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

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范文1

【关键词】应用系统;运行维护

0.概述

2000年以来,在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初步建成以ERP 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体系、以MES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信息体系、以实时数据库为核心的生产控制信息体系,搭建起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目前我公司已建成的应用系统有近百个,如下图所示:

图1-1 已建成的主要信息系统

根据总部信息化“六统一”原则和“建用结合、以用为主”方针指引,随着这些核心业务系统的逐步上线运行,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离不开信息系统,如何保证这些信息系统能够安全平稳运行;如何利用系统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点、提升精细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摆在运维支持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1.系统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我公司信息系统的逐渐上线运行,形成了“生产经营分析—TBM—ERP—MES—计量—LIMS—实时数据库”等核心系统为主线的从“经营—生产—操作控制”一系列的信息系统。任何一个系统故障造成的损失,影响面是比较大,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业务,如:服务器故障、ERP系统、计量系统的进出厂业务等。

其次,从各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看,大致可分为规划和设计、开发和测试、实施、运营和终止等五个阶段。前面三阶段从时间的角度看,只占生命周期的20%,其余80%的时间基本上是运维服务,如果系统运维做得不好,那么这些花费大笔投资建立起来的系统,无法带来预期的效益,或者导致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因此信息系统也是“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只有进行良好的维护和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要从系统技术管理和业务应用管理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保证系统长满优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保证系统的应用效果。

2.规范运维管理,建立运维支持体系

从组织机构上建立支持中心,参照中石化总部信息系统运维二层三级的支持体系,成立企业支持中心,全面负责公司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首先,选择合适的业务人员和IT人员负责系统管理及各类业务的运维支持工作,要 “选用合适的人,合理地做事 ”。各支持人员一定要精通本专业的业务处理,培养既懂业务又懂IT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引入“AB角制度”,明确分工职责,落实责任到人。每模块均设置主员和备员,主员承担模块支持工作,备员作为后备力量,在主员岗位变化时,备员承担主员职责。

其次,系统运维工作细致繁琐,如何保证将其做到“无微不至”呢?方法是把运维工作和制度化紧紧地捆绑到一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完善的制度是运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必须完善和严格落实运维管控制度,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使得运维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做好系统变更管理,降低系统风险

在系统运维过程中,由于系统升级、程序优化、业务调整、用户调整等需求,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变更。为了做好系统变更管理,主要需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变更策略,变更的对象分类、变更需求分析、变更方案确定、变更测试、变更影响度、变更紧急度等,严格按照策略执行;二是确定变更的角色,变更的申请人、审批人、变更的实施者、变更管理的负责人等;三是要确定变更管理的流程:第一步由关键用户创建用户/权限变更的变更请求;第二步单位负责人对该变更请求进行初步审批,若拒绝,则该变更请求被关闭;若批准,则交由支持中心负责人;第三部支持中心负责人进一步审批的变更请求,若拒绝,则该变更请求被关闭;若批准,则交由应用管理员人;第四步应用管理员人对该变更请求在系统进行实施,实施后交关键用户;第五步关键用户在系统进行变更测试,测试不通过,继续交应用管理员修改,测试通过,关闭该变更请求。

4.加强问题跟踪,实现闭环管理

为保证各应用系统遇到问题后及时解决,将影响最小化,制定了规范的问题提报流程,(如下图)。企业支持人员登录到统一的平台上(SLM)来解决用户提报的问题,形成痕迹管理,实现问题上报、解决、确认关闭的闭环管理,规范日常运维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实现对所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汇总,便于查询。同时结合现代通信手段(Email或者手机短信)确保问题响应处理效率的提高。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及时性,系统将问题分为非常高(VeryHigh)、高(High)、中(Medium)、低(Low)4个等级。

5.借助运维工具,提高监控水平,变被动为主动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实施主动的问题管理,化被动为主动,在信息系统故障发生之前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和知名故障,是运维工作的重点之一。

