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基层;民主制度;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59-02

目前,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研究的有:李金红对基层民主深入社区的实现条件等进行了研究[1],王琳将发达国家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发展与广东的某些城市进行了对比等 [2]。但无学者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研究。

一、阿拉尔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1.社区管理机构缺失。自德国的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以来,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但就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的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联系的人群和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设施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故社区建设是指通过增加设区的各种设施、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强一定地域中形形的人对社区的认同感从而主动地参与社区的各种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以协调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家园的民主管理过程。

2.居民民主管理缺失。社区建设离不开民主管理。对该区民主管理的调查结果表明:约50%的居民对民主知之甚少甚至一点也不知道,近60%的居民不知自己有何民利,82 %的居民从未参加过民主选举。

3.居民的问题未解决。因不知自己有何民利,加之社区管理机构的缺失,故社区居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涉及交通、治安、环境、就业、经济发展、民主决策等方面。其中较突出的是环境、治安、经济发展问题。

4.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社区意识指居民的凝聚力及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满意度 [3]。我们将认同感等分成强、较强、一般、较弱、弱五个级别。对居民社区意识的调查结果如下:居民对小区认同感较弱的占40%,对小区的满意度较弱的占23%,对小区没有归属感或归属感较弱的占33%,认为小区居民的凝聚力较弱的占45%。这说明该小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

5.社区活动参与率低。社区活动参与情况是居民对社区建设关心与否的晴雨表。而社区活动参与率与居民的参与意识密切相关。该区居民社区意识不强在社区活动参与方面也有所表现。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情况可从其对社区活动的关注程度、参与过程中主动程度的大小、参与频率的高低、参与者对活动的影响力的强弱等方面来考察。我们将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关注程度等分成强、一般、弱三个级别。对该区居民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居民中对社区活动关注程度较高的仅占16%,近30%的人对社区活动并不关心,从参与频率来看,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仅占28%,而参与较少或不参与的人占了2/3以上,从参与者对活动的影响力来看一半以上的居民基本上对社区活动没有影响。这说明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情况不好。

二、阿拉尔市社区建设现有问题的原因

1.自身特点的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化分工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阶层逐步细化,社会各类资源集聚优化组合的结果,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阿市建市并非如此,它是中央考虑到促进南疆经济发展、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等因素给予兵团的特殊扶持政策,通过行政推动而建立的城市。故其社区建设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有不足之处:地理位置离大中城市远,大中城市的社区建设对阿市的带动作用很小;阿市刚刚建立,再加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工业化进程缓慢,第三产业不发达,这些因素导致其社区建设资金筹集渠道无法与其他城市相提并论,且就政府下拨的城市建设资金而言,阿市也无法与疆内其他城市相比。如2006年阿市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人均支出仅67.7元,远低于全疆22个市的平均水平1 047元。此外,阿市的社区建设还受水资源不足、利用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

2.政府角色错位的影响。社区建设是一个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民主管理过程,但它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如果把社区建设比作一场战争,政府在社区建设过程中,首先,是一个指挥家,应在宏观上对社区的建设方针、策略、思想进行指导。其次,它还应起到宣传队的作用,即向居民宣传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重要性,使其自觉地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活动参与意识。再次,政府还应起到军需官的作用,即为社区建设提供必需的软件和硬件。软件包括制定与社区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提出新的管理思想、找到新的管理方法等。硬件则包括社区建设所需的资金、各种设施等。最后,政府还应像一个监军那样对社区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管,以使社区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社区居民自身的原因。该市居民的年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自身素质的高低都将影响其民主管理意识、社区参与意识的形成、影响其参与社区活动。

三、阿拉尔市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社区建设中的这些问题要解决就必须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制度是指基层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制度 [4]。其内容包括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或业主委员会制度等。居民或业主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组成人员要由居民选举产生。居民或业主委员会制度的建立、落实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有助于小区居民通过正常渠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表达自己对社区建设的种种建议,增强其社区认同感、归依感等,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且社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民主管理过程。故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可促进社区建设。

鉴于阿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应做到:

1.制定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社区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政府完善社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包括对社区的性质是什么、功能有哪些、怎样建立及其管理人员如何产生、配置、居民有哪些民主监督权、如何实现民主监督权等问题的规定。

2.加强对居民民主意识的培养。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作为意识之一部分的民主意识对属于物质范畴的人们的社区建设实践也具有反作用。故民主意识的高低对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民主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加强社区建设。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各种媒介以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其宣传民主知识。此外,社区居民也应从各方面提高其民主意识,如学习有关民主选举的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居民有何民利,怎样进行民主监督等。

