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育方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在的教育方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在的教育方针范文1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历来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由于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现在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在不少地方日益严重地偏离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常常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导下,不考的科目不开,音乐、体育、美术、德育、实践类课程受到极大削弱,以至于每天让学生跑步二三十分钟,一些高中校长都感到这个时间浪费得心痛。

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全面的教育。对于目前的这种教育,人民群众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这种教育满足了或者说迎合了社会各界老百姓对子女升学的需求;不满意的是,在这种教育中,孩子的发展是片面的,是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教育需求的。

有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说: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上个好大学?从家庭这个角度讲,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是无可指责的,是正当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人民群众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的同时,能够学到知识,拥有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优雅的个性难道这不是事实吗?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理由不正视老百姓的这种教育需求,有什么理由把全面完整的教育办成片面的应试教育?没有,没有任何理由!让学校教育回到党的教育方针,回到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这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教育质量公平的起点。

不能不承认,人的资质禀赋是存在着先天差异的。从本质上说,理想的教育是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先天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像现在学校采取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适应工业化社会对教育普及的需求,为了使更多的人得到教育的机会,于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最大优越性就在于扩大了规模,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矛盾和挑战,就是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控制班额、减少教师的统一讲授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实施小先生制、采取小组教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在开设好统一的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尽量为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给学生留下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指导和帮助,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的一大弊端,就是中小学教育的统一性过强,而差异性不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打破统一的国家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与过去相比,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某些地方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这种价值诉求在不少地方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素质教育在遵守国家教育方针、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主张通过学校课程和个别化教育,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教育不同于当下的应试教育,一切以服务于学生的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不关注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潜能发展的需要。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讲,教育越统一,教育的公平度越低;教育越多样,教育的公平度越高。素质教育是最大限度地提供适应学生潜能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让一部分人满意,让一部分人不满意。因为人民这个概念历来是一个集合概念。可是,我们现实的教育呢?不能不说当下不少地方的教育弥漫着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思潮,有些地方甚至到了“好学生人见人爱,差学生人见人烦”的地步。这种教育哪里有一点“有教无类”的影子?君不见,为什么在一级一级应试教育的台阶上倒下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有的干脆离开学校从此不愿再坐到书桌旁;有的虽然还坐在教室里,却已沦落为陪太子读书一族;有的一天天过得实在了无兴趣,不得不通过各种违反学校规定的异常行为去“反抗”这当下的教育。

现在的教育方针范文2

关键词:激发创意、表达情感、改善环境与生活、提高审美能力、获得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美术素养、促进智力发展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

目前,有些中小学仍然对教育方针目的不明确,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美术教育。通过调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学校配备专职美术教师甚少,美术教师精力明显不支,有时成了自习课或其他辅导课。

(2)有些学校领导认为美术课不是主课是副课,不做为升学考试,无关痛痒,所以安排课时不足。

(3)有专职美术教师,但学校没有美术教学设备,没有活动场地,使正常美术教学不能得以实施。

要使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充足发挥与体现,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端正办学理念,正确实施教育方针。其次,要切实解决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起码要有专用的美术教室。美术教室必须有艺术的韵味,有石膏像、画板画架、各种静物、衬布等,参与艺术活动。第三,还要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问题。现在的城市倒不缺少合格的师资,主要是教师待遇跟不上,条件差,资金跟不上,使的很多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难以实施,教师不安于现状,不能潜心研究教学。对各级、各类美术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培训、培养,让教师安心在教学岗位上工作。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重大。第一,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第二,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第三,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经过系统地学习,丰富了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从整体上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包含着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训练、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这样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既互相渗透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的始终。

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结构中的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的优势。我作为从事十多年美术教学的教师深深感到,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感受,帮助学生运用美术的多种形式手段,积极地、自由地表达学生的美术语言,抒写自己的心灵。至于怎么运用这些手段(技法)则是个次要的问题,主动地表达、创造才是主要的。也正因为这样,评价学生的画不看他是否掌握了成人眼中的所谓技法,而应该看到是否有创造才能。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启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才能真正使美术教育成为如教育大纲所说的“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目前在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最流行的艺术教学方法依然是学生被动式的“听课式”教学方法,虽然新课程标准里已进行了新的实施建议并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具体性的教学方法。在许多学校,艺术课是一门容易应付的课,不求质量,不求深入,简进易出,老师不重视,学生不用心,形成了一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从种种迹象上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教师还要有良好的美术素质,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艺术表现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

