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规划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规划目的

区域规划目的范文1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98-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目标教学法广泛地应用到各科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本学科特点,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重中之重,是课堂教学的指南和实施教学的依据,而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得以实施的手段和根本保证,是实施课堂优化组合的重要因素。因此,恰当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开发学生智力是很必要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

利用目标教学法的意义

目标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他以“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为特点,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其突出的特点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确立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倡导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性,并以此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既与《区域经济学》相关,又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联系,可以说该课程在这两门课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两门课程又是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学好《区域分析与规划》对地理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重要。而专业课程教学是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在教育过程中,“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近年来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开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但不管是“粉笔+黑板”还是“粉笔+黑板+多媒体”,这些教学模式只是单纯地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效果,而忽视了个体的差异。使得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动手和创新能力,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实践证明,在《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中,巧妙利用目标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既是教的目标,也是学的目标,学生在上课时就知道这一节课要学会什么,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首先,教师要通览教材、学纲,准确掌握所授章节的目标要求,避免定目标时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相对独立性,按课后习题的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教学目标,且应与教学内容统一,如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单元目标为掌握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并能够应用该方法;再次,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授章节按照大纲中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细分为“说出、识记、理解、应用、归纳”等,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对各知识点掌握学习的水平层次;最后,备课时应列出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要求选择对应习题,作为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的形象性测试题。

(二)教学目标的实施

教学目标制定后,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始终要以目标为灵魂,教师和学生要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课前,教师根据大纲、教材及学生情况定标,学生自学达标;课上,教师围绕目标检测,学生练习反馈,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节奏,进行导教,让学生进行第一层次达标;之后,教师进行助教,进行课堂小测验,集中反馈,评价小结,进行知识补救、矫正、强化,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首先,筛选符合总体目标的教学内容。就《区域分析与规划》而言,目前有两本教材,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选择出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用于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其次,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在上课前,教师要研究分析所授章节的教学目标、编制符合认识规律的实施程序;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列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自学、诱导、讲授、练习等逐一落实教学目标;再次,在上课时,可将所授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地听课学习。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依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检测评价和反馈矫正,随时用教学目标调节和控制。

每节课都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作业,指导练习,当堂反馈矫正。提倡学生自学、自测、自我反馈、自我评估。对所授章节或篇目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通过三条途径加以处理:即课堂预习处理一部分;课堂教学处理一部分;课后练习处理一部分。把常规教学与目标教学结合起来,该讲的要讲足、讲透,不属于该课的“目标”,不要随意添加,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讲授。教学进程中要通过提问或测试不断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课后练习的安排,应从所授章节或篇目知识点的掌握与巩固出发,题量上可采取一题对一“标”,重点要掌握的地方,可采取多题对一“标”的方法,目的是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达到掌握。

(三)学生讨论与教师评价

布卢姆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掌握学习”。实施目标教学,评价反馈是教学效果检测的手段,只有通过评价和反馈信息来调整学生的学习,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掌握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讲授课堂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边讲边反复提问重点、难点,强化记忆,并且,在每节课或下节课,利用10~15分钟时间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或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教师抽样评判正误,通过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知道哪些已达到目标,哪些未达到目标,为调整教学策略、修正目标做准备。并且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定集体矫正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目标,普遍问题集体校正,教师集中解决,特殊问题个别解决,也可将教师的评判结果张贴在教室里供学生自己订正。

实施目标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标设计要明确

首先,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目标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课前科学正确地拟定教学目标是实施好目标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制定科学、全面、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其次,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出解决这些难点的方法、过程,让学生知道完成教学目标的好坏与他们的成绩相挂钩,采用这种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角色需转变

传统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是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目标教学法”既包括教法还有学法,不仅强调教师的教法,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学法。没有学生对学法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目标教学的成功。因此,在目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努力让学生明白目标教学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一面倒”的现象,由制定者、控制者、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适应这种身份上的转化,从适当的角度启发和点拨学生,把握课堂的方向和进程。

(三)与其他教学法共存

提倡“目标教学法”,并不是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尽管有其诸多的优势,但仍需同其他教学法一起灵活使用,不能用“目标教学法”以偏概全。必须实现“目标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整合,目标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目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整合。

