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述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教师述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教师述职总结

中职教师述职总结范文1

一、本组基本情况

本教研小组由3名老师组成,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数学教研小组。在这样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为本组顺利完成本学期教学教研工作任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本学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本学期初,我们教研组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一些理论的基础上,组织了3位教师围绕学习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驾驭教材,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老师们也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中领会知识、感悟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是素质。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本组教师还积极配合班主任对班集进行恰当的,科学的管理,硬是做到不让学生出现安全事故,顺利的、完整的送走每一个学生,让家长放心,学校放心,老师们更是不辞辛苦,尽心尽力的做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件事情。顺利的送走了又一批毕业生,安全工作做得好。

在教学方面。“坐住板凳,狠抓备课,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好每一本作业,保证数学知识的关联性”,是我组在数学教学上的共识。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开展了两次集体备课,两次业务学习,并由徐开老师代表六年级数学组参加年级研究课大讲赛,执教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获得了第三名。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们也不会停止对自己的提高学习,每周一下午,三名教师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力求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除了组内组织学习之外,还积极参与到其它组际去学习。本学期我们与一年级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交流与学习。

三、存在的问题

1、对听评课的基本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虽然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但是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科学合理的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也有待于大家继续研究。

3、有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何把这些理念贯穿与自己的教学之中?其实大叫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却还在不停的进行着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

4、学生成绩好象是不错,但是老师用的时间却不少,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四、反思

1、我们教师们的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提高,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准备以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即: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这三个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再者我们评课仍较停留在点上,未能从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评课。我们认为应该多观看教学课堂录像,再让老师们对所观看的录像做出综合的评析及谈谈自己的若干建议。从而提高教师听评课的能力。

中职教师述职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职 应用文 教学

应用文是“应付”生活,“用”于实务的文章,在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据调查显示,87%的中职生对《应用文写作》这门功课没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一、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1、教材:职业学校甚少采用专门的《应用文写作》课本,大多是附着于《语文》教材中,在编写上,每一种类都几乎包含着释义、分类、作用、格式体例、写作要求等流于形式,条条框框太多,实用性内容偏少,很多例文陈旧,偏离学生实际。

2、教师:教师们对应用写作课有理论而少实践,上课更多的是纸上谈兵,照本宣科,多采用程式化的教学,如遵循“概念-特点-写法-例文-练习”程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为迎合学生口味,考试也不考,干脆不讲,让学生课后自学,对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中职生来说,等于放弃了这一知识的掌握。有的教师觉得应用文枯燥,不如文学作品有味,往往带着学生走马观花地应付性教学,使学生不得要领,效果不佳。

3、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文字功底差,表达存在很大的缺陷,又误解应用文课程理论并不高深,很简单,甚至觉得可以无师自通,结果却是“一读就懂,一讲就会,一写就错,而且学得越多,会得越少”。另外,中职生功利性强,是直奔专业学习去的,他们尚未涉足社会看不到应用文与其未来岗位工作的密切联系,因而缺乏学习主动性。

4、评价:应用写作只往往是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考试的题型往往是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和写作,结果只能让学生机械记忆书本知识,这种评价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应用文知识与应用写作能力。另外中职有各种级别的作文比赛,但几乎没有应用文写作比赛,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应用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佳的应对措施

(一)适应中职培养目标,尝试编写校本教材

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应用文写作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可根据学生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编写适合中职教育的校本教材。例如,教材可以选编中职生在校或职业岗位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如行政公文中只选取“通报、通告、通知、请示、报告函、会议纪要”,事务文书中选取“简报、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规章制度、述职报告和竞聘报告”等常用文书。教材课后训练中尽量减少理论知识方面的练习,侧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的训练。另外,可以录制多媒体课件辅导学生学习应用文,增添教材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二)优化师资成员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要重视应用写作教师能力的提高,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比如,到行政岗位挂职锻炼,如此加强他们应用写作的实践。教师自己也要主动寻机去锻炼,比如,关心本单位的管理工作,参与单位应用写作实践。学校还可以引进部分写作水平高的行政干部、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教授来讲应用写作课或聘请他们开设写作讲座,他们具有公文写作的丰富经验,授课的感染力强。教师还要转变观念,重视应用文写作的授课,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

