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化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市场化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市场化改革

金融市场化改革范文1

人们普遍认为,新一届政府成立伊始,总理就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提出要推进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此举凸显了中国政府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有利于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彰显了“精准、稳妥、持续”的改革思路。

凸显新一届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

“‘钱荒’事件不到一个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有新动作,政府反应很快。”19日晚,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消息一公布,不少网民为决策层的改革勇气和决心叫好。

社会各界对此次改革作出积极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迈出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对于稳增长、调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意味着我国新一轮金融改革序幕已经拉开,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强化市场、放松管制的经济政策特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立坚认为。

“此前有人预言中国经济面临下滑风险,期盼政府重回刺激政策的老路。央行取消贷款利率管制,其实就是新一届政府坚定不移推动改革的一个重要声明。”北京大学教授黄益平指出。

网友们认为,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国家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体现了政府异乎寻常的改革魄力和勇气。

这一改革举措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华尔街日报等海外媒体对此给予积极评价,认为此举是中国推进金融改革的重要信号,表明了中国新领导层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降低融资成本提振实体经济的一次“利好”改革

各界普遍认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这是对实体经济的一次‘利好’改革。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降低整体融资成本,为经济增长和转型装上更多助推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改革将使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竞争成为一个主线,促使其加快转变同质化的经营模式,总体上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造有利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

“此次改革对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高盛集团经济学家宋宇称。

根据央行有关分行的快速调查,山东、广东和湖南等地大部分企业对放开贷款利率表示欢迎,认为放开贷款利率打开了破解贷款难的重要一环,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银行靠变相垄断利差的日子结束了,这必将倒逼全行业改革。”有网友评论称。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资产负债部门负责人也认为,改革将在中长期内对银行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未来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将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变。

路透中文网等媒体评论称,此举让不同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空间更大,有助于信贷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是盘活金融资源存量的有效举措。

“发点球”式精准调控:既防风险又增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同时,此次改革并未涉及存款利率,也未对现行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作出调整,此外还放开了农信社贷款利率上限。

这一举措被舆论称为“发点球”。对于此次改革“区别化对待”的特点,各界人士认为,这体现出政府“精准、稳妥、持续”的改革思路。

“不再对农信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提高农信社放贷积极性,解决‘三农’、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曾刚认为。

“没有对个人住房贷款下限进行调整,不会影响购房成本,购房需求也不会有明显变化,显示出政府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思路。”有网友评论道。

“对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审慎态度可以理解。”巴曙松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影响更为广泛,需要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制度等与之配套,目前这些制度还有待完善和推出。

此次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的举措,也进一步释放出政府将继续推进改革的鲜明信号。

“贷款利率管制的取消,拉开了本届政府继续推进金融改革的大幕,下一步金融改革值得期待。”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认为。

金融市场化改革范文2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理论在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上,先后出现过三个理论: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约束。先是金融抑制,表现为政府对金融领域的过度管制;继而是金融自由化,表现为政府完全放松对金融领域的管制;最后是金融约束,强调政府对金融领域的适度干预。理论产生的进程总有相应的时代背景。从“管死――不管――适度管”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真实写照,结合中国的国情“一管就死,不管就乱”。因此,我国当前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仍然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本文还是从金融约束视角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市场已经能够发挥其应有的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一个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的宏观环境已经具备;央行已经逐步掌握并创新运用一些政策工具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混乱到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经济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也逐步健全。我国中央银行已经初步设计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案,坚持渐进改革以国际惯例为参照: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区域上先放开农村,后放开城市;币种上先放开外币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利率。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结合中国近30多年来金融改革的史实,“金融约束”现象还是存在的,如我国长期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管制,虽然放开了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但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一直没有放开。这是也为何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受损小的原因之一,而且正是缘于金融约束所创造的租金机会对民间部门产生激励机制,但也起到保护垄断的作用,造成国有金融部门效率低下,本地金融产品与服务以高成本的模式生存。香港、马来西亚等东亚国家、阿根廷、智利等南美国家、还有一些拉美国家的实践表明,金融自由化可以带来金融部门效率的提高,服务对象和交易品种的多样化,但在数量规模扩张的同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增加了。虽然我国正逐渐融入国际经济金融的新背景,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金融自由化,包括汇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但应对有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还是需用在改革进程中应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尤其是需要明确政府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哪些方面可以作为,哪些方面可以不作为,也可列出负面清单。但是适度干预必须要维系,如健全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加强银行和企业建设,提升其竞争力;营造利率市场化市场环境,建设健全、有序、合法且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加快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衔接,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化改革范文3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管理作用,通过市场的经营融资合理设置利率,确保金融利率处于科学水平,为利率的全面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利率的大小主要由市场供求来确定,具体的实施过程需要从利率传导、利率决定、利率管理、利率结构等方面开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市场的情况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引导,全面提升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水平,为利率市场化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从金融利率改革的总体思路出发,才能更好地提升金融市场改革的效率,为金融市场的全方位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济新常态下对利率市场提出明确的要求,能够通过市场利率的决策提高货币的综合利用率,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之后可以全面提升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为市场化金融管理打好基础。在金融利率的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必须以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全方位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运行。在金融利率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把货币结构和利率形成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金融改革和利率优化质量。