SAP Solution Manager运维管理平台的使用:2007年10月在总部的统一安排下,企业SAP Solution Manager运维管理平台成功上线运行,将ERP系统所有的运维工作纳入电子化、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该运维管理平台主要的功能应用场景如下:在总部对SLM的实施中,主要实现了解决方案监控、运维支持服务台、变更请求管理三个模块功能。解决方案监控管理,对ERP系统ABAP DUMP、OS状态、后台作业、备份记录等16项指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形成早期预警报告,及早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消除系统瓶颈,变被动的紧急救火为主动预防。SAP Solution Manager运维管理平台同企业SAP R/3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无缝连接,在系统监控和问题服务管理上方便快捷。

6.加强培训,提高运维能力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支持中心要维护的应用系统数量多、涉及业务范围广,这就要求IT运维人员必须是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业务与技术的结合,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从业务着手,然后落实于技术,最后再回馈到业务。在企业实践中,业务运行质量的好坏始终是上至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关心的第一位的问题,而技术和系统只是实现业务绩效的有力工具。目前运维人员的专业IT技能和业务技能大多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

首先在项目建设期间学习:让运维人员参与到信息项目建设中去,参加项目规划阶段的运维设计和项目上线前的功能、性能和业务测试等,使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得到更新和提升。其次制定培训计划:结合总部开展的“比学赶帮超”活动和总部支持中心组织的培训,全面深入开展以ERP为首的应用系统的学习和应用,在“支持、服务、管理”的基础上,做好培训管理,切实做到让关键用户深入掌握各应用系统的内部原理,提升支持人员的操作技能、业务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推动企业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发挥其潜在功能。最后建立运维知识库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建立运维知识库管理,完善技术沟通渠道,实现知识共享,提高运维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

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造价控制

0引言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中心工作之一,是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取得最大经济收益的关键[1][2]。为了保障履行合同的权力、责任、义务,规范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控制施工成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建立合同管理机构与制度,做好施工合同交底

现在很多施工企业设立了专门的法律顾问室来管理合同的谈判、签署、修改、履约监控、存档和保管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还没有建立这样的一个专门部门。由于施工过程的长期、复杂,投资大风险高,施工合同管理是非常专业化且要求相当高的一种工作,必须要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来完成,而不应兼任,甚至是临时管理。目前,建筑企业中集团性大型施工企业较多,对于他们来说,应建立二级管理制度。集团性的大型施工企业常以集团管理为主,统一对外承接项目或交由属下的施工企业负责具体的施工。由于集团和其属下的施工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故两者之间虽有投资管理关系,但在法律上又相互独立。施工企业在经营上有各自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对于这种集团型施工企业的管理应当设置二级双重合同管理制度,即在集团和其子公司中分别设立各自的合同管理机构,工作相对独立,但又应当及时联络,形成统分灵活的管理模式。

合同管理制度是合同管理活动及其运行过程的行为规范,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合同管理的关键所在。施工企业只有拥有一套完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以供合同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工作中参照执行,才能将合同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完善的施工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施工企业合同内部会签制度、审查批准制度、印章制度、检查和奖励制度、合同管理目标制度以及合同管理质量责任制度。

在建立合同管理机构与制度的基础上,应应对项目管理人员和各工程小组负责任进行合同交底,组织大家学习合同文件和合同总体分析结果,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做出解释和说明,使大家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各种规定、管理程序,了解施工企业的合同责任和工程范围、各种行为的法律后果等。使大家都树立全局经济中,必须把“按图施工”转变到“按合同施工”,特别是在工程中使用非标准合同文本或本项目组不熟悉的合同文本时,合同交底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进行合同交底时,应首先将各种合同事件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工程小组或分包商。落实的合同和合同分析文件有:合同事件表(任务单,分包合同);施工图纸;设备安装图纸;详细的施工说明等。重点对如下几项进行技术、法律的解释和说明:工程的质量、技术要求和实施中的注意点;工期要求;消耗标准;相关事件之间的关系;各工程小组(分包商)责任界限的划分;完不成责任的影响和法律后果等。同时加强合同实施前和其他相关方面(业主、监理工程师、分包商)的沟通,召开协调会议,落实各种安排,强调合同实施过程中的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最后,通过相应经济手段来保证合同责任的完成。

2规范处理合同中施工条件、地质条件改变和施工方案的改变

合同中提供的施工条件及地质资料,是施工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确定投标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确定投标报价的重要依据[3]。由于设计阶段的不同、设计深度不同、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工程实施阶段合同中提供的施工条件及地质资料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工程实施阶段,正确区别和处理施工条件、地质条件变化及其导致的施工方案改变,按照合同规定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处理,是合同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正确区分变化和改变的性质,是实施阶段成本控制的组成部分。

