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目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目课程范文1
在统整项目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焦点由学生“知道什么”转向学生“能做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在回归真实生活的学习情景中的学习表现、学习制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但统整项目课程基于国家基础课程即学科课程,同样指向学科知识学习目标,测验性评价依然具有其独特的功能,需要在课程实施中得到科学、正确地运用。目前,我校统整项目课程所实施的评价主要是由开放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融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开放性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善于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而不善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性因素。在统整项目课程实施中,各学科融入了整个课程中,我们通过由教师搭建平台、家长设关摆擂、学生闯关攻擂的大型“趣味游园活动”,以开放性的评价方式进行课程中的学科评价。首先由学科教师将学科目标先分解,再提炼,设计成游戏关卡,然后组织学生和家长了解游戏规则并进行应当练习;接着由学生进行选择性命题,教师选择性采用学生命题;最后举行游园活动,由家长守关,学生攻关,如果攻关失败可以在“支援区”请求帮助,学习之后再次攻关。整个活动以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情况为目标,但运用逆向设计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科学习的质量。而且家长参与整个活动,现场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有利于家长深入了解自己孩子和孩子所处的集体。
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极具意义。因此,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保存学生的成长证据,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为了记录学生在统整项目课程中的过程性学习,我们鼓励教师们引领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档案袋可以是实物文件夹式的,但更建议使用电子档案袋,用以收集学生在统整项目课程中通过手写、手工、手绘、拍照、制作等方式形成的学习制品,也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情、感受、反思。这样的“成长记录档案袋”既是学生学习的证据,也是他们成长的见证,既是课程实施的具体体现,也是后续课程开发的素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的喜好自主选择QQ群、微信群、Z音平台、百度云、QQ视频、邮箱等各种交流方式进行过程性作品收集和归整。以百度云为例,学生先将学生制品按规定格式命题,提交到指定文件夹;教师登录并进入文件夹检阅作业,根据作业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而学生在“搜索”处输入自己的名字,就可以搜索到自己的作业,轻松制作属于个人的“成长记录档案”。
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又称为真实性评价,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真正的任务。这种评价关注评价的发展,注重评价的多元融合取向,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开放性、多元化等特点。表现性评价是由学校层面主导设计和推进的大型统整项目课程的重要评价方式,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们在“职业日”课程的最后一天开展“职业体验展示活动”。
总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指南针,评价的方式决定了课程发展的方向和形态。目前,我校统整项目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在未来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将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不断优化课程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项目课程范文2
>> 编译原理课程改革 “编译原理专题训练”课程介绍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探讨 “编译原理”课程建设研究 浅谈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编译原理”课程建设的新思考 “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 《编译原理》课程在线考试系统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作业网上提交系统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之思考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思考 “编译原理”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 “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 编译原理课程实践改革探索 精品课程――编译原理 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 基于插件的编译原理课程实验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来运行这些汇编代码。
3课程实验项目的实施
Decaf/Mind项目一般在“编译原理”课程学期的第4或第5周开始,历时8周(遇特殊情况顺延),共4个阶段,各阶段2周。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学生可以对实验工作自行扩展,自行扩展部分在第4阶段截止日的随后两周内完成提交。
2006级每一阶段的满分成绩为10分,实验成绩满分40分。2007级实验成绩满分35分,各阶段的分布情况是:第1~3阶段为9分,第4阶段为8分。自行扩展部分在4个阶段的评分完成后统一评分,最高5分,将直接加入总评成绩。
各阶段评分的依据包括程序部分和实验报告部分。程序部分主要看输出结果与标准输出的一致程度,占每阶段成绩的80%;报告部分主要看对提交的作业报告的描述,例如是否清楚说明了自己的工作内容等。每阶段截止提交2周后,该阶段成绩将被公布。如有抄袭,将取消阶段成绩,并给予警告。每名学生共有2天的晚交额度,每超过1天在总成绩中扣2分,公布评阅结果时会同时提醒每名学生剩下的晚交额度。
对自行扩展部分的评价是综合考虑创新性、实用性、合理性、难度、工作量等因素进行的。我们要求该部分选题一定是在已有实验框架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改进工作,通常需要与教师或助教沟通后方可确定选题。教师可以对该部分的选题进行必要的引导,以避免一些意义不大的重复性工作。比如引导学生开展如下选题:函数式风格语句的实现、例外处理支持、垃圾回收机制、新的代码生成机制(必要时增加新的低级表示)、有意义的优化算法(必要时增加新的中间表示)的实现等。
4结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编译原理”课程Decaf/Mind课程实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该项目的背景、内容以及实施情况。
Decaf/Mind课程实验项目实施以来受到计算机系学生的重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个实验项目是入学以来遇到的第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完整的程序设计项目(“编译原理”课在大三上开设),又由于本课程在计算机系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加之项目本身的魅力,学生兴致较高,综合能力有明显提高。
“编译原理”课程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期待国内同仁对本文所介绍的实验项目提出宝贵的意见。
致谢:Decaf/Mind课程实验项目经过多届学生的实践日趋成熟。我们要特别感谢杨俊峰(Stanford助教)、张迎辉(1999~2000级助教)、毛雁华(2000~2001级助教)、刘天淼(2001级助教)、唐硕(2002级助教)、梁英毅(2003~2005级助教)、张铎(2005~2007级助教)、蒋波等学生的倾情奉献。还有许多老师和学生对该项目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失去统计,没能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这里一并表达感谢。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Lab-Project fo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Compiler Construction
WANG Sheng-yuan, DONG Yuan, ZHANG Su-q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项目课程范文3
