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现状
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较为关键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社会应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医疗卫生相结合的有效战略研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实际经验,对心理健康的实际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评估,逐渐研究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有效推动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发展。
1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1.1关于心理健康的舆论宣传过多,行动力较差
现阶段,从中央的相关机构到地方教育部门,多样化的教育书刊无不在加大力度宣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小学也在不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是,一些中小学在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西北偏远地区,对心理健康的开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将之落实,口号大于行动,实效少于虚名。很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医疗卫生行业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以及研究不足,并且具体医疗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对不够完善,使得教育与医疗之间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进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得不够完善[1]。
1.2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方法较少
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已经逐渐成为心理学以及医学的重点内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医疗卫生相关书籍不断的涌现出来。但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文章相对较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对于较少,使得在读者观看以后常常无从下手,不知道以何种方法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这是严重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盖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传染病健康、吸烟问题、免疫预防、艾滋病等与医学有关宣传的健康教育,人们在观看过程中缺失正确的认识,以为心理健康的宣传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与否不重要。在这一层面上,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治疗义务与教育责任。社会以及人们常常对大学机构、医疗防护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机构部门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以及学者报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研究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发表一些中小学健康教育发展的创新著作。但是,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疾病预防机构以及教育部门的研究作品与中小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现状不相符合,使得可实际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对较少[2]。
1.3心理健康提倡建议较多,强制实施少
即使我国的疾病预防机构与教育部门已经联手针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实际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强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我国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3]。但是,这些已经颁布的明文制度并没有引起社会关爱中小学生协会的高度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教育以及医疗部门对于下发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当做是一项必须发展的任务,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检查以及监督。因此,社会将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强化中小学生成绩以及发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实力度不够,教育机构与疾病预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对减弱。
2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深入社会与学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会及家长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宏观的角度来说,不论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小学、家长或者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对心理教育认识上的缺失仍然是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大阻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实施完全只限于一种形式化,对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因此,应有效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力度,教育部门联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堂,讲解突发卫生事件及卫生应急处理,进行应急演练、疏导学生恐慌心理等,促进家庭、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开展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从自身出发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2强化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疾病预防系统中起步相对较晚,一些地方的发展较不完善。但是时代的发展推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步伐。面对这种状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应该进一步得到有效落实[4]。从一个层面而言,在理论上应该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现阶段,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以及文章多为理论化,学术性较强。因此,在强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入手,也就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中得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合理的、有价值的理论;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进行有效总结,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者,应该进一步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能够积极的解决一些心理疾病。例如,一些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医疗工作人员应该与学生的老师、家长及时的沟通,根据一些心理学的治疗理论并加以落实,逐渐带领学生走出抑郁症的阴霾。总而言之,现阶段的书籍很少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常情况下都缺少一定的实践性,这样一来就需要广大心理疾病研究学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使得其对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度剖析以及研究,进而有效的提取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5]。
2.3积极的开展心理讲座课程
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疾病控制中心应与教育部门进行联合开展一些心理学的基本课程以及相关的心理讲座,完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的活动教育中,并且创设出较为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得学生能在健康愉快的氛围下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强化以及不断调整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充分了解到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鼓励学生在疾病的预防控制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而进一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的排除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疗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中小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心理健康保健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6]。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手段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合理的监管以及适当的调控,结合了心理学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从卫生医疗管理的角度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究。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与不足,一些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都需要医疗卫生与教育部门进行解决,心理健康宣传以及心理治疗是相当重要的途径之一。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具有本土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强化我国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更好发展。
作者:邢丽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妮,张勤,张玉媛,等.蚌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231-234.
[2]范婷琳,王子友.椒江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5(5):512-513,516.
[3]王平,于茂河,柳忠泉,等.青年学生男男者心理健康及其与童年家庭环境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3-526.
[4]赵雪,谢华.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2):37-39.
