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1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生活区;育人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随着高校完全学分制及学生自主选课制度的深入推进,大学生行政班级日趋弱化,生活区必然地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区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影响,而且对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分制教学模式内涵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中,学生有更大的选课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授课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安排学习进度。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分制更有利于高校因材施教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也能够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和个性化人才的强烈需求,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二、高校学分制模式下生活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活区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通过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布局、规章制度、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结构是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学分制的普及,仅仅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就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生活区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1)日常活动缺乏固定场所。随着高校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同学们自主选课的不断扩展,大大减少了同班同学之间的接触机会,给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带来了场地问题和没有统一时间等阻碍。这使得高校工作者不得不探索更加灵活的、有弹性的空间开展学生活动,为拓展生活区育人文化功能提供了前提。

(2)校园活动缺少普遍参与性。现阶段,高校活动大都呈现出规模大,要求高,参与人员少,观众多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这些活动的参与度降低,教育意义减弱,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在生活区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育人活动,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也能够化整为零,解决时间和场地等问题。

三、创新高校生活区育人文化建设工作方法

1.强化生活区环境文化建设

(1)设置思政活动室。生活区应该设置必要的活动场所,以方便工作和活动的开展。设置思政活动室,为学生学习、党员活动、辅导员办公及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场地。

(2)布置走廊文化。根据专业特色和自身需要,布置走廊文化,使同学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学校的文化,激励学生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

(3)提倡寝室文化。寝室环境建设对学生行为具有暗示、熏陶和感染作用,对寝室进行美化和装饰,用环境来影响同学们的情感、工作和学习,切实达到文化环境育人的目的。

2.完善生活区制度文化建设

(1)日常寝室评比制度。为保证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日常寝室评比制度》、《寝室文明公约》等规章制度,用制度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2)特色寝室评比制度。同学们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特色寝室的打造,经过综合评比评选出不同类型的特色寝室,以提高寝室文化建设,传承发扬健康、向上、团结、文明的寝室文化氛围。

3.优化生活区管理文化建设

(1)配备公寓指导教师。根据需要为每幢公寓楼配备公寓指导教师,负责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安全稳定建设等工作,确保生活区安全有序运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辅导员进住生活区办公。为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更全面的掌握学生情况,安排辅导员定期进住寝室和到生活区办公。这种走进学生的姿态与做法会深受学生欢迎,彰显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寝室楼的育人功能也会因此得到加强。

(3)成立生活区“自管会”。 成立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宗旨,以营造“健康、文明、创新、发展”的生活区文化为主旋律,以创建高水平生活区为目标,对学生公寓进行全面管理,与学校和物业管理相补充协调。

4.抓好生活区网络文化建设

(1)建立生活区论坛。利用生活区论坛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每日在论坛上学校相关通知、生活区近期活动等信息,同时也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达到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目的。

(2)建立生活区微信平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流行方向,完善手机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建立生活区微信平台,每日社区生活状态、当日天气预报、励志故事等,即时信息尽在掌中,方便同学们阅读,使同学们掌握最新消息。

5.创新生活区党团学风建设

(1)建立学长教学制度。根据专业需要由高年级本科生学长为低年级同学进行专业知识辅导。将学长教学工作室设在公寓楼的思政活动室,既能方便学生学习,又在生活区营造了一种学习帮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

(2)建立学长帮扶制度。为每个大一新生寝室配备一名高年级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合理规划学业生涯,以学长的先进带动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先进、争当先进。

在生活区育人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认清生活区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坚定生活区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明确生活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式,掌握指导生活区文化建设的科学方法,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生活区,共同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吴春胤,孙凌洁,刘继红.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177.

[2]杨为学.论宿舍文化建设必要性.现代商贸工业,2011(13):182.

[3]彭梅芬.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改革与战略,2004(6):75.

[4]韩笑.新形势下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创新.神州,2012(10):248.

