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范文1
论文摘要:社区治理需要将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团结起来,整合各自的资源形成社区内部的合力,以有效的解决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是居民获得公共产品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层次上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多少、质量优劣与社区居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可供选择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有政府直接供给模式、政府间接供给模式、集体合作供给模式、市场供给模式和其他供给模式等。
治理理论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热门关切的论题,治理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社会的管理方式。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目标途径。毋庸置疑,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共治才能达到善治(良好的治理)。但是,合作的意义只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起点,进一步而论,只有对治理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明晰。本文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与提供社区公共产品两个层面对城市社区治理的活动内涵展开探讨。
一、管理社区公共事务
就治理理论的界定来说,治理是管理方式总和的一种阐释。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格里·斯托克指出“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意味着除政府以外,还有其他的公共事务管理者;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就是政府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参与者自主合作构成网络。使得公共事务管理主体多元化起来的过程。”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的话,既然治理是一种管理,那么管理的权力来源在哪里?徐勇教授提出在治理的逻辑结构中,公共权力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从治理的角度看,公共权力体系应包括国家权力和社会自治权。“在现代社会,因公共事务大量增加,国家权力的公共性(至少在法理形式上)愈益明显。任何国家权力只有有效地处理公共事务,履行其公共职能,才能维系其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自我运转和公共社会的发育,公共事务大量增多,仅仅依靠国家权力已无法有效治理社会。社会的治理愈来愈需要产生并包含于社会之中的社会自治权的参与。因此,就权力的公共服务性而言,公共权力应是一个以国家权力为主导,同时包含社会自治权的体系”。
公共权力是由社会共同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基本作用在于维持、调整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公共权力产生以后,就有行使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公共权力机构。乔耀章教授认为,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以前,行使公共权力的机构是“非国家机构的政府I”(注:在乔的阐述中非国家机构的政府是指非国家的社会公共机构和组织)。随着私有制、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一方面,“非国家机构的政府I”逐渐演变为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另一方面,“非国家机构的政府I”的主体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因为逐渐被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所取代而完全丧失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并且以“非国家机构的政府Ⅱ”的形式与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并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随着阶级的消灭和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消亡,人类社会将进入“非国家机构的政府Ⅲ”及其公共权力的新的历史时期亦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境界。
刘德厚教授强调,“由于社会中公共利益的不同。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在表现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与程度不同,它不一定都具有全局性利益关系的地位。公共权力所支配的公共利益,也可能是局部的。所以,公共利益又分为全局性的公共利益和非全局性的公共利益,由此,公共权力又可分为社会的公共权力和政治性的公共权力。但是,长期以来,中外传统的政治学往往把公共权力等同政治权力,又进而把政治权力完全等同于国家权力,将各种形式的政治权力作为政治的本质看待。其实,严格地说,政治权力是政治功能的表现,是对政治利益关系进行调控的工具,政治权力不是政治的本质。”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公共权力存在于社会公共领域。以对公共事务的处理为内容。把公共权力体系划分为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将公共权力行使主体划分为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的社会公共机构和组织。这就在理论上回答了治理的权力来源问题。
公共事务一般是指涉及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效果。所谓社区公共事务,在宏观上,凡是按照属地原则分担到社区,以社区为单位去组织、协调、运作的公共事务,就属于社区公共事务;在微观上,社区经济、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体育、社区文化五大方面的资源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是传统的社区公共事务。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独立出来的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等也属于社区公共事务。
社区公共事务是纷繁复杂的。社区治理需要通过合作关系将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团结起来。整合各自的资源,形成社区内部的共同合力,以有效的解决社区公共事务问题。