与行业企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有数控编程员、数控机床操作工、机械绘图员、数控机床维修工,生产管理者等等。而CAD/CAM应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能力,该能力正是数控编程员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本课程是一门重点培养学生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数控加工自动编程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企业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是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因此本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的职业工作过程来组织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控加工工艺的分析与设计,并利用MasterCAM软件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的能力。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1.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矛盾
通过对企业技术专家的调研发现,数控编程人员只有具备了解决实际加工工艺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从而提高加工效率、保证产品的加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加工工艺分析与数控编程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这样一种“三脱节”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师自认为教得不错,学生也自认为学得不错,可是当学生一到企业却什么也不会做”的现象。
2.内容选取的考虑
(1)突出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和流程设计,掌握零件工艺文件的编制。综合企业技术专家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对于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数控加工技术方向的专科毕业生,在生产一线从事零件加工、生产管理的技术人员,主要完成零件加工工艺分析,零件加工工艺流程设计、零件工艺文件编制及利用MasterCAM软件按照既定的工艺设计进行刀路设计并生成数控加工程序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因此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突出学生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和流程设计、零件工艺文件编制的工作能力,为高质量的刀具路径设计及数控编程奠定基础。
(2)与前期课程形成梯度结构,体现培养层次。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有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数控编程与加工知识,掌握利用MasterCAM软件进行刀路设计并生成数控加工程序的方法,初步具备自动编程技能,缩短与实际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
(三)课程的设计内容
鉴于上述分析,并考虑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高专业水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贴近生产实际,按照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具体零件的加工为载体,采用项目式一体化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并重,充分融“教、学、练、做”为一体,以解决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首先组织企业技术专家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方向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的分析,充分解析本课程所包含的工作任务:零件加工工艺分析、零件工艺文件编制、CAD/CAM软件的应用、零件加工效率分析、加工质量保障等。然后围绕这些工作任务,以数控加工的典型零件为载体,并结合数控铣工职业资格标准设计学习项目,组织课程内容。这些典型零件从简单到复杂,从考证训练项目到实际生产零件,形成项目序列,并附有一定的课外练习项目,让学生在学习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
三、结语
项目课程范文4
关键词:课程转型;建筑物;沉降观测
0 引言
为了满足就业需求,本文立足于《工程测量》课程转型课外实践项目研究。通过教研室研究探讨,最终将沉降观测项目作为学生课外实践项目,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测量能力和水平。
地质条件、地震、荷载及外力作用的变化等都会引起建筑物的变形,当变形由量变转变成质变的时候,将会造成事故,导致重大损失。所以垂直位移观测非常重要,其遵循从控制到碎部的原则。
1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一)学生的选取。沉降观测是一种长期的周期性的观测,观测人员从大三学生中选拨一部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6人(1人观测,1人记录,2人扶尺,1人组织,1人备用),大三学生毕业前将此项工作交接给下一级学生,以此类推,来保证沉降观测不间断。
(二)观测建筑物的选取。为了解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将在校园里选取两栋建筑物进行沉陷观测,一栋是新建成不久的新楼,一栋是建成时间已久的旧楼。
(三)基准点的布设。为了保证测量的基准统一,需布设测量基准点,一般需要与国家水准点联测,获得绝对高程。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几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
(2)具备检核条件。高程基准点的数目不应少于三个,因为少于三个时,如果有一点发生变化,就难以判定哪一点发生了变化。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和需要。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不宜超过100m。
基准点可布设成闭合环、结点或附和水准路线等形式。其精度等级分为四级,主要从检测已测高差较差、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等方面来区分。
(四)工作基点的布设。由于地形原因,基准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无法设置在适宜距离范围内,从基准点无法观测到沉降观测点时,需要在沉降观测点附近相对稳定的地方,设立一些可以利用来直接对变形点进行观测的过渡点,即工作基点。由于工作基点离变形体较近,可能也会发生变形,因而也要周期性地进行观测,每年应进行一至两次与水准基点的联测,来检查工作基点是否发生变动。联测工作应尽可能选择固定的月份,即保证外界影响条件相同。所以布置工作基点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工作,并减少测量误差。
(五)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能全面反映所观测建筑物沉降的情况。
(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设置在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观测点的标志应稳固、明显,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通常采用角钢、圆钢或铆钉作为标志,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观测点与水准基点组成附和或闭合水准路线。为了使沉降观测顺利进行,应将沉降观测点、基准点相互位置关系绘制在平面图上。
(六)沉降观测方法
(1)沉降观测的时间。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的观测周期应根据荷载增加的情况、施工的进度和沉降量的大小决定。当建筑物进入投入使用阶段后,变形不大,观测周期可选一个月、两个月、半年等不同的周期。本次所选的两栋建筑物均已竣工投产,且未出现倾斜、裂缝等,所以学生可在刚开始观测时段观测周期为一个月,观测几个月后,进行沉降情况分析,是否将观测周期延长。
(2)沉降观测的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应为闭合水准路线。由于本次选取的建筑物为多层建筑,所以采用DS3水准仪,用四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即可。
(3)沉降观测的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周期性工作,为了减少误差,应尽可能做到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水准仪和水准尺、固定水准基点、按规定的日期、方法、测站及既定的路线进行观测。
