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化改革方向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1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的管理作用,通过市场的经营融资合理设置利率,确保金融利率处于科学水平,为利率的全面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金融利率的大小主要由市场供求来确定,具体的实施过程需要从利率传导、利率决定、利率管理、利率结构等方面开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市场的情况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引导,全面提升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水平,为利率市场化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必须从金融利率改革的总体思路出发,才能更好地提升金融市场改革的效率,为金融市场的全方位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济新常态下对利率市场提出明确的要求,能够通过市场利率的决策提高货币的综合利用率,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之后可以全面提升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为市场化金融管理打好基础。在金融利率的市场化运行过程中,必须以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全方位改革,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运行。在金融利率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把货币结构和利率形成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金融改革和利率优化质量。

二、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必须要从利率金融管理的角度出发,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在新的金融改革模式下,必须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实施利率市场化政策。

(一)人为低利率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从以往利率的运行情况看,很多情况下会产生人为的低利率,人为低利率会扭曲经济发展,低利率的长时间运行还会导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银行的清账能力不足,导致银行财务薄弱等问题的产生。金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进行金融利率管制,经济新常态下对金融利率化改革方向进行总体部署,对以后实施一系列的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金融体制创新,通过体制创新实现对金融的全方位控制和管理,把各种金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金融利率管理机制,确保金融利率能够符合金融管理要求,提高金融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环境。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对金融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确保金融风险能够全面降低。

(二)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面临各种挑战,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要从多方面出发,才能形成长期的发展战略。因此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党的十明确提出金融改革要走利率市场化道路,必须要把各种金融利率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金融改革机制,提高利率金融市场化的水平,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从机遇角度看,可以全面提高银行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促使中国的银行不断走向世界,对全面提升银行的客户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全面推动国际结算业和外汇信贷的发展。从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看,由于实施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的信贷业务会面临很大的冲击,必须要进行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才能从多方面降低银行风险,为金融利率市场化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利率发挥资金使用价格的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明确,利率市场化可以全面发挥资金使用价格的作用,促进金融资金的充分利用。在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让社会资源得到全面的配置,发挥利率市场化推动力的作用。促使金融改革从以往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向转变,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全面实现资金交易,为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三、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金融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能力。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当前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金融机构全面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为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打好基础。利率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利率定价关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全面预判,确保金融机构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金融市场的综合控制和管理水平 。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制度,从而能够形成正向激励机制,金融机构通过对内部资本的运行管理,可以保证约束制度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全面提升资产价格的管理水平。金融利率市场化运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实现风险控制和约束,提高金融机构的综合运行和管理水平。

(二)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推进企业实体的适应能力。经济新常态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全面推进企业实体的发展,因此企业实体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不断提升企业实体的适应能力,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的产权主体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全面提升利率市场化  []管理水平和利率的综合性控制水平。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分析,可以不断地建立金融激励机制,确保金融能够发挥市场管理的作用,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能力,通过对金融利率市场化的全面管理,可以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而能够建立各种保险,助推金融机构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2

前因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是1978年12月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延续。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而市场利率化的目的就是将经济的血液——“资金”的价格,由计划调节变成市场调节。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充满风险。拉美国家智利,1974年5月开始放松利率管制,1974年1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利率的管制,1975年4月取消了所有利率管制,只用一年就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结果,智利在1976~1982年经历了由于过快利率市场化而带来的经济阵痛,银行大量破产。最后,中央银行不得不公布指导性利率,宣布第一轮改革暂时废止。

借鉴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和教训,中国采用了一个相对平缓的改革进程,从启动初期到现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历了20年。

5个阶段

在本次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时间上来划分主要分为5个阶段。

阶段一:政策启动

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由此起航。

阶段二:债券市场利率改革

1996年6月1日,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这意味着银行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利率,可以由拆借双方自主定价。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银行将没有到期的票据卖给央行,得到央行的贷款)及贴现利率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阶段三:外币利率市场改革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的大额定期存款,保险公司可以和商业银行协商利率,这成为保险公司开发较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重要来源。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年1月,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

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央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4月,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

2003年6月,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阶段四:存贷款利率上下限浮动

2004年1月1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

2004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基础上适时加点。

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

2004年11月18日,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利率档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

2005年3月17日,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息和结息规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息和结息规则。2005年5月,央行宣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

2005年5月16日,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2005年9月20日,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和活期存款外的6种存款的定价权。

阶段五:改革深入

2006年2月,央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利率互换通常指两笔货币相同、本金相同、期限相同的资金,作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调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

2006年2月9日,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完成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

