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改革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改革论文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时期医院会计电算化重要作用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财会部门业务变的日益增多复杂,为了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实现医院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手段。会计电算化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和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非常显著的优点。因此,实现医院会计电算化日益重要。

1医院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意义

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不仅能够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而且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帮助财会人员摆脱了繁重的手工操作,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使财会人员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参与医院管理与决策,为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体系,是促进医院会计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使财务管理工作更趋科学化、合理化的重要保障。医院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快速提供信息的能力,提高会计信息加工的效率,为管理、决策和医疗改革提供高效的服务。

2目前医院实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有些基层医院会计电算化的程度非常低,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医院管理者存在“重硬轻软”的思想,即重视对设备等硬件的投资而忽视对管理方面如软件的投入。

2.2子系统相互独立而缺乏整合性

在一些医院,其收费、物资购销、工资发放、会计核算等分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算化体系,可是由于各职能子系统相互独立,导致各核算单位的硬件重复配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2.3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差

一是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制订措施不全或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计算机维护过程中存在风险。如缺乏必要的防病毒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如没有及时备份或备份数据没有定期检查,凭证、账簿没有及时打印等。

3加强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医院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医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医院改革和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需要不断投入和支持的长期工程,并不是有钱、有软件就行了,而是要在符合医院经济运行规律的条件下,有医院领导的直接参与,全院职工的积极配合和病人的理解,整项工程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3.2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将其作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

首先,根据当前改革的要求,重点解决会计电算化的主核算系统与工资核算、住房公积金核算、物资管理和部门核算系统的匹配,同时还要针对医院的特点建立一个附属子系统来辅助全局管理。其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设必须纳入医院管理信息建设的统一规划,作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完善、满足自身系统的功能要求和安全要求的同时,还要保证与医院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力求数据一方输入、多方共享,在硬件网络上与其他部门的管理系统共享一个网络平台。超级秘书网

3.3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内部使用管理规章制度,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准确。(1)加强操作程序控制。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2)原始数据输入稽核控制。电子原始数据必须经不同人员审核和确认,再利用模块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自动形成后的电子记账凭证不允许任何人修改。(3)加强操作人员授权控制。会计软件正式投入使用后,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授权规章。

3.4加强安全保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

3.4.1建立严格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备份数据。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

3.4.2实行必要的内部控制。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措施来保障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安全、保密。

3.5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能力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2

关键词:强制性制度变迁/委托—关系/一致同意原则/制度选择

一、道路的选择:意识与经验

医疗保障从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起就存在了,伴随着“福利经济学”和“福利国家”理论的兴起,它逐渐从疾病、医药保险扩展到保障健康的所有物质和服务;实践上,经济危机和战争创伤使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公共财政承担了医疗保险的大部分费用。1942年的贝弗里奇计划覆盖了英国全民生活各个方面,并为大多数西欧发达国家效仿,包括战后的日本。

与此同时,在两极世界的另一端,以“苏联”为首的经合组织也配合计划经济建立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国家负责劳动者全部的保障,保障水平非常高,但却缺乏活力,难以监控。苏联的社保体制直接影响了中国,从1932年苏区的《劳动法》已经得到体现,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覆盖了疾病、伤残、死亡、生育和养老各方面,覆盖了各国有、私营、公司合营企业94%的职工。(孙光德,董克用,2000)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接近“理想国”的美好时光,同在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互相隔离的世界都面临了制度危机。西方直接表现为经济危机。当时欧共体各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0%,北欧达50%以上;当时经合组织国家外债占GDP比重则从79年的23%攀升到1992年的44%,瑞典高达80%,欧洲九国人均社保支出占GDP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

然而作为整体经济制度的一部分,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以致改革反过来受到了制约。从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林毅夫1989)从道德和伦理上判定劳动分工,收入分配和社会现行制度结构是否公平,从而使决策过程简化;但是,诺斯指出,在个人发展新的意识形态以适应变化了的经验之前,必须有一个经验和意识形态不一致的积累过程。西欧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当时主导各国政治的社会的支持,“全民福利”不仅成为政治目标,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事实,1965年-1975年间,英、法和联邦德国不仅医疗保险开支达到GDP的10%,而且平均每年增长幅度达15%左右。经济危机、失业、人口老龄化,都使社会保障支出飞速增长。然而,深谙意识形态作用的执政党只能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对保障水平进行些微的修改。例如要求病人、退休人员和雇主负担部分保障金,延长领取疾病补助的等候期(丹麦,荷兰)。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后,进行了更多制度性的改革,例如取消双份的社会保障、加收疾病补助金的所得税,似乎更换了政党的政府更有改革的勇气。

