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区域规划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区域规划的认识范文1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的区域规划为例,以点带面,从而分析我国区域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区域规划; 新形势; 竞争;发展;长江三角洲;非均衡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规划是以人们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任何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与城市规划的中间环节,是使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步骤。积极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对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长期以来,区域规划一直是我国规划体系中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对发展什么产业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较多。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区域规划。我国已开始将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期间,将着重对一些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重点开发地区等进行规划。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决定先期启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将激烈的竞争摆到了每个地域发展单元面前,也给它们带来了无比广阔的空间。为了能在这个全球竞争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强化区域内的联合就自然成为政治权力机构与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地区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通过一个高度地方化的过程而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在全球化与地方化趋势并存的世界经济中,建立根植于本地社会文化的区域创新网络,是很多国家、政府为增强国家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区域集团化的浪潮,其成员单位大多已超出城市的范畴,空间经济协调组织尺度亦已扩大到国家间层次。
区域规划再兴是时代的要求。目前正值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之际,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势,我国区域规划仍面临诸多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在进行区域规划的过程中是否真正符合并落实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在进行规划时是否符合我国目前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规划时如果缺乏相关的认识就必然导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
当前国内国际发展变化多端,只有知己知彼,时刻掌握其发展动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综合规划。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规划就是我国区域规划的一个典型范例。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经济区试验,试验了5年,随着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撤销,上海经济区也消失了。后来提出长三角地区的16城市概念,现在扩大为上海市和苏浙两省的全部地区。长三角地区政府能够在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整合、科教文卫、环境治理等方面实现全身心地投入展开合作,能够在金融、商贸、劳务等领域开展对话,划分彼此的职责与任务,但各地政府又都想把处在产业链下游高增长的部分安排在自己辖区内,对增长缓慢、附加值低的产业链上游部分的兴趣不是很大。大家都想搞汽车、搞能源、搞石化、搞电子信息产业,都想上马税收大的项目。长三角地区产业高度雷同是公认的。
可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自然分工是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在行政上制造壁垒是毫无出路的。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行政机构——隶属国务院的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尚且不能弥合各省市行政区划间的利益冲突,那么现在一年举行一两次长三角论坛恐怕难以担起重任。
在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探索更加便于整合资源的跨越行政区划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而这种体制机制,恐怕不是苏浙沪三省市自己有能力摸索完成的,即便它们再有动力。因为在中国现行的制度之下,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或至少是放权,有些事情是几乎不可能做成的。
由点及面,通过长三角区域规划能折射出我们目前区域规划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国际上, 许多国家都形成了各自的区域规划体系, 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内容上看,已由物质建设规划开始转向社会发展规划, 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与生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范围上看,更加重视以整个国家为对象的区域规划, 甚至开始制定跨国或以大洲为对象的区域发展规划, 如欧洲空间展望计划等。相比而言, 我国的区域规划起步较晚,区域规划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各层次、各类型的区域规划内容存在交叉与冲突。
(二)区域规划内容仍偏重于物质规划, 忽视综合协调和区域管治。
(三) 编制方法单一、内容面面俱到, 易脱离地区发展实际。
(四) 规划过程仍存在计划经济色彩,受政绩考核影响较大。
(五) 区域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薄弱, 难以适应各种灾害多发期的现实需要。
(六) 区域规划编制管理无序, 相关领域立法缓慢。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我们在进行区域规划研究时应注意并坚持以下几点:
(一) 区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关系, 避免内容的交叉与冲突;
(二) 科学确定区域规划调控范围, 实现由物质建设规划向经济发展规划的转变;
(三) 努力推动区域规划方法和模式转型, 实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四) 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 树立有限目标的规划原则;
(五) 完善评估手段、加强调控功能,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六) 注重区域规划的层次性,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汪明峰.文化产业政策与城市发展:欧洲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O01(4):35.36.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OO2.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科学出版社2005(2):61.17