(三)巧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博客应用法

博客具有操作简单、交流方便、资源共享等特点,如果教师将博客引进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应用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登录教师的博客主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也可进行课后的网络教学。博客包含知识词典、在线课堂、示范文库、互动社区、友情链接等等,学生点击相应按钮就可以进行浏览学习。这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只要设计好栏目,有机地引导,适当地考核博客中的内容,能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有情趣的过程,又因为不局限于时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应用文引入一片新天地。

2.结合专业法。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对于毕业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生来说,能学以致用,是学习主要的驱动力,他们由于其特定的生存状况和认识水平,往往缺少写作应用文的强烈愿望。可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有非常明确的专业学习目的,强烈的专业目的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所要从事的行业有强烈的需求兴趣,喜欢与之有关的任何事物。于是,依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讲授不同的文体就很有必要了。例如家电维修、电子应用专业的侧重《日志》、《说明书》,计算机、商务英语专业的侧重《广告》,文秘专业侧重《行政公文》,物业管理专业侧重《规章制度》等。

3、病文分析法

对病文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病症,说明理由,改正错误,从而吸取反面教训,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水平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选取媒体上,学生中,甚至自编病文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训练,告诉学生“不应该这样写”。如,讲授《合同》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分别针对标的、金额、时间等列举病文,在对病文的分析、讨论甚至争论中,让学生快速地汲取经验教训,既加深了他们对应用文写作规范的领悟,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效果相对较好。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精心策划和指导,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求职信”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你会写求职信吗?》把学生带到求职现场,并结合惠普掌门人卡利?菲奥里纳成功求职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她这样一个没有学过电脑也没有从事过任何与电脑相关工作的女士,是凭什么击败那么多电脑精英成功位列管理层的。通过探讨,学生得出求职信要有的放矢,要知己知彼,要凸显长处,要标新立异等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认识和表达,启发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能力,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四)用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全面考核评价学生

课程结束时展示出来,作为课程总评的依据,测试采用开卷考试或者用口试、答辩的方式,改变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而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又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而言之,在应用文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实际和市场需要,适当编制校本教材,提高师资力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积极性,强化中职生应用写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中职教师述职总结范文3

中职应用文教学的现状

首先,从课程设置来说,应用文写作都是在学生离校前一个学期开设的,目的是为学生毕业实习做准备。然而,由于理解的偏差,大家都把应用文写作当成一门完善课程体系的应景课程来开设,课时少,要求也低。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所有专业开设的都是《财经应用文》,没有专业之分;考试从来都是老师自己出题考查就行了,学生及不及格都无所谓。就是在我校进行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所有专业都没有把应用文写作能力列入学生必备专业技能中,也没有将其列入必须强化的课改工作中去。这些认识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把应用文写作能力当成可会可不会的一种能力,自然也就谈不上重视了。

其次,从教材内容上来说,教材编写过于陈旧,主次不分,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现有中职学校独立编写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基本上都是按公文——事务文书——经济文书——日用文书的体例来编写的,内容上则是概念——格式——要求——例子,理论多,枯燥乏味。不要说学生学习,就是教师教的也乏力。另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甚至错误百出。比如我校所用的《财经应用文》是财政部统编教材,但其内容错误很多,尤其是其作为重点章节来编写的公文一章,前后例子矛盾,格式定草稿不分,作业题与内容无关。重要的是书中所举例子都是一些政府文件,与学生没有半点瓜葛,引不起学生丝毫学习兴趣。

第三、从学生情况来说,学生语文基础差,没有学习效力。

由于招生政策及就业市场的变化,中职生源质量大幅下滑,所招学生都是中考成绩低下甚至没有参加中考者,其语文基础知识欠缺程度可想而知。这些学生文字功底差,表达与理解能力低下,再加上中职生自律性差,功利性强,是专业课的就认真学,对就业没有明显影响的就放弃,没有学习主动性。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班能有5~10名学生认真做应用文作业就是好班级,大部分都是应付差事。