在国外社区治理中,社区公共事务由原来政府单独负责,转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等共同负责。不过,责任分担,并不表明政府减轻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责任。更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弃责任。政府通过提供经费。制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目标、标准、原则去监督市场和社会主体的承诺与运行状况,并致力于发动一切力量,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促进社区公共利益和福利的扩大。
在我国,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具有其他一切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社区治理责任。但是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并非要政府全方位干预,政府的职能是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提供经费支持。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合理配置资源。组织引导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组织等来关注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以满足社区居民对社区经济、社区卫生、社区服务、社区医疗,社区治安等多方面的要求。为此,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调动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之真正成为社区民众参与社区事务的自治组织,成为社区民众力量的组织者和利益代表者;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第三部门在管理方面低成本、高效率、灵活多变的运作优势,从而降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与此同时,在社区中应该积极培养公共精神。如果社区中丧失公共精神,那么在涉及社区公共利益时,不负责任、不关心他人、不遵守公共道德的现象就会发生。因此,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在全社会加强宣传,唤起公众和社会组织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弘扬社会资源共享和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消除公共事务无人关注现象。社区才能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二、提供社区公共产品
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所谓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的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或者说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产品。无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割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这个定义是从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特征来界定公共产品的概念。根据产品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特性,我们可以对产品做如下分类。
学者陈伟东、李雪萍曾对社区公共产品的特征、属性及分类作出了积极的有意义的研究。陈伟东、李雪萍根据社区产品的两个内在属性(是否具有排他性是否存在竞争性)将社区产品分为四类:一是个人物品,即有排他性与竞争性的产品;二是收费产品,即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产品:三是共用资源,即无排他性但有竞争性的产品:四是集体产品。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的产品。二位学者还将社区产品的属性及分类作了一个清晰的图表(见下图)。
如果与产品的一般分类作对照的话。就会发现陈伟东,李雪萍社区产品分类表中个人物品对应私人产品,集体产品对应公共产品,收费物品对应俱乐部产品,共用资源对应公共资源,因此,陈、李二人对社区产品的划分及其列举是科学的,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社区产品的认识。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在古典经济学框架中,政府与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传统经济学一般也遵循市场秩序处理私人产品,而用国家秩序来处理公共产品,实践证明,无论是市场秩序还是国家秩序,这种二分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理论判断对于复杂的现实事务显得过于简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斯·J·阿罗曾说,“在这些公共事物方面,市场没有发挥作用;霍布斯的可怕的者也没有干预以使其处于正常,即使是福利经济学家所讨论的最低限度的补救,如征税或者可转让的许可证,也不存在。”
市场虽可以有效的配置资源,但市场在公共产品上具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市场制度无法提供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的公共产品,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在现实中表现为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公共产品无人关注和普遍性的“搭便车”行为。在传统意义上,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甚至是唯一的主体。政府几乎垄断了公共经济和公共事务领域的一切事务。人们普遍认为,政府拥有从事公共经济活动的当然合法性。首先,公共经济活动一般具有成本高、规模大、周期长和收益低等特点,而且不易将“搭便车”者排除在外,因此私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激励来投身于公共经济活动、提供公共产品。其次,政府拥有动用大量社会资源的能力,同时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有条件、有能力来从事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非盈利性的公共经济活动和提供公共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等于政府生产的观点也是一种传统的观点,现代公共经济学认为实际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生产。现代社会的产品生产已经演化成复杂的分工体系,不同的功能可以由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去完成,对公共产品来说,政府可以是供给的主体或最终的责任人,但却可以将不同环节分配给非政府组织或私人部门去完成。萨瓦斯结合产品供给的安排和生产的不同情况。采用一个连续体来表示从政府部门完全公营到非政府组织完全民营的形式,其中除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外,都属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分界,公共产品的提供由政府单一主体走向了以政府为主的多元主体。公共产品理论从公共产品的内在属性出发,通过揭示公共产品与市场机制的内存矛盾,针对不同的公共产品,采用不同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多主体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正如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所指出的,“每一个公民都不由“一个”政府服务,而是由大量的各不相同的公共服务产业所服务。”