魏清泉《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11.25
个人简介:
胡筱晨 男 1989.08.10出生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人 现就读于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设计方法
与专业相关:
1.2010.6在河北工程大学第五届校园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由团委和大学生科技协会颁发
2.2010.9在大学生秋季科研立项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由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颁发
3.2010.7在学术科技节上,作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获得一等奖,建筑学院颁发
在2010年“中华魂”中国精神颂主题教育活动中荣获优秀奖,由河北省教育厅关系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省级的)
5. 2008.9至2009.9(大一学年)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并获三好学生称号
2009.9至2010.9(大二学年)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 并获三好学生称号
对区域规划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区域规划;信息可视化;目录树;双曲树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0-4879-06
Research &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for Regional Planning
SHEN Wei, LI Wei-bo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ies and software of regional planning, the essay combines with regional planning issues of infor mation expression, analyses the several methods of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o express the informa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 makes the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based on directory tree and hyperbolic tree, finally realizes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used in the regional planning, provides visualized navigation for the draft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 Key words: regional planning; hierarchic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hyperbolic tree; directory tree; hyperbolic tree
目前,随着社会不断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或区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如何重新来定位新的发展规划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传统的纸质版的区域规划方案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将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应用于区域规划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区域发展规划内容的表述是一项大型而且复杂的工程,而且规划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如何在这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成为信息可视化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信息结构中,树形结构是应用比较多的。但是,对于区域发展规划中这种大型的层次结构而言,采用树形结构不能将所表示内容整体呈现。针对上述的问题,该文以区域发展规划可视化技术及软件为背景,在分析研究层次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双曲树结构的可视化表示方法,并且着重研究了基于目录树和双曲树结构的区域规划层次信息可视化的实现方法。
1信息可视化的分析
可视化技术是指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的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抽象数据的可视表示,用来加强人们对这些抽象数据的直观认识[1]。
抽象信息之间的关系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层次关系。层次关系无处不在,如磁盘目录结构,文档管理,图书分类等。传统的描述层次信息的方法就是将其组织成一个类似于树的节点连线图,这也是层次信息可视化结构最直观的方式。但是这种树型结构对于大型的层次结构而言,树型结构的层次就会交织在一起,不利于展示层次信息,特别是用计算机表示树型结构时,由于计算机屏幕所提供的可视化空间有限,大型的树型层次结构,只能通过滚动浏览的方式把整个层次结构显示出来,这对于展示某个树型结构的整个层次结构信息或某个节点的信息就可能不是很方便[3]。
随着人们对层次信息可视化技术的深入研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可视化技术方法。其中,由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用界面的John Lamping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曲几何的可视化和操纵的大型层次结构的Focus+Context,即称为双曲树,在表示大型的层次结构中,应用最多。双曲树结构是将层次关系显示在一个双曲平面上,然后将双曲平面映射到显示的区域中。双曲树结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怎样在用户屏幕上显示庞大的层次信息结构的问题。
2区域规划的层次信息可视化结构的设计
2.1信息可视化的表示模型
该文提出来的可视化表示方法是将区域规划中的这一领域层次信息结构,抽象成目录树结构和双曲树结构,然后将目录树结构映射层目录树视图或双曲树视图来表示区域规划这一领域层次信息,最后通过用户与目录树或双曲树视图进行交互获取领域信息的过程。如图1,图2所示。
2.2目录树模型设计模型
在区域规划中,其领域层次中以行政园区和产业链划分。树形结构按预设的行政区块(行政区、区域、项目、企业)或产业链(行业、产业链、企业、项目)逐级表示行政园区层次信息,如图3,图4所示[5]。
对区域规划的认识范文3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加速,现有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规划编制和实施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地暴露出来。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一体化要求下,如何提高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可行性就成了迫在眉捷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新要求,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市和区域规划;问题;要求;策略
