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1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

一、引言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至2010年9月,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国会会计准则,其他主要国家或地区也制定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时间表(IASB,2010)。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导致各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或多或少的发生改变,而会计准则又具有一系列经济后果,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后果。

二、国外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具体可以分为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经验证据方面的研究。

理论研究方面,Ball(2006)把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分成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正面经济后果包括降低投资者的风险、减少投资者处理财务信息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效率、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减少成本、改善公司治理和减少债务资本成本等,负面的经济后果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利后果、减少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竞争、减少创新以及会产生“搭便车行为”。

从衡量经济后果的变量和分析视角来看,国外研究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会计信息质量视角的研究、信息不对称视角的研究以及资本成本视角的研究(刘晓华,2011)。如A twood等(2010)从会计信息质量视角分析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发现国际会计准则下正盈余的持续性与美国会计准则、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正盈余的持续性不存在显著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小于美国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但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下亏损的持续性不存在显著差异; Daske等(2008)通过对样本公司的分组分析发现只有公司有激励提高透明度和法律执行程度较强的国家和地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才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股权资本成本;Christen sen等(2007)从资本成本视角实证了公司越具有资源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特征,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后资本成本的下降幅度越大。

三、国内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成果比较多,但是经验研究还有所欠缺。

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有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2012)基于2010年财政部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说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分国内利益集团和国外利益集团二个影响对象,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国内利益集团的国家、企业、会计人员、独立审计机构和国外投资者正负二方面的经济后果。林秀琴(2011)指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二个方面,还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对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探讨。

经验证据方面,主要有崔慕华(2010)运用实证就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各个利益主体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指出会计准则国际化并没有对政府、债权人、股东和国外投资企业等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利益主体产生预期的经济后果,但是却带来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的负面经济后果。2010年崔慕华在《现行会计准则之经济后果检验》中采用时间研究法验证了现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确实存在,且债务契约、公司规模、监管政策和股权结构是现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影响因素。王亮亮(2012)等从契约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实证检验了研究开发支出准则变化降低了企业盈余报告的压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R&D投入,与原R&D支出会计处理方法相比,新准则更符合研发投入的经济实质,提高了报表的价值相关性。

四、结论和展望

笔者发现对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否能够带来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不对称减少、资本成本降低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经济后果,各位研究者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当前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整体经济后果,对经济后果在不同特征公司之间的横截面差异关注不够。仅仅从会计信息质量、信息不对称或资本成本等某一个或两个视角考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缺乏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的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存在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者进行更为深入和科学的研究。(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刘晓华.2011.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财会通讯. 5: 3-10

[3]Ball R .2006.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 S. Pros and Cons for Investors

[4]Daske. 2006. Economic Benefits of Adopting IFRS or US-GAAP-Have the Expected Costs of Equity Capital Really Decreased.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3: 329-378

[5]A twood T.J.,M .S.D rake,J.N .M yers,L.A .M yers.D. 2010. Earnings Reported under IFRS Tell Us More about Future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6]Christensen H .B.,E. Lee,M . Walker. 2007.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i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Harm ionization: The Case of Mandatory IFRS A doption in the UK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7]王青莲,杨子婧,丁岳维. 201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财会研究.17: 25-28

[8]林秀琴.2011.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后果探讨.Commercial Accounting.2.5: 66-67

[9]崔慕华.2010.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1:101-104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2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前提下,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多方面来说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化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持续过程的改革,展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前景。

关键词 会计准则 趋同 必要性 重要性 前景

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越来越快,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不断提高。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呈井喷式发展,从2004年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从55亿美元增长至590亿美元(见图1),其中海外并购比例显著增多。

为了避免海外投融资成本的提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以我国会计准则不被国际认可而引发的反倾销事件给我们国内企业带来的损失为例,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是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到2004年底,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451起,到2005年6月底又发生了23起,当然有我国出口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国外对华在反倾销政策中的歧视等因素在内,另外,与我国世界贸易格局和产业调整有更大的关系,但其中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未达到趋同所引发的,面对严峻的国际反倾销形势,我国应努力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此后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他国家不再对严格执行我国新准则的企业就此说事了。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进行了重大变革,在许多方面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而且在不断跟进国际的步伐。在今后的反倾销调查中,按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再被轻易否认了。众所周知,欧盟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5条标准之一便是“企业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且账目清晰的报表体系,报表应由独立的机构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审计” 。我国需要一整套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这将为我国应对国际反倾销提供有利支持。

