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医学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医学培训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1

2011年年底,81岁的张教授由于患胃癌进行了手术,随后因为肺部感染反复住院。他还有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在呼吸内科住院期间,虽然肺部感染治好了,但吃不下饭、丧失了行动能力,呈现重度营养不良和严重肌肉萎缩。

2012年4月,张教授再次发生肺部感染。由于呼吸内科床位紧张,他住进了老年医学科。“这次不仅治好了肺炎,缓解了前列腺增生,每天还有营养配餐、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我的体重增加了20公斤,终于能下地走路了。”张教授说。

据统计,我国老年人近半数患有慢性疾病,老年患者中患3种或3种以上疾病的约占50%。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年轻人的差异非常大,就像一部用了很久的机器,把这个零件拧好了,可能其他零件又松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主任董碧蓉说,以专科为主的医疗体系更关注单个疾病;而老年医学是通过综合评估了解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状况,并制订和启动以保护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态为目的的治疗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她建议:“患有一两种疾病的老年人适合看专科,而像张教授一样患有3种以上疾病,伴有老年综合征、多器官衰竭的高龄老人,应该到老年科就诊。”

董碧蓉强调说,当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时,该怎么治疗,老年医学科与专科的治疗思路有很大差异。比如,一位90岁的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有巨大血肿、肺部感染、坠积性肺炎、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在进行了贫血、低蛋白血症干预后,血色素蛋白很快提高了。骨科医生一般认为可以手术了,但老年科医生则认为不适宜手术。这是因为老人身体“脆弱”,若术后卧床时间长,很容易发生心衰、急性心梗甚至手术感染,这些都可能导致死亡。经老年科医生评估后,决定使用康复办法维持功能,没有手术,1个月后老人就可以手扶站立了。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刘晓红说,老年医学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预见和避免一些老年人常见的医源性伤害,比如多重用药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对谵妄的认识不足和处理技能的缺乏造成的损害,造影剂使用带来的相关肾功能损伤,出院前评估不足与出院后意外风险增加等。

卫生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于普林教授介绍,我国的老年医学起步时间与国际上差不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目前在医疗机构中一般叫老年医学科、干部病房或综合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都有设置,服务对象主要是精英人群,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服务范围已由精英人群向普通老年人群延伸。

据介绍,许多发达国家的综合医疗机构都设有老年医学科,与家庭医生转诊对接。经家庭医生建议从社区转诊到大医院老年科的患者,大多是多种慢性病共存、多器官功能不全、患有老年综合征、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与巨大的潜在需求相比,目前我国合格的老年医护工作者严重缺乏,多数医生未接受过正规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各地医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丁群芳牵头,对四川省3所大型医疗机构96位老年科医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老年科医生的来源“五花八门”。其中,从事老年病专业5年以下的比例最高,占38%;对老年综合征很熟悉的医师比例仅为11%;对老年综合评估不了解的占20%;接受过培训的仅为8%。在日常工作中,将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作为常规工作的占12%,完全没有做过的占20%;40.82%的老年科医生认为知识专业程度需要提高。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2

【关键词】循证医学;老年医学;教学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0%。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快、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2]。随着时展,老年医学教学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出色的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循证医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由加拿大DavidSackett教授等提出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明智、准确、慎重的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结合临床医生专业技能与经验,充分考虑患者意愿与价值,正确应用研究结果指导临床,提供疾病的诊疗和预防方案[3]。

1循证医学与老年医学发展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是有别于传统临床医学的以临床医生对患者的个人诊疗意见为主的模式,循证医学强调的是新的临床诊疗决策模式,其更加注重对一个临床问题的最佳研究证据总结,可以是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双盲\单盲试验、交叉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等等,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审慎的制定临床决策。传统医学是经验教学,对疾病理论知识掌握理解来诊治病患,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学生课堂学习与考试,经典教材阅读与掌握,来学习临床医学。而循证医学更加强调医疗决策的主体应该建立在大量的临床数据、科学的研究证据之上,可以是横断面调查研究数据,可以是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也可以是回顾性研究等等的数据,总之是有据可查,有据可循,以科学的视角评价临床数据从而得出的临床决策结论[4]。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远程医疗、云计算等等都为循证医学储备大量的数据基础,为科学的阐明问题提供可能。老年医学是研究人类寿命、衰老,探寻延缓衰老与关注老年性疾病的防治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老年医学强调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患者为中心的全人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老年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循证医学的大力发展。为老年医学的发展、提高、推广提供科学保障[5-6]。

