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1

 

一、朝阳区主要做法

1.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积极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并于2014年出台《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主要亮点一是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的地址不受数量限制;二是医师申请多点执业无须现执业医疗机构同意,可直接申请医师多点执业注册。

2.积极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建立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出台《关于建立朝阳区医疗机构区域化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的工作意见》,并按照“服务优先、片区布局、组团协作、分级医疗、信息共享”的工作原则,在朝阳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各建立以1-2家三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单位,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的区域医疗联合体。从而形成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基础,合理布局、服务能力相对均衡的新型医疗服务网络。

3.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符合政府支持方向的医疗机构。一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在郊区新城、重点镇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医疗机构;三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四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五是鼓励社会资本捐资举办医疗机构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

二、今后工作建议

1.深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并总结评估我市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开展情况,逐步放宽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的条件,取消医师多点执业地址数的限制,最终实现医师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嵌入式; 老年宜居社区;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6;F29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400560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机构养老的资源约束和固有缺陷,使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成为各方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一、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老年宜居社区是指具有良好居住环境,能够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老年人生活和居住的城市住宅小区。目前我国的养老形式基本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形式,而老年宜居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当前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有利于老年群体意识的形成

老年亚文化群(Subculture Group)的存在是这种精神和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阿诺德・罗斯(Arnold Rose)认为,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的年代,老年人很难从人群中分隔出思想、信念、价值和行为统一的老年群体。当老年人口的比重和绝对数逐渐增长后,老年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显示出相同或类似的倾向,就形成一定的示范和聚集效应。通常老年人被排斥于正常社会之外,老年人处于社会边缘地带,与中、青年社会成员的分离,使老年人的“年龄意识”增强,深切感受到年龄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地位、社会贡献的差异。老年宜居社区为老年人在心理倾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性凝聚提供了物理平台,共同生活使他们团结为统一的社会群体,有利于老年人在这种氛围中产生集体精神和群体意识,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养老居住环境

目前的房地产住宅产品设计大多没有考虑老年人居住的适用因素,达不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要求。例如多层住宅无电梯,厕所和厨房的门狭窄,地面不防滑,电源开关位置高及墙面无扶手等,这些设计缺陷是导致老人居住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老年住宅在方便性和安全性方面需要特殊的设计,比如有可供担架使用的垂直电梯;建筑之间以平面连廊贯通,并能够方便担架推车移动;每个房间都有应急呼叫装置;电器开关设定适合轮椅老人高度;地面无高差并使用防滑材质;室内过道、洗手间安装扶手等。老年住宅的设计要达到便于老年人平时生活自理的目标,把日常活动的困难减至最小。因为成本原因普通物业是无法达到老年住宅设计要求的,而作为专用物业的老年宜居社区可以做到,可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3.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根据2006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我国大中城市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前三位是:家政2522%、护理1804%、聊天解闷 1379%。老年人因高龄产生的身体衰弱多病,以及对生命终结的心理恐惧,使他们更加注重健康、保健和长寿问题。高龄老年人和病残老人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照料,需要社区提供入户服务和医疗服务,需要社会提供辅助活动产品,如无障碍环境设施,以便增强自助活动的能力。目前的老年服务尚不健全,养老服务产品只能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而护理、精神慰藉、老年健康等服务方面则无法满足老人需求。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可以组建高水平的老年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大幅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老年住宅综合体建设作为房地产业结构中的细分市场,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又一个发展契机。房地产经济活动事实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活动,这种配置包含了行业外部的资源配置,如房地产业的地位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包括产业内部资源配置,满足各类市场需求,如住宅、写字楼、商业物业等的比例,住宅总量中高、中、低档的比例等。按照住宅经济理论,目前我国住宅市场正经历着由以生存需求和改善需求并重的阶段,向以改善型需求为主的成熟阶段过渡。老年住宅几乎是市场空白点,也是改善需求的内容之一,它意味着产业内部资源向老年宜居类产品聚集,从而形成房地产经济的又一个增长点。