社区是居民获得公共产品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层次上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多少、质量优劣与社区居民的利益直接相关。“社区公共产品的属性本身就意味着:有效供给社区公共产品需要建立多元互动的社区治理结构。”,“事实上,社区公共产品既有纯私人物品特征,也有纯公共物品特征,属于混合物品。”,“我们把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的角色主体分为三大类:安排者、生产者、监督者。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是在政府、社区组织、其他非营利组织、居民中分解。政府、社区组织和居民都是安排者,企业和居民都是生产者,社区组织和居民都是监督者。”在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中,政府不可能是唯一的,市场不可能是唯一的,显然自治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等也不可能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公共产品的提供是一个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建立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模式才能有效地克服单一主体供给的不足,进而才能走出社区公共产品的困境。社区作为公共产品消费的平台,包括政府、社区组织、第三部门、私人企业、居民在内的多种主体都应该为其提供公共产品。根据各主体的特点以及不同主体擅长供给的公共产品不同,下面列出几种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1)政府直接供给模式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教育、街道照明、清洁卫生、排水排污、供水供电、开设公共市场、垃圾回收、地方交通网络建设,当然也包括地方性制度建设,如法律法规等。
(2)政府间接供给模式
间接供给,是政府通过规范秩序,充分运用政策安排形成经济刺激,使第三方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产品的间接供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合同承包。合同承包是政府与第三方签订关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合同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②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指政府将经营权授予第三方,允许其在特定领域提供服务。③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项目,采取由政府参股,吸引民间资金入股参与建设。④政府补助。政府补助是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其形式可以是资金、免税、低税、低息贷款、贷款担保等,其作用在于降低消费的价格。
(3)集体合作供给模式
集体合作供给理论,主要是论证社团产权问题。社团是一个组织,它向成员提供可供分享的产品和劳务,并按平等的原则向社团内成员收取费用,所收的费用用于产品和劳务的分摊。这些产品和劳务是社团内的公共产品,社团内的成员既是投资者,又是消费者。产品和劳务在社团内部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这种方式作为政府出面供给的不足和私人无力承担的那些准公共产品补充,起到资金聚集效应,满足社区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范文2
关键词:社区教育项目化;可行性;整合资源;监督;机制创新
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起步时间不长,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提高参与率,锦丰镇社区教育中心尝试开展“项目管理”,提升社区教育效果。
一、调研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价值
2016年初,镇社区教育中心为推广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走访了近20个村(社区),取得一手的资料。3月12日,召开了社区教育管理员会议,聘请专家做了讲座。市民学校的负责人大多问:“你们手里有什么项目,适合我们村(社区)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教育项目,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组织来承接?”确定一个社区教育项目价值,它是策划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社区教育项目的可行性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析:1.利弊分析:分析社区教育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利情况,全面衡量利弊得失。2.经费分析:考虑项目的费用支出,要以最低的经费支出取得最好的社会效应,力求以最小的经济投入实现社区教育项目的利益最大化。3.科学性分析:在实际调查、研究、预测的基础上,分析此项目活动开展后各方面关系能否和谐统一,能否高效实施。2016年,园(镇)社区教育中心共收到申报的项目31个,经教育局、市开放大学等专家评审,遴选出12个作为市级立项社区教育项目,9个为镇级立项项目,与“锦丰百姓讲师团、张家港市开放大学‘暖心夕阳红’志愿者团队、明诚中华传统文化志愿者团队”等社团组织鉴定了培训授课协议书。
二、策划活动方案,保障活动落实
社区教育项目的计划要做的完善和切合实际,一定要像编制计划表一样来制定计划,镇社区教育中心编制了《园(镇)社区教育项目申报书》《项目具体活动安排表》,内容涉及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负责人、活动承接的社团组织、活动经费支出等。1.主题突出:制定社区教育活动计划时主题必须明确且集中,围绕主题拟定系列活动的计划,没有主题,计划就失去了独特性乃至灵魂。2.资源整合:社区教育活动的计划制定必须要有全局性、层次性、长远性以及统筹利用社区周边各类资源优势,以达到最少投入实现目标最大效益。3.可行性原则:一个计划能否有所创新,能否有新的突破,能否适合社区居民的现有水平,是衡量此项目开展活动水准乃至成功与否的关键。4.及时调准:计划的基础是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社区工作的需求和授课人的水平,需求和水平变化了,计划也应随之变化,因此,要让计划制定留有余地,以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全程进行监控,保证活动效果