1 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就规划本身看,普遍存在规划缺乏弹性和针对性,规划理论方法过时的问题
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的弹性就是指规划思路及指标体系对随机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现在我国处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而且已经完成了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反映在城市区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上。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是目前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目前的规划仍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空间规划指令性的特征,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刚性规定,这就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而且,由于规划被看作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 在计划指导下它不是被视为金科玉律,就是被束之高阁,往往赶不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得不到全面实施。
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多数规划不重视对规划区域和城市的背景分析,只注重图面效果,缺乏区域通盘考虑,规划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适应目前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求。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综合条件评价; 国土开发整治的目的、任务、重点和生产力总体布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布局;人口城市化和城镇布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方位和措施;环境整治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综合开发的地区;国土开发整治重大项目;实施规划的政策与措施等。这几乎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模式, 面面俱到而不明确, 且太多强调远期理想蓝图。各地又不分时期均加以采用而没有分析规划地的背景, 因此不能在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十分具体、可操作的方案, 形成了“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同时过多的关注图面效果忽视了实际可操作性。
规划缺乏新理论、新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的支撑, 一些经济、社会指标预测缺乏科学性。全国规划理论总体偏重于西方最早形成的理性综合规划观,过分相信政府是公众最佳利益代表,虽说《城乡规划法》里有规划过程让群众参与及监督的内容,但实际上能在规划中反应群众意见的很少。另外对规划缺乏过程操作理论研究, 规划理论体系不完善。技术方法上忽视了规划是“纯技术”和“社会技术”的结合体,单一发展纯技术而在社会技术上很少有突破,同时纯技术的运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使规划预测指标缺乏科学性。规划思维则缺乏从不同层次进行整体的思考和研究, 即缺乏区域整体观。
1.2 就规划主体看, 普遍存在专业素质和思想意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规划主体包括制定规划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规划实施者。政府部门作为一个衔接点在二者间有交叉的情况。我国的规划人员水平极不平均,一些地方部门人员素质较差,不仅不能做出好的规划,即使有好的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按要求实施。当然近年我国许多高校也培养了大批的规划专业人才,充实了规划队伍,但仍有许多人因各方面的原因没能进入规划领域。许多规划者的思维仍停留在点上, 缺乏面的区域观。从思想意识水平上看, 许多规划实施者尤其是地方基层人员对规划认识不够,直接导致了规划难以实施;一些规划编制人员以官至上,忽视了规划成果对用户需求满足的程度;政府人员则面向权力,为谋求政绩好高骛远, 一步锁定规划目标。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不管不顾规划设计人员的意见和政府规划部门规划专业人员的建议,一味地以个人意志决定规划项目的好坏,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就是以效果图来决定项目的成败,忽视了规划指标和规划思想、体系等对规划项目的决定作用。这样就误导了一些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设计院为了迎合地方官员的口味而忽视对规划理论的研究,只注重图面的效果,从而导致整个规划设计领域偏离务实的轨道,使得一些不切实际的、花哨的规划项目得以存在,而实际上可能无法实施。
1.3 就规划体制看, 存在规划管理体制、规划编制体制、规划实施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规划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全。地方住建局、计委、国土局等部门均设有规划管理科,导致了管理混乱和管理空心区的产生,而规划部门作为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对资源分配有着极小的控制权。另外对规划到实施全过程管理监督不够。规划编制中,政府单一垄断的现象突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拟订尚停留在专家决定、领导决定的阶段, 公众参与只停留在浅层面的向公众宣传的阶段; 公众意见的采集、吸收尚未形成系统有序的渠道和方法。从规划实施体制看,实施手段单一,仍以行政手段为主,市场机制显现不够,同时缺乏法律管理。虽然目前从《城乡规划法》等规划法规来看,规划形成及变更程序很严格、很复杂,但在实际的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又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严格执行。
2 当前城市和区域规划的新要求
2.1 规划要弹性和刚性结合
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弹性主要体现在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划政策等方面。通常规划的期限为20年,配套的远景规划内容十分简单,要使决策者看清自己现在的决策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就必须打破期限的限制,使规划具有更长远的导向性,甚至不规定规划实施的时间, 只说明规划要达到的目的。为适宜市场经济, 规划的总量目标、结构目标、增长目标和效益目标等定量目标,应有相应的弹性区间和调整回旋余地。对一些规划内容在不违背规划目的的前提下要保留进行灵活调整的可能性, 但也不能排斥必要的刚性约束。如基础设施和公共实施用地的相关控制范围和指标就不易改动, 警惕将留出弹性发展空间误导为盲目圈地和恣意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为保规划的顺利实现还必须制订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弹性政策,即引入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性因素,以丰富对未来发展中多种可能性的描述。
