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考核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考核材料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成本核算 必要性
自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许多事业单位的运转和发展直接受制于政府部门,资源配置难以优化,事业单位缺乏真正的自,形成“等、靠、要”和“吃大锅饭”的格局,在财务管理上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因而,也较少进行成本核算,或是只进行简单的账务记录,起不到加强管理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人权、事权、财权的下放,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正在和将要走自收自支的道路,无法避免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局面。由此,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势在必行。搞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既能提高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管理水平,同时还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核算的单一性。 事业单位一般采用预算会计,由于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也无需承担较大经济责任,所以不重视经费消耗,不重视经费支出效益。
2.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 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很多单位早已丢失、报废或私人长期占用的固定资产,以及实物形态严重磨损、毫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未作清理、催收或报废处理,账面上反映的仍是其原始价值。
3.会计( 成本) 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 对收入和费用按照货币资金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虽然能够适应预算管理考核的需要,但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是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费用负担与受益对象不匹配,因而不利于费用与成果进行比较、考核。
4.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许多事业单位在现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下,从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动机。在事业活动中不仅不注重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而且有成本最大化倾向。与企业组织不同,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其运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事业单位的资金提供者不要求得到经济回报,政府及其他出资人也不需要事业单位提供利润信息,所以也就没有核算成本的外部压力。鉴于此,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应在不违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在其内部推行一套能满足内部管理需要的成本核算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才能应对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意义
1.价值规律要求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和长远发展,则必须利用价值规律不断进行资源配置,加强管理,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积累社会财富。
2.事业单位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需要加强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命运掌握在政府手中,因为他们所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而市场经济时代政府通过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而其他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已大大减少,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命运掌握在成本手中。
3.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可以合理定编定员,分流富余人员,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少事业单位发展中的瓶颈,让在岗人员劳有所得,安心工作,富余人员自谋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挣得更多的收入,从而实现了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样不但推动了分配制度改革也促成了人事制度改革,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向着高效、精简、服务方向发展。
4.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有利于考核事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当前政府和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考核是通过目标责任制来完成,而目标责任书的制订主要依据成本核算。
5.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促进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事业单位一般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达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即既要有利于社会又要有利于单位,则必须通过成本核算来完成。
三、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应处理好的关系
1.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事业单位不能以降低成本为借口降低服务质量,也不能以降低服务质量为条件来降低成本,必须质量与成本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2.数量与成本的关系。要在增加服务项目的同时努力降低成本,努力寻找服务项目与成本消耗的黄金分割点,既使单位受益,也使被服务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3.成本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现代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现代科技用于实践,为人类造福,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也就降低了消耗即成本。如很多治疗癌症药品价格由过去的成千上万元降为现在的数百元或数十元,这些都是科技的作用。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成本在降低。
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多数事业单位是以社会效益为主而兼有经济效益而服务于社会,因此该以社会效益为主的事业单位我们决不能反客为主即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主次关系必须分清。
5.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成本核算是建立在健全的财务管理之上,是财务管理的继续延伸,成本核算搞好了,更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谈成本核算有如空中楼阁。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可以优势互补。
四、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重点应做好的工作