2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的方式

2.1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首先是要在教学环节中的教师群体中得到重视与推广。通过循证医学科研培训、专业知识学习、授课经验交流,让广大授课教师具有雄厚的循证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授课,传道授业解惑。为提高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教学效果提供可能。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与专业水平及授课技巧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建立至关重要。教师的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已经有研究及文献报道,建议从确定临床实践问题,检索文献,评价文献,应用最佳证据,检验临床决策五步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探索提高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提供了有益的思路[7]。

2.2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

对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进行培养建立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学的好坏,以后的发展方向,都直接或间接与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相关。教学相长,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可考虑先采用试点工作,或讨论式授课,让学生先储备掌握必备的循证医学基本概念,了解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基本步骤[8],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化培养科研兴趣,建立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发现临床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加强循证医学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寻找研究热点,学术前沿,能更好的、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快的进入临床工作,更好的把握临床思维,是与临床工作相辅相成的进展[9]。

2.3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

循证医学的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教育管理体系是教学环节中的承载者,有着为教学活动助力的作用,需要教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协同努力将整个教育体系规范完善,若想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需要大家为之努力,规范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的具体工作流程与规范,如授课教师需懂得文献检索,循证医学基本理论,并将其与教学重点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工作的时间、地点、教学效果评估方法等。学生的循证医学学习方式建立,需要明确考核方式、方法,评价结果的用途等。这些有助于更好的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体系中。

3小结

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适合老年医学的教学特点,符合当前医疗技术发展的现状,能够更有力的培养医学生学习老年医学,掌握老年医学学科前沿,为培养优秀的老年医学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可通过教师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学生循证医学学习方式的建立、循证医学教学思维在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建立3个方面努力,将循证医学教学思维真正应用于老年医学教学中,为培养思维敏捷、与时俱进的优秀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Goodhealthaddslifetoyears:GlobalbriefforWorldHealthDay2012[J].Geneva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April:1.

[2]RajahMN,BastianettoS,Bromley-BritsK,etal.Biologicalchangesassociatedwithhealthyversuspathologicalaging:Asymposiumreview[J].AqeinqResRev,2009,8(2):140-146.

[3]夏晓东,章义利,徐永安,等.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运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40-42.

[4]冯艳铭,夏晓燕,王公平.循证医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2):51-53.

[5]彭晓霞.循证医学的实践模式与学习资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11(7):477-479.

[6]卡比努尔,周晓辉,帕力达.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2(6):128-129.

[7]姚阳,周传伟.循证医学在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初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124-126.

[8]吴晓梅,时景璞,付凌雨,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在循证医学教学中增设“证据应用”讨论课的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5):3-5.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3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进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先政策,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和环境,提供老年友善服务,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维护和保障信息化时代下的老年人合法权益,提升老年人看病就医满意度。

到2021年,5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到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二、创建范围

2021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圣和老年病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必须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鼓励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到2022年,县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三、具体措施和创建内容

(一)老年友善文化

1.各医疗机构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老年友善文化氛围。

2.机构愿景或文化中有关心、关爱老年人,保障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尊严等内容。

3.职工手册、行为守则等规范中有对老年人态度、行为和用语等要求。

(二)老年友善管理

1.建立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2.建立具有老年医学服务特点的技术规范和持续改进机制。

3.建立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技能等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4.建立老年患者的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医联体的协作管理模式。

(三)老年友善服务

1.完善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挂号方式。提供多渠道挂号服务,畅通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为老年患者就医提供方便。根据老年人患病特点和就医实际情况,为老年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医联体的核心医院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预留一定比例的预约号源,方便老年人通过村(社区)预约转诊就医。

2.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确保智能设备配有人工值守。有专/兼职社会工作者承担老年人服务相关职责,挂号、收费等设有人工服务窗口及现金收费窗口。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机构入口可通过增设老年患者“无健康码”通道、配备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查询等方式,协助没有手机或无法提供健康码的老年人通过手工填写流调表等方式完成流行病学史调查。

3.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在老年医学科或内科门诊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有条件的二级综合性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到2022年,县内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要积极开展老年专科门诊、用药咨询、营养评估、护理门诊等特色服务。开展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征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对老年患者高风险因素给予早期识别与干预,保障医疗安全。

4.拓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领域。县中医院要以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或老年病科为依托,综合性医院要以中医科为依托,加强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积极开展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村(社区)、向家庭、向养老服务机构延伸。