二、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必须要从利率金融管理的角度出发,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在新的金融改革模式下,必须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实施利率市场化政策。

(一)人为低利率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从以往利率的运行情况看,很多情况下会产生人为的低利率,人为低利率会扭曲经济发展,低利率的长时间运行还会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银行的清账能力不足,导致银行财务薄弱等问题的产生。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进行金融利率管制,经济新常态下对金融利率化改革方向进行总体部署,对以后实施一系列的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金融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实现对金融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把各种金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金融利率管理机制,确保金融利率能够符合金融管理要求,提高金融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确保金融风险能够全面降低。

(二)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面临各种挑战,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从多方面出发,才能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因此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党的十明确提出金融改革要走利率市场化道路,必须要把各种金融利率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金融改革机制,提高利率金融市场化的水平,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从机遇角度看,可以全面提高银行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促使中国的银行不断走向世界,对全面提升银行的客户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推动国际结算业和外汇信贷的发展。从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看,由于实施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的信贷业务会面临很大的冲击,必须要进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才能从多方面降低银行风险,为金融利率市场化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利率发挥资金使用价格的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利率市场化可以全面发挥资金使用价格的作用,促进金融资金的充分利用。在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让社会资源得到全面的配置,发挥利率市场化推动力的作用。促使金融改革从以往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向转变,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全面实现资金交易,为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金融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金融机构全面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打好基础。利率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利率定价关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全面预判,确保金融机构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控制和管理水平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从而能够形成正向激励机制,金融机构通过对内部资本的运行管理,可以保证约束制度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全面提升资产价格的管理水平。金融利率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实现风险控制和约束,提高金融机构的综合运行和管理水平。

(二)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推进企业实体的适应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全面推进企业实体的发展,因此企业实体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不断提升企业实体的适应能力,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的产权主体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全面提升利率市场化管理水平和利率的综合性控制水平。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分析,可以不断地建立金融激励机制,确保金融能够发挥市场管理的作用,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能力,通过对金融利率市场化的全面管理,可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而能够建立各种保险,助推金融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金融市场化改革范文4

一、目前金融机构不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表现之一:金融机构法人治理建设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疏通自主定价的“源头”。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机构都通过各种有力措施不断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并在法人治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四大国有银行已实现股权多元化上市,股份制银行更加规范,城乡信用社通过改革有的转制成商业银行、合作银行,有的虽未转制但已初步建立起了“三会一层”的治理架构,法人治理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够完善,仍存在着“行政化”的影子,一长独大、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仍然存在,职责不清,权责制衡机制并未充分实现,董(理)事会下设的利率定价委员会并未真正有效的发挥职能作用,尤其在农村金融机构利率定价委员会有的有名无实,出现了利率定价由几位领导研究拍板决定的现象,这在源头上阻碍了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