中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有人认为,年龄是影响艺术体验获得的一个主要因素,甚至断言,儿童阶段不能产生艺术体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年级学生高兴地唱着“闪闪发亮的小星星”时所获得的那种审美体验,与音乐家沉浸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辉煌之中的体验是有共同之处的,其主要区别恐怕就在于体验的深度不同而已。艺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缩小这种程度的差别。因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以及参与程度的深浅,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成败。

现在的教育方针范文3

此外,为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提升学生个身体素质。作为语文老师,应以爱心和耐心疏导学生,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能力,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生的抗压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应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为手段,将良性教育因素的净化作用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之中。以下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语文课堂活化教育策略方针指导下,优化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潜力的主要方式。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必须确立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施实践教学时,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的需求。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将《生命 生命》中生命力量的伟大讲述给学生,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其中,由内而外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这项伟大的课程。

二、构建语文课堂的心理环境

教师营造的课堂范围,不应是剑拔弩张充满火药味的课堂,也不是沉闷枯燥的情绪化教学环境,而应是富有情趣、创作性和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学在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会酝酿出一批颇有见地的学生,单纯以“填鸭式应试教育”为蓝本营造的课堂氛围,不但会摧毁学生的学习意识,也会产生一种单纯的、毫无能力和进步意义的课程奖惩机制。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系列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是搭建师生关系的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实施语文课堂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心理。

三、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创新的尝试,多数情况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会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目标相背离。除去外部原因,部分学生也会受自身方面的困扰,使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

对此,可以尝试心理教育模式训练课。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地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为指导,综合提升教育资源功效,直面剖析心理健康教育中蕴蓄的内涵。

四、言传身教

现在的教育方针范文4

【关键词】中学教学 体育教学 问题 探讨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上升,带领着国民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后,我们彻底的摆脱了“东亚病夫”的称号,随之带来的是一场“运动热”。中学的体育教学随之有了新的发展,教学内容及方式都在不断完善,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1.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重智育,轻体育

虽说我国在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其中的素质教育就包括体育,但是相比起智育、德育,体育并没有受到学校和家长真正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形式化的表层程度,没有真正的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或者说,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的投入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学效果不明显。

1.2教学模式单一

就我国大部分的中学的体育教学情况来看,体育课往往只是跑跑步、打打球、做做操等简单的活动形式,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来的教学形式上,缺少创新。老师也没有进行过多的技术指导,在整个一堂课中,教师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着,并不是一个指导者或者传授者,没有完全履行一个体育老师的责任。太过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一个本应该十分有趣的课堂,失去了原有的生气。

1.3教学方法不科学

现在在中学就任体育老师的整体水平普遍不高,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的水平会使我们对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产生疑问,经常会在体育课上,教师在强调动作要领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科学的做出示范,导致一些课堂事故。或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符合本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发展情况,与学生的发展规律产生偏差。

1.4学生的兴趣不高

现在对体育感兴趣的中学生已经很少了,他们的兴趣大多数都从篮球、游泳转型了电脑、手机,身体条件也在逐渐降低。由此可见,体育课在现代所要承担的责任要远远大于以前。中学体育课不仅要帮助学生锻炼出强健的体魄来应对逐渐紧张的学业,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达到长久健身的效果,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受益。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并不喜欢体育课,完全没有兴趣,,他们宁愿在教室用手机玩游戏与不愿意到户外运动,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已经无妨吸引他们了。

1.5教学环境的限制

教学环境的限制主要是指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硬件条件落后,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国内的中学里,给学生运动的最大场所就是操场,除此之外,很少有学校设置专门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甚至游泳池,即使有也不是按照国际标准修建的。没有好的环境,就不能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2.针对中学生体育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不是让学校重体育轻智育,而是让学校老师甚至学生及家长真正的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它并不是学生常说的“副课”。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加课次,或者抓紧课间操的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做锻炼。或者将体育考试列入期末考试中,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分数的权威性依然存在。现在体育在中考中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并没有渗入到每个学期的考察中,学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如果在普通大型考试中有了体育,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明显增加。

2.2改进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色彩

现在的体育教学的模式太过死板和陈旧,没有跟上现在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的硬件设施,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例如将课间操改成交谊舞、男生可以利用课上的时间进行一场篮球、足球等友谊赛,女生可以将踢毽子比赛或者跳绳比赛重新列入活动议程上来,再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时不时的请一些教练级的老师来给大家进行体育讲座。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的丰富,例如给学生教一些简单的武术、跆拳道或者太极、体育舞蹈等,样式多了。学生总会有他们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师生情谊。