3.落实并完善各种民主制度。社区建设需要良法。但良法得不到执行等同无法。故推进社区民主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建设的关键是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一,社区民主管理机构人员的选举。这种选举应体现出“全民性”、“公平性”、“合法性”、“自愿性”。“全民性”是指小区所有年满18周岁的居民都应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公平性”是指候选人的产生应在自荐的基础上先由一定数量的居民推举,再由全体居民选举产生,而不能由政府指定,且选举前要通过各种媒介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候选人。“合法性”是指参与民主选举的人应占社区中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居民的2/3,且候选人得票必须超过参与选举的居民的50%。“自愿性”是指选举时一定要采取匿名选举,且要设定秘密投票间,让社区居民充分自愿地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地行使选举权,选出大部分居民满意的社区民主管理人员。第二,社区建设的民主管理。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的民主管理,而社区建设的民主管理与政府的指导、居民的参与分不开。对政府而言,政府再也不能沿用过去那种直接指挥社区管理人员做这做那的方法,而应从思想上、策略上发挥指导作用。就社区民主管理人员而言,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上他们既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要积极参与、精诚合作。且在重大问题的决定上,要先在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上形成提案,再在社区居民大会上讨论通过,最后付诸实施。第三,社区建设的民主监督。社区的民主监督也须发挥居民和民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就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而言,对小区重大事件的提议、讨论、决策、实施、结果等要及时地以多种形式进行公开,以接受小区居民的监督。除此之外,从小区居民来看,还要让他们愿意监督。这就要充分发挥小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发挥其对小区建设的积极性,唯此,才能集众人智慧搞好社区建设。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小区民主管理委员会对小区居民在民主监督过程中提出的质疑、建议等一定要迅速地做出反馈,并在以后的社区建设中加以改正。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是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指挥者、宣传队、军需官、监军。这四种角色的作用,须同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确保小区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这只船顺利远航。这就要求作为指挥者的政府必须从社区建设思想、策略等方面加以指导以保证该船的航向;作为宣传队政府则应大力向社区居民宣传民主意识、社区主人翁意识,为此船的航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军需官政府则应从资金、设备等方面为该船的远航提供能源,作为监军则应在这只船偏离航向如居民的民主监督权未能实现时纠正其航向。

参考文献:

[1]李金红.基层民主与社区建设[J].党政干部论坛,2008,(12).

[2]王琳.发达国家和中国广东城市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之比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5).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公寓社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学习型组织以团结、协调及和谐为基础,以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为核心,以学习、思考和创新为组织精神,以学习型系统思考为组织的关键特征,以团队学习为组织学习的基础。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认为学习型社区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正规和非正规学习机会的地区,目的是使社区成员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形成价值观,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增进社区的整合和凝聚力。

作为社会中最具有活力的组织团体——高校,特别是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方式改革的深化,高校学生公寓社区管理改革亦在紧张的进行中。从培养高等教育优秀人才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校学习型公寓社区建设对于加强高等院校管理,建设和谐发展校园,实现高校全面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型公寓的概念

学习型公寓应包括以下几项要素:

(一)建立共同愿望。愿望是可以凝聚宿舍成员的意志力,通过达成共识,建立共同愿望,大家努力的方向形成一致,个体也乐于付出、乐于奉献,为宿舍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奋斗。

(二)改变思维模式。任何发展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理思维模式,有所创新。

(三)团队学习。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通过团队学习的模式以促进正确决策的产生,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宿舍向心力。

(四)自我超越。宿舍成员有意愿投入学习,个人与愿望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源泉。五是系统思考:应透过资料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宿舍成员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

学习是思想的正向转换,公寓中的每一个宿舍如果能够顺利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则有助于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宿舍成员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增强自身的约束功能;有助于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有助于大学生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大学生培育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

认识学习型公寓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研究探讨学习型公寓社区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二、构建学习型公寓的意义

(一)学习型公寓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宿舍是除课堂之外学生开展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展示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主要场所。相对于课堂而言,宿舍具有宽松、自由,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的特点。文明优雅、融洽和谐、团结友爱的宿舍氛围,其成员个体在心理、智力水平上发展相对均衡,学习和学术探讨能够更加轻松、自然地进行。这种同学间学习的相互探讨,一方面,强化了课堂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相互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创造良好的宿舍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质。在加强高校、学院乃至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若能解决宿舍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问题,其班级、学院乃至整个高校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学习型公寓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大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人格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锻炼提升的重要阶段,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应付环境和生活压力的能力。学习型公寓利于和谐的宿舍环境的形成,而和谐的宿舍环境有助于大学生保持心态的平和、情绪的稳定和向上的精神状态。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加之年龄相仿,文化层次接近,容易产生心理互动。若宿舍氛围不和谐,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非常大。一个和谐的宿舍,对学生而言,是他们四年生活的“家”,在宿舍学生很容易找到情感依托。在情绪低落时,它能提供情感关怀,温暖和支持,在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它能提供情感补偿,并给予信心和力量。如果宿舍成员关系冷漠,彼此不和睦,那么宿舍成员在心理上就不会有归属感和关怀感,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生活就容易形成孤僻、自私、冷漠的个性。但也应该看到,宿舍风气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保护圈,容易使宿舍成员产生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学习型公寓有助于提升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学习型公寓容易促进和谐宿舍文化的形成,而和谐的宿舍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提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大学阶段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和睦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以及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也是学习沟通技巧、掌握沟通方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阶段。一个文明优雅、学风浓厚、融洽和谐、团结友爱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必然是非(下转第17页)(上接第15页)常和谐的,同样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也是和谐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人际交往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而宿舍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践场所。和谐共处、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其形成更广泛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未来走上社会,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构建学习型公寓的途径

