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与管理

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

一、杨舍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杨舍镇开发建设及开发区、市城司移交管理的拆迁安置社区(小区)18个,从调研情况看,杨舍镇拆迁安置社区管理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呈现了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社区管理体制逐渐理顺

从2008年初开始,针对拆迁安置小区管理体制中谁主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杨舍镇提出了“三属地一统一”的管理意见,即在镇、办事处、村属地统一领导下,实行条线指导、块状管理、责任包干。从反馈情况看,通过近三年实践,所有的农村社区均明确了责任主体(属地行政村)、责任人(行政村或多个行政村协调后委派),实行了“谁分管(条线工作)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镇、办事处对社区指导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各级管理层的责任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各项职责有效落实、工作扎实推进,推诿、失责现象基本消除。

(二)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从2008年开始,杨舍镇围绕“高标准、高品味、高效率”全面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原先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的晨阳社区、江帆东西区、新丰苑社区、新农社区、赵庄社区、白鹿社区、景巷社区等8处社区用房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办公、活动服务用房功能更加完善。

(三)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职能部门加大工作指导力度,社区工作逐渐趋向规范,救助解困、社区再就业、医疗保健、绿化管护、保洁卫生、治安防范、计划生育等服务方式不断改进,入住安置小区的城市认同感、归属感明显提升。

(四)社区文化活动逐渐丰富

大部分农村社区都能关注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加强文体阵地和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居民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了“一区一品”特色。

(五)社区环境面貌整体较好

在“三属地一统一”的管理模式下,爱卫办、绿化办等部门条线均深入实地开展工作,村和社区彻底转变了短期卫生突击的思想观念,建立了小区保洁队伍,加强环境长效管理,提高了保洁水平。

二、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三属地一统一”管理模式下,依靠属地主责、三级组织、条线指导的齐抓共管,杨舍镇拆迁安置社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面貌整体焕然一新。但调研中也发现,杨舍镇18个农村安置社区工作进展不平衡性仍比较突出,社区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七个“不够”。

(一)社区管理责任还不够到位

少数属地村领导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对构建新型社区的意识淡漠,存在着推一推、动一动的思想,没有很好的履行“三属地一统一”职责,不能充分发挥主责牵头作用。甚至一部分合并社区少数村不按镇文件要求分担相应的管理资金。

(二)管理、服务职责区分不够清晰

除南湖苑、东兴苑等小区外,大多数动迁安置社区缺乏长远规划,实际上是社区管理和物业服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运作,工作职责不清,存在管理矛盾、纠纷隐患,不利于社区可持续发展。

(三)少数社区工作者素质还不够高

虽然社区配齐和充实了管理力量,但大多是抽调和兼职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比较陈旧,有的甚至对社区职能不清楚,工作方法和方式还完全是过去抓村里工作的套路。与城区社区工作人员相比,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

(四)载体功能发挥还不够好

从调研情况看,社区服务平台基本到位,但开放度、利用率比较有限。社区活动室存在室内多、室外少,老人的多、孩子的少,形式的多、实用的少,关的多、开的少等共性问题。一方面是社区工作没有全面、深入铺开,另一方面是群众(失地农民)与社区有陌生感、距离感,直接影响了载体功能发挥。

(五)社区管理的力度还不够大

极少数社区管理特别是长效措施没有到位,卫生保洁管理松驰,返潮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社区疏导引导不够,农村不文明生活习惯未得到根治,车库住人、乱堆乱放、乱挂乱晒等现象仍然存在。

(六)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

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社区或多或少忽视了群众建设社区、管理社区的积极性,缺少调动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办法。一些被拆迁农民在居民角色转化中对承担一部分物业管理费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三、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建议

针对动迁安置社区管理、服务中还存在的薄弱环节,建议改进如下。

第一,进一步明确责任。巩固和完善“三属地一统一”模式,进一步强化各条线、办事处(街道)、行政村、社区的认识。村级基层组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本村失地农民的利益,在拆迁安置社区管理中发挥牵头主责作用,承担必要的管理服务经费。

