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066―01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积极影响,但是从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来看,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
1.强化校领导和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度。校领导是整个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其对某项工作的重视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强化校领导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是强化教师和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重视的根本。强烈建议教育部门在教育教学目标中明确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到初中学校和学校之间业绩考评的项目当中,间接性地强化思想品德课在初中教育学科中的位置。
2.通过教学案例强化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单纯地通过理论强调思想品德学科的重要性,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并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重视度。例如,在学习“尊重法律”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网络上的一些案例作为教学分析对象,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在列举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具体日期、事件等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所接受的能力,要能通过案例达到警醒学生的目的。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1.将漫画教学和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在众多教学方式中,漫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教学形式,它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和哲理性,它能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对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有积极影响。例如,在进行“我能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网上截取“自信”这幅漫画:在这幅漫画中一个男人指着一个大象自信地说:“我敢保证这是一头猪。”可让学生针对这个漫画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信”的概念,强调自信和自负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懂得盲目的自信只能是阻挡成功的绊脚石。通过这种独特的情景模式,以幽默搞笑的漫画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
2.通过幽默的教学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国著名的演讲学家雷曼麦曾提出了“利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的观点。可见,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环境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并且对学生和教师感情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深层次地掌握内容更有非常大的作用。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非常不集中,甚至存在屡教不改的现象。例如,在学习“自尊自信,快乐生活”这一课时,就出现了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我示意了很多次但还是没有效果。于是我采取幽默训斥的教学手段,达到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的目的。我说:“听说欧阳修很有才华,一位年轻人就去拜访他,一路上边走边吟诗。当然,他的诗并不怎么样,但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船上,一位打扮其貌不扬的先生问他:你会吟诗?这个年轻人答到:当然了!那人又问:请问你到哪儿去?年轻人道:去找欧阳修,听说他的诗词歌赋很好,不过与我比起来,只不过如此罢了。那人说:比起你来,欧阳修的诗的确差多了,你根本没有必要去找他了!年轻人听了这话更得意,说:不行,我一定要与他一决高下!那人说:听我吟一首诗如何?年轻人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说:你也会吟诗?那人说,听我道来:两人同坐船,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修)。年轻人听了以后,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当教师讲完这样的故事之后,学生就会觉察到教师的深刻用意。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2
在这里,思想道德素质规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与方向,如果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人的发展将会是畸形的,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一个道德素质低下的人,绝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甚至是一个有害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因此,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而思想道德教育就应该成为贯穿于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全方位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尤其在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的社会,人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对人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也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新的客观环境。在高校,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国际交流中带来的不同文化的撞击,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大众传媒手段的广泛运用,都猛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加上现实社会中多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致使“个人奋斗,实现自我”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片面强调社会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的倾向,其教育方式和内容的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不仅违背道德建设的基本精神,而且有悖于当今时展的潮流。因此,不论是从适应时展潮流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要求来看,不断加强与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本取向”已势在必行。
二、“人本取向”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人本取向”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坚持“人本取向”必须以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必须建立在重视德育的价值功能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主动地发展。第一,“人本取向”理念具有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本取向”理念将能保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引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朝着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同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也会在这一目标的作用下,团结一致,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成为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共同行动。第二,“人本取向”理念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价值判断作用。在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工作效益,很难确定一个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实施过程与考核体系没有统一的质量要求。“人本取向”理念的确立,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评判尺度。按照“人本取向”的理念,可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育人标准,克服过去在评价体系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操作。具体而言,就是以是否有利于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第三,“人本取向”理念对于更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坚持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更新教育内容,讲求工作方法,使之更具有时代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人本取向”的价值理念为此提供了新的重要契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增强时代性,关键是要改变以往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缺乏层次、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倾向,使教育内容不断创新,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确立“人本取向”的目标,努力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做到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一元性与层次性、广泛性相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将一元化价值导向和多元化价值取向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在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取向”价值功能的过程中,还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本取向”的原则,并认真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过程之中。