合同中规定应提供施工企业的施工条件,业主没有按合同规定提供,地质资料由于设计阶段和设计深度不同引起的变化或设计方案的重大变更,属于业主责任,由此引起施工企业施工方案改变和增加的费用,应由业主承担[4]。例如:业主没有按合同规定时间或规模提供施工用地、施工道路、施工供电等,地质资料中提供的土石类别、断层范围发生变化等。当然,由于施工企业的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改变、施工方法不当增加的工程投资、完善合同中施工方案不足或改变合同中的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企业原因延误的赶工方案等增加的费用,应由施工企业承担。例如:施工企业施工场地布置超出了合同中规定的征地范围、建筑工程招标工程量清单中总价承包的场内施工道路、施工供电方案的改变等。在正确区分这些变化和改变的同时,各方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去履行,属于业主的原因引起的,就应按照变更或索赔给予施工企业补偿;属于施工企业原因引起的或应由施工企业承担的,就应由施工企业承担。不能把施工企业合同中规定的施工方案或工艺流程改变作为合同外项目。如果业主随意改变合同中提供的条件,或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合同中的施工方案时,施工单位可按照合同规定的程序进行申诉或索赔。

3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

工程变更和索赔是建筑工程实施阶段不可避免的,也是合同管理的核心工作。如何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不仅是维护合同各方的权益,同时也是保证工程按期、保质、保量建成的关键。所以,在工程实施阶段应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

3.1正确区分工程变更和索赔的性质工程变更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提出工程变更的单位可能是设计、业主、工程师、施工企业。所以应根据合同商务条款和技术条款的规定,正确区分是增加费用的变更还是不增加费用的变更。如:由于施工企业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改变,合同中规定的由施工企业自行设计的总价承包项目的结构尺寸改变,合同单价中已包括的内容的改变,合同中隐含的工作内容的改变等属于不需要增加费用的变更。设计、业主、工程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将来运行管理,对于永久工程数量、质量、其他特征、结构尺寸、工作内容的变更,属于增加费用的变更。施工企业提出的变更应按合同规定正确区分,属于增加费用的变更应按合同规定去处理。施工企业由于投标报价中永久工程项目的单价偏低或不当提出的变更,设计、业主、工程师单位不应采纳这种变更。

工程索赔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地质变化、业主的违约等给施工企业造成损失的施工企业索赔,也可能是施工企业的违约给业主造成损失的业主索赔。施工企业索赔包括工期索赔、费用索赔等。所以,处理工程索赔应正确区分索赔的性质,根据合同索赔条款,结合索赔事件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地去处理。

3.2规范工程变更和索赔的程序合理管理的各项工作需要按程序进行管理。价款支付、各类文件的报批、项目经理的变更需要按程序进行,处理工程变更和索赔更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去执行,不能有随意性。应规范工程变更的提出、变更的批准、变更的实施、变更价款的支付和索赔事件的发生、索赔提出、索赔报告的报送、索赔费用的批准及支付的程序[5]。总之,工程变更和索赔费用处理的原则和方法应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在正确区分工程变更和索赔性质的前提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处理。

4规范合同中各方关系

业主、工程师、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是相互联系、相互约束的三方,如何公平、公正处理三方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工程能否按期建成,工程质量能否保证,并将直接影响工程投资。所以,规范合同中各方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4.1规范各方的权力、责任、义务关系各方的权力、责任、义务关系,在合同的商务条款和技术条款中均有明确规定。在工程建设中规范处理各方的权力、责任、义务的前提是:业主、工程师、施工企业三者之间是平等的。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够正确处理三方的权力、责任、义务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工程建设中不能按照合同规定的各方权力、责任、义务去执行,合同将无法执行,必将造成权责不明,工程的工期、质量、投资无法控制。

4.2规范各方的工作程序关系按程序进行合同管理,是合同中规定的,也是工程建设需要的。按程序进行各方的工作,实质上就是各方在履行各自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工程建设中规范各方的工作程序是保证合同履行的重要因素。按合同规定应该按程序报批各类文件,需报批的项目应报批后才能实施;工程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处理和重大变更施工企业报送工程师审查后应由业主批准后才能实施;施工图纸和设计变更通知单应由工程师审查后加盖工程师审查印章,才能发送施工企业进行实施等。

