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级集体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级集体经济范文1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政策措施;村级资源;帮扶力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01-01
近年来,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1-4]。截至2011年,溧水县村级经营性收入15 283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163万元,比2010年增加16%,村级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全县总村数89%。进入市“百强” 的村比2005年增加4个,占全县行政村的13.2%,高于南京市郊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1 整合组织力量,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向心力
溧水县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群众热情参与、积极支持的局面,汇聚成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大向心力。一是县级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各项工作。二是镇村实施奖惩制度。为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考核,溧水县把相关指标纳入对镇的千分制考核,镇对村签订目标责任状,考核结果与镇村奖励挂钩,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良好氛围。三是村民分享强村果实。溧水县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量化村级集体资产,使村民分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2 整合政策措施,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宽松环境
近年来,溧水县结合实际,整合各类政策措施,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一是制定政策。溧水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村级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二是明确地方税收奖励政策。对村引进落户在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实现的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村比例高于60%,全县每年在2 000万元左右。三是落实土地扶持政策。对村引进的项目、企业,优先安排进驻镇工业集中区;各镇工业集中区都预留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村级创业园;鼓励行政村在明晰土地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形式与外单位或个人经营合作。
3 整合村级资源,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溧水县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以规划为指引,引导各村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金、资源、资产”利用,同时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一是规划引领。溧水县组织53个经济薄弱村编制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各村通过认真梳理自身“三资”要素禀赋,挖掘资金、土地、山林、水面、区位、产业等比较优势,坚持特色、错位发展,理清了思路,找准发展方向,分解出各年度的确保目标和力争目标。二是错位发展。县财政加大扶持力度,坚持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城镇周边村利用区位优势,扶持建设门面房、商业楼出租,山林、水面等资源丰富的村扶持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无资源、资产的村扶持在镇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或其他投资途径,增加村经营性固定收入。三是化解村级债务。制定出化解村级债务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强化对各村村级债务和收支变动情况的动态监测,2012年溧水县村级不良债务比2011年年末下降15.8%,解除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绊脚索”。
4 整合帮扶力量,培育经济薄弱村内生增长能力
溧水县在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坚持“扶持两头、带动中间”的原则、整合各类帮扶力量,重点突出经济薄弱村内生增长机制的建立。一是支持村级在各镇工业集中区统一兴建标准厂房。2010年根据南京市政府加强村级能力建设的要求,该县及时研究出台了《加快村级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了村级标房2年项目建设,配套资金一年到位,全县38个经济薄弱村分别建设5 000 m2以上的工业标准厂房,县财政按每村100万元予以配比,共配套村级标房建设补助资金3 800万元,并对标房建设县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进行全额免除,镇级配套道路、供电、供水、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从2007年开始,该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重点扶持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同时镇级财政也按一定比例配套,累计配套资金逾800万元。三是建立村企挂钩机制。该县从2007年开始,借助南京市实施村企挂钩政策,协调组织了市级50个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县级37个大中型企业与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帮助行政村发展村级工业、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等建设。四是巩固结对帮促成果。1989年以来该县组织县级机关部门与行政村结成对子,利用机关部门的资源、资金优势帮助村一级发展经济。初步统计,近几年全县机关部门每年帮助村级协调、落实扶持资金达2 000万元以上,平均每个行政村达20万元以上。同时在镇内开展强村帮弱村活动。
该县将继续开拓村级经济发展新途径,确保2015年所有村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70万元以上,力争100万元,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指标进入苏南先进县市行列。
5 参考文献
[1] 倪春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江海纵横,2006(4):14-15.
[2] 赵兴泉.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工作通讯,2006(12):32-34.