总之,上述几种原因造成了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一种境地:学生不愿学,教师施教难,课程还要开。

改变应用文教学现状的对策与思路

·改变视应用文为副科的偏见,将其写作能力列入必备专业技能之一,强化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对应用文写作课的错误定位,造成从教师到学生对其写作能力训练的普遍轻视,弱化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只有明确地将应用文写作能力纳入专业技能考核范围,列其为中职毕业生必备专业素质之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轻视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应用文教学效果。

·改变教材内容及编写体例,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突出职业性,强化应用文学习的实际意义

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应用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我们可根据学生就业及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选编其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如行政公文中只选取“通知、通报、函、会议纪要”;事务文书中选取“计划、总结、简报、规章制度、调查报告、述职报告、竞聘报告”;合同类文书选取“房屋租赁合同、借款合同、劳动合同”;日用文书则选取“简历、求职信、启事、申请书、邀请信”等等常用文书。同时无论是行政公文还是其他类型文书,所选用的实例都应以企业或日常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为主,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课后训练应减少理论知识方面练习,侧重学生写作实践的训练。

·改变讲练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写作是大多数职校生较为头疼的一件事,学生见之都比较烦。因此,应用文教学应着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点的寻找,从易入手,逐步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通知”这一文种时,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讲概念、格式,让学生立即写作,而是先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通知”。结果,学生们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他们的校园生活与“通知”息息相关,开班会、搞活动、放假等等无不是通过它来指导完成的,不能不学。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几个学生自选身边的一个事例来拟写一份通知,如清明节放假,其余学生评判。结果,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抢着发言,我也相机把通知书的相关知识和要求贯穿进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应用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寻找和开发学生的兴趣点,变被动为主动,把写作当成一件乐事、趣事、要事去学习。

·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利用学生开展认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到企业实地感受应用文的实用性及重要性

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都要开展相关的专业认知实践活动。那么,应用文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环节组织学生现场感受企业工作中需要哪些应用文写作能力以及它对员工工作、生活的指导性,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主动意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比任何课堂教学都要有撼动力,都要有效果。如果没有条件,教师可以自己到企业拍摄一些企业应用文使用场景的图片或录像,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其真实的使用环境,达到认知教学相同的效果。

中职教师述职总结范文4

浙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至今已有九年。学校对德育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一,效果也有差别。我省德育导师制开展较早的属长兴中学,已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在对长兴中学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进行调研后认为:“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作为‘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理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与之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学校仍处于尝试阶段,没有作深入实践。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已有三年,积聚了一定的经验,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历经三个阶段:一是筹备阶段。由德育安全处着手准备,先在教职工大会上动员,再由各班主任根据需要列出受导学生的名单,分给各任课老师。原则上受导对象为所谓的“后进生”———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德育导师负责一至三名学生。二是施导阶段,学校发放德育导师及受导学生的记录表,用于平时交流时填写,学期结束上交学校。三是考核阶段,将平日要求施导教师与受导学生记录的谈话表及相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纳入学期或学年德育考核。实践下来,效果不很理想。据笔者调查,在实施初期,教师“每周与受导学生交流一次”的占45%,“两至三周一次”的为30%;后来就迅速减少,有的甚至一个月不与学生交流一次。学期结束前,有的德育导师一次性填完表格上交即完事,有的干脆没交。在考核方面,学校考核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操作性,缺乏过程性考核制度,大多德育导师由开始的一点“勤”,演变为后来的形式主义。学校整个德育导师制的实践可谓“浅尝辄止”。师生对“德育导师制”总体上满意程度较低。

二、中职学校在德育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中职学校中推行的“德育导师制”,让更多的教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与学习,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定位不准:应明确自身角色角色定位是角色执行的前提,模糊的角色定位只能带来行动上的不自觉,以致效果受损。一些中职学校对德育导师的角色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同,以致产生了各自为阵、随意施导的现象。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就对受导者予以一点学习上的鼓励就算是德育导师施导的全部内容了;有的教师在自己空闲时,叫来受导学生,随意聊一通话,算是尽上导师的职责;有的教师纯粹从经济上关心,受导学生缺乏生活费,慷慨地拿出钱借给对方就算完事。如此种种,都是对德育导师制职责的片面解读。笔者以为,德育导师制首先需要在概念上加以明晰:教师担任学生德育方面的导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责,其角色应是“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物质上的求助者、心理上的疏导者与学习上的指导者”,其中“,思想上的引导者”与“心理上的疏导者”是主要角色。同时,德育导师制不能代替德育安全处与班主任的职责,中职学校应采用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

