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创新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创新方案范文1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于支持“三农”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经县政府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机制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创造一批适合我县农村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城乡金融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
工作机制:按照“周密部署、协调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县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为创新主体,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积极参与,政府和经济金融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科学整合全县金融信贷资源,突出重点领域,辅以必要的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创新的决策支持体系、正向激励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创造一批适合我县农村实际需求特点、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县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县政府成立了县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联席会议,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召集人,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县长、县政府办主任和县人行行长为副召集人,县政府办副主任和县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服务局、畜牧局、银监办、农发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信用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行。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指导和协调金融创新工作的开展,对创新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效果评估,定期向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通报工作开展情况。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为创新工作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
三、实施步骤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启动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09年10月)
根据省人民银行、银监局、财政厅《关于加快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政府金融创新工作会议精神,制定我县具体实施方案,召开联席会议,正式启动创新工作,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文件。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一)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进行涉农信贷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推出和推广一批有特色、可复制、易推广的涉农信贷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
(二)不定期组织召开联席成员单位专门会议,开展专项活动和联合调研;召开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或研讨会,互相借鉴、学习、交流金融创新工作经验。
(三)做好创新工作信息通报工作。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编写《创新工作简报》,报送县委、县政府和市有关金融部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1月)
全面总结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迎接检查考核。
四、具体措施
(一)金融产品创新
各金融机构要结合我县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贷款方式、创新贷款品种,重点发展“信用共同体+信贷”、订单农业贷款、“信贷+保险”等信贷模式,通过制订科学的工作流程,严格相关的管理制度,切实抓出成效。1.深化、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一是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依托,设立信用共同体。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农业经济、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发展情况,引导、推动设立信用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用共同体,充分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资信方式,组建农户(种养殖业、个体工商户)互助担保组织、行业协会等信用共同体。二是金融机构要加快与担保协会、行业协会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加大联合信用贷款发放力度,并通过规范信用共同体内部的资信公开、信用评估、贷款催收等程序,促进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投放。三是金融机构在自身权限内,在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基础上,对守信户核定授信额度,发放循环授权凭证,实行“一次核定、总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到期归还”,切实为农民贷款提供便利。同时,对于资信状况良好、资金需求量大的用户(或高端信用户)以及联保组织,提高授信额度,加大支持力度。四是按照可复制、易推广的要求,着力完善推广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巾帼创业贷款、异地打工和创业贷款等贷款模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2.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范围。一是加强涉农信贷管理制度创新,扩大农户和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探索发展房地产、土地经营权、企业仓储、林产林权等抵押贷款,稳步发展仓储、存单、结算单、产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用于贷款担保。二是壮大现有担保机构实力,放大担保倍数,建立新的担保机构。积极组建中小企业联保、商户联保等组织,推进和完善多元化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村的融资担保服务力度,使担保公司充分发挥其融资平台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三是金融机构加快与担保协会、行业协会等信用共同体的合作,加大联合信用贷款发放力度,并通过规范信用共同体内部的资信公开、信用评估、贷款催收等程序,促进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发放。
3.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农业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农村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一是各涉农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农业订单贷款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信贷”、“公司+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或协会)+农户+信贷”、“公司+专业市场(或基地)+农户+信贷”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订单农业与信贷创新模式要面向农业科技示范户和订单种植户,面向农业科技和农业服务体系,面向带动产业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推进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二是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要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大力推广“农户+信用协会(+政府补偿基金)+保险信贷”、“涉农企业+联保协会+保险+信贷”、“仓储+保证金+保险+信贷”等金融服务新产品。三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种养大户和有资质的农业生产企业通过投资“信贷+保险”和信托理财产品,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