苏联的社会保险制度选择建立在纯粹的意识形态基础上,以解放无产者为目标,按劳分配,故1917年11月诞生的“国家保险”覆盖全、内容齐、水平高,如退休金在原有水平的70%以上,(孙光德,董克用,2000)并以劳动贡献进行分配。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并未考虑经济承受力,而是作为对革命支持者承诺的兑现,即更多基于政治理性而非经济理性。

可见80年代前,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经济政策,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经过一、二十年的运作,又强化了原制度的意识形态。在70年代末席卷全球的改革浪潮到来之际,各国政府和人民在承受财政赤字和生活水平下降的同时,也不得不进行痛苦的反思,以形成一套能适应新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制度解释。制度供给充足、或制度均衡的国家,如两党制的英国和政策设计合理的瑞典顺利实现了过渡。而制度供给不足的国家,如苏联和东欧,以全面崩溃的代价,为改革提供空间。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为社保改革提供配套的经济政策,在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改革彻底失败。

各国的经验表明,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完善医疗体系的必要条件,对贫困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广泛有效的利用是最重要的,即公平性问题;而“意识形态刚性”又阻碍了一些国家,尤其是制度稳定的发达国家为改进效率而做出的努力。

中国医疗制度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失败,在越过了最初的经济实力障碍之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也面临着意识形态刚性问题。改革初期中国农村从集体制向家庭农作制的顺利变迁,使“市场”一词受到了近似神化的膜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改革者来说,将局部有效的意识形态扩大到改革的困难领域,是短期成本最小的。问题在于,如果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社会科学知识不足,改革初期的盲目还情有可原;那么当政府亲手培育的既得利益集团膨胀到影响社会安定(如药品市场腐败等),当政府手中的再分配权减弱到不足以减少社会不平等程度,当权者的权威也将受到威胁。此时,为追求“权威最大化”,政治制度现代化、决策民主化是成本最小的选择。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市场规则的误用

根据制度变迁的形式分,有强制性和诱致性变迁。但由习惯取代规则的操作成本相对于政治家主导的“突破式”规则变化而言,操作成本低,所以规则的边际上总有习惯在起协调分工的作用,而且,制度的执行成本越高,边际越大。“正是制度在边际上的连续演变造成了制度中正式的也是可见的规则的变化”。(汪丁丁,1999)

始于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表面上看是政府在开放后面临国际压力下采取的主动式改革,包括医疗改革。但从一些官方资料看,在正规制度无法满足民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时,首先起到补充作用的是民间自发的供给。由于医疗设施分布的不平衡,农村大多数基本医疗服务是由“赤脚医生”提供的。1980年9月,卫生部颁布了《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把个体开业行医并纳人政府管理体系,报告说,“随着城乡经济放宽政策,兴旺发展,各地广开门路安排闲散人员就业,许多地方又陆续出现了个体开业行医人员”,“同时,各地反映和群众来访中要求个体开业的也日渐增多”。事实上,农业经济制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相应的也提高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但政府却“减少了对合作医疗体系的财政支持”。“赤脚医生”数量减少,间接享受医疗保障的农民下降了50%。(HsiaoWC,1984)许多“赤脚医生”要么继续接受教育,要么开设了私人营业,农民不得不承担几乎所有基本医疗保障费用。据四川省1979年底不完全统计,各种开业人员有六千九百多人,比1978年底增加了3100人。当时,政府出台措施“允许和保护”实际上已成为重要非政府医疗供给来源的“个体开业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80),源自竞争性非正式制度的压力,也是对制度“边际演变”的认可和利用。但这一内生制度演变在80年代的整个制度改革浪潮中没有被吸收到正式制度构建过程中,相反,雄心勃勃的改革者把市场经济原则,包括竞争、优胜劣汰和货币交换法则,放任法制意识和环境非常不成熟的自由市场提供本应届于非市场的公共产品。

强制性制度变迁既由政府主导,其变迁模式和方向有赖于统治者对强制推行一种新制度安排的预计边际收益与预计边际费用的衡量,他“想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看来足以使他自己效用最大化的事情”。(林毅夫,1989)他会在意识形态教育方面进行投资,以使选民确信他的权威合法性,降低统治系统的费用。另一方面,统治者偏好函数会随国民财富增加而变化,从国民财富最大化,转为威望最大化。