作者简介: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2

【关键词】城市社区 文化建设 社会工作 困境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想认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社会是由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每个社区都可以看作是其所处社会的缩影,社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其作为社区的基本形式之一,文化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社会越发展其引导与激励作用就越显突出。它能提升城市居民的精神境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家对社区文化的重视,我国社区文化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迅速展开,但同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我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也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文化专员能力不足,缺少凝聚力。社区文化专员是社区居委会中专门负责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近一段时期以来,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文化专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社区文化专员的挑选上过于注重任命,而忽视了社区居民的意愿。一些社区在选拔和任用文化专员时,只是随意在社区居委会里指派一人来负责文化活动,这样一来,就容易构成上下级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缺乏文化活动的自主性,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在居民心中产生巨大心理障碍。

第二,过于注重文化专员的文艺特长,而忽视了对其组织能力的培养。一些社区在文化专员的任命上只考量其才艺如何,而放松了对组织能力的把关,以致于一些文化专员在组织活动时无人响应,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形成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局面。

第三,很多社区的文化专员具有一定的文艺专长,精力旺盛、动力十足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他们有干好工作的热情,也有努力工作的激情,但大多缺少工作经验,缺少组织能力;他们想干、肯干,但不知怎么干。

笔者建议每个社区推选一名文化专员,负责组织开展社区的文化活动,并开辟文化活动的专门场所,场所应包括图书阅览室、乒乓球羽毛球场地、健身器械区,有条件的社区还应建立小型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文化专员在图书阅览室办公,并作为社区日常文化活动的联系点,负责上下协调工作,接受上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和管理,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只要有专人负责文化活动,社区居民就知道找谁提出建议反映问题,各社区形式新颖、内容健康科学的文化活动就会迅速传播推广开来,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主体认识不清,缺少参与积极性。一提到文化建设,人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就是国家的政治宣传、标语口号,人们亲身接触的社区文化建设也大多由国家出谋划策,提供资金,所以很多人认为就应由国家为主导,引导繁荣我们的文化建设。但社区文化的参与主体是社区居民,没有社区居民的主体参与意识,社区文化建设只能是单向行为,不能有效发挥社区文化应有的社会功能。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享有者、受益者,也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社区文化建设就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但是,在现有的社区文化活动中都是由上级部门下达任务,由社区居委会负责活动的筹划实施,因为不是社区居民自己想组织的活动,所以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大多带有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僚气息和形式主义,让人反感,一些活动还要统计人数,组织部门为了凑数应付上级检查,强制社区居民参加。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所以,社区文化专员应由社区居民在社区内自己选择。文化专员应经过居民投票选举确定,候选人要由社区居民推荐竞争上岗。

居民选出的文化专员,一方面因为他是由居民选出,居民了解他的真实情况,对他知根知底,也容易沟通接触;另一方面他是本社区居民,生活在社区,同居民有密切的联系,了解熟悉社区的具体情况,容易开展工作。同时,上级文化组织应加强对民选文化专员进行组织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管理社区、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

形式简单,发展途径匮乏。一些社区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形式过于简单,只是摆几张桌子,放几个宣传牌,用这种简单的宣传方式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形式多样,采用一些类似情景剧的形式,那就会大相径庭。

社区文化建设包括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等;经营性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主导,以文化产业项目为支撑来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只是公益性文化建设,只注重硬件设施的完善、忽略了其长期良性发展的需要。

资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区文化体内的血液,没有血液的社区文化将无法运转。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化的发展,缺少资金社区文化建设将无从谈起。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曾经指出,文化能有效促进劳动、资本等物质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了能获得文化建设资金,应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各种资源,引进和聚集国内外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利用其特点优势,出谋划策,设计挖掘出一系列带有本土特色,内涵丰富,独具一格的文化产品,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也可借鉴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即市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社区文化特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从市场获得文化建设资金,不断完善丰富社区文化,实现社区文化建设和市场融资的双赢。

模式固定,缺乏适用性。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搞一刀切、一概而论,按照统一模式开展是行不通的,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大部分城市社区参与文化活动的社区居民多为6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主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而具有城中村性质的城市社区,既有城市社区的共同特点,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

城中村社区是城市化改造过程中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而演变成的城市社区。其具有农村社区普遍特点,人口密度小,亲情关系紧密,其居民以往从事农业种植,以务农为生,生活结构松散,时间观念淡漠。现改为城中村后居民失去土地变为城市居民,其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他们渴望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有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但其中的青年群体具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肯放弃追求以满足于现有的娱乐生活。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获得更富裕的生活。马克思曾经指出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要实现社区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以,在城市社区应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设立培训机构,以满足青年群体竞争找工作的需要。

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积极推进社会文化市场化。放弃过去单靠国家扶持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避免社区坐等国家支持资金和国家过度投资造成资金浪费的问题,要放松管制,强化社区文化市场化。如果能够将社区居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就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去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吸引社区居民,扩大影响力,也会提高组织者的成就感,促进其继续谋划,形成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

