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270-01
药房是医院药剂科必不可少的一个科室,药房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药房主要工作任务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负责药物咨询以及患者药物指导。同时其也包括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状况以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监控等工作。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其更加关注健康问题,人们对药房服务的要求也同样提升。基于此,加强药房管理,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显得尤为必要。
1 加强药房管理的具体措施
1.1 促使药房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提升 进药发药、药品调制、药剂检查和监护均属于药房的日常工作事项。从而人员需要熟悉国家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掌握系统的药化、药理以及药学等相关知识[1]。这些均是体现从业人员专业性与技术性的关键,在日常工作中,药房要着重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专业水平,加强药房、信息科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促使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提升,能充分地借助相关知识开展药房工作,保证患者均能正确用药。
1.2 加强对药房的环境管理 药房的环境质量直接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因为药品对环境具有严格的要求,其需要保持在温度与湿度均比较适当的环境内。所以,药品储存场所必须要装置空调以及冰箱等设备,避免药品变质,最终对药品的疗效造成影响[2]。分清楚工作区、休息取以及贮藏区,按照剂型将工作区的药品摆放整齐,保证药品包装的完好无损性,减少药品上的灰尘,避免其出现污染,每天对药品进行检查与整理。休息区则需要配用一些应急性的药品,贮藏区要配设通风设施等。
1.3 健全与完善药房管理制度 药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严格地按照“规范化药房”管理制度开展工作。按照具体规定进行处方审核、药品有效期限管理等。同时,药房也需要对相关药品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健全。如:完善药品采购、药品入库、出库以及药品调剂管理制度,保证患者能安全、合理的用药,提升用药的有效性。
1.4 加强对药品的管理 加强药品管理,减少供应过程出错率,其有助于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服务。(1)普通药品管理:要按照药品的剂型将其摆放整齐。对于药效相似的药品要分开摆放。及时地检查药品有效期,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3]。发药时要先进先出,双人复核,保证患者用药安全。(2)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药房人员需要按照药品相关管理方式严格地进行药品发放与调配,保证药品应用的正确性。(3)贵重药品管理:专人负责与几张,出现贵重药品管理不当事件,要及时地向上级反馈,保证帐物相符,进行逐日的药品核对。(4)药品有效期的相关管理:严格地按照检查制度对药品有效期进行管理,保证药品在有效期内。及时地的等级与标识药品的有效期,保证患者能够安全用药。
2 加强药房管理对药学服务质量的影响
2.1 有助于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实施 药房加强对药品的管理,通过完善药品管理制度等方式,这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4]。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对服务意识进行强化,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这有助于促进患者生命质量改善,促使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对患者进行正确用药。
2.2 有助于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提升 在药房药品管理过程中,加强对药房从业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促使从业人员掌握系统性的药房、药理、临床相关知识,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信息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培训,这有助于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巩固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在后续工作中,从而人员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用药服务,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从?I人员熟料掌握用药相关知识,其能详细正确地叮嘱患者正确地应用药物的方式、剂量与疗程,包括药物的相关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通过这样的药品管理方式,增加了患者对药房知识的了解,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
2.3 促进药学服务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对药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有助于促进药房服务的信息化管理[5]。充分地发挥网络的传播信息功能,帮助从业人员及时地掌握新药的更新情况、国内外用药的基本状况以及临床用药的相关不良反应等。同时,药房信息化建设也加强了药房人员的联系性,有效地搜集了药物临床信息反馈。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2
方法:通过分析和总结病原微生物检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
结果: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软硬件条件、个人防护意识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
