性能等技术类分析,还应包含管理类的非技术影响分析。

若开发方提出需求更改申请,开发方单独编写需求更动论证及影响分析报告,需重点从软件配置项角度论述更改带来的影响。

在该流程中,影响域分析论证由需求方和开发方在申请得到响应的第一时间内共同完成,需求变更影响域分析将更全面、更系统也更具体。同时,通过影响域分析,将需求方变更也纳入到了工程化管理,既对需求方更改进行了控制,以减少不必要的软件变更,又使得开发方能够及早地参与影响域分析论证,及时应对需求变更。

2.3需求变更评审

软件配置控制委员会(SCCB)(组成人员中包含需求方、软件专家)评估需求变更论证及影响分析报告。

2.4需求变更分级管理实施

在进行需求变更评审时,需对需求变更进行定级,针对定级情况实行分级管理,以达到对需求变更的控制和管理。

根据变更影响域分析,可将需求变更定义为4个级别。一级为变更关键性需求,如若不变更,意味着整个项目不能正常交付使用,前期工作也会被全部否定;二级变更影响后续关键性需求,不影响前面工作内容的交付,但不变更,新的项目内容无法提交或继续;三级变更为后续重要需求,如果不被满足会令整体项目工作的价值和开发人员技术价值下降;四级需求是改良性或可选性需求,没有实施变更并不影响已有功能的使用,代表个人喜好[8,9]。

一二三等级变更,需实施更改;对于四级需求,如果时间和资源条件允许,可实施更改或是后续版本更改。

需求方提出的变更申请,需求方对分配需求进行更改,将变更后的《软件任务书》批准、受控,下发至软件研制单位。开发方接收到正式变更要求,类同开发方提出的变更申请,按照软件工程化管理规定,办理更改的三单审批流程,实施更改。

2.5通报和跟踪

SCCB确认需求已进行实际的变更。软件配置管理工程师通知所有受影响的小组和个人。开发方将因更改而引起的情况通报给受影响的组和个人,对已标识的相关更改进行跟踪,直到更改结束。

3需求变更管理实践

上述需求变更管理流程,已被成功应用到某型号某软件研制过程,该软件为嵌入式C程序,代码规模约为12 000~15 000行。在实践过程中,初样阶段 “需求变更池”处理周期为1个月,正样阶段处理周期定义为“新的需求提出”。至软件交付时,该软件共发生软件需求变更15项,需求方提出需求变更6项,开发方提出需求变更9项,通过需求变更评审,需求变更一级为3项、二级为4项、三级为2项、四级为6项。

通过需求变更管理,该软件共发生的15项需求变更中,实施了13项,有效地控制了软件需求变更比率。在未增加开发人员和资源情况下,同软件开发计划相比,软件过程文档编写数量减少了16份以上,初步预算节省软件工程组人员工时80人时以上;同时软件研制过程可见、受控,软件研制进展顺利,交付进度较计划时间提前了约60天;软件在交付使用后,其功能性能满足用户需求。

4结语

通过分析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变更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软件工程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求变更管理主流程, 该流程保证变更实施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将影响域分析提至系统级层面,并将需求变更实施分级管理,从而将变更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小。需求变更管理流程真正将需求方、开发方与需求变化、变更请求和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某型号某软件3年的软件工程化管理实践,证实该管理流程使需求变更在项目开发中得到了有序有效管理, 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提高了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万江,姜立新.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张海藩.软件工程[M].第1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ERACAR Y A, MIECZYSLAW. An architecture for software that adapts to changes in requirement [J] . Journal of System and Software,2000(50).

[4]STANDISH GROOP. User survey report[R]. European Software Process Improvement Training Initiative, 1995.

[5]秦众森,李娟.需求变更管理过程机器工具分析与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1).

[6]SUZANNE ROBERTSON, JAMES ROBERTSON.掌握需求过程[M].王海鹏,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范文5

关键词:软件需求;需求管理工具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1 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管理对象,分别为软件需求管理、软件产品以及开发活动,其中,软件需求管理最为关键。通常而言,客户在软件终产品前无法对产品情况进行判断,因而当其发现终产品时,很容易同所期望的相差甚远,导致的原因:一是用户对于软件需求的表述模糊,由于用户对业务的理解可能存在偏颇,因而导致其对软件需求进行表述时不够清楚;二是用户需求存在着多变性,随着软件开发过程的不断推进,其对于原需求具有了新的认识,或出现了新的需求;三是用户因缺乏计算机领域方面的知识,因而所提需求很难实现,因而常需要对变更需求;四是软件开发企业常将开发重点集中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面,并未对需求变更进行控制,因而会造成软件项目进度大幅度滞后,成本超出预算等情况发生;五是当前需求管理工具的局限性也会影响软件需求的准确性以及需求变更过程的可控性。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到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引入新型的需求管理工具,实现软件项目需求管理的有效性以及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错误的大幅减少,进而实现软件开发成本地大幅降低,有效缩短开发周期,推动软件项目的成功。