各金融机构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提高涉农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一是积极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财务辅导工作。建立涉农中小企业重点联系银行制度,帮助企业规范财务管理,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对涉农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二是提高办理信贷业务的透明度。实行“阳光信贷”工程,真正实行信贷政策公开、制度公开、程序公开、操作公开、限时办结,农民需要咨询或申请贷款的,直接到“信贷服务大厅”进行“面对面、零距离”办贷,进行阳光公开操作,确保农民获得贷款的公平性。三是扩大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提高信贷额度,简化审批流程,提供可供选择的还款付息方式,推广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绿色通道,对评定的信用户在柜台直接办理贷款业务,为农民和中小企业提供及时、周到、优良、便捷的服务。四是推行农贷信贷员包村到户和客户经理定制式服务,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客户,配置不同的客户经理,实行定制式、精细化服务,切实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五是借助金融机构自身的信贷网络,扩大电子化服务领域,推行电话自动转帐业务、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电子化金融服务。大力推广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银行卡,为农民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特别是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和财政补贴提供便利条件。六是大力拓展收费类和服务类资金归集等中间业务,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中间业务由以传统业务为主向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交叉营销转变,由以物理网点销售为主向以电子渠道销售为主转变,满足农村地区农户的理财服务需求。
五、配套支持政策
(一)充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改进和完善配套金融服务
一是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特种存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建立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正向激励机制。增加再贷款额度,并扩大再贷款使用范围。二是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业务的便利程度;为进出口企业结售汇和国库资金支付提供便利条件,切实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推动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农村和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深入开展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活动。
(二)实施市场准入扶持政策,激发金融机构工作积极性
银监部门要按照“宽准入、严监管”和“区别对待”的原则,采取积极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市场准入扶持政策。一是优先支持支农成效显著、风险控制能力强、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特色的涉农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基层机构网点优化调整。二是优先支持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对农村信用社使用的支农再贷款,不纳入存贷比监管指标考核。
(三)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增加金融资源向农村投放的吸引力
一是县财政部门要健全涉农贷款基准利率、风险补贴制度,对农户贷款执行的基准利率部分给予适当贴息,对于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二是建立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激励机制,对于经考核达标的金融机构,在财税、监管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三是加快壮大以财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股,形成以政策性担保为引导、商业性和互担保机构为主体、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配套协作、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重点扶持县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探索建立保险补贴制度,为提供涉农业务的保险公司、参保企业和农户,提供保费、经营费用和超赔补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是我县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乡镇、各部门要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推动和信息沟通交流,分工协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以保证创新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金融创新方案范文2
打造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银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浦发银行坚定不移的经营目标。2011年以来,除在日常经营中努力建设环保型企业、倡导绿色环保的工作方式和企业文化,浦发银行继续运用金融资源,借助金融创新、信贷投向指引等方式,支持节能环保行业。截至目前,该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50亿元,较年初增长逾15%,并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早在2007年,浦发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IFC)、法国开发署(AFD)等国际金融机构开始启动绿色金融合作;2008年,该行在全国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首个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旨在为国内节能减排相关企业和项目提供综合、全面、高效、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具体包括: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形成业内最全的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2009年,上述创新方案均已成功实施。
2011年,国际合作以及绿色信贷方案,继续在该行绿色金融服务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浦发银行与法国开发署合作的绿色中间信贷已立项10笔,贷款总额近10亿元,其中7笔已完成放款;该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的能效贷款立项13笔,贷款总额逾6.5亿元,目前已完成4笔放款。在今年宏观收紧、信贷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十多亿信贷投放,有力支持了国内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仅上述两项国际合作投放贷款所支持的项目,年节约标准煤逾43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将超过110万吨,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近期浦发银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继续在建筑节能融资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011年5月,该行和亚洲开发银行(ADB)顺利签约,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出建筑节能融资特色金融产品;在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方面,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在上海分行试点成功并批量发展,多个大型项目正稳步推进,浦发银行已处在该项业务的行业领先地位。