二、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内在发展优势

老年宜居社区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养老康复型、旅游度假型、独立型和嵌入型等模式。养老康复型社区通常是以雄厚的医疗资源作为后盾,以“社区+医院+地产”的模式经营,如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就是依托长庚医院的老年社区。旅游度假型社区是“地产+酒店+旅游+养老”的商业模式,它通常建在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地方,结合温泉、膳食、营养、康复等功能,为候鸟式的活跃长者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独立型养老社区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采取会员制管理模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城市独立社区,北京东方太阳城是这类形式的主要代表。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是在普通住宅小区中规划出专门的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产组团,它嵌入在城市普通住宅小区中,形成既封闭独立、保障老年人安静安全生活,又不脱离家庭和子女,维系老年人精神情感的老年宜居社区形式。嵌入型老年社区的设计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要求,区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和医疗健康护理条件,小区交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便利。相比之下,嵌入型老年社区更具有发展前景,将是今后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主要形式,理由有四。

1.更加方便老年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是老年人的生活价值体现。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尤其重要,要缩小老年人与社会的距离,老人就必须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而这种活动应该对参与者有积极正向的意义,例如打理花园、针织缝纫、阅读聊天、艺术创作、参观访问、义务工作、家务维修、照顾宠物、联谊分享等,这些社会活动都会给老人带来幸福感,提升生活价值。显然这些活动不是某个家庭能够组织和完成的。完整的活动需要一个能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互通的网络,也就是可以促进社区人际互动,特别是不同代际、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持续和及时交往的社区平台。嵌入型老年社区由于不脱离普通社区生活,区内群体多样代际之间沟通便利,更容易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的需求。

2.体现老年人对家庭及亲人的依赖性

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能与子女或亲属生活在一起,对家庭对子女都有着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如希望与子女同居一处、隔壁或者附近以便于得到子女亲属的供养照料和精神赡养。亲情能使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受尊重需要等得到满足,使老人感到家庭的温暖。但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规模逐年变小,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的功能也逐渐弱化,特别是照顾老人的功能严重衰退,小规模家庭一对夫妻需要照顾几位老人,老年人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老人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同居一处并不是养老居住的最佳选择。而嵌入式老年社区,子女可以购买普通住宅与老人居住在同一小区,既能满足老人对家庭及亲人的依赖,又不会给子女增加精神和经济负担,是一种较佳的“多代屋”方式。

3.满足老年人对熟悉环境的依恋性

进入老年期以后,人们通常会对熟悉的环境有一种依恋,大多不会轻易地更换熟悉的居住环境。但人生的“活跃长者――半失能――完全失能”的衰老规律,让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由“独居――子女同居――养老院”不断变化。在老年人生理衰老的同时,居住环境的变换也加速了老年人心理衰老的过程。而嵌入型的老年住宅,既适合活跃长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求,也能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面的养老护理服务。老人们不必变换居住环境就能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同时由于嵌入型老年社区中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住户都有,避免了养老院等聚集型养老机构因老龄程度相近而产生的因病痛折磨、死亡等对生命绝望情绪的传染而造成心理恐惧。

4.丰富房地产市场营销内涵和实践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策略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出现,细分出老年目标客户群体,完善了房地产产品类型,增添了价格调整的依据,开拓了老年消费的销售渠道,丰富了房地产的促销手段,增添了房地产营销的内涵,为房地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式。

三、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方式

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政策是否恰当可以用社会效用最大化来衡量。如果把老年人生活环境看作是一个社会政策结果,那么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中,完全市场经济系统会对老年人造成不公平,对老年人相关的资源配置也可能失灵,从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总体福利。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配置采取一定程度的干预,用二次分配来克服纯市场分配的缺陷,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最优、效用最大。面对人口老龄化现象,不论从效率的观点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都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对市场作用下的资源分配进行再调整。城市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正是社会总体福利的体现,除了围绕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商业性开发方式外,更主要的方式应是政府主导的配建模式。配建模式是指政府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开发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老年宜居社区,并对涉及老年社区的土地供给、住区规划和开发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嵌入型配建方式将老年宜居住宅与普通住宅混建在一起,保障了老年人的社会活动网络,同时又将养老服务和设施相对集中,更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这一方式的实施需要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开发商紧密合作,充分体现出政府干预下的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化理论实践。

1.城市规划的干预政策

把老年宜居社区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体系中。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针对老龄化程度修订城市社会发展目标,把提供适合老年人生活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措施列入其中。尤其是在老龄化较为严重地区,应该单独编制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居住区规划、经济适用房建造和旧城区改造中合理确定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要求,将老年社区与社区医疗机构协同规划。在城市控制规划中针对项目地段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职能和布局,细化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指标,除了现有的规划要点内容外,增加老年住宅比例指标,并作为规划设计的控制要点。

