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范文1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范文2
2018年12月8日星期六上午,在培训基地与培训的137位学员一起聆听了严华银教授所讲的“最好的德育在哪里——教育转型期的德育哲思”一课,感悟良多,现将我的课后反思报告如下。
社会重视教育管理,家庭配合学校管理。学校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阵地,而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社会、家庭里许多部门及家长忘记了这点,而一味地重视学校宏观管理忽视了班级微观管理,导致了头重脚轻的现象产生。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呢?做到社会重视教育管理,加大教育评价和督导。
教育评价通过评价目标、指标的引导使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发展。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督导,是指各级政府授权的督导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督导的原则与要求,对下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察、监督、评估和指导,并向同级和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有关教育工作的信息,提供改进工作的建议的活动。
教育督导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范文3
一、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要意义
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勤工俭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的智能和技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它的载体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当重要。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全新素质的提高途径而言,勤工俭学具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俭学工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调查及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够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并要求各学校把本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服务职能,各校也都能有一名领导或教师主管勤工俭学工作的组织与开展活动,这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是大有帮助的。勤工俭学活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要真正把教育搞上去,除了国家继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外,我们也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大力发展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
二、明确宗旨,进一步端正勤工俭学工作方向
1.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始终把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现有勤工俭学的资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要以服务教育“两基”大业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着眼点,把助学助教服务基础教育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努力发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勤办作为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管理的职能部门,应从过去的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各地各校的勤工俭学的活动应从过去的创收型向服务型转变。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考虑学校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蛮干。布局调整后,不少学校在负债运行,一些学校将很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创收当中,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这一途径来增加学校的造血功能,摆脱师生生活困难和教育经费不足的窘境。但如果不加论证,盲目上马,就会出现中途“死机”,损失的就不仅仅是学校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会挫伤教职工对勤工俭学的热情,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选择勤工俭学项目时,学校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市场潜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各地各校开展勤工俭学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继续保持和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事业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走出谜团和困境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勤工俭学尽可能增加学校收入,但不能以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俭学的成绩,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外校有益经验,不脱离学校实际,不背离服务教育教学的宗旨,来开办勤工俭学项目:一要立足于本地实际,选择项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论证;二是要鉴于学生实际,我们的学生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要全面考虑,什么项目能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双重效益,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品质,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勤工俭学要想全面开展,活动内容必须丰富多彩、新鲜有趣。只有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才会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参于的积极性,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1.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家长要多联系沟通,把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优秀品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学校通过“劳动实践课”“家庭劳动实践室”等活动的开设,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劳动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在家里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等,家长绝不能越俎代疱。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逐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目的,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2.要利用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搞好种植。学校要利用劳动实践基地这一资源,发挥其经济效益,达到既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又为学校创收的目的。组织教师进行蔬菜的布种,种植一些易管理、见效快的蔬菜,保证学校一开学,便有新鲜的蔬菜供用。开学后,进行科学的安排与布置,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对蔬菜的管理,使学校蔬菜品种多、长势良好,充分保证蔬菜的自给。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基地劳动,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师生生活困难的问题,同时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范文4
关键词 劳技课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决定在普通高中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这是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战略措施。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中生的素质决定了劳动者的素质和全民族的素质。我国高中生的基础知识是扎实的,但动手能力差,劳动观点淡薄,依赖性强,缺步艰 苦奋斗精神。加上现在教育领域中旧的教育观点和思维方式,使教育方针得不到 全面贯彻,以智育代替其它“四育”,将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埋在“题海”中,国家教委颁布了七年之久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在学校里得不到认真贯彻。高中劳技课教学总时数还达不到。大纲要求的1/5高中生实际接受劳技教育和培训的只有10%,每年近3000万就业的高中生中绝大多数没有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这种轻视劳技教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缺乏教育改革紧追感的倾向,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劳技教育必须给予重视。