1.健全各项制度。定额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定额,以及设备利用,资金占用和费用开支等定额,并及时检查和反映定额的执行情况;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每月、每季、年末进行实地盘存制并对结果进行进行处理,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成本核算工作正确进行;健全单位内部计划价格制度,内部计划价格是单位内部结算的依据,也是实行内部经济核算制度的重要条件。 单位在进行材料、存货等的购进或销售时可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并于每月月末进行成本差异分摊 ;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记录,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成本核算的质量.事业单位应重视原始记录的登记,传递,审核和保管等项工作,建立统一的核算流程,努力规范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核算的工作。
2.管理者的成本核算意识。作为管理者首先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意识观,然后正确去操作,若没有此意识,就谈不上进行成本核算,这也是成本核算的前提。管理者应不断的学习和参加培训,特别是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来提高成本核算的意识、方法等。
3.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应按企业会计准则计提折旧,而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那么固定资产达到报废期限的更新换代怎样处理?收费标准怎么制订?成本能否收回?都是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则必须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和吸取企业相关经验及参照相关法规制定出一个可行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方法。
4.存货及材料采购成本核算。部分事业单位对存货及材料的采购未进行成本核算并不善于管理,出现寅吃卯粮、拆了东墙补西墙,使单位严重恶性循环。只有对存货及材料采购成本进行成本核算,建立正确的补偿机制和良性运行模式,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5.销售成本核算。部分事业单位未进行销售成本核算,平时及考核时报表上是盈利,而在问题出现时则是问题多多。因此每个月都必须做好销售成本的核算,做到实事求是。
6.无形资产成本的摊销和修理费用的摊销。购入无形资产应从购入当月按使用年限进行摊销计入成本;修理费用可采取计提或在两次大修理期间摊销。
7.运用激励机制,实施考核奖罚。加强成本管理,控制成本费用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需要扎实的管理基础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利用激励机制对各部门、科室、班组和责任人实施成本管理考核,奖优罚劣,这是十分必要的。对每一项成本控制目标,以项目责任状的形式落实到部门与班组,明确责任人和奖罚办法,然后根据每项经济业务进度、质量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实施奖罚,这也是成本管理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总之,进行成本核算是深化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关键措施,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结合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切实做好工作,一要统一认识,明确事业单位实行成本核算的意义,二要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基础管理,建立科学而又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三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财政、审计、监督等部门要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的建立,做好指导、监督和促进。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考核材料范文2
第二条档案管理升级工作的目的,是强化科技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科技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三条本办法主要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地方政府部门所属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县团级以上(含县团级)独立的科学技术事业单位(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单位)。
第二章等级划分与考核内容
第四条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分为: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和省(部)级三个等级。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等级标准及考核内容见附件一。
第五条省(部)级标准及考核内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未单独制定部级标准的部门,其直属科技事业单位的考核、评审可按该单位所在的省级标准进行。
第三章申报、考评与审批
第六条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申报工作,原则上采取自愿申请,逐级晋升的办法。一般在升级一年后方可申报更高一等级。
在首次申报档案管理等级时,对确实具备越级申报条件的单位,其越级申报需经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批准。直接申请升为国家二级档案管理的单位必须经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直接申请升为国家一级档案管理的单位必须经国家档案局批准(科研单位同时抄送国家科委,勘察设计单位抄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考评和审批工作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从严要求。
第七条升级申报程序为:各单位在严格按照《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级标准及考核内容》自检合格后,按其隶属关系向主管部门或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告(申请报告内容见附件三);并填报《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登记表》(附件四)及《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基本情况调查表》(附件五)。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城市所属单位向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同时抄送地方专业主管部门;部委直属单位向国务院主管部门档案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同时抄送该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城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第九条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的考核评定,按隶属关系进行。地方所属单位的档案管理升级以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会同地方专业主管部门组织考核评定;部委直属的单位以国务院主管部门为主,会同或委托(必须有委托函)单位所在地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考核评定。国家一级档案管理的考评应分预审和考评两步进行。
第十条考评工作程序
(1)听取申报单位自检情况汇报;
(2)对照申报等级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逐项考核;
(3)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议,提出考评意见并作出考评结论;
(4)向申报单位公布考评情况,并宣布考评结果;
(5)整理汇总有关考评材料,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务院主管部门报告(上报材料要求见附件二)。
第十一条审批工作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根据考评组的考评意见和结论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国家一级档案管理"单位的审批工作按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国家档案局批准;"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单位的审批工作,由国家档案局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城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并报国家档案局备案(备案材料见附件二)