村级集体经济范文2
关键词:村级财务;规范管理;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29
1 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云南省兰坪县乡(镇)一级均成立了村级财务代管中心,其机构主要设在乡(镇)农经站,由乡(镇)农经员承担相应职能职责,认真执行《兰坪县农村集体财务及资产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记账、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提供财务公开资料、统一建档、分村核算的制度,对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按月、按季度公示,全面实现了电算化管理。但在财务规范性建设上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部分村委会(社区)的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等流于形式,造成农村村集体资产流失,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得不到保障。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兰坪县自实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管以来,一方面资金管理制度基本上还沿用2010年的资金管理办法。随着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壮大,村级资金不断增加,旧的资金管理办法难以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亟需探索新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村级财务运行机制,从而使财务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少数农经站干部和村组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遵章守纪意识不强,在村级财务活动过程中执行制度不严格。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乡(镇)、村经济业务发生后报账不及时,甚至出现跨年报账的情形。部分收入未及时入到农经站账户,甚至直接拿单据报账,坐收坐支问题突出;二是部分村委会报账员手内现金余额过大,在换届时,又将上届所移交下届的应收款单据进行入账代管,所代管的应收款有可能变呆账、坏账,一方面挫伤应收款催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占有村委会的资产。
1.2 财务管理监督亟需加强
一是开支审批手续不够完善。少数开支单据或无事由,或无经办人签字,或无审批人审批,或无民主监督委员会审核盖章;二是部分票据不规范。部分村组仍有使用三联收据收款或白条单据付款的情况,本应取得正规合法凭证的经济业务,却以非正规票据代替,附件单据缺乏相应的印章或发放人员签章;三是民主监督委员会未能履行监督职能。部分村(社区)民主监督委员会主任与村委会主任为同一人,失去了监督职能,而有的民主监督委员会由于无报酬或民主监督意识不强,不愿参与或不按要求参与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工作。
1.3 收支管理不规范,财务公开不完全
农村财务收入主要来源为上级补助、村集体经济组织上缴、村提留、土地补偿款征收等方面,收入来源单一,支出也主要用于村干部补助、平时村级日常事务开支。但由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有些村干部法制意识不强,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不明确或未起到民主监督的作用,部分村干部在财务支出上未严格按照相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部分村委会在村务经济业务办理过程中,日常生活开支及会议生活费用金额、非生产性费用过大。在财务公开上不明确公开本村财务活动及账目,怕村民反对或有怨言,影响干群关系。
1.4 历史原因造成旧账处理不及时
部分村委会应收、应付款中部分款项年限太长,有的己达10年以上,大部分应收、应付款已成呆账、坏账;固定资产中含有以往农村电力输送线路、农村通组公路等,按现有“双代管”,不符合列入固定资产的要求,但代管资产或负债资金,没有统一的相关要求及指导,对于日常的代管工作,部份资金长期挂账,却失去实际意义,反而使村委会资产虚增,应付款使村委会负债增加,从而使村集体资产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失去财务管理的实际意义。
1.5 村级财务管理人员配备薄弱,经费紧缺
乡(镇)农经站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队伍力量薄弱,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因工作变动导致业务不熟悉,在开展工作中无法统筹兼顾;另一方面,没有专项的村级财务代管和农村财务专项审计工作经费,在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中比较被动,只能按部就班,缺乏统筹规划。
2 规范农村集体村级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管机制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委托代管机制,注重资金管理的同时并重资产、资源管理,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资产、资源台账,认真记录村集体“三资”增减变动情况,让村集体“三资”有账可查,有册记载,确实保障村级资产家底清、账册明。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形势下,制定相应的村级财务账户管理制度、库存备用金制度、开支审批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细化管理规定,以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以制度管理人,层层落实责任到具体的人和事;切实加强民主理财,强化民主监督机制,让农民群众参与到村级财务决策管理当中来,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2.2提高思想认识,加大监管力度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群众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乡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常抓不懈。各级党委、政府和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明确职能职责,认真抓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严格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并针对本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和完善,创造一个干部清白、群众明白的农村财务管理环境。
2.3 加大审计力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做好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把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作为一项常规工作,作为督查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针对乡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配备专门的农村财务审计队伍,加大审计力度,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督查,明确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的经济责任。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处理;对于情节严重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
2.4 完善财务清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债权债务化解实施方案
对至今挂账的应收款、应付款、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将部分已形成事实的坏账、呆账进行核实,做好登记处理。制定相关的债权债务清查方案,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处理,该销账的进行销账,该清偿的进行清偿,认真化解村级债权债务,使村集体的资产、负债、账面代管金额真实、具体,从而使村级账务更具有参考性和实际意义。
2.5 加强支出管理,完善财务公开制度
村级财务委托代管中心在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时应严格按照村级财务管理的规定对村级财务实行预决算制度,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代表的监督作用,严格控制每个村委会资金使用额度,启用备用金限额制度,控制大笔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有条件的村可启用预决算方案,并经民主程序形成决议张榜公布。在财务公开中,按照村民能明白、能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财务收支情况逐笔逐项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向村民征集意见建议,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行使民利,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