第二,进一步理清关系。要理清社区管理与物业公司职责分工,独立建制,双轨运作,协调配合。鼓励村级基层组织(或多村联合)设立物业公司,对拆迁小区内入住的非安置住户,实行市场化运作,按标准收取物业管理费。

第三,进一步建好队伍。牢固树立以城市社区的标准建设动迁安置社区,职能部门要加快成熟小区社区居委会的筹建步伐,要继续招聘、稳定、充实动迁社区管理队伍。同时,通过加强队伍培训、城市社区与动迁安置社区干部实行双向挂职等形式,密切社区间交流合作,激活动迁安置社区的内在活力。

第四,进一步加强管理。城管、绿化、计生、社保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主动对接,抓好动迁安置社区管理工作,如城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城管进安置社区”的有效模式。相关职能部门要会同办事处(街道),参照城市社区各项规章制度,探索制定动迁安置社区考核工作方案和细则,考核内容主要侧重班子的工作状态、工作成效及为民服务举措,通过征求居民其对社区干部的建议意见,获取客观公正的实绩信息,与年终报酬挂钩,从根本上推动社区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

第五,进一步完善功能。要充分利用好现有阅览室、健身房等载体,开展契合动迁社区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提高素养,在活动中增添友情,潜移默化改造群众思想,塑造群众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六,进一步调动群众。要发挥村级基层组织人头熟、情况明的优势,千方百计挖掘辖区内各种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尤其要强化社区内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起能干事的小组长、楼道长、健身、文化等不同群体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努力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社区自治模式,共同把动迁安置小区建成文明祥和、温馨舒适、安全有序的新型社区。

第七,进一步重视建设。要广泛宣传建设好动迁安置社区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安置小区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提高动迁安置小区规划建设标准,科学设置篮球场、停车场、儿童活动等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在小区的合理规划建设社区服务用房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努力促进安置社区照明电价按居民用电价格收取,降低小区管理成本;要重视小高层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工作,从集约用地的角度,争取上级财政支持,适当加大镇、村两级扶持力度,努力探索“政府贴补、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物业微利”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四、结束语

农民集中安置社区是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新生事物,是对农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将推动中国农村社区的管理由社会控制向社区治理的历史性转变。但由于中国历史和现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独特性,农民集中安置社区治理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独具特点,这是社区治理各行为主体必须认识清楚和认真对待的。政府在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社区治理模式,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充分考虑到“新市民”的初期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现象,完善相关社会保障体制,实现平缓顺利的过渡,完成这一次牵动亿万人口的社区革新。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个案研究[J].城市问题,2008(9).

2.郑风田,傅晋华.农民居住集中现在、问题域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建设与管理

【Abstrac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ut at present, the work is still at the beginning,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system, policy is still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In this paper, how to realize the "ailment to community, a serious illness to the hospital" goal as the subjec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to analytical.

【Key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引 言

如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与管理,真正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是当前医疗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体制上、政策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支出额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来确定。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都是从街道卫生所改建而来,资金紧张、底子薄。改建社区卫生中心需要一定的用房、相应人员、设备,需要有营运资金,而街道卫生所以往的效益都很差,积累很少,难以应付这种新型改制局面。

1.2 转诊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难落实,即社区卫生机构应及时将危重患者转到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将康复的和慢性病的患者及时转入社区卫生机构。而从实际情况看,从下级医院往上级医院转很顺利,而从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时却很难落实。原因有来自患者自身的,也有省略整理来自医院方面的。

1.3 体制不合理 医保的体制不合理,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医保保住院不保门诊,保治不保防,难使预防工作前移,“预防为主”变成“治疗为主”。

1.4 人力资源缺乏 医师队伍建设艰难,目前全国全科医生数占医生总数仅为3.5%,一方面要求社区医生必须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与普通的临床医生有很大不同,他们必须具备处理各种基本情况的能力,这就涉及人员的培训,卫生部规定,全科医生规范培训需脱产4年,转型培训需脱产5个月或半脱产2年。一方面社区医院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例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经费少,收入低、评职称难等原因,医学毕业生都不愿意进入社区医院,导致人手紧缺。