2.项目建设用地的干预政策

我国可以用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土地按性质可分为出让地、划拨地和集体土地。国家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所以城市老年社区最直接的用地取得方式是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取得。但国有土地出让采取招、拍、挂的竞拍方式,开发商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成本高,在高生产成本制约下的老年宜居社区无法实现低成本养老社区的经营,最后会导致项目失败。而其他性质的土地使用权获取成本虽较低廉,但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法律规定不明晰。以上原因严重制约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也阻碍了老年宜居社区的健康发展。建议将配建的老年宜居社区项目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非产权租赁房建设体系,土地使用采取行政划拨形式,免交土地出让金,以降低老年住宅建设和使用成本,让老年群体可以安度晚年。

3.项目建设经营的干预政策

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可采用BOT的方式,由政府将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特许权交由负责整体项目开发的企业负责建设与经营,政府无需投资,只要通过转让权利即可获得老年宜居社区项目并产生社会效益。项目开发商在投资老年宜居社区并经营若干年后按合同交回给政府,从而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政府接手后再通过招标将老年社区的管理权交给有资质的管理方进行管理服务。因为城乡之间市场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距,BOT方式也只有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它适合于城市老年社区的建设。

4.项目建设资金的干预政策

建议政府调整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政策,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老年宜居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于老年宜居社区的市场需求空间很大,例如在广州60岁以上户籍老人在2012年达到121.4万人。他们是老年宜居社区稳定持久的消费对象,开发商投资回报的稳定性可以得到保障。所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老年宜居社区的安全性较高,风险较小,也不存在暴利,拥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偿本付息只是时间问题,投资本金能够按期收回,并能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符合养老基金投资安全性特征。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具有增强整个社会福利,尤其是老年福利的义务。

5.养老优惠政策干预

对于农村五保人员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养老费用,应由当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对于享受低保的老人和其他困难老人入住老年宜居社区的,其费用应适当减免,减免部分由当地政府予以补助。在税收方面对养老经营企业应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服务收入营业税以及养老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救护与生活用车可免征养路费等。

四、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服务与管理

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以户租赁为主要经营方式,由于政府在土地出让金、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租赁价格可控制在普通居民易于接受的范畴。同时由于个人家庭财产的不断积累,老年人用于支付养老成本方面有资产性收入来源的支撑,有效需求充盈。在政府方面,还可以通过购买老年社工服务等方式提供养老经费支持。在入住率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养老服务和管理水平,就成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1.老年宜居社区社工服务机构的组建

由于在配建模式下开发商取得了老年社区的特许经营权,因此嵌入型老年社区的服务机构应由开发商负责自行组建。首先这种方式组建的社工服务机构依附于开发商,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服务质量,改变了社会组织注册成立资金大多由发起者个人出资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制约,更易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其次因为嵌入式老年社区是嵌入在普通住宅小区内的区中园结构,老年社工服务机构势必需要与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协调与沟通;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小区的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可由开发商选聘,通常有经验的开发商也都组建了相应的物业(屋村)服务管理公司并承担小区前期服务工作,因此双方在服务和管理的协调方面更加方便和顺利。再者,开发商投资老年社工服务机构,既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企业战略,更有利于社工服务机构的普及、发展和壮大,有利于老年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

2.嵌入型老年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嵌入式老年宜居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特殊性,对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服务人员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还应该是老年人生活指导者、健康促进者、情绪调节者和心理依靠者,必须具有爱心且有较强责任心,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善于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具有涉老物业设备和设施维护的基本技能;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照料;掌握病人居家护理的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病人的病情、医嘱及心理特点,照顾其饮食和起居,为老年病人创造清洁、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具备健康保健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健康保健指导,帮助老年人掌握保健知识,消除或减少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能根据老年人疾病特点,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协助老年病人进行康复锻炼;掌握心理和精神慰藉的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