1978年后的中国首先重新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借助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渗透到社会组织的各个层面,1979年出台的、被看作最早的医疗改革政策:《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的强制性变迁路径。此后20年,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在城镇中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启动了机构民营化改革。

因此,首先是规则层面的制度改革。即重新界定医疗保障中政府、个人、企业三方的责任。经历了10年探索,1988年《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标志着“医改”正式明确了市场化方向,规定了:

第一,关于激励的规则:

1)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权只限于合同内。

2)下放医疗机构合同职责外的业务收入分配权。

3)鼓励医疗机构差异定价。

4)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医疗服务企业减免税

第二,关于惩罚的规则

由卫生管理部门(为讨论问题方便,视为中央人)实施监督。但作为急于取得改革成效的一方,也是提供制度激励的一方,很难成为称职的监督者。更明确地说,在实行类似于“财政包干”的医疗服务放开后,中央人通过向医疗服务机构(下游人)索取固定剩余额,向其出让剩余索取权后,便没有意愿监督他。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3

第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启动,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一,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医疗服务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卫生费用不平衡。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只拥有不到1/4的卫生费用,而占人口1/3的城镇居民享有3/4以上的卫生费用,而且农村居民占卫生费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东部地区的人均卫生费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医疗保障的可及性低。近八成农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国近3/4的人口尚未参加各类医疗保险,在遭遇疾病风险的时候无法得到政府的扶助。

其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严重。医疗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增长和卫生费用的增长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1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39.3%,而在同一时期,平均每一门诊诊疗费和日均住院费则分别增长了96.5%和99.8%。

其三,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投入的绩效低下。有关卫生统计表明,虽然中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却在下降。2003年全国医院和卫生院门诊总量为20.96亿人次,比1993年减少了1.09亿人次。但同期城乡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却从140.1%提高到143.0%。另据统计,2002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增至5.24%,2003年超过5.4%。但尽管如此,居民综合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的改善,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

其四,卫生资源的布局与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与短缺现象并存。我国的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一些高精尖医疗设备的占有率已经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明显过剩。而医疗机构为了收回投资成本和追求高收益,随意对患者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乱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与此同时,市县以下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一些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却缺乏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和条件。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走向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将市场经济的原则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卫生事业中来。二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责任缺失: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卫生资源的配置极不合理,对医疗卫生机构缺乏有效地监管等。

二、要解决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问题,既不能继续沿着完全市场化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也不能走回头路,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制。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在总结以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

一是要明确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定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所能提供的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但社会成员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几乎是无止境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确立合理的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要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目标定位,坚持这一目标定位,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坚持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讲究效率,就会有失公平。但两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也有相统一的一面。如果经济活动的规则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是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绩效十分显著。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体制改革中,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4

忧虑:在中国医疗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民营医疗器械公司一方面要抵御来自外资医疗器械公司的进攻,另一方面要应对来自医疗改革政策的风险,导致83%中国民营医疗器械公司平均寿命不足5年,是什么在影响民营医疗器械公司的生死?中国民营医疗器械公司生存发展之路为何走得如此艰难?笔者试以妇科医疗设备的市场操作为例说明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剑走偏锋过千万  跨过死亡之门

假如年销售额低于1000万,你的医疗器械公司随时都有倒闭的风险!假如你的医疗器械公司市场开拓前期选择做公立医院,5年后能继续生存的概率不足17%。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的主渠道,70%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外资医疗品牌占据,再加上做公立医院前期投入大,时间长,竞争激烈,短时间很难实现盈利。

针对妇科医疗设备做市场的初期一是选择做民营医院比较容易实现盈利的,因为相对于公立医院而言民营医院采购设备无须招投标,采购时间短,费用相对较低,后期还能形成批量采购;做民营医院只需搞定专门做民营医院的经销商,搞定医疗投资公司(以福建莆田人为主),同时其设备有好的概念,达到对民营医院医生的有效传播,活动的造势,就能在民营医院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做计生系统,计生站是继邮局以外中国最大的事业单位,网络覆盖从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一直到乡镇。浙江省计生委2010年采购120万的超声聚焦刀证明每个省的计生委每年均有政府采购计划,而做计生系统的厂家和经销商比较少,甚至有些做了10多年医疗设备的经销商还不知道妇科医疗设备能做计生站。

做民营医院和计生系统虽然能解决企业生存问题,但民营医院和计生系统销量有限,影响有限,不能解决企业发展的问题,只有进入公立医院,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才能成为行业知名品牌。

1000万-----1亿

化蛹成蝶的蜕变

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的主流渠道的公立医院,GE,西门子,飞利浦,强生等国外知名一线品牌通过高举高打的策略已占据大中城市,并逐步向县级以下医院渗透。作为年销售过千万的民营医疗器械公司怎样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在较短时间占领公立医院?