2.2 规划要针对性强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内要素流动快速而又复杂,城市与区域只能是有限目标的规划, 必须对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内容进行规划, 提高规划的编制效率与可操作性。对不同规模、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和区域要区别对待,体现出特色而不要面面俱到,但也不能抛弃规划的基本目标即重建“三E”(经济、环境、公平) 。规划内容应重点放在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上。要超越单一物质空间的摆布,应把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纳入其中,集中各方面的智慧, 制定出既高瞻远瞩又切合当地实际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或空间战略规划,这将有助于正确把握发展机遇,扬长避短,发挥有特色的经济文化优势,以迎接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组织合理发展空间。在具体操作中要分析研究现行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更科学地了解城市与区域发展过程及规律,更清晰地认识规划与现实的差异, 进而更明确规划调整的重点和内容。
对区域规划的认识范文4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区域发展规划制定的挑战
(一)济全球化使区域由封闭走向开放
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地理大发现”和“东西方航线开辟”。在封闭的经济体系里,区域发展规划较少需要考虑别的区域,只需处理好自己区域内部的问题,但是随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区域发展不仅依赖于自身,也越来越受他人影响,因此在区域规划制定中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区域发展受到的他人挑战主要有以下两点:(1)该区域工作岗位被其他区域替代。在封闭的经济体系里,比如在美国,由于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高,因此某些较低端的劳动力由于稀缺性仍然可以得到还算过得去的工资,但在开放的经济体系里,竞争加剧了,一个工作岗位不再必然留在一个区域,这类低端劳动密集型工作完全可以被外包或转移至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发展国家,而事实也是如此。因此,一个区域的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受到他人影响。这是对区域规划制定的挑战之一,若没有预计到,没有提供必要的再就业培训和经济补偿,则很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2)本区域资金、人才、技术外流。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里,政府若大力发展教育,培育企业,其收益都会为本区域独占。但是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里,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动日益便捷,因此,如若一个区域虽然培养了人才,培育了企业,也完全可以被其他区域搭了便车,对其他区域来讲这是一种正的经济外部性,而对本区域来讲这种正的经济外部性不能内部化将会对本区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对本区域来说并不公平,自己种树别人摘桃。并且这种挑战通常发生在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落后的地区通常留不住人才,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如何留住本区域的资源和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对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区域内各社会角色的关系并加剧了竞争
以社会职能来分,按人们扮演的角色可分为企业,政府,企业的员工和消费者,消费者和员工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的,对政府来讲可被统一划为公民。它们间的关系是:创造价值的是企业,更确切的说是企业雇用员工生产而创造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使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公民个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持社会的公平和秩序,于是政府就诞生了,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及服务,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它通过向他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和公民征税来维持自己的正常运行。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箭头方向表示货币流向,从这张图中不难看出谁是谁的“衣食父母”,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处于弱势,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又要服务于当地的公民。但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里,虽然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但他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忍受高价而质量低劣的产品;员工虽然受制于企业,但是由于企业又必须需要员工,员工可以联合起来罢工,因此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制于员工;政府虽然需要服务于企业,但企业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并且当地只有一个政府,企业若想在一地投资,它别无选择,必然需要与当地政府搞好关系,这样,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政府。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深入,以离岸加工和服务业外包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活动形式的兴起使这几者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和雇用员工时有了更多选择;政府虽依赖企业税收,但是只要政府可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也有了选择更好企业的机会;同样,消费者和员工也有了更多选择不同商品和企业的机会。因此,这几个社会角色因为经济全球化而不再被束缚于某一个角色的某一个体,相对于单独个体,每个角色的谈判能力都大大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是赢家。唯有哪个政府能够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哪个政府能吸引到企业,进而增加自己的收入,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哪个企业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哪个企业能赢得消费者,哪个企业能提供更吸引力的工资,哪个企业能吸引到人才;哪个员工是不可缺少的,他才能得到更高的工资。因此,经济全球化使得区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无论对于哪个角色,受益的都是做的好过别人的那个。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应保持开放的姿态和以加强地区持续吸引力为核心
