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

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2处,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3人[1]。这些具有浓郁胶东民俗特色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胶东大地,承载着先辈的情感,体现了具有胶东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烟台市民俗博物馆于2012年11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民俗博物馆的建立正值全国上下弘扬地域民俗文化之时,为胶东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昌盛贡献了力量。烟台市民俗博物馆的馆址设在福建会馆内,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由福建船帮商贾集资而建,自1884年(清光绪十年)动工,至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建成,前后耗时二十二载,时称“鲁东第一工程”,是一座供奉海神娘娘(天后圣母)的具有典型的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福建会馆是一座雕刻艺术殿堂,雕刻的花、鸟、人物就有1000多幅,栩栩如生,堪称建筑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精品。1958年,福建会馆被辟为烟台市博物馆,北门上方石匾馆名为郭沫若手书。1996年,福建会馆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烟台市民俗博物馆在此建立,福建会馆不仅仅作为传承妈祖文化之庙宇,也将作为一座民俗博物馆为向世人展开一扇展示胶东民俗之门。

二、民俗博物馆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对于传承与弘扬地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民俗博物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不同,民俗文物与传统博物馆中的器物也具有本质区别,因此民俗博物馆在传统意义上的展陈文物的同时,除其所具有的展示的功能外,也兼具保护和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功用。

(一)民俗博物馆在展示与传承地方文化方面的功能

民俗文化与已经文字化、实体化的文化样式不同,它具有活态性,与人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如高丙中所言:“文化是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是一定人群所共享的,同时,这一特指的文化具有成为共同体全体享有的倾向和可能性,恰恰是这种可能性使文化不像那些私有性的事物一样因为占有的人越多而使每个人的占有份额越少,相反,它会因为享有的人越多而越有价值,越受到尊崇。[2]”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对于展示和弘扬地方民俗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民俗文化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这些平时他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传承传统的民俗文化,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作用力,影响更多的人,成为一种公共文化体系,这便是民俗博物馆在展示和传承民俗文化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烟台民俗博物馆的“烟台近代家居陈列”为例,其分别展示了封建官僚家庭、买办家庭、文人家庭和普通百姓家庭四个代表性家居陈设。使得观众可从中领略或奢华优雅或质朴纯粹的烟台民俗文化,体味不同阶层民俗生活的丰富内涵,从各个家庭的家居生活中窥见烟台开埠后多元文化并存之民俗风貌,从民俗文化中领略老烟台的公共文化生活,感受烟台作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的城市,在历经近现代历史的浸染后所具有的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情景。

(二)民俗博物馆在宣传与保护地方文化方面的功能

民俗博物馆承载着地域社会内民俗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功能,民俗文化具有活态传承的特点,因此民俗博物馆中展示的民俗文化也具有其独有的特质,民俗博物馆力求将民俗文化的动态展现出来,通过丰富的展陈手法,将地域社会内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民间信仰通过再现与还原的形式展示出来,将民俗文化的活态呈现在观众的面前。通过适合民俗文化的展陈方式,民俗博物馆在宣传和保护地方文化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老百姓们对于自己生活中的民俗事项司空见惯了,而将这些民俗还原于生活,通过展览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能够起到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的记忆,宣传和保护地方民俗文化的功能。以烟台民俗博物馆的妈祖文化陈列为例,该展览展示了北方区域中独具特色的妈祖文化,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形式,在沿海地区民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其承载着丰富的民众精神需求,该陈列推陈出新展出妈祖相关民俗文物十余件,并通过形象生动的展陈设计,将妈祖信仰这一民间信仰呈现给观众,从妈祖由来,湄洲神女的传说故事开始,将妈祖历朝历代受到叠奖褒封的情况以及有关妈祖的民间传说故事展现出来,通过电子翻书等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民俗文化视觉的盛宴。

三、民俗文化繁荣背景下的民俗博物馆发展创新

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

通过在初中作文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重现本土文化的精神魅力。我国民俗文化是时间岁月的积累,在实践中创造、传承下来的,所以在民俗文化中可以集中体现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善良质朴、团结一心等等的优良美德,值得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视关注。将民俗文化渗透进初中作文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在写作文时的立意更为深刻,积极向上。