一、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不言而喻,劳技课是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门学科。如电工、制图、电脑、摄影、缝纫裁剪、毛线编织、果树栽培、花卉盆景、工艺美术及科技制作等,这些课程中就含有学生所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几何和美学知识。至于科技制作,当然要更多地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虽然并非难事,但这些知识都 是高中其他学科教学中所不涉及的,因而,劳技课能够更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而且由于接触实际,贴近生活,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了解实际,认识生活,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劳动技术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学生学到一定的劳动技能的同时,要在学生的心 目中树立“劳动者光荣、劳动创造美”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使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技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 ,根据大纲、并结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劳技课教案,准备好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具、学具,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劳技课的教学效益。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醒目的地方镶嵌一幅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足以说明“做过”的重要性,有位名人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也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提供实践场所,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劳动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在课堂里教师讲授一些劳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布置学生课后或回家去实践。课堂教学俨然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当然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了。作为教育者,我觉得首要问题是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2.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现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劳动实践对所学技术进行体验,感悟和运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在于学生是否创造了什么。关键使他们学会怎样创造,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五、劳技课各项习惯的培养和落实,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高精尖科技产品,尤其是日常用品的不断涌现,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学习追求。劳技课上及时、通俗易懂和低起点地介绍最新科技知识,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能令学生为可能达到而兴奋。恰当地引出并利用这些学习的动力和兴奋点,能有效地训练常规习惯,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停留在单纯的兴趣阶段,此阶段只能作为教学的进攻点、突破口,提出并落实一系列的学习要求将更重要。劳技课的要求可以从进教室到出教室落实在学生的每一个行动中。例如 :进教室就立即在指定座位
就座,进入学习状态(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不允许将与学习无关的用品带入教室,尤其是食品;上课用品必须带齐;上课禁止随便讲话和做小动作;注意听讲、积极思维、认真笔记;严格按要求完成操作;课后所有物品检查、整理和还原等一些课堂常规,并有配套的落实措施。学生会对这些合理的要求表示理解和接受,在以后的一节节课中落实到行动,为劳技课和今后的全面学习打下良好的习惯基础。
六、结束语
今天的劳技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劳技课应发挥它的“偶联”作用,充当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与生产力的“活化剂”,把基础知识的概念形态转化为物化形态,使无形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有形的物质产品。所以,劳技课是全面贯衡党 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范文5
【关键词】挂科考试成绩正态分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37-02
正态分布(图1)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是数理统计与实际应用统计的一种理论分布。长期以来,许多大学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惯用正态分布的模型去进行拟合和统计分析,提出参加考试的学生的成绩应呈正态分布,优秀的和不及格的(即“挂科”)应占少数,中等的占多数,即“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格局,并以此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正态分布正被人为的扭曲和滥用,不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而人为的制造“挂科”学生,为正态的成绩而强求成绩的正态,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透过学生成绩正态分布的不合理对“挂科”现象的分析
1.高校学生成绩过度迎合正态分布的不合理性
(1)压抑学生学习动机,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已经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教学只能使少数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使得许多经过努力实际水平提高的学生却无法提高考试成绩,从而强化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弱化了他们的学习动机,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势必造成部分教师无法做到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成绩,有的教师甚至降低考试要求、弄虚作假。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影响测验的信度。考试只是传统教学中检查学生学习、反馈教学的常用手段,在通常的卷面考试中,尽管教师出卷会注意各章节的内容,但由于试题数量有限,试卷成绩也就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过度追求正态分布使得教师无法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客观上造成某些教师为了达到学校硬性规定的正态分布,在编制测验题目和批改试卷时难免存在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的心态,从而导致分数贬值,阻碍了教师个体教学方法的长进,影响了教育的正常发展。
(3)影响学生能力发展,扩大学生两极分化。心理学与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间存在差异性。在一定时间内,能力较强的学生比能力差的学生吸收的知识要多些,致使学习程度上存在高低之分。由于受正态分布律的束缚,经常获得低分数的学生由于很少得到鼓励,导致学习漠视,成绩越来越差;而经常获得较高成绩的学生,他们为了保住自己已取得的名次,过分重视自己的分数,往往学习的积极性高涨,越学越好,从而导致“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两极分化格局。
2.对高校学生成绩正态分布下“挂科”现象的分析
在学校里,每一门课程结束后都有相应的测试,这是一种水平测试而不是选拔测试。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硬性规定学生考试成绩必须符合正态分布,这让许多老师犯难。如果某班学生的某门课最终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的,则意味着老师的试题设计及成绩评定是合理的、科学的。反之,如果呈偏态分布的,则意味着老师的试题设计及成绩评定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为了迎合学校给老师硬性规定的正态分布“任务”,老师在考前给学生“圈重点,画范围”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老师为了避讳这些敏感的词语,委婉的说成是“圈教学重点”。学生不是全面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而是靠死记硬背部分重点,这种成绩当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阅卷评分只注意过程和答案,无法从卷面上了解学生应用、表达和独立汲取知识的能力;阅卷过程中难免掺杂“印象分”、“感情分”;教师为追求正态分布甚至人为调整学生分数,由此导致学生无辜挂科,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将会带来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并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破坏了整个学校的学风,长期以此将影响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没有有意降低试题难度的前提下,应使学生考分越高越好,而不能人为为追求正态分布而让学生无辜挂科。我们若不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而是踏着正态分布的路子,人为的制造挂科学生,只能是降低要求、弄虚作假。到了复习课上把要考的试题都讲了还有学生“挂科”的时侯,考试成绩再怎么符合正态分布,高等教育还有什么质量可言!美国自60年代提出“学生成绩应正态分布”,到80年代又被打倒,近年来这种分布却成了我国教学管理的一种时尚,甚至有的学校还依据它作为考核优秀教师的标准,实在是一种悲哀。难道我们现在还要步四十年前美国的后尘?我们一流的高等教育何时才能实现?我们那些无辜挂科的学生何时才能“翻身”?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按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学生各个合格,人人成才,过度追求正态分布强行制造挂科学生,显然有悖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思想。