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模式可借鉴高校社团建设模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每一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偏好与兴趣。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人文区位学理论来看,社区里的每个成员都存在着相互之间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就要社区居民自己行动起来,根据自己的想法与爱好去创立文化社团,将具有共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由他们自己决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

引进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以政府为主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由规范健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充分运用自身专业机构优势,合理运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将个人、组织、社区、社会有机结合,开展以社区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活动,提升社区居民文化道德素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3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建设

前言: 城市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区域亚文化,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探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随着现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群众已不再满足单纯的欣赏文化,被动地接受文化,而是主动要求参与到各种文化形式的实践中,这也正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这既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居民变化了的生活状况的内在要求。

一、社区文化的涵义

目前,由于理论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角度不同,因而对社区文化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各执其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上讲,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另一种是从狭义上讲,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形式等。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后一种解释更为恰当,它为我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以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了依据。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文化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常常被作为极为重要的内容加以重视,有人甚至认为社区建设就表现在社区文化建设上。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的社区人文环境,对构建和谐社区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精神依托

社区文化是城市文明的体现,属于社区精神文明范畴,它以其特殊的功能对社区成员的人格精神,对社区的整体风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文化建设能够使社区居民在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灵的交流建立互信与互爱,有助于在一种彼此相知、相容、平等、友爱与和睦的关系中强化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同时,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培育居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健全的社区理念,确立关心社区和社区公益活动的强烈意识,以高度的社区责任感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来关怀社区,把社区视为自己生活的家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风尚。

(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形成是由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也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发挥着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各个阶层收入的悬殊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带来许多的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使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等。社区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这就给社区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只有从社区入手,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将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区文化建设是解决社会转型期社区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诸多因素的相互碰撞必然导致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中必然有其表现,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社区通过开设老年学校,组织老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和文艺娱乐活动,同时组织社会力量建立老年福利院,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归宿。这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托。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迷信思想对市民灵魂的侵蚀,为扫除封建迷信、赌博、吸毒、黄色文化制品等消极社会因素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三、社区文化建设新思路

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阶段,积极探索和推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做好城市的社会工作,增强社会稳定,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思路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的大思路,要把“人的塑造”贯穿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整个过程的始终,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重解决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致力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完善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要找准角色定位,部门之间要理清关系。对于社区文化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理顺工作和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规律的社区文化管理新模式,这是提高管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完善运行机制方面,社区文化发展的领导组织机制、物资投入机制、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制度化。

(三)提高思想认识,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与参与度

社区居民既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加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不断地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文化活动内容、体现以人为本,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来提高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与参与度。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关键点应体现在“服务”上。作为社区组织者在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时,要力求更好地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质量服务。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品位

社区的各种资源是社区文化建设最宝贵的条件,从某种意义来说,社区文化建设过程就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一是组织资源,群众文化社区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社区组织要注重组织制度建设。二是人才资源,要通过开展社区人才资源调查和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发掘社区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使社区文化更具活力,更有魅力。三是设施资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会越来越多,对文化设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企业和社区组织应该想方设法增加文化设施的数量,并且不断提高建设质量和服务质量,使人们的文化活动有去处,并得到满意的服务。

四、结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社会)的过程,即由单位体制主导转向社区体制主导的过程。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对社区文化建设作简单化、浅薄化的理解不利于它的顺利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化,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社区文化建设理解的深入和实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和理论也会逐步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吴新叶著. 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王颖著. 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5.

[4]唐中新著. 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邓伟志. 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J].上海大学学报,2007.4.

[6]张珏娟. 强化责任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N].四川日报,2009.6.

[7]陶宏斌、刘 力. 武汉和谐社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地方发展研究,2006.7.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4

【关键词】天津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与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时期。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最突出的标志,研究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文化①,而与快速城镇化相伴生的却是对文化意义的忽视②。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单位办社会逐步演化为社区办社会,“社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肩负起更重要的时代责任;同时不同阶层、地域、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在社区中集聚、碰撞和摩擦。毋庸置疑,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基层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对于解决新时期新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较好,历程较长,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与新时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章选取天津中心城区的17个城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以期能摸清基本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调查与设计