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范文2
【关键词】图底关系;建筑设计;教学
一、图底关系理论
“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在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我们会注视其中某一形态,这一形态会从其他形状里浮现出来,虽然其他形态同他的形式是一致的,但却成为背景而后退,浮现在上面的形态叫做图,成为背景而后退的部分称为底”。
言下之意,我们在感知客观对象时并不能全部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感知对象必然区分为图形与背景。图形清晰,背景模糊;图形小,背景大;图形是注意力的焦点,背景是图形衬托,图形是鲜明、积极、突出的,而作为背景的底子则相对模糊、消极,退隐其后,对图形起着衬托的作用。一般而言,图形与背景差别越大,图形就越易察别。
图底关系理论常用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当中,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中,对建筑设计教学同样有帮助,也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下面笔者将从实际教学环节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应用。
二、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
建筑设计课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固然没错,但是建筑学二年级课程设计笔者认为仍然主要靠老师引导。如果说一年级的建筑初步课程仅仅是建筑入门的话,那么二年级就要帮助学生“登堂入室”,慢慢揭开建筑学的神秘面纱。
1.生活中的图底关系
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深奥的理论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会做到事半功倍。图底关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家装设计中,家具、灯具、装饰壁画等相对于地面和天花板来说就是“图形”,而地面天花板便可称为“底”;山林中的寺庙建筑是绿色背景里面的“图”;一群女孩子走在一起,最漂亮的那位成为“图”,跳出背景。这样形象的类比学生接受起来简单并印象深刻。
2.平面的图底关系
2.1总图设计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二年级的学生对总图设计普遍没有概念,多半就建筑画建筑,对周边环境、场地、红线的关系考虑不足。总图设计应该创造出积极的室外空间。图底关系要求由图形所构建出来的室外空间和场所应该和图形本身一样需要精心的推敲。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共同组成了建筑空间,建筑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应该是和场地共融共生,相互渗透的;应该创作出更多积极的室外空间,而不是消极空间;应该尽量留出较整合利用率高的场地,而非很多分散的边角料。
2.2平面布置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建筑初步和建筑概论的学习,再加之青春期叛逆和我行我素的性格,往往偏激的认为优秀的建筑就应该与众不同,因此盲目的崇拜先锋派建筑师的作品,并模仿那些另类的建筑设计。
“先学会走,再学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大师都是从建筑最根本的功能组合和流线组织的训练开始的。况且我们建筑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出很多的大师,而是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并严谨理性的建筑设计师。换言之,大师的作品不就是城市背景里面的图吗?没有那些理性低调的建筑做绿叶,何来大师作品红花般的绽放?所以在充分开发学生创造性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尽量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组织建筑形体。在理性的几何形体的穿插、组合中来训练平面功能组织的能力。具体到设计中,可以将电梯间、楼梯间、储藏室、卫生间等辅助空间作为“图”来构想,将主要功能用房如办公室、教室、门厅、展览室、起居室等空间作为“底”来构想。一个合理且高效的平面布置应该是“图”和“底”之间创造出理性且愉悦的联系。在一草二草阶段,强化训练学生的这种平面布置方式,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3立面推敲
建筑的立面应该是依据设计理念,服从于环境、建筑特征、内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虚实处理和材质表达。而不应该是功能布置好了之后穿的一件或保守、或时尚的外衣。立面的虚实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的学生都停留在形体上开开窗就算立面完成了的认识上,通过图底关系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立面的处理手法可以让学生很快的接受并易于掌握。在立面的处理上可以将虚实处理这样理解:小面积的虚成为图,大面积的实成为底(这里虚实可以转化);对称性的形体易形成图,如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先生惯用的垂直对称的立面裂痕分割;密度或有纹理的材质和表皮易成为图;光亮的部分成为图,阴暗的部分成为底;越简单的形体越容易成为图,稍复杂的形体易成为底。这里图和底相互对比,占主导地位的元素完成立面的统一和协调,占次要地位的元素完成立面的变化。即“统一中求变化”的建筑处理原则。
3.立体的图底关系
建筑说到底是三维的空间体量,所有平面图底关系的推敲都是为了成全形体上的完美。立体的图底关系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建筑自身的空间写意。多姿多彩的活动空间的“图”与实体要素的“底”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建筑作为城市和街区单元,其应该表现出的特质——如何做到既与周边环境相容又有自己独特的品格。
3.1空间写意
将点、线、面、体块、建筑物的边界、柱子、墙体等要素视为建筑空间所用的“图”,而它们之间界定和围合出来的空间可视为“底”。在这里,底是最具活力的写意空间:它可以是连接建筑室内外的灰空间;可以是建筑内变化不均质的走道空间;可以是建筑的门厅等共享空间。
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畏首畏尾,想法不大胆。所以在每一个设计的一草阶段,我会依据不同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做一个30cmx30cm三层的一个正方体。通过点线面的随意搭配和组合,做一个大胆的构成训练。然后全班汇总,大家讨论交流。通过二年级四个作业的训练,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体量构成和虚实处理的能力。
3.2模型制作
在正图交图之前的一周是我们设计课的模型周。学生将有一周的时间去完成模型的制作。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尽量多的将周边环境纳入到最终的模型基底中来,单独的交出一个建筑模型是不允许的,永远不要怕把周边的环境做大了。建筑首先是城市的建筑,其次是其所在街区或社区的建筑,再其次才是它自身。相对于周边大的环境而言,建筑作为“图”而存在,周边的环境被视为背景。一个好的建筑,它不应是张扬的、孤立的、冷艳的,应该是谦和的,符合城市品质和街区风貌并和周边环境和谐共处的建筑。
三、结语
图底关系是城市设计广泛应用的理论,笔者认为它同样可以作为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它可以用来分析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的虚实构成、空间的体量处理等。它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元素中“抓大放小”,如何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做到“大统一,小对比”;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理性的建筑创作思路。掌握了图底关系理论,并把它应用到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将对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颖,邓海波. [图底关系在室内外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工业建筑. 2005.