1.5 硬件配备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设备落后或者是配发设备但却苦于受人员素质或维护经费所限而束之高阁,难以满足群众的诊疗需求,结果是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不信任。上述问题最终指向了民众最关心也是最关键的社区医疗质量问题之上,社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高让很多市民“望而却步”,致使大多数民众恐怕宁愿多花钱也不愿去社区医院。

2.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的策略

要真正实现“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愿意回社区”和“预防、保健落实在基层”,目前来看,就必须依托大医院。由大医院整合或承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利用大医院的信息技术优势、设备优势和人员优势。创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和以医院、社区信息流程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为老百姓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经济的医疗服务。

2.1 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利用综合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进行资源整合,通过网络系统连接技术,建立覆盖大医院和社区医疗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社区医疗中心实现远程医疗、电子病历、转诊等数字医疗功能,达到大医院与社区医疗中心之间医学资源共享,双向交流。同时带动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的管理、传染病的预报等。例如:社区医疗中心不具备某些化验项目、B超、放射、CT等这些检查的设备、医生和技术,也不需要再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投资购置这些设备。这就需要建立网络联接检查远程申请,建立医疗检查远程预约、检查结果报告、图像浏览等功能,做到医院与社区之间患者检查结果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实现在社区医疗中心做相关检查,通过网络传输到由医院专科医生出报告,社区医生工作站浏览报告。

2.2 合理规划 拓宽社区医疗服务思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特色社区医疗服务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格局为目标,利用资源优势,将现代医疗技术和优秀医务人员投入到社区医疗服务中,使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服务。

2.2.1 社区医疗开展“家庭病床” 依托大型综合医院资源,社区医疗除了有贴近社区居民,方便常见病就诊的优势之外,对于居民的慢性病,社区医疗也不乏优势。现实中,心脑血管等慢性病正在成为影响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而综合医院却不可能对居民提供慢性病的长期跟踪观察与治疗,这也是很多猝死病例发生的关键原因所在。而社区医疗由于贴近居民,完全可以实现对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长期跟踪治疗。并及时对患者发出预警。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实现对于杀手型慢性病的最有效治疗,一方面降低医疗费用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

2.2.2 准确定位,明确重点服务对象 如今人口流动频繁,家庭日趋小型化,空省略整理巢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老年人也越来越孤独。对他们而言,自己到医院排队看病取药,简直就是一场大战役。大多数老年人也就是一些常规性、季节性的老年病、慢性病,只需及时诊疗、拿药、打针、输液调理等,多数情况下是用不着大费周折上医院的。另一侧重点为儿童。儿童期健康是成人期健康的基础,社区医疗服务侧重于预防保健,包括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儿童生长发育体检、心理卫生及常规性疾病防治。

2.2.3 借助强大的医疗资源优势 一是医院可以通过返聘优秀老专家到社区医疗中心坐诊、巡诊,对疑难疾病会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医疗服务,既节省了看病费用,又缩短了看病时间。二是提供培训提高社区医生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免费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和管理人员进修,安排社区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帮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2.3 开展特色医疗服务,打造社区卫生新亮点

2.3.1 建立健康档案 首先确定为社区中的重点人群比如60岁以上老人和新生儿建立健康档案,然后逐步为社区内每个人都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可以对居民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并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和指导。对于老人侧重于健康评估和医疗诊断,记录以往病史,包括药物过敏史等,例如对于突发疾病,医院可以调取健康档案中的个人资料,确定治疗方案,正确及时实施救治。对于儿童,从胎儿期就对孕妇进行调查,从婴儿期开始建立档案,定期随访,个人的健康记录是终身追踪的,便于对儿童早期不易发现的疾病例如龋齿、斜视、发育不良、小儿贫血及早的发现、干预、治疗。