结论: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完善和改进,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生物安全性。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测 安全防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49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72-02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对人和动物产生致病性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等。检测病原微生物是为了提供诊断的指标,但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因一些环节防护不周而造成环境污染和检验人员自身感染,如非典时期就有多例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病例,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不仅是对自己、同事、患者和家人的健康负责,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安全隐患与防护不足的问题
1.1 “硬件”方面的局限。“硬件”指实验室空间、布局、分区、设备等方面。“硬件”是保障生物安全的基础条件,过去设计建造的一些实验室达不到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表现为房间面积不够、空间不足、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清,据调查[1]某地区20间二级综合医院实验室面积合格率仅为70%,布局、流程达到要求的只有55%。在设备配置方面情况更加不理想,生物安全柜配置合格的只有35%,配备洗眼器的甚至低至15%,此外离心通风设备、洗手设施、紫外消毒灯合格率分别为60%、60%和50%。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遇到紧急情况往往难以从容应对。
1.2 “软件”方面的欠缺。“软件”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医疗垃圾管理、应急预案管理等方面。一般来说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各间医院都有,但多照搬国家或行业的标准、规程或其他医院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将每间医院的特点结合进去,另外在制度的执行方面既不彻底也不严格。很多医院对住院患者的感染已经高度重视,但还没有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的感染引起足够关注,由于工作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非检验专业人员(如管理人员、检修人员、保洁员等),他们在预防实验室感染的认识方面不深,又缺乏足够的培训,成为易感人群[2]。另一方面,一些医院领导比较看重实验室质量管理,常忽视安全管理,如对应急预案的管理缺少检查、监督和演练,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处理效果就会打折扣。
1.3 检验人员自身方面的不足。主要反映在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一是如前所述部分工作人员因缺乏生物安全知识,在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时防护不当,容易造成感染;二是在工作量大紧张时,有些检验人员忽视自身的防护,如不带防护用具进行操作,在实验室内饮食,穿着工作衣进入休息间,接听手机时不洗手等;三是检验人员经常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难免刺伤手部、皮肤,遇到标本外溢或喷溅等意外,由于处理不及时而造成感染。
2 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安全性的措施
2.1 注重实验室“硬件”建设。
2.1.1 依照标准设计、改造实验室。标准WS 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都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防护原则(或风险控制)、分级、设计要求、管理措施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是指导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设计与改造的权威性文件。普通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达到BSL-2级别的防护水平,并以此标准规划布局和设计,即使建筑面积无法满足要求,也应合理设置分区,规划出清洁区(办公、休息、培养基配制、试剂储存等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污染区(操作区),进行有效分隔并标示清楚。
2.1.2 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装备和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按照BSL-2防护要求,应配备Ⅱ级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冲淋器、离心通风系统、高压灭菌器、离心机罩帽、紫外线消毒灯、非接触洗手设备、应急照明装置、备用电源等也必不可少,个人防护装备如隔离衣、鞋套、护目镜、面罩、防毒面具、手套、帽子等必须充足。
2.2 规范实验室管理。
2.2.1 建立并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并完善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非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标准化操作规程(SOP)等相关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体系化、文件化,整理成册,人手1份,做到人人知晓、个个遵守。
2.2.2 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SOP可以针对实验室内所有安全设施及其相关的安全活动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及细节处理措施,它可以完美地体现5W1H分析法的精髓,解决做什么(What)、在哪做(Where)、由谁做(Who)、什么时候做(When)、为什么做(Why)、如何做(How)的问题。实验室SOP至少包括仪器设备与设施使用SOP(如生物安全柜SOP、离心机SOP等)、生物安全通用SOP(如消毒灭菌SOP、手卫生SOP等)、应急处置SOP、个人防护装备SOP、标本管理SOP、医疗垃圾处理SOP等。