二、财务报表的巨大差异带来的融资成本的提高

国际资本市场要求我国企业提供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反映的财务报告,而按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的信息得不到认可,毫无疑问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融资成本的提高。如中国石油作为内地企业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首先按中国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中国准则财务报告,以满足中国内地相关部门监管的要求;然后将中国准则财务报告调整转换为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以满足香港资本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最后按美国证监会的要求,对国际准则财务报告调整转换为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财务报告,以满足美国资本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的要求。按照不同的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给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02年4-5月,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已成为对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绝大多数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标准能够统一。这就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这一方面出现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此类跨国公司不只从国内筹资,还通过资本市场从国外筹资,全球资本市场正在加速发展,另一方面,跨国兼并活动越来越频繁,由于会计准则的不同从而产生的财务信息不可比、差异较大,影响到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例如,我国中国南方航空公司2003年我国会计准则及制度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重大差异对净利润的影响分析如下(见表1),如此的差异影响到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差异的巨大带来了诸多问题,加大了融资成本。

三、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全球企业兼并步伐的加速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控制更为方便、规范和科学,跨国公司的总裁们可以把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各个阶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可以把同一种产品的科研开发中心、生产中心、销售中心分别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把同一类型的连锁店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惠普(Hewlett-Packard 简称HP)公司新的ProLiant ML150,这是帮助公司管理客户数据库和运行电子邮件系统的一种小型装置。在生产ML150的过程中,惠普(HP)转向劳动力资源成本低的地区—中国和印度,但是,它决定也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高成本地区生产一些ML150,因为这些地区离目标客户更近一些。ML150的前期设计在新加坡完成,然后转交给中国台湾的外部承包商。尽管中国的工资水平最低,但是它仅仅是过度专业化的制造体系中的一部分,惠普公司最终生产出的ProLiant ML150产品需要经过这么多国家,产品核算因为在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会带了不少问题。跨国公司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角色之一,如果这样的企业产品信息因为会计差异问题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不可比,会增大很多隐性的相关成本。因此,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使得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不断促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非常必要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了会计准则一定程度的国际趋同,有力地维护了我国的利益。在财政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大背景下,继续研究我国会计准则与的国际趋同是具有很强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为我国会计准则的更新和更好地运用到实践起到重要作用。我们要意识到会计首先是为国家经济服务的,然后才能谈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国家有制定法律的权利,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政治、法律手段来约束经济活动,从而对会计产生影响。会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它扎根与各国的法律、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在失去会计为本国经济服务的这个基本前提下谈会计趋同化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同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发展互惠互利、相互合作的今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本国环境的特殊性也会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对我国会计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我们应考虑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效益,逐渐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扩大我国会计在国际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和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要寻求会计准则发展的国际化与国家化平衡的前景,走国际化与国家化统一的道路。

参考文献: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3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金融企业

无论是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变更情况来看,还是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实践来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种趋势。对于正在追求国际化,努力“走出国门”的金融企业而言,这种趋势既能带来机会,也会带来挑战。因此,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证据与发展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等机构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全球通用标准,由于这种国际准则在现实中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需求,全球对这种国际标准的接受程度较高。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由于国情以及国内会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还没有完全采纳这种国际化的会计准则,但从国内会计准则演变趋势来看,积极的向国际标准“看齐”是一种趋势。

1.会计准则的内容与形式均有趋同的倾向

从内容上来看,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名目上完全相同的有无形资产(CAS 6)、资产减值(CAS 8)、收入(CAS 14)、建造合同(CAS 15)、借款费用(CAS 17)、所得税(CAS 18)、企业合并(CAS 20)、租赁(CAS 2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CAS 29)、财务报表列报(CAS 30)、现金流量表(CAS 31)、中期财务报告(CAS 32)、每股收益(CAS 34)、分部报告(CAS 35)、关联方披露(CAS 36)等内容,其它内容则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正如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声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新进展

在积极的吸纳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点的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也积极的进行调整, 2010年,财政部正式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强调我国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将推动后续趋同,并明确了对待国际会计准则是“趋同”而不是“直接采用”。实际上,我国与部分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会计准则等效,如欧盟和中国香港,这表明我国已在会计准则趋同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分析

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有积极的一面,也会带来一些挑战,需要金融企业在把握趋同趋势的基础上积极的应对可能面临的挑战。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积极影响