答案是:长期目标做品牌,短期目标做销量。做市场要站在做品牌的高度,整合经销商的资源,搞定当地权威医院,然后把权威医院妇产科主任作为学术代言人,影响权威医院妇产科主任身边的人,借助学术活动扩大影响面,协助权威医院妇产科主任来达到品牌造势的目的,四轮驱动(权威医院,学术代言人,学术活动,论文造势)做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经销商的资源挖掘县区级医院,然后到观摩医院去观摩,来达到医院妇产科主任打报告购买设备的目的,经销商介入做公关,最后达成销售。

企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求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求新求变

成功企业=30%市场机遇+ 20%商业模式+ 50%执行力

一、 市场机遇:分析成功的企业首先是他们成功的把握住了未来几年的市场发展趋势,抓住了市场机遇。微软的比尔.盖茨把握住了个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阿里巴巴的马云把握住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盛大的陈天桥把握住了网络游戏的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市场机遇一是农村医疗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农村医疗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导致医院对医疗设备的急剧增加,中国在2009~2011年3年内投入8500亿元,其中2/3将投向基层医院。3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2009年,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建设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是民营医院的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根据市场统计,2010年全国民营医院已达近5000家,已经为医疗设备企业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

三是国家扶持民族医疗企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调整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扶持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产业,其医疗器械产业的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平台搭建以及基地建设将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重点,也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订完成的。

四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比如远程医疗,现在医疗器械开始进入无创伤或微创伤的时代,一些微型化、智能化的医疗器械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 商业模式:成功的企业除了能把握住了未来几年的市场发展趋势之外,还在于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戴尔开创了电脑的直销模式,湖北九洲通医药开创了医药流通渠道的快批模式。 笔者觉得医疗器械企业要打造4C客户价值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1C:好产品的要素:安全,有效,微创,实用,方便,优质,美观,领先

2C:服务好的四大体现:培训规范,及时响应,定期回访,持续提升

3C:两大效益: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C:三创:创名医名科名院

三、 执行力:纪律,速度,细节

第一个是纪律;湘西的土匪很厉害,存在几十年,但是是一群乌合之众,被纪律严明的解放军一击就溃。企业没有严明的纪律,企业的决策就不能有效执行下去,就会产生内耗,企业就会破产。

第二个是速度;做事是要讲究效率的,效率低下的企业处处被动挨打,快鱼吃慢鱼同样适用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5

xx年即将成为历史,现把我科的医疗、护理、服务等工作情况做一扼要总结:

第一,在思想政治方面。

时常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组织全科医护人员传达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与医院保持高度一致,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加强职工医德医风教育,使全科职工在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遵纪守法自觉性等方面都大有提高。全年工作中做到了没有一起医疗纠纷,没有一起医疗投诉。科室的各项工作也在紧张和有序中稳步前行。

第二,在业务工作方面。

在xx年度,1—11月我们的门诊量3117人次,入院病人数达到411人,全年业务收入超过800万,与上一年度的720万相比,同比增加超过10%。这些成绩是在当前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中,在医院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指导下取得的。当然更离不开全科同仁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在xx年度,我们收治的急危重病人百余人,抢救成功率达99%。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保证了科室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正常运转。

第三,在业务学习方面。

我们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尤其对年轻医生,做到严格要求。积极组织科内医生参加医院的学术讲座,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注重个人专业的培养,在科有特色的基础上做到人有专长。科室每月进行业务学 2 习2-3次,内容有急救知识,危重病及疑难病例的诊治。还包括本专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新知识,新疗法,并积极的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大家认真总结,共出书4部,撰写论文10余篇。

第四,在科室管理方面。

我们深知,医疗质量是科室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医院的生命线,是管理成效的关键所在。我们时时刻刻紧绷医疗安全这根弦,使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与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尤其是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病区实施护士对患者的责任制护理,责任护士履行护理职责,对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病历书写制度落实到位,特别是三级查房制度,认真查,仔细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果断采取措施,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使科室形成了严谨,认真,扎实的科风。