2.感性、理性是初中写作的基石

通过学生全方面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使学生引起心灵的共鸣,让学生获得民俗文化之美的感性认识。当下学生之所以不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究其原因还是在平时对于民俗文化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对民俗文化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宣传,这就导致学生并没有过多机会了解我国灿烂繁荣的民俗文化。一旦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解,就会发现民俗文化其实有着巨大的欣赏价值,例如,在江南有着一种蓝印花布,蓝白相间,不管是做成服饰,或是作为壁画都显得格外素雅洁净,有着极高的欣赏价值;又或者是南方的灶头画,内容喜庆吉祥,色彩缤纷艳丽,表现了人们美好的祈愿,是珍贵的民间艺术品;还有北方的窗花剪纸,图案精致,惟妙惟肖,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学生可以将这些作为写作的题材,深入的了解并宣扬民间艺术,将民间艺术通过写作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学生接触民族文化时,尽量让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理性认识。在现代生活,学生越来越关注外国的节日和习俗,反而对自己国家风俗文化不屑一顾。教师应该在教学时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明白,在中国只有本土节日才是最为合适应景的。让学生在感受民族灿烂的文化时明白,虽然每个国家都有着每个国家不同的特色,例如,写作的时候可以提到:我国有着端庄沉厚的汉服,有着古朴大气的编钟,有着优雅大方的旗袍,老式的纳底布鞋、蓝印花布,让学生明白应该为这些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3.提高鉴别能力,优选写作题材

虽然民俗文化灿烂繁荣,但是其中同样存在一些糟粕。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学会去芜存菁。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东北的二人转时,不仅要向学生肯定其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知道其中有一些不良的习俗是不值得学习的。在不同地域中的不同家庭往往有着其独有的家庭传统。而这些传统也往往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有关。比如,家中的晚辈往往会在长辈整数倍生日时为其祝寿,主要体现我国独有的人伦文化;在一些农村家庭中,他人坐过的板凳一定要在拍过几下之后自己才能坐下,这主要体现的就是民间的一种禁忌文化;因此,在初中写作中渗透民俗文化恰恰能够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

4.回归本土语言隽永之美

例如,语言民俗是闪耀着民族特有的光辉。通过学习了解民俗文化中的语言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灵感。由于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而有趣的风俗习惯,学生通过旅游能够开拓视野,见识各地域、各民族独特优美的民俗文化,不断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让初中学写作回归本土语言的隽永之美。

5.结语

民俗文化论文范文3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居有主体文化的地位,注重人际关系及群体意识,我国的节日民俗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生长,自然受到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保山市,古称永昌,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保山文化,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保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具有浓郁特色的民俗文化,有:①群体性:民俗的群体性是指民俗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群体活动的结果,例如中秋节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②地区性:是指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民俗事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饮食上,川菜的麻辣鲜香,沪菜的浓油赤酱都是典型例证。③民族性:是指任何民俗事象,都是在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形成的,例如彝族的“火把节”。④传承性:我国民俗文化大多是继承多年来的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例如春节、端午节。⑤稳定性:民俗被大多数人遵从,就形成较强的稳定性,例如:春节时贴春联、贴门神、吃年夜饭、放鞭炮,在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节日活动一直传承至今。民俗之所以被人们传承,是因为民俗有其特有的功能,个人走向社会,个人适应社会一般是从入俗开始的,因为民俗为每个人成功地担任角色、承担责任、完成社会化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模式。民俗最基本的功能:①整合功能。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双方协调一致,让社会系统在整体运动中保持相对稳定。②规范功能。民俗通过自己那些不成文的规约、程式化的礼仪、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和控制作用的一种功能。③教化功能。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作用,体现在个人的道德品质、知识经验、行为方式等方面。④选择功能。人类虽然受到民俗文化的制约,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可以选择,对这种制约不是绝对地发生作用,有助于人们进行各种价值选择。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社区的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以文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关民间生产、生活表现出来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形态为我们展现着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文化事业,推进民族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资源。