5.大力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可通过签约、巡诊、健康扶贫、老年健康管理等多种方式为确有需要的老年人开展上门诊疗、康复、照护、失能评估、医养结合等个。鼓励县内各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

6.注重对老年综合征、衰弱、失能、失智的评估与干预,开展多学科合作诊疗,鼓励患者及其照护者参与照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7.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高风险筛查,重点开展跌倒、肺栓塞、误吸和坠床等项目,建立风险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高风险筛查后知情告知制度。

(四)老年友善环境

1.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确保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便利性、适老性,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

2.机构内标识醒目、简明、易懂,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机构内地面防滑、无反光。设置有无障碍卫生间,门宽应当适宜轮椅进出。

4.适老性病房温馨整洁。病房中应当配有时钟和提示板,温、湿度适中,家具稳固。

5.门急诊、住院病区配备有辅助移乘设备(如轮椅、平车等),并方便取用;主出入口处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区和安全标识;所有出入口、门、台阶、坡道、转弯处、轮椅坡道及信息标识系统等的设置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四、创建标准

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由上级卫生健康部门印发后另行印发。

五、创建程序

(一)医疗机构自评。各医疗机构对照本方案进行自评,自评合格的医疗机构,填写《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2021年3月底前向县卫生健康局申报。

(二)县级初审。县卫生健康局组织专家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在《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申报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上报。

(三)市级复审。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初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复审。2021年7月10日前,对复审合格者上报省卫生健康委。复审合格者作为“敬老文明号”等评先评优重要参考的基本条件。对达不到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标准的单位,将适情况取消“敬老文明号”等相关荣誉称号。

(四)省级审核。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对复审合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审核,审核确定为“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向社会公布。

六、工作要求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4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且大多疾病缠身,因此常发生猝死,而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加,给老年人的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对猝死高危患者的预防、及时救治以及熟练掌握复苏技术是提高猝死患者生存率的关键〔1〕。6年来我院和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发生住院老年人猝死206例,其中169例(82%)经抢救复苏失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69例猝死复苏失败者均为住院患者,90%以上是从三甲、二甲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进行疾病康复、护理照料。其中男116例(68.6%),女53例(31.4%)。年龄60~92岁,平均(78.5±17.8)岁。住院时间1 d~45个月,平均住院6.5个月。

1.2  方法 

对169例老人猝死时临床表现以及复苏失败原因进行归纳分析,从中吸取教训,有利于今后工作。

2  结果

2.1  发病季节 

169例住院老人猝死复苏失败发生在春季32例(18.93%),夏季22例(13.02%),秋季46例(27.22%),冬季69例(40.83%),秋冬两季共115例(68.05%),为老年病人猝死高发季节。

2.2  发病时间 

0时~6时45例(26.63%),6时~12时51例(30.17%),12时~18时39例(23.08%),18时~24时34例(20.12%),其中0~12时共96例(56.8%),为老年患者猝死高发时段。

2.3  猝死前病史 

169例猝死复苏失败老年人生前均不同程度患有各种疾病,其中90%以上患有2种及2种以上疾病。而高血压118例(69.82%),糖尿病54例(31.95%),冠心病98例(58%),脑梗死78例(46.15%),慢性肺部疾病29例(17.16%),心脏起搏器3例(1.78%),肾功能不全4例(2.37%)。

2.4  猝死发病时表现 

胸闷、气急61例(36.09%),意识丧失39例(23.08%),大汗淋漓28例(16.57%),惊叫11例(6.5%),发绀12例(7.1%),胸痛10例(5.9%),睡眠中死亡8例(4.7%)。

2.5  猝死时心电图 

有完整心电图记录者150例,其中快速型心律失常120例(80%);缓慢型心律失常30例(20%)。

2.6  复苏失败原因分析

2.6.1  未能及时到位抢救 

抢救复苏有效的必要条件是呼救信息发出后医务人员必须立即到达现场,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技术,因为大脑缺氧4~6 min即可出现不可逆的损害〔2〕。所以猝死的心肺复苏(cpr)应力争在5 min内进行。本组病例中83例(49.1%)患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已超过5 min,失去了复苏的最佳时间是复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6.2  复苏操作不熟练、方法不规范 