由于经济全球化优化了资源配置,因此全世界总体受益增加,如果一区域政府迫于某些群体的压力阻碍这一趋势,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且阻止本地企业外流,他就会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最终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IMF给出的建议都是鼓励政府进一步开放经济,认为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方式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只是短期解决办法,不能带来一地区长久的繁荣。因为生产要素一定会流向最优配置的地方,所以,明智的政府应该懂得保持开放姿态的重要性。政府虽然不应直接插手市场竞争性领域,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区域的发展方向。上文已经分析在各区域间缺乏联系的以前,企业比较受制于当地政府,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企业在决定是否投资和选择哪个区域投资方面有了更加灵活多样的选择,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好的企业的谈判能力大大增强。而企业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因此,区域竞争力取决于其拥有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而一个区域持续的竞争力则取决于其未来能留住企业能力,即不断保持和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以培育和吸引到好的企业。企业之所以选择在一地投资,除了政府从基础设施到相关政策给予企业更好的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是可以流动的。因此,政府若要留的住企业就要留得住人才,有人才才能吸引企业,或者说吸引到高利润企业,高利润就代表高税收,就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区域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廉价劳动力上是有比较优势的,这点可以利用,但不能沉迷。随着印度的崛起,非洲的觉醒这种比较优势还能保持多久?规划的制定一定要有前瞻性,世易时移,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区域内部的投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竞争环境,调整自己以保持对人才对企业的持续的吸引力。在以前,由于中国没有很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很多人才流失到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而中国也在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型,越来越多的人才也吸引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转移,这种良性循环在中国较发达的地区已初见端倪。
(二)加强区域间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实力越雄厚的企业和政府在谈判能力上就越占优势,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在1999年时,世界上100个最大经济体中,有51个是企业,只有49个是国家(根据企业的销售收入与国家的GDP比较)。因此单独政府若与这类企业谈判,可想政府的谈判能力有多弱。在中国,有些省市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竞相压低土地价格和税收,政府鹬蚌相争,企业渔翁得利,虽然造成这种现象跟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有关,但也反映出政府在面对企业时弱势的一面。欧洲各国之所以结成欧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加强欧盟整体在贸易中的谈判能力,欧盟以一个声音来与企业或其他国家谈判,就不会出现中国各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的恶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间的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格外重要。另外,如今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已超越国界,比如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超越国界并有很强的负的外部性,因此需要各国协商解决,国际合作客观上要求政府让渡某些权力,国际组织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区域间的合作会不断加深。区域发展规划应体现这一趋势,做出适当的反应。
(三)对弱势群体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措施
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变得激烈,一个区域内总要有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人,比如现阶段发达国家的低端劳动者,反全球化的声音在这些地方不绝于耳。在中国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里的老市民也有相当一部分房屋拆迁被赶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单位下岗。对于这种情况,规划制定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早应该看到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使得辖区内一些只拥有某些正在萎缩或转移的特定产业的技能的员工未来失业的风险,而这时这些人很难在有精力和机会去掌握新的技能。虽然为保护辖区内某一群体以抵制的态度来面对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取也不可行的,但也要采取措施。世界银行和IMF提出的建议都是要求政府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帮助公民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政府有义务在员工面临失业危险前就应该让他们明白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使本区域公民时刻保持一定的危机感,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有敏感的反应,否则一旦出现产业转移或被替代很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或动荡。
三、结束语
对区域规划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新区域主义;区域发展
20 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的劳动分工在世界范围蔓延,区域一体化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NR)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西方学者分析、解决当前区域问题的重要框架。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城市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区域化发展模式,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在区域一体化大潮下,通过借鉴“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实践经验,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区域主义理论概述
1.1 区域主义的发展及新区域主义理论溯源
区域主义(Regionalism)是伴随着欧美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和城市问题日益恶化而、产生的,其理论及实践在 100 多年的发展中几经兴衰,由最初的政府、经济构建手段逐渐向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权利结构、社会动力机制、区域治理模式、社会凝聚力等更宽泛的领域展开。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主义逐渐形成了“外向型、兼容型、复合型”等新特点,为区别于此前的区域主义,学者们称之为“新区域主义”
1.2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内容