2.6 加强基层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
基层财务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技术水平、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指导及培训现有乡镇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显得尤为重要。定期或不定的请财务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对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财会人员,加强管理,对有条件的财务人员做硬性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加大对村组财务人员及镇会计的财经纪律、思想素质教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2.7保持村级财务人员的相对稳定,配备财务代管工作经费
参照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确保中心和村级财务人员的相对稳定,如果确实因工作需要调换的,必须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工作要求及人员情况,按实际工作需要调配,并报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另一方面,配备一定的农村财务管理审计经费,开展定期不定期的村级财务清查、清理和村干部任期及离任审计工作,使村级经济活动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村级集体经济范文3
2018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4亿元,同比增长14%,村均186.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11.4%,占总收入的40.4%。全市504个村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20万元、5万元以上,其中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285个,占总村数的56.5%。
全市504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村有219个村,占43.5%;30-50万元的有138个村,占27.4%;50-100万元的77个村,占15.3%;100-500万元的58个村,占11.5%;500万元-1000万元的9个村,占1.8%,1000万元以上3个村,占0.6%。
二、2019年以来主要工作
2019年1月—4月,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39亿元,同比增长9.1%,村均10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1.8%,占总收入的33%。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140个,占总村数的27.8%,完成年度任务的34.8%。主要工作如下:
1、指导“一村一策”制定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在会议上部署、实地检查指导、协调解决问题等,现在全市对消薄工作普遍重视,镇街把这项工作当作政治任务、全年的重点工作在落实推进,责任能够层层压实,镇村发展集体经济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上下联动、聚力发展的火热局面。目前219个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部制订了“一村一策”,并且向农业农村局进行报备。
2、立项集体经济消薄项目。指导各镇乡(街道)着眼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提高经营性收入比重,做好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经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审核,立项项目35个项目,其中购建类16个,化解债务类13个,土地流转类5个,公共服务增收类1个。明确联建(购)类项目实行“一个物业项目一家管理公司”,参股村要求4个以上,参股村联合成立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实施、物业管理、收益分配,确保联建(购)项目运作规范。
3、开展“百企结百村,消除薄弱村”活动。第一批村企结对名单已确定,30家企业结对11个镇乡的30个薄弱村,将于5月底前组织结对企业与结对村开展一次对接,6月底前以“一对一”或“多对多”方式,为每个薄弱村谋划确定1个以上适合当地实际的帮扶项目,增强薄弱村造血功能。镇乡(街道)自行组织镇域内村企结对。
4、调整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股份。根据集体经济消薄攻坚战三年行动“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运行机制”要求,经营性收入稳定在50万元以上的55个富裕村退股,共退70股,安排一批薄弱村再参1股,共参140股。全市参股村由415个减少到388个,参股数由446股增加到516股。
5、调研集体经济发展政策调整。2017年、2018年共立项集体经济发展项目32个,其中购建类项目17个,土地流转项目8个,化解债务项目6个,承接公共服务项目1个。目前,6个项目通过验收,共拨付资金49.52万元。占补助资金大头的17个购建类项目大部分处于前期准备、在建或建成未出租,达不到验收要求。针对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兑现项目少、额度低等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拟订《关于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的补充意见》,潘书记、陈市长专门听取了汇报,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征求了自然资源局、建设局、财政局、部分镇乡(街道)意见。
6、探索金融支农新途径。积极与农商银行、农业银行、联合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洽谈协商支农合作事宜,特别是与农商银行已初步达成合作协议,打算提高薄弱村的授信额度、提高产权+信用的农户授信额度、提高闲置资金的存款利率、设立普惠金融示范创建基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三、下步打算
1、加强项目督查。加强对立项项目实施情况的指导、检查,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督促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见效,特别是要加强4村联建标准厂房、4村联建农贸市场等联建项目的指导工作,为全市面上联建项目提供样板。
2、浓厚帮扶氛围。按照“政府补一点、镇村筹一点、企业赞助一点、乡贤捐一点”要求,深入开展村企结对、金融支农、乡贤助力消薄活动。村企结对方面,每个结对村落实1名“消薄”专员,“消薄”专员由包村领导担任,农业农村局及时督促协调结对项目进展情况,确保产生效益。金融支农方面,农业农村局将与农商银行举行签约仪式,全面落实金融助农措施。乡贤助力消薄方面,引导鼓励乡贤志士回报家乡,通过牵线搭桥、投资、捐助、认购、认建、人才培育等方式,助力壮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范文4
__县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积极探索,采取“立足三个依托、坚持三个强化、建立三项制度”的工作措施,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立足“三个依托”找准站位。一是依托地方资源。结合县域范围内山多、地多、林多等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水利、矿山等资源优势,合理开发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如小腮镇中关村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优势,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资源,总投资298万元建起一个砂石厂,每年可为县城及周边乡镇商品房、公路建设提供砂石10多万方,每年增加村级收入20万元以上。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充分依托地处城镇或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培育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白泥镇子营社区和梓桐社区发挥地处县城的优势,分别修建了农贸市场和果蔬市场,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三是依托外部力量。充分用活地方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龙家镇光辉村,瞄准江安高速公路建设,将带来城镇化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投入30万元建起了水泥砖厂,预计每年增加村级收入20万元。