首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任务,其教育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双重任务。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预期成效,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则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次,思想道德教育确立“人本取向”的理念,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地尊重人、关心人和理解人。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表现在教育活动中,只是教育工作者机械地和教条式地讲授或灌输,其结果只能是所传授的知识和理论停留在形式上,没能真正进入学生的思想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取向”理念,就是要由以教育者为本位向以学生主体转化,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不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思想道德教育的任何感化与教化,任何奖励与惩罚,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并失去意义。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关心受教育者的利益,把关心学生的利益放在一定的位置,并以此作为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本手段。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理解人就是要了解人的需求,对大学生来讲就是要充分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积极开发他们的知识潜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人本取向”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就是要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张扬营造宽松的环境,使之具有开放的视野、改革的观念和竞争进取的创新精神,敢于突破陈规,标新立异,挑战权威,探求真理。再次,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人本取向”的理念,必须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一方面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关注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感受,妥善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大的今天,更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疏导工作,促使大学生增加感情素养、兴趣爱好,培养和塑造他们开朗的性格、谦逊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广阔的胸怀,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认准成才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我。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3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专业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68-01
韩愈的《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播道理、教授课业和解答疑惑。这里的传道应该包括传授道德观念。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人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当中,很多高校中的大学生容易受外界一些事物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出现偏差。所以,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除了有专门的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以外,在大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我们专业课的老师们,如果在专业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加以渗透,让学生在专业教学课程中能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德育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高校大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现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信息社会,网络的普及和手机终端的使用,展现在大学生眼前的是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正能量的,有些是负能量的。由于大学生阅历浅,对于很多事情并没有非常正确的判定和评价,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将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了避免当代大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所以,在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德育和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是学习成绩再优秀,都不能视为合格人才。因为,没有很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的高级人才,在其工作生活中,很容易被金钱所诱惑,在权钱交易中为社会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在社会上引起负面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中
对于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将德育工作有机地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做到在完成专业知识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笔者在从事动物学的专业教学中,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详尽的讲解之外,在涉及到与道德教育相关的知识领域时,恰当地将德育知识融合到了课程当中,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德育的教育,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鸟纲的专业知识中,讲到了鸟类的迁徙。在对其概念和习性的讲解中,与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不能唯利是图等教育相结合,将德育教育自然的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近年来,在鸟类迁徙季节,违法捕鸟现象一直屡禁不止。从捕鸟工具的贩卖、捕鸟、倒卖鸟到收鸟,好似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利益链条,使国家的林业部门和执法部门难以根除此违法现象。笔者认为,野生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自然生态平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鄙视那些为了金钱和利益残害野生动物的人们。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我做起,做一名维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人。并且用自己的思想感染周围更多的朋友。
三、将人生感悟渗透于专业教学中
动物的进化是动物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动物从低等向高等动物的进化中,其生理器官存在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进化过程。比如动物的心脏,从鱼类一心房一心室、两栖类的两心房一心室到鸟类的两心房两心室。从动物心脏的进化来看,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讲到以上专业知识时,笔者巧妙的将人生感悟与其相联系。因为,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也符合这个道理,循序渐渐、逐步完善自己。但是,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努力、坚持和持之以恒。笔者认为,人生哲理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多加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小结
美国德育教育家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一文中指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有力”。而在专业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正是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个体道德素质的成长并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生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从小学开始,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教育的发展理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大学阶段,是学生迈向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是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显得更加重要。除了专门开设的道德思想教育课程之外,作为专业课的教师,能够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德育理念,可以促进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为社会讲奉献的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于潇贺.大学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4):44-45.