3.嵌入型老年社区的物业管理

老年宜居社区通常处于封闭管理的环境下,在小区的安保方面应该严格社区大门人员车辆的进入制度,社区内必须做到人车分流,同时区内配套老年人专用路标,安保员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老人在社区内活动的安全性,及时发现老人的不适反应并为老人提供帮助;环境和绿化是老年居住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老年人行动的局限性,老年社区的环境和绿化设计要以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为依据,道路设计平坦少梯,绿化园区可以给老年人预留一些自助劳作场地,供老人养花修枝;老年住宅内的设备、设施须确保正常运行,各种附属设备、设施维修以及房屋的报修时间必须缩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洁方面除了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外,还需要清理住户房间内卫生,这就要求保洁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以避免出现纠纷;社区内设立客服中心,社区每户都有应急呼叫与客服中心联通,客服中心可以随时与各个岗位的保安员联系查寻事宜。

4.老年社区的服务内容

老年服务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基本服务内容。一是老年人的生活琐事服务,二是基本的医疗和康体服务,三是心理疏导和陪护服务。老年宜居社区里设立老年服务中心(与客服中心合署),中心具备医疗保健、健康健体、文化教育、饮食服务和沟通交流的功能。医疗保健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保健和基本医疗指导,配备常用药品和注射挂水等医疗服务;健康健体服务包括老人康复训练和辅助健体训练;老年文化教育服务包括开办老年大学、老年文体娱乐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网络帮助(帮助老人完成网上银行、网络订票、网上购物)、老年旅游服务等项目;饮食服务包括订餐叫餐服务、服药提醒服务、饮食助理服务等内容;沟通交流服务包括心理疏导、陪聊、网聊指导;为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如加强老年人和小区里青少年以及社会的联系,为关心教育下一挥力所能及的作用等。老年服务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在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予以充实和更新,形成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

5.老年社区增值服务管理

老年宜居社区在管理中还能够开发出具有增值功能的服务项目,用于提升老年人服务内涵,增加经营收入,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例如科学地规划社区内的租赁商铺,选择适老涉老产品进驻;用专业的态度老人原有住宅的二手房租赁服务,将租赁收入与老年社区住房租金冲扣,减少老人的奔波劳累;为老人提供医疗专家定期上门体检、咨询服务,有条件老人可以采取“一对一”家庭医生和特护服务;设立老人专用车辆和专业驾驶员,为老人上医院、会友、探亲、外出购物提供服务等。

[1]林艳.同龄群体交往及其活动对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作用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2]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10 年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10.

[3]江立华,黄加成.老年人需求与宜居社区建设[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7―92.

[4]朱秀杰.人口老龄化与宜居社区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2012(1):32―34.

[5]刘苹苹.建立宜居社区与“多代屋”――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3(6):47―53.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3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搞好社区平台建设

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与各街道、有关部门签订了《就业与再就业目标责任书》和《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清欠目标责任书》,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具体单位,并多次召开会议检查调度。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调指导街道、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促进了全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落实。今年4月份,区劳动保障局在市局的指导帮助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东关街道进行了全市首期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试点。为确保社区就业工作平台顺利筹建,区劳动保障局成立了社区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社区平台建设工作一系列细则规定、制度和统计报表,为平台建设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局里组织有关人员到济南、青岛等地区学习了社区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区政府以奎编字[2003]1号文件,确定了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职能、人员。市劳动保障局、市就业办领导也多次到区劳动保障局、街道和社区进行工作指导。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地在东关街道进行了社区平台试点。试点结束后,在东关街道召开了全市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观摩交流会,并迅速在全区8个街道进行了试点推广。劳动保障部门为各街道统一制作了“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牌子,落实了场地和工作人员。通过积极争取,市就业办为我区各社区平台配备了微机、打印机等设备。区劳动保障局为各街道劳动保障所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工作职能等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组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和微机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坚持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工作调度会,学习上级文件,安排部署工作。同时,印发了3万多份服务指南等宣传材料,印制了劳动保障服务指南,保证了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到4月底,全区8个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全部建成,设立了劳动保障业务咨询、职业介绍、下岗失业人员登记、退休人员管理等专门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了机构、场所、人员、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达到了市里进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要求,受到了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10月份,中央督察组到我市视察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专门到东关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进行了视察,对我区的社区平台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发挥平台作用,力推就业工作步伐