所谓学习型公寓,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公寓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柔性的、有机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公寓组织。高校应积极探索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学生事务管理、党团组织建设、社团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学习型公寓建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型公寓社区的建设工作:

(一)重视高校公寓育人功能的发挥。传统的高校宿舍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缺乏对学生课后再教育、育人、学生成才的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忽视了高校公寓的育人功能。学生公寓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空间环境,更关键的是要为学生通过群体生活的锻炼,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学会与他人相处,开拓事业、感悟人生,培养遵守纪律、服从集体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品质的养成提供机会和良好平台。建设学习型公寓社区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公寓的这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学习型公寓社区的使命。

(二)完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体制建设。在公寓管理体制选择中,不应施行单一的管理模式,而应该采用一种学校行政行为、后勤服务行为、与学生自主行为相结合的、多维度、高效率、混合型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多维度管理体制,实现教师、公寓管理人员、学生三方共同作为管理者的公寓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科学顺畅才能为学习型公寓社区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学习型公寓的成长激励机制、政策引导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引导、激励高校学生公寓成员积极参与终身学习,养成团队合作精神,鼓励教师、社会力量、学生、后勤服务人员提供学习资源并积极参与学习型公寓建设与管理。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3

2014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社区两委正确把握形势,找准发展方向,明确工作目标,结合社区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认真落实市镇的工作部署,保障社区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社区经济发展质量。社区两委干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由高速向高质转变,为建设智慧长安贡献力量。

(一)集体经济稳定增长,社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今年上半年,社区居组两级总资产达141659万,比去年同期减少0.5%。总收入为5673万,其中社区级总收入4553万,与去年同比增长5%;组级总收入1120万,与去年同比减少9%。社区居组两级纯收入为2988万,同比增长1.63%。其中社区级纯收入2085万,同比增长7.8%;组级纯收入903万,同比减少12%。另外,为化解债务风险,降低资产负债率,社区归还银行贷款1000万。

(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上半年,社区新签外资企业2家,引资额为530万美元。增资企业4家,增资额为92万美元。三资出口创汇16706万美元,较去年同比下降27%。新增民营企业1家,增资300万元。

(三)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来料加工企业实现就地不停产转型。社区现有外资企业71家,大部分以外销为主,其中来料加工企业17家,三资企业54家。社区来料加工企业工缴费2805万港元,比去年同期降了38%;三资企业工会经费约13000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从数据上看,企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实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配套服务功能。五里牌社区紧密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城镇”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配套服务功能。

(一)做好居民公寓收尾工程项目。五里牌社区建设办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严抓狠管、全力以赴做好居民公寓内部装修、电梯、周边绿化等配套工程的建设,社区预计公寓7月可交付居民使用。

(二)完成五里牌排涝站重建工程主体建设。霄边原有排涝站经过22年使用,设备陈旧已不能满足现时排洪需要,根据镇统一规划,霄边社区积极做好排涝站主体建设的施工监管,现已完成总体建设的80%,按施工进度,预计2015年11月可投入使用。

(三)做好“三旧改造”项目的方案编写。霄边社区今年积极开展“三旧改造”规划设计工作,编写项目改造方案。上半年已完成了十一个项目初步权属调查及改造方案编写工作,特别是对第一工业区的“三旧”改造项目已与相关公司形成合作方案,目前正在办理土地手续。

(四)做好霄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工作。作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之一,农贸市场是集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和市场性于一体的民生工程。霄边社区“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为理念,以“标准化”和“信息化”为抓手,全面改造和提升农贸市场。今年已按进度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改造工作。

三、借力“三打两建”,营造社会风清气正氛围。社区两委高度重视“三打”工作,积极落实镇委、镇政府的指示精神,迅速成立“三打”专项行动小组、社区“三打”办公室,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社区;居民生活;幸福度

社区居民业余生活的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是社区居民生活幸福度以及社区和谐度的体现。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城市建设的先进观念,以相互借鉴和共同进步。