4.3正确处理三方的利益关系在处理三方利益关系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公平、公正、合理,应遵循的依据是合同。三方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去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当一方当事人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给对方造成损失时,当事人一方应当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经济损失,保证合同顺利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三方的利益关系。

5规范争端解决方式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虽然对各方的权力、责任、义务、质量、计价、变更、索赔和风险等已作了明确规定,由于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理解的不同,在处理涉及各方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可能会产生争端。争端解决方式是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如何规范争端解决方式,首先依据合同规定,正确理解合同条款的内容,查明争端产生的原因;其次由争端的双方确定争端解决方式,按照双方达成的解决方式进行处理。争端解决首选方式应为协商。因为协商既节省费用和时间,又有利于双方合作关系的发展,保证合同顺利执行。其次是调解,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仲裁和诉讼的方式。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根据合同的规定或双方达成的协议去解决争端,维护各方的权益,保证合同的执行。

6结语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制度的改变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与管理要规范化。只有规范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方法和措施,严格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权力、责任、义务,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工程建设才能按期、保质、保量建成,造价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陈文莉.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施工合同管理的几点体会[J].陕西建筑.2006(12).

[2]宋子东.施工合同经济问题的原因浅析与防范[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4)

[3]李维红.谈施工合同的编制及风险控制[J].山西建筑.2008(8).

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范文3

会计变更通常是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会计主体的变更。一个报告主体的会计变更可能会对该主体所披露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经营成果产生很大影响,也可能对比较会计报表和历史总结所反映的变动趋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会计变更的反映与报告应该便于会计报表的分析与理解。会计变更通常可以分为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主体变更两种类型。

关键词:

会计变更;会计差错;差错更正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17002

1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各国的会计准则关系会计政策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在此前提下,可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在允许采用的会计政策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并正确的运用所选定的会计政策进行相关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

企业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合并政策,即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纳的原则。

(2)外币折算,即所采用的外币折算方法以及汇兑损益处理。

(3)收入确定,即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

(4)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是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是采用债务法,还是采用递延法。

(5)存货的计价方法:是采用历史成本法,还是采用成本与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的确定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其他允许的方法。

(6)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如长期股权投资是采用成本法核算,还是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债权投资的折溢价,是采用直线法摊销,还是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

(7)坏帐损失的核算方法:是采用直线转销法还是采用备抵法。

(8)借款费用的核算方法:借款费用是予以资本化,还是计入当期损益。

2 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与条件

(1)会计政策变更的含义。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核算。依据一贯性原则的要求,各期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变更。如果确实需要改变会计政策,则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2)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在我国按现行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只有在符合下述两个条件之一情况下,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一是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由于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或修订了原有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要求变更会计政策。二是变更会计政策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例如,企业原来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由于技术进步,采用加速折旧法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两种情形。企业必须明确认定哪些情形属于会计政策变更,那些情形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以便正确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以下两种情形不属于会计准则所定义的会计政策变更:一是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以前没有对外长期股权投资业务,当年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属于初次发生交易,企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并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二是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区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3 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就是要决定:(1)是否计算和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2)如果确认政策变更的积累数,是将其计入当期(变更期)损益还是调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据此,可以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分为追溯调整法、当期法与未来使用法三种方法。

(1)追溯调整法,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要视同该类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就采用了此次变更拟改用的新的会计政策,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据以对本期期初留存收益和相关会计报表项目以及比较会计报表中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的方法。

(2)当期法,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要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将其计入变更当期的损益,且不必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数量。但为了使报表具有可比性,需要报告备考数据。

(3)未来适用法,是指对某类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不进行追溯调整,只需将新的会计政策变更当期及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方法。也就是不计算与不确认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但根据披露要求,企业应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净利润的影响数。

4 会计估计变更

(1)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经常需要运用判断和估计。这是因为,企业需要定期、及时地为有关发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而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期间,并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基础上定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然而,在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与本期经营成果和期末财务状况有关的某些重要的是事实尚不可知,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账面上记录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二是如何在比较会计报表上报告会计估计变更。