为保证调查研究的客观性与全面性,以社区区位、规模大小、发展与成熟程度、居民形态四个因素为评判标准,笔者选取了天津中心城区的17个城市社区为调查研究的案例。关注社区文化活动的季节性特点,调研于2013年4~10月分三个阶段实施。2013年4~5月是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实地勘察的方法,进行预调研和基础摸底工作。2013年6~9月是第二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鉴于社区文化内涵的抽象性,采取了随机发放并面对面辅导填写的方式,使得问卷的有效性达到百分之百,根据社区规模与成熟度的不同,分别发放50、70和80份问卷。2013年10月是第三阶段,采用“质性研究”中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着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选取了20位社区居民和10位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在社区居民的选择上兼顾了文化活动骨干、积极分子和一般居民,共获得30份有效访谈样本。

笔者设计了分别面向居民与管理人员的两套问卷,问卷以单选题和多选题为主。针对管理人员的问卷共有18题,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评价与诉求3个部分。面向居民的问卷设计有40道题,涉及到居民的基本情况,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和认知、评价及诉求,对物质文化设施的使用、评价与诉求,对制度文化的了解与评价,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个部分。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指根植于内心的心理意识、信仰和价值观,以及外化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④,归并为两个方面:心理层面的价值观念文化与表征层面的行为活动文化。

一方面,心理层面的价值观念文化。笔者从居民文化程度、、认知水平、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四个方面进行研究。从问卷分析看,天津城市社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较高,以高中和大学学历为主,分别占到了33.4%和49.8%。大部分社区居民无,由于民族构成的特点,在回族集聚的社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占一定比例。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知有着普遍性和局限性并存的矛盾和特征,居民对城市社区文化及建设普遍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理解又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和功能作用的认知比较片面。

居民对社区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表明天津市近年来社区文化建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邻里之间的相熟度和交往性不高,社区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不强。而且在调研中还发现,成熟、环境好、设施完善的社区,其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而人员构成复杂、较新、环境差的社区相反。

另一方面,表征层面的行为活动文化。行为活动主要表征通常是社区文化活动,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是类型单一、内容老套,各社区之间雷同、复制,特色不突出,根据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组织的文化活动很少。据实地调查和居委会访谈结果整理,大部分社区的文化活动首先以歌舞活动为主,其次是一些固定的节日演出或慰问活动,这也是导致社区文化活动居民满意度与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居民有良好的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期望,但是却很少或不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对于已经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都不高。

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硬件设施,在给社区文化活动提供场所的同时,更是城市社区文化直观、具体的表现,可分为物质设施文化和物质环境文化两个方面。⑤

一是物质设施文化,即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实施的设施和场所。各社区都有一些基本物质文化设施的配置,如广场、健身器材、活动室、宣传栏等,但各个社区差异较大,共性问题也非常突出,数量少、面积小、后期维护脱节、更新缓慢,室外场所和设施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室内场所和设施使用率普遍较低。就室外场所与设施而言,数量与面积都存在大的缺口与使用率低下并存的矛盾,一方面是数量少、面积小的问题非常突出,而另一方面却是使用率并不高,甚至因长期不用而残破不堪。。而室内场所与设施,除了数量与面积上的硬伤之外,开放时间短、开放度不高是最突出的问题,很多社区的室内设施和场所形同虚设,居民很难接近和使用,反映出室内文化设施建设和宣传工作的薄弱。

二是物质环境文化,可以直接体现一个社区的文化特色、水平以及居民素质,表征为城市社区的建筑风格与色彩,小区的景观和绿化,以及各项环境设施与小品的设计、使用和维护状态等。物质环境文化的水平主要受前期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维护两个因素的影响,整体来看,新建设社区的前期规划建设水平要整体高于建成年代早的社区;而从后期管理维护角度而言,物业管理的有无、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综合调研的17个社区,建筑形式多样,但是色彩和风格都不能体现城市特色,维护管理跟不上,很多建成时间不长的社区外表也因风吹日晒而显得十分陈旧。在景观绿化与环境小品上也相对比较传统,没有考虑社区人群构成特征;几乎每个小区都存在私搭乱建现象,有的社区绿地、环境设施和小品的破坏还非常严重,居民对社区物质环境文化的满意度不高。

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作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顺利而持续开展的约束和保障,可分为规章规范以及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两方面。⑥

一是组织机构单一、人员配置薄弱。目前天津各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主要由居委会负责组织进行,物业起辅助作用,个别社区有业主委员会起一定的协调作用。很少有驻区(外)单位(机构)参与进来。各社区均设有文化专员的职位,或是文卫兼管,也有文卫与其它方面负责相合并的,但是文化专员的专业特长堪忧;社区都有一些居民文艺骨干,有比较固定的文化活动团队;但是专业文化人才短缺,几乎没有社区与专业文艺团体建立长期的对口联系,另外所有的社区都缺少文化活动的专业志愿者。