计划制定后的实施是确保每一次社区教育项目活动效果的关键,园(镇)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监控:1.活动的时间管理:活动计划确定以后,活动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活动时间。镇社区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根据时间安排,定期、不定期的调研项目活动开展和落实情况。2.活动的经费管理:开展活动涉及到经费支出,涉及到社团工作的积极性,涉及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因此,在鉴定协议或执行过程中都有所约定,或每次活动支付或项目结束后一次性支付。3.活动的沟通管理:每次活动开展,授课人员、社区与居民要很好地协调沟通,包括每次活动前信息、活动后的反响与收获,镇社区教育中心每次收集活动过程性资料,确保每次活动都有所改进和提高。通过项目管理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全镇社区教育工作各项机制的创新:1.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项目管理”的实施,打破了这一体制,镇社区教育中心只是作为社区教育的监督者、协调者,辖区居民才是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极大地淡化了行政管理色彩,原来政府的“要你学”变成了居民的自我需求,居民的参与激情被激发。2.社区教育领导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主导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把社区教育纳入园(镇)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摆在基础性的位置;二是给予政策支持,领导小组制定符合园(镇)实际的,有利于调动学校、部门、企业、社团组织等各方面投入参与社区教育的政策措施,吸引各方力量来参与社区教育;三是进行宏观协调,动员教育部门、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增强居民的终身学习意识,及时了解园(镇)社区教育发展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社区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的创新。社区教育既满足了居民个人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需要,同时又有利于促进园(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从目前来看,社区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政府财政拨款,而“社区教育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实现由企业单位、社团组织或者个人来申领项目,确保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元化。4.社团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机制的创新。社团组织的参与社区教育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而“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吸引了大量的社团组织来承接和参与,实现了社区教育的参与主体的多元性。5.社区教育评估激励机制的创新。“社区教育项目化管理”的方法带来了全新的评估激励机制创新,评估对象是以“项目”为单位,通过对各个项目的评估(每次活动方案、活动通知、活动照片、活动效果评估、活动成果展示、学员满意度调查、活动经费支出等),确定项目的有效性,从而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将多元的社区教育评估对象定格化,有利于镇社区教育中心评估激励机制的实施,评估的准确度越高,激励的措施也越到位。
参考文献:
[1]孙定珍.城乡一体社区教育模式与运行机制[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5.(3)
[2]洋泾街道办事处.创新体制机制社区教育服务能力[B]2015.1.27
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范文3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这些对基层社区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社区基础管理,而且要求以居民需求出发,通过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手段做好智能管理。
始于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创新打开了智能化管理城市的新思路,不仅提升了基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办事效率,而且提升了居民宜居环境,是促进和谐社会与智能管理的有益尝试。
北京市政府在"科技北京"发展战略中提出:"提升民生科技在首都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医疗卫生、旅游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做出切实贡献。"这些要求基层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开阔管理思路、丰富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不仅要提升城市管理能力,而且要求进一步细化到政府最基层管理单元--社区(行政村)的管理方式及手段。
据统计,北京市共有230余个街道,下设6600余个社区(或行政村),这些最基层政府的管理部门是最接近社区居民的组织,它们工作的效率,以及结果直接代表了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办事效率,它们给社区居民的感受是最直接体现政府规划及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这就要求社区的管理更加智能化、更加自动化、更加人性化。
二、设计思路
以往单纯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体现智能管理的思路,本文作者认为要实现社区智能管理,就应该包括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只有这三个方面一体化设计才可能实现社区智能管理。
本文作者尝试用"服务设计"的思路去开发和完善社区智能管理体系。
服务设计可以简单归纳为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运用创造性的、人性化的、客户需求出发的、提升客户感知的一种设计方法,是确定服务提供的方式和内容的一种过程。有别于传统的工业产品、电子产品和生活日用品,服务体系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概念或一个思路,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品,但也是能给使用者带来客观感受的方法。因此,服务产品也可以说一种特殊的"体验产品"。这种将服务和设计结合起来说是设计学中比较新颖的课题,也是服务学和设计学中一个交叉领域。服务设计作为一门学科,不应当孤立的看待,而应该同服务开发、管理、运营和营销结合起来,和一般的管理活动相比,设计活动具有更强的观念性和基础性。对于服务产品设计,目前各国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统一的是服务设计包括下面几层涵义:
1.设计活动的目的是满足顾客的需求;
2.设计活动包括产品本身设计和产品提供过程的设计两方面内容;
3.设计活动本身是一个转型处理过程;
4.设计活动始于设计理念的形成,结束于设计理念被转化成各种具体要求。
三、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服务设计的理念,本文作者率先分析了现在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结果如下:
四、解决思路
从服务设计的理念,以及用户需求分析智能社区管理系统应包括的内容为:
1.社区职能管理
(1)建立有效地社区数据采集方式,实现快速录入与电子化管理;
(2)建立有效地社区数据管理体系,实现社区数据分析与数据共享机制,减少重复采集, 提高社区数据管理效率。
根据上述两点需求,在社区职能管理方面,政府人员的工作可描述为:每个社区管理人员日常对负责的区域进行巡检,一旦看到公共设施的损坏或缺失等情况时,就会使用定制的无线手持终端进行现场拍照(或者录制音频/视频),填写电子表格,然后立即通过无线网络把照片(音频/视频)和表格实时发送到社区管理监督中心的监控平台。
根据工作性质和要求,社区管理人员的职能管理工作又可分为主动上报信息(事件)和被动接受工作任务两项。
具体的客户需求可分离成如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社区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终端,可以把现场的图片、视频/音频文件、数据表格信息、城市部件信息通过无线数据网络发送到社区管理监督中心。
第二,根据需要,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参加由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发起的电话会议,人数可能从几人到几十人不定。
第三,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可以向社区管理人员群发一些文字或者图片信息,如会议通知等。
第四,社区管理监督中心可以实时获得社区管理人员的位置信息并显示在GIS大屏幕上。
第五,社区或街道领导可以通过无线或者有线的方式,很方便地从社区管理监督中心获得所需的监管报告信息或者城管员的当前位置信息。
2.社区便民服务
(1)让居民清楚地知道可享有哪些社区服务,如何享受社区服务;
(2)有效地评估体系,对社区服务商进行评价,实现优胜劣汰。
3.社区居民互动
(1)政府-社区:有效地任务下达和社区工作的委派,提高社区工作效率;
(2)社区-居民:综合利用社区里的电子屏、用户手机、网站论坛、电视等媒介,进行社区信息;
(3)居民-居民:建立一个社区虚拟论坛,通过线上互动促进线下社区居民间的邻里关系。
五、建设方案
在实现上述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分别从社区职能管理、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居民互动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电子化智能系统改进的建议:
1.社区职能管理的设计
(1)建设要点。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沉淀;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社区工作执行力,改善数据准确性。
(2)拟建设项目。①社区工作执行信息化--利用IMS即时消息平台实现信息采集和互动;信息互通--利用飞信将政府、居委会和社区服务人员互联执行审核--对执行情况通过飞信进行管理。② 社区信息采集创新化。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无线采集--利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终端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全面集成采集--采集文字、数字、录音、录像、照片以及位置信息。③ 社区数据"云计算"中心。数据整合--整合民政非政务数据;数据沉淀--集各种填报表格于网上;数据共享--发展数据分析和数据共享。
2.社区便民服务的设计
(1)建设要点。利用政府公信力公布社区服务标准和菜单;①利用居民力量开展社区服务评价;②开放服务能力接口,吸引基层与社会参与。
(2)拟建设项目。①社区服务菜单;服务门户--建立服务菜单,推荐服务标准;服务体系--对政府投资或政府管理的服务利用网络和飞信进行全程监督;服务平台--提升"96156"由热线为服务热线、质量监督、精品服务管理的综合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平台。② 社区服务评价系统。服务检索--建立社区服务的"淘宝"网,协助居民、社会双向沟通;服务评价--建立评价网站,通过居民评价,规范服务体系。
3.社区居民互动的设计
(1)建设要点。①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政府宣传;②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居民互动,发展社区文化。(2)拟建设项目。①社区宣传信息化;社区电子屏 --统一、多媒体、低碳;网站升级--"96156"社区网升级互动;互动高清电视--利用互动高清电视进行宣传。②居民无线服务网络。无线网关--与电子屏互动,收集居民信息;个人信息门户--市民主页、社区彩信报等内容。③网上虚拟社区。虚拟社区--利用博客、互动游戏等虚拟社区功能促进居民互动;居务频道--由居委会牵头,开辟居务、子女教育、社区医疗等频道推进社区发展。
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范文4
【关键词】城市基层政府管理;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按照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来看,城市基层政府主要包括省会城市、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等区级政府,城市基层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根本区别在于城市基层政府和城市居民之间没有中间环节,就是直接对城市居民进行管理,为居民服务同时也要接受他们的监督。而社区自治主要分为行政主导型、自治型和半行政半自治这三种模式,我们当前提倡的是构建自治型社区组织,通过城市基层组织的介入,对社区居民自治的运行进行协调和保障,建立城市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双向互动机制。