2006年8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

2006年9月6日,央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明确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正式开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2007年1月,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开始正式投入运行。

2008年10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6月7日,央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未来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 利率市场化

在建设银行“按产品类型划分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分布情况”部分中可以看到,于2010年12月31日,总贷款约56691 亿元人民币,其中公司类贷款占70.15%,而个人贷款则仅占24.15%,几乎呈3:1的比例。这是由于,在前面的“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中可以看到,公司类贷款的平均收益率为5.34%,个人贷款则只有4.83%,而公司的贷款又将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存款,在P≈(R-r)A的公式中,R-r≈3.8%的利差是由央行规定的,那么A越大银行的利润就越高,综合考虑下银行自然更倾向于拓展公司业务而非零售业务。但从市场的角度看,这又是十分不合理的,因为一般而言公司的议价能力最强,银行次之,个人最弱,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利率本应是最低的,因此银行应该主要发展个人业务,如美洲银行,公司贷款为2970亿美元,个人贷款6430亿美元,约1:2.2,是一个完全逆转了的比例,这才是完全市场竞争下利率市场化应带来的正常结果。

零售业务量比例的差异是除利差以外,造成两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差异的一大重要来源,也是利率市场化程度的表征。如表1、图1所示,可以看到建设银行也在做着相应的结构调整(个人贷款业务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以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是应对高通胀率的紧缩政策。尤其是2011年,信贷政策的调整十分密集,与银行业务联系最为密切的房地产和汽车两个行业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利率市场化,简单得说,就是将原本由中央银行作着基准利率的限制的存贷款利率转为市场定价。就在2013年1月12日,央行网站再度刊出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发表的署名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央行表示,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将继续积极推进。在此过程中,央行将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和影响因素。而就在不久之前的6月7日,央行则在降息的同时宣布了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被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解读为利率市场化初步开放的破冰信号。但利率市场化是不能独立完成的,还需配合其他相应的金融改革,包括汇率和利率间的配合,利率市场化要求汇率也要逐步市场化,否则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可能会出现矛盾。另外,央行还应疏通利率传导渠道,防止存贷款利率上升导致的倒逼机制,使中央银行一方面失去了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间接调控又可能难以有效运作。

利率市场化可以直接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却将对如今坐享高至约3.8的利差,以利息净收入构成收入的主体部分(2515亿元,约占77.20%)的国内的商业银行有着根本上的冲击。为降低成本,可考虑将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的业务外包出去,谓之“节流”;而为了提高收益,银行应偏向收益率更高的个人业务,这就需要贷款业务的丰富和创新,包括还款方式的创新等;且从前银行单一化的资金来源,也应同步发展合同转让、证券化等业务,即所谓“开源”。要想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革下主动出击,银行的经营思路需向融资多元化及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向转型,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促进金融领域各衍生行业的竞争与合作,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混业监管则是顺水推舟。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4

顾雏军的失去自由,宣布了家电业――这个向来被认为是市场化最彻底的行业――改革的搁浅。它告诉我们两个道理:其一,市场化改革是关乎整个社会的系统性改革,局部市场化、行业市场化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下去的,小修小补式的改革策略已经行不通了;其二,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单腿的市场化是走不远的,没有民主化的决策制约,资本很容易蜕变成自毁和毁人的魔鬼。

在自然界中,每一个小的局部都有包含它在内的整体的全部信息,如地球有太阳系的全部信息,太阳系有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如今,在千千万万个洗脚屋里,足疗师们孜孜不倦地宣传着这个理论,足部是个理想的全息器官,在它上面能找到人体所有器宫的对应点。相信在足疗师力道不小的手法配合下,大多数人都对这个理论有了形象的认识和深刻的记忆。

经济改革这个大系统与企业治理这个小系统,彼此之间也符合全息论的对应关系,二者之间的症结可以互相印证。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振振有词的市场化改革理论言犹在耳,如今却已黯然收场。如果说,这两个行业的改革属于对旧体制的改造,还存在执其两端守其中的试错过程的话,那么股市的改革则是从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怪胎。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思路下,制造了一个反市场化思路的怪胎,这其中应该反思的只有我们的改革思路本身了。