实施目标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近三年来,笔者将目标教学法应用于《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巧妙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讨论等方法,使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经过地理科学专业近150多名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主要表现为: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思维活跃;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技能不断得到提高,尤为可喜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的商丘市规划图,其设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院系领导和教师的高度评价,课程的教学评估成绩也获得了优秀;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因此,目标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能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课程主体内容更加简明,基本克服了课程内容繁杂的缺点。同时,学生对课本重点、难点的理解更深,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教学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强化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质量和素质培养,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过程中,如学习某项用地的规划方案的教学,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对该用地做出自己的规划方案,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做出完整、清晰、符合要求的规划方案,并根据所学软件做出最后的规划图;对于有些各有优势、不相上下的方案,教师要予以肯定,学生通过自己摸索,再经过教师的指点就会对方案的形成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就更牢固,学习的信心也更足;表现更为突出的是个别基础课程成绩差、几乎丧失学习信心的学生,根据教师对规划方案制定的引导和讲解,不仅能逐步理解掌握规划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也能根据规划要求提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欲望和信心不断加强,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这些都充分说明“目标教学法”在《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能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目标教学法的课堂活动形式多样,活动面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同时也对教师控制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而且要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能充分灵活地利用各种辅助教学手段使课程教学得以直观、生动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濮永仙.目标教学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9):95-96.

[2]徐炳文,杨育标.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3]李国才.目标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8,(31):222.

[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普丰山,陈运河.目标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5):114-115.

区域规划目的范文2

一、本通告所称规划手续是指: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含附件、附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和其他规划批准文件。本通告所称用地手续是指:建设用地预办通知书、建设用地批准书、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和其他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二、在北部城区内,建设项目的规划手续超过法定时限的,按以下规定办理,但不可抗力因素或政府及其部门的行为因素除外:

(一)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后6个月内未报送规划设计方案的,其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含附件、附图)自行失效。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另行确定建设单位和个人。

(二)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3个月内(临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个月内)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其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附件、附图)自行失效。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另行确定建设单位和个人。

(三)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审查意见书后6个月内未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期满又未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延期(延长期不得超过6个月)的,其审查意见书及其他批准文件自行失效。有关规划手续自行失效后,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新办理有关规划手续。

(四)建设单位或个人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年内(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6个月内)未开工的,应办理延期手续,延长期不得超过6个月(临时的不得超过3个月)。逾期仍未开工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含临时)及其他规划批准文件自行失效。有关规划手续自行失效后,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重新办理有关规划手续。

(五)市政、管线工程开工期限及其规划手续失效后的处理,按本条第(四)项规定执行。特殊情况下的延期,必须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在北部城区内,建设项目的用地手续超过法定时限的,按以下规定办理,但不可抗力因素或政府及其部门的行为因素除外:

(一)建设单位或个人在依法取得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后,应在10日内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手续。超过30日未申请办理的,视为自动放弃,该宗土地由政府另行安排使用。

(二)土地使用者应当在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60日内,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逾期未全部支付的,出让方有权解除合同,并可请求违约赔偿。

(三)建设单位或个人按合同约定缴纳部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未按合同约定缴纳完其余部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可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延期一次,但最长不得超过90日。逾期仍未缴纳完其余部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由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退还扣除应缴定金后的剩余部分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四)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改变土地用途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自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签订土地用途变更合同。未按合同约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责令交还土地,并处以罚款。

(五)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扩大建筑面积的,土地使用者应自批准文件下达之日起60日内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手续或国有土地有偿变更手续,依法缴纳有偿使用费。逾期不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手续或国有土地有偿变更手续的,按非法占用土地处罚。

(六)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期限动工开发建设。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未约定动工开发建设期限的,其动工开发建设期限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生效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计算)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的,由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七)建设单位或个人已动工建设,但动工建设的面积占建设总面积不足1/3,或已投资额占总投资额不足25%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在本通告之日起15日内,向市北部城区开发建设办公室提交详细的建设计划和相应的资信证明。未按时提交相关材料且剩余的部分土地闲置满1年的,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剩余部分土地闲置满2年的,由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八)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动工建设,但未经原批准单位同意擅自停工,停工时间累计超过1年的,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的,由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九)依法通过转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其动工时间仍按转让方首次取得土地使用权时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约定的动工时间计算。超过原约定的动工时间未动工建设的,参照本条第(六)、(七)、(八)项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出让方应当按照合同规定,提供出让的土地使用权。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提供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有权解除合同,并可请求违约赔偿。