2 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工具的类型及作用分析

2.1 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工具的主要类型

如今,需求管理工具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前较常用的需求管理软件主要包括Rational Analyst Studio,DOORS,RDT,Caliber-RM等,可将这些需求管理工具分为如下两类,即以文档为核心的需求管理工具以及以数据库为核心的需求管理工具。其中,DOORS与Caliber-RM是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类型,其主要是将所有需求属性以及跟踪能力等相关信息存储于数据库当中,而需求可由不同源文档产生,但结果均存于数据库中,此外,工具还提供了每个需求以及外部文件,例如Word、Excel以及图形等文件相关联的功能,并提供额外的补充性需求的说明。Rational Analyst Studio属于以文档为核心的需求管理工具,其主要通过使用Word等字处理程序进行文档的制作及存储,其允许选择文档以离散需求的形式存储于数据库中,因而进一步加强了此类型文档处理的能力,只要数据库中有需求的存储,就允许用户进行属性的定义,这点同以数据库为核心的需求管理工具相类似,此外,Rational Analyst Studio也提供文档内容以及同步数据库等机制。

除了以上五种工具外,市场还出现了许多其他需求管理工具,其各有所长,使用时应以具体情况为依据进行适宜工具的选择。

2.2 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工具的功能

1)在需求获取阶段的功能

此阶段应更加注重软件需求定义方面的功能,开发者同用户交流获取用户需求,并将此类需求纳入需求管理工具的具体管理过程中,因此,要求需求管理工具能够提供一个方法来对每项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存储,具体而言,首先,其应当具有最基本的编辑功能,并支持从常用文档格式进行直接输入等方面的需求。其次,其应能够支持非文字化方式诸如图、表、逻辑符号等的定义及其存储,并能够借助于过滤、菜单以及冲突检测等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整合。再次,其应对需求级别进行准确定义,即在父类需求下所包含的子类需求进行定义。

2)在需求分析阶段的功能

开发者应就需求条款进行分析及归纳,以便为系统设计及其开发过程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要求需求管理工具应支持需求的归纳及分类,并能够对需求进行优先级的划分,同时支持需求查询过程。

3)在需求管理阶段的功能

此阶段要求需求管理工具能够在需求变更的全过程中提供实现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此外,能够对需求变更所波及的相关需求进行处理,并对需求相关版本属性进行有效的管理。应能够对某项需求及其各需求间的关联性进行定义和跟踪,并对需求相关测试结果进行跟踪和记录,并能够提供软件需求的完整历史记录。

4)在需求输出阶段的功能

此阶段要求工具具有相对较强的兼容性,包括可进行工具数据库内容的输入,可自动进行标准化文档的生成,并可进行阶段状态报告的提供。

3 软件项目中需求管理工具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软件产品的需求日趋增加,且种类也趋之复杂。软件产品的发展,又决定了需求信息的发展,使之变的复杂多样。需求间的交错关系,使得需求管理工具中的方法无法给需求信息恰当的描述。细致和简略的描述都不能将需求信息很好的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新生的需求管理工具不仅能保证信息的不丢失,而且还必须保证信息的不繁冗。不过,信息非形式化和形式化的关系也亟待解决。非形式化描述的优点是便于使用和理解,缺点是不方便推理;而形式化描述的优点和缺点和非形式化的正好相反,因此,它们两个结合,互取优缺,可以有效的分析各类需求信息,还可以捕获或二次捕获需求信息,因而能很好的解决需求管理工具存在的问题。此外,非形式化描述和形式化描述的有效结合,能促进需求管理工具的开发。使之变得方便快捷。

4 结语

软件需求在软件行业颇受重视,但由于它的不确定性,一些项目的开发也会因此而告终。相比国外需求管理工具的开发,我国的需求管理工具的开发还是少之又少,甚至使用的也不多。因此,我国应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使我国在软件行业能进一步的发展,开发出自己的需求管理工具,赶上国际水平。此外,推广软件需求工具的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吴艳艳,周长伦,姜家轩,王春梅,许自国.软件项目管理中的需求管理[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8,(02).

[2]万文杰,李振中,任伟,高瑞年,卢旭.探析软件开发中的项目需求管理[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0,(10).

变更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范文6

摘 要 文章简要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定义和作用,归纳了科研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关键环节和方法。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科研项目 管理方法

随着市场全球化、竞争世界化、服务个性化,项目管理作为提升组织运营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科研项目研究与开发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项目管理定义和作用

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们都在为将知识转化为效益而忙碌。项目管理作为实现知识转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普遍重视,因此,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应用方面近年来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对项目管理较为普遍的定义为: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确保项目目标的最终实现。

应用项目管理方法于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项目管理中的人力动员计划、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方法,使组织资源得到合理调剂,运作效率得到提升。二是项目可控:项目计划的完整性和强制性,为项目按计划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控本增效:有了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成员的精打细算,严格执行项目成本控制计划,对于降低组织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无疑将有较大的帮助。四是提高效率:项目管理是组织与客户、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对外依据合同文件,对内依据管理文件,凡事都有项目团队的协调,项目整体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五是项目信息集中、档案完整:项目管理以其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对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客户等各方面的项目信息科学的管理。项目信息由项目团队收集、整理、归档,使项目档案完整、规范化,有利于组织应用档案资料,分析、指导其它项目开展工作。