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等级经批准后抄送国家科委;勘察设计单位档案管理的等级经批准后抄送建设部。
"国家一级档案管理"的审批工作原则上每半年进行一次。
第十二条"省(部)级档案管理"的申报、考评和审批工作由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国务院主管部门进行。
第四章考评组的组织
第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城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根据档案管理升级工作的需要设立考评组,负责进行考核评审工作。考评组由国家级和省(部)级评审员组织。
第十四条考评组一般由5--7人组成。考评"国家一级档案管?quot;单位时,考评组至少应有4名国家级评审员;考评"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单位时,考评组至少应有2名国家级评审员。
第十五条国家级评审员的条件
(1)能够正确理解并执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
(2)能够熟练掌握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标准,工作认真负责,秉公办事;
(3)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大专以上学历并有五年以上档案业务指导或科技管理工作经验。
第十六条国家级评审员的职责
(1)接受对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工作进行的业务咨询;
(2)参加国家一级、国家二级档案管理的评审工作;
(3)及时向档案行政管理棵藕凸裨褐鞴懿棵欧从晨萍际乱档ノ坏蛋腹芾砩豆ぷ髑榭龊臀侍狻?br>第十七条国家级评审员的聘任
国家级评审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城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务院主管部门推荐,国家档案局审核后聘任(推荐登记表见附件六)。
第十八条各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主管部门档案管理机构中,已聘任为企业档案管理国家级评审员的,可以兼任科技事业单位管理国家级评审员。
第十九条推荐人选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科技人员或科技管理人员。档案管理国家级评审员任期五年,到期可以续聘。不再从事升级工作的应改聘。
第五章发证与奖励
第二十条档案管理等级证书是验证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的标志。获得国家级档案管理证书的单位,在全面质量管理、设计单位资格认证、单位管理升级等考核验收时,享受档案管理专项工作免检权,并可作为评选先进单位的考核依据。
国家档案局统一印制国家一级、国家二级档案管理证书,并定期公布"国家一级档案管理"单位名单。
第二十一条暂未进行单位管理升级等评估活动,而先行获得档案管理升级证书的单位,单位要给予有关部门或人员以表彰和相应的奖励;单位已进行管理升级等评估工作,档案管理达到同步升级或高于单位管理等级者,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同时享受单位管理升级的奖励待遇。对档案管理升级工作做出重要成绩、表现突出的档案管理人员,其事迹可作为评选先进工作者或晋升的考核依据。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
事业单位考核材料范文3
现状
一、法人证书查验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二十个相关部门中,只有人民银行、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三个部门重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查验工作。人民银行在给事业单位开立银行基本帐户、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给事业单位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时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前置条件,把关较严,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给少数事业单位核发《营业执照》前严格查验了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业务范围和经费来源情况。其余十七个部门在相关业务工作中均不够重视法人证书查验工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的认识不高,认为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一样,都是国家的(国有),从‘生’(设立)到‘死’(撤销)都是国家包办,行政机关不需要注册登记,事业单位也一样,因而查验事业单位的法人证书没有多大意义。二是少数部门没有明确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的目的和要求,未开展此项工作,他们不熟悉中央编办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精神,只按照各自线上的规定要求办事。三是少数部门在开展相关业务工作中有查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的要求,但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列入日程工作的安排,没有把法人证书作为一项重要的材料要求提交并存档,因而形成了“查不查验一个样,有证无证一样办”的局面。
二、法人证书查验工作操作上很不规范。开展了查验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工作的相关部门在操作上也很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验主义作风,明知道有查验法人证书的要求,但把要求置之脑后,凭经验和印象给人办事,常说的一句话“自已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很多年,那些单位是不是法人心里很清楚”。二是查验程序形同虚设,有的部门是要求提供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复印件,有的部门是要求在相关的表格中填写法人证书的号码和有关内容,但实际上提不提供、填不填写都无所谓。问及他们,他们认为对他们要开展的工作没有多大影响。三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提交的材料不准确,有几个部门要求提交的事业单位法人资格证件都是组织机构代码证,他们认为有代码证就应是法人机构,但我们认为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前置条件是法人证书,但它不能证明一个机构的法人资格和相关内容。还有些部门查验事业单位的身份主要是看有没有县编委的批文,有批文就认可。提交的材料比较随意,个别部门要求提交事业单位的身份材料就是由本单位出具的证明。
三、法人证书查验工作缺乏监督和管理。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部门有人民银行及各商业银行、国税局、地税局等中央军,有工商、技术监督、国土资源等省、市管部门,还有一系列县管部门,他们各自以线上的政策规定和要求为准。在法人证书查验工作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操作的随意性很强,离中央编办等15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要求甚远。目前,没有一个机构就此项工作对这些部门实施有效监管,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由于人员少、地位低,对其监管泛力。
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搞高社会共识
“我们办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好象没有什么作用?”,“事业单位是编委批文设立的,查验证书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到这样的责问和质疑,觉得有必要就事业单位登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释,只有全社会都认识到其要义,才能使事业单位登记工作变成为一项自觉的行为。首先,要明确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对事业单位进行依法治理的需要;是保障事业单位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是防止政府“越位”,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是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的需要。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 “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国务院颁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既是依法管理事业单位,也是健全我国法人登记制度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一环。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发动,搞高社会共识。一是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深度宣传,让《条例》精神贯穿到基层、深入到人心。二是建立并落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定期培训制度”和“相关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开展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学习,是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使法定代表人由了解法规政策条款转变为主动申报登记和年检的自觉行为。涉及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的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十分必要,相互学习和监督,依法管理事业单位的相关业务法动,提高法人证书的使用效用。