二是制度庞杂、针对性不强、宣讲不够。所有社区的各项制度、规章、规范都很健全,内容庞杂;但是缺乏特色,缺少针对自身的制度建设,绝大多数社区自主制度建设不积极,特别是几乎没有专门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而且制度的形式化严重,宣讲不够,对社区居民的约束力极低,社区居民对社区制度的关注度和评价较低。

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转变观念,加强认知。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笔者体会到观念和认知是影响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因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的认知不够深刻、比较片面,不能从其对居民个体、社区和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和深层动力进行理解。在观念上重表面轻实效,最突出的如制度建设,所有社区的各项公约、制度、组织健全,但实施成效弱;物质层面,各社区都积极进行基本物质设施的配置,但是其利用与开放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精神层面,主要组织一些例行的文化活动,参与人员固定化、核心化。

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认知。只有正确认知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和内容体系,才能树立建设社区文化的正确目的,采取有效措施,发挥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强化对社区文化建设功能的理解。社区文化具有多位一体的功能,从微观上讲,对居民个体具有娱乐、教育和塑造功能;从中观上讲,具有对社区进行规范、协调乃至融合的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可以起到城市的文化传承、城市稳定和和谐的作用,因此其功能的深远意义在于其对城市发展所起的深层次作用。

另一方面,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体系的认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是多层面的严密组成,与广义文化的内涵相对应,包括核心内容―精神文化层面、物质载体―物质文化层面和制度保障―制度文化层面,各层面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忽视任一方面的建设都会影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

明确地位,确立主体。制约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不明确,城市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其一,明确文化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灵魂和核心地位。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社区对文化建设形式上很重视,但是行为上支持的力度较弱;社区文化建设在有些社区中处境尴尬而矛盾,拔得高却落点低,提得多却做得少,务虚不务实的状况比较普遍;很多社区重物质空间环境改善而轻社会管理和文化建设,显然不能满足社区发展的基本概念。

其二,确立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构成主体,理应且必须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而目前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远未建立,政府、社区组织处于整个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核心地位,社区居民被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缺乏,社区观念淡漠,对自身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缺乏认知;另一方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低透明度,造成了很多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内容、参与缺乏了解,这种参与主体的尴尬性造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效果不明显、文化建设活动虚假繁荣、文化建设的普及性差。⑦

摸清现状,以评促建。调研过程中,大多数社区管理机构都反映出了对物质文化设施的迫切需求,其次是社区文化资源的匮乏。笔者在访谈中得知社区中有大量有文化特长的居民存在,有很多文化资源可以挖掘。而评估则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手段,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

首先,以评估为契机,对社区内外可利用、可挖掘的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工作。重在人才资源的发掘,对社区内部有文化特长和一定文化造诣的居民个体进行调查、建档,同时摸清区外可供利用的艺术家个人、团体或志愿者的情况,建立合作关系;摸清社区内外的物质文化资源,明确社区内的物质文化设施水平和环境水平,积极开拓社区周边可供利用的物质文化资源。其次,以评估为契机,提升、改造社区的物质文化设施和环境水平,丰富文化活动类型,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最后,以评估为契机,找出差距,站准位置并注重挖掘特色。目前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雷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差,而且各社区的亚文化特色不突出,各社区一定要立足自身优势,挖掘特色资源,注重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完善机制,拓宽渠道。建设运行机制不合理与资金缺乏是天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共性问题。就运行机制而言,目前的文化建设行为基本上是在政府倡导下自上而下进行的,导致社区管理机构很忙,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而专项资金缺乏确实是一个难题,目前的文化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拨付,且额度有限,资金不落实,各项文化活动的组织、物质设施的配置与日常维护都难以实现。

一方面,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基层文化建设,培育社区文化自下而上的建设力量,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调动其工作热情;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定期对社区管理队伍和社区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

另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改变目前单一的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努力拓展资金渠道,积极吸纳社会及居民赞助,力争建立“三位一体”的以政府支持为主、市场化运作筹资为辅、社会及居民赞助为补充的资金筹措系统,适时建立社区文化建设基金,实现自我循环和良性发展。

(作者分别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12025)

【注释】

①刘士林:“关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4期,第35~37页。

②柏巍,刘昆轶:“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6期,第66~72页。

③郑萍:“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8期(11),第115~118页。

④杨贵华:“重塑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共同体的文化维系力”,《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5期(3),第92~98页。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5