[2]马修·弗莱德里克[建筑师成长记录] .张育南 陈虹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刘育东[建筑的涵意] .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范文3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范文4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认知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文章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阐述,找出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论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为今后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思想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和依赖,高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思想、课程环境、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旨在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创建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本文试图从当前体育教学的实践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体育教学中,旨在通过探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为今后体育课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来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主体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具体来说,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综上所述,“学习的含义”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利用讲解、示范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理念下,教学规范是最基本的设计要求。教学中,教师先讲解与示范,组织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与纠正错误,然后,学生再练习,教师再纠错,学生运动技术逐步得到巩阎与提高,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与小结。这种设计步步有序,环环相扣,教学过程僵化,导致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效率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对技术动作机械地学习,被动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对技术动作原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不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区别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建构者眼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对认知客体的能动的、双向的意义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作为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实践和认知。因此,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没有削弱体育教师的地位,反而更加强了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
3.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和实施。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过程的组织、设计和实施是教学模式的核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相比,其教学过程基本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和传播媒介(教学信息和学习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传播媒介是教师教学生时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具体来说,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体育教师的传授为导向的,学生成为知识的灌输对象,知识的获取是被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体育课程教材内容弹性不足,灵活性不够;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足。而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为导向,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影响和促进“学”的一种外部条件;强调在学习和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应充分,通过合作、小组讨论、意见交流,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协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对意义建构具有关键作用,使学生之间协同合作,共同分享学习目标。
4.教学评价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意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评。在评价内容上既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检测、达标和技术评定来评价学生,强调结果评价,主要采取定量分析和教师的主观评分。而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评价同等重要,评价采用定量分析和师生共同评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
1.顺应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要求。建构主义理论高度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认知的差异和个性,极端重视具体情境下的知识与技能的主动建构与灵活运用,是一种极富人文性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顺应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要求,解决了当前体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重视学生对体育现有知识的学习需要和在学生思想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肯定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顺应了当前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2.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教学提供了实践平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建构主义教学观——“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极为理想的实践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层次,立足于创设更合理、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建构主义所追求的体育教学中的“情景化”,可以由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支持。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符合实际的虚拟“动作情景”,将更有效地完成学生主动“建构”体育知识。
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范文5
【关键词】重庆高校;体育;就业;管理模式
近年来,在“健康重庆”逐步实施进程中,重庆市各中小学面向社会通过招考引进了大量体育教师,给应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机会,但仍解决不了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一是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性格特点辅助其制定职业规划,实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出口问题。根据近年来重庆市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衡量人才标准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为: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公务员、警察、报考研究生、自主创业、企业员工。基于此,本课题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分类指导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有共同职业倾向的学生相对集中,有组织有计划分类别地对学生实施职业意识及职业素养培训,将学生的职业定位与社会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重庆市开设体育教育专业院校的体育院系学工部及200名2010届毕业生和200名2011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设计问卷调查18项,经专家审查筛选12项指标为问卷调查内容。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向2010届毕业生发放200份,收回问卷182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91%;向2011届毕业生发放200份,回收问卷193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96.5%。
