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1
(一)综合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总投资440万元,高标准建成长竹园等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投资100万元,统一完成河凤桥等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1个投影仪、3台电脑)和图书室建设、标准化配备摄影机、照相机、乐器等文化活动器材和设备。为城关镇街区文化活动室配备了5万元的娱乐器材。河风桥乡综合文化站被、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基层文化站”,其经验做法在2010年5月26日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塑文化精品倡文明新风》的典型发言,并予以推广。双椿铺镇被文化厅命名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城关镇车站街社区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群众文化活动先进社区”。
(二)农家书屋及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总投资37.4万元,高标准完成187个农家书屋建设;新建成村文化活动室129个、文化大院51个、文化广场57个。全县农家书屋达到307个,居全市之首;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359个,基本覆盖各乡村;村文化活动室267个,文化大院196个,文化广场202个,成为商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亮点。农家书屋全天候对外开放,管理规范,信息资源共享与远程教育结合定期播放,农民的文化活动有了固定的阵地和平台,农民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一到夜晚,文化广场上歌声飞扬,舞姿翩跹,到处是歌舞的海洋。
(三)村文化协管员。配齐374名村文化协管员,每人年补助2000元。今年4月,在全市文化工作会上,商城县文化出版中心做了《发挥村级文化协管员作用,助推村级群众文化繁荣》的典型发言,经验、做法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广。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资金问题。由于农村基层文化阵地虽然阵地建设得到发送,但由于缺少资金,一些应添的设备无法落实。二是人才问题。由于农村基层缺少舞蹈、音乐、创作、表演方面的人才,致使一些应该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带来一定的难度。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2
关键词:社区;社区文化;社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47-02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把“搞好社区文化”作为诸种特色文化之首向全党提出,强调“繁荣社区文化,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特别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后,社区文化建设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社区图书馆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丰富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提升社区精神文明,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区文化和社区图书馆
1、社区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包括村落、乡镇和城市;二是生活在其中的一群人,包括人口的数量、观念、素质、密度等;三是各种社会性活动,包括个体间的认同、相互关系及经济与文化活动等。社区具有满足成员生活需求、社会化、社会参与和互助、社会控制等功能。
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地域范围内的特定文化现象,包括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结构、信仰结构和行为规范结构,如追求、期望、价值观、、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社区文化是在社区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它深深积淀着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和特定象征等。社区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文化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外,它还有地域性、群众性、多样性、开放性等其自身的特点。
3、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它要与社区内其他文化设施一起,向社区内所有居民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二、社区文化建设呼唤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是社会进步和居民文化信息需求的产物,是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展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无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递科学信息方面,还是在进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如美国早在1925 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其主要内容有:各级政府要建立图书馆。依照《图书馆法》,社区是美国最基层的行政部门,按各级政府要建图书馆的要求,建立社区图书馆是依法办事,是每一级政府必办的一件事情。《图书馆法》的明确规定,为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日本政府于1977 年颁布了“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定居圈方案”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在力求建设自然环境的同时,让居民充分享受文化生活,并提出居民徒步20 分钟之内必须有一个图书馆。新加坡政府颁布的《社区住宅规划》中规定,在每个社区必须建立图书馆及医疗、体育设施。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发展建设实践证明,社区图书馆与社区公民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全民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社区图书馆是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图书馆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具有图书馆的属性,也具有社区的特征。社区图书馆以其特有的功能,担负着社区文化建设和教育培养市民的重任,是居民“身边的学校”,是社区文化的标志,因而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在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居民营造一片文化休闲天地,成为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内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它在给居民提供学习、阅读、文化休闲的同时,更是传播文献信息的信息港,为居民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因此,建设并完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2、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割