首先,有利于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于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这种高风险行业的企业而言,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国内会计准则将积极的吸纳国际会计准则中规范金融企业行为的各项制度,从而对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有利于加快金融企业“走出去”步伐。一方面,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使我国金融企业更快的获得东道国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并通过规范的运作、基本相同的会计业务处理模式来提高国际社会对金融企业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对于金融企业实施跨国并购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可以让实施跨国并购的金融企业更好的了解并购对象的财务状况,而且可以更快的实现并购后的财务对接,从而提高并购成功率。再次,有利于金融企业跨国融资等战略的实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程度必然会大为增加,被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接受的程度也会加大,从而可以推动金融企业实施跨国融资。

2.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金融企业的挑战

由于当前的会计准则主要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我国主要是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而这些主导国家必然会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关注自身的利益,并设计出相对有利于辖区内金融企业的方案,这就可能会使得我国金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金融企业的应对策略

1.积极跟踪国际国内会计准则变化趋势

首先,要积极的研究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动向。金融企业要积极的跟踪国际会计准则特别是对有关金融企业的规定的变动,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39号对由于金融企业自身信用变化所导致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的会计处理规定的变动,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规定,积极的采纳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对这些新的会计准则做出反应。其次,要全面把握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要结合金融监管等方面的要求来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金融企业要在跟踪巴塞尔协议III等最新行业规定的过程中,全面客观的分析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并借鉴国外金融企业的应对策略,以此来提高对这种会计准则变化的适应程度。

2.客观把握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由于我国不等同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因此,必须客观的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异。如对于关联方的确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国家控股,应该都属于关联企业,但在由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控股关系,因此在实际处理中不会按照上述要求来处理。此外,在把握这种差异的过程中,金融企业还需分析未来这种差异的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来制定自身的应对策略。

3.加强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

应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首先,金融企业要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在提高财务人才素质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内会计准则的变化趋势,从而提高员工应对会计准则趋同的能力。其次,金融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我国金融企业的基本情况,要在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业务处理、财务监管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制度,以此来确保金融企业的财会管理符合国家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4

自2001年4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并宣称制定“全球会计准则”以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明显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到2005年为止,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已在将近92个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很多采用本国会计准则的国家也宣称,它们的会计准则是以IF-RS为基础的,或者是与IFRS相似,甚至是一致的。2005年似乎是会计全球化的关键一年,在全球会计界,IASB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是国际化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自动得到答案。

关于“会计国际化”研究的对象包括国际间会计准则的差异、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造成会计准则差异和会计信息不可比的环境背景,而研究的问题普遍围绕如下三个问题展开:会计准则是否需要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化以及会计信息可比的程度如何,以及影响会计结果差异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夏冬林、李晓强,2005)。

二、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一必然的趋势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会计标准国际协调势在必行。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及其令人瞠目的交易量和影响力,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意无意地纳入到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中。在今天,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谋求自身发展是难以想像的;同样,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经济动荡,也会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产生影响。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自然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的各个参与者也对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相应地,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市场交易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引起了全球资本的流动,涌现了大量的跨国公司,但由于市场准入条件尚未全球化,各国为了保持其资本市场地位和会计准则地位,要求其跨国公司分国别按其会计标准编制其财务报告,这加大了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跨国公司因此对统一全球会计标准也给予了高度的热忱。

会计标准的全球一体化趋势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资本流动以及金融危机、安然事件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后,基于全球金融稳定、安全以及减少交易成本等方面的考虑而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过去各国普遍运用与其环境相适应的本国会计准则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基础,在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时,各国为自身利益以各种方式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已成事实,因此,国际会计协调是必然的趋势(冯淑萍、应唯,2005)。

(二)我国经济对外依存性使会计国际协调无可选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出口贸易国其经济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对外经济的依存性也越来越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量外国资本的流入形成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我国企业到境外筹资并挂牌交易,或者同时在境外上市;越来越多的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拟在我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我国企业不仅将资金投资于国内其他企业,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己将视野转向国外并将资金投资于外国公司,并已形成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我国境外筹资企业、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由于其母公司、子公司或投资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需要分别按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造成大量的编报成本,因此采用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更符合成本效益原贝则也将使会计信息更为有用和可理解。同时,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拟在中国境内发行债券,按照我国法律要求应当按照我国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这将意味着国外所有的会计标准在中国必须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能为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理解使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有市场中除个别的资本项下的外币流动受到限制外,大部分市场经济的特征都已存在,而市场经济所共有的交易事项在我国也已出现,例如,企业购并业务、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另外,国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督机构对会计标准的趋同以及信息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切都对我国的会计标准建设提出了挑战,会计的国际协调不可选择。另一方面,会计的国际协调符合我国的利益,既能减少我国公司到境外上市的筹资成本和每年编报财务报告的成本又提升我国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本土会计准则