(七)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整理原始数据、计算沉降量。将原始数据和根据原始数据所得的计算数据填入《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表》中。
(2)绘制沉降曲线。绘制时间与沉降量、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分别以沉降量、荷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用曲线将标出的点连接起来,即绘制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荷重-时间关系曲线图。
(3)沉降分析报告。每观测两年,观测学生需撰写沉降分析报告,并对两年的观测成果进行汇总分析。
2 结语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也是每栋建筑物都必须进行的工作,所以将沉降观测作为《工程测量》课程的课外实践项目非常有实际意义。学生需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课外认真研读,方能达标,该课外实践项目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测量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此课外实践项目的开展,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快速进入工作做好了铺垫。
项目课程范文5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已慢慢演变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育模式,它主要以工作任务为职业活动的核心内容,以职业活动的过程作为教学组织的重要线索,与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一种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职业教育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中就获得了较为突破的成果,并且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课程的改革方向,同时提出了新的课程有效改革模式。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有效地加强职业教育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建立适合我国目前教育模式的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项目课程的改革,需要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点具备最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不仅是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获取到有用的专业知识,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首要目的,课程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是社会与个人的沟通桥梁,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知识,还要通过外部的资源挖掘来融合到课程结构中去。从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角度看,课程的教育都有着两个最为基础的出发点,它们分别为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工作体系的课程主要是将学生个体引入社会体系中去,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学科体系则是把学生个体引入不同学科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力的高低来源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来自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就要将学术教育与学科体系相结合起来;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将职业教育与工作体系相结合起来。
(一)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和杜威的“做中学”原则
多元智能的人才观通常会被认为:人只有智力类型上的不一样,绝对没有智力程度的高或低,有的人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有的人则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并不说明人存在有智商的强弱。很多人普遍认为,职校大多数的大学生之所以是高考的失败者,是因为职校大学生的逻辑和思维能力较弱,从而使得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提升都不如本科大学生,同时,职校大学生还存在着较弱的数理智能,预示着各个职校需要加强学生的数理智能以及其他智能的开发。职业学院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陈述性的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然后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杜威则作出了学校即为社会和教育即为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还提出了“做中学”的原则。职业学院务必要以理论为项目课程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首要目标。
(二)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工作本位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教师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来讲授知识,必须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尊重,耐心教导,细心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并挖掘出来。同时,课堂的氛围十分重要,教师要制造出良好的课程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激发、自我改进等良好的习惯。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因为知识不仅仅是从教师的教学传授中获得,还需要学生自身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借助如教师、同学等的帮助,充分利用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以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工作本位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技术实践的知识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核心,主要以发展特定的工作活动和必要的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为目的。技术理论知识都是与工作任务在相关联的过程中被教师有效地进行传授,让学生得以吸收。学生还需要通过完成制定下来的工作任务来建构起属于自己并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将其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劳动者品质。上述的三种理论都是将项目课堂基于工作任务而充分地引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由教师制造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安排学生、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作为学习课堂上的主体,让他们能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够拥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由能力,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价值,细心地发现学生所存在的潜能并加以指导然后挖掘出来。同时,还要多组织学生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经验,引导学生对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合作、讨论以及到最后对问题的解决,有效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行动导向和能力本位的理论
行动导向的课程观念主要指的是: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主体和组织者,应当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制定计划、评估计划以及实施计划,通过参与实践掌握更多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的积累过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念主要指的是:强调各个高职院校必须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型的教学理念及新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培养方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技能,抛开传统的理论知识,将新的理论切合实际地融入到技术学习中去。