二、高校学生成绩正态分布下“挂科”现象的对策
1.学校行政部门对“挂科”的规定进行修正
教育改革是时代的要求,除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要改革外,教学评价的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忽视了这一点,即使步子再大、再快,也无从评价教改的成功与否。因而学校行政部门应该改变以往过度迎合正态分布的陈旧观念,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坚信好的和差的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教育。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将起着决定作用。只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精神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能稳步提高。那种无视正态分布的影响因素,人为规定考试成绩中必须有挂科学生,将成绩正态分布绝对化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的良性发展,实则是一种过“度”的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我们应该公正客观的对待学生的考试成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取得与自己努力相应的分数。
2.建立健全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
目前许多高校老师为迎合学校硬性规定的硬性分布,致使少数学差生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反正也难免挂科,于是就破罐子破摔。这直接影响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确保教学质量,尽快建立和完善习题库,实行教学与考试相分离,是当务之急。教管教、考管考,阅卷流水作业,试卷发给学生审核,要是学生对某道试题有所疑问,可以请老师再次评审其试卷,确保评卷的公正性,并让师生双方都对评卷的结果没有异议,然后指定学生登分和加计总分,扩大分数的透明度,实现学生对分数的监督。
3.明确目标,合理要求。
学生学习后的测试,应是达标性的、水平性的测试。故应依据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来命题,而不能因为大多数人都掌握了而人为地随意拔高,出偏题来“卡”学生,使学生无辜挂科,这样的过高要求即无效度可言。只要确定了目标,而学生通过努力又能达到的,这样就能使学生有抱负、有信心去实现目标,并向优等的行列靠拢,为最终能达到优等而努力。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的“学生的个别差异大多是人为的、偶然的。只要有了适当的学习条件,一个学生能学会的东西,其他学生都能学会。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速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取得优秀成绩。”这就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高校学生成绩正态分布下“挂科”现象的启示
学生成绩正态分布不符合所要求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因而对正态分布我们就应该用此观点去看待、去分析。这样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对于成绩的正态分布应该把握好“度”。我们并非反对成绩正态分布本身,而是反对把成绩正态分布绝对化的做法。成绩的分布曲线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动态曲线。在要求其达到正态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学生、教师、试卷评判标准等各方面影响因素,实事求是地得出一组科学合理的反馈信息,而不能为达到分数的正态分布人为的去干预、去创造。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正态分布律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它不过是最适用于偶然与随机活动的分布而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我们力图使学生学会我们必须教授的事物。如果我们的教学是有成效的话,成绩的分布应当与正态曲线很不相同。”
教育综上所述,我们应允许合理的非正态分布成绩的存在,不应过分追求和滥用成绩正态分布而人为地制造一些没“资格” 挂科而挂科的学生,这样不仅不利于鼓励学生,还有可能给学生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在某些层面也掩盖了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我们应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对待学生的成绩,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试卷分析,最重要的是让每个经过努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与之努力相适应的分数,为切实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有益于使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更好的迎合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 布卢姆著、邱 渊、王 纲、夏孝川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 刘宏武.学生学习新策略[J].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一百.学习成绩检查与评定初探[J].教育研究,1982.7
5 王少湘、林永柏.对学业成绩正态分布律的质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6 张国才.学生学习成绩负偏态分布的合理性[J].江苏高教,2002
7 李 晴、李门楼.对考试成绩正态分布绝对化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8 蒋 波.正态分布的使用误区及影响因素[J].浙江教育科学,2006(4)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范文6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美术的兴趣: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画画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想参加兴趣小组特别是初一年级尤为突出。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美术的基本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许多绘画的基本技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特别是在今年的周年校庆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才华,赢得了广大师生校友的好评。而更大的就是“美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生活”,使他们意识到学习美术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者、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贯彻这个方针,仅依靠学校第一课堂是无法全部做到的,这就必须辅之于第二课堂。党的大报告中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提出了: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开展素质教育,搞好第二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在世纪之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人才应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的,是知识面广、动手力强而不是孤陋寡闻只会死读书的人,要培养新型人才,必须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即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外的其他教育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拓宽和延伸,是第一课堂重要的补充。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以艺术教育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推进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努力实现“人人都合格,个个有特长”的目的。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开我县素质教育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先河。年月,我校被省教委命名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1.体育活动。
我校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坚持上好“三课”、“两操”、“两活动”,抓好达标锻炼和田径队训练,学校先后成立了武术队、乒乓球队、田径队,学校田径队连续五次获得县田径运动会丙组第一的好成绩,还代表县上参加地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年获丙组第一名。此外,我校积极开展创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月,我校被省教委、省体育局命名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2.科技活动。
为了使学生人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我校要求科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定期评比。几年来共展出学生手工制作5000多件。此外,还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活动和科技知识竞赛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