二、科研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

项目管理更为关注项目具体执行细节,不太涉及项目之外的宏观管理,推广实施较为简单。项目管理中的目标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等管理理念,都是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管理非常需要引入和强化的内容。因此,项目管理非常适合应用于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

(一)可以有效保证科研项目目标的完成。影响我国科研项目取得预期成果的因素,除了客观因素外,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漏洞是最为重大的影响因素。首先,我国的科研项目的内部风险控制的重视不够,有时为了申请经费而有所回避。在项目管理中,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策略和规划,科学控制科研项目生命周期中的风险,以便达到减少或规避风险的目的。项目伊始,项目管理就要使全体参与者全面理解、深入认识项目目标,并将项目目标有效分解,使承担的任务、计划、控制和反馈处于可控状态;项目进展过程中,采用认证和交付跟踪的方式,检验项目节点完成情况,确保项目达到预定目标。在进度计划上,项目管理中有严格的时间期限要求,利用网络图来表达项目中各项活动的进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关键活动与关键路线,以求得最短周期。采用项目管理模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全程控制,可确保科研项目高质量地按进度计划完成。

(二)可以有效控制科研项目的成本。我国科研经费落后的管理体制,十分容易导致部分科研单位经费相对过剩、花钱大手大脚、以及“二手老板”的现象。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由资源计划过程、成本估计过程、成本预算过程、成本控制过程组成。其原理就是监控成本偏差,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以确保项目按照成本最低原则推进。应用项目管理方法对科研项目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对科研项目中与预算偏差的费用及时分析调整,将有效防止科研经费滥用,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三)可以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把项目管理应用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将会有助于改变我国科研工作多年来“偏理论、轻应用”倾向,使科研项目最终目标的范围与结果都得到严格定义。按照项目管理的过程控制要求,科研项目完成后,各阶段产生的数据及各种文档资料应非常完整,对于以后成果的转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可以较好解决科研院所的研究和开发创新问题。由于这些研究和开发任务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共同特征,采用常规的运行管理是难以应付的,必须组成专门的项目团队,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这也是项目管理已经渗透到了包括企事业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形式组织的根本原因。采用项目管理思想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尤其适用于项目数量多、投资额度大、资金的来源多元化以及管理复杂性高的组织。

三、加强目标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因为科学研究活动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可能出现未能完成预定目标、费用超支、研究时间被动延长等情况。准确识别风险、科学规避风险,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支出、减少合同纠纷等。应用目标管理方法将为科研项目提供了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手段。将目标层层分解的方法应用于科研项目过程的各个阶段,可较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并降低潜在风险。

(一)准确界定工作范围。工作范围的界定材料包括合同、任务下达书、客户需求等等。界定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是成果的特征描述。在立项之前,应当通过德尔菲法等科学方法来确定这些特征描述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技术解决方案是否可行等,以上问题获得确认通过后才能批准立项。相应的输出材料主要是工作范围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的起止时间、成果的具体形式、可量化的技术指标等。

(二)科学制定进度计划。项目进度计划的输入材料包括客户需求、合同、工作范围说明书、任务下达书等。项目进度计划应该是全周期的,根据任务细化要求,可分为一、二、三级计划,必要时可以再细分为四、五级计划等等,计划的编制采用由上往下,计划修订由下往上,上层计划是下层计划的依据和约束,下层计划必须支持上层计划。编制进度计划时应遵循SMART原则,并按以下步骤实施:一是科学分层。根据科研项目的结构设置,可按照“课题―任务―工作单元”的模式进行分解,直至分解至无法分解的最小单元。二是确定工期。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单元的工期应控制在10个工作日。三是落实责任。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最小单元的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如果存在由多人共同承担的分解单元,应再次细分。四是化解风险。在任务分解过程中,对已识别出的具有较大风险的任务,应再次细化分解,同时制定化解、降低、控制风险的措施。五是关联任务。在编制计划进度时,应正确设置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要合理确定项目的里程碑节点。

(三)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工作范围及进度计划制定后.项目将进入实施阶段。对于科研管理部门而言,本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过程监督检查,并负责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检查的输入材料包括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必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根据进度计划及工作范围说明书,定期对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予以解决。

(四)严格控制项目变更。科研项目的变更可能会造成研究周期延长、成本增加等。在实施变更前,应由科研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充分说明变更理由,变更申请事宜必须经有关专家的审议,确保预期目标能够实现方能实施变更。同时必须根据变更内容对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等进行修正,并保留变更记录。

(五)全面验收评价项目。项目验收的输入材料包括工作范围说明书、进度计划、监督检查报告、变更记录等。按照项目实施前期各阶段已明确了的项目成果形式、数量、技术性能指标等内容,在验收时应由行业专家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检验、验证,通过后方可确认为项目任务完成,同时应尽快移交课题成果及过程资料。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是确保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坚持将目标管理法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各阶段,不断优化项目管理制度及流程,对提升企业科研管理水平,节约科研管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