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域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1

由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居民生活环境差、农村建筑的自主发展性导致农村建筑设计感不足、缺乏相应的时代感、艺术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等。此外,中国的景观设计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盲目模仿西方景观的表现方式,千城一面,使得景观设计缺乏相应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把景观设计当成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我们应该在城市及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中创新地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使景观设计在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不断进步发展,亦使民族特色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实体中得到传承与发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南北气温差异大,地域特色鲜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主张人与自然互相融合,强调自然体系和文化景观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共同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在地方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的不同物质空间中。浙江具有丰富传统江南水乡元素,水巷、古镇、马头墙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符号。各个地方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俗习惯,成为我们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基础。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便是深入地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而在现代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古镇、街市、场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代之以风格混杂的欧陆风情街区、楼盘以及雷同的时尚现代建筑,出现了景观小品设计“国际化”趋向。加之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景观影响着农村景观,西方文化冲击,造成了地域文化特色消失,城镇地域文化没落,中国的农村景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衰退。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再创造

地域特色源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体化特征,历史文脉的传承从传统地域的更新发展中获得延续。因此,在解决复兴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1)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材料与细部;(2)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全新的空间却依然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3)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虽然景观的材料与细部是全新的,空间营造也是全新的,但传统园林的造园精神犹在;由此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复兴与发展探索一条统一的出发点。比如可以针对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中的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新农村的建设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风格。在创造现代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方面,我们应该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景观小品的模仿、抄袭。设计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探寻地方材料、传统技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传承。如笔者设计的景观休息座椅的材质,便是运用了江南水乡常用的木质材料,因木材种类繁多,有天然优美的花纹,相对于石材与金属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温暖舒适感,可以表达出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小品设计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一)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进行景观小品再现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具有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在造型方面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笔者设计的这组景观小品造型灵感来自于江南古镇屋檐角的弯曲弧度,结合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其特色不仅具有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古朴气息,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并且能与周围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一些现有的设计小品造型生搬硬套与地方历史文化不协调、与环境不融合、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小品,失去了设计最初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二)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进行再改进,赋予传统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加工手段、先进的材料对景观小品进行有机更新,使小品在具备现代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同时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景观小品自身的魅力。现在大部分景观空间中的小品材料运用的较为单一,很少见到用新型材料对旧物的翻新。若以笔者自绘的景观小品为例进行复兴延伸,那么在考虑木质材料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运用较为新型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满足地域文化审美需要的同时跟上科技的步伐。复兴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地域景观小品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与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地方纹样中汲取精华,在地方性景观小品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三、结语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2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全疆共有47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各民族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多样而统一。带有西域民族特色的歌舞和穿着靓丽的民族服饰的各族人民给新疆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创作灵感。著名油画家赵培智的作品,用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诠释了新疆新写实主义绘画的人文内涵。表现了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和草原牧场、戈壁荒漠的自然景观。尤其对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民族情有独钟。因此,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它不仅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和艺术追求,而且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出文化背景作为一个时代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2西域文化对新疆油画的影响

新疆油画由于受西域特有的文化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艺术语言和审美意趣。虽说新疆油画与内地油画在表现技法和语言风格的表达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色彩运用方面,新疆油画很注重画面色彩的搭配和表达。画面色彩普遍偏于浓烈艳丽,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也许是为了更加适应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表达。因此,大部分的新疆画家在绘画创作时,很喜欢用浓烈的色彩和奔放灵动的笔触来表达画面给人以情感的升华,更加注重色彩的丰富变化。新疆的艺术家由于受地域的影响在创作时更喜欢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让画面效果带有明显的装饰性。

2.2题材选择方面,新疆油画家基本上表现的都是本土的地域文化。表现草原牧场、沙漠胡杨等自然风光和新疆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状态为题材的绘画创作,表达大美新疆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特色,让全国人民更加关注新疆油画,关注新疆这个美丽的地方。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3

当代艺术与城市历史这个当然的文化载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历史中的民间文化更值得作为城市雕塑设计的出发点,地域文化民间文化为艺术灵感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民间文化融入城市雕塑作品,可以使市民和当地民众有更加温暖的亲和感。城市雕塑可以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特征,文化背景相溶合。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对人类历史的传承,传承城市历史的最好载体就是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不仅能折射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成为城市灵魂的主要承载者。在河南省济源市有一组《愚公移山》雕塑,就取材于济源市当地的神话传说: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代表人物。以愚公坚持不懈开山劈路的民间神话传说为基础,将古人的传统精神和当代人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把当地远古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战天斗地精神和刚毅、倔强的山民精神完美地呈现在雕塑之中。非常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精神。《愚公移山》雕塑很好的融合了济源的历史文化故事和现代人民不断进取的精神,展示了济源人民顽强拼搏,开创美好未来的新面貌。因此,不仅当地民众广泛接受这座雕塑,而且《愚公移山》雕塑已成为了人们记忆这座城市的特征。