2.3增加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水平无疑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再学习,不断完善、提升专业能力。另外学校也应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加受培训的机会,帮助老师实现终身学习。在增加培训机会的同时,为增加培训的效果,使培训能够直接促进教学,学校需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监督教师的学习过程、考察老师的学习效果,避免浪费学习机会。

2.4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改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同样也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组成的,现在社会上的运动热虽然比不上几年前,但奥运的余温还在,这是一个积极的影响教育,学校应该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重视体育,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他们自然而然的会对体育运动产生一定的兴趣。

2.5发觉学生的体育特长

体育教师在活动的同时还应该积极观察各位学生的特长,有的学生擅长球类,有的学生擅长跑步等,找到不同学生的与自身条件相符的体育特长就有利于因材施教,同时也会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结:

体育教学是提高国民体质的重要手段,重视体育教学就是重视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学中体育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好太过单一,学校在体育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不够,硬件设施的配备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想要提高中学的体育教育,就必须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增加课堂的组织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在结合家庭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秦海生: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

[2]李春汇:中学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障碍及消除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

现在的教育方针范文5

语文:更注重对理性逻辑思维考查

首先,2019年语文考纲的字词表述有略微调整,在考核目标中,两处提到“根据普通高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这一指导思想,2018年仅表述为“文化素质的要求”,这表明2019年高考将强化“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和对理性逻辑思维的考查。

其次,试卷设题顺序有变化。在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将现代文阅读从2018年的顺序——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调整为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最后,考纲里题型示例有所变化,有增删,但没有什么较大影响。

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提示,学生备考不要单纯关注审美鉴赏类文章,还需要多关注、训练理性思维,注重对文本整体阅读、篇章结构梳理、内容要点的概括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等。对写作来说,实用类文本的重要性提升,更加强调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建议考生应广泛阅读,除了文艺随笔外,还应阅读一些小论文、时事评论等,反映当下变化成就类、传统文化类等都要涉猎,还要多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一、强调理性思维的正确性

上述解读以“更注重对理性逻辑思维考查”为标题,突显了2019年语文高考的重心。最近十多年,我们在语文教学领域见得多的是阅读体验、体悟、经验等富有感性色彩的语词,乍一看“理性思维”,中小学语文教师可能会有些不习惯。

强调语文的理性思维是非常正确的,是对语言及文章本质特征的回归。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清晰明确的语言(包括书面语言)表达;语言和文章是思维活动的外部显现,包括那些极具抒情性的文学作品也都是受制于理性思维的,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互作用的产物。但是最近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包括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都特别强调对语言文章的感性体验与积累,贬低、忽视甚至否定语文教学中的理性元素和理性思维。2019年语文高考大纲对“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领会并解读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筛選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整合归纳”等理性思维元素的强调,真让人有久违之感。

事实上,无论是否明确强调,在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不可能没有或者完全避开理性思维,否则,语文教学就必然含混,或天马行空地解析一番,或情绪高昂地朗读几遍,学生却恍恍惚惚,难以理解实质内容。

逻辑思维是在专门指导下,经过长期训练而逐步发展的,让学生在高考前“多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是解决不了燃眉之急的。当下,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表现在语文学习及语文问题的分析解决中,还表现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这类需要高度理性思维的学科学习中,以及其他人文学科(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的学习中。理性思维缺失带来的恶果是,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理性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发现真理、探究真理的正确思路乃至兴趣和热情。

2019年语文高考大纲发出了教学改革重视理性思维的信号,这应该是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和情感共同决定语言文章内涵”这一本质的重要一步。

二、鉴赏评价与理性思维并非是对立的

很遗憾的是,上述解读认为“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提示,学生备考不要单纯关注审美鉴赏类文章,还需要多关注、训练理性思维”。这句话看似没有什么毛病,但其中不恰当的用词会引起理解偏颇和错误传言。

“不要单纯关注”的说法,其背后是将审美与理性思维相对立,这是对审美或鉴赏评价的严重误解,是中国长期以来缺乏美育(现在的音乐、美术课程的目标定位和实施都远远不能完成美育的目标和任务)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后果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就是重视感性积累和大量阅读。教学中,教师似乎不乏说“美”字,会使用一连串的审美形容词,但事实上,可能对什么是美,什么是语言文学之美,乃至什么是视觉艺术之美(美术之美)、什么是听觉艺术之美(音乐之美)等都不甚了了。于是,教师只会采用当下流行的语文教学思路和方法,并没有真正进行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教育,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学会鉴赏语言文学之美的方法,普遍严重缺乏关于语言文学的审美鉴赏评价能力。师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美,师生都缺乏审美与人文素养,是因为我们缺乏真正的美育,包括真正的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评价教育已经太久。