应该说,二十多年来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矛盾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市场经济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曾经很具体地摆在我们面前,诸如掌权的官员能不能经商?公务员财产要不要公开?储蓄应不应该实名制?官员接礼要不要登记?等等。这些问题急需立法规范,以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可惜的是,许多次类似问题的讨论都像小雨落地,没有沾湿地皮就匆匆过去了。历史转轨时期,所形成的大面积隐形分配,积累的种种危机,主要是行政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到位造成的后果。由管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制度改革滞后是造成大部分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最主要根由。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一剂药能包治百病那么简单,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以求其效率;非市场的问题交给政府与社会,以图其公平。把医疗与教育这两个关乎社会发展与国家前途的重要行业推向市场,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这是医疗改革与教育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退一步讲,即使在这种“市场化改革”中,也未能形成真正的市场化格局。市场主体模糊,行政权力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既是市场经济的当事人,又是市场经济的调控者、监督者,自己监督自己,自己裁判自己。这种双重职能和作用,难以实现公平,也难以实现效率。我们可以观察到,凡是行政权力在市场经济主体中利益比重越大,越难以实现法制规范下的市场经济,制度创新和改革的困难也越多。

从微观层面审视类似德隆、科龙这些企业,我们也会发现,许多企业成在企业灵魂人物超强的市场感知能力和应变能力,败在没有一个相应的严格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的民主决策机制来制约这种权力,从而屡屡上演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之剧。所以说,市场机制的失败不是因为行政权力弱化,而恰恰是因为行政权力强化。企业大起大落,不是出在企业家没有权力,而是出在企业家权力没有制约。政府定位不清,甚至出现行政权力市场化的趋势,这是造成畸形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原因。同样,没有一个有效的企业决策民主制,企业家的性格才能成为左右企业前途的主要因素。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5

关键词: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优势;弊端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我国社会的公共管理却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公共管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的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社会的共识。从我20 世纪90年开始,我国的政府以及社会开始对代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社会卫生医疗保健体系以及社会住房保障体系等等公共领域开始进行逐步改革,而这些领域的改革主要方面就是采用市场化的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的发展的趋势来看,市场化的是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最终方向,因此,对于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的分析探讨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概述

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的概述,那就应该对社会的公共管理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解,下面就对社会公共管理以及公共管理市场化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活动中对人们生活工作影响极大的行业。

社会公共管理市场化重要地位体现。社会公共管理的市场化目前是我国政府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公共管理市场化是目前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新思想,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战略,是我我国政府的改革主要主流思想和方向;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治理是政府工作的必然的发展趋势;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是政府管理方面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可行模式之一。

社会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其实行的基础是当代的经济学的理论以及市场化经营中私营企业部门实践,因此,其主要特征有以下的四点:公共管理市场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也即是根据市场的经济规律进行社会公共管理资源的分配;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是以商业管理的模式取代之前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依靠经济市场的本身规律调节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引入了市场的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是以顾客为导向,也即是以市场价值市场需要确定公共管理的主要方向。

二、公共管理市场化优势

公共管理市场化的治理模式,就目前来看,优势还是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的治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满足市场的需要、能够减轻政府负担,精简政府机构、能够达到对公共管理人员的基本考核,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以及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以顾客为中心的改革意识,更好的为公众提供服务。下面就从这四点对公共管理的优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有效满足市场需要。公共管理的市场化,能够使得在公共管理服务方面对经济市场作出第一反应,进而可以调整公共服务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能够使得公共服务管理可以对市场反映的信号做出第一决定,从而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针对性的解决公共服务管理市场存在的问题,提高人们对社会公共管理的认可。

减轻政府负担,精简政府机构。公共管理的市场化也就是在法律的范围内,可以将部分的公共管理权利下放给一些符合公共管理活动的社会组织以及私营企业,从而让他们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授权活动不仅仅能够减轻政府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财政负担,同时还能够减轻政府的工作负担,有利于政府的行政部门精简改革,从而提高社会资源以及政府资源的利用效率。但要注意的是,政府应该拥有对授权部门的宏观调控权利以及监督权利。

公共管理人员考核的市场化。通过市场化治理,可以依靠工作的效率以及工作的成果,对公共管理人员进行业绩的考查,去掉公共服务管理人员的官僚心态,从而能够使得公共管理机构的人力资源重新分配,进而达到优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配置的目的,以及能够改善公共管理财政状况,确保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顾客为中心,提供最佳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治理,那么就必须要以市场需要为根本,也即是以顾客为中心,通过顾客的消费而获得公共服务的利润,这种公共市场化的改革意识能够使得社会公民具有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选择权,从而能够督促公共管理能够提供最佳的公众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

三、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的弊端

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拥有众多利好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目前这种模式存在的弊端,就现在来看,其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忽略了成本、混淆了公共管理组织和私人组织的区别以及忽视了顾客与公民的区别,下面对此做简要的分析:

忽视了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对于经济是i次来说,市场不仅仅具有调节的作用,同样还具有配置资源的作用,而市场能够正常发挥出其调节作用的基础,是由于政府制度的存在,一味的追求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减轻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存在以及否定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极容易导致市场的失灵,也即是有可能导致公共服务市场的垄断以及信息失真等等情况的发展,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引发社会问题。

忽略了新的成本。对于公共管理来说,进行市场化治理也即是为了建设企业型政府,但是在企业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如典型的政府新措施的实行需要财力物力的投入,一味的追求市场化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容易遭受破产的威胁。

混淆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公共组织属于半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民众服务,而私人组织,其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治理模式也即是引入私人组织的管理技术以及管理理论,总会存在这一定的限制和差别,这也会影响公共管理的合法性,导致民众的不满,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忽视公民的角色比顾客的区别。公民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管理的消费者,同样还是公共服务的监督者,其承担这政府纳税的义务,参与了公共服务的决策,而顾客只是单纯的消费者。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化治理模式,实际上将公民弱化,使得公民只具有消费义务,而丧失了公民的权以及法律地位,容易造成公共管理的混乱以及管理的不稳定,引发社会的不满,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

结束语:总而言之,就目前来看,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治理模式这是国家行政改革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行政改革中必要的改革。对于在公共管理来说,市场化改革主要观点是引入竞争机制,以经济市场的基本规律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从而激活整个公共管理行业,以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水平。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公共管理模式,那么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也成为必然的趋势,简单而言就是应该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对公共服务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这对于社会的公共管理发展是有着极其重要影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理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2]张勤.冷静审视公共管理市场化治理模式[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3):70.

[3]周志忍.认识市场化改革的新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9,(3):1 1 .

[4][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52.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6

【关键词】污水处理市场化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来,城市水业市场化成为热门话题。城市水业市场化是涵盖城市供水、污水处理、节水,包括污水再生利用等产业范围的改革。其中,污水处理市场化在实际运作上刚刚开启,问题很多,探索的意义更为明显。因此,本文以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为主题,具体分析其市场化的各个方面。

从概念角度来看,污水处理市场化至少应包括三方面:(1)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集约化;(2)水资源利用主体产权的多元化;(3)污水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运作、服务的市场化。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要把污水处理看作生产性事业,拓宽筹资渠道,形成政府、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建设的局面,让市场机制贯穿于污水处理运作的全过程。

一、推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一直被当作公益事业,靠政府养着,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都是事业单位,准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使得竞争缺乏,运行成本高,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城市维护建设税,这笔税额很小,与几十亿元的建设费用相比差得很远,同时常年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水平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有效的宏观调控,难以调动起积极性,城市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上升,如果光靠政府投入,必然给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可以看出,在当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急需建设及资金严重短缺的双重压力的环境里,政府投资、建设、运行的传统治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改变计划体制中的思考方式,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走出认识上的误区,走水业市场化道路,将一些政府部门想办但办不好的事情转移到社会上去,从而推动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变,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发展现状

(一)初现成效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公用事业进行改革以后,明确了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地方政府对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改革方向的认识也逐渐统一起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真正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在主体、投融资体制、价格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地方政府根据宏观政策框架,相继出台了一些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由沿海到内地逐渐成了三个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而且初步建立了污水处理收费体系,至2002年底,除自治区外的30个省、市全都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以此为基础,近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单位由纯事业单位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过渡,有几个城市的相关企业还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企业化改革。传统污水国营企业也积极进行了产权结构改制,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社会资本开始通过众多上市公司或投资公司进入城市污水处理行业,各种资本积极进入,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以威利雅、苏伊士和泰晤士为代表的国际水务和环境集团均已不同程度地投资中国污水处理行业。

(二)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国污水处理市场化实践仅几年时间,在一些认识、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发展。

第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仍存在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上:一方面,计划经济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使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依赖政府的层面上,过分强调政府对提供设施的责任。另一方面,没有全面认识市场机制的实质和风险,片面夸大市场化的作用,有的甚至将BOT项目误解由投资者最后承担项目成本,忽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缺乏完善的政策框架支撑。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项制度的改革。较之供水、供电、通讯等这些有天然市场需求的公用事业,人们并不容易把排放的废水与污水处理企业之间建立起供求关系,仍需要由政府的行政命令或法律制度予以安排。同时,现有的有关市场化的政策缺乏对细节的规定,特别是当遇到诸如解决企业化改制中的人员安排和实行税收优惠等深层次问题时,既缺乏可供操作的实际办法,也没有明确赋予地方政府实施的权限,往往造成有政策无作为的局面。因此,市场化改革要想继续进行,急需把市场化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法制化。