第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医疗改革论文范文6

关键词:绩效审计;医院;平衡计分卡一、医院绩效审计的概念及基本涵义

1.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效果进行审查与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又称为“3E”审计。其中经济性是指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取得有一定质量保证的资源;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2.医院绩效审计的概念及基本涵义

医院绩效审计是指通过对医院一段时间内使用的人、财、物等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提供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的分析,通过现有情况,挖掘潜在实力,以提升医院效益,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为医院创造效益。(刘和涛 2011年)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第一,审计范围较大,审计周期较长。相对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目标层次提高,审计内容增多,除了运用财务审计的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第二,价值目标多样,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医院作为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在日常管理业务活动中,不仅仅考虑到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要求在突出社会效益导向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因此,不能以简单地经济盈亏来评价医院的效益。第三,起步较晚,认识模糊。绩效审计的起步要远远晚于财务审计,相关的法规条例、标准都尚处于缺失状态。加之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于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大多数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国外有关资料的介绍层面。这就导致了医院绩效审计止步不前。

二、医院绩效审计的现状

1.注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受到财务收支审计模式的影响,现有的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模式依然将审计的重点放在体现经济效益的财务绩效指标上,轻视了评价社会效益的非财务绩效指标。对于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医院,这样的指标偏重是十分危险的,它将会影响医院的战略发展的目标设定,将走了以盈利为目的误区。

2.偏重内部评价,忽视外部环境的分析

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它更应该是一个具有“自净”能力的体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医院的战略发展也是不断变革发展的,作为医院管理中重要部分——绩效审计也应该随着环境要求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使用与医院战略目标、外部环境要求不符的、脱节的绩效审计指标不仅不能真实地评价医院的绩效,甚至会阻碍医院的发展。

3.侧重短期目标,偏离长期战略目标

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应该与医院的长期战略目标相统一的,但同样受传统财务审计模式的影响,让医院的绩效审计指标侧重于当年的短期目标,往往忽视了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使得每一年的绩效审计侧重不同,连续性较差,达不到持续建议改进这样的审计效果。医院绩效审计的目标应与医院的长期战略目标高度统一。根据医院战略目标实施的不同阶段,设定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从而使得绩效审计的结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发展,与医院战略目标相切合,便于战略目标不断调整。

三、医院绩效审计评价的思考

医院绩效审计的核心问题就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笔者大胆引进绩效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试图建立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正如,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教授说的:“衡量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是否成功,应该视其能否有效地满足纳税人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他们必须为客户或利益相关者定义一个具体的目标。财务因素可以发挥促进或约束的作用,但是很少成为主要的目标。”,而平衡计分卡是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出发,围绕着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展开评价。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也兼顾了财务目标的业绩驱动因素,在追求财务结果的同时,监控组织为了未来的成长而培养的能力和获得的无形资产的过程。特别是医院这样一个知识型员工高度集中的组织,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培养智能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包括:优秀的医疗资源、人才T队的培养、完善合理的内部流程、先进的服务理念、员工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满意而忠诚的客户群等等,而这些资产却难以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上得到体现。同时,这些资产的评价是传统财务审计无法给予的,只有通过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依据的绩效审计才能准确地传达这些信息。

医院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根据部门不同职能属性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来确定。医院部门按照职能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临床科室、后勤科室、行政科室。这三类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服务于医院战略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那么他们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也应该是不同。以临床科室为例,临床科室的目标就是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他的客户群是患者,相关指标大致为住院患者满意度、门急诊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投诉等指标;内部流程则是诊疗流程、病历书写流程等与医疗相关的流程指标;学习与成长部分则集中在科研与教育上,一般是论文数量与质量、课题数量与质量、带教的通过率等指标;财务部分主要围绕着药占比、科室医疗收入与成本而衍生出的指标。后勤部门则与临床科室有所不同后勤部门的目标就是配合临床科室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及时、优质的后勤保障;后勤部门的客户群是医院的全部的临床科室;内部流程则关注在有形资产的采购、维护等流程上,对于资产利用效益、效果进行评价;财务则集中在预算执行情况上;学习与成长部分则加强相关的培训力度,特别是高值大型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领域的专业培训,并且与激励政策挂钩,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政部门也是同样的,重点在内部流程的优化,以及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科室。

四、结论

医院绩效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也是解决医院效率低下、医患矛盾突出的有效方法之一。引进平衡计分卡这一领先的管理工具到医院绩效审计或许是打破目前绩效审计僵局的一种方法。(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普兰等.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为[J].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