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一般采用未来适用法。即,在会计估计变更当年及以后期间,采用新的会计估计,不改变以前期间的会计估计,也不调整以前期间的报告结果。为了使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能够可比,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在以前期间计入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则以后期间也应计入日常经营活动损益;如果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在以前期间计入特殊项目,则以后期间也计入特殊项目。

5 会计主体变更

对会计主体变更,通常采用追溯调整法。在会计主体发生变更的当年财务会计报告中,应当揭示这种变更的原因,要用追溯调整法重编前期报表,要在变更当年的比较会计报表中,揭示这一变更对净利润、每股净利润的影响,但在变更年度以后各期会计报表中则不需要重复这一报告。至于用追溯法重编前期会计报表的方法,与前述“会计政策变更”部分所介绍的方法相类似。

6 会计差错更正

为了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但是,在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中仍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会计差错。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如抄写差错、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以及会计政策的误用。

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很难进行概括,这是因为会计差错的种类很多。对于一项会计差错,都必须仔细分析,以便确定一项交易是如何被记录以及应该如何记录。从改错的账务处理来看,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编制一笔综合分录;二是首先将原来有差错分录转回,然后编制正确分录。

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它必然要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会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是企业会计工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这一环在完善会计工作、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范文4

【关键词】土建工程造价;造价控制;管理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存在着浪费资金、浪费资源的现象。土建工程造价是指一项工程建设中所花费的各种费用之和,当前很多工程建设存在乱收费、乱用成本的现象,最突出的就是“三超”问题,即超估算、超预算、超结算,导致企业无法控制工程的投资,给工程建设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合理控制土建工程造价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衡量一个工程项目的重要经济和技术指标,贯穿于整个项目工程,如何实施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完善投资项目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将工程设计阶段和造价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纳入确定的造价范围内,是保证土建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文章首先浅析当前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如何合理控制和有效管理土建工程造价,以期推动土建工程项目施工顺利进行,带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旨在为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造价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土建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思想上的重视

当前,在我国的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不论是社会还是建筑工程企业自身,对工程造价管理缺乏思想上的重视,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在造价的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使得很多企业都无法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工程造价的含义、范围和职能等,没有真正的落实和贯彻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忽视了对价格的控制管理。这种管理理念与当前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严重脱离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价格处在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各种工程资源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及时的对造价进行管理,则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危害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我国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中,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现行的法律、法规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和土建工程造价管理的需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建筑企业为了谋取工程利润,存在有法不依的现象;而造价控制管理部门也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对企业合同签订的监督工作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施工单位带来了成本加重的负担,也不利于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1.3 造价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还存在造价人员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在我国现有的土建工程造价人员和机构中,主要是采用定额对预算和决算进行编制和审核,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定额制已无法适应土建工程发展的需要。这种解决方式不能对较为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独立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对工程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无法及时协调;除此以外,这种方式缺乏相应的经济法律意识,无力解决工程赔偿和反赔偿问题,对土建工程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探究

通过上述论述,当前土建工程造价控制中还存在很多不利的因素,如何解决问题,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是当前土建工程企业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1 加强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

在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较为重视施工技术,却忽略了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问题,对一些不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浪费视而不见,使得企业存在很多不该的无效资金支出,给整个施工阶段带来了的投资压力。因此,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造价控制意识,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经济意识,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施工的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经济管理培训,从而提高整个工程团队的经济控制思想,避免浪费行为的发生,应在企业中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惩重的浪费行为,对工程现场要进行细致的施工记录,严格执行施工纪律,提高造价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把造价管理工作做到位,从细节入手,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2 有效解决施工索赔问题

土建工程项目具有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施工阶段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工程项目的索赔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有效解决施工索赔,是有效提高造价的重要手段。在施工过程中,部分承包商会寻找各种索赔机会,希望索取到工程费用赔偿和工期补偿。为了有效解决和避免施工索赔,开发商应对施工合同条款了如指掌,对工程项目的各项专业技术标准熟悉掌握,公正地处理好索赔工作,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在发生工程索赔时,承包商会依据自己的工程费用支出记录提出相应的费用和工期索赔报告,开发商应对合同条款认真研究。首先核查索赔报告是否是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时间内提出,否则不予受理;进而根据同期监理日记辨别和分析索赔要求,监理日记工程进度和完成实物工程量都按时做了如实记载,开发商应划分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如果确定是由于开发商或其他原因,致导致了承包商在施工中遭受了工程损失,合同中有明确条款的,应及时、合理地按索赔程序给予补偿,从而保证工程得以正常施工。