2.3.2 特色中医药服务 当前养生保健深入人心,由于中医在养生保健、防治常见病、慢性病、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受社区居民欢迎,重点推广流行病中药预防、针灸、推拿、拔罐、刮痧、敷贴、保健按摩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结 语

我院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积极参预社区医疗服务建设,在管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方面积累丫不少有益的经验。为满足城市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今后社区医疗发展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3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党的以来,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社区体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发展还不平衡,人们的社区体育意识还不够强,社区体育组织还不够健全,参与的人和单位还不够广泛,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还不能满足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就近、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现对加强社区体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任务与职责

(一)社区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

(二)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社区体育作为贯彻《体育法》、实施《纲要》的一项具体措施,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社区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的一项内容,努力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

(三)市、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加强对社区体育的领导,依据《体育法》和《纲要》制定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健全以社区体育组织为主体的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制定开展社区体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社区体育理论研究,建立社区体育发展的指标体系。

市、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要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开展有偿服务。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城市管理中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协调、指导、服务等职能作用,将开展社区体育作为街道办事处的一项工作职责,将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的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和评估,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市、区人民政府文化部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工作中,要重视社区体育的开展。街道办事处的文化站,要大力宣传体育健身对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市、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市、区、居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合理布局,统一安排。

在开展社区体育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

(四)街道办事处对辖区体育工作具有领导、管理的职能。要调动辖区内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和组织社区内成员经常开展体育健身、竟赛、表演和体育交流活动。组织开展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协助体育行政部门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工作。

(五)居委会应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广泛宣传、发动。组织居民经常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

(六)到本世纪末,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达到: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快的改善,社区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质普遍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组织管理与体制

(七)按照《体育法》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者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体育工作”的规定,区(市辖区、不设区的即为市,下同)人民政府可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形成以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

(八)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挂帅、辖区内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应有部门管理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九)居委会应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居住区、楼群晨、晚练指导站等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十)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区意识,支持、协助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

三、骨干队伍建设

(十一)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熟悉、热爱体育工作的干部充实到街道办事处和社区体育组织,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社区体育干部。

(十二)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开展社区体育的骨干。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作用。

(十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体育干部、业余体校教练员、体育教师以及热心体育和有体育专长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吸收他们参与社区各类体育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以及活动的组织、技术指导等。

(十四)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有计划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对各类体育干部、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

四、场地设施的建设与利用

(十五)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已建成的居住区要努力挖掘潜力,为居民修建简易体育场地;新建居住区、小区,必须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的(GB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原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1986年颁布的(86)体计基字559号《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规划、建设好社区体育设施。

(十六)街道办事处应在辖区内有计划地修建社区体育活动室或体育服务站(点),并配备相应的健身器材设备。到本世纪末,力争50%以上的街道达到上述要求。

(十七)合理使用街道辖区内现有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一律向辖区内单位和居民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

(十八)应在社区内公园、闲置空地和楼群间合理布局简易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辟健身场所,使居民就近就便参加体育活动,做到运动场地就在身边。鼓励居民自力更生及义务维护和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提倡居民添置体育健身器械,开展家庭健身活动。

(十九)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确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体育设施的,须经当地体育、城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确因城市建设需要改变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作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并要在就近、方便使用的原则下,先行在适当地点择地新建,面积、标准不得低于原有设施。

五、经费来源

(二十)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区人民政府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社区的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可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

(二十一)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身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服务,在经营、税收、资金等方面参照*年8月民政部、国家体委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的有关政策执行。

六、健身活动

(二十二)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主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在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中,要讲究科学,注意安全,重在参与。实行传统健身养生法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个人锻炼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健身娱乐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健身活动与节假日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加强晨练、晚练和季节性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引导不同特点的人群参加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要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老年人、幼儿和残疾人的体育活动。

(二十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竞赛活动以动员尽可能多的居民群众参加为基本出发点,办出特色,形成传统。