2.3 加强培训、监督、考核,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有了合乎规范的实验室,配备了完善的设备设施,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SOP,是否可以一定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是保障制度生命力的关键,应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安全防护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则必能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3 小结
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要避免“重测轻防”的陈旧观念,就应树立“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3
1.1不安全现象统计对216例患者进行分析,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意外统计数据,发生的意外在总人数中的总计为28.51%。1.2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以及意见统计满意度调查方法(共10个调查题目,每个题目计1分,共10分),小于5个满意题目的,满意度记为小于5分;6个满意题目的,满意度记为5一7分;7个满意题目的,满意度记为7一8分;8个以上满意题目的,记为8一10分的。共发了40份,39份上交。表2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目的获得了相对应的结果。对评分较低的患者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知道在护理中患者对骨科科室护理的有效意见,便于及时整改。
2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2.1医院管理因素:在进行骨科护理的过程中,采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促进医护人员的责任以及对不安全因素进行管控,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对于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监管以及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基础。本研究中,由于管理所造成的安全意外主要是对患者的监管不到位,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医护人员的安全管理的职业素养不高。2.2病房环境因素:调查活动中,由于病房因素造成的意外共有12例。病房的意外主要是指因为病房的设施而造成的安全意外,包括因为病房的房间地板太滑而导致患者摔倒;病床没有配置安全护栏,导致患者在翻身等情况下发生坠故。2.3患者因素:患者不遵从医护人员的规定。如患者擅自外出,对医护人员所安排的饮食、以及功能锻炼的指导贯彻不彻底,以及患者对于骨科护理中的相关处理方法、必要检查等不了解不配合,从而产生了安全意外。2.4技术操作因素:主要是因为医护人员对对于患者的情况不了解,和对骨科患者护理的相关护理知识缺乏,不能够采用合适的手段进行护理。比如对颈椎伤害的患者进行翻身时,操作不当会引发患者的高脊髓损伤,造成二次伤害。2.5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中,需要就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包括有关骨科治疗的知识、患者的恢复预期以及饮食调节等。在住院期间时,患者如果得不到好的健康宣教,会因此采用不恰当的个人活动,比如过早下床导致的钢板断裂等情况。
3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对策分析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4
质量
核心制度——十三项核心制度
操作规范——三基训练
诊疗常规——单病种质控
规范的流程——临床路径
合理用药——抗菌素合理应用
手术准入与授权机制 医疗技术项目的管理
科室档案管理:
一、 文件夹1、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诊疗常规管理 医疗技术目录。 新技术、新项目管理。 医疗人员技术档案(资质、职称、学历、论文、科研、手术操作名称及年例数)。 (科室前5位病种建立“病种临床路径表单、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手册)。
二、 文件夹2、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 依据全院的方案制定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方案。 每年度工作总结(依据指标、任务完成)。 质控记录本(制定目标—落实目标—自查—总结—改进) 建立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小组。分工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病案质量管理、手术安全管理、应急突发事件管理、人员培训与考核、单病种与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管理、安全事件上报、教学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教学管理) 科室分级管理结构图。 主任、副主任职责。 各级医师的岗位职责。 质控员职责。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措施。 医院医疗质量考评结果通报。
三、 文件夹3、手术与安全管理 《卫生部手术分级管理办法》 《河北省手术分级管理办法》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手术分组管理目录《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界定术前讨论与疑难病例病种。 年手术操作名称及例数 重点操作项目与授权制度与目录。
四、 文件夹4、医疗制度、法律法规、医院管理文件 《《法律法规》、病历书写规范核心制度》、《医院制度汇编》。医院下发文件。
五、 文件夹5、重症病人管理与流程 常见内科急病及突发公共事件流程图。 本科室危、重病人界定。 重症病人抢救预案与流程图。 危急值登记本。 疑难病例讨论本。