美是整体中各个部分或要素,内在逻辑与外在形式的有机匹配(关系与结构),且令人感到身心愉悦(美感体验)的那些事物[1]。通常我们会用这样一些词汇来表述美:形象、生动、清新、优雅、壮阔、新颖、自由、经典、时尚、创新等等。这些词汇,既用以表述外在形式的美,也表现内在逻辑的美,例如科学符号及图像的形式形象、生动、新颖,公式及模型的简约,概念和定律精要、内涵丰富等。语言文章知识精准,结构精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等,都是对语言文章的内在逻辑性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审美和鉴赏。

21世纪初,作为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宣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的提法,后来不知何时起就演变成了要“淡化知识”“不讲概念”等说法,这使得学校教学,尤其小学教学普遍回避知识、回避概念,偏重经验和体验,并使教学出现了形式化倾向。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是传播知识和真理的场所,不是讲不讲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讲知识的问题。理性思维是伴随严谨的知识教学和学习过程而发展起来的,是人脑的一种独特的信息加工能力。没有认真且透彻的知识学习,根本无从获得理性思维能力,没有知识尤其是系统知识支撑的“理性思维训练”是不可能且不存在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普遍不高,与这些年淡化知识、不讲概念的教学不无关系。

正如没有知识和理性思维的高水平教学,包括语文和所有学科的高水平教学,是不存在的;与理性思维对立的所谓审美鉴赏教学,包括语文、音乐、美术和所有学科的审美鉴赏教学,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力求理性思维与鉴赏评价的统一

2019年高考大纲有如下内容: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基本遵循,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总纲)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

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文)

语文考查的六种能力,其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四种能力,都直接与理性思维有关,甚至就是理性思维的完整过程;而鉴赏评价,需要学生有很高的语言文章的审美鉴赏力。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欣赏。欣赏比较随心随意,只要自己觉得美,有美感体验即可;鉴赏之“鉴”,强调基于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客观标准,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基础上,带有理性色彩的审美、鉴别、判断与表达的活动,而这才是审美活动的本质。美,不仅是外在“花花绿绿”的辞藻,更重要的是内在逻辑形象生动的外显。严谨简明的理性思维,就是理性美,是审美的内在骨力。这是审美鉴赏评价所不可或缺的,我们以前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语言文章的内在逻辑美,这是不应该的,应当全力纠正。总之,高考六种语文能力其实就涵盖了理性思维与鉴赏评价两种活动的逻辑统一的精华。

2019年高考大纲“总纲”强调“以德树人”的价值取向,结合语文考纲中注重理性思维和鉴赏评价考查的内容,总的来看,这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2019年高考大纲更全面的立意是“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最终达成“科学构建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高考评价体系”之目的,我们看到了国家教育方针终于再次回归“德智体美劳”,并力求在高考大纲中实现国家对教育的坚定主张。

四、明确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学科教学的目标指向及内容选择,包括理性思维和审美鉴赏等能力的考核与培养,一方面是高考、中考命题的指挥棒;另一方面,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落实到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才能实现;且只有落实到精心、精准、精美的审美化教学中,才能高质量地实现。

其实,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都有几个单元或板块专门讲有关逻辑的知识。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将这些逻辑知识的教学与花费了大量力气去做的阅读分析以及群文阅读等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笔者听过不少语文教师讲解这部分内容,感觉都似是而非、不得要义。关于逻辑知识的教学本身就严重缺乏逻辑理性思维,这说明教师没有太理解逻辑与语言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对什么是逻辑也深感困惑。当然,这种忽视理性思维,重视感性积累、体验、体悟的语文教学,与真正的审美鉴赏评价,也相去甚远。

现在的教育方针范文6

 

一、主要影响因素

 

1.办学经费匮乏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小学校舍的危房改造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又加上近年物价上涨过快等因素,各地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落实到小学教育这一块的经费与小学教育的发展相比,仍是捉襟见肘,有些地方对小学教育的投入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寅吃卯粮;不少学校在去年的工资调整后,其经费只能保证教师工资的70%,而农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资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教育经费不足已成了严重制约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说我们只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的提高,而不顾小学毕业生的质量,那种“有房子、有教师、有书本就能上课”的做法也许还能维持下去,但这样一来,我国虽能在本世纪末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而实际上却会不断地增加新的文盲或半文盲。