(二)准备不实:应满足培训需要学校推行德育导师制首先就要让德育导师对自身的职责、德育的任务及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笔者所在的学校没有实施这个准备阶段,德育导师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地接受“导师”的身份与使命,效果自然就不理想。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开展德育导师制前需要培训的”占95%,说明绝大多数教师需要并希望学校能组织相关的培训,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可以把德育导师的培训作为一个新的培训项目。与德育导师制相关的培训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开展学校相关工作负责人的培训,学校要预先提供制度保障,如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等。这些制度需要在“德育导师制”开展前预先设置,否则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工作成效。二是开展德育导师的培训,以理论学习、专题讨论、模拟实践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技巧。这样的培训可以贯穿在“德育导师制”实行的整个过程中。

(三)教育不当:应尊重学生心理需求德育导师制工作的核心与落脚点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思想上的矛盾、心理上的困惑、行为习惯上的偏差等。在具体的实践中,教育不当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沿袭旧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德育导师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把他们看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去呵护、去赞美、去矫正,让学生的生命在发展的过程中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德育不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而是朋友式的推心置腹,亲人般的亲切自然”。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生命关怀,至少是心理关注,所以应该基于学生的需要去倾听,但在与受导学生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反映最多的是教师的道德优越性,这容易使他们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如有个德育导师第一次把受导对象叫来,简略地询问了对方学习生活的情况后,就请学生在“受导学生手册”中填写谈话记录内容。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班里不听话的人”或“有些不良习惯,被人当作另类学生,而且被询问一些隐私”。可见,德育导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心理,特别是对方的隐秘,教育方式不能居高临下地说教,而应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学生相处。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层面的需求。相对传统的德育,德育导师制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关注。据调查,笔者所在县的职业学校,有60%的教师认为“德育导师最基本的任务是给予学生心理疏导”。中职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及行为不完全是道德问题,更为主要的可能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的核心不是知识性地说教,而是一种情绪的感染与交流。忽视对方的心理需求是造成“德育导师制”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评价不全:应落实德育实效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都离不开评价,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笔者调查了一所中职学校后发现,在德育导师制推行了一学期后,学校虽然收交了德育导师与受导学生填的表格,但这些表格只是表层的文字记录,没有形成全面的考核评价材料。如此,对德育导师工作缺乏全面的评价,影响了后续活动的开展。对德育导师制相关工作的考核,除了档案制度、学生家访制度、谈心与记录制度、会诊制度的落实外,还可以采用定期会诊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会诊可以一个月一次,全面检查可以一学期一次。另外,量化的方式可用“导师自评+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评价+述职评分+班主任、学生评分”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实效性,需要在德育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德育材料。周亮在《实施“德育导师制”是探索职教的新途径》一文中总结了德育导师制的“双档案”经验,即学生成长的档案与学生跟踪档案。学生成长的档案包括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的记录、师生活动的过程;学生跟踪档案包括受导学生家庭状况(家庭结构、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工作状况等)、学生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等。

中职教师述职总结范文5

关键词: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陈丽能(1957-),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之子项目“校企全程参与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平台”(编号:20191B171111001);浙江省2010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素质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编号:YB201012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04-02

一直以来,对于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鉴于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不同特征,实践中人们“重技能,轻素养”的一贯认识,以及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定位的认识不同(如专业课教师负责培养技能,公共课、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承担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导致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分裂培养的沟痕愈来愈深。事实上,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未来职业人才需要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发展,不可偏废。研究型教学以“干中学”为基本路径,通过“干中学”培养学习者的素养、技能或能力。可以说,研究型教学为职业人才职业素养与技能同步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受到职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为什么提出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以下简称为什么)、“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是什么”(以下简称是什么)、“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以下简称如何做)等三个方面阐述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理念、内涵与操作。