二、 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建立监督制约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考核材料范文4
为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事业单位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乡实际,现制定城头乡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考核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评价制度。通过考核,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绩效工资,调动事业单位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积极性,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成立考核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委组织委员刘洁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本次考核的方案制定和执行。
三、考核范围和期间
(一)考核范围: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工贸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城管环卫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财政所事业在编人员。2014年度新分配事业单位人员根据相关规定,参加考核但不定等次,绩效工资按实际工作月数核定。
(二)考核期间: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四、积分计算方法
(一)基本分:年度考核民主测评,测评结果优秀90分,称职80分,基本称职60分,不称职0分,考核民主测评得分为基本分。
(二)加分:
1.部门负责人加10分。部门包括:农技、计生、村建、文广电、工贸。
2.表彰:个人在2014年考核评比中得到乡级表彰加1分,县级表彰加2分,市级表彰加3分,省级及以上加5分。集体表彰为所在集体全体人员每个人加分同上。
(三)减分:
1.无故缺勤减2分/天,事假减1分/天,迟到减1分/天。此考核由党政办提供资料。
2.违反工作纪律的减5分/次,由乡纪委认定。
3.县级及以上各项考核评比在全县倒数后三名的相关单位所有考核对象减5分/人,该单位负责人是考核对象的减10分/人。
事业单位考核材料范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评价机制;监督约束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5日
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概述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就是规范事业单位自行发放的津贴补贴,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规范绩效工资内部分配程序。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考核的基础上,由主管部门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在绩效工资中确定分配项目。在分配中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工资政策认识不到位,职工思想有待转变。职工对绩效工资的期望度较高。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限高政策,对部分高收入单位来讲,收入不增反降,单位因此对推进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也存在个别单位错误认为工资调整只是人力社保和财政部门的工作,不主动参与分配方案设计,希望有统一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从而在工作上产生懈怠。
再者,原有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观念已根深蒂固,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对绩效工资的制度理解并不透彻,甚至有一部分员工只关心个人收入,认为实施绩效工资就是变相涨工资,对于具体绩效考核及绩效分配这两个过程没有较高的参与度,绩效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与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二)激励作用有所弱化。绩效工资实施给单位管理带来了新矛盾。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涉及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许多职工认为奖励性绩效工资是个人应得部分,拿出来重新分配不合理,从而引发单位内部干群关系紧张,导致团队合作精神淡化,没有真正起到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还有些单位出现绩效工资分配新的平均主义。由于没有一套科学的绩效工资考核指导意见,单位所制定的分配方案过于简单,搞平均主义、大锅饭,从而造成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这就损害了单位原高收入群体、业务骨干既得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单位的良好发展。
(三)考核制度不够完善,评价标准不规范。缺乏与绩效工资相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实施难点主要是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难点是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行之有效的岗位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岗位绩效评价标准不科学、制度不完善。另外,国家对各类事业单位也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由于事业单位性质差异较大,经费保障不一,各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分配办法困难重重,需要各业务主管部门大力指导。但部分主管部门也没有行业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性意见出台,指导无从下手。
(四)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绩效工资的分配对于单位职工来讲,是一件关系自身利益的大事,所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尤其是事业单位,还没能建立专门的部门,配备专业人士对这项工作进行监督的情况下,就更难公平公正地推行,阻碍了绩效工资考核制度公平客观的实施,自然也谈不上全面深化绩效工资的改革。
三、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宣传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破除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等固有思想的束缚,消除对改革的抵触情绪。通过培训学习、讲授辅导等形式使广大干部员工深入理解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分配的实质和具体内容,人人树立创先争优的竞争意识。尤其是中层以上干部和实际执行者,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绩效工资体系、机制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保证充分发挥出绩效工资体系的各方面作用。