区域规划目的范文3

关键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改革;实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目前国内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强调区域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分析素养和区域的可持续性评价与规划技能的培养,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整合运用与创新实践,体现了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互衔接的基本方向。但囿于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大多仍固守于教材、理论和繁杂的知识点上,严重脱离了实践性、应用性、技能型的课程设置初衷,背离了高校课程应突出实践性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结合本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于2012年秋季启动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希望以教材内容、基本技能、课堂组织、社会实践、课程评价等方面为改革切入点,努力构建实践性、应用型的特色课程,最终目标是培养有区域规划基本技能的人才。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现行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材多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分析理论为主,而且这些理论已分散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之中,重复率高且引用的数据和实例缺乏时代特色,在当前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快捷化背景下,教材的利用价值十分有限。因此,教材改革的目标是突出四个特色。

时代性。尽可能缩小基础理论的篇幅和内容,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案例作为教材的支撑,对于规划案例的选择尽可能地从网络资源库、兄弟院校以及本市规划部门中进行遴选,将最近3年内的规划案例或5年内的经典案例纳入新编教材,并且逐年更新,从而提高教材可读性、扩大学生知识视野,亦使教材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实践性。区别于原有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偏向于理论介绍,新教材内容更注重学生实践素质培养。与自编教材相配套,编纂了区域规划实践教学手册,主要内容涵盖城市社区、产业集聚、交通网络、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野外调研的目标、方法、信息采集与室内作图等实践性内容,这些实践活动均在本学院既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此外,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求与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结成实践小组,完成相关的区域规划设计任务。

应用性。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传统的计算机辅助制图技能主要安排ArcGis、MapGis等软件课程的学习,但区域规划课程很少用到这些地理空间分析软件。为满足规划课题的实践需要,从开课伊始就将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列为重点技能培养点,以便学生较快融入实践性课题的开发与设计,进而提升自己的规划能力。

地方性。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多数来自省内,实践性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本市、本地区、本省内的规划设计案例,以便学生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地关系诸方面有更全面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创作出地域鲜明、展示现代、接地气、衔人脉的规划作品。

二、基本技能的培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落脚点是区域规划要素的合理安排与设计,所以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分散开来包括要素的功能分析能力、构思方案的创新能力、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融合能力以及计算机制图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

实践教学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贯穿的惟一主线。首先,任课教师围绕典型案例分析作品的创作思路、自然布局、艺术特色、人文内涵、社会效益、可借鉴性等特点,向学生阐明优秀的设计方案多源于多要素高度综合后的巧妙构思,这种构思大多与地域性的人地关系和历史人文的传承及创新相关。然后让学生对同一课题进行构思性设计,通过讨论得出几个代表性方案,并进行评价性比较,让学生获取不同设计思路的优劣并获取新的设计灵感。

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途径是参与具体的规划项目。本学院长期与本市的三个市政园林规划公司保持合作关系,每学期都安排两轮学生到公司实践学习,为期三周。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实训经历可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另外,本学院在长三角、嵩山旅游区和本市的三个产业集聚区有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野外勘查、实地调研、景观综合、信息采集等学习目标。

三、课堂组织与教学实习

1、课堂教学的组织

突出项目引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法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由具体的规划项目引出问题、围绕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和目标、围绕项目学习区域分析方法和软件操作技能、在项目目标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论证和制图。总之,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均围绕完成具体项目而展开。项目教学的课堂组织需要教师对“项目”有深度理解,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出科学的任务分配方案,巧妙地引导学生完成细化目标。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初次接触项目教学的学生会对分配的学习任务产生心理压力,但随着对具体任务认知程度的加深和知识储备的积累,能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所以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其教学效果的优越性十分突出。

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对技能的掌握只能通过自身能动的努力实现。在课堂组织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组织的作用,将全班学生分组,并由组长负责检查督促各成员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困难,然后开展周期性学习帮扶活动。通过日常教学对比发现,基于学习小组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效率远好于教师统一组织下的课题教学。鉴于学习小组可以引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可以充分释放,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课后研讨,效果都比较理想;不仅如此,通过课堂成果对比和教师评价还能形成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态势。