随着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多,社区的建设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而社区居民生活的发展也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人们所出的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居民对于业余生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失地农民发展为社区居民是社会化发展的必然因素,并非毫无关联。社区的人文环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社区的文化特点、社区居民的风俗习惯,社区居民的喜好差异、社区居民对业余生活的满意度。

一、社区居民的文化特点

就区域文化特征来说,不同的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有现代化的风格模式又有传统的模式。其中每个社区在建设中都力图给人亲切感和居住的舒适感。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人们对于社区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共性,而一个社区的文化特点可以反映出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其中在比较繁华的地段我们可以发现居民的业余生活比较丰富。这里是新老文化接替的最明显的区域。在这里传统的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正在渐渐地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快而新的现代化生活方式。

二、社区居民的风俗习惯

如果在一个社区中居民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的话,随之而来的就是居民业余生活的丰富度比较大。比如一个社区中如果同时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的话,那这个社区的设施除了基本的布局之外还会有带有民族特色的业余文化的分布。由于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凶猛增长人们对于购房的越来越少,因此势必会出现一些租住户,这就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民族的人杂居在一起共同参与社区活动。

三、社区居民的喜好差异

社区居民生活丰富多彩这取决于社区居民不同的生活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偏爱社区居民也不例外,在社区活动中居民往往以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活动。当某些居民的喜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试图自己创办自己的爱好群。比如,社区交际舞比赛、社区象棋比赛等。很多社区的外显文化(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很容易区分社区居民的爱好以及社区业余活动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模式渐渐瓦解,新的城市居民在逐渐增多,城市居民的增多就意味着社区的逐渐增多。由于新型社区的发展社区中的居民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性,因此喜好的业余活动就丰富多样。

四、社区居民对于业余生活的满意度

随着不同的研究对社区生活的解释,关于社区生活的发展不同的居民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原因归结于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社会适应性等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社区中对于业余生活的满意度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较高。由于在社区居民中年轻人大多忙于工作无暇参与其中,而很多退休的老人多半在家,他们参与业余活动的机会比较多,也乐于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在各种社区中随处可见很多有关老年活动的项目。同样比较,在社区活动中女性的参与度高于男性,这是由于传统的社会观念已经不合理的历史背景造成的。从总体来看居民社区业余活动的满意度都比较高,他们乐于参加社区活动,也愿意为社区活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

从总体来看,通过区位、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程度来看。社区的活动整体在向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消极的因素。这种因素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观念所造成的。由于居民的复杂性使得社区业余活动也存在相似的问题。因此研究认为我们在强调社会参与度的情况下应该充分的考虑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中的幸福感。应该从一个全方位和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社区业余活动的发展。这需要政府在制定政策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居民的需求,在调查中制定政策,在适应中调整政策。以确保社区居民的业余活动在一个良性和协调的方向上发展。这种积极地社区活动参与行为对于社区的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区互动中,应该使居民成为社区活动的最大受益者,让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充分的感受到社区活动的好处以及在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增进居民的相互了解,以为社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积极地影响。

综上所述,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居民,而居民只有在社区活动中才能真正的体现自己的作用。我们在强调社区文化的发展中还应该关注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即他们是否有能力使社会居民在社区业余活动中像收看快乐的同时也意识到社区活动的重要性。社区活动需要社区每个居民以及社区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把党的政策和社区居民社会适应性相结合,为社区活动的丰富性增加更多的智慧。使得社区居民能够真正的成为社区业余活动的主宰者和受益者。

目前我国的社区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的发展需要很多人的参与,我们要力图在以后的社区发展中以居民为出发点,使得居民在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幸福感的同时也为社区活动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在共同参与中相互交流,在共同适应中达成共识使得社区中的社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为我们新型社区的活动提供更多的现实参考。

社区中的居民作为社会成员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努力的完善自己的角色中又在积极地适应其他角色,这也是这区居民在社区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在社区活动中居民的参与度以及幸福感是衡量社区活动好坏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岑颖,凌文铨,方俐洛.城市居民社区意识调查[J].改革与战略,2003:35-38.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章编号: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29-02

非物质文化遗传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载体,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如今,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大面积开展了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而且通过举办社区文化活动,真正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社区文化的定义

建设社区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社区和谐,而且一般都指的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城市和乡村、省和市之间的人群流动,形成了大面积、大跨度的迁徙。但这个迁徙不是相对分散的,而是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社区。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审美好恶、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在整个社区当中形成了互不相识的现状,人和人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只能隔楼相望。这样不但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更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公约,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个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表演、实践、知识形式、技能、工艺品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和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形式,其中主要有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手工技能等。在联合国的规定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家族、师徒或者是学堂的形式,传承了三代以上,此外,谱系也必须清楚,这样才具备申遗的资格。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我国自始至终都非常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还对联合国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约和条例十分的重视。早在2004年,我国人大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就批准了我国政府加入这个公约当中,同是,中国也是第一个向联合国递交公约批准书的国家,从此,中国成为了缔约国。在加入了这个公约之后,我国认真的履行了其中的义务和条约,而且也在国内推动了相关的立法进程。 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体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