坚持“三个强化”激发动力。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将有经济头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经济型人才进行重点教育培养,为村级“两委”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活力。注重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村干部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老板经理”意识,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明确规定各地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工作中,职能部门要实行减免税政策,及时办理好证件审批工作,始终做到减轻村级集体经济负担。构皮滩镇构皮滩村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修建了2座小型水电站,其中1座已投产,每年为村集体增加20万元收入。三是强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经济信息、产品供销信息等服务。大乌江镇凉风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建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下设农资销售及收购点、农技服务点、通讯业务代办点、社会事务代办点,在为农民群众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建立“三项制度”强化保障。 一是建立民主理财制度,各村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理财小组,赋予民主理财小组工作职责;全面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加大群众参与管理村集体经济的力度。二是建立资产评估制度,各村建立村级资产、资源台帐,明晰产权、盘活存量,积极制定资产、资源开发管理措施,切实增强村级资金的“造血”功能;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收支预决算管理,各村每年年初都编制预算,严格按预决算支出。三是建立“村账镇管”制度,全面推行了“村账镇,村集体资金镇代管”制度,凡是村级组织使用集体资金,都要经过乡镇党委研究审批后才能使用。
村级集体经济范文5
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现实意义同时存在的问题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不愿搞。“这一届干满,下一届还不知道能不能选上”的心理包袱在大多数村干部心中普遍存在,再加上当前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困难,很多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工作,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无力搞。各村村干部平均职数为5-7名,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上级层层安排的事务性工作上,对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三是没法搞。部分村干部眼界不够开阔,对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思路,没有点子,没有办法,不知何从入手。
2.是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集体资金使用不当。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有少部分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村委会不把资金合理用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而是用在吃喝玩乐上,致使集体经济无从发展。
3.村干部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还理解的不够透彻,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知识还学习的不够深入,对本村的优势还把握的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二是视野不开阔。 “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真正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带动群众闯市场的意识不强,在把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用心不够,用力不多;三是私心较重。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四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个别村干部目光短浅,为了自身政绩,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
4.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1.选好村级领导班子。一是通过普选的原则,选出大家认可的,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三是开展物业租赁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发展物业管理等有偿服务业。针对那些集体闲置的土地、渔塘、房产等实行租赁经营,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原来比较薄弱的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闲置的房屋、地皮,以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找几个好项目,用土地或房屋进行入股,既盘活资产,提高利用率,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2.积极探索发展村级经济的各种途径
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发展集体经济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拓宽发展思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充分利用税费改革中国家赋予农村的有利政策,突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就村级而言,一是远离城镇的村,可发展农业产生资料服务组织,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等。二是沿交通要道及近城、近镇的村,可发展餐馆娱乐,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服务实体。三是农业有特色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可围绕特色产品,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实行“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四是鼓励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开阔眼界,学习技术,增长知识,增加收入,动员引导这些农民回村发展,利用其所学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所获的资金来为集体经济发展作贡献。如创办或承包集体企业,承包荒山、荒地、林地、水面等。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采取出售、租赁、承包、开发等多种形式,使闲置资产变活产生效益。
3.要加强村级资金管理,着力完善资产保障制度
村级集体经济范文6