关键词:旅游社区 全员PR 文化建设 禄充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27-02

1 概念界定

1.1 全员PR

全员PR,即全员公共关系或全员公关,是公共关系管理的一个理念,通过对组织内部全体员工的公关教育与培训,增强全员的公关意识,提高全员公关行为的自觉性,使全体人员认识到,一个组织的形象、信誉这种无形资产比有形的资金、设备更为珍贵,更为难得。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公共关系的重要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是指: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公共关系工作的成功,不仅需要依靠专职的公关部门和公关人员的不懈努力,而且有赖于一个组织各个部门和全体人员的整体配合。一个组织上至最高领导,下至每一个成员,都是有形无形的公关人员。

1.2 旅游社区

(1)社区

本文引用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集合社区卫生护理界的专家,共同界定适用于社区卫生作用的社区(community)定义: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

(2)旅游社区

该文中的旅游社区指既是旅游景区、旅游接待地,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原住民的生活活动区域,旅游业已经成为该社区的主要经济支柱,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和旅游活动,并与旅游者互动进行社会交往,形成特有的旅游社区文化和价值体系。

1.3 文化建设

(1)文化

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生存模式,包括技术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体系。

(2)文化建设

本文中的文化建设在分析禄充村的经济模式(获食方式,属于技术文化方面)的基础上,提出精神文化(涉及制度文化和价值体系方面)建设方面的建议。但由于当地的经济模式―― 旅游服务业的特点,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直接反馈到经济模式的建设中,从而推进整体文化的发展,因此本文中的文化建设主要讲社区精神文化建设。

2 问题的提出

2.1 禄充村概况

云南省玉溪市抚仙区禄充村位于中国第二深的湖泊―― 抚仙湖西岸,社区内有秀丽的抚仙湖风光,形如笔架的笔架山,状如金钟的玉笋山,平静如镜的波息湾和绿树成荫的古榕树以及古老独特的水车捕捞抗浪鱼等景观。清澈迷人的抚仙湖,绿树成荫的古榕树,欢乐的湖岸沙滩活动,铜锅煮鱼的美味使禄充村成为抚仙湖沿岸有名的旅游景区。

禄充村面积9.5 km2,湖岸线长3.2 km,距昆明70 km。禄充村现有常住人口2100人,其中当地农村人口1718人,有耕地105亩,人均耕地0.06亩,主要从事旅游服务业,2012年人均收入4750元人民币,旅游经济是当地经济支柱。禄充村社区海拔1740 m,年平均温度21 ℃,社区内设有学校、卫生院、派出所、游客服务中心等机构。禄充村既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也是当地居民生活、从事经济活动的场所,是典型的旅游社区。

2.2 禄充村的经济模式

禄充村当地农村人口均为失地农民,主要从事旅游服务经营活动,既有凭借自有住房进行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自主经营活动,也有参与集体所有制旅游公司工作获取报酬和分红的经济模式。

2009年年底在当时禄充村所属澄江县龙街镇党委的领导下,由村民选举董事会成员领导,成立了云南澄江禄充笔架山旅游有限公司。该公司采取以禄充村公共的土地资源为公司集体资产,占公司50%股份,其余50%股份以村民自愿每户入股2万元集资方式完成。

云南澄江禄充笔架山旅游有限公司成立初期2009年年底集资380万元,2010年第二次集资380万元,共有集资760万元,至2012年,公司累计投入1300万。公司成立后对湖岸边、湖面上公共土地上自由经营的餐饮、娱乐等项目进行收购后统一经营,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湖面、沙滩游乐活动经营,湖岸边属于集体资产的商铺、超市、餐馆、木屋的出租收入。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150万元,2010年收入390万元,2011年收入670万元,2012年收入930万元。公司采取的分红方式为集体资产50%的股份按人均每年分红,2009年每人分红170元,2010年每人500元,2011年每人670元,2012年每人920元;居民自愿入股部分按股分红,每一万元的股2009年分红750元,2010年分红2000元,2011年分红1500元,2012年分红2000元。公司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230人左右,期中残疾人8人;工资支出每年大约300万,人均工资年薪在1.5万至2万之间。