二、城市气质应在城市雕塑中提炼

城市气质是城市社会生活几十年上百年约定俗成逐渐成形固定下来的,它贯穿了一座城市的整个历史。城市的面貌特征、文化传统、习惯习俗等也成为城市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城市所处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每一个城市有不一样的城市气质:北京庄严而稳重,上海智慧与包容,杭州精致而温柔,南京成熟与内敛。在城市雕塑中,要体现城市的气质,例如在河南省周口市的大铁牛像,它象征着奋发进取、勤劳有为,代表着周口人民分发进取和辛勤劳作的精神,已经成为周口人精神与气质的象征。它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城市精神的象征,已超越普通的美学价值。深圳市“深圳人的一天”城市雕塑组,活灵活现地呈现了“经理打电话、清洁工扫地、路人看报读书”等人物和场景,组成了深圳普通市民的一天。

三、地域民俗文化应在城市雕塑被挖掘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把它们融合到城市雕塑中也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民俗文化不仅反映着人们纯真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了文化历史的精神内涵,是传统精神与当代艺术、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一种完美结合。将民俗文化中的神话题材融入到城市雕塑作品中,使人们看到雕塑就会通过联想抚今追昔、思绪万千。因此,充分挖掘蕴含当地民俗文化题材并在城市雕塑作品呈现,把当地民间传说及人文传统作为作品取意的基础和依据,使雕塑既具有当地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富有新的时代特征。这样,雕塑作品就可以满足不同文化层面的人的审美需求,人人都能接受。例如兰州的热冬果、牛肉拉面等,天津的吹糖人、租界的马车、磨粉和面等雕塑。沿着天津五大道上建造了许多带有天津民俗风情的雕塑,这些雕塑很容易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老天津时代,人们喜闻乐道这些好的雕塑作品。

四、结语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4

地域文化是一种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沉淀才逐步形成的且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文化。这种文化常常成为该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资源,被运用于文化、经济等领域。地域文化包含了地域和文化两个词语,其中地域是对文化的一种空间限定,使得地域文化被限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这种被限定在特定区域内的文化,常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文物、传统风俗、方言文化等方式存在,并影响这一地区的人群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历史文化为主体,包含一定的以现实文化为基础的形式,被称为地域文化,而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地域文化综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资源。在现实中,这些地域文化常常被当做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涉及的范围包括城市经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文化发展研究等多方面。各个地区在开发、利用地域文化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上。对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形式,如何将其应用到相应的领域中,并发挥其最大价值,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做好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工作,这些资源就会像一座宝藏发挥无限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的借鉴与应用

在设计教学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课题的研究,常常会涉及选题方向的问题。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则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方向。在设计教学中,如何将课程设计和课题研究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先谈谈设计教学中引入地方文化资源的几种方式和意义。

1.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方式

设计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具体的图形、图像,要学习和研究这些具体的图形、图像,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准备相关的资料。虽然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轻松检索并访问所需要的资源,但很多时候有些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直接获取,有的甚至无法检索。这就给学生课程的学习带来一定阻碍。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利用区域优势,为教学实践提供丰富、便利、快捷的教学资料,将大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其一,在设计教学中,常常要列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教师可以使用教材上提供的基本案例或者前人使用过的案例。但是由于很多原因,有些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有的过于陈旧,有的与实践契合得不是很好,这就对设计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教材固有的陈旧图形有碍学生的深入研究,那么如何解决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问题?很多时候,在我们身边就存在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如老建筑、人物、服装等素材资源,特别是有的地方还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或者文化馆等主题性较强的机构,这些机构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值得引入设计教学的资源。其二,当设计教学中涉及命题设计时,大多时候教师只是较为随意地挑选一些课题给学生思考,而这些课题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性较小,并且学生对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的获取也不充分。这就导致学生只能从面上进行设计思考,最终设计作品的深度必然与预期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差距。如果在命题设计教学中教师能够结合地域内的文化研究课题,将其变成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设计课题,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会让设计调研工作容易许多,并且能够促进地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三,很多设计课程教材中一般只有简单且少量的教学案例,由于教学安排等各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从空间上直观地认知与分析这些教学案例,但是往往一些地域文化资源中就有这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地域文化资源中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宝库,其中的很多资源都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与研究价值,甚至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灵活引入、应用这些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资源,不应拘泥于书本中的既定案例,这有助于学生直观、系统地进行课题相关知识的学习。