(二)要科学设岗,合理调整人员结构。事业单位应转变以往“因人设岗”为“因事设岗”。由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劳动强度、技能、经验等,所以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岗位价值。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描述、岗位分析和评价,准确地衡量各个岗位的价值,然后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合理的岗位,把岗位设置作为一种制度落实下来。这样,用人制度才能随之变化,做到因岗设人,岗变薪变。
(三)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事业单位要根据行业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完善内部考核制度,按照专业技术、管理层面、工勤岗位具有的特点来进行具体的绩效考核,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职责权限等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单位在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之初,应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中,应当体现对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业务骨干的激励作用,在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时,建议注重以下几点内容:
1、合理的考核评价内容。事业单位考核内容不再仅限于对所做工作的简单罗列。考核指标覆盖要全,要反映员工个体的岗位特点。考核的内容扩展到品德的考评、工作能力的考评、工作态度的考评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等,同时要突出重点,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量化的尽可能予以量化。
2、明确的评价标准。要做到绩效考核所依据的数据真实,可核查、可印证。考核应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针对客观考评材料进行评价,尽量避免掺杂主观因素和感彩,也就是 “用事实说话”,同时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能相互印证。
3、做到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一般是年底时,对被考核者年度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而日常考核主要是对被考核者日常履职情况的考核,日常的考核资料积累是产生年度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因此事业单位应该重视日常考核,为定期考核提供切实可行的准确记录。
(四)完善分配方式。分配办法要与考评结果相衔接,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自主灵活的分配方式。应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要避免重复按岗位进行分配,也要避免平均主义,要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制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职工意见,提交职代会或领导班子通过后,报上级部门审核,人社局、财政局备案审批,分配方案要经得起群众监督。
要打破事业单位在内部分配中受到的比例限制,根据考核结果,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形式和分配办法。从绩效工资中抽出5%纳入绩效考核部分,以此平衡生产工作中劳动量的问题。
事业单位考核材料范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评价 对策
事业单位是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由我国政府直接管理和拨款,为我国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领域的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效率与效果。绩效评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与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我国事业单位对绩效评价重视程度逐渐加大,从而对绩效评价的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通过改进绩效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绩效考核的范围,有利于员工和组织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员工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绩效管理的实施,因此,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就成为事业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事业单位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1、完善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事业单位过分强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造成了事业单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近年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机构数量的不断增长,从业人员的队伍也日益壮大,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面对大规模的事业单位系统,政府要加强进行规划与管理,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实现其社会价值。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有必要对其职能作用、服务形式、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调整,加强组织绩效管理力度,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2、完善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如何提高绩效已逐渐成为现代事业单位管理的需要重视和解决的任务。改善绩效的前提条件是掌握当前的绩效水平状况,以此为参照对象,通过与预期绩效作比较,从而找出两者的差距,为后期的评价目标的调整完善提供充足的参考依据。事业单位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没有科学的评价依据,绩效考核停留在主观判断上,缺乏定量的细化的评价指标来判断评估部门决策与员工绩效,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贯彻执行力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顺利开展。
二、我国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考核对象界定模糊
考核对象的确定,也就是考核的定位问题,是绩效考核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对绩效考核的重视,没有深刻认识到考核对象对绩效考核效率的影响,而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如某事业单位以目标任务为考核对象,而忽视了财务指标的内容。多数事业单位只是“为考核而考核”,导致实际绩效考核工作缺乏方向性,同时直接导致绩效考核方式的选择不当,整个绩效考核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实际的监督管控作用,不仅降低了事业单位对从业人员的监督力度,也影响了事业单位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2、评价指标重定性指标,轻定量
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行政职能和服务大众的工作宗旨,导致其部分工作绩效难以用具体数据来描述,绩效考核往往局限于定性描述的形式,绩效评价体系大多采用定性指标来衡量,缺乏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大多数事业单位往往只是根据历史材料或年度工作总结来进行描述评价,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导致对被考核单位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等绩效表现无法有效考核,绩效评价流于形式。同时,定性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者的经验或感受,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客观性,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效度和信度。
3、绩效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