    两者并重尽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呼声很高,但对于会计准则是否有必要国际化,理论界和实务界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反对“国际化”的研究认为,准则之间的竞争能够使得准则更加有效,可以保护企业不受狭隘利益监管力量的制约,新准则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也不会影响准则的外部性。而赞成“国际化”的研究认为,国际化符合跨国企业的需要,准则之间的竞争会损害准则的质量,使用财务报告的投资者并没有能力分析复杂的会计问题,因而可能会被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利益团体所控制进而造成损害,相对于各国自己制定准则而言,“国际化”的准则有利于保护准则制定者免受利益团体的压力,两套准则会降低准则的外部性。

面对这些争议,学术界一直在寻找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比较不同会计准则的优劣,常见的方法是“比较不同准则所提供的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针对资本市场的很多研究中,本土会计准则的价值相关性不低于国际或国外会计准则的判断得到了验证。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IAS下的会计信息更有价值,因此提倡会计准则国际化是有必要的。

从这些研究的结论来看,简单地要求从本土会计准则转向IAS的主张并没得到有力的支持,不同准则间的会计信息差异本身也具有价值相关性(李晓强,2004),不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信息是互补的,而不是互斥的。比如,尽管芬兰会计准则的信息对于国内外投资者都有价值相关性,但国际会计准则能向国外投资者提供芬兰会计准则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再如,美国会计准则能提供国际会计准则之外的信息,但国际会计准则的信息也具有价值相关性。因此,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不同会计准则的差异是有必要的,以一套准则为目的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目前并不是既定的前提。

因此,评判会计准则优劣的标准应该与本国所处的经济环境联系起来考虑,即“是否适应本国经济的发展,企业根据这套标准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能真实而完整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政府监督部门依据这套标准是否能够达到监督的目的,注册会计师依据这套标准是否能发挥其对企业经济业务的鉴证作用”(冯淑萍,2001),这一判断标准与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态度是一致的,如美国以高质量来要求IAS,本质上是在强调美国本土的会计准则。我国一直积极参与会计的国际协调,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本国会计核算的惟一标准,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特殊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基础条件等都决定其不可能照搬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冯淑萍,2002;刘玉廷,2002)会计的国际协调并不意味着放弃本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是在制定本国会计准则时注重会计的国际协调,在交易的环境和实质均相同的情况下尽量取得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一致(冯淑萍、应唯,2005)。

四、会计结果与制度环境

环境因素是一个基础性的影响因素,既对会计准则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美国证监会主席莱维特1999年10月在纽约经济俱乐部指出:全球性的财务报告系统必须包括制度和制定者以外的基础设施体制环境,包括高质量的审计准则、高质量的审计事务所、高质量的保障机制、有效的市场监管。

体制环境包括融资系统(银行导向还是市场导向)、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官方还是民间制定)、法律体系(大陆还是英美法)、税收(对会计的影响程度)以及外部审计的作用。比如在德国,资本流动性、会计处理的稳健性和税收导向使得资产负债表更受重视,因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更有用;而在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的影响使会计盈余更有用。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在会计估值时有着不同的作用,然而他们的作用在各国却有所差异,该差异无法被宏观经济因素所解释,更多地和所在国的财务报告环境差异有关,因此准则应用环境很重要(夏冬林、李晓强,2005)。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法制环境会影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来自普通法国家的上市公司比来自大陆法国家的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财务信息,文化上越强调个人对机构和组织权威的认同,社会上也就提倡组织内共享信息,对外的信息披露也就越少;文化越强调个人主义、提倡竞争,那么社会越要求信息透明。此外,公司本身的特征也会影响会计信息披露海外销售业务多的公司会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及帮助外界对公司经营的全面判断;负债率高的公司通过与债权人共享信息而降低了信息的对外披露程度;股权融资比重大的公司更多地对外披露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公司处于市场地位和企业规模的考虑也会披露更多信息。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程度高以及法制的执行情况好是高质量会计的必要条件,改变会计准则不可能改进会计信息,除非法律和执行上也有相应的加强,因此,在推行一整套会计计量和会计披露准则之前,制定者应该先考虑到这个国家的体制环境。