2.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

在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校、学生以及地方都是一件利好的事情。笔者将在设计教学中引入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基本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和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产业的一些限制,目前的设计教学中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在日常设计教学中,一些学校将图形及图像的视觉设计作为教学重点,缺乏对学生思想及文化层面的关注,这种现象导致了设计教育中缺乏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一个没有文化思想内核的教育过程,必然导致设计教学环节中人文根基的缺失。其二,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丰富和优化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设计教学要强调设计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就会导致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完全脱节;适当地引入一些地域文化资源,针对设计教学内容开展研究与讨论活动,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针对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并提高。这些不但加强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其三,在设计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地方文化资源,有助于促进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个性化的形成,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目前国内开设设计专业的学校比比皆是,它们在学科设置与教学改革上互相借鉴,这就导致一些学校的设计专业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一些学校的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停留在职业教育层面,忽视了具有地域性质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缺乏专业特色。其实,在设计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研究与应用,挖掘这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利用设计教学课题对地域文化进行解读与研究,不但可以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可以改变目前设计专业同质化的问题。教师应利用当地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在教学中探索设计专业学科建设的问题,使设计专业在教育行业乃至更大的范围内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学科。这不仅能提高设计教学水平,而且能大大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三、结语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5

城市在形成过程中的特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记忆,景观设计的目的应该是让城市的文化特征得到传承,这种传承也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需要将地域元素经行演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处理好城市景观的更新与城市传统面貌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景观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现代化既可以是高科技,同样也可以是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脉为背景的“立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第二次创造。对地域特有文化的深入理解可以使我们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找到塑造景观个性的亮点,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将传统的文脉符号赋予第二次生命,在保留历史符号的同时,以现代时尚的形式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结构。传承是在文化的内在精神基础之上,是对城市非物性元素的继承。

2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当下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形式上的创新似乎成为设计的主流,设计背后的文化因素,地域特色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形式的设计作品只能在某一时间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设计需要文化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只有对城市区域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设计者才能提取出地域的特有文脉元素,在提炼文脉元素的基础之上,将元素进行艺术形式的处理,以具体的艺术形象应用到景观设计之中。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设计者对文化解读过程,地域文化是原创设计之“源”。只有理解了设计的源泉,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艺术,做到“千城千面”,而不是一味的照抄西方的形式,让城市景观成为外来文化符号的堆砌。

3地域特色在个性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个性即事物的特性,也就是个别性,每个人回归本土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景观也是如此,城市个性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城市逐步形成了她自己独有的个性。南方城市如小家碧玉的女子,北方城市如粗犷的汉子,这些都是在历史,文化,民俗,艺术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又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文化之中,个性凝结为文化,文化又促进个性的形成。城市的个性与城市的地域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景观设计只有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景观艺术,景观设计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形式的炫酷、追求功利的景观设计是对城市个性的抹杀。吴良镛院士曾经说过:“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文化自强精神。”城市创新是在构筑城市的躯体,地域文化则是城市发展的文脉,保住了这个文脉,就会形成自己的性。对于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3.1文化因素的提炼

地域文化是设计的原创基础,设计实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提取设计元素首先需要对文化因素的提取。提取文化因素必须先对地域文化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文化进行归纳,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地的民风民俗,地貌特征,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人,气候条件的方面。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将这些文化因素经行归纳,提炼。例如苏州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其设计提出“城市山林”的概念。将苏州古城格局(九宫格)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对苏州古城景观新的再现,围绕“城市山林”这个文化概念进行设计,深灰色的屋顶与白墙描绘出苏州古城的历史印迹。具有文化因素的设计使景观的艺术形式有深厚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卖弄形式,文化因素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提炼出文化因素是个性景观设计的前提。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对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后,将提取的文化因素,从形状,色彩,质感等几个方面出发,转化为艺术符号,这里的“艺术符号”也可以说是“表现形式”。也是在对文化因素进行提炼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时,保留其主要的文化特征,既要具有文化的特征,也要有时代感。用现代的手法来演绎传统,需要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再设计,去繁就简,找出最具特征的文化因素,将其转化为艺术符号。艺术符号需要给人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有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创造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新元素符号。例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景观设计。其设计在提取传统元素的基础之上,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广场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到汉唐符号,将唐朝的诗词文化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如广场中的雕塑设计,将唐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的著名书帖,雕刻于紫砂岩石材之上,与广场上的唐代花纹地景浮雕协调搭配,石材的厚重与书法文字的潇洒相结合使广场唐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气息,广场的灯具设计也独具匠心,将现代材料与汉唐纹样相结合,很好地做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2艺术符号在个性景观设计的应用