图书馆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生和发展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设施,一个为公众提供文献资料的社会机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图书馆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区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可分离的关系。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前沿阵地的社区图书馆,是整个图书馆网络中的节点和终端,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和催化剂。社区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其中与社区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社区环境是社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区图书馆要正常地开展活动,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和服务功能的作用,就要依托社区、融入并服务社区文化,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信赖、支持和合作。在社区内大力发展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图书馆也可在实践中协调好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三、社区图书馆能够有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1、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好的书籍对人生的轨迹有很大的影响。社区图书馆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读者,以优秀的作品塑造读者”的主要场所,它用先进文化满足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从而激励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自我教育,增强自觉抵制和消除愚昧、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保证了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
2、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设备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图书馆有了更多的选择。图书馆拥有的丰富的馆藏,不仅满足读者借阅传统印刷型文献,还可以借到各种电子音像制品;不仅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络学习和娱乐,还能享受到优雅宁静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3、为社区文化建设传递实用信息
社区图书馆担负着沟通社会组织和社区成员的任务。它利用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不仅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一般的知识信息,还能针对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大力拓展其信息开发职能,调整搜集整理信息的方向,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实用信息,如生活信息、经济信息、技术信息以及人才信息等等,大到国际形势、下岗就业,小到市场物价、柴米油盐、医疗旅游、升学指南等信息,以及当地政府的工作报告、政策法规、当地事件的记录、居民的名册等,帮助人们利用信息来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
4、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教育的场所
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图书馆,就是以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向人们提供作为义务教育之延伸的终身教育的课堂为目标的。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居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的终身受益的学校,其大门向公众敞开。利用图书馆是公民实现受教育权的方式之一。社区图书馆因地制宜发挥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如开展读书活动、举行社会热点问题报告会、科普知识讲座、专题讨论等。利用便利条件来满足社区居民对新技能、新知识的追求。同时,为少年儿童开展课外阅读和辅导活动,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为中青年及待业者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专业知识更新教育,使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再学习机会,开展诸如书画讲座之类的特色服务。
5、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3
关键词:农村新社区, 文化, 瑞安市
Abstract: the rural new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wenzhou regi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perfecting the community services system will be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rural new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s one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background, lists ruian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present situation and beneficial attempt, and puts forward new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ome ideas.
Keywords: rural new community, culture, ruian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11年,温州市委1号文件,《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正式,同时印发了12个配套文件,其中就重点强调了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的实施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安市落实温州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方案,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采取“转、并、联”(“转”指城中村转为城市社区,“并”指居民区、居民点等合并组建农村新社区,“联”指多个村联合设立社区)的方式,在全市910个行政村,共计组建农村新社区142个。2012年初,为进一步提升新社区布局的合理性,新社区数量调整为91个。
农村新社区是温州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带来的新事物,是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制的一个创新;社区公共服务包括很多方面,有学者认为包括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公共经济、公共保障、公共政务七大方面。其中,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其基础性要件。基于这样的重要性,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也就逐渐显得迫切起来。但是,当前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没有一套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特别是温州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背景下产生的农村新社区更是与全国前几年已经推进的农村社区有概念和本质上的区别。农村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而温州提出来的农村新社区(城乡一体新社区)是城镇式的社区,其服务功能应比农村社区甚至比城市社区程度更高更全。浏览各类文献,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历史并不久远,相关学术方面的探讨还未形成共同认识。本文试以瑞安市为例,从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对和谐、幸福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作用及其对于温州其他县、市、区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启示。