在绿色金融服务领域的积极进取也为浦发银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11年上半年,该行先后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的201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提名奖、由贸易金融杂志等评选的“最佳绿色金融银行”等荣誉,并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环境投资大会上,成为唯一荣获“2010环境金融贡献大奖”的金融机构。
金融创新方案范文3
在去于家堡的路上,“中国于家堡,世界金融区” 的广告标语醒目可见。这个横空出世的金融区位于塘沽区海河北岸,东西南三面临海河,规划用地面积3.86平方公里,是建设中的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核心地带。
如今在天津,于家堡是个炙手可热之地。在天津和滨海新区的主事者看来,这是一个将来可以媲美纽约曼哈顿和伦敦金丝雀码头的地界。在有关于家堡的推介中,经常出现的语句是“10年后,这里将建成120个市场会展、现代金融、传统金融、教育培训和商业商住项目,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区”。
因水生财
一路曲水蜿蜒的海河在入海口附近划出了一个半圆形的轨迹,从而圈出一个袋状的半岛来,于家堡就坐落在这里。在后知后觉的人们看来,这俨然是个“钱袋子”, 是难得的上风上水之地。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上乘,临海之地拥有天然海岸线和码头,滨河之地绿化覆盖良好,有林荫大道和公园等。
北方的“堡”基本上都是村庄的指称,然而多指内陆盖有防御设施之聚落。滨海而居称“堡”者,似乎只有天津一地。大约600年前,沿着河岸和海岸的走向,一个连一个的堡陆续出现在这个地域上。除了于家堡,往东北方向延伸的还有今天汉沽区的高家堡和蔡家堡。
于家堡被后人落笔史料,最早可追溯到元末,其“主要产业”是“临海捕鱼”、“置灶煮盐”。而据当地学者考证,元末时还没有于家堡这个称谓,到了明初,因为山东文登来此落脚的于英、于潮两兄弟及其后代的发迹,才有了于家堡这个地名。
水生财。无论是威尼斯、热那亚,还是阿姆斯特丹、伦敦,抑或后来居上的纽约、洛杉矶,无一不因临水而贸易,因贸易而金融,因金融而辉煌。
当人们看到三面临河的于家堡金融区的效果图时,第一反应都是“真像陆家嘴啊”,惟一的不同是隔河相望者并非类似外滩“万国建筑群”那样的“老古董”洋楼。
这也从一个侧面隐喻了于家堡在金融传承方面要略逊于陆家嘴,虽然解放前的天津也曾号称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后来居上
不过,也正由于是后来者,所以更容易“居上”。于家堡金融区在充分借鉴世界各金融中心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国际招标,遴选了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由美国SOM公司进行城市设计和天际线设计;日本日建公司进行地下空间和管网设计;美国易道公司进行区域景观概念设计;香港MVA公司负责区域交通规划和慢行交通体系设计。此外,还聘请国际规划设计大师组成单体建筑方案设计团队,确保金融区的建筑设计经典现代,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地处于家堡的天津滨海新区CBD管委会大楼四层,有一个极为宽阔的沙盘,展示着于家堡灯火通明的未来。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于家堡金融区遵循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聘请高资质的顾问团队,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了全面优化。
据负责操盘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运营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波介绍,于家堡金融区共规划120个地块,按照市场会展、现代金融、传统金融、教育培训、商业商住五大业态,配以名牌商铺、特色食府、经典酒肆、全景神游、胜览夜火五大功能规划建设,全力打造商务与金融相结合的24小时活力半岛,形成人才集聚、要素集中、市场集约的高端金融产业聚集地。
这个绿色生态城市计划用10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完成建设:3年内完成起步区12个楼宇的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5年内完成1平方公里35座楼宇的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包括城际车站、酒店会议中心、金融写字楼、滨河公园等;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区域建设。目前于家堡金融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与此同时,招商工作早已着手。据于家堡金融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截止上半年,入区注册企业83家,注册金额249亿元,投资开发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洛克菲勒、铁狮门等一批境外机构表现出强烈的投资意向,正在密切接洽中。已注册的交易市场有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和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船舶交易市场、矿业交易市场和大宗商品等交易市场则正在筹备阶段,预计年内完成入区注册。
政策背书
事实上,无论是在规划的国际招标,招商引资的国际路演,以及从一开始就营造国际化社区的氛围等方面,于家堡的行止中都可见到珠玉在前的陆家嘴的影子。
当然时移世易,如今仅仅靠平地起高楼来招商引资尤其是招徕国际金融机构已经不够了。李波认为,“现在的投资者,尤其是金融机构,最看重你的政策环境,也就是你在金融创新方面能给的空间。”
他接着表示:“温总理到于家堡视察时曾提到过,建设金融区很有必要,金融区的软环境建设比建高楼大厦更重要。”在李波看来,第一个软环境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第二个软环境是国务院批复了天津金融改革创新方案,在金融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第三个则是滨海新区给予了适于金融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的保姆式的行政审批服务。
李波认为,“第二个”才是他们最大的软环境。实际上,在金融创新空间方面,滨海新区有着中央的政策背书。去年10月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金融创新专项方案》,要求滨海新区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努力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除了政策环境外,于家堡的主事者们也认识到,金融区的人文环境也须一步到位,否则无法吸引高端国际金融人才,为此必须同时推进金融区的产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因此,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在于家堡金融区之外,还配套了响螺湾商务区、解放路和天碱商业区、大沽宜居生活区和蓝鲸岛休闲区等板块;此外于家堡还将把塘沽新线引到“家门口”,通过动车组实现与北京的同城。李波半开玩笑地说:“如果来自北京的动车组发自西直门的北京北站就好了,那样于家堡就直接可以和金融街对接了。”
“软硬兼施”的于家堡在打造“全球最大规模金融区”的道路上能否一路高歌猛进、顺风顺水呢?这取决于整个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金融业发展的速率。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曾坦陈:“与国内发达地区比,与国家对天津发展、对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要求相比,我市金融业发展仍有不小差距,金融业的总量规模还比较小、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偏低,中介服务不够发达,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多,上市企业数量少,直接融资总量小等。”
就眼下而言,滨海新区的金融业有着一个“现成”的支撑点―航运中心的建设。在天津港董事长于汝民看来,天津一定会像伦敦和纽约那样,走上一条从航运中心到金融中心再到经济中心的路程。
金融创新方案范文4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浙江省的实际从供应链金融概念出发,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讨论了供应链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创新问题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金融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在供应链生产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或价值链)体系。中小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分工体系当中去,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在此实体经济组织变革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银行业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界定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业界和学界都尚未有一致的意见。但是,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供应链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梳理。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目前对供应链金融概念有代表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二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 Group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为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关于供应链金融范畴的界定。即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范畴应该确切地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方案。