社区平台建立后,积极依托社区平台开展工作,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一是依托平台,搞好调查摸底。充分利用社区平台的基层优势,组织平台工作人员深入到居委会,采取逐户调查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调查摸底。通过调查摸底,详细掌握社区内下岗失业职工情况,了解他们的就业愿望和意向,逐人建档立卡,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用工情况进行调查,建立空岗报告制度,掌握社区岗位资源情况。二是依托平台,搞好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我们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上传下达和综合组织的作用,不断深化就业服务,加强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和办事程序的宣传,使全社会充分了解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共向社区居民、失业人员发放明白纸、宣传册1万多份。同时,认真做好《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职工统一审核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确保每个下岗职工都能享受到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年,为下岗失业职工核发《再就业优惠证》2300多个,其中区属312个。区工商、税务部门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职工办理减免税费57.88万元。二是依托平台,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性岗位援助活动,协调社区内单位开展“奉献在社区”活动,发动社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开阔视野,充分发挥社区就业容量大和潜力大的优势,依托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小区的保洁、保绿、保安等工作大力拓宽就业空间,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一大批就业岗位。今年以来,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163个,其中,公益性岗位627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89人。三是依托平台,大力开展职业介绍。积极搞好岗位空缺调查,组织用人单位参加潍坊市中心劳动力市场。今年共参加潍坊市中心劳动力市场47次,有51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空缺2888个,办理求职登记3264人,有1955人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介绍优势,多渠道安置失业下岗人员。先后为882名失业下岗人员办理了招用手续。四是依托平台,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金作用,为308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98.3万元,为211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微机、服装裁剪、摩托车修理、烹饪、美容美发等9个专业的免费培训,其中120人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开展就业前培训599人次,并全部实现就业。五是依托平台,积极搞好劳动保障事务。我们积极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搞好各项劳动保障事务。对下岗失业职工办理档案托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劳动保障事务,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并减免收费,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放心的走上新的就业岗位。全年通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办理档案托管手续680人,并为其办理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

三、搞好“零失业”试点,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今年9月份,区劳动保障局会同东关街道保障所利用1个月的时间,在奎文门社区开展了“零失业社区”试点工作。工作中,采取逐户调查的方式,对奎文门社区28栋楼,1313户居民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每栋楼建立档案,对每户建立登记表,对每位下岗失业人员建立登记卡。对社区内125家各类企业进行了调查,开发就业岗位126个。同时,积极通过市、区劳动力市场推介各类就业岗位1000多个。对社区求职登记的35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多次职业介绍,承诺只要不挑不拣,保证其在48小时内就业。共介绍就业25人。对31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免费培训。试点结束后,又在潍洲路街道幸福街居委会进行了试点推广。这次试点工作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省市新闻媒体对这次试点进行了宣传,为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版权所有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4

在“四个全面”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迈上新台阶为目标,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将民政事业放入“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__”大局中考量。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__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__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淮安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淮办发〔__〕124号)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

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__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财社〔__〕48号)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苏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

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5

______镇位于__x东部,座落在浑江水库岸畔,距县城27公里。东经126.4度,北纬40.8度。东与吉林省集安市接壤,南与沙尖子镇毗邻,西同雅河乡,向阳乡,__x镇相邻,北隔浑江与北__x乡遥遥相对。全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地域总面积334.6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1.3万亩,水域面积5.2万亩,森林覆盖率82%。现有人口9004户,26488人,其中妇女__77人,有劳动能力妇女6731人,下辖6个行政村,76个村民组,6个社区居委会, 42 居民组 。全镇设有6个社区妇女联合会,6个村妇代会,1个非公经济妇委会,120个妇代小组,共有各级妇联干部 136名,其中进村(社区)两委班子28人。

(一)为引导全镇广大妇女和家庭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妇女和家庭在发展生态经济、树立生态道德、创建生态文明中的特殊作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______镇党委政府对辽妇通〔2012〕15号下发的“绿化家园 巾帼行动”文件通知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______镇“绿化家园,巾帼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绿化家园巾帼行动”活动小组:组长有镇党委副书记担任,副助长有镇妇联主席、林业站长担任,成员有各村的妇代会主任和分管林业的村干部担任;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镇妇联成立了“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7个,按照具体目标、标准开展了创建“巾帼绿色庭院”、“巾帼绿色示范村”、“三八绿色工程”基地活动。