1 推动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1.1是满足社会稳定转型的必然要求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在逐步推行,从而引发了城市的深刻变迁,“单位制”的解体促进了城市的开放,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因此有更多非户籍人口向城市聚集。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公共事务的增加,城市基层政府应适当下方管理权限,让社区居民自治自治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基层政府的管理压力,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还可以促进城市基层政府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城市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1.2是发展基层民主的必然要求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享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因此,社区居民自治就要让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反应出他们的利益诉求,保护人们的权益不受侵犯。但是因为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的特殊性,社区获取资源的能力还比较弱,社区居民的自治积极性也不够高,因此城市基层政府应努力推进社区建立居民自治体制,进而与社区居民自治进行有效互动,顺利实现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目标。
1.3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下,城市基层政府管理大多是选择强制性和命令式的手段对社区居民进行管理,社区居民往往只能被迫服从,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同时呢,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渠道也比较单一和狭窄,因此社区居民的意愿很难传递给政府,政府也无法准确知晓居民的意愿,因而居民采用比较严厉和极端方式来引起政府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城市,发生这类事件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城市基层政府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缺少良好的互动,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因此他们希望引起更高层次的政府机构的关注,希望能够有人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2 推动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路径
2.1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是决定社区基层管理体制建设效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城市基层政府应努力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强化公众参与管理、规范公众参与内容,逐步确立社区自治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发挥出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作用,鼓励更多居民参与管理工作,正确行使他们的民利,为基层公共事务管理贡献一份力量。基层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进一步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力度。同时居民自身也要增强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深化自身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2.2转变城市基层政府职能
社区基层管理的重点就是调整权责,转变政府的职能和角色,以防出现越权、错位和缺位的情况。政府转变角色就是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而且要做到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归位和政府社会化职能归位,也就是把街道办事处涉及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归于政府职能部门,而政府社会化职能归于社区自治组织,公益归于社区工作者。另外,城市基层政府组织应根据社区自治组织的实际需要,帮助社区居民开展管理工作和实践,给予他们一些专业性的指导,确保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的权利得到落实。另外,政府不能借着越位和错位的方式干涉社区居民管理内部事务,也不能强行要求自治组织为政府分担工作。
2.3完善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社区自治和社区中介是社区基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社区基层组织独立性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加强社区中介组织建设,加大培养力度,为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外部环境,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统一管理,当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加强自身的建设能力,另外,城市基层政府不仅要加大放权力度,还要保障资金投入,让社区居民能够支付社区工作的开销,独立承担起社区自我管理的责任,确保社区自治组织的自主性。此外,政府和社区应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加强自治能力,落实居民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权力,逐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3 结语
推进城市基层政府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这是社会稳定转型、社会和谐发展和发展基层民主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城市基层政府出现越位和缺位的情况和社区自治组织对城市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太强等,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政府治理模式与社会治理模式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因此,我国应努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转变城市基层政府的职能、完善社区组织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城市基层政府和社区居民自治的互动和联系。
参考文献:
[1] 石星,任雪雪.浅析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J].人间,2016,19(01):25-26
[2]林志聪.论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民众自治良性互动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4,23(08):185-186
[3]王枫云,林志聪,姜小翠.城市基层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35(03):23-24
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社区 教育管理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49-01