1.没有将保护措施进行落实

虽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重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因为国家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建立起关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所以在全国出现了很多的宣传活动,很多人都在忙着“申报非遗”的工作。这样的现象导致人们仅仅只把精力放在“申遗”方面,而没有考虑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

2.公众自觉保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非常的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因此必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很多人都缺乏自觉保护的意识,甚至不了解传承文化的重要性。近年来,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依靠口授和行为来进行继承的文化形式正处于灭绝和消失的状态,一部分祖先流传下来的技艺也失传了。此外,还有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料被人们销毁,或者流传到了国外。还有一些人,过度的开发和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3.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难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必须依靠人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很多古老的技艺可能会因为老艺术家生命的结束而失传。这就说明它的传承具有一定的艰难性,另外一些还没有失传的文化遗产,则随时面临中断的现象。

4.保护的经费很少,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缺乏相应的资金,如果没有资金,就缺乏动力,也无法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很多专业的人才不愿意加入其中,缺乏利益的驱动,更不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合理的宣传和讲解。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四、社区和谐建设需要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几千年以前,而且还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财富,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精髓。我国素来尊崇“礼让谦卑”的人文品质,这些都凸显了我国的和谐文化。同时,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国人期望的“世合世泰”,都集中的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相处的思想精髓,而且这些思想精髓也体现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被今天的人们所挖掘和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必须是人们所创造和发明的,所以也必须散发着乡野的醇香。用如今的观点和想法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其不但源于社区,而且也承在社区,并且大多数都和民俗节日、民俗文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很多人为了能够在春节回家团圆,不惜夜以继日、匆匆的赶回家,同时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辛苦一年,只为春节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条广告,在这条广告中有句这样的台词,“快乐也是生产力”,这句台词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说出了我国放民俗节假日的一项初衷,即继承民俗文化,共享和谐生活。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社区建设的双赢

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提出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且在文件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合理的保护了文化遗产,才能够连接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定以及统一。 昆明市五华区高度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建立由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牵头负责,区文产办、各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的五华区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以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五华区文化馆、各街道办事处文化站为一体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网络体系,形成了政府职责部门主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抓,区文化馆具体抓,文化站(室)协助抓的工作格局。为保证五华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

五华区文化馆按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的分类不同,分类别、分层次、分方式进行相应的平台搭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表演性代表人物进行宣传和推广。先后组织了滇剧、花灯、民族歌舞类的500人次参加了元旦海鸥节、昆明春节老街庙会、沙朗白族三月三庙会、“五・一”昆明国际旅游节、6月“遗产日”的演出,充分展示他们娴熟的技艺。还编出版了辑《昆明扬琴汇编》抢救了濒临遗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共有省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30项,区级项目59项。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11名、区级传承人11名。

由于甄选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来自于市里的各个社区,所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具有保护社区的性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也加大了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使得社区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另外,因为民族、民间的文化活动在社区当中的活跃,使得剪纸、土陶、花灯等走进了学校和企业、机关等等,对广大的社会人士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民风、民俗在所的社区被挖掘,社区居民们的文化素养、道德素质被充分的提高,社区也开始慢慢的走向和谐之路, 既完成了文化遗产的传承,又建设了社区文化,所以真正实现了双赢。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在大力的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时候,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的影响和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属的社区,必须将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并且鼓励社区居民和民众积极的参与,这样才能够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并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创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汉军,谢宏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态势:城市社区旅游――以武汉市非遗聚集地江欣苑社区为例[J].大众文艺,2013,(12):3-4.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6

一、基本情况简要介绍

*街道办事处位于市中区中部,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居民3.2万人。主要管辖*、郎茂山两个我市最早拆迁安置的老居民小区和泉景四季花园、卧龙花园、天润苑、山水家园等中高档次的新建小区;老居民区存在“下岗职工多、流动人口多、特困家庭多”的三多特点,新建小区呈现“白领阶层多、省市直机关干部多”的特点。无论从居民构成还是社区建设水平,*街道基本涵盖了我市新老社区的各要素,因此在我们办事处开展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特点突出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指导有力。上至区委组织部,下至街道办事处,对此次试点工作都非常重视。组织部的领导多次到办事处督促指导,帮助我们出谋划策。街道党工委将社工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部署,科学安排,专门成立了“*街道办事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由街道处以上领导干部、各科室负责人、各社区党总支书记组成,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二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试点工作开始后,我们在社区内以黑板报、悬挂横幅等形式大力宣传社工工作,还充分利用科普大学、党员活动日等时机向居民介绍社工人员、宣传社工知识,让居民逐步认识和接纳社会工作者,现已初步形成“有困难、找社工”的氛围。