表现之二: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模式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改进差异化定价的“位子”。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一般采用总分行的机构设置模式,利率定价权往往集中在总行,分支机构不管规模有多大、路途有多远在利率定价上基本都属于总行的“终端”,没有差异化自主定价的权力,这与利率市场化颇有差距。而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权更是集中在联社,基层信用社等营业网点被约束在联社设定的“条框”中,不能越“雷池”一步,僵化死板。并且农村信用联社大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利率定价部门和管理部门,利率定价“缺位”,缺乏专门的部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表现之三: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主观意识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亟待增强积极定价的“习惯”。由于长期受利率管制的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执行基本上持“等、靠、看、要”的态度,缺乏自主独立定价的意识,虽然在2006年人民银行以银发(2006)8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下发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模板的通知》文件推动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定价工作仍然有些似是而非,仅简单地划分了几种贷款类型不同类型执行不同利率,并未真正树立自主定价的意识。当利率市场化脚步临近时,中小金融机构还未完全从利率管制的“影子”中走出,对利率自主定价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颇感不太适应,盲然失措。尤其对存款利率定价更是无所适从,基本上“清一色”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存款利率自主定价成了吸收存款的一种手段。

表现之四: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亟需进一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亟待提高利率科学定价的“本领”。近几年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基本上处于资金的“卖方”市场,资金的垄断地位养成了利率定价的惰性,不管利率制定的高或低贷户只能无条件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率科学定价能力的养成和锻炼。当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到来,当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科学定价已成为必备的“硬”条件,利率定价能力越来越重要,但此时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却因为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定价机制、没有成熟的定价方法、没有必要的定价测算模型、没有完善的市场利率预测模型与利率风险应对机制、没有一批专业的利率定价人才等面对利率定价显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和无耐。

金融市场化改革范文5

 

一、《金融市场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金融学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重要门类之一,教育部1999年将其定位为金融专业六门主干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金融专业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其掌握专业实践的操作技能。现代金融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多211本科院校都建立了金融实训室,许多民办院校也纷纷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学生实训课程的改革和完善,纷纷建立校企合作的模式,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设计新的专业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人才需求单位的满意度。

 

根据我们对湖北金融行业抽样的银行、保险和证券公司调研结果,我们将课本内容章节结合行业实训的资料进行课程实训模块的设计。之所以进行项目化的设计,是因为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可以划分为好几项工作内容,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完成每一项工作内容。本课程项目的划分依据某个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确立,这与以往传统的以章节划分项目的实训方式不同。传统的章节式划分是从逻辑层面对行业知识点进行再重组,重视学生的认知层面,而忽略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简言之,从理论到实践在传统教学中是缺失的。实训化课堂内容,是根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教师自己安排上课的材料,设计让学生操练的项目,让学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获得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注重项目成形的结果,而不是最终卷面的结果。打个比方,传统的艺术设计课只告诉学生什么是艺术设计,其功能和作用是什么,现代的艺术设计课则要学生根据老师指定的方向,自己创作出作品,然后老师来评定他们的作品是否符合特定的功能和特定的作用。换句话,实训项目是对具体的工作流程的再现,而不是对所有工作流程的抽象。我们知道,一个人掌握知识可以从其理论认知层面和操作层面考察,理论认知考核方式是从卷面上让学生将头脑里储存的内容重现反映在卷面上。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则以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的情况来考核。对于实训项目的考核设置,就不是传统的非对即错的思维方式,而是看学生是否正确达到了项目设置的目标。根据项目完成的程度或者过程逐步细分评分标准。对于高职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长处恰恰不是对理论的记忆,而是动手能力的展现。我们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发现,许多学生不愿意记忆,有的甚至以交白卷的方式反抗传统的知识型考核方式,而如果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权,运用项目组合的方式,他们对课堂的参与度更高,并且在展示过程中他们会获得更多的自信。

 

我们对《金融市场学》这门课程的改革目标设定为:我们从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设置出发,从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和展示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结合最新的实训材料,对原有课本重复的部分进行删减,增加与未来几年金融岗位相关的最新行业法规和行业动态,依据企业对人才的岗位设置制定相关的课程实训模块。

 

二、《金融市场学》课程项目化实训内容设计

 

我们根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删除了课本中与其他课程相重复的内容。设计如下实训内容:

 

三、《金融市场学》项目化实训教学方法设计

 

本课程主要采取三种教学方式:

 