关键词:集体经济;农民;组织形式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财政厅课题:“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壮大贵州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13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在经济和社会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集体经济能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减少交易成本,形成规模优势,使农户与市场结合得更加紧密,减少了农户的风险;从社会方面来看,集体经济的支出主要用于行政性事务和公共事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福利,并且使政府缺口巨大的农村基础性建设支出得以缩小,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然而,近年来贵州省农户家庭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2011年贵州省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347.2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2%,而集体经济的比重下降,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0.1%,可见集体经济统领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地发挥。那么如何发挥集体经济应有的作用,就要从基本经济单位入手,对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从集体经济总体发展来看,贵州省大多数村镇并没有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着差距大、规模小、效益低的特点。例如,市辖区中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西秀区,辖区内除蔡官镇21个村以外共有220个村,其中有集体经济的村为110个,仅占统计数量的一半,集体经济规模达7,070.02万元,1万元以下的村11个,1万元至百万元的村85个,百万元至千万元的村14个,但是其所获资金并未采用企业形式经营,而是存放在金融机构,收取利息收入。与其反差巨大的是贫困县普定县,全县共有行政村317个,发展集体经济的仅有22个,占总村数的7%左右,其余村子全是所谓的“空壳村”,少量有集体经济的村镇,资产总值也普遍在20万元以下。从集体经济收入渠道来看,贵州省大部分村以征地提留和政府拨款为主,部分村有出租土地、矿山等经营性收入,较少有银行和企业融资、村民入股集资收入。从集体经济的支出来看,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困难群众补助。从集体资产管理方式来看,主要是由村委管理或由乡一级代管,存放在金融机构。
当然,贵州省也存在着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典型村子,如大坝村、大黑村、红新村、纳录村等。这些村子主要是借助自身位置、矿产、环境等优势或借以发展特色农业建立起集体经济,但是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政策扶持不到位、村“两委”承担风险能力低、项目资金难引入、缺乏农村实用性人才等多种问题。
二、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主要组织形式
由贵州省集体经济的基本情况可知,一些村子还未发掘到自身优势,没有或仅有少量的集体资产,而另一些村子有集体资产却不知道如何运用,不知道以何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实际上,集体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并且由于各个村子有其独特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因而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差异较大,也只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独具特色的组织形式,将多种形式相结合,才能推动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调研发现,贵州省现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一)农户+村民委员会+合作社形式。农户和村民委员会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互合作社组织,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种苗、运输、技术、购销等服务,这种方式也是最为普遍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大坝村建立了安顺市大坝延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以资金入股,90%以上的农户参与其中,现有社员143户。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值,在村党支部的倡导下,全村以合作社为组织者,按照“群众自愿、公平公正、合理流转、合作管理、人人受益”的原则,将各农户土地面积丈量登记在册并公示,按照200元/亩的补助标准,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统一管理,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公担”。对土地进行重新规划种植,农民以200元/亩的租金向合作社租种土地,同时,合作社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以略高的价格统一收购农户产品,村集体获得每斤提成。合作社大力发展金刺梨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目前已有育苗大棚48个,种植面积达2,300亩,预计收入4,000万元。
(二)农户+村民委员会+企业。在这种形式中村民委员会的职责往往是信息传递、管理服务、技术指导等,村集体获得服务性收入,企业是其中主要的经营者,而如何处理好农户、村民委员会和企业的利益分配是合作的关键。红新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村中土地增值快,在村民委员会的倡导下,农户积极同开发商进行合作,将村中土地3,100多亩,通过土地流转,兑换成1.8万平方米的商铺,农户获得与原有土地面积等值的商铺,如果进行出租,出租收入与村集体五五分成,这也将农民转变成为了三产经营者,目前村中仅剩土地23亩。同时,村集体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和商务管理委员会,每年收取管理费用30多万元。
(三)农户+村民委员会+协会+企业。由于协会属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与生产的利益关系较为松散,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也局限于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方面,因而在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中并不常见。和谐村成立了隶属于计生协会的种养殖协会,并通过村组选举出22位致富精英能手,作为协会理事,带动百姓致富,鼓励农户广泛加入协会,成为会员。协会将全村荒山进行统一规划,村委会将荒山承包给开发商30年,头5年承包费减免,后按实际收入的10%进行提成,提成收入一半归协会,一半归村集体所有。协会将其收入主要用于村内福利事业的支出,包括筹备红白事、对村内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照顾支出等。但是,由于村干部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种养殖协会并未在当地民政部门进行合法登记注册,当然协会的会计制度也更无从提起。
(四)农户+村民委员会+合作社+股份公司形式。“农户+村民委员会+合作社+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整合了全村各组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实行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村级集体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是较高水平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纳录村现有州级龙头企业黔西南州泉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纳录村休闲观光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和纳录村永丰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主要以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为主,带动农户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中药材、优质水果、养殖业等。纳录村由公司及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余亩,采取村委会、合作社、外来资本共同参股的方式,其中村委会参股比例为34.3%,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干部均入股其中,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公司。按照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泉汇公司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建有年产100万株种苗的组培中心,100亩蔬菜水果大棚,休闲旅游餐厅,花卉生产培育基地,特色香猪养殖场。解决了300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使村民收入来源变为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和公司合作社分成收入。
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比较
通过对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列举分析,可见形式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以上四种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在进入和退出、内部治理、分配方式、组织层次上均存在着差异,但是它们也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点,而其共同点也将是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切入口。