正因为如此,如果IAS不考虑国家之间体制差异,那么IAS可能反而不如本土会计准则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以东南亚为例,虽然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会计准则深受IAS的影响,按理应该反映出高质量的会计盈余,但由于与欧美的经济政治方面的激励不同,例如政治、税收以及诉讼等,这反而使得会计盈余质量更差。因此,尽管可以按会计准则的一些特点来划分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的类型,但不应该忽视这些激励因素的影响。所以,协调化必须考虑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环境。

五、结束语

实务界和理论界都对会计准则国际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无论是会计准则本身的差异,还是会计准则指向上的差异以及报表项目金额的差异,都是显着的,实际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仍然保持了会计上的特色。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5

关键词:WTO;中国会计业;影响;挑战;措施

一、加入WTO给中国会计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加快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这为国内会计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有利于国内会计行业开展新业务

WTO要求成员国允许进入会计服务业的各个领域,这必然促使管理当局批准本国的会计中介机构可以进入相关领域开拓新业务,同外国会计机构竞争。此外,加入WTO所获得的最惠国待遇有利于会计中介机构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发展会计业务,提高本身实力,而市场准入原则减少了会计服务业的垄断,降低了银行业的进入成本,有利于银行间的竞争。

(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加入WTO后,大量的国外会计中介机构涌入中国,他们的优势在于:为审计提供全球的保险,审计或会计问题可以在全球得到解答,对职业道德有明确的指南,有严密的质量控制标准,有训练有素的员工,所有这些都会促进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建设,会计信息质量由此逐步得到提高。

(三)有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会计研究

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外国资本将以更大规模和深度进入中国市场。由于资本市场的建立及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涉及会计问题,所以对于资本市场会计方面的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而以上市公司为中心的会计研究将会成为会计研究的热点,会计研究人员可以更多地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经济依据来进行研究。因此,加入WTO不仅给资本市场带来繁荣,也给会计研究带来新的课题和生机。

(四)有利于中国会计行业学习国际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中国会计市场开放后,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可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内开展业务。这样,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既存在业务上的竞争,也存在大型审计等业务方面的合作。但是,国内会计中介机构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低、技术手段落后、服务种类老化、竞争水平和层次低,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管理、客户开发、人事控制等方面有良好的经验,特别是在员工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上更有独到之处。他们的介入,为中国会计中介机构的改革提供了参照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国外会计中介机构成熟的经验,加快我国会计中介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五)有利于中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化、法制化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间交往的加强,经济业务在规模和数量上必然增加,其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到企业间的预测及决策,为利益相互集团所重视。应该说,加强会计信息方面的规范是建立国际间正常经济秩序的基础。WTO规则中虽然没有直接关于会计信息方面的规则,但在其他有关规则及其执行过程中,蕴含着许多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入WTO将有助于中国加快对外贸易法规及其相关会计法规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国内有关立法来保证国际协定和条约的顺利实施,保护各方的经济利益。如2001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为中国加入WT0后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和国际化提供了依据,为外国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会计方面最基本的规范。

(六)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发展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其软件部分主要是模仿手工会计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处理,缺少企业财务工作需要的管理与决策功能。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还只是企业内部信息的孤岛,企业信息难以同其他功能信息相互融通。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将更多地依赖于虚拟的网络,网络经济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促进企业的电算化会计系统从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推动会计信息化进程。

二、加入WTO后中国会计行业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虽然对中国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在某些方面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距

2000—2004年,中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颁布具体会计准则16项。具体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已正式步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但是,基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距。首先,表现在目标上。基于不同的会计准则,同一个经济实体在同一期间的会计结果可能有所不同。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出发点,企业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国际上通行的会计准则,其目的是唯一的,就是通过财务资料,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为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服务的。其次,表现在数量上。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准则在不停地进步,目前已经制定了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制定了100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16项具体准则。相比之下,我国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再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第四,表现在我国的一些准则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国情,而与国际会计准则间存在着一些分歧。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际化

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大量涌入,以及会计服务市场的国际化,必将加剧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竞争。

经济的全球性,为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指明了方向。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为其提供会计服务的全球化。国内企业在国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全球业务的开拓提供会计服务,为其发展提供信息。国际“五大”或其他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在于,它们在全球各地均有成员所或办事处,形成了服务的网络,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活动同样可以全球化。但就目前来看,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无法为其提供全球。能提供全球化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却不多,能与国际知名会计公司竞争的更是屈指可数,而在海外设立办事处,更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因成本等方面的因素,难以付诸实施。