社区体育组织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定期举办综合性体育竞赛活动和单项竞赛活动,要有目的地结合节假日组织体育竞赛、表演和社区内外的交流活动,形成热点,利用寒暑假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小学生单项体育竞赛、培训以及锻炼小组等活动。

七、评比表彰

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内容与目标;和谐社区;问题;对策

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不断改善社区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一环。当前,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一、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内容与目标

1.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内容

人们对社区环境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环境是指“社区的外部环境”,即把社区作为主体,研究社区的外部环境对社区的影响。狭义的社区环境是指“影响社区居民生活的环境因素”,即社区的内部环境。狭义的社区环境也可称之为特殊意义的社区环境,它把居住在某一特定社区的居民作为主体,研究社区范围内一切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对社区的影响。本文所讨论的社区环境是指狭义的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内容包括:社区绿化环境建设与管理;社区清洁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社区文化环境建设与管理;社区治安环境建设与管理;社区生活环境建设与管理等五个方面。

2.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目标

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赋予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知情权;就是要努力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就是要通过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建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现代新型文明社区。值得指出的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社区在规模上的扩大,给社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绿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社区环境绿化重视不够。部分社区,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社区,由于土地及物业出租收益高,对绿化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愿意提供绿化土地。二是社区绿化率低,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绿化标准。三是绿化资金不足。社区干部存在着“等、靠、要”的心理,根本不去想办法筹措社区绿化资金,也不给予政府应有的配合与支持。

(2)绿化管理跟不上。有些社区由于缺乏足够的绿化管理资金,加上没有配备专人从事社区绿化管理,绿化度保持不够。

2.社区清洁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卫经费不足。社区环卫经费的主要来源是社区的环卫经费投入和社区居民上缴的卫生费。目前社区普遍存在环卫经费投入偏少、卫生费收缴率低、外来流动人口卫生费收取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社区环卫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

(2)环卫配套设施总量不足。环卫配套设施是搞好社区清洁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不少社区存在环卫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例如公厕不足;垃圾堆放点缺少等。环卫设施的严重不足制约了社区环卫保洁水平的提高。

(3)环卫设施布局不合理。现在我国很多社区存在环卫设施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如部分社区在人流集中的街道或“十字”路口的附近没有设置垃圾桶,这样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随意丢弃垃圾的问题。

(4)部分社区居民环境卫生意识差。部分居民对有关社区清洁卫生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法规知之甚少,环境卫生意识差。这突出表现在:拒绝交纳环卫清洁费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社区居民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乱扔乱吐、乱丢乱倒的现象较严重等。

3.社区文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娱乐、休闲设施与场所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比如有些社区的小孩在小区绿地上踢球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其根本原因就是社区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场所。

(2)社区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文化设施、设备的分布要考虑社区居民的居住密度、文化程度及年龄、职业结构等因素,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很多社区在文化设施、设备的建设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以上因素。

(3)社区文化设施没有体现继承性、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社区文化设施、设备只有凝固了该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才能使本社区居民感受到自豪感和亲切感,才能对外来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有的社区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盲目性。

4.社区治安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治安防控体系不健全。很多社区的警务工作做得很不够,没有发挥好社区治安的防控作用,社区纠纷、社区犯罪和社区治安灾害事故时有发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必要的生命与物质财产损失。

(2)社区警务工作的方法欠科学。不少社区的警务工作,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如没有开发使用电子警务系统,社区治安情报信息收信不及时、不准确等。

(3)缺乏必要的社区治安设施与装备。很多社区缺乏必要的设施与装备,如有的社区最基本的社区治安岗亭都没有设置,较多的社区没有设置治安报警设备。治安管理人员也没有配备必要的保安器具,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开展。

5.社区生活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譬如相当一部分居住小区停车位不够或根本就未设置停车场,从而使部分有车族将车停在人行通道上或索性停在绿地上,这样做既不安全,也不便于管理。

(2)社区生活环境的规划不合理。如有的社区道路规划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相当一部分道路只讲究“横平竖直”,没有考虑方便行人,因此,小区绿地屡遭行人践踏,形成“踏坏了补,补了又踏坏”的恶性循环。