六、 文件夹6、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手册》、科室应急预案(停电、泛水、着为、输液反应、地震、穿刺伤)
七、 文件夹7、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管理规范(药剂科制定)。 本科室常用药物名称、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 本科室常见病种用药原则(预防性应用及时间、三线分类)(与路径相匹配)。
八、 文件8、医院感染管理 院内感染例数及感染率。 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医院感染现患率。 垃圾处理及流程。 传染病上报。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5
1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确保措施落到实处
1.1建立分级管理组织 院领导对此项工作要高度重视,成立医疗废物、污水处理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培训,并有会议记录,并成立由护理部主任、感染科专职人员、兼职感染监控护士组成的分级管理组织,这一类组织具备决策权威性,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感染预防各项措施落实的具体情况,所以护理管理者、护理人员已经成为当前感染预防的主力军,也可以成功的提高护理质量[2]。
1.2构建规章制度 不断更新知识,建立规章制度是医院实施感染管理的先决条件,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存在交叉管理,两者密不可分,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都离不开护理工作。如:消毒隔离技术、无菌技术操作、手卫生、消毒剂的使用、职业暴露防护、医疗垃圾的处理等都与院感防控息息相关,护理管理对护理质量的监控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动态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涵盖着止血带、氧气湿化装置、压舌板、喉镜、面罩、简易呼吸器、超声探头等接触完整皮肤、粘膜的器械、物品能否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密闭保存。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一次性输液器针头、注射器针头等锐器是否投入利器盒,需要有显著警示标识的专用包装物及容器,严密封口并标示产生单位、日期、类别等中文标签。对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使用双层包装并及时密封送医疗废物暂存处集中放置,以免对医务人员、患者、医疗垃圾转运人员等造成伤害。医疗垃圾暂存处要远离食品加工区、医疗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有明显标识和严密的封闭措施。确定医疗废物运送时间、路线、使用专用工具转运医疗废物。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做到分开收集、存放,并有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培训(至少有培训课件和签到表等)。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储存、外运管理,杜绝泄漏事件。与医疗废物运送单位签订合同,医疗废物转移联单交接要专职人员填写,登记内容要求齐全,存根保存3年备查。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如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及时处理、报告。这些都需要护理责任人、护理管理者和医院感染控制者的交叉重叠管理,互相监督。
1.3落实全员培训制度 院感专职人员参加省、市级举办的院感继续教育培训班,以了解全省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动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院感科每年要制定培训计划,拟定工作人员消毒技术培训材料,对全员加强医德医风等职业教育,提高工作责任心。并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使全体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1]。每年全院组织4次院感知识培训,要求有通知、签到、课件、照片、答卷、小结。同时对卫生员进行医疗废物收集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各科使用的消毒液根据性能按时更换,器械按规定及时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使用中的各种导管按规定进行消毒更换。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检查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并随机抽点科室(手术室、人流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等)工作人员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查看在岗医务人员口罩、帽子、工作服等穿戴是否符合要求;配备必要的、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工作服、防护服、护目镜、帽子、口罩、手套等),配备流动水、洗手池(非手触式)、清洁剂、手消毒剂、干手设施或物品等。重点检查消毒与灭菌开展及效果监测情况、消毒与灭菌物品存储。同时要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各科室将每次出现的职业暴露及损伤的人员上报院感科,院感科做好登记,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2 成功运用护理管理职能
2.1规范感染控制标准,实施岗位负责制。想要很好的控制医院内部发生的感染问题,前提就需要制定详细的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质量感染控制标准。工作中对照各项考核标准进行自我检查,护士长参与检查各项质量标准的落实情况,将感染管理制度及时落在实处,真正贯彻于每一个工作科室、每个班次和每个护理操作环节之中。