2保山市少数民族风貌和民族文化景观

保山悠远丰厚的历史孕育出灿烂瑰丽的民族文化,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民族文化在这里水融、互为渗透、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特质,既有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奇独特,又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典雅淳厚,在高黎贡山脚下,怒江、澜沧江流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36种少数民族,各民族交错而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而使各民族的生存方式、宗教习俗、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以及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都得以传承和沿袭,形成独具魅力的多元民族文化景观。在节庆习俗中,有保山端阳花街,保山端阳花街是保山各族人民的传统盛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为此写下“群花尽放,凭空望之,满城皆花,如锦如芸币,极为佳丽”的诗句。农历五月初五在每年端午节举行。届时上市花卉有数十万盆(株),使得保山满城鲜花,争奇斗艳,其中以兰花居多。如今的端阳花街也是大型综合博览会,花药鸟虫、土特产品、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全城张灯结彩,货棚琳琅满目,中外人士,商贾名流,纷至沓来,蔚为大观。傈僳族的“刀杆节”,居住在保山腾冲、龙陵县的傈僳族,每到农历二月初七要举行惊险的刀杆节。夜幕降临时分,人们点燃篝火,唱歌跳舞,等到篝火燃尽,形成一个彤红的火塘时,若干精壮青年喝下烈酒,赤足走进火塘中,这就是著名的“下火海”。次日中午,人们在草坪上竖起一根高杆,上面横绑着刃口向天的数十把长刀,5名下过“火海”的青年奋勇攀登至顶,这便是“上刀山”,展示了傈僳族青年的英勇无畏,是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最为惊心动魄,最为神奇勇敢的节日之一。彝族的“火把节”,傣族潞江坝傣族的“泼水节”,傣家人以“泼水”来庆祝傣历新年,故又称“泼水节”。傣族是一个崇拜水的民族,把水视作吉祥、友爱、美好的象征,通过“泼水”表达祈求雨水和丰收的愿望。尽情享受那民族风和民间艺术带来的欢畅,在民族民间舞蹈领域里,耍龙,舞狮子,高跷,板凳龙,布朗族那热烈欢快跺地有声的激情“打歌”。哀牢篱笆会每年正月十五,保山河图镇都会举行哀牢“犁耙会”,举办地大官庙是传说中的哀牢国大官供奉地,犁耙会期间,人们带上些犁、耙、锄、箩等农具和各色小吃来到哀牢山下,互通有无,为即将开始的春耕作准备,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最早的犁耙会主要是进行各式各样的农具交易,如今,犁耙会已经成为保山很有影响的民间文化经济活动。保山美食以腾冲为代表,在云南独树一帜,具有油而不腻、酸辣有度、香而爽口的特点。最著名的特色菜有大救驾、饵丝饵块、大薄片等,锅子也是风味代表。保山自古便是“金银宝贷之地”,不仅贸易繁荣,而且物产丰富。翡翠是边城宝贷,永子是棋中圣品,腾冲有藤编、腾宣、腾药三佳,潞江有小粒咖啡、芒果、香料烟三宝。

3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提升

民俗文化论文范文4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太强,因此需要通过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关系与演绎逻辑.而借助中国结、纸风车等为载体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通过拼图能直观地验证勾股定理,这对于数学学习基础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是极为重要的,降低了思维难度,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兴趣与信心.其次,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学校的数学学习与其生活是相互割裂的.这样的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教育问题,即学生的数学学习未能被正当地赋值,甚至有人还提出数学无用论.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并由此学习这些素材中蕴含的数学元素与数学关系,这也即是“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设计逻辑.这即是指,教师首先确立的是“勾股定理”这一数学维度上的学习目标,然后寻找到如中国结、纸风车等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并使之融入到教学之中,以实现“数学生活化”.再次,为了学生文化浸润式的学习.除了密切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联之外,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厚重感.即借助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结、流传历史悠久的纸风车来学习数学,能让学生产生历史厚重感.

二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向学生展现中国结和纸风车图片,要求学生抽象出其中的数学元素,并由此探索这些数学元素之间的数学关系.与前一种将文化素材作为验证勾股定理的载体不同,这里将其后置到定理学习之后作为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这种用法的价值除了具有前述“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学生文化浸润式的学习”等两个方面之外,还有以下意义.首先,为了知识的巩固与活化.学生在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除了常规的练习之外,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迁移到类似的但又不那么封闭与明确的情境之中.后者不仅在于巩固知识,同时也使知识得到活化.因为,无论是中国结还是纸风车,都需要学生作一定程度的数学化,并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刚刚学习的勾股定理相关的问题,显然这就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了.其次,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还期待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化”的能力.关于数学价值,不同的人也许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显见的是,在数学上研究越深入的人越能认识到数学的内在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数学的价值有时是非常内隐的,甚至很难为人所感知的.如果在教学中不去挖掘数学的内在价值,有时就会产生误导,甚至会认为数学只是用于计算.也正因如此,我们强调这些文化素材在数学教学中加以应用,就是希望所培养的学生能逐渐拥有用数学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拥有用数学更好地组织生活的能力.

就本案例而言,中国结与纸风车都是我们文化生活中所常见的,但我们更习惯于用工艺品(或艺术品)的角度来理解,而很少会从数学的角度研究这类物品.但事实是,当我们用数学的角度来理解生活中的这些事和物的时候,往往能带来惊喜: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再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过去我们所理解的数学学习习惯往往指的是学生伏在案头学习数学的习惯.我们认为,数学学习习惯除了上述方面外,一个更高的层次是学生随时而自然地会想着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后者当然是理想的状态,但教学中的有意识培养也能帮助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其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策略就是让学生尝试探索也许表面上与数学风马牛不相及的素材中的数学元素,除了中国结、纸风车,还有包括建筑物等素材.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与前一种用法相比,这种用法对学生的数学要求也更高,当然所培养的探索能力也会更强一些.