将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后,就是将其在设计实践中运用,对艺术符号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归纳,演绎。个性化的设计,就需要出强化饱含文化因素的艺术符号的运用,符号的运用是将符号通过有形的载体表现出来,成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寻找这种载体的过程,就是设计实践的过程。有的设计使用符号较为直接,在设计中可以直接发现艺术符号的存在,有些则是让符号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如著名建筑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将旧城区废弃的砖瓦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归纳,进行黑白灰的分类,将其用形式语言的法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每一块砖瓦都是不同的艺术符号,他们以特有的方式诉说宁波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文化特征。宁波浙商的故事通过建筑上的每一块砖瓦来体现,这种饱含历史文脉的材料的有机组合方式体现出宁波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浙商文化。设计只有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并且解决这种矛盾,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巧妙的运用新的形式,突出符号的运用,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景观设计作品。所以我的设计既要继承古人的思想,又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元素,景观设计就没有进步。

4结语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6

(一)地域气候差异与地区建筑形式差异从建筑地域学角度分析,适应气候的建筑更能适应它的环境和文脉,更具有地域特性。我国各民族地区由于所处的气候环境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房屋的外形与结构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国北方平原面积大,年降水量不大,冬季寒冷,保暖性是民居建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民居多为土墙、泥顶,垒砖筑墙,墙体厚实。房顶坡度很小,几乎为平顶,既可以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用来做晒场。房屋不高,空间紧凑,窗户小,而且只有前窗。北方民居的外观看起来端庄厚重。房屋内则设有火炕,炕与灶相连,炉灶一般建在房屋中间,便于保温取暖。例如,我国陕西地区流行房屋半边盖的民居建筑形式,即后墙高大密实而无窗,这与西北地区的严寒气候是相适应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干燥少雨,黄土厚积坚固,故其居室掘穴为窑,成排的窑洞与漫漫的黄土融为一体,苍茫而古朴。[6]8-11南方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民居建筑的墙多用较薄的砖砌成,屋顶则用茅草或瓦盖成,坡度大,房檐较宽,这样可以防止雨水渗漏,减轻太阳曝晒。房屋高度大,门窗大,而且多有后窗,有利于通风、散热。江南水乡地区,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故居室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南方冬季没有北方寒冷,但较潮湿。民居室内用床不用炕,这样可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二)地域日照差异与地区建筑布局差异我国南北日照差异较大,不同地区人们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布局特征。南方一般日照充分,气候炎热多雨。为了通风,南方建筑总是选择最有利于通风的建筑布局形式。如我国西南彝族、傣族的民居多采用单元结构的民居组合形式。单元式结构的房屋就是住房、仓库、畜圈等连在一起的一栋房子。一层建筑通常是长条形,一端住人,另一端安置牲畜等。两层建筑一般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储存谷物等。三层建筑一般底层用作厨房、畜圈,二层为储存室,三层住人。单元结构的民居多为独家居住,但也有多家居住的。我国福建地区的客家人,将许多单元式结构的房子建在一起形成圆形土楼,以达到增进团结,共同防卫的目的。我国北方日照较弱,为了充分吸收太阳的热能,总是尽可能选择将房屋平铺式的布置在平面上。北方的四合院就是这种建筑布局的典型。四合院采用院落式民居组合形式,其形式一般为住房、仓库、畜圈等彼此分离而相距不远,周围用围墙相接,形成独家独户的民居建筑。北方四合院一般正房朝南,东西两边为厢房,门向院内开,南面是墙。四合院的转角互不相连,厢房不遮正房,以便尽可能地获得太阳照射。四合院中的支隔窗、帘架门、天棚、火灶等都可适应我国北方夏热冬寒的气候。另外,受中国人含蓄内向的性格特征的影响,院落式民居建筑一般回廊相连,围墙环抱,围墙成为主要景观。如北方四合院,进门便是影壁,可挡住行人的视线,过了影壁还有二门,既垂花门。垂花门之后才是四合院的核心——内院。