(三)国内会计行业面临人才流失的压力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广大民众的文化

水平以及民众的收入水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会计行业是高智商的行业,人才资源是重要的资源。行业发展水平、工作质量、工作方法和技术等直接受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影响。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手段一是高薪,二是提供发展的机遇。国际会计机构将以高薪、出国培训的机会、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与国内会计行业进行人才争夺战,将会致使国内会计行业人才流失。三、加入WTO后中国会计行业的应对措施

(一)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内差异和会计的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往来日益扩大,跨国筹资与投资日益频繁,资本市场全球化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客观地讲,我国目前在会计的国际协调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过分强调自己的做法;二是过分崇洋,考虑问题时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在操作上单向协调倾向严重。

对此,笔者认为会计的国际协调与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并不矛盾。会计的国际协调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缩小各国会计对相同或相似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差异,而并非要求、也不可能达到各国会计整体框架和运行机制的统一。要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内差异,对于存在依据的合理差异,我们要承认其存在客观性。在会计准则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各种现实的可行性。同时,还要正确认识会计的国际化问题。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设也并非与国外没有相同之处,在技术层面上,国际惯例中适应于中国的就应该吸收借鉴进来。我国近几年已修订和新颁布的具体准则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在过渡时期,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全球性或地区性会计专业团体和政府有关会计协调组织,积极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会计经验和先进管理技术,加快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步伐。

(二)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会计制度的统一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原则,作为市场中的个体应该是平等的,都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提供信息。但是,我国仍存在着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不同行业的企业可以按不同的会计制度来提供会计信息,这显然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混乱,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按照WTO国民待遇原则,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后,应与国内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为此,同样会面临上述问题,这显然也是外国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尽可能取消不同行业会计制度,推行《企业会计制度》。同时加快以会计准则代替行业会计制度的进程;参照WTO的要求,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管理政策,健全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

(三)开拓会计服务市场多元化,实现会计国际化,

加入WTO后,会计服务市场的需求呈多样性,会计、审计、税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需求同步增长,为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创造无限商机,但同时市场竞争也将日益激烈。因此,会计行业要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开辟新市场、开拓新业务、投资新技术、走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减少经营风险。首先,保持会计、审计和税收服务业务;其次,拓展咨询服务业务。

会计国际化是我国会计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必然趋势。加人WTO,使我国的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潮流,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受国际大形势的影响增强,同时也使我国的会计行业受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金融全球化发展程度和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加剧。我国的会计行业唯有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才有前途。首先,加快会计准则等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其次,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国际服务业务;第三,引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事务和活动,提高我国会计在国际会计领域的地位等。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

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的“两大法宝”。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事务所的管理、人员培训、客户开发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上更是技高一筹。相比之下,这正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缺乏的东西。可以肯定,加入WTO后,不仅国内事务所间原本激烈竞争会加剧,而且国外的事务所也会对国内事务所的生存产生新的冲击。同时,国内事务所还面临着如何走向国际会计市场问题。培养注册会计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其执业水平是国内事务所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内事务所走向国际的必要条件。

(五)加快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师的素质,防止人才流失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数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不相匹配,行业整体素质不高。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注册会计师。

1.下大力气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目前,国家已在23所高校举办了CPA专业,有望培养造就一批中国的硕士生、博士生加入注册会计师队伍,并参与国际竞争。

国内国外会计准则差异范文6

第一,船舶企业会计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影响准则术语掌握。

一是正确理解准则必须了解国内外所得税准则发展历程。国外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33),建议采用损益表债务法。1994年再次颁布《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FA9),禁止采用递延法,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996年正式所得税会计准则。1986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1992年10月最终完成109号公告,债务法取代递延法。国内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历程。1994年财政部《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规定产生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分别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处理,其中递延法和债务法任意选用。1995年《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征求意见稿)》。涉及暂时性差异不多,并受到税法严格控制。2006年2月《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了解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正确认识所得税准则发展趋势,才能更好贯彻新准则精神。

二是准确操作准则必须掌握所得税相关术语内涵。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为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债务法和递延法;债务法进一步分为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较为完全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准则引入相关术语,资产计税基础、负债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船舶企业部分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理解术语困难。但应注意的是:暂时性差异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项目,损益表中列示的项目不能作为暂时性差异确定依据;资产计税基础核心是未来期间可税前抵扣数,“未来”作为关键词,是确认资产计税基础前提条件。同时资产计税基础与负债计税基础计算方法不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一一对应关系,不能出现交叉对应情况;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但暂时性差异并不都是时间性差异,如亏损弥补造成的暂时性差异。