第一,学生自主演示教学的方法。教师布置同一项目让学生自选金融主体,自行组织材料进行PPT展示。比如在项目一的课堂组织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银行,登陆其网站并截图做成PPT,向全班同学说明自己所选银行的网上服务类别、基本内容和流程等等。在每一位同学演示完以后,老师当场进行点评和提问,就展示的具体内容进一步要求学生阐释和说明。然后每一位同学给讲演的同学现场打分,老师也给学生打分。其中老师分数权重为80%-90%,以控制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分数的公平性。

 

第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课堂讨论。比如在做项目二的保险业务,讲到保险市场调研的时候,我们要进入对保险调研的基本方法。学生可以上课的时候集思广益,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保险方法进行描述。老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们自己比较哪一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几种方法之间进行选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保险市场调研的基本表格。保险的风险管理部分,教师布置一个案例,学生可以先设计,然后教师将学生的防范进行对比,并且一起讨论哪一种方案是最优的,为什么是最优的。最后老师公布答案,让学生们自己评判自己是否还有改进之处。

 

第三,教师通过项目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文科类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计算能力普遍不高,甚至有畏惧心理。如果学生计算错了,教师要帮助其克服畏难的情绪,努力建立自信。所以我们进行计算题设置的时候,同类型的题目要多准备题目,不仅要告诉学生公式是用哪一个,还要告诉他们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什么时候用什么公式。

 

四、《金融市场学》项目化实训小结

 

我们对《金融市场学》项目化实训课改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未来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培训,根据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实际情况开发其潜能。

 

首先,项目化实训贯彻学中做与做中学的基本思想。我们针对金融课程普遍比较抽象,学生无法感性理解金融市场的现状,我们将每章节的内容细化为每一个项目。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抽象思维比较弱,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核心展开的认知模式去培养学生,学生学习很困难,也没有任何的兴趣。高职高专学生优点在于乐于动手、动脑,乐于从做事中学习。所以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尽可能按照他们的认知特别设计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师确定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然后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用PPT 形式展示自己对金融市场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单纯老师的讲解,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局面项目化实训课程的初衷在于设计与工作流程相似的实践环节,将金融类行业需要的基本员工素质融合进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再是被动地记忆,而是练习中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其次,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学生对自己选择的金融机构越了解,对其具体的工作岗位有更多的了解,意味着其主动寻找类似岗位的意愿更强烈,未来就业方向更容易确立,也越能够在未来新员工培训中展露头角,先人一筹。同时,学生互评与教师评判相结合,学生之间存在更直接的良性竞争,学生更容易展现自己最自信的一面。

 

最后,项目化实训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金融行业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许多虚拟货币相继登台亮相,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换代,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汲取前沿的知识,让学生触摸到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教学生认知世界是传统教育的功能,现代教育不仅要告诉学生现状和历史,更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未来行业的变革之中。

金融市场化改革范文6

关键词:金融市场化;地区差异;投资;Panel Data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4-0014-04

一、引言

Keynes提出了投资过程存在的两种关系:其一是低利率能够鼓励高投资,其二是高投资又促进高产出。当金融压抑存在时就会产生人为压低存贷款利率的因素,引发对贷款的过度需求并导致信贷资源的无偿配置,从而使高投资促进高产出的效果发挥不出来(Mc Kinnon和Shaw,1973)。因为低利率的推行,减少了金融资源的机会成本,对于不具备一定产出能力的投资项目起不到“筛除”(screen out)的作用(Liu和Li,2001)。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金融市场化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的进程能够完善市场制度,减轻金融压抑,从而带来资金成本的降低和投资水平的增加(Henry,2000)。同时金融市场化形成的金融开放引来了境外资本的流入,提高了国内的投资率,弥补了国内资本的不足,避免了“挤出效应”的产生(Berkaret et.al,2001)。但是,前苏联东欧等转型经济国家推行以纯粹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市场化也带来金融波动甚至危机(Tornell,Westermann和Martinez,2003)。因此,从理论上有必要明晰投资与金融制度安排间的关系,以有利于发挥制度设计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快速健康的增长,同时金融市场化进程也呈稳步推进状态。根据作者(陈邦强等,2007)的研究,从1978至2004年期间,中国金融市场化相对水平由1978年的0.02提高到了2004年的8.84,由此带来的变革是金融资源由过去的计划经济的配置模式逐渐转向市场化配置模式。作为能够反映中国金融资源配置状况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同一时期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从1978年的18.5%上升到2004的51.49%,因此,对于中国投资增长原因的探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课题。Liu和Li(2001)利用分省数据对四种不同来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经验性判断: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财政部的相关财政项目的支出成为投资资金的唯一来源,国有银行在所有货币交换中扮演着“出纳”角色。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国有投资逐渐减少,而非国有来源的投资逐渐增加。由于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间存在巨大的地理差异,内陆地区缺乏其他的投资来源,国有资金仍然是投资的主要的来源,而非国有资金则成为沿海地区的主要投资来源。周立(2005)的研究认为,形成金融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两方面的“分割”,其一,中央政府推行的纵向分割式金融改革;其二,地方政府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拨改贷)后形成的横向分割式金融控制。康继军等(2005)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考查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