1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的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的兴起,急需新型的能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教育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就是能适应高职院校的校园社区文化的建设,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社区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从以院系、班级为主的传统模式逐渐向以学生生活区为主的学生社区转变,学生社区成为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与战略选择。
2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的现状
高职院校现都建设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公寓,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住宿要求,同时配备了食堂、超市、银行等设施。这种较为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公寓区通常称之为学生社区。学生社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公寓,又不同于城市市民的生活小区。而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是指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特征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区域,在这一社区群体区域内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社区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为内容的一种由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群众文化。它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精神风貌、室内环境布置等方面;它凝聚着全体学生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审美情趣,体现着学校的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公寓已成为学生学习、休息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已被各高职院校所重视。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社区的教育功能,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团结,有效抵制“”对学校的“分化”和“渗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的措施
高职院校社区学生教育管理就是要更好的开展学生社区文化,就是指高职院校的社区在高职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在特定的高职教育活动中所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社区文化,如:学生社区的安全稳定、网络设备的畅通使用、学习交流中心、娱乐活动中心等。高职院校社区学生教育管理具体包括:
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党团、社团文化建设,每一栋学生公寓应设置党团活动室、学生学习交流中心、学生娱乐活动中心。社区制度文化建设:辅导员的作用、思想实践教育、重视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社区行为文化建设: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教育;民汉学生混住有助于加强民汉学生交流,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以评选每月“卫生五星级寝室”和“文明寝室”为抓手,提高学生们的社区行为文化建设;学生能够礼貌待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行为文明,开展系列社区文化,例如:学生社区文化节的开展,以各寝室为单位建立寝室文化、继而建立公寓文化、再建立各个分院的学生社区文化,最后形成校园文化。社区物质文化建设:宿舍管理、餐饮服务、水电管理。
第一,建立社区党团组织,加强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以党团组织、“党、团课”教育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公然的规范形式,而以学生社区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欠规范”的活动形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要在这种“欠规范”的活动形式中开辟新途径、展示新思想、创造新经验。
在现有学院、年级、班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组织;以一幢或几幢公寓为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学生社区党团组织应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开展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员、团员意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思想性、教育性强的活动,办好社区宣传栏,表扬好人好事,开展时势论坛和各种小型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体会,开展热门话题的辩论赛。
第二,营造学术文化氛围,拓展专业技能知识学习。
在学生社区成立各种学术沙龙,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活动室,通过沙龙这一非正式的组织引导学生经常开展各种学术讨论、创作发明、技能训练等交流会,在轻松愉快中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创办学生社区内部期刊,设立社区论坛,发表同学们的作品,并开展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开展科学知识竞赛和各种创作大赛,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第三,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休闲娱乐文化内涵。
如:创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委员会”、“社区文明建设委员会”等,组织社区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书画比赛、文艺晚会、寝室设计大赛等等;在学生社区设立书报厅,由学生自己管理,学生免费借阅报刊杂志;把校园网铺设到学生社区,在学校主页上增加网络电视、电影频道,在一定时间播放精彩电视、电影、新闻等有益身心健康的节目;举办学生社区文化艺术节等。