私营经济主要以家庭旅馆、餐馆一体化经营为主,禄充村本地户口600户人家有200家从事此项经营,另有引进的外来个体户一家从事回族餐馆经营。

2.3 禄充村旅游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社区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禄充村现有常住人口2100人,其中当地农村人口1718人,有耕地105亩,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06亩,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支持该社区生存。社区所在区域属于抚仙湖水域保护区,不能从事其它工业生产活动。该社区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都只能主要从事旅游服务产业,禄充村社区旅游业从1992年起步,至今已经发展成以旅游经济为当地支柱产业的经济模式。社区生存模式成为典型的旅游社区模式。社区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2)旅游经济模式对社区精神文化的重塑作用明显

①社区邻里关系、人际关系的改变

社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导致邻居关系成为竞争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原有的良好互助互帮的邻里关系开始淡漠甚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客源竞争、价格竞争下形成的营业竞争关系。

②好客民风的改变

社区原有的淳朴好客的民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变成服务收费的营业关系,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抱有排斥和欢迎两种对立情绪。

③传统习俗的改变

社区原有自发形成的在传统节日如春节的龙灯、鼓乐拜年活动消失几年后,近几年需要村委会的维系才能举行。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了。

④对的改变

禄充村社区原有融合了佛、道、儒。在笔架山上建有观音阁,社区内有文昌宫、关胜宫、三元宫。发展旅游经济后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地成为了生财工具,人们对这些精神圣地的看法已不再单纯。

(3)旅游社区的文化建设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因果关系

禄充村社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者说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可持续性。禄充村旅游社区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可持续性的维护,除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外就是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只有建设和谐的社区邻里、人际关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旅游供给市场;和谐的居民与旅游者关系才能增进旅游吸引力,人气带来财气;社区良好的精神文化形象会赋予旅游景区形象内涵价值,增进旅游吸引力的可持续发展。

3 问题解决的途径

3.1 旅游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

(1)社区良好的精神文化形象会赋予旅游景区形象内涵价值,增进旅游吸引力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社区的特点是: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居民生活、生产的场所,社区服务功能既要服务旅游者又要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社区形象和景区形象重合,旅游景区的吸引力表现在景区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三个方面,社区良好的文化形象会赋予旅游景区形象内涵价值,增进旅游吸引力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能增进居民的幸福感

旅游社区在是旅游景区的同时还是当地居民生活活动的区域,区域范围内的成员需要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实现社会交往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感。

良好的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能为区域内每一个成员提供归属感、被接纳、被认同,实现社会交往需求,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感觉到幸福,人生意义圆满。

(3)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直接反馈到经济模式的建设中,实现整体文化的发展

旅游社区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旅游业属于服务产业,社区精神文化建设能直接改善社区内的旅游服务态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改进经济技术(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

3.2 旅游社区形象定位

禄充村旅游社区形象目前由两部分组成,即景区形象和社区形象。景区形象主要由自然风光和娱乐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构成,社区形象由社区文化和服务体系的理解度和满意度构成。调查显示游客对景区形象评价较好,社区形象的评价却相对较差。要提高禄充村旅游社区形象就要加强旅游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存,促进社区形象和景区形象的融合。

建议禄充村旅游社区的形象定位是:“抚仙山水,文昌之地”。在形象传播中强调禄充为文脉之地,历史上曾出过一门双进士,百户三翰林,以及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昌宫。矫正原有形象中社区文化不足的情况。文昌之地的形象也能唤醒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可以有效增强当地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对邻里的认同感,自觉维护社区形象,改良民风。同时文昌之地形象的信息传播,也能引导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探索,而不仅仅停留在对车水捕鱼和铜锅煮鱼等外显文化的猎奇。文昌之地文化的内涵应该可以和大多数中国游客产生共鸣,吸引他们浸润期中长期停留度假,取代原有的猎奇体验旅游。

建议禄充村旅游社区精神:“礼仪之乡,诚待天下客”。礼仪之乡与文昌之地在文化内涵上有关联,可以唤醒社区居民的自我形象维护,改善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社区居民既能从对客服务中获得经济报酬,也能获得个人通过旅游者参与更大社区交往的需求满足。

建议禄充村旅游社区邻里关系价值导向:“一湖水一家人,团结互助,友爱乡邻”。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强调共享山水,建和谐社区。良好的邻里关系可以丰富社区居民的情感世界,增进社区情感纽带;同时还可以改善供给市场的不良竞争情况,协调社区内行业关系。