尽管如此,迄今为止所检索的文献鲜有从金融制度变迁角度深入对影响投资增长的因素进行的研究,已有的定性分析和判断也缺乏有说服力的支持。为此本文针对中国转型期这一特定制度转型时期的金融市场化进程,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考查投资增长以及形成地区差异的制度原因。在计量方法上,本文根据已建立的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陈邦强等,2007;陈邦强,2008)和各地区统计数据构建了1995-2004年中国金融市场化、金融发展与投资增长的Panel Data数据集,并运用了Panel Data分析方法,在模型构建、指标选择及相关分析方法上均有创新。力求通过对金融市场化与投资间关系进行实证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金融市场化进程以及相关方面与投资增长间存在的理论联系与相互影响。

二、模型、数据与指标说明

(一)模型、指标说明

Ndikumana(2000,2005)在进行跨国数据的实证中,在Anderson和Hsiao(1981,1982,1986)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国或地区的国内投资与其金融发展、金融结构、经济增长及对外开放水平相联系的经验假设,同时构建了由一组金融发展指标作解释变量加上其他相关控制变量(经济增长、进出口等)组成的投资方程。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陈邦强等,2006,2007),沿用与Ndikumana(2005)的跨国研究相类似的投资模型并引入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作为制度变量以考查金融市场化进程与投资的关系:

lnIit=φ0+φ11nFLIit+φ2git+φ31nTradeit+uit (1)

其中,地区i=1,…,N;年份t=1,…,T;Iit为地区投资;其中,FLIit表示分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git为地区经济增长指标;Tradeiit为地区对外开放指标;uit为误差项。

本文构造了中国金融市场化、金融发展与投资增长的Panel Data数据集并对中国金融市场化及其四个相关方面(金融中介市场化、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金融市场化自由化、金融对外开放)与投资的关系进行实证。首先分别使用随机效用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式(1)进行估计,然后对二者的估计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以确定最终模型形式。其次,针对东、中、西部的不同区域,考察金融市场化与投资间关系存在的地区差异。

针对式(1),本文采用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分别作为以下5个解释变量:

1、FLIAit为地区金融中介市场化相对指数,反映金融市场化进程中作为金融结构组成部分的金融中介在市场化进程中的相对水平及其呈现出的特征。

2、FLIBit为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的相对指数,反

映中国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对金融的管理模式由计划经济方式向市场经济转轨程度的相对水平。

3、FLICit为金融市场自由化相对指数,该指标反映了作为金融结构的另一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的相对水平与特征。

4、FLIDit为金融对外开放相对指数,反映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地区间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相对水平。

5、AFLIit为地区金融市场化总指数,反映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地区金融市场化综合水平在这一市场化进程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考虑到我国金融机构实质性的市场化改革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的实际情况,本文以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的原因,按惯例本文未包括海南、、重庆)为研究对象,建立样本区间为1995-2004年的Panel Data数据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口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10个省区。按照以上地区标准划分出同一样本区间的地区Panel Data数据集。