民俗文化论文范文5

人们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许多都反映在民俗上,民俗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挖掘有关民俗的教材内容,将语文教学与民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礼节、历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目标成为可能。古代礼俗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知识。在古代,人们见面行礼方式主要有“揖礼”和“拜礼”,“揖礼”又称“拱手礼”,分为“天揖”、“时揖”、“土揖”,属于日常之礼,礼节较轻。

“拜礼”则用于祭祀或者是非常郑重的场合,《周礼•春官•太祝》中说:“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小学语文一些课文中也写到礼仪习俗,如人教版的《孔子拜师》,“拜”是古时候常用的礼仪,课文中也出现了“行礼”这一词语,在授课时讲解这些礼仪民俗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孔子的品行,也能让学生获得礼节知识。我国古代的历法知识也大都以民俗的形式保存着。干支纪年法是现在我国农历仍然沿用的古代纪年法。它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依次组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一般来说,夜半12点(24点)就是子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依此类推有丑时、寅时的卯时。在小学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套教材中都有关于十二地支的历法知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给学生讲解这些民俗知识,那么学生将可以积累到这些民俗知识。

2民俗文化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民俗内容的篇目有很多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如苏教版的《安塞腰鼓》、语文出版社S版的《雪顿节看赛牛》、人教版《草原》等等,这些课文展示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这些民俗文化各式各样,让人赞叹,可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群众的遗风遗俗,一个社会风范和道德的产物,总和一定的社会思想氛围相联系,积淀了人们的思想、志趣、道德规范等诸多思想元素。”小学语文教材关于民俗的文章涉及到民间故事、传说、风俗习惯、民间技艺、口语等民俗风物,这些在德育方面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俗文化论文范文6

懂法才能守法,有了烹调技术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公民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也必须建立在知晓公德标准的基础之上。很多人不是不守公德,而是不知道什么是公德,不知道应该怎么去作。因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公德知识意义重大。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图书出版等行业,应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把社会公德知识的宣传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通过优秀的作品去宣传普及公德知识,公民耳濡目染都能吸纳到公德常识,在行为上自然而然会趋向积极的一面,抵制消极因素。

二、制定制度,加大行政制约力度

虽然社会公德规范不是法律、法规,不能强制执行,但也需要养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的行政制约手段,还是十分必要的。对违公德规范的行为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会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树立典型增强遵守公德的自豪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人类的天生本能,“说讲十遍,不如做个样子看一看”典型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活教材。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应大力树立道德模范,对诸如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爱护公共设施、见义勇为等先进人物,要大力宣传和表彰,也可适当给予奖励。也使人们学习有目标、行动有方向!让广大公民都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是光荣的,增强遵守社会公德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提高公民文化修养

(一)文化修养的界定

人们对文化修养的理解,多数人把对汉语言掌握的多少、汉语言使用的灵活程度、书面语言的使用能力和技巧看做是文化修养的高低的标准,实际是把文化修养和文学修养等量齐观了,可以说这是一种狭义文化修养的界定和理解。这是对文化修养的片面理解。其实,文化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不但包括对哲学、历史、文学、法律等等社会科学的汲取量,也包括道德修养、艺术鉴赏能力,还包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乃至包括、情感世界。文化修养是认知世界、感悟世界、创造生活、驾驭生活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公民文化修养的意义

公民文化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智力水平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能否强盛的基础所在。从最基础生活增面,公民的文化修养水平关涉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没有好的文化修养的公民,生活是单纯的,是纯粹物质的享受,领略不到精神享受的愉悦,不会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提高公民文化修养的途径

1.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和年限

公民文化修养的提高,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公民获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最为系统的途径。但我国目前依然有大量的失学儿童,新的文盲群体还在不断生成。这一现象严重地降低了中国公民的整体文化修养水平。因此,继续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才会加速公民整体文化修养的提高。2.加强各类媒体宣介力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类媒体软硬件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覆盖面和传播能力不断扩大和增强。这为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因此,各类媒体应该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设专题版块和栏目,有意识、有计划、有规律地加大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介。

3.大力构建新型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平台

除了传统媒体,新的宣传载体不断出现,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新的载体,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比如互联网,是当代最有活力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组织各种形式的知识讲座。支持、引导、指导广大网民建立各类知识的交流QQ群。又比如户外电子屏幕,都可充分利用起来,制作播放短小精悍的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短片。

4.创新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形式

不同受众群体,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是人生阅历,对各类知识的吸取,都有着不同的喜好方式。因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形式也要多元化。要大力提倡和推动创新活动。比如发挥各类科研机构、各类社会团体、演出团体的作用,组织文化进军营、进社区、进厂矿等活动。以各类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

5.举办各类科学文化知识竞赛

政府应划拨资金,支持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积极组织各类知识竞赛,奖励优秀者,提高公民的自觉学习意识。各类竞赛活动要避免形式主义,避免作秀,更要避免搞成专家型的知识竞赛。要根据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组织竞赛活动。

6.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