三是科学设置,注重实效。为了能够将岗位设置得科学合理,切实做到符合群众需求,我们走访入户360余家,发放调查问卷520份,采集信息185条,为顺利开展社工试点工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四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严格执行上级制定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寻求新的创新和突破,在运行机制和体制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采用了“1+X”等工作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

三、认真落实试点任务,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在试点工作中,我们突出重点,在努力实现社工“四化”方面狠下功夫。

(一)努力实现岗位设置的科学化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依照群众需求,在办事处设立一个社会工作总站,在社区设立五个社会工作分站,成立“春红心理咨询室”等五个专业岗位,设立一个外联中心,形成“一总、五分、五室、一中心”的岗位体系,实现“指导有方、保障有力、服务有效、外联有为”的全方位、多层次效果。

“一总”:*街道办事处社会工作总站,由社会事务科科长任站长,负责我办社会工作的全面指导,对社工人员进行管理,定期组织召开协调会,策划活动开展,负责对社工工作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培训。

“五分”:按照服务对象的属地,依托现有的社区服务分站,设立七东社区社会工作分站、七西社区社会工作分站、郎南社区社会工作分站、郎北社区社会工作分站、郎五社区社会工作分站。在各自辖区内,负责宣传社工工作,帮助联系社区居民,为社工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搭建桥梁。

“五室”:按照服务内容的不同,设“曙光”就业服务室、“小摇篮”育婴指导室、“金色夕阳”工作室、“春红”心理咨询室、“指南针”帮教指导室。分别为辖区居民开展就业、早教、为老服务、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工作。

“一中心”:设立外联中心,由社区党员义工担任。负责联络辖区内,从事专业化服务、便民化服务的民间团体、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机构等单位,协调共同做好社会工作。

(二)努力实现人员配备的合理化

按照区里的实施意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我们采用调剂的方式在机关和社区工作人员中,选拔了五名学历较高、综合素质较强、有一定社区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专业社工。

5名社工均具备了较高的基本素质,基本达到了社工岗位的工作要求。

(三)努力实现义工服务的全员化

社工人员配备实行“1+X”模式,即一个专业社工与若干个义工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率先行动,积极充当义工,社区党员义工、团员义工、大学生义工也积极参与,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目前,我们已经与*大学科技协会、自行车协会、电脑协会等志愿服务社团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机制,形成规模庞大的大学生义工服务队伍。

(四)努力实现社工服务的专业化

在发挥五名社工专业特长的基础上,我们着重培养社工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行为方式,以发挥他们近距离接触居民、了解居民需求的直接优势,努力开展好助老爱老、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工作。

四、发挥岗位优势,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小摇篮”育婴指导室

“小摇篮”育婴指导室通过对社区0-3岁的婴幼儿及家长普及早教知识,开展亲子活动,增进母子感情、提高婴幼儿智力,使每一个孩子都享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

“小摇篮”育婴指导室配有4名有育婴师证的义工,专门负责入户随访、早教训练和开展亲子活动。

试点期间,“小摇篮”育婴指导室共介入“付倩女儿学走路”等个案4个,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小组”和“意外伤害处理训练小组”两个小组活动。

“付倩女儿学走路案”是“小摇篮”育婴指导室介入的第一个个案,也是最能体现“小摇篮”育婴指导室社工专业价值的个案。

案主付倩于2007年11月3日,向社工师姚怀琴咨询“孩子都一岁两个月了,可还一直不会走,该怎么办?”

通过会谈,社工师了解案主夫妻双方工作忙,孩子一直由姥姥、姥爷带。老人对孩子细致入微,担心孩子磕着碰着,不让孩子乱爬乱动,致使孩子学走路落在了同龄孩子的后面。社工师得出这是中国典型的祖父母带孩子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运动量方面得不到充分锻炼的案例。

为此社工师制定了详细的会谈计划,于2007年11月5日、11月25日、12月15日三次与案主的母亲张女士进行了交谈,从让她接受科学育儿的观念入手,手把手教给张女士如何正确帮助孩子,从爬行--到扶腋站立--到学走路的正确方法。经过近2个月的不懈努力,孩子现已经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蹒跚走路,通过体格智能测评,已经达到了正常孩子的水平。老人也接受了科学育儿的理念,案主母女关系也更加密切了。