2.3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在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开发商和承包商都可能随时提出工程变更,就专业性方面而言,开发商通常处于弱势。如果是开发商提出工程变更要求时,应对工程造价和延长工期承担承担起起相应的责任。因此,在工程设计之初,开发商应认真工作,精心准备,从而提出严密而准确的设计要求,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在施工阶段变更设计;如果对设计必须进行变更时,则应严格遵循设计变更的程序,由设计单位出变更图并经审核和会签,同时,承包商应就设计变更项目进行报价,再对报价经过确认双方达成共识后,才可以就变更部分进行施工。这样,开发商就能准确掌握变更情况和报价情况,避结算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开发商应对承包商提出的变更,多方位全方面的进行严格审查,变更后的工程造价进行认真细致地测算,防止少数承包商利用低价中标,然后通过变更设计的方式提高工程造价的策略。

3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土建工程造价管理中还存在造价观念落后、造价控制法律法规不完善、造价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必须不断完善和健全造价控制法律法规,提高造价控制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在项目的各个不同阶段,采取科学的计价方法,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估算,才能提高投资利益。因此,建筑工程必须秉着节约工程投资,提高投资效率的理念,不断加强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从而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贵龙.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成本造价之预控[J].安徽建筑,2002(01).

[2]李春林.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完善措施的探讨[J].民营科技,2008 (09).

[3]周洪建.试论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02).

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施工成本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综合,包括所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等的费用,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等,施工机械的使用费或租赁费等,支付给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工资性质的进贴等、以及进行施工组织和管理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本人结合多年建筑工程施工,以及成本的控制经验,在成本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环节,简谈如何提高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水平。

一、施工成本控制定义

施工成本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种因素加强管理,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各种消耗和支出严格控制在成本计划范围内,随时揭示并及时反馈,严格审查各项费用是否符合标准,计算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多种措施,消除施工中的损失浪费现象。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应贯穿于项目从投标阶段开始直至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它是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施工成本控制可分为事先控制、事中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需按动态控制原理对实际施工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二、施工成本控制应满足的要求

1、要按照计划成本目标值来控制生产要素的采购价格,并认真做好材料、设备进场数量和质量的检查、验收和保管。

2、要控制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小号定额,如任务单管理、限额领料、验工报告审核等。同时要做好不可预见成本风险的分析和预控,包括编制相应的应急措施等。

3、控制影响小路和消耗量的其他因素(如工程变更等)所引起的成本增加。

4、把施工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与对施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和控制能力。

5、承包人必须有一套健全的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费用的结算支付进行审核、审批,使其成为施工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1、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成本控制要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围绕降低工程成本这个目标,从预算收入和实际成本两个方面,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一球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施工成本计划

施工成本计划是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方案,既包括预定的具体成本控制目标,又包括时间控制目标的措施和规划,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文件。

3、进度报告

进度报告提供了每一时刻工程实际完成量,工程施工成本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正式通过实际情况和施工成本计划相比较,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别,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改进以后的工作。此外,进度报告还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事态还未造成重大损失之前才去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损失。

4、工程变更

在项目的实事工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工程变更是很难避免的。工程变更一般包括设计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技术规范与标准变更、施工次序变更、工程数量变更等。一旦出现变更,工程量、工期、成本都必将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施工成本控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施工成本管理人员就应当通过对变更要求当中各类数据的计算、分析/,随时正握变更情况,包括已发生工程量、将要发生工程量、工期是否拖延、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判断变更以及变更可能带来的索赔额度等。

除以上冀中施工成本控制工作的主要依据意外,有关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合同等也都是施工成本控制的依据。

四、关于成本控制的建议

1、提高成本控制的认识,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包含各项不同的指标,项目经理直接负责整个项目,负责包括成本控制项目在内一切经济活动。首先,施工企业除了赋予项目经理和项目组人员一定的权利,还应该明确相应的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责任,制定奖励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该奖的奖,该罚的罚。其次,项目经理应该发挥领导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程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培训项目小组的成员,提高他们成本控制的认识,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责任。