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目标。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能力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地理要素的综合能力、指标评价的建模能力和绘图软件的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院内开设三项技能的专题讲座,请同行专家或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进行技能实训;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基本技能竞赛活动,给予优胜者以物质和名誉奖励。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学生三项技能的掌握程度达到良好等级的达七成以上,共有19位学生在三项技能竞赛中获奖。目前,我院大一、大二学生在大三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技能热”的学习氛围,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实习的组织

教学实习是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的核心环节,更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过去主要依托本院建立的中原电气谷和长三角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由教师带队到企业、产业集聚区进行实地观摩,实习结束由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获得规划设计的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这种忽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过程只能是走马观花、名不副实的,难以反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特征。目前的实践教学突出以实践规划项目为核心,让学生到园林规划公司顶岗轮训,安排学生参与具体规划项目,使其熟悉区域规划工作的组织、方法、程序,并在完成相关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建模分析与软件制图技能。

四、课程评价的改革

经过三年多的课程改革试验,初步形成了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综合评价的的基本思路。

对学生学习效果突出技能性评价。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试卷成绩评判学习效果的现状,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本课程的期末考试自2012年秋季以来采用项目考查法对学生进行技能性评价。该技能性评价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出项目的基本参数和规划目标,让学生书面给出项目的设计思想、理论依据、实现途径和未来展望。第二阶段,依据自己的书面方案上机绘制项目的规划图。第三阶段,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设计进行展示答辩,由评委组进行打分评判。

区域规划目的范文4

关键词:景观;区域景观;规划原则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4-01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相对恶化和城市发展的病象环生,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中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今天区域规划的重点。因此,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景观规划也日益为一些西方国家政府和人们所重视,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前主席西蒙兹在其《景观设计学》一书中就对区域景观作了专门论述[1]。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积极探索,以达到最终形成在中国行之有效的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体系并加以广泛推行的目的,因此本文将针对区域景观的相关概念和区域景观规划基础性理论试作初步探索。

一、区域景观概念的界定

在分析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之前,应该弄清“景观”、“区域景观”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这是研究区域景观和实施区域性景观规划的基础。

(一)景观及景观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人们对景观概念的理解从在景观园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地理学和生态学的思想,构成了现代景观的概念。例如德国景观生态学家Buchwald认为:景观是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包括人的视觉所触及的景观像、景观的功能结构和景观像的历史发展。这些理论都极大地突破了景观即风景的狭窄内涵,使景观上升到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物质循环的载体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而存在的高度。

(二)区域及区域景观

区域是指具有特定共性、同质性、内聚力的地区。因此,区域景观规划应侧重对具有特定资源或特定景观内聚力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以便从全局着手,统筹、合理安排区域的发展,克服行政或地方利益的条块分割所造成的景观破碎和总体效益受损,继而实现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公平原则,并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区域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区域景观规划必须注重整体效益,尤其是在多种景观特征的区域和总体景观区域规划中,不能强调某一元素的单一效益或局部地区的利益,条块分割、切断区域内景观的有机联系,只能使得区域景观破碎化,区域整体环境和竞争力下降。只有重视区域景观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才能协调好继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

(二)自然优先原则

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源和物质循环的载体,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应该由人来调节,而树立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伙伴关系”的观念,则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区域景观,必须科学分析其自然规律,建立自然保护核和缓冲区,即对危机资源、残留斑块尽量完整保护,并将人为活动排斥在核心区周围的缓冲区以外,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自然破坏。

(三)本土精神原则

特定区域景观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过程,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景观规划中,地方文化、历史风貌应得到充分体现,这是解决城市风格迷失,地方文化丧失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具有特定自然景观组分的区域景观规划中,突出自然特质和乡土特色,像江苏同里、周庄古镇、河北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的保护性建设就是成功范例。

(四)动态、渐进原则

区域是一个大而统一、但界定宽松的地理范围。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人类社会变化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项规划都不可能是一张从一而终的蓝图,因为区域景观的主体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同时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人们对区域规划的理论理解也会不断朝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区域景观规划必然是一个渐进、动态的过程。

三、结语

区域规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与具体的发展战略相比较,正确的区域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形成科学的区域景观观念,提高对区域景观发展的管理水平,才能使规划得以正确实施。此外,规划者多元化也是体现规划科学化、公平化的标志,其中中央、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在区域总体控制、利益协调方面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将规划意图和具体措施积极向住区居民宣传,通过更多的民主形式,实现共同利益。我们期待,在新的区域规划概念和理论被倡导和推行的同时,中国的区域景观规划理论会将得到更深入的研究,更广泛的推行,更普遍的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区域规划目的范文5