复苏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正确地实行现场抢救复苏。本组病例在现场抢救中采用常规的cpr方法进行,但在现场尤其是夜晚常因缺少人手,使部分病例不能同时进行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同时心脏徒手复苏操作方法如按压部位、频率、深度等不够正确,使心脏泵血不能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并且在现场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欠默契,如紧急时器械跟不上、药品不到位、不会使用电击除颤仪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组病例在进行复苏时部分医务人员对复苏操作不熟悉,方法不规范的占30.4%。

2.6.3  抢救复苏设备不足 

本组病例在抢救过程中遇到猝死者心室颤动,立即作电击除颤者只有11例(6.5%);自动除颤后未见复律者,因限于缺少设备未能采用心脏起搏处理,失去了复律的可能性,也是复苏失败的原因之一。

2.6.4  老年人原发病多,危险因素复杂 

本组病例90%以上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再加上老年人本身各脏器功能已衰退,因此也易造成复苏失败。

3  讨论

   

老年人猝死常在情绪激动、劳累、气候变化等情况下发生,部分猝死患者在发病前仅有胸闷、心悸、气短、反应迟钝等,同时由于大多数住院老人身患多种疾病,猝死前的一些表现常被原有疾病所掩盖,故不易引起医务人员的注意和重视,本组病例90%以上患有2种及2种以上疾病。另外由于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因此当猝死一旦发生,若不能得到及时积极的抢救复苏或心脏紧急救治,死亡也不可避免。因此作为基层医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提高对老年疾病的高危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同时加强责任心,密切加强对住院老人的动态观察,才能对老年人猝死做出及时、正确的救治。本组病例中因抢救复苏不及时,延误了复苏最佳时间的占49.1%,是复苏失败的重要原因。实践证明多数抢救成功的病例,都是在4 min内开始复苏的;若时间超过4 min以上,就很难成功。

   

同时基层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猝死复苏技能,积极开展气管插管技术,建立有效的呼吸和静脉通路,选用合适的药物复律和电击除颤复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同时各科室的密切配合和主动参与也是复苏成功的重要条件。

   

6年来本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发生住院老人猝死205例,复苏失败者为169例占82.4%,与城市三甲医院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对于基层医院应不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医务人员能熟练掌握急救复苏技能;同时增加基层医院必要的急救复苏设备。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只有不断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老年护理医院的业务水平,大力培养全科医师和老年医学护理专业人员;同时全社会还需要加强宣传,普及急救知识,以及提高老年高危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实践证明,不断完善“社区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是提高心脑血管急症生存率的关键〔3〕。

【参考文献】

 

1 石津生.重视老年人心脏性猝死〔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6):363.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5

【关键词】老年和残疾人 康复治疗 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校级课题:老年与残疾人康复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XKY2015-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3-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残疾人整体数量以及工伤发病率的增加,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上升。目前医疗的康复资源覆盖面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缺乏,造成80%需要康复的人群得不到康复治疗。为适应社会急需康复群体快速增长及老年和残疾人迫切需要改善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的需求,我们学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以培养老年和残疾人高级康复治疗人才。

1.康复治疗技术课程设置与依据

我国康复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成功的办学经验,课程体系多借用大学本科教育学科式的课程设置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却忽视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活动能力培养。纵观现有康复治疗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公共课,大部分为国家统一规定;二是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医学基础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三是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康复治疗实际操作技能。学校教学有以康复技能和康复训练方法为中心设计课程,也有以学生就业导向为中心设计课程。这些设置中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就业技能;二是将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而事实上,康复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特别是我们接触老年和残疾人,他们有着其特殊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特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患有各种慢性病、退行性病变导致的各种机体功能障碍,目前的养老服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而是向康复、保健等康复治疗延伸。因而与单纯面对机器生产产品相比较要复杂得多,毕业生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需要“爱心、孝心、耐心、责任心”四心兼具,如果仅仅掌握康复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必须重视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长期偏重于知识传授,传统的考试方式又强化了这方面的要求,致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比皆是;二是一些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的过分解读,将职业教育看成是职业培训,降低职业教育的要求,致使毕业生的技术含量、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追求就业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又是不同概念,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前景,即使就业那也只是暂时的。在总体思维上要改变职业教育变成就业教育的片面观点,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从单纯强调“技能操作”培养向“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转变,将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2.明确职业服务方向,有利于确定职业能力及课程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期,目前我国城市老人中失能老人约1036万,半失能老人约2123万,农村同样存在类似状况。有统计显示我国60-90岁老年人的残疾发生率为21.9%,65-74岁、75-84岁、85-90岁老年人中因慢性疾病导致的活动受限比例分别为22%、25%、23%。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人200多万,而其致残率达75%,可见老龄化不仅是造成残疾人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改变残疾人结构及残疾人保障和服务需求的重要原因。各地显现老年残疾人增长速度快、数量大、问题复杂、服务稀缺等特点,培养高层次的老年和残疾人康复治疗技术的人才尤其迫切,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专业就是依此而设。