二、南北差异视阀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

(一)地域地势差异与地区民居建筑差异特定地域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相对明显,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与文化。民居建筑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往往在建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取材,建造过程中总是尽量从本地条件出发,努力与本地的日照、气温、地势、物产乃至当地民风民俗相适应,因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我国南北地域文化差异对南北方民居建筑的影响深远,南北民居建筑具有显著差异。北方地势平坦开阔,但日照较弱,受这一地势影响,北方民居一般坐北朝南,以抵御风寒。如北京的四合院多为坐北朝南,且大门多处于东南角,有紫气东来、寿比南山之隐喻。宅院中轴线以倒座、垂花门、正房、后罩房组成南北主轴,正房以坐北向南为贵,长辈住上房,儿孙辈依辈分不同而住不同的房,形成明显的上下、长幼的伦常秩序,暗合北京作为的天地君亲师的宗法观念。我国南方山地丘陵起伏,地势不如北方平坦开阔,但日照充分。受这一地势影响,南方山地民居往往依山而建,山脉逶迤而房屋朝向亦变,不限于坐北朝南,方位观相对较弱。如云南大理地处由南向北的横断山脉,西靠苍山,东邻洱海,常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因此居住在大理的白族人民,其房屋朝向一般为坐西向东。这样的住所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但也能达到风不进门的目的。江南民居其平面尺度一般较纵向尺度小,顶部仅留小尺度的天井口,这样就可以在庭院及建筑内部留下较多阴凉。

(二)地域宏观背景差异与地区园林建筑差异我国园林建筑按区域可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南、北园林在建筑形式、植被、要素、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与我国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社会背景、气候特征、植被特色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从社会背景角度看,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特定时代的建筑总是在叙述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诠释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风俗民情等。我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多在北方,因此北方多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具有多重功能,可供皇帝和贵族居住、游玩,也可进行各种政务、宗教活动。园内多建有神仙岛和琼楼玉宇,以求国泰民安和长生不老。在南方,园林多为文人出身的士大夫所造的私家园林。造园的立意构思多出于诗文,再配以寓意高雅的楹联和匾额,透溢出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文人情趣。建筑物大都临水或迎面敞开,以供饮娱乐,以便潜读欣赏。其次,从气候特征上看,我国北方园林严实、封闭,少空透,多单元开窗,以保持室内温暖,抵御严寒。而南方园林建筑则层次分明,内外贯通,多敞口,可使空气流通顺畅。最后,从植被特征上看,由于北方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于南方,树木花草的凋零时间长于南方,所以园林植被多选常青的松柏,再配以红柱、牡丹、海棠等花卉,色彩对比鲜明,显得绚丽夺目。而南方园林则草木种类丰富,四季繁花似锦,描绘出一片姹紫嫣红的缤纷景象。

(三)地域资源差异与地区佛教建筑差异佛教建筑是我国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佛教建筑呈现出南方多佛寺,北方多石窟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与我国南北地域资源差异相适应。我国南方土壤深厚,植被茂盛,不便开凿,因此多建佛寺于南方。另外,受佛教文化中“无我”和“超脱”的出世观的支配,佛寺大多建在山水幽美的风景胜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三座都在南方。除了因为我国唐宋以后文化重心南移外,还因为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风景胜于北方。“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只有在四川盆地的峨眉山才能体验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景只有在九华山才能观赏到。古木参天,海天一体的玄奥氛围只有在普陀山才能感受到。我国北方多晴朗天气,山体风化层薄,植被稀疏,岩石,便于开凿,所以佛教建筑多为石窟寺。石窟寺工程浩大,需要巨额的建筑资金。北方地区靠近首都,易于获取皇室赞助,有利于石窟寺的建造和普及。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两大石窟的建造都直接受惠于北魏皇室的支持。北魏皇室的都城先在大同,后迁至洛阳。石窟寺的出现地区与我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路线是一致的,即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石窟寺的建造适应了佛教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南北佛教建筑的差异也适应了我国佛理的发展。北方佛学“重禅法,尚修行”,因此不惜工本,开窟造佛。南方佛学重视探究义理,所以构建木结构的佛寺,用以开坛讲经。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