[2]陈艳. 德育教学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读与写杂志,2015,12(12):267.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64-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本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学生的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于课程内容具有抽象化、理论化等特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很难使用简单的理论讲授方式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以及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是“基础课”教学的必要选择。在实践教学方面,若干年以来,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相关领导还是一线授课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一套高效的实践教学路径。全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评估中更是将实践教学纳入评估体系中,成为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功能的全面认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使“基础”课实践教学功能得以实现,必须加深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功能的全面认识,以期为探索一套更为高效率的实践教学路径。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涵义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各种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理工农医学科中。诸多高校的理工科教学过程设计中,已经将实践教学摆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两者在同一门课程中的学分所占比重平分秋色。早期的实用主义流派也将实践教学应用于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更是将这种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然而,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了,在此有必要将实践教学的内涵做简单的梳理,以便更好地将其运用到“基础”课的教学之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许多学者都做出了解释与定义,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种:
(一)指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学观念和教学形式。[1]
(二)社会实践教学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着重培养学生对现实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把个人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起来。[2]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的内涵可以表述为是一种教师主导,教学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将书本内容与客观世界相联系,指导学生用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把学生当成单纯的知识接受者的观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把实践教学概念引入到“基础”课教学活动中来就是指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不同,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和理论教学环节相辅相成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基础”课实践教学按其组织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两大类,其中校内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活动范围限于校园内),校外实践教学又可以分为引导性校外实践教学和非引导性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中的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将实践教学理念渗透在“基础”课的理论教授过程,包括以开展辩论会、现场模拟、主题演讲、播放音乐和视频资料等形式将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的主要内容。校内实践教学的课外实践教学是指以“基础”课的主题为理论基础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团学活动中的“我爱我”、“雷锋月”、“新生入学教育”等实践活动,教师做适当引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校外实践教学是以社会为课堂,其中引导型课外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校园活动结合教师的指导来完成理论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可以亲自带队去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非引导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学生的一切社会活动,这种类型的实践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讲不算是教学,它是学生自觉内化的过程,也即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自觉的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或是更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这也是“基础”课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功能
(一)帮助学生完成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外化与内化过程
“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学生的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四观”其实质是将课本的八个主题内化于学生的理念,并且能够使学生将这些内化的理论外化于行为,也即用这些内化的“四观”来指导其日常行为。
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化主要是指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于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内心形成道德和法律观念,即客观的道德和法律规范通过各方面形成的合力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外化主要是指将内化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转化为行为实践,并且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的外在行为。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施加影响,强化学生的内化和外化行为使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其行为活动产生调节和指导作用。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可以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判断和选择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接收外部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在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怎样删选正确的信息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实践教学,将课堂向社会,向网络开放是培养学生德育判断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正确地认识社会,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学生行为作用于外部世界必然会产生社会评价,也即人们对其行为所作出的评价。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道德标准和法律要求结合实际环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正确的“四观”。实质上是学生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
(三)促使学生主体素质获得不断发展
学界普遍认为德育必须重视德育主体的内在发展需要,重视品德的独立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等。把德育对象当作可发展的成长着的道德主体来培养,以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德育主体的建构为目的来提升德育对象的理性自觉与道德意志。但人的品德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非生物遗传而来,而是品德主体自身长期不懈艰苦努力奋斗的结果。因而,“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品德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品德自觉,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品德意志能力、品德践行能力,使学生在对道德要求必然性、必要性把握的基础上,实现品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互换,从而实现品德主体性与规范性的高度统一。
实践教学融入“基础”课的教学虽然可以给整个政治课教育带来耳目一新的改变,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仍然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实践”而开展。为此实践教学出现“两张皮”现象,比如带学生外出参观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和视频教学也缺乏引导;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代表性并不能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认识。另外,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学校和社会相关系统的支撑,实践教学的实施处处受阻,不能达成教学目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必定阻碍实践教学功能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以及培养途径的分析研究,分别从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等方面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旨在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适合时展的需要提供参考。
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中体育工作的光荣使命,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念、新的要求、新的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俄罗斯的“通才体育教师”,韩国的“首席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在我国,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课标》实施下,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健全体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
目前,体育理论界及有关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论述较多。综合各种观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就是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具体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要素构成。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动力,健全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专业技能素质是核心。因此,这些素质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其构成的要素越完善,其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2.1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1〕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着教师的道德、行为的方向。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较之其它职业道德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在道德认识上具有更高的水平,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强的典范性,在道德影响上具有更广泛深远的特点。
在2003年以前关于职业素质的研究中,较多地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但2003年以后的文献资料中却较少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且研究结果有差异。盛昌繁选取敬业爱岗与热爱学生这两个指标,得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王建民等以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为对象,选用政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现实表现等为指标来衡量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青年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牢固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解有新的变化;第二,选取的样本有偏差或者是选用的指标不科学。关于高校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2身心素质
新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大部分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整体较高,体格健壮,心肺功能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劳损、伤病的困扰也日趋明显。这可能与他们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且多为户外竞技活动直接相关。