一、为什么

(一)职业教育理论方面的思考

1.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来说。任何教育都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两个根本问题。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是高端人才的关键特征。所谓高素质,就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有良好的技能水平。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从来都不是单纯职业素养培养或单纯技能培养的单一论,而是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融合论。但是,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常常存在在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单打一”问题。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为高职人才规格的总体特征,既是高职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实践一线的呼唤。

2.从职业人才规格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从“如何培养人”的角度来说,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职业岗位以职业实践作为职业人素质的外显载体。而职业实践从来都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职业人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也需要职业人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岗位工作经验等。高职教育作为高职生未来职场的准备教育及高职生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需要为高职生未来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储备,还需要通过高职阶段的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为高职生提供经验。要教给高职生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向高职生传授这些内容,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等方面予以策划、设计、研发与实施,则成为高职教育及其承担部门必须研究的问题。

3.从研究型教学的根本属性上来说。研究型教学,以研究的渗透性、全程性特点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厘定、教学该如何进行、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先导。因此,研究型教学涉及到高职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结果等高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与此同时,研究型教学通过教师、学生、企业行业人士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协商共同实施,可以丰富教师实践理论,增加学生就业经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衔接度。

(二)解决高职教育现行问题的需要

1.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分割。职业素养与技能是面向职业人岗位胜任与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整体需要。在具体职业实践中,职业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技能机器,也不能只讲做人不能做事的人。职业活动实践是一个既涉及到职业素养,又涉及到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外显、反思、生成的过程。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单一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或把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分开实施的状况多有存在。

2.“别人指定的”与“自我发掘的”错位。传统的教学常常以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为教学实施的蓝本,通过对这些固化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的演绎实施教学。教学成了一种“别人”指定的教学要求的传授过程。因此,有教育学者惊呼“目中无人的教学”。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原有的国家教学大纲被教学标准所取代,原有的全国统编教材一统天下为一标多本所取代,同时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加入了本土化、校本化的诸多元素,促使教学改革的“人化”方向发展。反观当前我国的高职教学改革进程,也存在“别人指定的”抢尽风头的态势,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学科体系的”与“实践体系的”倒置。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以学科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逻辑为教学逻辑的现象。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是未来职业实践体系。实践体系遵循的是综合、整体的逻辑。以学科体系为主的高职教学很难适应实践体系的逻辑需要。这就出现了高职教学中学科体系占据主要位置,实践体系不受重视的倒置现象。由学科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研究”的力量加以推动。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思考及实践反思,我们提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以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实施。那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则是必须交待的问题。

二、是什么

从不同的维度审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型研究型教学具有不同的内涵。完整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兼顾不同维度的内涵关系。

(一)从纵向上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上的层次之别。其中,其宏观上的内涵是指研究高职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如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确定高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中观层次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就是确立课程标准,建立课程体系;微观层次上的内涵主要是指“方式方法”的变革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学手段支持,使高职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得到培育和养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完整涵义应该是指以上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相互链接与互融。只强调其中一点或其中的某个层次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二)从横向上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研究职业岗位所需通用能力、核心职业能力、职业支撑能力所内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并把这些模块化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通过职业基础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通过适当的项目载体开发、教学方式与手段变革、支撑条件建设,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养成。二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既有理论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也有实践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所谓理论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就是指依据高职院校专科学历资格与应职应岗的职业资格需求,通过理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来达到高职学生的应知应会目标;所谓实践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开发与实施,既是指通过实训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来达到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是指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与技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就是指:以研究、分析、反思为主线,在横向上,以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中所蕴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需求元素的研究分析为“内容维”,以如何把“内容维”转化为高职教学所用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为“方法维”,以通过何种途径、方法及教学手段变革及支撑条件建设为“保障维”,最终形成关于“内容维”、“方法维”与“保障维”的系统性、综合性体系框架;在纵向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核心内涵是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通过职业流程中所需的应职应岗能力的分析,研究开发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与技能,通过这些职业素养与技能所对应的课程模块(主要有职业基础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形成利于学生应职应岗能力形成的教学综合实践项目(理论课项目、实践课项目、第二课堂项目等等),并研究这些项目的方案设计、运作实施、如何评价等方面内容,最终通过项目凸显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内容要求,通过项目实施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三、如何做