针对老年人一人多病,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特点,老年康复不应仅体现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系统疾病的康复,更应体现预防及支持性康复,防止发生健康问题。老年康复涉及的范围有多种躯体功能康复、心理功能康复、社会功能康复,并且老年康复需要的时间较长,情况也更加复杂。老年康复工作者需要对老年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和多学科整合管理,实施老年康复的医师需要掌握丰富的老年医学知识,并且要强调早期康复。在老年和残疾人康复中综合评估显得非常重要。

3.理清康复治疗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要素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有把职业能力定义为顺利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也有定义职业能力是指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总和,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澳大利亚把职业能力定义为在工作及其配合中有效的参与能力,集中体现为工作时综合运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英国的继续教育处(FEU)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人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专长、角色和任务的胜任。表述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却有相同之处。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我们认为其职业能力应该具备以下要素:1)职业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2)康复治疗技术职业专业基础能力;3)康复治疗技术职业专业技能或核心能力;4)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拓展能力;5)康复治疗技术综合应用与职业发展能力。

4.依据职业能力培养要素设置课程体系

康复是一种健康策略,目的是促进人类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促进其健康状态,或是对健康状况已经经历或将要残疾的人让他们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状态。它使用一切康复手段促进病、伤、残患者克服功能障碍,恢复身心功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与社会。从学科性质说,康复医学是基于功能评估,实施健康诊断、传统医学、生物医学和现代物理生物等手段广泛干预,使残疾或经历残疾的人达到功能最佳化。明确了康复医学属性及职业能力要素,我们就可以依此设计与选择相关课程。职业素养与职业通用能力大致可以包含现代信息基础能力、言语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书写能力、个人素质素养等,因而相对应的课程可以有计算机基础、医患沟通学、人际沟通与技巧、老年和残疾人心理学、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常用公文写作、中华传统与文化、中国孝文化等;建立康复医学思维,从康复角度研究和处理功能的评估、训练、代偿和适应,即加强对学生康复医学思维模式的培养。

职业专业基础能力对应课程大致可以是基础医学如人体解剖、中医基础、生理病理、临床医学基础、康复医学基础等;职业专业技能对应课程是老年综合评估、康复功能评定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老年护理与健康照护、老年人常见疾病康复等;职业拓展能力是本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行业能力的培养,但这种能力又不是随意的,一般与原有专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是对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适应职业转岗的需求,如组织管理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对应课程可以是机构管理、康复工程、职业规划与发展、养生与健康管理等;综合应用与发展能力,是对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续发展提供基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只会模仿地做,还要知道如何去创新地做。从模仿、借鉴到创新虽然仅仅只是一步之遥,但却蕴含着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革命。开设课程如临床康复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现代文献的检索、职业考证等。列表说明如下:

5.思考与展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具有鲜明职业能力特质的毕业生。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不能单纯地培养成操作工,而要通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满足老年和残疾人康复治疗的高技能人才。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要正确把握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条主线,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课程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

其次,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要素为依据设置课程,对教师授课应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它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但要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做到在专业技术上高人一等,在专业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项目的研发上要有创新性。教师教学中再也不能依赖以“教材为中心”的灌鸭式培养,而必须踏踏实实地与康复工作岗位一线对接,提升实践教学经验,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多层次师资培养,组织一线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技术专家走进课堂,进行教学与开展学术讲座。同时广开渠道,极力联络康复医学会及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使他们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桥梁,通过搭建平台,实现多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要真正要做到以职业能力要素为依据开展教学和课程设置,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实现。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应用教育及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配置课程、教材和师资几大核心资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对教材、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存在诸多挑战,但相信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只要各方密切合作,适应社会需求的老年和残疾人高技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还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3:4-15

[2]陈丽霞.老年人的康复治疗与功能维持.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2,7(31):634-635

[3]陈峥.老年康复任重道远[J].医院院长论坛.2014,07(4):20-22

[4]王秋梅,刘晓红.老年人综合评估的实施[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1(31):13-15