2、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提高成本控制的针对性

要控制工程成本,不能只说不做,或者通过不正确的方法来降低成本。在工程项目中,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①合同控制: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需要有效控制工程项目变更,这是很重要的。工程一般按照施工图纸和相关承包合同的要求进行施工。项目经理应该认真阅读合同,弄清其要求,根据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设计如何组织施工,制定初步的成本控制计划。严格审查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核对其是否存在问题,及时向企业领导汇报。②材料控制:一般工程总成本的绝大部分是施工项目的工程材料费,显然材料成本需要作为重点加以控制。改进各个环节的工作,如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能节约的尽量节约,控制好材料的费用;管理要精益求精,现场材料的堆放要合理,减少搬运次数;管理好材料的领取,减少材料的浪费。③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质量,项目小组的人员要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认真检查,不能有半点马虎,施工企业也不能松懈,应该定期检测工程项目质量,使工程一次就达标,尽量不要返工,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④费用控制:工程项目的管理费用是管理和组织施工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项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记录好一些低值易耗品,制定支出计划,减少浪费;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不能大吃大喝。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在施工过程中,将项目成本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须依据成本管理的条件、内容及采用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方法,认真严格并克服流于形式、管理表面化,按成本控制的程序做好施工项目的成本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及整理文件资料和编制成本报告工作,才能真正保证有效控制好成本,并使成本投入最低化,赢得利润最大化,达到企业预期目标,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施工企业要想生存于残酷的市场经济中,就必须将成本控制过程贯穿于投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强化和完善成本控制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只有在加大成本控制力度上下功夫,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促进建设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文,浅析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工程项目成本控制[J]电力标准化与技术经济,2006(4);

[2]李海龙,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J ],管理问题,2009(2);

[3]凌宏,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措施[J ],山西建筑,2009(6);

[4]马晓凤,如何做好施工中的材料成本控制[J],建筑,2010(02);

企业的变更如何管理范文6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相信也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信息系统实施案例:

1、首先工贸联营公司的信息系统已经实施了一大半:项目实施3个月,进展比较顺利,从基础资料的灌入到基本业务流程的梳理,再到各个模块的实施,眼下已经顺利完成了销售点、成品类仓库、研发、销售端财务等模块的上线工作,正在进行计划、加工厂以及材料、在制品类仓库的实施工作。

2、然后,公司老总听从专家建议,决定:系统实施工作暂停,评估组织机构调整对项目实施的影响。理由是专家建议“将当前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总公司――分公司及加工厂――销售点的这样乡镇企业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事业部制,各个生产基地属于不同的事业部,销售点可以同时受多个事业部管理,也可以受一个事业部管理。”

3、结果造成“现在做组织机构的调整,无异于系统重新实施。”并产生新的问题:如何客观判断企业所处的状态,信息化在这个阶段的作用应该在什么程度?确实,未来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信息系统应该如何适应?

看到这个案例首先让我们联想到三个词:系统、流程、组织。可以说,在系统规划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了这三个概念的互动博弈。系统要实施成功也离不开流程和组织的协调和配合。

在这里组织的变更要影响系统,但在案例里没有怎么提到另一个关键词:流程。流程与企业决策、组织、产品、信息等要素既密切相关,又居于核心地位,也就是实施信息系统的前提就是规范企业的流程。这点,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忽视了,但恰恰是这点往往最终决定了系统的成败。

说到流程,范围也很大,在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各个组织每天都会和不同的流程打交道。从大的方面讲,企业的流程可以分成业务流程、财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是基础,一般起于供应商采购,终于客户销售;财务流程是核心,企业做业务就是为了盈利,而管理流程是保障,保障业务运作顺利完成,保障财务结算顺利实现。

如果在案例中做了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的规范并且付诸实施,那么就应该用流程核心思想尝试说服企业老总,告诉他企业管理流程可以变,但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一旦规范了就不应该轻易变。如果老总接受了这种思想,那么只要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主模块不变,剩下的问题就是要考虑如何应对企业组织架构变化?另外也可以分析一下,管理流程能否通过另外实施OA系统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