商业银行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国内银行业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创新问题
业务创新问题。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调研表明,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中,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因此,这样业务创新明显会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
技术创新问题。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全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金融风险的产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模式创新问题。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组织创新问题。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因为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解决路径
政府牵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没有良好的对信贷人权利的保护是难以发展起来的。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动产担保和权利质押,因此物权的界定与登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 但《物权法》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商业银行构建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加强供应链金融制度的创新。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在制度上,实现对原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转变,允许银行把非核心的业务合理有序地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的存在,并依法从事有关融资业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李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业论坛,2007(10)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陈祥锋,朱道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统价值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8(6)
金融创新方案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对策
一、绪论
当前,国内金融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银行业经营利润不再靠单一的存贷利润差收入,收入渠道向多元化发展,银行创新产品业务逐渐成为银行增利的一个重要方式。虽然我国监管部门先后在“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规定对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作了说明,可国内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跟外国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文章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怎样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效率、质量、水平,希望能助推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理念,助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模式的新突破。
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状况
1.产品创新起步晚,并且整合度较低
在银行金融产品的管理上,银行关注的是产品主义而忽视了客户主义,导致“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或者部分商业银行创新意识是有了,但是更多的是关注规模却忽视了质量与效益,片面地为了扩大知名度而大肆宣传,往往产品创新就忽视了客户的真实需求。除此之外,在银行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完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的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却没有充分、细致地考量到客户所需求的,造成研发出来的金融产品缺乏吸引力与前瞻性。尽管商业银行开发出了名目繁多的业务,可并没有真正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方案,也并没有真正地满足客户之所需。
2.产品创新的主动性匮乏,同质化较为严重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历程中,不管是源于利益的驱使、技术的提高,还是出于满足客户的需要、规避管制等因素,他们大多都能在了解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自发地形成创新的原动力,主动去挖掘客户们的需要,然后依据客户的需要创造出别具特色的产品,这样不仅满足的客户的需求,而且给银行带来了良好的经营效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始终处在一个经济改革的转型期,金融产品始终缺乏一些主动性的创新,缺乏深入了解客户、深入挖掘客户的观念,并且绝大部门商业银行的定位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导致各大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类型、服务、结构大体相同,缺乏竞争优势。
3.产品创新尚处于补偿性增长阶段
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并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客观事实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态势,为此,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借鉴与吸收国外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产品与经验。当下,我国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与资产类业务这2块产品创新上虽然有了突破并得到增长,但这都是由于我国开放性的政策环境以及补偿性的政策所带来的。因此,可以说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尚处在补偿性的增长期,而当前风行的诸如电子化、现金池的创新,在国外却早已不是新鲜的银行金融创新产品。
4.产品系统不健全,结构混乱,中间业务发展滞后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可跟国外商业银行比较,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上仍旧落后,特别在“风险转移型”衍生的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发展相对滞后。此外,由于次贷危机的出现,传统的银行业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已经进入后次贷危机时代,客观环境给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了一丝丝希望,但再怎么发展也无法追赶上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