二、瑞安市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瑞安市始终把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委宣传思想工作重点,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积极推动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探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一)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公共财政支撑。近几年,瑞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十一五期间,瑞安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10年底,面积达10657平方米的市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馆藏图书近30万册,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市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也将在今年投入使用。截止2010年底,全市37个乡镇(街道)已创建13个“东海明珠”、24个“金海岸”,创建率为100%。建成“图书流通服务站”28个,建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42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个、温州市级13个、瑞安市级39个。建成藏书1000册以上的“农家书屋”9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积极整合资源,利用老年活动宫、祠堂殿宇或集体公共场所,建立文体活动中心(室)。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行政区划调整之后,特别是成立农村新社区后,已经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全部归到相应社区使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村新社区的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4
【关键词】艺术教育 社区 文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日渐完善。社区作为社会基本组成单位,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①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城市公众文化艺术的发展,大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文化艺术教育成为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文化艺术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艺术教育是以社区成员为主要教育对象,以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开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满足社区成员需要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与我国传统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重要教育内容。文化艺术教育不仅是对艺术学科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审美意识的养成及审美能力的提高。②
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一)开展艺术教育,提升群众文化艺术修养。大力开展文化艺术讲座、艺术品展览等活动,使社区成员能够掌握必要的文化艺术知识,具备基础的文化艺术欣赏能力、培养正确导向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青少年创造精神。通过文化艺术教育,使青少年艺术与科学思维能力相互渗透交织,开发其智力与创造意识。通过艺术独特的文化培育功能对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进行价值引导,塑造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三)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为老年人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提供便利条件,实现老年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培养现代老年人的生活适应能力。③(四)有利于区域性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④区域性文化艺术以地域特色鲜明、受众群体集中为主要特征,使得这一类文化艺术的传播受到限制。社区文化艺术教育的推广使本地文化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形成规范组织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但实现了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还能通过广泛的群众参与和交流使文化艺术得到升华。
二、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艺术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开展初有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规范化和专业化。作为社区艺术活动合理开展的基础制度保障,针对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艺术教育活动有序地组织和进行。社区文化艺术组织多为自发性,运行机制不够规范,业务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性的教育辅导教师短缺,致使社区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参差不齐,影响参与者的学习热情。
第二,艺术教育活动数量不足、内容单一。从数量来看,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数量总体供不应需,规模小。从内容来看,目前社区艺术教育多表现为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但艺术教育包含方方面面,不应只限于单一的活动内容和形式,还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艺术赏析、摄影培训、茶艺等一些社区群众希望参与学习的项目,应积极开发和推广。⑤
第三,群众参与程度不够,受众层次单一。当前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的对象集中为老年人和青少年。老年人艺术教育活动多为合唱、广场舞、书法或戏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习。青少年艺术教育活动表现为社区或个人自发进行的舞蹈或乐器学习。社区艺术教育受众年龄层单一,没能覆盖不同年龄段的艺术需求。⑥另外,受到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各地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不均衡,也成为社区艺术教育工作在全民范围内开展的制约因素。
三、完善社区艺术教育的建议
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形象体现的前沿阵地,在社区中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有益于提升整体公民素质,开发公众艺术潜力。要共同努力完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从而实现社会整体艺术水平的提升。
首先,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社区与高校合作机制。政府要完善与社区艺术教育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社区组织规范运行,另外建立专项资金,完善社区艺术教育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配备。社区可与高校合作,请专业教师来社区进行管理人员培训、开设艺术教育讲座,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全民化,将艺术带到群众身边。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与志愿者服务体系,既为社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型人才,也锻炼了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强调专业性与娱乐性整合。开办社区艺术大学,利用专业培训机构和场所满足公众艺术学习诉求,整合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关注当地特色性的艺术文化发展,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来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的拓展,如花卉培植鉴赏、服装设计、传统乐器学习等。
最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媒介,营造文化艺术氛围。普及艺术专业知识,一方面可培养公众艺术学习意识与态度,另一方面实现公众审美导向的科学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克服地域性的局限,利用其传输速度快、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开发艺术教学APP、网络课程,建立网络社区,实现艺术知识共享。
结语
艺术教育是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要想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艺术教育体制,就要以社区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网络化、社会化,从而提升社会整体文化艺术水平。
注释:
①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②黄昌海.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2007(5):118-122.