(一)土地流转是发展的基础。集体经济较家庭个体经济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有效地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农民的土地流转。由上述四种组织形式也可以看出,农民和集体均先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或企业,再由相关经济组织进行专业化的组织生产或加工,具体的流转方式包括对荒坡、荒山、水库等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民自愿入社的土地进行流转;对土地、林地、公用建筑设施等实行出租、出让、入股方式,招商引资创办企业;将有产权证的土地、林地、公用建筑向银行抵押融资;将农户流转土地或农民承包地以入股的方式进行整合,创办村集体经济实体。因而土地使用权的变动是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保证,促进土地长期流转既保证了各种组织形式实现长期经营,又确保了流转土地村民的长期收益,加强了村集体管理和开拓市场的意识。
(二)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论何种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选择上均以市场为导向,且与农村家庭个体经济比较来说,市场更为广阔;二是在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方面,整合自身各方面优势资源的同时,超越村级范围与外部政府、企业、机关单位、中介组织等开展合作,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例如,望城村积极申请政府项目,建设蓝莓示范园区;纳录村集体经济占股的泉汇公司中,也含有江浙老板的投资;大黑村请来清华的教授为其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等等。可见,地域限制的打破,也给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得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更为多元化、开放化。
(三)政府在其中作用巨大。政府向来有着引导、支持、保障的作用,对于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首先,贵州省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培训、下发文件等形式向各级县、村宣传集体经济的优势,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农业厅组织申报集体经济示范单位,引导各村建设集体经济;其次,政府还通过给予集体经济组织必要的财政支持来发挥其作用,如在大坝村,多年来村集体并无资本,且本身属于较为贫困地区,引入资本十分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拨款,为农民提供种苗和化肥农药优惠,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次,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投入,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推动贵州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对策
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成立有效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因而不论是何种组织形式的集体经济都应大力倡导,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规范土地流转。倡导和鼓励土地流转,探索土地经营权和资本结合的方法,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鼓励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加快流转速度、丰富流转方式、保证流转收入归农户和集体所有。但是,仍要看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利益,极易滋生寻租和腐败现象,因而规范政府、企业和村委会的行为尤为重要。要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不改变农民的承包权,不改变集体所有权,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土地耕作层,流转方要与农民或集体签订合同,合法、合理地保证农民权益。同时,还要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和审计,深化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财务制度,防止不良债务、假账、“白条”的出现。
(二)整合利用资源
1、整合现有资源。对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进行清算,对于闲置的集体资产,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或以其入股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对于村集体统管的荒山、荒水、荒地、荒滩等“四荒”资源,可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殖大户进行承包或合股经营开发。
2、利用特色资源。利用区位内的矿产资源,发展矿石深加工及运输等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利用生态资源,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和生态观光农业,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区位优势,鼓励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运用征地补偿资金,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村集体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建较高层次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现代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村集体组建劳务输出、保洁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实现服务型收入的创收。
3、引进外部资源。积极开展与多种主体的多层次合作,尤其是对农村、农民比较缺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要摒弃偏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与专业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农业技术指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村经营投资。
(三)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1、促进融资便利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拓宽农民、乡镇企业、村集体等主体的融资渠道,降低门槛,丰富融资方式,合理设定利息,规范民间融通市场。主要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也是集体经济摆脱行政化,真正实现市场化的要求。
2、制定税收优惠和奖励政策。在工商税务等方面实行减免税费,可将村集体新办企业实现的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部奖励给村集体,作为集体企业的发展基金;国土、农业、财政、交通、水利等县直部门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村委、县委给予奖励;对偏远贫困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以借款、贴息、奖励、补助等多种方式扶持。
3、建设法律支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的支撑,尽管目前我国涉及集体经济的法律法规众多,但是现有法律法规中存在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并且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新时代、新形式的集体经济也在许多方面有别于传统的集体经济,更加需要配套的法律基础,使集体经济的发展更为理性,有法可依。
主要参考文献:
[1]薛继亮,李录堂.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新形式:来自山西的经验[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
[2]齐力,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农村,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