(一) 研探“三标一系”内容框架

“三标一系”的内容框架由“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等部分整合而成。一般来讲,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并不是实体的现成存在,需要教育者依据专业教学需要而进行研发,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纲要。在此,“研究”、“探究”具有了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者如何通过分析职业标准、典型岗位职业工作项目与任务,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历要求,使得“职业标准、岗位标准”经过研发后成为“课程标准”,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总体内容框架与指导性纲要。同样,研发出课程标准后,如何研发与设计课程与课程体系,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合理安排与岗位群应职应岗能力需求的课程类型、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块来支撑。这就凸显了课程体系内容建设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与应职应岗能力生成相匹配的课程类型有职业基础课、核心职业能力课、职业能力支撑课等。其中,职业基础课是指以职业领域职业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是指在职业领域以技术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课指的是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职业综合性核心能力课(毕业综合实践)指的是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形成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实践课,如毕业设计与论文等。

(二)研析应职应岗能力内涵

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开发的关键是基于典型工作流程中应职应岗能力的需求分析。任何一种职业岗位,总是要求不断地解决与本职业岗位职责相关的现实问题,从而体现该岗位承担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因此,应职应岗能力,是职业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学人员依据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标准的宏观指导,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广泛收集企业工作岗位项目与任务,经过归纳、总结、分析、整合等思维运作,离析出适应相关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种类、特征、内涵、属性等,形成学生能力生成目标。

(三)研发教学内容

研发教学内容,是指教学人员要在“三标一系”的内容框架指导下,结合应职应岗能力分析,进行包括教学实施纲要开发、能力本位教材(含指导书)编制、教学辅助资源库(参考资料)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教学实施纲要又叫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总体规划设计;能力本位教材是依据应职应岗理论、实践、知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分析,结合学校专业、学生、师资、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编制出适合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校本教材”,它包括课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纲要,也包括应用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指导;教学辅助资源库(参考资料)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学生应岗能力的多方面需求,在内涵上拓展更多教学所需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相关材料,以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时获取足够信息,满足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发更多的技术(知识)应用方法手段需求。

(四)研建保障机制

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课外与课内的协同,也需要研究与教学的互动,不仅需要面向企业需求,也需兼顾学校实际,不仅需要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需要需要高职院校教学、行政、思政等各方面的协作配合。这就需要从“内外一体、多方联动”上下功夫。所谓“内外一体”,包括“学校内外”与“教学内外”两层含义。“学校内外”,指的是学校要通过研究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与任务,分析企业工作岗位中蕴含的技能与技术“硬要求”,还要分析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敬业、乐岗、忠诚、创新品质”等职业素养“软要素”,并把二者渗入到“课程标准”中,指导人才培养;“教学内外”指的是学校教学、行政、思政等多方力量,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专业教学中渗入“人文”,在素质拓展中注重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丽能.课程标准—CCTS/DACUM理念与方法在会计专业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中职教师述职总结范文6

一、近两年来主要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塑教育形象,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以下六个方面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建立健全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我局制发了《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教发[]56号),将人发展需要的各项素质纳入学校质量的范畴,并按照目的性、科学性、整体性、激励性、人本性的原则,制定了包括德育工作、体卫艺工作、教学工作、学业考试和学科竞赛成果、其它工作六大方面学校质量评价办法。学校学业考试质量的评价,小学以1-5年度抽考、六年级结束时的统一调研考试,初中以7-8年级抽考、9年级中考结果为依据。

(二)狠抓了办学行为规范问题。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规范的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是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局将各级对教育教学工作规范要求的文件编印成书,以利学校遵照执行;同时对学生在校作息时间、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学生作业量与用书、体艺卫工作的开展、德育与心理教育、地方课程的开设等作了系统的规范,对利用法定休息日和节假日组织学生补课、在校作息时间的执行情况等进行了明察暗访,对十所初中校长和三个中心学校校长实行了诫勉谈话,对五所初中校长给予扣减500元绩效津贴的处罚,对六名教师给予扣罚年上半年1500元绩效津贴(工资)。