③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9(1):201-205.
④⑥秦晶.论社区艺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科技.
⑤朱名燕,卢悦,魏平,唐榕.成都市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建设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2009(4).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5
一、具体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目标任务明确
区委、区政府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对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把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民心工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为积极实施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去年下半年,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教育产业发展专责小组,抽调骨干力量,落实专门经费,不定期研究工作。还印发了《××××区文化教育产业发展专责小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推进,做到认识、责任、人员、经费、措施、工作“六到位”,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近日,区委、区政府特别邀请了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王瑞璞作专题报告,进一步提高全区干部职工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业务水平。
(二)打造文化阵地,优化文化发展环境
我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文化建设从来没有放松过,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在载体上求创新,在环境建设上求档次。
1、加强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提供和改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条件。近年,区委、区政府投资近两千万元建成了端砚文化村展览馆,现高起点规划了端砚文化村系列配套建设,努力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旅游品牌。策划包装区文化活动广场项目进行招商,重点发展端砚文化、宋文化。结合生态文明村建设,睦岗镇出头村等一批新村建成了一批有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各镇村、街道、企业也高度重视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形成了较完善的文化网络。
2、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近年,我区已投入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达400多万元。今年初,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纳入2006年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多方筹措资金800万元,着力解决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社区文化活动室。围绕创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目标,先后对全区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文化活动室进行全面改造,其中面积最大的达480平方米,一批达150平方米以上。还建起了1个1700多平方米,设有舞台、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的羚山社区文化广场。结合“星光计划”,部分社区居委会修建了社区老年人文化健身中心,建起了读报宣传栏,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切实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同时,加强“文化共建”的意识。通过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使辖区内的一部分市直挂点共建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活动场所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经过努力,全区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一品牌”格局,有多个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学习型社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全国读书活动先进街道”、“全省文明社区示范社区”、“××××省平安和谐社区”、“××××市文明社区”等称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重视支持和加强图书馆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005年成立了××××省流动图书馆××××分馆,为城区群众提供先进的文化资源。向中国科学院互联网信息中心成功申请了“××××市××××图书馆网站”域名,成为××××省数字图书馆的12个成员馆之一,图书馆网站平台咨询员回答网上咨询排在全省第6位,受到了省馆的表扬。新开辟了在省内极具代表性的“残疾人阅读区”;为方便社区基层广大读借阅图书馆的书刊文献,建起了25个“流动图书馆”。版权所有
(三)创造特色文化,树立文化品牌
在大力推动群众文化的同时,我区积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一是创造重大节庆活动艺术精品。为配合砚都申报和庆祝获得砚都称号,成功举办了2004××××·中国端砚文化节,国内外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众多客商嘉宾参加了端砚文化节;中央、省、市和港澳台新闻媒体报道盛况,凸显了端砚文化节精品效应。专门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栏目组拍摄《走进中国砚都——××××××××》电视专题片和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打造了以端砚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每两年举行一次××××艺术节,各镇、街道办事处和区直机关党委组队参加,每届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活跃了机关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检阅了基层文化的活动成果,是我区规格高、水平高、内容丰富、参加人数多、影响大的艺术盛会。一系列水平高和影响大的文化节庆活动,创出了我区的文化特色,提高了群众文化生活质量。
二是多元化、多渠道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开展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区青少年宫和一批民营艺术培训中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区青少年宫、迪星艺术中心、海韵童声合唱团、××××合唱团参加国际国内比赛多次荣获金奖,其中××××迪星艺术中心参加德国汉诺威国际儿童舞蹈比赛获表演一等奖,××××海韵童声合唱团在第三届中国童声合唱节上荣获金奖。《编草席》等一批文艺作品荣获全国、省、市多项奖项。成立了××××区业余艺术团、××××区红叶艺术团、端城美术馆、××××区艺术摄影学会等一些艺术团体,开展送戏、送书画、送电影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让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去年底,在城区内举办了一场群众广泛参与的“非常歌秀”邦健杯2005××××歌唱大赛,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踊跃是历年之少有的。艺术培训团体的蓬勃发展,活跃了我区的群众文化事业,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如今,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镇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是激励创作,扶植文化新人。我区注重繁荣文学创作,开展地方特色文学创作活动。2003年,设立了××××区业余文艺创作奖励基金。打造了“五四”征文比赛和“迎春书画摄影展”两个活动知名品牌,至今已举办了26届,为扶植文学新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家、省、市举行的各类文化活动比赛中,我区多人多项获殊荣。
(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经济融合