三、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1.着眼长远,统筹规划

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事关社区居民长远利益的系统工程。在社区环境建设过程中,要把建设环境优美、舒适怡人的城市社区作为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目标,做好各项工作。首先,要制定社区环境建设的长期规划。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吸纳国内外城市社区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人口规模、发展速度及环境承受力等因素,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制定社区环境建设的长期规划;其次,要统筹兼顾,着眼长远。社区环境建设既要考虑各种类型居住小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又要注重对现有的各个居住小区各种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做到统筹兼顾。同时,要着眼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再次,要注重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按照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完善社区道路、活动场所、垃圾收容与处理等各项基础设施,同时也要搞好包括园林绿化、给水排水、垃圾处理、通信、电力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此外还应注重社区绿化建设。在规划与建设小区时,要留足绿化用地,使绿化率达标。

2.依法整治,严加管理

建设优美、舒适的社区环境,首先要严格执法,对新建的居住小区要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对开发商在小区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严加管理;对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规划、建设及城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要求,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切实把好审批关。其次要加强管理。一要发挥好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管理、协调、督促、监督等作用。二要发挥好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充分调动业主委员会在小区环境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要发挥好物业管理公司的作用。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在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一套规范物业管理公司的运行机制,要逐步建立物业公司资质审查与考评制度,把物业管理公司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实现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完善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完善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运作机制,是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一环。区、街道办事处市容管理部门负责社区的市容管理。街道市容科要依据社区的设立情况,将街道所辖范围划分为若干市容监察责任区。原则上,一个社区为一个市容监察责任区。一个责任区下派一名市容监察队员实行包点、包片,行使市容监察职能。责任区市容监察队员受区、街道市容监察部门领导,接受社区群众监督。总之,完善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机制,就能提高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工作效率。

4.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提高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工作实效

开展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设计一些活动载体。设计活动载体,一要注重多样性。如“自愿者服务活动”、“绿化工程活动”、“街巷卫生竞赛活动”、“创楼道卫生、比里弄整洁活动”活动等。二要讲究特殊性。注重发挥本社区的优势,形成本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的特色。三要追求实效性。活动载体的设计要找准社区群众思想的脉搏,把握社区环境建设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四要讲究科学性。活动载体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出设计构思、设计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按照上述要求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就能达到提高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52-02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以适应我国现代化社区管理与服务业发展变革的需要而诞生的全新的职业领域。随着行政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必将需要更多的社区工作者来从事政府下放的工作。对应市场需求,国内不少高职院校看纷纷开设与此相关的专业,我院亦从2007年正式设立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并于此年正式开始招生。此专业的开设顺应了响应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要求,顺应了山东城乡社区建设迅猛发展的趋势,应当具有较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招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不少学校已经开始逐年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改革,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课程体系改革。

一、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及需求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1],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中心进行的。为了进一步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区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结合行业现状和我院实际情况,2011年1-7月间,笔者及课题组相关教师数次走访包括济南燕山、甸柳、玉函等省内社区以及多个物业公司,不同类型社区工作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进行调研,从而确定了该专业主要的岗位群及岗位需求状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本专业有较为广泛的就业前景。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发展策略的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飞跃。截至2009年底,全省城镇社区服务中心达10487处,①同时以潍坊为试点的农村社区发展迅猛,根据山东省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5年左右的时间山东省要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面对城乡社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提出的建设专业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要求,未来数年内,对社区提供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对于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将日益扩大。