2.2构建感染监控网络 医院感染监测,已经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事件发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及时且有效的检测也是判定院内感染制度落实效果的准确评价,能够为后期制度的完善以及工作的完成情况提供参考。护理部配合感染科落实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强化按规范标准自检自查,供应室、口腔科等消毒器械按要求开展物理检测、化学检测、生物监测,并有记录。每月对重点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灭菌剂、消毒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有监测报告,并有空气、物表等消毒记录。护理部、感染科定期不定期对各重点科室、部门进行重点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护士长或责任人,严加整改,直至监测结果合格为止。并将其做为下次检点,检查考评结果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2.3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 建立关于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品等管理制度,统一采购,要有进货记录,必须具备有效"三证",定期检查,防止过期。
医院环境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综合性;介入诊治中心;规范化;护理管理
介入治疗是微创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我国的介入医学发展迅速,学科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综观国内开展介入诊治较好的医院,多数是以科室为单位自身发展。我院是一所编制l800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其中心内科、脑血管病中心、肿瘤中心、消化科是我院介入优势学科,对学科和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整个介入实施过程中,因缺乏统一规范化管理,介入中心与临床科室环节工作衔接存在诸多问题,而导致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工作环境秩序差、无菌观念淡薄、收费管理漏洞、耗材使用管理不当、科室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对我院介入诊治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医院介入诊治的健康有序发展,并逐步形成各科室的特色治疗项目,利用有限设备带动全院介入治疗开展,我院于2008年初决定成立综合性介入诊治中心,实施统一规范化管理,期望在短期内使我院的微创治疗形成优势,现将管理体会探讨如下。
一、具体的管理方法
1.1制定全新的管理体制
具体的管理以手术室管理模式为参照,结合介入中心的特点形成国内介入诊治管理的一种全新模式,改变以往以科室为单位自身发展,介入中心向全院开放,鼓励和支持临床科室开展介入治疗,介入手术由介入中心成员统一安排,保证全院所有临床科室介入诊治的需要,中心负责介入手术的全程配合和管理。使介入管理走向了正规化,程序化,统一化,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全院介入微创治疗的发展。
1.2建立全面介入护理管理制度、职责、标准
为了加强介入护理队伍的建设,借鉴手术室的管理制度,制定介入各项制度、职责、护理质量检查考核标准,明确各级护理人员各岗位职责,并贯彻落实学习,加强环节质量管理,对违反者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切实做到制度管人。
1.3制定介入操作流程和护理规范
根据介入手术特点,制定各种介入手术的配合规范、突发病变的抢救流程,如:心内科介入出现的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抢救;脑血管介入中出现血管痉挛、血压下降的抢救;动脉瘤术中出血抢救;消化道出血、咯血介入抢救等流程,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提高护士观察能力、抢救意识、急救技能。设计介入护理记录单,记录介入手术过程(开台时间、操作步骤、结束时间)、术中动态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记录、用药情况、抢救记录等,为护理安全提供保障。
1.4成立介入中心护理单元,培养专科介入护士
1.4.1成立介入护理单元
根据综合性介入诊治中心体制,介入手术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成立介入护理单示,在科主任的领导下,采用护士长负责制,全面放权,培养专科介入护士,介入护士负责环境管理、无菌管理、耗材管理、收费管理、安全管理、感染监控、介入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管理等,为临床科室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
1.4.2选择介入护士所具备的条件
介入护士由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的护士担任?,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抢救技能,机敏的观察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影像学、解剖学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专科护理内容也将不断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1.4.3介入专科护士培训
综合性介入诊治中心承担了全院介入治疗,手术种类多,涉及知识面广,对介入中心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培养综合性介入中心护士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培训方式:计划性设立专科知识讲座(包括DSA原理、局部解剖、不同部位介入治疗配合规范等);组织查阅收集介入相关资料,掌握其动态发展趋势;参与诊断组、技术组阅片,扩展知识结构;熟悉介入中心规章制度、环境管理、物品规范化放置;轮流安排护士到手术室学习急救技能、无菌技术、无菌管理;急救器材、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结合临床实践、操作示范,掌握不同种类手术的配合要领、技巧、观察重点及抢救流程;熟悉常用耗材的名称、型号及高值耗材管理;学会介入护理记录的书写方法等。
1.4.4建立横向衔接的介入护理模式
由于介入中心向全院开放,参加介入手术的科室增多,介入中心将根据手术预约单向临床科室和患者提供介入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资料,由介入中心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讲解术中配合要点,术后并发症预防等;注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护理;加强与临床科室相互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护理方法,提高介入护理质量和效率?。