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员工的认可,这就需要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同时这也为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组织才能掌握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反馈意见,为评价考核的改进提供依据。目前,不少事业单位忽视了与员工的沟通,只是单方面地实施绩效考核,没有结合组织与员工的实际情况,评价考核的目标缺乏实际意义,评价指标的选取缺乏科学性,导致员工在被考核过程中不能积极配合,绩效考核工作实施难度加大。同时,一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缺乏沟通,致使考核工作缺乏连贯性,后期的绩效考核计划缺乏准确的参考依据,阻碍了组织绩效考核的稳定有序的持续开展。
4、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脱节
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与协助,对于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对个人进行绩效考核时还应该包括对员工所在的团队进行综合评价。但是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中没有将这点考虑在内,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很多单位在考核个人绩效时只参考部门领导的意见而没有对其部门的绩效进行加权评价,导致员工“个人主义”滋生,缺乏集体主义感;而对于部门团队绩效突出的员工来说,可以坐享其成,导致员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组织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三、运用平衡积分卡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
我国事业单位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事业单位行政执行的有效性的一种现实、有效的选择。就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现状来看,运用平衡积分卡完善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遵循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相对于一般商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根本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事业单位取得经济效益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与其社会效益,因此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应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其次,坚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事业单位绩效的影响因素不一定都能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因此需加入相应的定性指标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使单位的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综合性和导向性。最后,坚持当期指标和递延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由于部分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防震减灾设施的建设、卫生免疫领域的研究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仅要包含当前会计年度的绩效指标,还要考虑对未来会计年度的影响程度,即坚持当期指标和递延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2、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从平衡积分卡的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发展创新维度入手,全面分析和确定事业单位各部门和各人员的绩效指标。
(1)财务维度指标。财务性指标是反映事业单位绩效的最直接、有效的指标。与一般性商业企业不同,事业单位更多的是依靠财政拨款或其他收入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因此财务指标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能够衡量事业单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用来反应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事业支出情况和偿债能力情况等三个方面,主要包括经费自给率、资产使用率、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创收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率、现金流入比率等,其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或其他会计资料。
(2)顾客评价维度指标。顾客评价维度指标主要是为了反应单位员工对待客户的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等,其目的是提高单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保证服务质量,因此可以从员工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效果两个维度进行衡量,具体指标有客户满意率、服务保证率等。
(3)内部流程维度指标。内部流程指标是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单位可以通过内部流程的相关指标来考核内部流程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流程指标包括组织和制度创新率、流程效率以及总营运成本。其中,流程效率可以用每个流程所需的时间来衡量。
(4)学习和发展创新维度指标。学习和发展创新维度指标是衡量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指标。事业单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事业单位应严格把好人才质量关,通过竞聘上岗,重视所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培训和知识竞赛等方法来保证单位人员的工作动力和创新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事业单位学习和发展创新维度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人才引进投入、人才培训成本、核心员工流失率、获奖情况以及创新成果等。由于事业单位所处行业众多,因此在进行相关指标设置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科研事业单位应关注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医院应关注每年外聘专家的人数及增加幅度。
3、事业单位利用平衡积分卡进行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应注意的事项
事业单位利用平衡积分卡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时可能产生决策层重视不足、缺乏战略目标支持、缺乏制度与组织保障以及相关指标难以量化等问题,因此单位在进行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首先,提高单位决策层的重视程度,改变单位管理人员对组织价值的认识,增强其对平衡积分卡的认同感,并推动全员参与实施;其次,明确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在确定组织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进而确定有效的关键绩效指标,这是保障平衡积分卡实施的关键点和难点;再次,整合分散的管理制度和职能部门,制定有执行力的单位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并建立平衡积分卡实施小组,帮助解决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最后,合理设置相关维度的评价指标,根据单位特征适当突出平衡积分卡四维度指标的某一维度或某几个维度,如以经济取向优先的单位可以突出财务维度的指标,确保总体指标的可行性。另外,根据指标的可量化程度,对不同指标确定不同的权重,并对指标进行筛选和归类,减少无效指标的设置、排除重复性指标。
总之,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是一项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的衔接,以及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现代事业单位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姗姗:关于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