就具体的岗位而言,根据调研的结果,结合当前学生的就业期望,我们将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岗和社区服务企业管理岗。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岗主要指的是社区工作者这一职业技术岗位。近三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山东省从2008年开始招聘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到街道和居委会工作,每年能够提供数百到上千个工作岗位。2008、2009济南历下区公开招聘90名社区工作人员;2009年青岛市市南区和李沧各招聘72和38名社区工作人员;2009年青岛招募70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到基层服务;2010年潍坊高新区招聘40名社区一线工作人员;2011年3月济南市中区公开招聘57名社区工作人员;2011年5月,青岛市北区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190名到全区各街道社区工作站从事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其他地市对社区工作者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社区服务企业管理岗主要指的是为社区提供服务的各种中小企业,包括物业公司,中介公司等。这些企业依赖于社区生存,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的管理岗位是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上述两个主要的职业岗位群,对其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了该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于上述岗位群及其职业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本专业的两个主要的岗位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涉及的课程也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似乎较为杂乱。但是实际上,这是与本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的。就目前来说,虽然包括本科在内的国内诸多院校都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而其前景一致被教育界所看好,而实际上其就业和招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专业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1.专业定位比较模糊

从山东省内设立本专业的院校所设定的就业方向来看,大致有四类:基层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社区组织和机构、非政府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社区服务性企业(包括家政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学生似乎什么都可以干,哪里都能去,看似前景很美好。但是真正到了就业的时候却没有核心竞争力,这种广而散的专业定位是与我们的高职教育宗旨背道而驰的。以到物业公司就业为例,在物业公司中的主要岗位有工程技术岗、客户服务岗、环境维护岗(保洁)和秩序维护岗(安保)。但是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适合高职层次的学生,通过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研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排斥到秩序维护岗位工作,而环境维护岗就更不用说了。目前这样笼统、模糊的专业定位是不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的,必须对具体岗位进行定位,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的时候特别强调是社区中的管理岗位,确定了专业特色定位,即培养具有公共管理的专业背景、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社区服务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定位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和技巧引入社区管理专业,力求使本专业在强调社区管理的基础上,更能体现社区服务的特色。同时体现了理论够用为度,特别注重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应用技术教育相结合。

2.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由于专业定位比较模糊,各院校本专业课程设置也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在对本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许多院校往往是借用了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课程,使得这两个专业形同近亲。但是实际上由于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专门的社会工作,绝大部分同学是不具备助人自助能力的。虽然大多院校的课程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大多结合了本校现有的优势资源有所偏重。这样的课程开设是与其专业定位相一致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以适应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社区管理类专业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方向性。

社区建设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园区环卫设施 环卫设施规划与建设 环卫设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53-01

前言

烟台市是我国的沿海城市,也是山东省重点发展的沿海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了更加积极的相应国家队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与要求,对环卫处的工作在新时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园区建设中,对环卫设施做出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管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一、环卫设施规划

1.烟台市环卫设施规划目标

根据我市的发展现状与环卫设施建设的现状,制定的环卫设施规划目标,对一下几条进行完善,从而改善我市的环境问题,提升我市的综合形象:

(1)对生活来及进行分类收集

(2)对成熟建成固废大分流的管理模式

(3)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4)优化环卫设施布局

(5)完善道路保洁和水域保洁系统

2.烟台市当前区内环卫设施现状

2.1很多环卫设施陈旧,由于很多地方没有环卫工人,或者是环卫工人容易忽视的地方,很多设施饱受环境和人们的摧残,形象与功能均堪忧。

2.2较多公共厕所位于偏僻且难以发现的路段,即使设置醒目的提示牌也有很多流动人员不知道,使用效率不高,造成上厕所的不方便,且有地方设置环卫工人较少,公共厕所的打扫工作压力很大,公共厕所现状脏乱。

2.3由于经费不足,对较多偏远地区的环卫设施的建设不够,造成了很多人的不便,对设施的维护不够,造成清洁的质量不高,且没有长期的环卫工人进行清洁。

2.4对于环卫设施的管理不够,且各地的管理力度不平衡,管理体制不统一,标准各不相同。等这些制度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导致责任部门不明确,管理的权限不清晰,对事情推诿扯皮不负责人各自推脱的事情时有发生,无法落实环卫工作的管理工作,难以解决城市脏乱的问题。