关键词:城镇体系;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镇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镇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镇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因此在城镇规划中,研究城镇的区域带动作用、注重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而且都是单个行政单元(通常是以一个镇为单位)独自进行。注重本辖区的发展,但对区域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区域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方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镇的性质和规模。即是建“场”还是建“镇”,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部门,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随着中国的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革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发力度的加大,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外流动的企图。

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多元化发展促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区域协调的多重发展机会。

但是,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3.当前开展城镇体系规划要注意的问题

3.1要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如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各行政单元的互补和协调发展,来确定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和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 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序竟争,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3)要适应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2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不能就体系论体系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来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条块”分割的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规划者的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规划者的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协调“条块”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要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镇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简单地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最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镇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3.3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

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

协调的目的是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协调的重点是区域与城镇发展的协调和城镇与城市(镇)发展的协调。

协调的内容是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

由于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和手段不尽相同,因此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走产城一体化之路。不仅要对开发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从维护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出发,综合考虑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对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进行限制。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3.4要加强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

进行区域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要有大局观念,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区域,更不能就区域而论区域。

3.5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多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3.6要特别重视城镇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

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规划实施得到保障。

4.结语

充分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信息传播技术以及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区域规划目的范文6

关键词:市场经济;城镇体系;规划;建设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s rapid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city, city and between the region are increasingly linked, urban system to study more and more, combining with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 on urban plan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urban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op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Keywords: market economy;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1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所谓城镇体系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国家或—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就政府行为而言,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来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城镇体系规划的建设建议

2.1适应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

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中心职能就是强化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城镇体系规划要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

2.1.1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如何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要把确定引导城镇体系完善与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作为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2.1.2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2.1.3要适应改革投资体制的需要,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取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保障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要建立整体规划的观念

2.2.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是区域开发的最基本投资来源。计划部门通过“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按行业和部门分配建设投资。由于这样的计划和投资体制,形成了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即所谓“条块分割”),导致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同样的原因,区域规划也是按部门进行的。部门规划不可避免的要强调部门利益,而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一旦被部门利益所替代,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2.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比较,有—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为协调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必须强调树立“整体规划”的概念,开展以区域整体发展为主体的区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机制,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2.2.3城镇体系规划是以城镇(居民点)为主体的综合性区域规划,要全方位地研究影响城市化的各项因素。城镇体系规划以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但绝不仅仅是规划城镇体系。要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机制的研究。

2.2.4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受市场的支配而自由流动。因此,规划要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规划律,以及各项要素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作用关系的分析和研究。

2.2.5制订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具备全局观念;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借助各部门的力量。

2.3要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

资本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规划不仅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公众利益、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必须要强调协调。区域规划的本质特点是超越行政区划,把多个行政单元、多个利益主体.协调在一起,谋求整体发展,协调发展是它的核心任务。协调的目的是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协调的重点是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协调的内容是包括对开发内容的协调、空间的协调和开发时续的协调。对于不同的地域层次、不同的功能空间协调的问题手段不同。要以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的为基础,把握协调的必要性和可能陛时,还要注重对实施机制和调控手段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同时注意要把区域城镇发展布局与区域土地利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要把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控制,作为间接调控区域开发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2.4要提高规划的弱性和可依据性

要开展多目标、多方案研究。这里所说的雾方案,是指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相结合的多重发展目标引导下的多方案。这些方案应并行地纳入规划成果,以利于政府实施对区域发展与建设的动态管理。

2.5要特别重视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建立健全区域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区域规划要针对政府权力有限性的特点,把握住各级规划解决的根本问题。规划不仅要研究规划方案,而且要研究调控的标准和政策。规划的成果也要趋向系统化,既有规定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既有约束公众的,也有约束政府部门的。实施区域规划,必须有相应的协调和仲裁机构,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机制和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不仅要使编制跨行政区域的规划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实施规划得到保障。

3结语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国城镇体系必然要与世界城镇体系接轨,因此要深入对世界城镇体系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城镇的体系,促进我国建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亭,何深静,魏立华.论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框架的新走向 .《城市规划》,2008,3.

[2]耿纯,陈巧凤.浅议城乡统筹背景下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4.

[3]安蕾,张沛.城镇体系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