第三,现有污水处理收费力度小,价格难以体现价值。良好的收费体系是污水处理市场化方式建设和运营的前提,政府付出的污水处理费好比房租,只要有稳定合理的租金,市场中自然会有人投资出租。专家认为,供、排水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只有达到6%以上,才能吸引投资者介入,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费的收费标准普遍偏低,因此难以吸引企业投资。如果各地政府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实贯彻水价改革政策,使投资回报水平趋于合理,全面推动水处理市场化将指日可待。

第四,地方政府应用市场化模式的能力欠缺,没有明确的监管和服务机制。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许多地方政府对如何运作BOT、TOT等市场化模式缺乏了解,也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污水处理厂常常隶属多家管理造成管理混乱。同时,目前与此项工作最为相关的市政和环保部门,相互之间的职责授权不明确,存在多头管理。因此,规范市场化动作,有效规避市场化模式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风险,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去监督和管理。

三、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实行市场化,政府并非可以甩手不管,政府的职责是做好规划,做出科学的公共决策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首先,适当集中政府职能,把政府部门从污染治理的“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在此以前,市场中其实只有政府一个投资人,监管市场就是监管自己。只有政府不再作为直接投资人,才有可能建立各种资本的平等关系,非国有资本才可能进入这个市场。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只能靠经营的成功,而非政府的行政保护。一句话,政府必须管理好污水处理市场,但绝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投资和运营。

其次,因地制宜地选择市场化模式,统筹管理城市水资源和水污染治理。在中长期设施建设方面,对于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化开始较早的城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化方式;而对于西部地区,应更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给予财政支持。拓展投融资渠道方面,政府可以利用BOT模式,以特许经营形式引入私人资本。具体说来,可以对新建项目,采用BOT投融资方式,政府以将来的收益来换取资本对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投入。对国家为改善经济不发达地区投入的项目,可以采取准BOT模式。对近期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项目,采用TOT方式,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变现资金进一步加快新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对早期已建成且不适合采用TOT投融资方式的污水处理项目,采取委托运营模式。在给水缺口较大地区,可以采取供排水“一体化”模式。

(二)建立配套法规、政策体系,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污水处理行业经营过程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约束,使投资者感到风险难测,在上文中,已经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要吸引投资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目前资金短缺的环境中,政府更要改变以往单纯投资者的心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公共决策角度看,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政策,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保障所有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污水处理投资机制。

最近有文章把污水处理同城市供水放在一起进行市场化的研究,从国际经验看,二者捆绑式发展有一定必然性。但应注意的是,这两个相关行业的市场化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对于刚刚起步的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仍需要一个单独的政策框架。

总体而言,这个框架的建立应该是一个从小处着手、逐渐完善的过程。最初因缺少经验而不完善是可以理解的,但法律上的权威性必须保证,起码也应是行政规章。框架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产权体制、投资体制、收费制度、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等等。细节上至少应涉及特许经营制度、过渡期的政府补贴、BOT规则等细节内容。框架还应该是可操作的、发展的。最初的框架可以在实践中修改完善,但不能已有的承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行业有法可依,形成开放、规范、有序的污水处理市场。

(三)建立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体系

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体制可以逐步将污水处理费调整到居民的承受能力范围内的合理水平,这有助于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在污水处理方面必须由政府掌握收费标准,这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核心原则就是使用者要付费,污染者更应该付费,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我国城市污水中工业废水约占40%—50%,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而污水处理厂运营及管理成本是依据污水排放系统的水量与水质而确定的,因此计费时,这两个标准都要考虑,要综合排出污水中各种污染物的多少来计费。

当然,近期内,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尚难以满足污水处理的完全商业化运作,在一段过渡期内,政府补贴是明智的选择,是启动投资最有力的杠杆。毕竟,比起政府筹资建污水厂来说,支付价格补贴要少得多,只发生在有限的几年中并且随着收费的提高逐年减少。

总之,城市水业涉及千家万户,政府必须承担监管责任。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时,必须对改革的复杂性、广泛性和影响的长远性有足够的重视。在进行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一个准则:切实保护公众的利益。这既是最重要的,也是目前经常被忽略的。但也只有做到这一条,才算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三赢”,才能使城市污水处理走上科学发展道路,改善我国的水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丘国堂.关于水市场化法律问题的研究——防治水污染的根本出路在于水市场化.武大环境法律研究所.

[2]是公益还是产业?——污水处理市场化需要新机制.中国环境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