小组活动中,“感觉统合训练小组”主要是通过让家长学习亲子操和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加强婴幼儿血液循环和呼吸机能,以增进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和平衡能力。整个小组活动历时1个月,进行了2次家长亲子操培训,开展了“宝宝爬行比赛”、“宝宝串珠比赛”、“骑木马比比看”等4次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提高了宝宝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能力。家长普遍反映婴幼儿的社交能力也明显提高。

此外,“小摇篮”育婴指导室还对35位婴幼儿家长开展优生优育指导、婴幼儿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亲子感情培养、婴幼儿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咨询服务;对新生儿及3岁以下儿童进行入户随访,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体格智能训练,已有105名孩子的家长,享受到细致周到的早教随访服务;每月开展2-3次早教知识培训,已为45位准妈妈开展了孕前准备、孕期保健、新生儿护理等课程培训,为75位婴幼儿家长讲授了婴幼儿营养、语言开发、学做好妈妈等科学知识,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5次,有力提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二)“金色夕阳”工作室

“金色夕阳”工作室通过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协助老年人充分认知老年、接受老年,帮助其增强个人能力,预防生理或心理上的迅速退化,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帮助老年人适应不良的社会环境,使老年人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安度幸福晚年。

“金色夕阳”工作室由一名社会工作者负责,并由其邀请一定数量的义工协助工作。试点期间,“金色夕阳”工作室共开展“剪纸课堂”等15个小组活动,介入“李爷爷走出孤独”等个案2个。

“剪纸课堂”是“金色夕阳”工作室开展的第一个小组活动。选择开展剪纸课堂作为“破冰”,因为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而且社区的老年人学会以后接着就可以派上用场,装点家园,活动开展后深受老年人喜爱。

“包饺子比赛”、“体验科学健身”等活动,培养了老年人的协作精神,锻炼老年人的全身协调性,给老年人的生活增加一些趣味性,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

“社区是我的家园,我要维护它”、“我环保,我自豪”、“情系灾区,我们在一起”等活动,拉进了老人与社会的距离,体现了老有所为,发掘了老人的潜能,使老人有一种“老有所为”的能力感,提高了他们的身心素质、社区参与程度和社区归属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了社区生活。

“写春联、送春联”、“元宵佳节共欢乐”等活动给予了老人春节慰问和精神的安慰,为组员营造了温馨热闹的环境,使老人们感受到了小组成员带来的欢乐,培养了小组凝聚力。

“关注听力健康”、“为老人上门义诊”“夏季健康行”等活动,增加了老年人的健康养生知识,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帮助老年人建立了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

“参观*战役纪念馆”活动,采取“缅怀”的工作方法,通过带老人参观*战役纪念馆,带老人回到6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去,回想曾经勇于奉献、不怕牺牲、顽强不屈的精神。帮助其增强个人能力,预防生理或心理上的迅速退化。

在介入的个案中,通过会谈,社工了解到李爷爷的儿女都没有在他身边,一个人生活得很是孤单,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为此社工制定了详细的会谈计划,采取了怀旧和生命回顾工作方法。鼓励李爷爷回顾过往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或时刻,从回顾中让老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鼓励老人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详尽地倾诉出来,以达到内省的目的,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

通过三次会谈,李爷爷情绪明显好转,开始与家人、邻居往来,重新建立了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曙光”就业服务室

“曙光”就业服务室在掌握社区下岗失业人员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通过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再就业援助等渠道帮助其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使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试点期间,“曙光”就业服务室共介入“指导毕业生小王如何找工作”等个案3个,开展“创业服务进社区贴心行动小组”、“明天会更好小组”等3个小组活动,同时凝聚集体智慧,设计出“曙光”就业服务室的图标。

个案“指导毕业生小王如何找工作”在大学生普遍找工作难的今天具有典型意义。社工师了解案主小王有理想、成绩也很不错,可找工作屡次碰壁,加之案主家里经济拮据以及旁人的错误思想灌输,令其产生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只能靠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偏颇思想,从而也就不愿意再去尝试找工作了。

为此社工师制定了详细的会谈计划,于2007年12月5日、12月25日、2008年1月18日三次与案主小王进行了交谈,从寻找共同语言、建立信任基础入手,让其详细描述两次面试的经过,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用一些贫困出生的成功者的事例以及社工师自己的实际例子扭转案主的偏颇想法,让他相信这个世界是承认个人的能力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的。经过近2个月的工作,案主已决定再次参加工作招聘,并显示出较强的自信心。社工也根据案主情况,积极联系用人,协助就业。如今小王已经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并积极投身其中。

此外,协助*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同辖区内51名“4050”的失业人员签约社区公益性岗位;推荐公益助学人员名额2人;积极宣传《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两部新法律;每月入户随访就业困难家庭,及时为他们带去最新就业信息;全力通知社区内有需求居民参加金融知识讲座及各类招聘会13次,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四)“春红心理咨询室”