 

2.教育观念落后

 

陈旧的教育观念使得大多数地方的小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对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小学教育种种不良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程有主、次之分。在课程开设方面,除城镇小学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小学未能完全按国家教委规定开足开齐全部课程并配齐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实际上,无论是农村小学还是城镇小学,真正把各门课程同等看待,视它们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不多。在学校里,语、数是主科,而音、体、美则是“小三门”,至于劳技、思想品德等课程也只是摆设和为了应付交差。

 

②视分数为唯一标准。虽然,全国许多地方已取消了小学升初中考试,但从我们所调查的实际情况看,所谓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实际上,中学的录取依然是根据学生的最后考试成绩来取舍的,并非根据对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定和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考核。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致社会上和教育部门一些人依然认为,只有按最后的考试成绩录取学生才是“公正”的。

 

③学校存在重点、非重点之别。按说基础教育阶段不应该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而实际情况则是,不但中学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甚至小学特别是城市中的小学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别。由此,导致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资源配置,如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配备、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欠合理性,使得一些家长不惜重金或找关系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小学,最终导致“非重点”小学招生额不满,“重点”小学不堪负荷。

 

④课业层层加码。目前,小学生课业繁多,各种复习资料和练习册源源不断地充斥课堂,小学生加班加点现象普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总是怕孩子们“吃不饱”,除了课本以外,总要给孩子们订各种练习册和复习资料,有的学校每个学生手中至少有两至三套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部分学校还占用小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的星期天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补课、复习;再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名目的竞赛活动,使得学生承受过重的负担,最终导致学生厌学和学习兴趣的丧失。

 

⑤评估不科学。科学的教育评估需要全面考虑教育目的、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一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状况,特别是正常的教学活动情况。但是,这在目前的小学教育教学评估工作中却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只注重对小学教学硬件方面的评估,有的虽也对教学进行评估,但评估的条件和标准往往是人为因素多。

 

3.缺乏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小学师资队伍

 

众所周知,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而目前的小学教师队伍却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问题是:

 

①师资队伍不稳定。据报载, 我国小学教师在1994 年的流失数是19.5万人,占小学教师总数(专任教师561.13万)的3.52%,比1993年增长零点八五个百分点[1]。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流失比较严重,且流失率有上升趋势。虽然造成小学教师队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小学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过低,尤其是与其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切身利益,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子女就业等,未能得到切实解决,这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

 

②教师素质不高。 据悉, 目前我国现任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只有86.59%[2]。从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看,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远低于这一平均数。显然,教师的素质与我国正在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极不相称的。

 

③教师队伍老化。从我们所了解的实际情况看,目前城乡小学都存在师资缺乏、队伍年龄老化和急需补充新鲜血液的问题。而现在的一些中师毕业生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原因又不情愿到小学任教,跳槽现象屡有发生,为此,如何确保中师毕业生愉快地走上小学教师岗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④教改意识淡薄。目前,部分学校的领导者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全新的教育观念,教改意识淡薄,只求常规教学的按部就班,从而使得一些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不够,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不透,致使教育教学水平不高。

 

d

二、几点认识

 

我们认为,要真正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目前,虽然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已有所提高,但许多地区还没有真正将基础教育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尤其在教育投入上,随意性较大,没有体现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整个教育的投入将有法律依据,并得到法律的保障。对于小学教育经费的使用亦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类别和不同小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地、各校所需经费的短期和长期投放标准与重点。也就是说,对小学教育的投入,一要注意其在基础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二要注意做到投入一片,见效一片,使其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得到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切忌再产生“马太效应”,不能人为地造成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分。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为了求数量而牺牲质量或只求表面的质量不求内在的质量。

 

2.转变教育观念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同仁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育人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不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不把握住育人的标准和方向,而一味地片面追求升学率,那么,我们的小学教育就必然会走入误区。要想彻底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不正常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一、小学教育必须切实转到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全部课程,并制定相应的全面而科学的评估标准。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小学阶段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注意及早发现和培养潜藏在孩子身上的各种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转变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去,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个性特长的一代新人。其次,要运用激励机制,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让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因为,现代的教师不应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教育家。第三,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要鼓励和培养一批在业务上冒尖的教师,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并以此带动全校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第四,教育行政部门要力争有一定数量的中师或高师毕业生到小学任教,给小学教师队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优化小学师资队伍结构。

 

4.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全面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必须重视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从整体出发,全面研究和分析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特别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三,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所有能提高教学效率并能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完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