新区域主义以区域及其功能、区域化、区域治理及区域规划等为研究课题,新区域主义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2.1多种含义的区域空间
从功能角度看,区域有多种物质性和功能性定义,从二维的平面地域逐渐扩展到广义的空间概念并具有某个或多个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从尺度角度看,区域的范围包括了全球-国家-区域-次区域-市镇多个层次。从组成因素角度看,区域是以一定的地理界线为基础们根据某个或者多个特定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方面的多种因素进行构建;是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经济、文化、政治组织的回归。
1.2.2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
在治理理论和网络理论的指导下,新区域主义突破了旧区域主义自上而下、依靠传统力量均衡维持区域秩序的观点,提倡一种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层”是指不同层级权力组织,包括各级政府组织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参与其中,并且其相互关系不再是一种垂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而是平等与协商关系。“治理”是指从单一的政府行为转变为多元公共治理行为,这意味着政府不再是决策过程中的惟一主角,各种非政府利益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力量和作用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1.2.3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
新区域主义的多元参与者及多层决策方式决定了多边谈判制度和协作治理理念在该理论中的重要性。地方层面的行政辖区、政府机构、营利组织及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的普遍相互依赖关系已经为人们广泛认识,这就意味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和管理不可避免地将临近或相关城市作为决策考虑因素之一。新区域主义积极倡导区域或次区域的整体观念和合作观念。鼓励多元化的区域决策参与者,不断培养强烈的区域集体认同和组织认同,通过不同形式、功能的协调合作机制消除分裂隔阂,加快区域一体化。
1.2.4多重价值目标的综合平衡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是为了应对全球化和资源危机大背景下城市发展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在对产业集群、区域分工、全球价值链等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分析的同时,新区域主义更倾向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目标,强调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并形成了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
1.3 新区域主义与旧区域主义的差别
新区域主义明显区别于旧区域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3.1 区域治理方式。旧区域主义采用的是自上而下政府对次级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而新区域则引入治理的结构体系,提倡各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以“协助、联合、网络、伙伴关系”共同实现区域治理,避免了复杂的科层结构及其弊端。
1.3.2 区域成员行为。旧区域主义下,区域成员由于科层制的限制,其行为大多是被动地完成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新区域主义下,各个成员在一直的利益引导下,相互信任充分协调,主动实现分工与合作。
1.3.3 区域对外开发程度。旧区域主义十分重视区域范围的界定,侧重区域内合作而对外却有较强的封闭性。而新区域主义在进一步加深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制度等多方面合作的同时,关注开放视野下更全面、更多元、更深层次的区域间合作。
1.3.4 区域化内容。旧区域主义对区域化前提要求(包括地理位置临近,文化传统相似)苛刻,实质内容少,一些限制隔阂并没有消除。而新区域主义区域化前提要求相对较少,并注意实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丰富协作,使得区域化、反区域化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 新区域主义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指导意义
2.1 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偏重于区域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而对生态环境、社会进步、文化保护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区域成员相互合作也相应较少或者流于表面,这一现象是规划目标偏经济性物质性所致。新区域主义强调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调和“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环境友好、文化融合”等多重价值的发展目标,以及更加均衡的、可持续的综合协调的区域发展观,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多数区域规划的发展目标。为此,需要借鉴区域生态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社会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尽快建立我国现阶段适度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指标控制体系,并且加强发展阶段、发展时序、动力机制的研究。同时,给予“弱势政府”在区域发展中更多的机遇和优惠,促使区域内部更加均衡地发展也应该成为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之一。
2.2 政策支撑体系
在我国,政府作为规划编制实施的主体,其治理方式和决策方法都会对规划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区域规划中,由于规划对象跨越多个行政区,建立高效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成为区域规划的难点和创新点。能否突破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形成一种基于相互利益而形成的包括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在内的、面向整个区域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治理体系,为更好地实现区域多元均衡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成为规划制定过程中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亟待研究的议题。
:
[1]俞顺洪.”新区域主义”研究.2008
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的核心特征.2007
对区域规划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协调;问题;对策