2.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整体状况分析
根据近年来学生就业渠道分析,学生就业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完全按照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有效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立足完成培养学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上,必须开设和举办能胜任其他工种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出口的质量问题(见表1)。
从表1中显示,以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和素养实现就业的渠道为体育教师、考研和体育指导员。近3年所占总比例分别为40.38%、49.8%和49.22%。数据显示,近50%的毕业生须跨专业求职,这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接受相应工种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训将是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
2.2 重庆市高校体育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拓展情况
根据走访调查显示,重庆市高校体育院校几乎没有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大多开展的都是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没有形成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如此一来,学生的职业规划的形成只能处于自我摸索状态,学生得不到系统的思想洗礼,得不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馈途径和机制,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可预知,这就严重背离了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
2.3 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在岗的182名2010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岗位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从事体育本专业的毕业生对岗位的满意度比跨专业求职的学生满意度高出将近45个百分点。究其根本原因,说明跨专业求职的毕业生不是主动就业,在校期间缺乏对相关职业的了解及知识能力上的储备,无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与社会接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导致对当前岗位的不适应。
2.4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途径分析
对2011届的193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途径呈现多元化,没有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线的现状,反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之外的途径居多。不难看出学校在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教育上不成系统,还是按照单一的培养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后果是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定位指导和培养,在毕业后不能从事本专业时,就业方向盲目,心理状态不稳定,在择业时就很少考虑自身能否胜任岗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入到陌生的工作岗位上。
3.结论与建议
3.1 围绕就业工作全程教育规划,探索一种新的班级学生管理模式
即将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与班级管理融为一体,实行学生管理与就业工作有效结合的全程就业教育管理模式。这也是一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的形成,使得就业教育和就业管理工作形成了一种持续的内在推动力,也使得在就业工作中学生参与就业能力训练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的针对性更强。
3.2 分类指导管理模式的构建
图1
3.2.1 按照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分类指导管理模式的第一步是学生实现自我评价阶段,如图1所示。即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实行宏观层面的就业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心理测试以及相关活动,使学生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学识、性格、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3.2.2 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分类确立职业规划目标,如图1二所示。即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择业倾向和就业目标分类形成四个小班。分类的依据是以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导向,以学生初步职业定位为前提。因此,分类的目标为:将就业志向指向公务员、警察和村官的学生分类为行政管理班;将立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分类为考研班;将就业志向指向个人创业和企业的学生分类为创业班;将立志本专业学学校教师、社会指导员及健身教练的学生分类为教育班。
3.2.3 分类制定学生系统职业发展规划,强化落实分类干预措施,如图1三所示。各班学生根据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完成体育教育专业各项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第二、第三课堂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自己就业方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学院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将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渗透到二、三、四年级的辅助教学活动中,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培训计划进度,负责组织落实相应的培训活动和实践活动。
3.2.4 关注分类个体的发展情况,建立系统的效果评价体系。在实施分类指导管理过程中,贯彻和执行各项措施具有阶段性和交互性,学生在培训及实践中能否得到提高,除了具有科学系统的干预体系外,配套的信息反馈机制必不可少。
3.2.4.1 定期开展理论及实践能力测试。根据不同的培训和实践内容,制定测试方案,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通过分析学生测试情况,了解每位学生的信息,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3.2.4.2 坚持以赛代练的培训策略。在分类指导管理过程中,有效推行竞争机制,每一次培训和实践训练都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枯燥性。
3.2.4.3 注重反馈就业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及人才标准。采用毕业生举办专题讲座、典型事例教育、用人单位回访等形式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强化学生在分类指导中的定位及角色意识。
4.结束语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映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标准,要改变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广质量差”的局面,高校应在建立“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紧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培养目标定位入手,坚持因材施教,加强分类指导,构建以系统的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培养体系为主线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章铭,张俊涛.从高等教育看大学生就业[J].消费导刊,2008,12:152-154.