(三)加强了教育教学过程检查和评价。为督促学校将德、智、体、美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受益,两年来,我局组织了教学工作“两全”视导与问题学校解剖、德育工作情况调研、体卫艺工作检查、大课间开展情况评价、国家学生体质锻炼标准实施情况调查、德育和体卫艺工作随访性评价、教育质量综合性评价等系统的督查工作。

(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在严格按政策实施教师招聘、解决教师待遇的基础上,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每年组织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月活动。二是加强培训,利用暑假,分学科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送教师参加市、省组织的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工作水平和能力。三是举办短期培训班,解决音乐、英语等学科教师短缺问题。四是开展城乡对口帮扶活动,组织16所城镇学校对口帮扶16所农村薄弱学校,明确规定了任务,提出了要求,并分阶段进行了考核。五是每年组织优质课评选活动和音美教师基本功大赛,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市、省优质课竞赛活动,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搭建平台。通过以上工作,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做了一定的铺垫。

(五)强化考风考纪管理。针对以往考试组织上的一些弊端,为提高质量评价的信度,一方面我们从“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出发,加强了对全体师生的考风考纪教育,督促良好教风、学风、考风的组成。另一方面加强考试的组织与管理。通过以镇为单位设置考点、以镇域为单位编排考室座位号、由中心学校校长担任主考、同一考室监考教师来自不同学校、开展规范化考点评估、主考与全体监考教师和工作人员签订责任状等系列措施,加强了考试管理,增强了考试的信度。

(六)完善奖惩制度。分别建立了义务教育质量和高考质量评价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义务教育质量分析会和高考质量分析会,总结成绩、交流经验、研究问题、表彰先进。如年的两个质量分析会上,我局表彰了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体卫艺工作先进单位、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学校10余所,有339名教师荣获教学质量奖。并挤出近3万元对高考质量评价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奖励。年以来,我局先后对教学质量靠后的四所初中校长和四所小学的校长进行了免职处理。

通过以上工作,取得了以下成绩:一是质量意识深入人心。由于市教育局的文件和实际工作都体现了抓质量的决心,努力营造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氛围,促使学校和全体教师质量意识的提高,形成了校与校、人与人比质量的态势。二是小学、初中教学质量普遍得到提高。从年中考、六年级统一测试和非毕业年级抽考情况来看,合格率、高分率与Y值都有较大提高。中考方面,年全市平均综合Y值为48,比年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参考全科合格率为53.98%,比年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高分率为3.39%,比年提高了0.5%。六年级统一测试方面,整体合格率在70%以上的学校有31所,占小学数的58.49%;整体优秀率在10%以上的学校有8所,占小学数的15.09%;综合Y值在60以上的学校有16所,占小学数的30.19%。三是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提高。年,一中实现了一批本科上线人数名列市县市区第一的好成绩;年,在全省考生人数大幅增加,招生计划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文理科前三批人数比年增加425人,达到1678人,增长9.23%;本科上线人数由年的1869人增加到2081人;四批(二)以上上线率由年的93.7%上升到94.6%;中职对口高考本科上线率由年的14.6%上升到23.9%,总上线率由年的94.4%上升到96.6%。

二、存在的问题与形成的原因

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虽然在“提升质量”方面,我局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考质量不尽人意,尤其是年没有上清华、北大线的考生,上第一批本科的人数、比例比年有所下降。二是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不平衡和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德育、体育、美育质量与学科教学质量相比有一定差距。分析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中搬迁与扩招的影响。一中搬迁与扩招,既降低了一中高考的竞争力,使质量不尽人意,又使其它普通高中丧失了竞争能力。一中搬迁,远离教师生活地,每天往返奔波,身心疲惫,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接触、关注学生与精心于教学过程,势必对教学工作造成影响。一中扩招,由原来招生600-800人,陡增至1400人,规模由2400人以内变成4000人以上,首先是形成一中教师和管理跟不上的困难。差教师,从其它普通高中调,从大学毕业生中招,水平和能力一时难于跟上,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同时由于一中从普通高中大量调教师,迫使二、三、四、五中近五年来从初中调入教师达150人,严重影响了二、三、四、五中的教学及其质量。其次是优秀学生过于集中到一中,一中又无法使所有的学生达到理想的升学愿望,久之造成优秀生源大量外流,使我市的名校上线情况和一中一本上线率受到极大影响;而其它普通高中基本没有了优秀生源,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三本以上上线率和市RSR值低于同类学校,严重影响了我市普通高中在市的排位。