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有效措施
(一)工作分析的技巧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最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工作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对于工作的分析只能是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工作分析,这样才能够做到对工作结构的准确把握。对于工作分析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家的选择。企业家的选择在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从事工作分析的企业家应当来自于毕业生的求职范围之中,其就业岗位能够根据毕业生不同的性质、特点、类型、规模、等级选择相对应的企业,能够保障工作分析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以最大的程度来保障工作模块能够覆盖工作岗位。
2工作分析专业的引导。企业家都是来自不同的企业,其工作内容和性质都存在许多差异性的类别,工作分析专家应当鼓励企业家沿用高效的头脑风暴法,将不同的意见完整地表达出来,以具有线索清楚、层次分明且获得专家小组认可的特点的工作任务分析表,通过整合将专家提出的不同意见分别以其呈现给大家参考。
3工作模块的结构。工作模块一共有三个等级,分别为一级模块、二级模块、三级模块。一级模块是较为充实的模块,它的充实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的维修等内容上。在工作模块中所包含有的内容里面只有工作,没有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在工作分析阶段进行掌握。一级模块和二级模块建议依照工作的项目来进行合理划分,而三级模块则可以依照工作的流程来进行合理划分。课程的结构依照工作项目所划分出来的模块加以分析和应用,而课程的内容则依照工作的流程所划分出来的模块加以分析和应用。
(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
1项目课程门类的划分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都是来源于学科结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需要对课程的门类分别进行仔细地重新划分。在工作分析时,课程门类的划分主要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差别为边界,不以知识之间的差别为边界。
2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依据课程的开发经验,而项目课程的结构模式主要由网络式、并行式、递进式、分布式、嵌套式构成。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要采取何种结构,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确认。
3课堂学时的分配课堂学时的分配需要建立在合理、有效的基础之上,以工作任务模块的难度和重要性作为分配的依据,不以知识的难易程度作为学时分配的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工作分析阶段需要依照不同的岗位需求,对每一个模块的难易程度以及重要程度进行仔细的调查。
四、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中的知识布局
项目的课程往往在不同项目之间的理论知识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某些项目课程的设定在第一个阶段都会融入过大的知识容量,使得其成为了项目课程开发的阻碍性难点之一。因此,为了有效控制项目的合理设置度,首先对项目知识容量的设置不能过量,达到稳定的基础结构状态,而对于较大的项目则可以采用分解模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再将模块设定为2个小时到3个小时左右,通过这种设定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成就感,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项目课程范文6
(1)一门课程通常有十几个项目,要注意建立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项目的难易程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设置的项目在难易程度上要有递增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如开始的项目由教师指导完成,中间的项目由师生协作完成,后期的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项目按照正常孕期—孕期并发症—孕期合并症护理与保健;正常分娩期—异常分娩期—分娩期并发症护理与保健;正常产褥期—产褥期异常—新生儿护理与保健的顺序排列,既符合实际工作的流程,难易程度又逐渐增加。
(2)教学材料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要求老师根据授课内容选用具体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可能有一本固定的教材,学生学习的知识通常是一页一页的工作页或任务书。开发项目教材是今后教学中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编写了母婴护理与保健的项目教材,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即将正式出版。
2项目教学的组织
(1)动员项目确定后,进行项目实施动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项目教学的意义、应完成的任务、所需的技术与学习方法、实施流程及考核办法等。教师应先期完成该项目,以对项目有全面的了解,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当提出项目应完成的任务时,应能拿出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活动教学中来。如要求学生制作孕期健康教育手册时,将以前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2)分组项目课程是以个体和小组工作完成项目计划,以小组作为主要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作为辅助方式。为确保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形成学生间稳定的合作关系,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组,在学生自我分组的前提下,教师要发挥协调作用,对组员进行微调,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每组以4~6人为宜。
(3)布置任务项目教学是以职业工作中某一具体任务为引领的,小组分好后,教师发给每小组工作页(任务书),接着就是各小组进行讨论,明确各小组的具体工作任务。本课程按照孕产期的过程,编制了九个大的教学项目,每个项目里面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要求各组学生逐一完成。
3项目的实施
(1)制定计划。各小组的学生根据任务,开展讨论,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经教师认可后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地进行参与和引导。
(2)实施计划。各小组围绕着项目任务,确定学生在小组中的分工,按照工作步骤和程序自主开展活动,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2];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共同评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协商解决问题。另外,对于比较简单的任务也可采用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项目实施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要克服全面讲解的习惯,只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最好通过举例、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其他的知识、技能要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己学习、发现和总结。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对每个小组进行全程监督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如在新生儿窒息护理项目的实施中,教师创设新生儿出现窒息的情景,各小组通过图书馆、本课程网站或其他网站查找视频等教学资源,学习最新的新生儿窒息抢救与护理方法,然后由学生在新生儿窒息抢救教学模型上进行操作。教师对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提高了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
4项目教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