[2]梁文芳.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其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9(5).
[3]刘胜,王超英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8,1(3):84-87.
中小学教学管理意见范文6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内容与方式;革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教育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力量源泉,中小学基础教育对于整体的教育质量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之前的长时间内,计划经济体制和强烈的中央集权意志对中小学教育管理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育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的严重弊端越来越明显,并成为教育进步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
近年来的我国的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可谓是全面而深刻,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日千里,瞬息万变的社会状况对社会各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也相继实施。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需要全体社会构成部件的全面进步与改善,只有全行业的有利支持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继续向前发展。教育对于社会的作用不言自明,是一国的生命力所在,教育质量的高低乃是关乎国家前途与经济社会命运的关键,因而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教育必须得到相应的实现。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良好的中小学教育将为以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良好的教育目的。中小学教学的管理是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以往长期的教学管理方式不仅僵化了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发展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需要。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管理就开始实行改革,但由于积弊深厚和地方上的一些因素影响,这些中小学教学的一些改革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许多改革措施也只是一纸空文,成为宣传的口号。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探索出新的教学管理革新方法,并认真地贯彻执行,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
一、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的不足所在。
(1)教学管理的态度目标偏离了教育的目的。中小学的教育是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键,要在教育的基础阶段给学生在以后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实现个人不断的完善。但是一些中小学教学管理的方法和目的与此相去甚远,没有践行教育的最初理念,自然导致在管理方式和教育品质的缺位。教学管理只注重升学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树立正确的为同学们的身心发展服务的态度,也出现了形式主义的泛滥,教育管理严格按照固有的规章制度,不懂得变通,刻板的管理方式背离了人性化教学的初衷。
(2)封闭式的包揽式的教学管理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教学管理采用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方式,并一度使很多学校争相效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封闭式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的政绩观,也有利于学校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避免自己担负一些不必要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极为严重的伤害。封闭式的管理是对学生自由的束缚,将学生严格地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包办孩子的一切,学习生活以及时间安排上都是统一的机械化安排管理,没有学生自己的观念与行动在里面。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天性的一种扼杀。中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环节,应该在这一阶段给予孩子充分的自,在开放的环境中接触多样的事务,如此才能在实践中发先自己的兴趣或者特长,从而良好地实现自己的继续教育。
(3)教学管理发展之路裹足不前,固守陈规。
教学管理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人性化的调整和改变。但是,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为了保证学校管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谨小慎微,不敢进行新的尝试和变革,用老套的管理手段进行常年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二、寻求中小学教学管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途径。
(1)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目标。
转变管理的思想方式,回归到教育的初衷上来,摒弃升学教育的管理方法,采用综合素质教育的管理方法。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不能片面强调整体意志而导致学生个体的利益受损,管理上要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管理要更加开放,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教学,给学生相对的自由。此外,管理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的教学管理也非常重要,要通过对你双方的共同监督来实现整体教育的高效。
(2)管理实施中要更加注重实效和细节。
在对教学对象的管理上,要全面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教师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学生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管理,挖掘发展学生的个性。另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对此也应加强管理。为了让学生整体拥有较好的学习氛围,要通过班集体的有效管理来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课堂教育管理环节,应该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改变教师的一言堂,活泼课堂氛围。
(3)在教学内容的管理方面,要稳步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中小学的学习内容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知识结构很难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这需要在学习内容及结构进行稳步的调整,不可操之过急。
(4)中小学教学管理要认真做好检查评估。
检查评估要充分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这将是改善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学生、家长、教师及相关的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均需要认真的听取及思考,并在以后的管理中进行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