(二)教师队伍的困窘使我市教育质量丧失了竞争力。首先是高中优秀教师大量外流和辞职,造成了高中教师整体素质下降。以一中为例,-年调出、辞职、自动离职优秀教师达73人,其中近五年调出、辞职、离职150人。其次农村小学教师严重老化,且多数为原民办教师转公人员,由于身体、心理等多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影响初中、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市除城区和镇政府所在地的小学外,有农村小学38所,平均年龄为47.2岁;968名教师中,有320人在50岁以上,占33.1%。再次年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年开始的教师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对全市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中投入不足,教学手段落后,运转经费困难。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义务教育和一中的投入很大,办学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高中理化生实验、体音美等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严重缺乏,远远落后于都、夷陵等周边县市区,成为阻碍教育质量提高的紧迫问题。由于普通高中收费政策的调整,三中、五中、职教中心的公用经费已难以为继,每年出现较大的缺口,使学校运转困难,成为学校校长头疼的问题。

(四)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用不够。考试是检测和评价学校、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年间,由于多种因素,基本上没有认真地组织过全市性的调研考试,对学校、教师教学质量没有进行评价,好坏一个样,不能有效激发学校、教师抓好质量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除在继续做好前述六项工作的基础上,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强和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高中布局,压缩高中规模。普通高中过多,教师分散,不利于资源整合,不利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一中规模过大,师资、管理跟不上,生源差距大,使其无法与市内、省内同类学校竞争。根据我市学生数量急剧减少的状况(按年年报,—2017年的初中毕业生分别为5449、5012、4287、3741、3670、3312、3087、2902、2689人,且教育厅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申报的原则中规定,不高于年下达的计划数,不高于初中毕业生的50%),需要尽快压缩普通高中所数,年撤除四中,争取在2015年以前将普通高中调整到2所;一中招生人数压缩到1000人以内。

(二)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要靠校长务实、勤奋、科学地决策、领导和管理。因此我们将在全系统全面树立校长是教育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观点,建立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实行校长述职和考核制度、校长交流制度,对于教育质量差的学校校长,实施引咎辞职制度,进一步增强校长的责任心和危机感。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提升要靠教师,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学生会流失,质量难提升。市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外地骨干教师到任教;要适当扩大招录新教师的数量,以尽快解决小学教师老化和高中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避免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要单独预算教师培训经费,保证教师外出培训和市内自培的经费所需。我局和学校将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沟通交流,尽快消除以前相关工作带给教师思想上的负面影响,消除职业倦怠,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同时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认真组织学校扎实做好教师绩效考核,充分应用绩效工资的作用,加大奖惩力度。要着力城乡学校教师结构的调整,使各个学校的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大体平衡,让所有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对一中、城区学校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凡师德差、责任心差、质量差的,调动至其它学校。

(四)加大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过程的监控力度。我局将改革教学工作、德育工作、体卫艺工作的监控办法,达到积极、有效监控和评价。在教学工作上,将完善以往实施的教师教学全过程、学校教学工作全方位的“两全视导”,变固定时间为全学期随时视导,变一次性视导为多次视导,督促学校、教师绷紧积极、认真工作之弦,提高工作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五)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步伐。教学设施设备是否配套与先进,是在当代教育迅猛发展和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实施的格局下,提升教育质量必不可少的物质和技术资源。因此建议,加大投入,制定高起点的教育技术装备规划,用3-5年的时间,一是将定点小学、初中、高中的理科实验、体音美等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到位;二是启动部分学校远程教育“班班通”建设工程;三是为一中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为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提升我市龙头学校的教学档次,为高考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