同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一样,高职学生社区文化也可以分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社区功能、各种设施及美化等;精神文化是学生社区文化的深层文化,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育人理念以及社区的信息交流、社区的活动设置等。它既是一种团体意识,又是一种精神氛围,反映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特色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孝永.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社区的模式探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
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范文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已发生变化.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已呈明显上升趋势。脑卒中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且治疗费用昂贵.如果不对这类疾病进行干预,将制约经挤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于社区脑卒中患者缺乏治疗常识和保健意识,使对脑卒中的病情控制及预后受到一定影响,故此对脑卒中的社区干预非常重要。如在社区居民中宣传脑卒中的防治知识,宣传脑卒中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这对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1 脑卒中的社区管理方法
1.1 组织脑卒中讲座在合适的时机与居委会取得联系,集中一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脑卒中患者,由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进行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脑卒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等。
1.2 脑卒中防治材料宣传印刷好文字材料可配插图,发放到社区居民手中,在社区宣传栏中张贴,要做到通俗易懂,最大限度便于居民阅读和理解。
1.3 为社区脑卒中患者及高危人群建立慢性病档案定期随访,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开辟绿色急救转诊通道,降低脑卒中死亡率,防治并发症。
1.4 组织社区脑卒中患者相互交流让脑卒中患者相互之间直接交流病情感受,治疗心得,往往比医护人员宣讲更容易接受,尤其是那些积极配合治疗且病情控制良好的患者的切身经历更是其他患者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范本。
2 脑卒中的社区管理内容
2.1 一般人群管理加强脑卒中防治知识的科普教育,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脑卒中的防治知识。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普查并进行合理治疗,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度身体锻炼。
2.2 高危人群管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人,均属脑卒中高危人群,应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定期随访、定期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加强对脑卒中的预防教育.使患者及家属理解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控制危险因素及保持各项指标正常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措施有更好的依从性。对有吸烟饮酒的人群,还应劝其戒烟限酒。
2.3急性脑卒中的社区处理①应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昏迷或者通气不足或者是窒息,建议在急救医生的帮助下做气管插管。②保持整个呼吸换气的足够,氧饱和度要保持在90% 以上,保持通气正常。③在转入大医院前最好开放静脉通道,有条件时做个心电图及测量血压及血糖,维持一定的血压水平。④快速启动绿色通道转诊程序。
2.4脑卒中患者的管理对已经发生或多次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卒中再发的全部过程,其中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肥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凝、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卒中患者再次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应采取下述的ABCDE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防止或延缓缺血性卒中的再发。Antiplatelet(抗血小板聚集):ASA(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nticoagulation(抗凝):华法林;ACEI/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缬沙坦、厄贝沙坦。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血压),β―blocker(β一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等;BMI(体重指数)18.5~24.9kg/m 。Cholesterol low―ing(降低胆固醇):如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CCB(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氨氯地平等;CEA(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S(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术);Cigareuequit(戒烟)。Diabetes control(治疗、控制糖尿病):如: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剂(α一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和格列酮类药物)和胰岛素;Diet adjust(调整饮食结构)。E:Education(健康教育);Exercise(锻炼身体);Examination(定期查体)。
2.5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管理由于脑血管病后相应功能恢复建立在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需要长时间维持性甚至终身性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