老年医学培训范文6

关键词基层培训;老年护理培训;培训模块;课程评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迫在眉睫。2015年,我院接受日本笹川医学会专项经费援助,组织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基层老年护理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由当地卫生部门推荐具有老年护理相关经验的护理人员。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老年护理能力,并在其工作的西部基层地域形成辐射。现将该次老年临床护理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及效果评价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接受日本笹川医学会专项经费援助的16名西部基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16名学员是来自西部地区的注册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4.31±6.00)岁;参加护理工作年限4~31年,平均年限(14.56±7.83)年;16个学员都有老年护理相关经验。其中学历分别为中专1人,大专8人,本科7人;职称为护士1人,护师10人,主管护师4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士10,护士长6人;医院级别为一级4人,二级12人。

1.2方法

1.2.1培训模块设计本次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1-3],与“培养能够形成地域辐射力的基层老年护理人员”的培训目标相结合,初步形成职业人文、护理管理与研究、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护理、生理平衡与促进、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护理安全七个模块的课程框架。邀请本院从事老年医学工作的医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共计6人进行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意见,课程模块最后确定为职业人文、护理管理与研究、老年常见病、老年常见病护理、生理平衡与促进、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护理安全七个模块。1.2.2调查工具本次研究发出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其中有效问卷16分,有效回收率100%。1.2.2.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以及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工作医院级别等资料。1.2.2.2培训模块需求评价量表针对培训课程的七个模块设计调差问卷,量化被调查者对培训各模块的需求,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非常重要=1分),在培训前进行评价。1.2.2.3培训课程需求评价对全部的30个课程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评价对课程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价。1.2.2.4课程授课效果评价量表对全部的30个课程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非常认可=5分、认可=4分、一般=3分、不认可=2分、非常不认可=1分),在培训结束后就课程授课效果进行评价。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计量指标应用(x—±s)进行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七个模块的需求评价结果

见表1。

2.2课程需求和授课效果评价

见表2。在课程需求评价中,排名在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磁性护理文化,压力管理,老年患者皮肤管理,如何预防老年患者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排名在后五位的是综述论文的写作,老年骨关节炎的诊断和预防,PICC置管维护,老年慢性疼痛药物的治疗进展,老年人营养管理。在课程效果评价中,排名在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磁性护理文化,压力管理,老年患者皮肤管理,如何预防老年患者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排名在后五位的是综述论文的写作,老年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老年慢性疼痛药物的治疗进展,老年骨关节炎的诊断和预防,PICC置管维护。

3讨论

3.1老年护理安全的课程需求是热点问题

模块需求评价中老年安全模块是排在第一位,均值(4.82±0.39)分。课程需求和效果评价中:老年患者的皮肤管理、预防老年人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评分在排名在前五。这与王燕[3]在研究中阐述近十年老年护理文献热点分布是比较一致的。在临床老年护理的实践中,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伤害的第二大诱因,非致死跌倒所造成的医疗损耗与重大经济成本的损失是相当可观的[4]。压疮也是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压疮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护理安全在老年护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于春妮等[6]对270名护理人员对老年安全护理知识自我评价情况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自觉老年安全护理知识总体上缺乏。可见,老年护理工作者护理安全意识高,但是安全知识欠缺。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安全模块讲授老年安全护理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3.2自我压力管理和磁性护理文化培训的需求很大

在整个课程需求评价和效果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两个课程是压力管理和磁性护理文化,均值为(4.93±0.26),这样的结果与国内老年护理现状有关。国内老年护理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有效工作时间低、工作环境恶劣,导致基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从业压力大、离职愿望高[7]。戴付敏等[8]在一个高年资护士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调查结果中也指出高年资护士中仅小部分愿意从事老年长期护理服务(32.8%)。为基层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磁性的护理管理,有利于把更多的护理人员留在老年护理岗位;同时,提供压力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积极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压力。

3.3基层老年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尚有待加强,科研授课需要因人制宜

本次课程中“护理综述的书写”,所请的专家是知名护理院校的知名科研专家,在我院的多次护理研究培训效果评价都非常高。然而在本次基层老年护理培训班的需求和效果评价该课程得分均为所有课程的最低分。无独有偶,吴园秀[9]、刘宇等[10]亦在文献中提及大多数从事基层老年护理的护士更多关注的是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而对老年护理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可见,在做基层老年护理科研培训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科研基础,因人制宜。

3.4PICC等成本高、操作风险大的护理技术在基层老年护理培训中需求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