第二,递延所得税计算程序及相关信息披露方法理解不透彻。

一是涉及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比较。将会计准则确认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项目,逐一与按税法确认的金额进行比较,即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比较,差额为暂时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账面价值是不含折旧、减值等的净值;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大于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大于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计算公式不同。

二是涉及与期初递延所得税余额的比较。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将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比较,差额决定本期应确认或转回金额。该数据信息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披露,属于非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资产。

三是涉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的比较。本期确认或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比较,其数据信息直接影响损益表中所得税费用项目披露。损益表中所得税费用项目信息不只来源于此,该数据信息只是损益表中所得税费用项目中的递延部分,同时还将考虑本期所得税费用影响,才能完整披露。任何相关顺序的颠倒和遗漏,都将会造成生成信息的错误。

第三,所得税准则部分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准则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该方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但具体操作也有缺陷,如固定资产产生暂时性差异因素有折旧时间不同、折旧年限不同和折旧方法不同等。在资产负债表日依照不同因素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暂时性差异计算,工作量非常大,此外还有其他各类资产和负债需要计算。船舶企业无论是在首次所得税会计准则执行日,还是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不可能对固定资产进行逐一确认,披露信息也有待考虑。同时也给一些企业有选择披露信息,操纵所得税费用和利润提供机会,该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同样存在。

第四,船舶企业对所得税会计特殊业务处理不规范。

一是非时间因素暂时性差异特殊业务处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如果是非时间因素的暂时性差异,相关项目在同一或不同期间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也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在损益表中反映。如企业持有可出售金融资产,期末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资本公积;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也计入资本公积,不构成损益表中递延所得税费用内容。此外,错误列示造成披露信息不准确。

二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特殊业务处理。免税合并中商誉的递延所得税特殊业务处理。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中,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按照会计准则确认商誉。如符合税法免税合并条件,不确认与商誉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企业合并外其他不确认特殊业务处理。交易或事项发生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相关,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即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时间,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的情况,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是资产负债表中未体现项目的暂时性差异处理。未确认为资产负债表中项目的暂时性差异处理。某些交易或事项发生,不符合资产、负债确认条件,未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或负债项目,但按税法规定能够确定计税基础,应确认暂时性差异。如企业开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前发生的筹建费用,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不体现为资产项目;税法规定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自支出发生月份次月起分期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即属此情况。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能减少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处理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

第五,船舶企业所得税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船舶企业建立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备查登记簿。企业应建立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处理情况登记簿。递延所得税处理受暂时性差异转回时间影响,部分资本

性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其暂时性差异可能在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里才能转回。时间跨度大,期间各种情况都可能变化,人动在所难免,详细登记递延所得税发生时间、产生差异原因、余额、预计转销期限,已转销数额等各种具体事项登记簿,有助于各个时期会计人员连续处理相关所得税业务,保证会计信息资料一贯性。

二是宏观政策制定应考虑会计报告披露数据局限性。国家政府部门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应滤筛部分企业没有完全实施38个会计准则对会计报告数据的影响;有的企业同一个会计准则只是部分业务按新准则实施,部分业务因各种情况仍用旧办法处理。建议对上市公司会计报告数据至少在3年时间内,国有大中型企业至少在5年时间内考虑该种影响;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适当延长。否则制定的经济政策可能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不符。

三是注重船舶企业会计人员学习能力培养与监督。在财政部每年举行的会计职称考试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理论知识题,促进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理论修养,保证对新准则顺利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及准确性。同时引导和鼓励会计人员在业余时间钻研和学习,实现知识适时更新。

四是增强船舶企业新会计准则培训工作针对性。对船舶企业会计人员新会计准则培训,要有的放失,不能只注重形式上培训的次数。讲解和培训中要对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与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处理进行比较,重点培训变化部分,注意操作的衔接。同时对新增的一些概念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解释和学习,加强对会计人员实际操作的指导和帮助。也谈船舶企业所得税会计实施

张福至

2008年1月1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下属企业实施新会计准则。船舶企业实施所得税会计准则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船舶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一贯性。