3.3 全员PR

对禄充村旅游社区内全体常住居民进行公共关系教育和培训,增进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内部凝聚力。策划各种公共关系活动促进旅游社区形象的内部导入,旅游社区精神和邻里关系价值导向的推广。让每一个常住居民都以居住在“抚仙山水,文昌之地”的禄充村而自豪;认同自己是出自礼仪之乡的人,应该诚待天下客,体现自己的修养;认同“一湖水一家人,团结互助,友爱乡邻”的价值观念。

在禄充村旅游社区内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氛围,在环境绿化、美化的同时,注重营造文化气息。禄充村旅游社区的标志、吉祥物、象征物以及形象定位、社区精神和价值导向应该物化应用到社区环境中。对外来旅游者来说这是社区形象的外部推广,对社区居民来说这可以增进他们对社区形象和精神、价值观的认同。

通过对禄充村旅游社区内全体常住居民进行公共关系教育和培训,使全体人员认识到,社区的形象、信誉这种无形资产比有形的资金、设备更为珍贵,更为难得。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保护自然环境外就是社区旅游形象的维护。让每一个居民都自觉成为社区旅游形象的维护者和传播着。

3.4 推进旅游社区文化的外部传播

(1)取消禄充村旅游社区门票收入

以待客之态而不是经营之态对待旅游者,能增进旅游者对社区的好感和行为上的和谐度。旅游者在旅游社区内的住宿、餐饮、娱乐等消费是旅游社区主要经济来源。

(2)增加社区内禄充村小学的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解决当地居民子女大多异地上学的因素,营造社区文昌之地的生活氛围。教学成果信息及时对外传播,小学生的社团活动可以考虑展示给游客看。

(3)文昌之地形象代言传播

聘请在文化界有名望的玉溪籍(禄充籍的更好)人士做禄充村小学名誉校长,通过名人效应推广禄充村旅游社区文昌之地的形象。

(4)社区旅游形象矫正与传播

禄充村旅游社区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澈迷人的抚仙湖,绿树成荫的古榕树,欢乐的湖岸沙滩活动,铜锅煮鱼的美味。原有古老独特的水车捕捞抗浪鱼景观已经只是一种传说。现有社区旅游形象中主体是自然景观形象,缺乏人文旅游形象。建议把社区形象和景区形象统一,定位为“抚仙山水,文昌之地”。重新定位的旅游社区形象需要大力对外传播,可以考虑在原有抚仙山水风光的信息传播中增加文昌之地相关信息的传播。传播途径可以大众传播媒介与社区内部媒介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考虑参与国内各种文化活动、旅游展览活动以及玉溪市的节庆活动等方式传播。

参考文献

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6

1.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随着社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场面热烈、活动频繁、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

2.社区文体设施逐渐完善。

随着社区机构的建立,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许多社区已建设了一定规模的文化活动场地、场所,并逐步配套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的设施、设备。有些社区的文体设施建设已很完善。虽然整体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还亟待改善,但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制度比较健全的社区已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社区文化队伍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现有的社区文化队伍原来多是零散的业余文体骨干,因为有了社区这个组织,所以迅速凝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不过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无论是在队伍素质上还是规模上都已经发展得很好,而有些地方的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人员的编制、待遇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也需要相应改善。

4.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富于地域特色,但有待丰富。

因地域差异,文化活动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但基本都以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为主。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虽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但参与人员以中老年为主,活动内容和形式也有待丰富。应丰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并通过组织、引导、推广、丰富,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积极参与。

二、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促进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注重建设新农村文化,强调了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台政策、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个社区党支部都注重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制定了相应制度使社区群众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打造和谐、文明、健康的社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如此,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努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1.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多数新建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大多数是政府出资,对政府、集体依赖性较大。部分新建社区几乎没有文化设施,文化建设项目很少,用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也很少。

2.文化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多数新型社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文化设施不完善,难以全面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希望参加社区文化培训班、创业培训班、文化产业班、养殖、种植班等,以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而这些目前很难实现。

3.新型社区文化建设中对文化设施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和谐是社区乃至我们整个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的理念。有些社区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但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却上演了不和谐的一幕,如文化设施建好后,出现设施被滥用、被破坏等现象,再加上文化设施被毁坏后没有得到及时修理,导致部分文化设施报废。

三、如何加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坚持面向大众,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重点,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的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形式。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团结一心,为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1.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需融汇多方力量,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一部分资金由社区集体提供。所以要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以不断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大力发展以展示民族习俗、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等富于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文化等,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并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社区群众文化,切实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3.引入多元文化,带动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