1.5加强介入护理质量控制
1.5.1无菌与环境管理
无菌与环境管理是介入护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手术成功,预防感染的关键,涉及每个参与介入手术的工作人员和术中的各个环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是无菌管理的保证[23;介入中心必须严格区分无菌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手术间术前地面、物体的表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定时开窗通风;术中随时清理血渍、尿渍、呕吐物;术后终未消毒,每天1次小消毒,每周1次大消毒,每月进行空气、无菌物品、消毒液、手部培养,及时发现隐患;加强无菌物品管理,专柜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每天检查,定期消毒,无过期现象;介入手术严格使用一次性耗材,避免重复使用,按规定分类正确处理~次性物品;污染手术根据污染类型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作好消毒隔离工作。
1.5.2加强安全管理
介入手术前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查看相关的检查报告,检查术前用药执行情况,碘过敏试验结果,识别高危人群,认真评估,做好急救准备工作;严格查对制度,层层把关,防止接错患者、手术部位错误、用错药口3;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发现异常,即时报告、处理,为急救的成功赢得时间,并做好记录;注意用药安全,将药品放置在易取处备用,以便突发事件时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注意保留安瓿瓶备查;神志不清、躁动者防止坠床。介人手术经常可出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如冠脉痉挛、心室颤动、脑血管痉挛、癫痫、血压下降、动脉瘤破裂、碘对比剂毒性反应等,这时需要护士积极配合急救,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挽救患者的生命,对此我科制定了各种抢救流程,并定期进行演练,以锻炼提高护士的应急反应能力;加强急救物品、药品、器材管理,定期检查,保持完好。
1.5.3耗材管理
建立介入耗材库,全院介入耗材统一管理,设备科把关,确定供货公司。由介入中心主任及介入相关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拟定申购计划,每周由护士长向主任汇报上周耗材使用情况,并予以补充,保证适量库存。由于耗材种类较多,为了便于管理,将一次性耗材,按种类、型号、有效期等,设专柜存放,并建立耗材信息化管理,将耗材名称、型号、数量、价格、失效期、销售公司的名称等录入,便于统计、管理,避免手工登记查找、统计困难的现象。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每个月)核对、整理,高值耗材使用后条形码一份随病历归档,一份介入中心备案、一份给医保病人报销用。
1.6收费管理
介入手术由介入中心统一收费,按分成比例将收入划人手术科室,便于医院财务管理,使介入收费更加统一化、正规化、透明化。
1.7实施人性化的管理
1.7.1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组建优秀团队:根据介入室护士工作性质,尊重、关心、信任、爱护她们,工作中各有重点,合理调整工作任务。老护士把好护理质量、管理、安全关;年轻护士加强培养,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拓展思维,敢于创新,做到一专多能。
1.7.2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由于介入工作连续性强,经常加班、长期接触放射线特点,实行弹性排班制,加强薄弱环节人力资源配制,避免疲劳工作,缩短上班时间,以体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应用及人文关怀的精神。
1.7.3加强介入专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知识学习: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落实安全操作规章制度,加强对护理安全操作的管理。建立介入护士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结果
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形成了一套完善了管理体制,改变以往手术科室三不遵守(不遵守手术预约制度、不遵守手术开台时间、不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五不合理(收费管理不合理、经济核算不合理、耗材管理不合理、一次性耗材处置不合理,环境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同时逐渐改变以前手术配合由手术科室护士兼职,护士经常调换,工作缺乏连续性,无统一培训、管理,技术不精,介入护理质量落后的现象,组建了一支专科介入护理团队,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技能明显提高,学习氛为高涨,能够承担各种疑难、大型介入手术的配合、抢救工作,各项护理质最检查达标,如:感染监控率100%,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介入知识健康宣教率达90%,患者满意率95%;环境清洁、整齐,为临床医师创造了舒适的工作场所,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结论
成立综合性介入诊治中心实施统一规范化护理管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管理中强调以成熟手术室管理模式为标准,结合介入中心特点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使介人管理更加具有向心性、凝聚力,护理管理走向了正规化,程序化,科学化,提高了护理质量、工作效率,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毛燕君,张玲娟。综合性介入治疗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J],护理管理杂志,2007,7:45—47.
[2]周艳,诸葛海鸿。质量控制在导管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