目前,我区抢抓××××城东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机遇,大力培育扶持壮大艺术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业、图书出版发行服务业等文化产业;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网络服务、动漫创意、网络游戏、文化中介等新兴文化产业。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全区文化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比重8%左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数的10%左右。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建设工作活力
1、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对区青少年宫、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更好地发挥社会公益作用。对区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改革,鼓励支持其进入市场。版权所有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我区注重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资金,鼓励有实力和潜力的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把企业的良好形象推介出去。如2004年举办的端砚文化节,全区近20家企业以东道主的身份,积极参与端砚文化节的广告宣传等工作,扩大了企业影响,提高了企业知名度。
二、存在问题
主要有:一是包括端砚文化在内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还需进一步整合挖掘;二是基层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需要;三是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不足,投融资机制还不科学、不完善。这些都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6
[关键词]社会分层;文化分层;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共同构筑了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社会现状的文化建设策略研究有很多角度,例如人本主义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等,但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不是无差别的文化,而是多元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化发展阶段,传统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社会阶层分化剧烈,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文化诉求,虽然时空压缩观念、空间超常的维度走进了文化分层视域,但文化在不同的阶层仍被有区别地体验、协商和反抗,各种形态的文化各自为战加剧了文化分层的形成。当前我国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主流文化和各阶层、群体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局面,这一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社会分层带来的文化分层之必然结果,文化分层的本质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因此,加强文化建设要尊重文化分层基础上的文化多元性,运用各种手段消除多元文化中的文化垃圾、促进文化整合,最终缩小阶层文化的差距,树立共同的主流的文化,促进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发展氛围。本文试图从社会分层带来文化分层,进而作用文化建设这一逻辑来探究如何从分层视角开展更具操作性的文化建设策略,并以老工业基地、农业大省黑龙江省作为参照对象,寻找适合其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社会分层视角下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路
首先,对于社会分层、文化分层的概念要加以界定。
1.社会分层:文化分层源自社会分层,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理论流派较多,阶层划分尚未在学界达成一致,大体有三种研究取向或范式:1.市场经济取向:认为社会资源是按照市场原则分配的,因此社会分层强调以职业为分层标准。陆学艺以职业分化及其所包含的三种资源(组织、经济、文化)占有状况将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陆学艺,2002);郑杭生提出人们职业属性的变化影响着阶层属性的变动,职业位置本身具有资源分配与占有的关系特性,将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分为七大职业阶层(郑杭生,2004)。2.国家社会主义取向:认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对于社会资源分配仍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郑杭生主编,2004)。3.社会利益群体取向:中国社会利益群体可以分为特殊受益阶层、普通受益阶层、相对利益受损阶层和绝对利益受损阶层(孙立平、李强、沈原2004)。
2.文化分层:基于社会分层的理论复杂性,文化分层也存在多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两层次说:美国人类学家芮斐德对中国文化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文化分层理论。李亦园提出文化层次的“上层的士绅文化”与“下层的民间文化”之分。(李亦园,1996)。
在两分法的基础上,还有一种包含“中层文化”的三分法:陈建宪认为“民间文艺是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陈建宪,1992);王元化提出“中间媒介”的学理概念,将“中间媒介”界定为“民间文化”,认为“精英的文化是通过民间文化的渠道渗透到老百姓那里。所以,大传统是通过小传统的渠道传到民间去的”。(王元化,1998)。
基于以上研究,以当前主流社会分层理论为研究对照,对于社会分层主要考虑其拥有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不同划分为八个社会阶层,即管理者阶层、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服务业者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失业者阶层。文化分层选择了三分法:分为精英文化、市民文化、民俗文化三个层次,针对黑龙江省特殊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特点,总结符合省情的社会分层状况,针对黑龙江省文化发展中呈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草根文化以及黑土地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提出构建“理念文化”这一核心策略。
二、文化分层视角下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
由于占有社会组织、经济、文化资源的不同,各社会阶层也必然在文化分层层面形成分化,我们将当前我国的文化类型分为了精英文化、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化三个层次,具体在操作层面上,结合当前黑龙江省文化发展的独特导向,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颇具黑龙江特色的文化建设方向上。
1.后单位制时代的社区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实际上包括一“硬”一“软”两个方面,即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所谓利益共同体,是指社区作为人们物质生活的共同区域这一面向;所谓文化共同体,是指社区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共同体、为人们提供归属感这一面向。利益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就伴随着文化共同性的增加,且为人们频繁互动、相互信任提供物质的基础,文化共同性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利益共同体形成,二者相互建构、良性互动。
作为国企改革前沿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新时期里社会重心下移、“社区”取代“单位”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这种后单位制时代的社区文化建设具备了许多新特点。如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所说,从内心渴望来看,人们总是会拒绝个体化和社会原子化的过程,而更愿意在那些不断产生归属感、最终产生文化认同的共同体中聚集到一起1。在差异中寻求认同,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困境。对于当前黑龙江省社区建设来说,文化共同体的培育任务艰巨,这不仅是因为市场机制对于日常生活的过度渗透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以利益纽带为主,还与当今后单位制时代社区转型有关。黑龙江省尤其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等过去以国有重工业企业为主的城市社区,过去多以老式单位家属院为主,那种单位、家庭、社区文化高度一体化的社区文化正在被今天日常生活的公共化和人际关系的疏松化所侵蚀。社区建设面临着社区参与困境,作为社会主要成员的职业群体的主要生活空间已经由于社会分层、文化分层不再集中在社区内,他们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严重不足、社区资源匮乏和整合难度加剧,社区流动人口众多等等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建设的实质就是重建在现代化过程中被侵蚀了的亲密感、归属感等文化共同体精神,因此,从文化角度寻求共同的精神内核是关键:
第一,开掘历史传统创建本土特色。传统与现代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状态,而是一体相联、互为表达、彼此推进的。社区文化建设中应该智慧的处理二者的关系,积极开掘社区的历史传统,形成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品牌,使其发挥提升社区品位、凝聚社区精神、促进社区认同的载体。
第二,打造睦邻文化促进公共交往。梳理人们的交往关系,开展能够有效沟通的交往行动,保证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状态,同时也保证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和谐关系,使他们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功能。睦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特色,但在现代城市社区中,这种优良传统已经严重萎缩,门对门的两家人有可能老死不相往来。不少地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已开始通过举办“邻居节”等方式打造睦邻文化,这是重建交往理性的有效探索。
第三,构建标识系统提炼社区精神。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凝聚文化精神,提炼能够表达意识共同性的标志对于群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形成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将群体的情感寄托聚集到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之上。对于社区认同来说,标识系统同样很重要。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文化建设搞得好的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徽、社旗、社歌,而且都能够在这上面体现本社区的特色,提炼出本社区的精神。
2.独具特色的农垦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的被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及经营战略等的集合体,它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承继性、时代性、层次性。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目前已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健康畜牧养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垦人形成了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大荒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奋发图强。这一独特的企业文化类型是黑龙江省文化建设的又一特色。
北大荒的企业文化有其自身特质,军旅文化成为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内涵。多年来,复转军人担当领导职务,他们把部队的价值取向、理念意识、思维方式、决策机制、管理方式与北大荒地域文化嫁接,同时军垦文化与江南乡土文化和知青文化等,相互交融,已经形成了富有北大荒特色的黑土文化,部队雷厉风行的作风,江南人的精明能干,城市知识青年的好学上进,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团队风格。然而随着社会分层的复杂化,文化分层带来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是企业重行政命令,忽视文治作用。在管理上,垦区以行政命令为主,令行禁止是其优良传统。在上级没有明确指令的情况下,各农场普遍存在家长制、的作风。
二是企业缺乏专门机构,文化体制不畅。黑龙江农垦现行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体制,致使基层的领导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依赖性。企业受上级的直接领导,独立性是相对的;同时,顾及眼前利益多考虑长远的利益少。一些干部在决策上往往顾及决定自己命运的上级利益和干部自身的利益。
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是农垦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农垦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两点: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为中心,生产经营科学化。农垦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这些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二、三产业的发展上,农业作为基地牺牲了一些利益,各种基金的提取又增加了农业职工的负担。垦区的农工在企业的发展中,比农民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农垦企业的物质文化要将企业的整体利益与农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才能真正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才能有活力。
二是以职工群众为重点,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职工群众的行为,铸就了农垦的行为文化。如果说农垦的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表层,那么农垦行为文化可称为农垦文化的幔层,即第二层,也就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它包括农垦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体娱乐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农垦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3.传统文化积淀下的黑土地域文化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黑龙江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工厂企业大量兴建,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在这里造就了哈尔滨“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身份。以“四大精神”为代表体现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黑龙江的投入和重视使得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工业化,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这在当年是成效显著的,然而当年迅速发展的工农业体系今天却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黑龙江的工业、农业、林业等各个方面国有体制均比重极大,体制改革之后对于黑龙江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文化层面上,正是由于过于高度的集体化使黑土地域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思想、“等、靠、要”思想,曾有人笑谈“北京靠中央、广东靠开放、山东靠老乡、黑龙江靠战无不胜的思想”,虽有谐谑之意,但体现出了黑龙江在改革开放之后思想上没能迅速转变,从而制约了发展。
因此,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从政策、经济角度着眼,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证明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