第一,船舶企业会计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影响准则术语掌握。

一是正确理解准则必须了解国内外所得税准则发展历程。国外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33),建议采用损益表债务法。1994年再次颁布《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FA9),禁止采用递延法,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996年正式所得税会计准则。1986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1992年10月最终完成109号公告,债务法取代递延法。国内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历程。1994年财政部《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规定产生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分别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处理,其中递延法和债务法任意选用。1995年《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征求意见稿)》。涉及暂时性差异不多,并受到税法严格控制。2006年2月《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了解所得税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正确认识所得税准则发展趋势,才能更好贯彻新准则精神。

二是准确操作准则必须掌握所得税相关术语内涵。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额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为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债务法和递延法;债务法进一步分为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较为完全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准则引入相关术语,资产计税基础、负债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等。船舶企业部分会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理解术语困难。但应注意的是:暂时性差异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项目,损益表中列示的项目不能作为暂时性差异确定依据;资产计税基础核心是未来期间可税前抵扣数,“未来”作为关键词,是确认资产计税基础前提条件。同时资产计税基础与负债计税基础计算方法不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一一对应关系,不能出现交叉对应情况;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但暂时性差异并不都是时间性差异,如亏损弥补造成的暂时性差异。

第二,递延所得税计算程序及相关信息披露方法理解不透彻。

一是涉及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比较。将会计准则确认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项目,逐一与按税法确认的金额进行比较,即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比较,差额为暂时性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账面价值是不含折旧、减值等的净值;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大于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大于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计算公式不同。

二是涉及与期初递延所得税余额的比较。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将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比较,差额决定本期应确认或转回金额。该数据信息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和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披露,属于非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资产。

三是涉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的比较。本期确认或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比较,其数据信息直接影响损益表中所得税费用项目披露。损益表中所得税费用项目信息不只来源于此,该数据信息只是损益表中所得税费用项目中的递延部分,同时还将考虑本期所得税费用影响,才能完整披露。任何相关顺序的颠倒和遗漏,都将会造成生成信息的错误。

第三,所得税准则部分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中所得税会计准则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该方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但具体操作也有缺陷,如固定资产产生暂时性差异因素有折旧时间不同、折旧年限不同和折旧方法不同等。在资产负债表日依照不同因素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暂时性差异计算,工作量非常大,此外还有其他各类资产和负债需要计算。船舶企业无论是在首次所得税会计准则执行日,还是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不可能对固定资产进行逐一确认,披露信息也有待考虑。同时也给一些企业有选择披露信息,操纵所得税费用和利润提供机会,该现象在其他行业也同样存在。

第四,船舶企业对所得税会计特殊业务处理不规范。

一是非时间因素暂时性差异特殊业务处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如果是非时间因素的暂时性差异,相关项目在同一或不同期间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也计入所有者权益,而不在损益表中反映。如企业持有可出售金融资产,期末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资本

公积;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也计入资本公积,不构成损益表中递延所得税费用内容。此外,错误列示造成披露信息不准确。

二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特殊业务处理。免税合并中商誉的递延所得税特殊业务处理。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中,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按照会计准则确认商誉。如符合税法免税合并条件,不确认与商誉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企业合并外其他不确认特殊业务处理。交易或事项发生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相关,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即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时间,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的情况,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是资产负债表中未体现项目的暂时性差异处理。未确认为资产负债表中项目的暂时性差异处理。某些交易或事项发生,不符合资产、负债确认条件,未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或负债项目,但按税法规定能够确定计税基础,应确认暂时性差异。如企业开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前发生的筹建费用,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不体现为资产项目;税法规定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自支出发生月份次月起分期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即属此情况。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能减少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处理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

第五,船舶企业所得税准则实施中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船舶企业建立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备查登记簿。企业应建立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资产处理情况登记簿。递延所得税处理受暂时性差异转回时间影响,部分资本性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其暂时性差异可能在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里才能转回。时间跨度大,期间各种情况都可能变化,人动在所难免,详细登记递延所得税发生时间、产生差异原因、余额、预计转销期限,已转销数额等各种具体事项登记簿,有助于各个时期会计人员连续处理相关所得税业务,保证会计信息资料一贯性。

二是宏观政策制定应考虑会计报告披露数据局限性。国家政府部门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应滤筛部分企业没有完全实施38个会计准则对会计报告数据的影响;有的企业同一个会计准则只是部分业务按新准则实施,部分业务因各种情况仍用旧办法处理。建议对上市公司会计报告数据至少在3年时间内,国有大中型企业至少在5年时间内考虑该种影响;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适当延长。否则制定的经济政策可能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不符。