“春红心理咨询室”以关爱社区居民个体心理和谐,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为宗旨,把维护和增进居民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用心理学专业知识,随时随地对广大居民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进行咨询与疏导,对严重的心理疾病进行干预与建议。

试点期间,“春红”心理咨询室共介入个案10人,计17次;团体讲座4次;黑板报2期;调查问卷2次;咨询宣传活动2次。在社区逐步形成“心理健康为了人人,人人需要心理健康”的氛围。

个案“王女士邻里闹矛盾”情况是这样的:王女士因收水费的问题与一楼的女教师发生矛盾,心感郁闷。社工师在于其交流中发现,真正的问题是王女士在文化部门退休后心理落差所引起的心理矛盾冲突,当收缴水费事件触及到她这一心理问题时,矛盾就发生了。

通过交谈,找到了王女士的心理症结,使她客观地认识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邻里关系得到改善,促进了邻里和谐。

试点期间,“春红”心理咨询室进行四次不同专题的团体心理讲座与辅导。2008年3月14日请劳教所的心理专家对辖区居民进行了有关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对居民如何掌握防骗术,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3月28日对居民进行了“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指导”讲座,对维护家庭和谐,创建和谐社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5月16日针对辖区老年人举办了“老年心理健康维护”的讲座,受到了辖区老年朋友的欢迎。

汶川地震发生后,“春红心理咨询室”围绕灾难对人们心理的冲击,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心理疏导工作。居住在辖区的四川成都籍打工姑娘,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因牵挂家乡和家人,情绪一直十分低落,社工师获悉此事后,一方面积极帮助她联系家人,一方面到其家中对其跟踪进行心理疏导。经过近半个月的疏导,小姑娘顺利从地震灾害的阴影中走出,积极参加到重建家园的行动中,并为家乡捐款捐物,贡献力量。

此外,李春红还以小组的形式,向居民普及宣传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汶川地震使“春红心理咨询室”更加认识到了心理关爱的重要性。

(五)“指南针”帮教指导室

“指南针”帮教指导室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试点期间,“指南针”帮教指导室共开展个案3个,座谈、入户走访11次,开展“爱我家园”公益劳动、“3.13”义务植树和社区矫正对象家属支持3个小组活动。

案主李某2005年3月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缓刑三年。通过与案主座谈、家访,社工师重点强调对其思想和心理矫正,注意沟通,利用每周一次的电话汇报和每月的公益劳动机会,了解其心理历程和心理变化,并注意掌握李某的学习和就业情况,了解到李某有求学的意向后,积极鼓励其参加学习培训。通过近一年的指导帮教,李某现在已经顺利回归社会。在山师东路经营了一家服装店,虽然刚刚起步,但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五、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和支持,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前提

由于社工试点是一项全新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试点初期对如何开展工作感到茫然,觉得无从下手。去年9月,区委组织部对社工试点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及时举办了培训班,使我们领会了文件精神,初步理清了工作思路。街道党工委多次召开协调会,大家统一了思想、消除了分歧,确保了试点工作如期启动。因此,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心,很难保证试点工作如期进行;没有街道党工委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很难保证各社工充分发挥功能,圆满完成试点工作。

2、合理设置社工岗位,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关键

满足居民群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保障困难群体最基本的权益,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的核心。我们在设置社工岗位的时候,充分考虑以贫困居民、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问题青少年等为重点,优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流动人口服务、婴幼儿早教服务等领域推进,设置的岗位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受到了居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3、“1+X”模式的应用,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保证

在工作中,我们实施了社工与义工联动的“1+X”模式,即一个社工,带着若干义工一起从事社工工作。目前,“小摇篮”育婴指导室,义工是固定的4个具有育婴师资格证和早教工作经验的社区工作人员;“金色夕阳”等四个工作室,义工人数是根据每次活动需要,临时确定。有了这些义工的参与,社工就有了强有力的帮手,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有成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工活动的影响力。

社工与义工都是“助人”,社工的特点是“助人自助”,义工的特点是“助人为乐”。义工的壮大需要社工的带动,社工的发展更离不开义工的参与。社工和义工的有机结合,为社工试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居民寻求社工帮助的意识不够。社工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被居民接受、认同并主动参与,需要一个过程。通过10个月的试点工作,5个社工岗位开展了不少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回顾一下,大多是社工主动开展的小组活动,由居民主动寻求社工帮助的不多。今后,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更大范围内扩大宣传,是社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社工专职化程度不够。在社工人员队伍配备上,现在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调剂机关干部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队伍素质高,工作主动性强。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社工承担“社工工作”和“本职工作”双重任务,很多情况下社工是在完成本职工作后,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从事社工工作的,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社工工作上,因此专职化程度不高也是这次试点工作中比较遗憾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