三、制约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因素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规划、战略、体制尚处在探索时期,有关部门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分工还不十分明确,各个部门创新方式较为分散,甚至部分负责管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部门尚处在成长时期,主导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实力、技术、物力等还不强,导致银行金融产品缺乏统一性的创新、缺乏产品的整合能力,这已成为目前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根本问题所在。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在监管上缺乏金融产品创新的敏锐力,大多数商业银行仅仅对关系到自身业务利益要害发展的方面则表现得较为积极,对那些对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业务则缺乏敏感性。
第三,银行的决策冗长、管理链过长,严重影响他们对金融市场的判断,往往出现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比市场的需求相对滞后,这也是导致当前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效率偏低的关键所在。
第四,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与奖惩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有些商业银行虽然有了产品创新意识,但是缺乏产品创新的责任制,这就导致一部分人消极怠工,整个产品的创新效率就不能很好地凝聚起来,仅仅靠的是那么几个有能力或者愿干事的人搞科研创新。因此,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与奖惩激励机制,明细每一个人创新的工作责任与义务,并定期或者不定期考核创新人员的工作,实行优者奖赏,“不作为”者批评、处罚。
四、提高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策略
(一)创建品牌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银行金融产品发展策略
为促进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有效实施,银行应从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出发,从城市地域、产品结构等方面对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做出调整,构建适宜创新发展的环境。尤其,应当根据城市地域,分对象、分行业、分结构、分阶段地将产品付诸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高技术、提高质量、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宣传效果等来创建金融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以客户为本”,着力开展差异性创新,提升产品的服务水平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而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归根到底在于理念的创新,为此,商业银行应当从根本上树立“以客户为本”的思想。通过细化不同的产品客户,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分层服务,进而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也提高了产品服务的水平。
(三)紧密关注银行金融政策的情势,积极拓展金融产品的开发领域
当前,国内经济正处在经济的转型阶段,金融政策的调整频次比较多,商业银行应当密切注意国内银行金融政策的情势,认真研究每一项变化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研发、调整、跟进新的金融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引进工商银行的“产学研联盟模式”,提升对我国金融政策的预见性,以提前规划好金融产品的创新方案,占得先机,赢得市场。
(四)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完善创新激励制度
应当加大对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有经验的人才,完善员工的培养方案,加快培养速度,以培养出优秀的金融产品创新专家、金融产品经理人等。此外,商业银行应当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包括各分银行之间的创新成果的有偿转让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五)拓宽金融产品的电子化途径,向集成化、便利化方向发展
在电子渠道和技术信息的应用上,国内的商业银行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当进一步深化各项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以提升工作时效。此外,应当加快电子渠道的建设,进一步扩大金融工具的电子化应用,如通过签名技术实现物权的电子化,商业银行可以增加客户使用银行产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安霞、陈昭旭、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J].科学决策.2010,(2)
金融创新方案范文6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咨询师
研究方向为软件产业运行分析、产业政策等。参与《十二五期间我国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与战略研究》、《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战略分析》、《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等诸多项目。
继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和7月新浪公布“微银行”之后,近日,腾讯微信5.0,新添“微支付”和“微理财”功能。作为回应和反击,阿里巴巴将加快推出“信用支付”,允许用户在绑定信用卡或储蓄卡的情况下,直接进行透支5000元额度内的消费。至此,互联网金融风潮愈演愈烈,成为一种跨界的新业态,对传统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互联网金融的由来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平台经济的迅速崛起,互联网企业平台优势日益明显,以网上支付为切入点,加速向资金融通、信息中介等传统金融领域渗透,掀起互联网金融化的热潮,倒逼传统金融业加快变革,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
阿里巴巴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是一个典型。作为金融业的外来者,阿里巴巴首先建立淘宝、天猫等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并推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以服务于电子商务,然后将贸易流和资金流结合,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上积累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价,先后推出余额宝、阿里小贷等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的金融产品,取得很好的市场反响。
数据显示,余额宝上线18天就拥有用户数超过250万,存量转入资金规模达到57亿元;阿里小微信贷平台截至二季度末已经累计为超过32万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7%。“数据、平台、金融”成为阿里巴巴未来的三大业务发展方向。
相比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特征明显。作为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可以称之为具有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
对于互联网金融,虽然数据是个重要优势,但技术不是主要的,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是其引发的交易主体、交易结构的变化和金融回归民主化。相比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以及主张平台开放,并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推进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入融合,使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广,同时更加透明、便捷、高效。支付行业、P2P以及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平台所推出的金融服务,就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要模式。
冲击明显 挑战巨大
随着互联网金融加速渗透到支付、信贷等银行业核心业务领域,传统商业银行在客户交易、支付和信用方面的信息劣势日益凸显。更为严重的是,互联网技术使资金在各主体间直接自由高效地流动,促使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弱化,逐渐丧失曾经的主导地位,沦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即所谓的金融脱媒。
例如支付宝目前已覆盖存款、汇款、贷款等金融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第三方支付已成为规模近万亿元的庞大产业,并以每年高达100%的速度增长,对银行业务产生替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