一是“北大荒精神”气质不能变。黑龙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开拓精气质不能改变。旧有的国有机使人民更依赖大企业或大型的组织,并能在此种体制下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如果背其道而行,盲目学习南方经验是行不通的,因为黑土地域文化中根本不具备独自经商这样的气质。所以在振兴龙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旧有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核是关键。振兴黑龙江的工业需要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开放包容的优秀的品质。现代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都要求工业生产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才是工业发展的动力。黑龙江对于外国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如何继续发挥这种吸引力,吸引人才推动振兴龙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对待新技术上,更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开放品质,提升工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旧体制的束缚要挣脱。虽然黑龙江人性格中对大集体的依赖性较强,但旧体制中的消极方面是必须要极力摆脱的,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官本位”、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消极方面极大地阻碍了黑龙江的发展,不但使振兴龙江主观上举步维艰,更使得外部优秀资源难以进入黑龙江,甚至对黑龙江有排斥和抵触情绪。
4.活力与困惑并存的草根文化
哈耶克曾所过,有一条基本的常识那就是,让人们排成一队在路上只准并排着前进,这是阻碍人类进步的最好的办法。2我们脱离蒙昧进入文明,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有等级的社会。人类要有秩序地推进文明,我们整个社会主体就必然会分成等级,我们要不停地去反省它,让它造成流动,但它是不可完全消除的。
未来的文化建设是建设一种精英的文化,知识分子的文化,还是劳苦大众的文化呢?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关于文化建设的最后一句话也说:“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当中的主体作用”,应该说未来文化的发展,你既不应该只是精英的文化,也不应只是知识分子的文化。现代文化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幸福的标准,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幸福,它的副产品就是精神文化的繁荣。进入现代性生存,一个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理解的幸福的标准,和他实现幸福的特殊途径。要让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已经创造出来的文化,而且更有权利和义务自己创造文化。这就是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的内涵。
“草根文化”就是平民文化,大众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绝对是原生态文化。
“草根文化”的风起云涌从一定意义上看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草根文化也制造了很多无节制的娱乐垃圾和选秀泡沫。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草根文化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因此草根的发展必将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和挫折。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特别是对于草根本质方面的定义尽快加以明确和分析定位使人们对于草根文化能进行恰当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一棒子大死或盲目地推崇。其次,提高“草根英雄”的相关素质,充分发挥创新作用,避免走如俗套。
三、“理念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策略
综合以上阐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尤其独特的文化分野,使得文化分层具有类别性、区隔性、冲突性以及流动性的基本特征,然而文化分层虽然带来了文化建设的难度,但个性中依然存在共性,这是社会建设能够实现多元文化共建共荣的基础,当前文化建设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和内容应是“理念文化”建设。
理念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为基本的观念,包括人自身的信念、信仰、理想、道德观、价值观等。它区别于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规定了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准则,而理念文化则是老百姓处于观念、思想状态的文化。理念文化的建设也就是人心的建设,社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百姓认同改革开放大业的人心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新闻舆论、文学、戏剧、电视、广播、电影、音乐、舞蹈等等,但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关于人自身的理念、信念、信仰、理想、价值观。
在改革开放的局面下,中国多方面的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仅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城市改革看,就发生了就业体制变革、住房体制变革、医疗体制变革、养老体制变革等等。如此众多和重大的体制变革当然会对于人们的理念、信念、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所以,改革、变革,体制、规范的变化造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很大的不一致,因大规模开发、征地拆迁、医疗纠纷、食品安全、劳资关系、失业下岗等等也促成了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从而在文化上带来了更大的差异。当前时代,既是最好的发展机遇的时期,同时由于结构转型带来的诸多问题,也是社会矛盾丛生的高风险时期。而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对于理念文化造成冲击。
要想实现一个和谐的社会,在理念文化建设上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第一,社会定义的一致性,一个国家要团结一致,它的全体国民对社会基本事物的定义要一致,今天在社会定义、社会理念、社会信念、价值观的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创造符合国情、要符合真理检验标准的原则,要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第二,对于社会群体奋斗目标的共识。今天,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认同于致富的目价值目标。但是,反思一下把致富、世界上成功的民族,都是强调公正、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是目标,赚钱只能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如果致富就是目标,那么评价成功的标准就成了有了大钱就是成功者,低收入就是失败者。这样的理念是十分可怕的。在任何社会,巨富者总是极少数,如果以财富为评价标准的话,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就会有被社会排斥的感觉。所以,我们必须反省国民的奋斗目标,在媒体宣传上不应简单地宣传所谓致富的目标。
第三,社会所认同的目标与社会所能提供的手段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当一种文化设定社会目标的时候,必须同时考虑到是否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实现目标的手段。所以,当发现能够实现目标的路径过于狭窄时,一个办法是扩渠道、拓宽路径、增加合法手段,另一个办法是修正理念文化所设定的社会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协调。否则社会就会处于矛盾、疏离、冲突的状态。
如果实现了这三个要素,社会就比较容易整合、统一、稳定、和谐。但是,目前我国的现实是,在这三个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而这三个要素的建设不是靠经济建设、物质财富建设就能够完成的,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谢・弗兰克著.社会的精神基础[M].上海:三联书店,2003.
[3]史蒂文森著:文化公民身份:全球一体化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莫特著.文化理论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5]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7]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G].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8]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马睿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实习员,研究专长为文化社会学。
注释
1黄家亮: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活共同体构建,《中国文化报》2010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