数据来源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总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数据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来源于作者已有的部分研究工作。各地区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分别按当地GDP、人口总数计算得到。进出口数据的美元价按《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1995-2004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将美元价换算为人民币。GDP及进出口数据最后均按相应地区的GDP平减指数修正为实际价。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使用STATA9.2软件包,对式(1)分别使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Hausman检验的结果证实,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实证研究首先针对全国总体水平,其次比较东中西部地区间差异。

表1显示的模型(1)对中国金融市场化与投资的实证结果如下:

首先,除FLIB外(10%显著水平),FLIA,FLIC,FLID,AFLI均在1%的显著水平通过t检验,说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与投资增长存在极为显著的关系。

其次,金融市场化(AFLI)及其四个方面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从大到小的次序为:金融市场化(AFLI)、金融中介市场化(FLIA)、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FLIB)、金融对外开放(FLID)、金融市场自由化(FLIC)(固定效应模型的φ1依次为1.31,0.83,0.53,0.28,0.17)。金融市场化总体水平影响投资的程度均大于金融市场化的四个方面,由此反映出金融市场化进程的综合作用大于单一方面的政策措施。

其三、金融结构对投资的影响也存在差异,金融中介市场化影响大于金融市场(固定效应模型φ1分别为0.83和0.17)。

其四,金融市场化进程下,除在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方面外,经济增长与投资间的关系均显著,说明地区金融市场化(AFLI)和相关方面的金融中介市场化(FLIA)、金融市场自由化(FLIC)、金融对外开放(FLID),能够促进投资与经济增长间的联系。这一结果与作者(陈邦强等,2006)在考查金融发展与投资增长关系出现的g均不显著完全不同。由此可以认为,金融市场化进程下,制度变迁有助于增强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而地区间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相对水平仍然较低。样本期间的中国金融发展程度存在数量型的扩张而质量型发展不足的特点。

其五,lnTrade均显著,说明在对样本的整个考察期间,对外开放始终是促进投资增长的显著因素。

表2为采用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基于式(1)对金融市场化与投资增长间关系的实证,其结果显示:

第一,东、中、西部的金融市场化进程对地区投资的影响显著并呈现地区性差异。东、中、西部的投资增长与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高度相关,而且西部和中部对地区投资增长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φ1依次为2.06、2.02、0.62),西部与中部相近。

第二,除东部的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外,东、中、西部的金融市场化进程方面对投资影响显著且地区差异明显。西部的政府行为市场化(φ1为4.15)、金融中介市场化(φl为1.38)对投资的影响依次明显高于中部、东部;中部的金融对外开放(φ1为0.52)、金融市场自由化(φ1为0.22)依次高于西部、东部;东部除金融对外开放外(φ1为0.28)高于西部外,金融中介、金融市场方面对投资的影响均低于中、西部,而且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与投资的关系不显著。

第三,经济增长指标git与投资的关系不稳健。从地区金融市场化整个进程考察,仅东部地区显著;在金融中介市场化方面,依次有东部、西部显著;在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方面仅有西部显著;在金融市场自由化方面,仅有东部显著;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仅有中部地区显著。由此反映出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中,金融制度变迁在地区间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是不一致的。

第四,lnTrade对投资的影响均显著,说明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对外开放与东、中、西部的投资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强。这一结论与表1的结果相同。

四、结论

得出以下结论:

(一)在引入中国各地区金融市场化指数后,用作跨国研究的Ndikumana(2005)模型能够较好反映中国金融市场化与投资增长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差异。Hausman检验的结果表明式(1)的固定效应模型是最适合的形式。

(二)对样本期间的中国金融市场化与投资增长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的结果显示,中国金融市场化与投资增长间具有显著影响,并呈现以下趋势:

首先,在全国层面上,金融市场化进程以及相关四个方面显著影响投资增长,并存在差异。第一,金融市场化及其四个方面对投资的影响差异明显,在样本考查期间其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金融市场化进程、金融中介市场化、政府行为市场化改革、金融对外开放、金融市场自由化。第二,中国金融市场化对投资的影响程度均大于金融市场化的四个方面,说明中国金融市场化进程没有遵循国外经济转型国家普遍采用的金融自由化路径,即出台某一项或几项自由化政策推进纯粹金融自由化的方式。第三,金融结构对投资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样本期间的金融中介市场化相对水平对投资的影响大于金融市场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