引 言:区域协调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均衡发展或者平均主义,而是强调差异性之间的协作和和谐;同样的,区域协调并不是避免内部竞争,并不是对各项经济建设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而是依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要求,结合相关的协调机制和政府制度,来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促进竞争的公平,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从空间影响范围的角度上来讲,不能仅仅局限于区内协调,应该走出去,和区外进行共生和共赢,保持一种良性竞争的状态。要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竞争并不单单指的是两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与其他城市集团之间的和竞争。
1区域规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某市为例,分析了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区域协调问题。该市是一个航线的中心,可以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并且有着十分优美的自然风景,该市的主导产业是轻工业、旅游业和农业。它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优越,将来一段时期内,可以成为全国的重要国际航空枢纽。有一个优良的天然海港,为世界所熟知,正在逐步的规划。通过调查发现,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 对规划中重大战略性问题缺乏指导
近些年来,该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在全国排在前列,因为它的交通区位十分优越,因此有外国公司希望过来投资。但是在现行规划当中,虽然分析了本市的交通便利情况、工业发展情况以及风景优势,但是并没有认识到本市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无法有效的将本市优势职能给突出来。
1.2 缺乏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本市的一个机场,原来是军用机场,后来政府主张将其扩建为民用机场,这样重大的事情居然没有引起当地的重视,在规划中也没有加入这个方面的内容,要知道,机场的修建,将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1.3 城市布局规划比较的封闭
政府在规划城市新区发展时,只注意到了有很多新的空间,并且发展速度也较快,但是并没有思考如何协调新区和老城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无法将城市的旅游优势给发挥出来。
2 区域协调规划的总体思路和策略
2.1 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进行空间规划时,我们将该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且对本市和其他相邻市区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协调和配合各方面的职能。同时,提升本市的功能定位,将其定位为全国的交通枢纽、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心,对区域空间进行布局,增强该市的国家竞争力。将城市新区为本市发展的一个契机,对该城市的总体功能结构进行优化,将旅游资源的优势给充分突出来,以其他功能的空间转移带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2.2 规划调整和操作的策略
(1)依据发展的形势,来对本市区域空间规划进行调整,协调国家的相关部门,来对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整合。
(2)对本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完善,在规划时,总体考虑老城和新区,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同时,要将城市的规划衔接上机场的用电空间。
(3)要控制新区内的投资项目,禁止那些与旅游商务不协调的功能项目进入。
(4)要在合适的时间,向新区转移行政、教育等职能机构,在进行新区开发的同时,改造老城区,从而优化整个城市的功能结构。
(5)在建设和发展新区的时候,需要采用分片组团的形式,规划要有一定的弹性,以此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
(6)对土地开发模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大力进行新城区建设。
3 当前城市规划新的认识
(1)重新认识规划定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建设投资的主体逐渐实现了多元化,城市区域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就强调创新规划方法。政府职能也发生了改变,政府也开始淡出了经济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中,一方面需要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进行重视,以此来优秀的控制和分配经济资源;另一方面,还离不开政府的相关支持和调控,政府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对空间资源进行调控,为社会的公平、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区域协调规划的发展目标就是市场一体化,而区域规划的核心则是合理的地域分工。
(2)规划编制的重点
具体来讲,城市总体规划应该结合这些方面来进行,1要结合综合和专业,在工作组织方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协作,以此来实现共赢的目的。2要结合保护和发展,要对过去那种以人定地的方法进行改变,有效地衔接上国土规划,结合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对区域开发建设容量进行合理的确定,同时,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科学的分配。3要结合开发和控制,要以区域生态多样性为指导,对区域城乡空间结构形态明确,对集中建设规划区进行科学的划分,同时,合理的划分其他的三类管治区域,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廊道规划区、禁止建设区以及限制建设区等等。还可以依据各个要素资源的具体特点和情况,来进行更加详细的划分。4要结合刚性和弹性,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不能仅仅采用刚性或者弹性的任何一种,需要将这两种控制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各类分区的管治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刚性控制的主要对象是区域禁止建设地区、集中建设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及区域交通市政设施体系等,而弹性控制则应用于其他的限制建设区域。在城市规划中,那些少量的农村居民点是可以保留的,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生态资源的保护即可,比如山体、水体、林地等等。5要结合战略和行政,区域协调规划虽然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但是还作为战略策划而存在,公共政策也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动态的实施方式,分解和细化规划目标,将政策措施分时段分阶段的落实下去。
4 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认识到了区域协调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断的为之努力。首先,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正确的认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本文简要分析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协调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杨保军. 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 城市规划.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