(二)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管理规范化。根据“绿化家园巾帼行动”各项创建标准确定:每年引导12户农村家庭参与“巾帼绿色庭院”创建,每年力争有2个家庭达到“巾帼绿色庭院”标准,到2015年实现10个家庭达标;以“绿化、美化、净化”为主要指标开展“巾帼绿色示范村”建设,每年引导2个村参与“巾帼绿色示范村”创建,力争到2015年有1个村达到“巾帼绿色示范村”标准;力争创建造林效果好、管护规范化、生态效益突出的、村(街)级“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镇村要组建实名制“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围绕宣传绿色生态理念、传播造林绿化技能知识、参与造林绿化实践等内容,组建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实行实名制管理,要有专门的活动记录档案。每支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不少于两次造林绿化活动,扩大“绿化家园巾帼行动”影响面。

(一)充分发挥妇女组织作用,转变部分妇女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我镇坚持思想教育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利用广播、板报和宣传单等,并依托远程教育网络、科技讲堂和专业协会,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引导妇女树立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观念。提高现代生产技术水平,掌握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使“改陋习、讲文明、树新风”逐渐成为妇女的自觉行动。几年来,累计发放传单1万余份、悬挂横幅标语20余条、制作宣传展板24块。

(二)将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村(社区)建设、“四进农户”、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和文明单位帮扶文明村(社区)共建、“绿化家园巾帼行动”活动相结合,使这些活动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满足人民群众建设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出发,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学习生态建设的基本知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三)巾帼志愿者能够参与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了建设“绿色家园”的主人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生活陋习,改善乡村面貌,创造景观优美、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为我镇开展“绿化家园巾帼行动”营造了良好氛围。

镇妇联能够从当地实际出发,精心策划活动

载体,做好组织发动工作。以围绕道德文明进家庭,把 “美德在农家”、“家庭美德建设示范点”、“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 “绿色家庭”等以家庭为对象的各类特色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了我镇城乡环境建设,促进了地区生态文明健康发展。(一)一是积极同林业部门协调紧紧围绕本地区造林绿化中心任务,开展各具特色的妇女造林绿化活动,如营建绿色通道、“三八绿色基地”或开展巾帼绿色庭院、绿化示范村竞赛评比活动;借助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动员巾帼绿化志愿者共同参与造林绿化活动,扩大活动参与面。妇女造林绿化活动目标明确,突出了地方特点,体现妇女特色,截至目前,开展各类植树活动12次,村屯绿化3700延长米,栽植连翘1500棵、大杏树139棵、绣线菊3000棵,丁香700棵,樱花1000棵,天女木兰30棵,创建“巾帼绿色示范村”1个,创建“巾帼绿色庭院”12个,创建“三八绿色工程”基地1个,组建“巾帼绿化志愿者”队伍7个。投入10余万设置卫生垃圾箱80个;新建村文化活动室6个、村卫生室6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场所6个,高标准建设村(社区)“农家书屋”12个;投资800万元建成了6个行政村群众体育文化广场,配置了健身器材,投资60万元,修建了三处休闲式园林长廊,活跃了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在广大妇女和家庭中开展“家庭节能行动”“建设美丽家园行动”, 投资63余万对四平中心村进行美化、亮化,硬化路面4700多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改善了350户村民的生活环境,结束了四平中心村无路灯历史。并充分利用农村柴草资源充裕,新建户用沼气池822户。

(二)积极开展环境文明建设。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制发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生态文明村(社区)建设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组织召开了2次现场推进会,在各村(社区)梯次推进,从低到高,从易到难,从点到面,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社区)活动。将生态文明村(社区)分为过渡型、普及型和示范型三个层次,确保每年都有一批村(社区)晋升到上一个层次。在重点推进的3个示范型生态文明村、2个示范型生态文明社区中,建设了1个生态文明样板村(社区)。充分发挥刘正花等典型的示范作用,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开展了“富裕、知识、新风、娱乐”四进家庭住户活动,培养和树立了一大批环境卫生整治和环境文明建设典型示范户,领着其他群众学、做给其他群众看、带着其他群众干、引导其他群众变,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部分基层妇女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不能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与城乡环境建设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商场、停车场、环卫设施、路灯、标语、广告牌设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化。

(三)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还要继续提高。

六、下一步打算

1、严厉打击对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行为,对于滥砍滥筏严令禁止,大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保护农村环境;

社区建设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社区物业管理;消防安全;现状根源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1 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活动面对的具体状态