2.5对于环卫设施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健全监督体制,难以做到对各个部门的工作的督查与监督,造成解决环境卫生问题不够彻底的事情时有发生,难以做到全面解决环境卫生问题。

2.6因为居民的环卫意识薄弱,而且都不希望环卫设施建设在距离自己家近的地方,影响其自己的生活,造成环卫设施的建设难以落地。还有部分居民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也不够科学,难以做到将垃圾进行分类。对于楼房建成以后的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和公共厕所的建设,经常受到附近居民的干涉,甚至进行破坏,造成建设困难,且后续管理工作难以进行的难题,最终导致设施损坏。并且还存在有个别居民贪图小便宜,会利用环卫设施,做出偷水,偷电的恶劣行为。

2.7在区域交界,城乡结合的地方,容易出现卫生死角,甚至很多分渣土运输业户野蛮作业,建筑渣土运输撒漏,乱倒现象突出。

3.烟台市环卫设施的规划设置标准

对比研究现有的关于环卫设施规划的规范标准,分析这些规范标准在烟台市的适用性。考虑以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为基础,结合烟台市特色和实际情况,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环卫设施规划布局规范标准。

4.烟台市环卫设施规划选址

综合烟台市地形人口等各方面因素,合理预测并计算烟台市环卫需求,按照合理的规划时序,专业的规划方法,依托计算机模拟技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选址。

二、环卫设施的建设管理

1.环卫设施规划纳入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对于环卫设施的规划需要以相关的园区总体建设规划相结合,因此需要将环卫规划纳入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将环卫设施规划纳入园区建设总体规划,能够保证环卫设施的全面性,使园区的环卫设施建设与总建设相结合,适应园区的需要,做到环卫设施建设与园区建设的同步。将环卫设施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能够保证环卫设施建设的超前性和可持续性,也能保证环卫设施规划的实行。

2.加强环保卫生制度建设

需要加强对相关环境卫生的法规的建设,健全符合我市特色的规章制度,制定综合的管理体制,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提供依据。

3.加强环卫专业队伍建设

对于当前我市的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管理,需要建设专业的队伍进行相关工作。

3.1必须要合理的建设好领导班子,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落实,加快工作的进度。

3.2加强对环卫设施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环卫工作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能够保证环卫工作的更好更快的完成,同时提升职工的福利待遇,建立竞争机制,加强环卫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4.环卫信息系统建设

4.1建设烟台市环卫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我市环境卫生涉及的相关信息建设烟台市环卫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环卫信息管理平台,能有效地做到采集信息与处理信息协调,综合各项环卫设施进行管理,能够对相关业务进行自动化,规范化处理与管理,对实施建设进度、资金都可以统筹安排,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做到政府信息的公开,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监督的依据。

4.2烟台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通过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处理环卫设施管理中存在的垃圾堆积等问题。该系统主要包括环卫设施动态作业分配,以后还可以建设规划子系统,将环卫设施布c规划数据库的对接,实线模拟规划。

5.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建设

对垃圾进行分类,是从垃圾的源头上解决垃圾的根本,通过合理的分类,能够分清清运和回收的垃圾,做到更高效的处理垃圾,同时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线可回收。据有关分析表明,通过垃圾分类,能够减少50%的垃圾清运量,可想而知不进行分类会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给垃圾处理增加的多大压力。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分类能够回收各种有害物质,例如,电池,塑料等,对其进行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做到牢记垃圾分类能够很好的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环境,社会,经济都非常有益。

6.多元化治理环卫设施

多元的治理模式环卫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引导,并采取多元化治理模式,通过变革采用BOO等运营手段吸纳资金,通过PPP等模式公私合营,进行环卫设施的管理,分担政府的资金难题。

三、结束语

在新时期,环卫处担任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头军,必须要贯彻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打响保护环境的第一枪,其中对园区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管理便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对环卫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对其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是环卫处的责任,也是保证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启斌.对城市环卫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5(08)

[2]袁春发.环保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建材.2014(19)

[3]但雨泽.存量条件下渝中区环卫设施布点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