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体状况呈一般状态,表现为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较强,青年体育教师自信心、独力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较高。这可能与体育教师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体育教师多从事户外运动,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性格更加开朗,更能接纳别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较突出的是调控情绪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具有高水平的教师比例只占20.4%。这与体育教师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局限性有一定关联。同时也表明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模式还不能充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改革。
2.3文化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的促进者,而且是有关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体育知识的研究者,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这是高校体育教师形成良好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文化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陈绍艳等对武汉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有78.38%的体育教师认为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2〕王建民等对甘肃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大部分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3%的基础学科知识达到较高水平,能胜任当前教学〔3〕。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匮乏,需要在今后不断加强和提高。
2.4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天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专业素质的研究也比较多,目前的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但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
2.4.1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对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理想,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对各专业知识需求程有所不同,普遍都急需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跨学科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样应树立“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2.4.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方面。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极不均衡,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明显好于科学研究能力。
在教学和训练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动作示范能力较高,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教法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缺乏沟通交流,教师仅仅是授课,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至于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科研方面,有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缺少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没有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无进行教学科研的动机。可见,科研能力低下,科研意识淡薄是高校体育教师中存在的相当突出的问题,成为影响体育课程开发和体育知识深入研究的重要因素。
总体上说,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是较高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仍然是存在的较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在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广博的知识面,无法更新知识结构,不能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因而很难将最新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离“教育型”、“科研型”、“创新型”师资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因素
3.1体育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体育教育的滞后在物质方面和观念方面均有表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不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重视体育教学过程的考核,体育课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不能够一视同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不高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体育教师职业被学校和社会漠视,工资水平偏低,与其他专业形成差距,心理很容易出现失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下降。
3.2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体育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是制约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面对十分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无从下手;体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远远少于文化课教师,使得体育教师普遍知识陈旧,无从更新。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也随之大打折扣。
4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途径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应新时期全面合格人才的高度上去认识。体育教师由教学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型“转变,是21世纪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常抓不懈,应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切实搞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4.1大力开展师德教育
根据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4.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
未来体育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而且还是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工作者。体育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要用“跨学科”观念来发展自己。体育主管部门要用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从基本的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讲习班、培训班、研究生进修班等。通过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大量的新资料,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逐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4.3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训制度,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体育教师虽然普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不同的对象专业知识急需提高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对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中应改变以往的单一化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有所侧重,并且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应制订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规划,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培训形式,重点培训其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与心理素质,促其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创新素质和科研素质。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充分运用远程教学和网上教学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4.4倡导在岗自学,提高教学能力
4.4.1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师资
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教学观摩和训练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为体育教师安排一些竞赛的裁判工作及社会活动,积极引导教师采用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新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校际交流,借鉴其他高校体育工作的好的做法,并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使体育教师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特长,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挖掘教学潜能,以激活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创造一个探究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4.2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深入教学实践,开展体育创新和教学研究,建立教学新模式、应用新方法,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现代体育教师。
4.5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
创新精神是任何事物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科研活动的实践者,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眼光去处理和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抓住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瞄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在科研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利用积极的奖励政策,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
4.6利用好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资格的培训考核制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更加注重知识技能全面性的考核,全面实施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竞聘制度,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上岗、人员合理流动的新机制,解决好高素质师资的选聘与业务或师德不合格师资的转岗问题,以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樊临虎.21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思想道德素质概念范文6
新世纪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世界一流的大学会有我们国家的。这是我们新世家这就把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的定位提高了。以前高等教育往往会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在我们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特别是WTO协议签订以后,提出的问题就更多了。我们应该有一批学科跻身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上去,或者说我们应该有一批学科在世界一流的水平上工作。现在我们真正在世界一流水平上工作的学科不多。我们还要有一批在国际上竞争能力比较强的学者、专家、教授,如果没有大师,那么规模再大,办学条件再好,楼盖得再高,也很难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学科与教授,要有国际竞争能力很强的学者与专家。另外,我们要培养出将来在国际舞台上很活跃的学者和学生,也要培养出在国际政治活动中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的政治家和活动家。我们在国际组织上的人还不是太多,甚至还不如一些小国家。建设高等教育的强国,不光只建设几所高水平的学校,学校的多样化,教育思想上的突破也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必须要加强国际意识,提高国际意识,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思考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要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要强调素质教育的意识
对于素质的教育的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见解。本人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归纳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的素质教育不是一个简单,只说在嘴上的教育方法。大学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社会技能和更好的融入社会的一项学习途径。对大学教育我们的提法是要加强素质教育或注重素质教育。二是大学的素质教育有明确的内容,一共有四条,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是基础,原来我们不敢提,后来经过几年的探索,觉得文化素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基础,文化素质高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业务素质的提高。
3.要强调一种改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