(1) 关注效益忽略安全。在具体的活动之中,物业管理单位没有很好地将消防安全拿入日常管理工作去,该项安全活动一般只是表面话的,因此很多的区域之中经常性的会存在防火距离不合理,相关的消防通道被使用等等的一些不利现象。有时候个别的物管机构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忽略了相关的法规体系,在消防通道等区域设置建筑体,将其转租出去进而谋利。还有一些社区物管单位为了所谓的小区内环境安静,在小区的一些主要消防车道上设置路障,严禁任何车辆进入。试想如果小区一旦发生火灾,这在很大程度上人为的导致消防活动无法有效的开展。

(2) 过分的关注防盗,忽略了防火活动。很多的物管机构无法积极的将这两项活动放到一起来对待,在管控的时候总是不能等同分析。个别物管机构把去之中的消防设备随便的停止,把其中的水源等断开,把消防设施拆掉,此时就导致很多的不利要素存在了。

(3) 没有做好相关的维护活动,随意其自认发展。很多的物管机构,因为消防思想太差,不具有最基础的设备的养护知识,不在固定的时间之中对其开展养护活动。此时导致这些设备不能正常的使用,这些现象在很多的高层等社区之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4) 物管工作者的素养太差,不能够及时的察觉存在的不利现象。在日常的消防安全监督检查中我们发现,因为物管工作者并不是固定的,很多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而且相关的组织也未结合设定好的规定开展管控活动,再加之一些物业管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不能够对发生的不利现象积极的分析,无法察觉存在的不利现象,这样就往往导致小火酿成了大灾。

(5) 消防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安全隐患突出。由于小区业主在用火用电方面缺乏起码的安全常识,违章用火和超负荷用电非常普遍,家庭火灾发生的概率在不断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前进,此时群众对于物质生活的规定更为严苛,而且家居活动的思想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很多有着较高的功率以及能耗的设备被大量的使用,同时因为许多业主在装饰的时候对设备的能耗不了解,导致其线路过载,此时就会导致其因为使用不合理而引发火情。

(6) 火灾隐患整改难度大,处罚执行难。由于社区整体消防意识淡薄,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一旦存在火灾隐患,整改时需要多家单位配合,整改资金有时也需要多家单位承担,由于经济状况和消防安全意识不同,虽然有的单位愿意承担,但有的单位不愿意承担,造成很难整改的局面。再加之社区房屋在最初开发建设时遗留下的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一部分建筑涉及多个产权,物业管理单位又不能参与管理,无人协调,消防部门下发法律文书时,无明确主体,造成隐患整改难,实施处罚时,各产权单位互相推脱,消防执法难以落实到位。召开协调会时,因无法理清关系,效果不明显,以致于各产权单位均拖延整改。如果消防部门强制处理,一旦措施不慎,极有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

2 提高社区物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1) 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公共区域内的共用消防设施进行维护管理,提供消防安全防范服务”。由此可见,社区物业管理单位不是无法可依,国家已经从法律层面上赋予了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应当承担的消防安全职能和责任。《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管理规定》也明确规定:居民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在管理范围内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1)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2)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3)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4)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其他物业管理单位应对受委托管理范围内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负责。这说明政府为规范消防安全管理,实施社会消防监督,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已经将城市社区消防安全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物业管理单位,物业管理单位也要将消防安全工作层层分解,明确好各级人员的职责。

(2) 健全机制,规范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企业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物业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3) 加大基础投入,提高防控能力。今后,城市规划开发、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要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新建投入使用的社区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消防技术规范要求验收达标。对短期内不能开发和改建的老城区、城乡结合部的平房区、棚户区等要加大消防投入,要广泛开展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龙头,物业管理单位和社区业主委员会为核心,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消防安全管理模式,真正形成“社区是我家,消防靠大家”的管理氛围。必要时在一些没有物业管理的社区,可以利用社区警务室设置社区消防服务网点,推选一名思想觉悟高,热爱公益事业,责任心较强的业主确定为专(兼)职消防安全员,配备最基本的灭火器等工具,随时接受群众的求助。

(4)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安全氛围。物业管理单位要加强对社区内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制定科学规范的宣传教育计划,设置动态消防宣传栏、消防漫画,利用社区文化站、社区楼宇电视和广播等手段,建立社区消防文化阵地来宣传防火、灭火及火灾逃生、安全疏散等消防基本知识,让居民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人人重视消防、家家关注消防的文化氛围。

物业管理单位消防管理工作牵系于千家万户,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共同努力,物业管理单位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火灾形势,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和义务,为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消防安全保证,营造居民小区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